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合集下载

舒伯特的晚期风格与死亡意象-模板

舒伯特的晚期风格与死亡意象-模板

舒伯特的晚期风格与死亡意象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晚期风格的生成永远是一个迷人而沉重的话题。

而一位英年早熟的艺术家的晚期并非相当于常人的晚年,更像是经过突然降临的寒流而凝结作冰晶的繁花,带给谛观者无限的遐想与沉思。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这个在世不为人所重、死后却成为浪漫派偶像的维也纳音乐家只活了31岁。

知道舒伯特的人很多,然而了解乃至迷恋其晚期风格的却很少。

但对于敏感的心灵们而言,音乐史上大约没有比这些最后的篇章更加耐人寻味而又精心动魄了。

在西方伟大作曲家中,舒伯特大约是第一位将个人的生命历程与艺术风格的演进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人。

围绕他的动人的晚期作品中呈现的全新的艺术形象,我们发现:一个内心敏感而又耽于享乐的世纪儿的晚景和死水微澜而又暗流涌动的各种时代因素组成了一个个曼妙深邃的同心圆圈。

一.在舒伯特短暂而平淡的一生中,1823年初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此时,艺术家已经确知自己梅毒的病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这一疾病所引起的生理反映,虽然在随后间或有所缓解,但面临不可告人的绝症的心理阴影始终没有消除。

从这时起,正在越来越多地为维也纳音乐圈子所知晓的舒伯特,不得不越来越少地参与社交活动。

在19世纪初期的医学条件和奥地利天主教国家的社会氛围下,梅毒不啻宣告了一个正常人在生理和名誉上的双重毁灭。

而从此时,直至1828年11月辞世的六年中,他实际上常常处于疾病的伤害和慢性焦虑的双重折磨之中。

舒伯特本人内心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在是年5月,他写下了一首名为《我的祈祷》的短诗,在绝望的呼喊和对得救的急切之情中充溢着对于死亡的复杂思索:怀着神圣的至诚我想往着在那更为公正的世界中领悟生活;这阴暗的大地上是否有一天会被爱神的美丽梦境填满。

不幸的孩子,全能的神啊,请你赐予丰沛的报偿。

为了弥补在地上的遭遇以无限的爱的光芒照耀。

看啊,我倒在尘埃和泥沼中,被痛苦的火焰烤焦,在囹圄中走上献祭之路,步步逼近那毁灭的末日。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后的杰作之一,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的音乐语言既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又展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通过分析《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舒伯特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展现了对形式的重新探索。

相较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舒伯特更加自由地处理了奏鸣曲的形式,不再受到严格的模范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大胆地展开了奏鸣曲的结构,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对形式的传统观念。

他将乐章的长度拉伸至极限,创造了更加丰富、更加情感丰富的音乐表达。

这种重新思考奏鸣曲形式的方式,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展现了对旋律的丰富创造。

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旋律,这些旋律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具有连贯性和发展性,更能够充分展现出他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所追求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风格。

舒伯特在音乐中描绘了丰富的情感,从悲伤、孤独到欢乐、兴奋,展现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内核。

这种对旋律的丰富创造,为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作曲家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促进了钢琴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舒伯特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中还展现了对和声的深刻处理。

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充分发挥了和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对和声的精准运用,为音乐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舒伯特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变化和转调,通过和声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从而使音乐更加生动、更加有力地触动人心。

这种对和声的深刻处理,不仅使《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成为了一部杰出的音乐作品,也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作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钢琴音乐的和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

音乐大师舒伯特作品赏析
乎微乎其微。这么看来,他童年旳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 踏上音乐家之路旳。
1823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 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旳序曲 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旳接触多种各样旳曲谱,以及经 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旳后来旳音乐造诣打
下坚实旳基础。
在这首铿锵有力旳进行曲中,舒伯特利用他巧妙旳钢琴手 法,把军队中旳进行曲用音乐描写旳惟妙惟肖。一种用步 伐节奏写成旳乐曲,可在集体行进时演奏,用偶数拍子, 节奏明确,构造整齐,常为三段式,中段较为抒情,以取 得对比。
《魔王》
《魔王》是舒伯特采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旳一首 同名叙事诗创作旳叙事歌曲。当初(1815 年)舒伯特只十 八岁,在爸爸所办旳小学里教书。
《鳟鱼》五重奏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旳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毕了 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旳室内乐中,被以为艺术成就最 高旳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 号),则是他全部旳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旳 一首。因为作品旳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旳歌曲《鳟 鱼》旳主题而写成旳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 《鳟鱼》五重奏。《鳟鱼》五重奏写于 1823年,当初舒伯 特仅仅22岁。舒伯特经常徜徉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区林木葱 翠旳山野之间,优美旳景色,清新旳空气,爽朗旳夏日时 光,为舒伯特带来了满怀旳青春欢乐。这些快乐旳回忆, 化作新奇明丽婉转旳乐思,出目前这部无比美妙旳钢琴五 重奏中。作为抒情诗人,肖邦更多旳是情感,舒伯特更多 旳是情趣。
逝世
在他旳创作旺盛时期,他旳健康恶化。 自从1823年起,
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他旳病因,最
终旳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旳病状与汞中毒旳病状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马雨婷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创作历程。

