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汇总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便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其中包括成功进行了多次航天器的月球探测任务。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07年进行的。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地实施了绕月飞行和月球绕地飞行的任务。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登月的开端。
接下来的一次重要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0年进行的。
嫦娥二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等任务。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航天登月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随后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3年进行的。
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在2018年,中国航天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四号的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除了嫦娥系列的月球探测任务,中国航天还有其他重要的航天登月计划。
例如,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在研制嫦娥五号任务,该任务计划于2020年实施,将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目标。
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也将为未来的航天登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从第一次嫦娥一号的月球绕飞,到嫦娥二号的月面巡视,再到嫦娥三号的月面软着陆,以及嫦娥四号的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航天在月球探测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北斗四号”导航卫星
长征三号丙
西昌
GEO
成功
125.
2010-06-15
“实践十二号”卫星
长征二号丁
酒泉
LEO
成功
126.
2010-08-01-05:30
成功
57.
1999-06-12
摩托罗拉铱星(双星)
长征二号丙改
酒泉
LEO
成功
58.
1999-10-14
“资源一号01”卫星
巴西科学实验卫星(巴西)
长征四号乙
太原
LEO
成功
59.
1999-11-20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长征二号F
酒泉
LEO
成功
60.
2000-01-26
“中星—22号”卫星
长征三号甲
西昌
长征三号乙
西昌
GTO
成功
102.
2007-09-19-11:26
“资源一号03”卫星(巴西)
长征四号B
太原
SSO
成功
103.
2007-10-24
18:05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长征三号甲
西昌
地月转移轨道
成功
104.
2007-11-12-06:48
“遥感三号”卫星(尖兵7号)
长征四号C
太原
SSO
成功
105.
长征二号捆
西昌
LEO
成功
40.
1996-02-15
国际708通信卫星
长征三号乙
西昌
GTO
失败
41.
1996-07-03
“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
嫦娥二号简介
嫦娥二号简介一、发射概况;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
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
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嫦娥2号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
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
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
二、主要任务;据了解,“嫦娥二号”是继“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是嫦娥三号的先导星。
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任务将持续半年。
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
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三、发射过程;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三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地将嫦娥二号卫星送上了太空。
在飞行后的1534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冲云霄,将嫦娥二号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
多名新华社记者先后奔赴远望号测量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地,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段从不同角度见证了嫦娥二号发射的全过程。
镜头1:进入发射倒计时发射前1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群山深处的卫星发射场。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高耸的塔架上,一枚乳白色的长征运载火箭,稳稳托举着2480公斤重的嫦娥二号,静待发射。
火箭上端,雾气缭绕——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和零下186摄氏度。
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
1.揭秘嫦娥二号卫星制造发射过程2.完成最后一次总检查3.发射实况配乐:歌唱祖国嫦娥二号卫星结束真空试验后出罐,与一号相比,有6个方面改进和不同。
二号将开展6大技术验证:1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轨道直接发射技术;2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3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4验证100X50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5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6对备选着落区进行高分辩率成像试验。