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在传承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构原则的同时,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

本文以《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为分析对象,归纳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不同寻常的创作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启发演奏者对这部作品以及舒伯特晚期风格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演绎。

一、人物介绍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是在与贝多芬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179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舒伯特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在他仅有的31年生命旅程中,创作出了数目惊人的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9部歌剧, 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等。

与同一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舒伯特涉猎的音乐体裁非常丰富,除去标准的古典奏鸣曲、室内乐重奏、交响乐、歌剧、宗教音乐等之外,他还大量创作了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舞蹈音乐、即兴曲等这为舒伯特的晚期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作品创作特点 1828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杰出、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

其中,舒伯特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扩张,以抒情表现力驾驭宏大的形式建构。

既保持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的传统,将“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引人入胜的钢琴音响和音型,以及引人瞩目的调性关系发展到极致”。

(一)和声曲式的传承与突破 对于舒伯特来说,奏鸣曲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承载着海顿、莫扎特,尤其是贝多芬神圣不可侵犯的创作传统。

而在这首作品中,舒伯特更大程度上对传统奏鸣曲曲式及风格进行创新,在展现矛盾情绪的同时,将四个乐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一共分为四个乐章,遵循着快—慢—舞曲—快(回旋或奏鸣曲式)的传统模式。

舒伯特《三首即兴曲》D.946中“死亡意识”之谫议

舒伯特《三首即兴曲》D.946中“死亡意识”之谫议

舒伯特《三首即兴曲》D.946中“死亡意识”之谫议弗朗茨·舒伯特创作于1828年的《三首即兴曲》D.946也被称为“遗作即兴曲”,因此,曲中透露出的关于作曲家对“死亡”的多元认知和深切体验,即“死亡意识”,是该作别于他曲并成为特殊的重要之处。

本文遂以此为切入点并展开专门性探究,分别针对乐曲的复调性“死亡意识”的特征、成因以及技术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诠释了舒伯特在曲中所表达的“死亡意识”,并非是生命的结束,反之,恰是另一种“生”的起点之哲思。

标签:舒伯特;即兴曲;“死亡意识”;消极;积极;中和于弗朗茨·舒伯特而言,1828年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年份。

在这生命最后一年中,他的健康急速恶化,身体、心理均备受折磨,但尽管如此,这一年却仍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

其年间,他创作了《C大调弦乐五重奏》、《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b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三首即兴曲》D.946等多部重要的作品。

其中,《三首即兴曲》D.946虽不如他的艺术歌曲、交响曲、奏鸣曲等代表作出名且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既为临终前所作并命题为“遗作即兴曲”,在内容上显见是舒伯特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林林总总的所遇、所思、所感的集合体现,尤其是作曲家在曲中赋予了自身对“死亡”的多元认知和深切体验,即“死亡意识”,是该作区别于他曲并成为特殊的重要之处。

所以无论是研究者或是演奏者,都应当对其给予足够的认知与解读。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舒伯特《三首即兴曲》D.946中的“死亡意识”展开专门的分析与探讨。

一、舒伯特《三首即兴曲》D.946中复调性“死亡意识”的特征及其成因(一)复调性“死亡意识”的特征“复调”是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而“复调结构”既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

舒伯特在创作《三首即兴曲》D.946期间,因由客观、主观两个方面,终使作曲家内心对于死亡产生多个不同层面的思想意识:包括对死亡的恐惧与绝望(即消极观念)、对现实的摆脱与救赎(即积极观念)以及接受死亡并礼赞生命(即中立观念)。

感性分析舒伯特即兴曲D946 NO.1

感性分析舒伯特即兴曲D946 NO.1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12.252感性分析舒伯特即兴曲D946NO.1穆㊀朗(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㊀贵阳㊀550000)摘要:没有什么比感性更为我们所熟悉了,因为它就是生活,就是人本身,从感性角度欣赏音乐以重拾音乐之于人的原本价值㊂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懂得聆听音乐,就能直接获得聆听音乐带来的感性体验㊂本文主要探讨的便是感性认识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作品带给人的直观感性体验㊂舒伯特‘即兴曲D946NO.1“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创作的三首即兴曲中的第一首,既‘三首遗作即兴曲“之一,音乐家此时已即将走完与艺术为伴的一生,作品的创作已超然离奇而不受拘束㊂关键词:感性;舒伯特;即兴曲中图分类号:J61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12-0264-03㊀㊀1㊀研究背景及意义即使是尚不明事理的人和某些动物也都能够感知或分辨出音乐,但却没法欣赏(解读)音乐㊂在我们的雏形 人猿(如果达尔文是对的)诞生之前,鸟类便在枝头歌唱,它们在生物本能的驱使下,能保证所谓音高和节奏㊂之后有了人类,且不论是埃及人㊁华夏人还是美索不达米亚人,都有对自然乐音的天然感应㊂无知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无需对世界有系统的认识,也能对音乐或有规律的声音产生兴趣㊂动物与文明的人对音乐的反应区别在于,前者对音乐产生的反应是出于本能而非感性㊂没有代价的情绪波动会使人感到快乐㊂音乐天生就能简单地引起大脑的情绪反应,如:快=急;慢=缓;高音尖锐而刺耳;低音沉重而严肃㊂根据我的观察发现,小狗与尚不明事理的婴儿在听到舒缓的音乐时会变得温顺㊁安静,在听到碾核金属乐这类时会变得不安㊁烦躁㊁好动等,这便是情绪受音乐影响的本能反应,此时的音乐只具有未经意识重新建构的初始自然性质㊂文明的人才真正具有符合感性审美的特征㊂当人类第一批先祖从拍手㊁敲击㊁嚎叫中表达出一定内容后,思考的人从中把那些内容捕获,并进行主观加工,音乐的审美意义自此诞生㊂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人脑中被记忆㊁传诵,形成了 作品 的雏形㊂声音被赋予了多重的代表性㊂古战场里,胜者从号角声中联想到了收获㊁霸权和征服,败者则从中听到了驱逐㊁失去与死亡,而这不是此时天上的飞鸟所能读到的㊂声音开始被特意收集起来,被一次次再现和加工,成为人类意识里的独特认识,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运动的乐音被人解读为音乐,听者除了在聆听中感受到情绪,还从中读到了原本不具有的内容,这便是最直观的感性审美,只有通过感性审美才能发掘到音乐中原本不具有的内容㊂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审美感性颇有研究,但现在,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感性的地位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因为感性不可视㊁无规律,难以被现有的评判机制所用㊂2㊀感性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当有人开始宣扬理性恒大于感性时,那人可以说已经走火入魔了㊂固然,人类是靠对理性的倡扬才从中世纪的黑暗与宗教神权㊁君权的自私统治下走出来,人们抛弃了宗教中宣扬的幼稚神话,却转而迷恋在理性王国的虚幻乌托邦中,对理性极端盲目地崇拜㊂真正的理性是作为人类的光荣,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㊂所有人都是感性个体,世上尚不存在过一位绝对理性的人㊂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进步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的结果㊂绝对的理性主义压抑了人性,淡化了人对感性审美的需求,理性主义者们虽然也谈感性,但他们只是把感性视为理性的工具和附庸㊂在音乐领域,音乐理论和曲式分析就是纯粹理性学科的代表,大多数音乐的学生都是踏着这两个学科进入音乐的大门,又从这两个学科走完音乐的修行之路,导致其对音乐的审美严重缺乏最必要的感性元素,从他们对作品的演奏和审美倾向中就可以看出㊂音乐本应是高度感性化的学科,不具天赋的人无法依靠对理论知识的大量学习来踏足音乐的门槛,但我们许多高等学府都喜欢大规模铺设理论学科,淡化音乐的美学质量㊂正是因为人都是感性个体,任何抽象的理性知识落到感性个体上都会千差万别,音乐诞生于情感体验,音乐的数值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数值,以物理意义的数值来测量㊁规范音乐,是荒谬且毫无意义的,音乐中的数值是通过情感来测量的㊂真的有人能在音乐理论中收获审美体验吗?