研制组装降落相机长三丙火箭一级箭体转载为长三丙火箭三级发动机安装大喷管长三丙在长三甲的基础上捆绑了二个助推器长三丙火箭吊装整流罩长三丙火箭助推器吊装长三丙火箭二级箭体吊装长三丙一级箭体吊装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质量复查嫦娥二号卫星安装四个微小相机,图为紫外月球敏感器指定测试嫦娥二号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三大创新:1.实现近月与环月的辅导导航;2.实现更加灵敏的轨道控制;3.实现载荷与敏感区互用,增加拍图与传图功能,可拍摄月球130米分辩率的紫外图像,覆盖月球百分之八十以上区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监控大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屏幕上嫦娥二号发射前的准备西昌发射中心嫦娥二号进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二号发射实施近图在西昌发射中心进行再后一次总检查西昌发射场卫星在加注前检查各个接口火箭燃料加注人员检测加注计量表西昌发射中心气象人员对可测风速、气压、降水、能见度的自动气象站进行检测嫦娥二号卫星吊装完毕测试正常等待发射火箭点火起飞后12秒内消防队员对发射架进行消防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发射时的拼图点火发射火箭燃烧开始升空点火拼图快速升空脱离发射架飞向天空火箭、卫星在空中飞翔继续飞翔飞离地球越来越远渐行渐远飞向绕月轨道。
嫦娥二号卫星远征150万公里外深空纪实
嫦娥二号卫星远征150万公里外深空纪实9月15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传下第一批试验数据。
此前,8月25日23时27分,经过77天太空飞行,嫦娥二号卫星准确进入其拓展任务的目的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即“第二拉格朗日点”(l2点)环绕轨道,并于9月1日与太阳、地球、l2点处在同一平面内,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探测活动。
世界上第一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l2点的航天活动;第一次实现我国对月球以外的太空进行探测;我国第一次开展l2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并实现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信……当众多荣誉涌向嫦娥二号卫星时,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嫦娥的“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寻这个神秘的源头。
打造“天梯”: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对于头顶的这轮皓月,人类从未停止过畅想。
2008年6月25日,有关方面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验证二期工程部分关键技术,并依据发射顺序,将该任务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
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
至此,从“绕”起步、为“落”而生的嫦娥二号卫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嫦娥二号卫星实际上相当于“绕月”与“落月”的桥梁和纽带,主要任务是深化月球探测的成果,同时验证将来要实现月球软着陆的部分技术,降低软着陆的风险。
今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嫦娥二号卫星不仅全面实现了既定的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而且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剩余燃料较充足,全系统状态正常稳定。
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命运”有了多种猜想。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卫星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成果,综合权衡卫星状态、燃料剩余、测控通信能力、技术试验与科学探测价值等,卫星、测控和地面应用三大系统在国防科工局的统一组织下,细致研究了燃料利用、试验时机、月食应对等因素,最终在五大方案中选择了飞往l2点和开展3项拓展试验。
150万公里以外的l2点,中国的卫星从未造访过,最突出的难点之一就是燃料,只有轨道设计精准、测定轨道准确、飞行控制精确,才能节省大量燃料。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嫦娥二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二号工程自2007年10月开始,历时三年,成功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验证和月球探测任务。
一、嫦娥二号概述嫦娥二号是我国继嫦娥一号之后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
它的任务是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特性、矿物资源、地壳厚度等科学数据,为我国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提供技术支撑。
嫦娥二号探测器全长4.2米,质量约2400千克,携带了7种科学仪器,具备了更高的探测能力和精度。
二、嫦娥二号关键技术嫦娥二号攻克了七大关键技术,包括:轨道设计、发射与飞行控制、月球捕获与轨道机动、月球表面遥感与探测、月壤取样返回、封装与发射、地面数据处理与传输。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三、嫦娥二号任务过程嫦娥二号任务分为四个阶段:发射阶段、月球捕获阶段、月球探测阶段和返回阶段。
发射阶段,嫦娥二号探测器成功搭载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上,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月球捕获阶段,嫦娥二号成功实施月球捕获,进入月球轨道;月球探测阶段,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谱探测;返回阶段,嫦娥二号将探测数据传输回地面,圆满完成任务。
四、嫦娥二号探测成果嫦娥二号探测成果丰硕,获得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月球图像,揭示了月球表面地质特征、矿物分布等信息。
此外,嫦娥二号还发现了月球表面新类型的撞击坑、火山口和撞击山脉等,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嫦娥二号的意义与展望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显著进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嫦娥二号任务的完成,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为实现载人登月和深空探险的目标而努力。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摘要:一、前言二、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三、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2.探测器构造3.推进系统4.通信系统5.科学仪器四、嫦娥二号任务执行过程1.发射阶段2.轨道飞行阶段3.任务成果五、嫦娥二号任务意义与展望正文:【前言】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继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实施探月工程的第二颗卫星。
本文主要介绍嫦娥二号卫星的工程技术特点及任务执行过程。
【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嫦娥二号卫星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奠定基础。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嫦娥二号卫星采用了地月拉格朗日L2 点的环绕轨道,以实现对月球的长期观测。
【2.探测器构造】嫦娥二号卫星探测器结构分为两部分:平台和载荷。
平台部分包括卫星主体、电源系统、热控系统、通信系统等;载荷部分包括相机、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等科学仪器。
【3.推进系统】嫦娥二号卫星采用了液体推进剂发动机,用于调整卫星轨道、进入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软着陆。
【4.通信系统】卫星配备了X 频段和S 频段通信系统,以实现与地面站的实时通信。
【5.科学仪器】嫦娥二号卫星搭载了多台科学仪器,用于获取月球表面地形、地质构造、物质组成等信息。
【嫦娥二号任务执行过程】【1.发射阶段】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 年10 月1 日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轨道飞行阶段】嫦娥二号卫星经过约112 小时的飞行,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 点的环绕轨道。
【3.任务成果】嫦娥二号卫星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完成了月球表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二号任务意义与展望】嫦娥二号卫星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月球探测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摘要:一、前言二、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三、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2.飞行器结构与能源系统3.导航与控制技术4.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5.科学仪器与有效载荷6.地面支持系统四、嫦娥二号发射与运行过程1.发射阶段2.轨道飞行阶段3.科学探测阶段4.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五、嫦娥二号任务成果与展望1.取得的科学成果2.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3.对未来深空探测的影响与启示正文:【前言】嫦娥二号是我国继嫦娥一号之后,成功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一步,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详细介绍了任务背景、目标、技术特点及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嫦娥二号任务是在嫦娥一号任务基础上,对月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测。
主要目标包括:对月球表面进行详细测绘,探测月球地形、地壳厚度等信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及资源;探测月球表面物质成分;探测月球磁场及空间环境;为我国未来月球及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嫦娥二号采用了地月拉格朗日L2 点转移轨道设计,使飞行器能够稳定地环绕月球进行探测。
2.【飞行器结构与能源系统】嫦娥二号采用了高性能的复合材料,以降低重量、提高结构强度。
能源系统采用了太阳能帆板和锂离子电池,保证飞行器长时间运行。
3.【导航与控制技术】嫦娥二号采用了星载惯性导航、测速测距、太阳系天体观测等多种导航技术,实现高精度轨道控制。
4.【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嫦娥二号使用了S 频段、X 频段等多种通信技术,实现与地面的高速数据传输。
5.【科学仪器与有效载荷】嫦娥二号搭载了地形相机、激光高度计、X 射线谱仪等多种科学仪器,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及空间环境。
6.【地面支持系统】地面支持系统包括任务规划、遥控、遥测、数据接收处理等环节,为嫦娥二号任务提供全方位支持。
【嫦娥二号发射与运行过程】嫦娥二号于2010 年10 月1 日成功发射,经过约112 小时的飞行,进入月球轨道。
[下载打印版本]嫦娥二号
3、探测月壤特性。利用微波探测技术,测量月球表面的微波辐射特征,获取微波辐射亮度温度数据,估算 月壤厚度 。
4、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嫦娥二号在轨运行期间正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是探测研究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太阳风及其对月球环境影响的最佳探测时期。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获取行星际太阳高 能粒子与太阳风离子的通量、成分、能谱及其随时空变化的特征,可研究太阳活动与地月空间及近月空间环境的 相互作用;获取地月空间环境数据,可为中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提供环境科学数据 。
参考资料 1 [视频]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全程回放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0-10-01[引用日期2014-08-02] 2 嫦 娥二号奔月时刻表 .中国新闻网.2010-10-01[引用日期2014-08-02] 3 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 环月轨道 .中国广播网.2010-10-07[引用日期2014-08-04] 4 飞越“战神”小行星 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 官 .中国政府网 5 姜杰在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的发言 .国家航天局[引用日期2020-1008]......
测控通信
嫦娥二号使用LDPC编码功能,相比卷积编码提高增益约2.5分贝;增加了工程载荷数据传输通道,设计了 最低为23.4375千比特每秒的多档码速率,可支持距地2000万千米以远的数据传输。
飞行运载
飞行运载
总述 嫦娥二号携带的科学仪器 嫦娥二号卫星共搭载7种探测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γ射线谱仪、 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有效载荷总重约140千克。 APS相机 嫦娥二号搭载4台APS相机做为技术试验分系统的主要设备,对相机进行新技术试验验证。主要包括几方面 的内容,即APS 在轨成像技术,高度系统集成技术、自动曝光技术、高倍率压缩技术、空间环境适应性成像设计 等几项关键技术 。 CCD立体相机
【四年级】“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四年级】“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值得庆祝的好消息——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探索太空的又一重大成就,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辉煌成功。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和意义吧!