在音乐领域,理性才是感性的工具㊂音乐研究的最终归宿都将导向为感性服务㊂研究者们通常喜欢探讨人进行审美行为的意义,却较少思考人追求审美的目的㊂理论上来说,人类完全可以脱离一切形式的艺术而不影响社会的生产和进步:所有闲暇时间都只是静止不动㊁等待工作的开始㊂这样,人的价值便和工具无异㊂但恰恰因为人是感性的个体,才存在审美需求以维持思维正常工作㊂可以说,感性审美是维持人精神健康的必要条件㊂生物皆有求生的本能,消极的情绪带来疾病,疾病联系着死亡㊂ 愚昧之人彻夜无眠,不忘琐事徒增顾念㊂待朝阳光芒耀眼,空留重担压心间㊂① 理性主义无法中和意识的黑暗面,感性审美维持意识健康,也就是说人类对感性审美的追求就是对生命的追求㊂我将以感性体会作为出发点,放大聆听作品时的情绪体验来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㊂3㊀所选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分析3.1选择该作品作为分析对象的理由:舒伯特虽生活在古典主义末期,却一生钟爱浪漫主义风格,既不过分循规蹈矩,也不一味剑走偏锋㊂他极为注重用音乐的旋律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幻想大于现实㊁抒情重于力量,具有非常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尽可能放大了音乐中的感性之光,作为以感性的主题来进行探讨的对象再合适不过㊂舒曼有一段对舒伯特的评价:很少有人像他(舒伯特)一样怀藏着如此独一无二的个性,能创造出形色各异的音乐描述,也极少有人为自己㊁为自己的内心写了如此多的东西㊂3.2创作背景: 即兴曲 一词,以中文字听起来,好像是不需要做过多的构思,似乎这类作品是作曲家一挥而就的,但实际上并非是作曲家真正 即兴 创作出来的,可以理解为,并不是作品被即兴地创作出来,而是创作作品的灵感突然出现在作曲家脑中,好比我此刻突然感受到某种清晰的情绪和觉悟,凭借这清晰的情绪和觉悟为动机而写出一个作品㊂原词(德文)为 Impromptus ,意为现成的㊁迅速的,基本风格精致而典雅㊂舒伯特虽不是首位,却是最早一批创作即兴曲的作曲家,即兴曲这一体裁在舒伯特和肖邦的创作下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㊂这首作品完成于1828年,恰好是舒伯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此时的舒伯特身染梅毒,又正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消散后,欧洲封建帝制复辟的黑暗笼罩下,对于一个初尝自由民主滋味的奥地利青年,突然被推回往日的黑暗岁月中,疾病缠身的舒伯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就在上一年,也就是1827年,音乐巨匠贝多芬离世,舒伯特在贝多芬的游行葬礼上担任火炬手,连与命运抗争的巨人都已死去,舒伯特的精神世界更加暗淡而茫然,借着对抗争精神最后的希冀,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作品㊂艺术家往往比常人更能敏感地察觉到死亡的来临,因此这部作品中处处闪烁着死亡的音符,但同时也透露着抵抗死亡的信息,只不过不是贝多芬式的战斗精神,而是对光明的回忆㊂站在死神跟前的作曲家,摒弃了赘余的修饰和华丽的炫技,他们最后的作品流露出的更多是对生命消逝的感慨㊁对死亡的幻想,没有愤怒也没有恐惧㊂3.3分析: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降e小调作品㊂(顺带一提的是,在乐曲的A 部分完结后,还存在被舒伯特本人删去的一段降A大调小行板,后被同时期的勃拉姆斯重新加回去,少数演奏者在弹奏该作品时会加上这一段被删去的部分;舒伯特作品的当代最佳演奏者布伦德尔表示,作为钢琴家的首要任务是尊重作曲家的意愿,而不是表现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见解㊂他说: 我对作曲家负责,对作品更要负责 ㊂所以通常情况下,不应把作曲家删去的部分作为一个音乐整体加以演奏㊂)㊃462㊃A部分:速度标记Allegro assai意为 很快的快板 ,A部分开头为8个小节的主题,以弱力度开始演奏,整个主题短促而急切,左手伴以不能对齐的三连音音型,好似心跳的频率已无法跟上生命流逝的速度,听上去阴沉而不安,立即体会到,面对死亡的舒伯特其实内心世界还是焦躁不安的㊂整部遗作即兴曲在这样的灰色阴影下展开㊂(见谱例1)紧接着的这个乐句是三连音音型的双手反向齐奏,在一个最高音和弦上突然急停强奏,就像冗杂的内心情绪和过往时光一次次地在眼前重现,又突然被紧张的思绪打断,再重新整理后又继续混乱地浮现在眼前㊂(见谱例2)三连音音型后的最高音和弦不再被急停强奏,转而变成了更加柔和㊁整齐的三和弦连奏,被拆分为五个的和弦触键轻柔,并且有渐慢的处理,在最后一个和弦上的触键最为轻柔,似乎听者一不留神就忽视了这个音㊂过往的回忆不再因死亡的逼近而令人过于抓狂,回忆与眼下的现实渐渐重合,死亡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接受;随后是略显清晰的高音旋律线条,乱麻也向着井井有条变化㊂(见谱例3)这一段重复了开头的主题,却变成了明亮可见的降E 大调,布伦德尔把这一部分表现得轻松而又温暖,诉说着 死亡也不过如此! 的乐观精神㊂不同于贝多芬与命运水火不容的表现精神,舒伯特的音符就像是在慢慢接受命运 以积极的目光藐视黑暗的安排: 世人皆有始终 ㊂(见谱例4)在一番高亢的思想斗争后,这部分在主和弦的双音中渐渐走向沉静㊂在黄昏到来前,作曲家安静地坐下来,为后人展现他这一生短暂的回忆㊂(见谱例5)B部分:B部分变成了B大调的行板同样以弱力度开始演奏,主旋律为双音向下勾勒出一个八度,不紧不慢,好似清澈的乡间歌谣,温暖而祥和,布伦德尔弹奏起来就像是在为一只小狗梳理毛发,在温柔的旋律中感受快乐㊂这个乐句第二遍的重复结尾弹得更加轻盈,好似陷入了回忆中无法自拔㊂(见谱例6)这段密集的跑动中加入了升D,使这个乐句带有大调的色彩㊂灰色的回忆中也有美好的成分吧?