嫦娥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月球探测器,它的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嫦娥奔月。
它的任务是去月球上进行科学探测,为未来的月球探测活动和中国载人登月提供技术支持。
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步,也为我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步骤组成的。
科学家需要进行精密的计划和设计,确定嫦娥二号的轨道和飞行路径。
然后,航天工程师们需要按照设计要求,精心制造并组装嫦娥二号的各个部件。
接着,他们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调试,确保嫦娥二号在极端的太空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经过了数次的检查和准备,嫦娥二号终于成功发射,向月球进发。
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对于我国航天事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并成功发射探测器的能力,为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二号的任务是进行科学探测,带回更多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和样品,为人类对月球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航天事业中来,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注入更多的创新力量和活力。
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和雄心壮志。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对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期待着嫦娥二号在月球上的精彩表现!。
嫦娥二号工程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
“嫦娥二号”卫星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
[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捆绑有两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系列,本次航天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任务是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
绕月高度:100千米飞行速度:15千米/秒,,“嫦娥二号”将进行100公里高度环月探测,并将进入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绕月飞行,最近点距离月球只有15公里(注: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
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七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2010年中国第10次航天发射。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将嫦娥一号近14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嫦娥一号飞行了13天14小时19分、行程206万公里才到达月球)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零窗口”发射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零窗口”一直是关键词之一。
【四年级】“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四年级】“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嫦娥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它于2010年10月1日凌晨1点59分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嫦娥二号的任务是完成第二次绕月探测任务,这也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面、深入的月球表面探测任务。
嫦娥二号携带了丰富的科学实验载荷,包括了中继通信、摄影测绘、岩矿元素化学分析、天文测量与地物探测等多个模块。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进入了预定的轨道后,对地面任务进行了反馈,并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了卫星分离。
从此,它开始了长达13个月的探索之旅。
它的发射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运载火箭是“长征三号”甲火箭。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运载工具。
嫦娥二号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距离约为38万公里,它的整个发射过程可大致分为发射、火箭分离、月球进入、月球制动等阶段。
在火箭分离后,嫦娥二号的巡航引擎将发动,它会长时间地工作,把嫦娥二号推进到正确的轨道上。
嫦娥二号任务的目标是探测月球资源。
通过进行月面摄影测绘,可以获得月球地形、地貌等信息,对月球表面进行精确观测。
它还能够进行元素化学分析,看看月球上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探索宇宙奥秘有着巨大的意义。
嫦娥二号还携带了中继通信功能,可以实现与地球之间的通信。
它可以放大地面信号,然后传送到地球接收站,使得地球上的科学家可以通过它来获取月球上的数据。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对于提高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胜利,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这个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后,人们纷纷表达了对嫦娥二号的赞美和祝福。
学校也组织了庆祝活动,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嫦娥二号的发射过程和任务,大家聚在一起观看了相关的资料和视频。
通过“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信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四年级】“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四年级】“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嫦娥二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器,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反复试验和精心调试,最终终于于今年成功地发射升空。
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壮举,也是我国航
天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嫦娥二号”是继“嫦娥一号”之后,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研发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
在这次发射之前,该探测器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模拟试验和技术测试,确保了其装备齐全、
功能完备、安全可靠。
在新一轮的冲刺训练中,航天员们发挥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克服了
重重困难和挑战,终于顺利地将“嫦娥二号”送上了太空。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赢得了无数荣耀,也为我国科技实力的
崛起树立了新的标杆。
这次发射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迈入了全新的阶段,我
们拥有了更加先进、成熟的航天技术和设备,可以更好地开展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科研工