密集的音符弹得却十分清澈,颗粒分明,此时体会不到演奏者明显的情感表现,音乐表情是沉默的㊁思考的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㊂(见谱例7)紧接着的这个乐句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变化,音符与音符的间隔更加短了,此时加入的震音让人感到呼吸困难㊂突然爆发出一个升F让人耳鸣,就像在睡梦中突然听到爆炸声而惊醒㊂(见谱例8)这个乐句是对B部分主题的重复演绎,但美好的回忆开始变得支离破碎㊁衔接困难,好像连数落过往也那么举步维艰㊂(见谱例9)B部分最后在一个安静的三和弦中结束㊂好在往事的回忆没有留下遗憾㊂此时连听者也意识到回忆结束了,终归还是要去面对冰冷的死亡(再现A部分)㊂(见谱例10)此处为大重复前的过渡㊂挣扎着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好在这个过程短暂㊁不算痛苦㊂(见谱例11)A 部分:A部分的再现,即为重新面对死亡,依旧令人紧张不安,在一个大的重复终止后,第一首即兴曲的收尾轻轻地落在了E大调的主和弦上,没有丝毫的终止感,乐曲在㊃562㊃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12.253锦州地区水田植保无人机的应用与防控效果分析王立强(锦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㊀辽宁㊀121000)摘要:本文针对与水稻植保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㊁传统防治方式比重偏大且效率偏低㊁农药利用率低等问题,推广应用无人机植保技术,建立高效植保作业技术模式,构建精准㊁优质㊁高效㊁生态㊁安全的无人机施药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水田植保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能力,为有效防控突发性大面积水稻病虫害㊁保障水稻粮食安全㊁促进农民节本增收提供技术装备支撑㊂关键词:植保无人机;农药喷施;水田防治中图分类号:S252.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12-0266-01㊀㊀1㊀引言水稻是锦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59.7万亩,产量30多万t,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和务农增收的主要来源㊂水稻生产环节多,用工量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依赖手动喷雾器或者背负式喷雾机进行㊂这种传统喷药模式一是难以满足和适应专业化规模化水田作业模式新要求;二是难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大面积病虫害发生;三是难以有效遏制药物喷洒导致的中毒事故;四是难以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目标和理想施药效果㊂针对这一现状,2017年以来,锦州市结合国家重大病虫害防治与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等项目,按照 农药减量㊁精确㊁高效㊁合理使用 的总要求,成立了农机+植保+农学+企业组成的项目组,为农民提供了先进植保技术装备和绿色病虫害统防统治解决方案,为锦州及周边地区无人机植保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提供了模式选择㊂项目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了当前水稻生产者尤其是种植大户的燃眉之急;二是突破水稻全程机械化最薄弱环节,整体提升了水稻机械化水平;三是为提高水稻植保作业效率㊁推进农药减量控害㊁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㊁降低劳动强度㊁减少人身危害㊁促进节本增效,推动了锦州及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㊂2㊀无人机机型选用在机型选用上,无人机按机型结构可分为固定翼和多旋翼2类,固定翼植保无人机体积大㊁续航时间长,且载荷重㊁有效喷幅广,具备大载量㊁快速飞行㊁高效作业等能力,可用于农田信息采集和遥感㊂旋翼机体积较小㊁结构简单㊁控制比较灵活㊁具备自主飞行和着陆能力,适于地形复杂的作业环境,螺旋桨所产生的空气涡流可提高喷洒的效率,缺点是作业耗油量㊁耗电量较大㊂综上,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适合当下农民所需,这种环保㊁方便㊁经济㊁安全㊁成熟的无人机仍将是当前水稻区域植保作业的主流,最终选择锦州地区总体评价最好的极飞P20无人机㊁大疆MG-1S㊁猎鹰3WZD-10A㊁金丰春JF-S1植保无人机㊂3㊀防控效果分析3.1对水稻二化螟㊁稻飞虱的防治效果㊂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看,植保无人机㊁自走式喷杆喷雾器㊁担架式喷雾器㊁肩负式喷雾器的田间平均防效分别为83.72%㊁84.68%㊁79.12%㊁95.21%㊁88.52%和84.14%,这表明4种不同施药器械对水稻二化螟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㊂从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看,3种植保无人机㊁自走式喷杆喷雾器㊁担架式喷雾器㊁肩负式喷雾器的田间平均防效分别为85.96%㊁87.56 %㊁83.86%㊁93.48%㊁83.93%㊁82.69%,其中,自走式喷杆喷雾器防治效果最好,植保无人机次之,但两者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要好于担架式喷雾器和肩负式喷雾器,是防治稻飞虱的高效植保机械㊂综合以上测试,在3种植保无人机中,极飞P202018的防治效果最好,大疆MG-1S次之,猎鹰3WZD -10A较差㊂3.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比较㊂植保无人机㊁自走式喷雾器㊁担架式喷雾器㊁肩负式喷雾器对水稻纹枯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7.23%㊁89.23%㊁86.12%㊁90.87%㊁88.19%和85. 64%㊂其中,自走式喷杆喷雾器防效最好,植保无人机和担架式喷雾器次之,但与肩负式喷雾机效果相近㊂3种植保无人机中,极飞P202018无人机防治效果较好,大疆MG-1S 和猎鹰3WZD-10A无人机防效相近㊂3.3不同植保器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济效益分析㊂植保无人机㊁自走式喷雾器㊁担架式喷雾器㊁肩负式喷雾器施药处理每亩节本增效分别为546.55元㊁580.22元㊁477.52元和450.39元,经济效益明显㊂与肩负式喷雾机施药作业相比,植保无人机㊁自走式喷雾器㊁担架式喷雾器施药处理每亩节本增效分别为96.16元㊁129.83元和27.13元,植保无人机带来的经济效益好于担架式喷雾器和肩负式喷雾器,主要表现是节省农药和增加产量㊂在3种植保无人机中,大疆㊁极飞㊁猎鹰无人机施药处理每亩节本增效差异不显著,极飞P20表现稍好,大疆无人机次之㊂4㊀结论综合来看,植保无人机在作业效率上有所进步,在常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上尚不及自走式喷杆喷雾器,但优于担架式喷雾器与肩负式喷雾器㊂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器具有人均作业效率高㊁日作业量大㊁劳动强度低㊁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可在短期内完成大面积防治作业,更符合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客观要求,是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高效作业装备㊂尽管植保无人机对农药剂型要求较严,对操作手㊁无人机性能要求高,但随着植保无人机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㊁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㊂参考文献:[1]何雄奎,Jane Bonds,Andreas Herbst,等.亚洲农用植保无人机发展与应用[J].中国农业文摘,2017,29(6):5 -12.[2]吕信河,肖丽萍,李涛斌,等.我国水稻植保机械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南方农机,2016,47(3):47-49. [3]娄尚易,薛新宇,顾伟,等.农用植保无人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7,39(12):1-6+31.几个停顿明显的双音中结束了,是舒伯特无法看清死亡的未来,还是听者不愿接受他死亡的未来?此刻的琴声停住了,缄默不语,没有更多遐想㊂(见谱例12)注释:①引自冰岛史诗‘老埃达“ 哈瓦玛尔 ㊂参考文献:[1]孙健‘为感性一辩论“, 文艺研究 1988年第6期;[2]马鑫明‘音乐存在的意义及审美问题评析“,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6月;[3]谭容培‘论审美感性“,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4期㊂[4]胡皓‘舒伯特<三首遗作即兴曲>D946研究“,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年5月;[5]Bjorn Jonasson‘哈瓦马尔“现代英译本,1992年;[6]‘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D946“,G.Henle Verlag㊂㊃662㊃。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No.1的音乐分析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No.1的音乐分析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 No.1的音乐分析本文以弗朗茨·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曲》即兴曲作品D.946 No.1为分析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舒伯特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介绍即兴曲题材的出现及发展以及即兴曲D.946 No.1的创作背景。