作。
据悉,“嫦娥二号”将主要进行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软着陆任务,同时还将开展包括巡视、取样和返回等多项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这将有望为人类探测月球和行星提供更多宝
贵的数据和资料,有望促进全球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也必将激发更多的人投身于航天科研事业,为国家航天事业
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的征程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坚定相信,有着坚强的信心与
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航天事业肯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期待“嫦娥二号”能够圆满地
完成其在月球上的各项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再添新的光辉篇章!。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
中国探月工程知识总结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神秘而诗意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探索月球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探月工程进行知识总结,带领大家了解这项壮丽的科技事业。
一、中国探月工程概述中国探月工程,全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实施的月球探测项目。
该工程旨在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
二、探月工程发展阶段1.“嫦娥一号”: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月球车巡视等任务。
2.“嫦娥二号”:2010年,发射“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
3.“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玉兔号”,开展月球表面巡视探测。
4.“嫦娥五号”:预计2020年左右,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三、探月工程成果1.首次获得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发现月球表面多种矿物和岩石类型,为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揭示月球表面形貌、物质成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奥秘,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4.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四、探月工程未来展望我国探月工程将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
未来任务将包括月球极区探测、月球背面探测、月球样品返回等,为人类了解月球、利用月球资源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拍摄所谓月球巨型飞船真图
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拍摄的所谓月球背面巨型飞船图解(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公开数据)
1、大体位置(月球全图的右下方)
2、放大(这个区域有个明显标志就是右侧的黑色区域,实际位置在黑色区域的左边红圈内)
3、再次放大(注意此区域内最具标志性的地形是下面的两个连在一起的环形山,一黑一白
很明显。
具体位置在这两个环形山的上部小红框内,隐约可以看到一个虫子样的东西)
4、再放大
5、再放大再大点
6、还大(这就是传说中的美俄两国联合探月发现的巨型飞船)
7、最后公布一下经纬度(月球的)
总结:
此物非一般,
远看似蚯蚓,
近看是光点,
谁也看不穿。
传说纷纷乱。
说是月中仙,
探得千古迷,
留待后人掀!
此图,从美国公布的卫星照片上也能看到,美国的图分辨率略高。
网上流传的图片、视频无法确定真伪,留待后人。
在这里赞美一下中国航天人,不信邪、不掩盖,嫦娥二号月球图片网上公开,任凭人人查看!大自然真是奇妙,妙妙妙啊。
观看地址:
http://159.226.88.30:8080/CE2release/cesMain.jsp
请继续关注新浪微博的水天游。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完美整理版)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杂谈1003 2201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这是这种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于探月发射,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此外,嫦娥二号还将对X频段深空测控、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和突破。
特点总结更快更近和“看”得更精细再过112个小时,这颗卫星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
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
在这个比嫦娥一号工作轨道低了100公里的高度上,搭载在卫星上的7种有效载荷,将帮助嫦娥二号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目标。
其中,新研制的CCD相机能够将图像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这颗卫星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了。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圆满成功要等嫦娥二号传回图像在轨工作期间,卫星还将降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
图像的成功传回,将成为嫦娥二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重要标志。
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投入约为9亿元人民币,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是半年。
“如果说嫦娥一号开启了我国的深空探测,嫦娥二号就是为‘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
”吴伟仁说。
{特别关注}嫦娥二号最终命运是什么?当嫦娥二号卫星完成预定的试验验证和科学探测任务后,卫星将何去何从?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说,有三种可能的结局。
嫦娥二号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晴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嫦娥2号点火,19时整在西昌卫星中心成功发射。
在卫星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卫星,因此两颗星在形状和重量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不过它的绕月飞行轨道将由嫦娥一号时的200公里高度降低到100公里,这样它就能把月球看得更清晰了。
为此,科研人员为它安装了分辨率为10米的CCD相机,这就比嫦娥一号120米分辨率的相机拍得更清晰、更详细。
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相比有几点不同,详细体现在着陆方式与相机分辨率等方面。
嫦娥二号还将延续嫦娥一号的科学目标,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
嫦娥二号是技术创新的突破,它的发射成功证明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实力,证明了我国的快速发展。
嫦娥二号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开始。
想起旧社会的我们总是被外国人利用、侵占、剥削,现在谁还会无视我们。
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嫦娥二号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相信以后的我们会更加强大,会向更深更远的地方去迈进、探索。