通过对D.946 No.1的曲式分析,与自身对其演奏的掌握来对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 No.1的音乐进行理解与感悟。

一、舒伯特即兴曲D.946的创作背景舒伯特钢琴即兴曲D.946创写于1828年,是舒伯特去世的这年,他所创造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舒伯特晚年的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在他生命中最孤独黑暗的一年里,他的创造更加娴熟,他内心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励。

从作品的数量可以看出,尽管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很痛苦,但舒伯特仍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创作速度。

在过去的三年里,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很多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G大调弦乐四重奏》《G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写于1826年;《c小调小快板》《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C大调幻想曲》《德意志弥撒曲》艺术歌曲《阿林德》《秘密的爱情》声乐套曲《冬之旅》——写于1827年;《c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弥撒曲》、11首即兴曲、艺术歌曲《米里亚姆的凯歌》——写于1828年。

二、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 No.1的分析本乐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图示:A B A11、A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由b e小调转为b E大调,速度为Allegro assai意思为很快的快板,2/4拍。

如图1-1所示。

A单三部曲式┌──────────────────┐A BA1材料┌──┐┌────┐┌────────┐小连接a a1b b1 b2 a2 a3b3 b4 8结构 8 8 16 12 12 8 815 20b et t D t D b ET TS D-T b CT小节 1-8 9-17 18-33 34-45 46-57 58-66 67-74 75-89 90-110 111-118图1-1 A部分单三部曲式图A(1-17)部分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a乐句与a1乐句为8+8的方整型乐句。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1828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生前最后完成的钢琴奏鸣曲。

这部作品被视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舒伯特在创作中对于情感表达、和声发展和结构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舒伯特在其时代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舒伯特在《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展现了对情感表达的深刻洞察和丰富表现力。

舒伯特以他独特的旋律和和声语言,创造出了一种充满内省和温暖的音乐氛围。

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舒伯特通过连续的和声变化和富有戏剧性的旋律展示了对于情感冲动的表达,带领听众经历一场情感的起伏。

在第二乐章的安达恰舞曲中,舒伯特以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为听众带来了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氛围,展示了他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宽广视野和出色技巧。

第三乐章的田园舞曲则展现了舒伯特对于情感的深层探索,以奇特的和声变化和旋律发展,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

最后一乐章的终曲中,舒伯特以宁静和平的音乐语言为听众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境界,展现了他对于内在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表现。

舒伯特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和声的发展和创新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舒伯特以他独特的和声手法和和声变化,构建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和声世界,为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舒伯特以各种和声进行的变化和发展,展现了他对于和声结构的创新和勇于尝试。

在第二乐章的安达恰舞曲中,舒伯特以多变的和声进行和富有变化的和声配器,展示了他对于和声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出色技巧。

第三乐章的田园舞曲则展现了舒伯特对于和声的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为听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和声世界。

最后一乐章的终曲中,舒伯特以和声的变化和发展构建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和声境界,展现了他对于和声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表现。

对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重新审视_杨婷婷

对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重新审视_杨婷婷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 (2006 )03-00-

乐 与
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舒伯特整个创作生涯。1828 年,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
表 演
他以六周的时间迅速完成了最后三首大型钢琴奏鸣曲 c 小调 (D.958)、A 大调(D.959)、
上的休止符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小节中,把贝多芬主题左手低音部分的下行半音阶移至到了
内声部,并且在左手低音部用一个持续的主音 c 支撑起了厚重的和弦,使得整个主题与贝
多芬的相比有一种更为强大有力的坚韧性格。在两个主题中,第三小节的 E 音都引发了一
联串的半音的进行,并且都在 bA 上达到了最高点,两个主题都特别的强调了这个一路发展
绪变化无常,他的创造性,他的行为,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他生活的阴暗面。舒伯特过
093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度饮酒,常常在聚会上爽约,或突然消失。他不修边幅的外表,他的灵感奔涌期与毫无建


树期(或创作活动很少的时期)的鲜明对照,似乎都可以诊断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抑郁症。
了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风格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中就没有冲突,在他的晚
期作品中,抒情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内在矛盾,音乐呈现出多面性,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戏
剧因素。晚期作品《A 大调钢琴奏鸣曲》(D . 9 5 9 )第二乐章的小行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一乐章为 #f 小调,三段体。主题抒情,忧郁,整个乐章仿佛充满了无可挽回的失落