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论述“嫦娥二号”奔月的主要过程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论述“嫦娥二号”工程及其中的物理学原理摘要: 本文通过对“嫦娥二号”工程的简要阐述及其特点,对其中所应用的主要物理学原理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嫦娥二号”;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1. 引言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
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空间活动的频繁发生,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学科——空间科学。
它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的一门前沿科学,包括了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化学、空间地质学、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分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的深空探测又迈进了一大步。
而之后,在中国航天人的不断努力下,嫦娥二号在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 “嫦娥二号”的探月过程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
他表示,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
总体来讲,嫦娥二号执行的是对月球“精细探测”的任务,以利于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相对嫦娥二号来说,嫦娥二号做了多方面改进和提高,欧阳院士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的轨道设计不同,这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将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即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将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第二,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较嫦娥一号距月表200千米的轨道要低,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第三,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执行此次任务嫦娥二号的任务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护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两个助推器;第四,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间距更小,激光测距精度也可达5米,从而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第五,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详实;第六,嫦娥二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测绘、立体成像,精细探测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过程全程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过程全程“嫦娥二号”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程序。
2010-10-01 18:30:19现在离发射还有大约30分钟,发射架已经开始慢慢打开。
2010-10-01 18:32:26西昌指挥大厅情况: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火箭系统总指挥已全部落座。
2010-10-01 18:34:03现在进入倒计时状态,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备份。
现在现场口令越来越密。
工作人员从容、镇定,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2010-10-01 18:40:33现在“嫦娥二号”发射进入15分钟准备程序。
2010-10-01 18:41:03“嫦娥二号”发射进入10分钟准备程序。
2010-10-01 18:42:31火箭平台灯光已经打开。
2010-10-01 18:47:00警报响起,工程人员全部撤离。
2010-10-01 18:47:46现在飞控中心大厅非常安静,只有不断发出的口令声在空中回响。
2010-10-01 18:51:16卫星的头部印有五星红旗。
2010-10-01 18:51:41“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倒数5分钟准备程序。
2010-10-01 18:55:264分钟准备。
2010-10-01 18:56:022分钟准备2010-10-01 18:58:5350秒。
2010-10-01 18:59:065、4、3、2、1发射!2010-10-01 18:59:16嫦娥二号卫星刚刚在西昌发射升空,约112小时后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半年后撞月谢幕,为我国嫦娥登月工程做准备。
2010-10-01 19:01:44助推器分离。
2010-10-01 19:02:20火箭一级两个助推器与火箭分离。
2010-10-01 19:06:38北京管路排气指令发出。
2010-10-01 19:07:21推进管路排气开始。
2010-10-01 19:07:23厦门测控站成功完成测控任务。
2010-10-01 19:13:02长江五号发现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揭秘嫦娥二号卫星制造发射过程
2.完成最后一次总检查
3.发射实况
配乐:歌唱祖国
嫦娥二号卫星结束真空试验后出罐,与一号相比,有6个方面改进和不同。
二号将开展6大技术验证:1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轨道直接发射技术;2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3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4验证100X50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5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6对备选着落区进行高分辩率成像试验。
研制组装降落相机
长三丙火箭一级箭体转载
为长三丙火箭三级发动机安装大喷管
长三丙在长三甲的基础上捆绑了二个助推器
长三丙火箭吊装整流罩
长三丙火箭助推器吊装
长三丙火箭二级箭体吊装
长三丙一级箭体吊装
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质量复查
嫦娥二号卫星安装四个微小相机,图为紫外月球敏感器指定测试
嫦娥二号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三大创新:1.实现近月与环月的辅导导航;2.实现更加灵敏的轨道控制;3.实现载荷与敏感区互用,增加拍图与传图功能,可拍摄月球130米分辩率的紫外图像,覆盖月球百分之八十以上区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监控大厅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屏幕上嫦娥二号发射前的准备
西昌发射中心嫦娥二号进入发射实施阶段
嫦娥二号发射实施近图
在西昌发射中心进行再后一次总检查
西昌发射场卫星在加注前检查各个接口
火箭燃料加注人员检测加注计量表
西昌发射中心气象人员对可测风速、
气压、降水、能见度的自动气象站进行检测
嫦娥二号卫星吊装完毕测试正常等待发射
火箭点火起飞后12秒内消防队员对发射架进行消防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
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发射时的拼图
点火发射
火箭燃烧开始升空
点火拼图
快速升空
脱离发射架
飞向天空
火箭、卫星在空中飞翔
继续飞翔
飞离地球越来越远
渐行渐远飞向绕月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