上影响着他的创作思想。1828 年,已属于舒伯特的病重期,他头痛不已,时常有头晕目眩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Extensive Music Research 泛音乐研究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段信宇(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摘要】舒伯特的钢琴曲在世界享誉盛名,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与代表人物。

舒伯特有着“歌曲之王”的美誉。

他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钢琴奏鸣曲、艺术歌曲以及室内乐等不同音乐领域,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更是具有时代意义,成就不容小觑。

为此本文选取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为分析对象,借此分析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形成,探讨钢琴奏鸣曲从“古典”到“浪漫”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舒伯特; 浪漫主义 ;钢琴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219-02【文本著录格式】段信宇.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J].北方音乐,2020,03(05):219-220.一、从“古典”到“浪漫”说到钢琴奏鸣曲,多数人头脑中第一反应到和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贝多芬这位大名鼎鼎的钢琴家,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在对钢琴奏鸣曲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贝多芬的创作下,钢琴奏鸣曲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增强了其音乐表现力,让乐曲变得充满浪漫的气息,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声。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贝多芬将情感与音乐节奏相融合,让乐曲更具情感性特征。

所以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中,无一部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这些作品也代表了钢琴奏鸣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

舒伯特也是他同时代杰出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是被世界公认的。

钢琴奏鸣曲在舒伯特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以及特殊的地位,从1815年到他生命的时钟停止的那一刻,他对奏鸣曲的创作就从未间断过。

在1815到1819年4月这短短的四年中,舒伯特创作了十余部奏鸣曲作品,可谓是十分高产。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简介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简介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简介一、背景介绍弗朗茨·舒伯特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歌曲之王”。

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以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著称。

d.946是舒伯特一系列钢琴小曲中的一组,这些小曲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是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珍品。

二、曲目介绍在这组曲目中,有三首小品最为著名,分别是《即兴曲》、《小快板》和《慢板》。

这三首小品不仅在舒伯特的钢琴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舒伯特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

1. 舒伯特的《即兴曲》是一首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力的曲目。

这首曲子以其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而著称,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

通过演奏这首曲子,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小快板》则是一首活泼明快的曲子。

这首曲子以其轻盈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而著称,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通过演奏这首曲子,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身心。

3. 《慢板》则是一首情感深沉的曲子。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而著称,给人一种平静和放松的感觉。

通过演奏这首曲子,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深沉情感和美好。

三、演奏技巧这三首钢琴小品在演奏技巧上并不算复杂,但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演奏经验。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琢磨,逐渐掌握这些曲目的演奏技巧。

另外,在演奏时要注意节奏的掌握和控制,以使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更加流畅和自然。

四、音乐特点这三首钢琴小品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

舒伯特在创作这些小品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想象力,使得这些小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艺术气息。

另外,这些小品也体现了舒伯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五、影响与评价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在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小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在音乐会上广受欢迎,也在唱片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简介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简介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简介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Drei Klavierstücke D946)是奥
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创作的一组钢琴作品,共有三首小
品组成,分别是D946-1、D946-2和D946-3。

这组钢琴小品是舒伯特在1828年创作的最后阶段的作品之一。

它们被认为是舒伯特晚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和声运用、情感深沉的旋律以及复杂而富有内涵的音乐结构。

第一首小品(D946-1)是一个富有冲突和变化的乐曲。

它始
于冷酷和压抑的主题,随后过渡到一段轻松、抒情的乐句,最后回到最初的冷酷氛围。

第二首小品(D946-2)是悲伤而哀婉的乐曲。

它以柔和的和
弦开头,接着展示了一段优美的旋律。

整首曲子的情感非常丰富,包含了哀愁、惆怅和柔情。

第三首小品(D946-3)是一首充满动感和精力的乐曲。

它以
快速而活泼的音乐描绘了愉悦和雀跃的情绪,但在乐曲的结尾处,舒伯特突然将它转向了悲伤和沮丧的情感。

舒伯特的三首钢琴小品D946是他晚期创作的杰出作品之一,
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独特才华。

这些小品即使在今天仍然广受欢迎,并经常被演奏和录制。

舒伯特《三首钢琴曲》D946,NO.2音乐分析及演奏版本之比较

舒伯特《三首钢琴曲》D946,NO.2音乐分析及演奏版本之比较

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重奏以及奏鸣曲中;而后期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中心则侧重于钢琴作品及艺术歌曲中,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包括奏鸣曲、幻想曲、舞曲和钢琴小品等。

其中钢琴小品主要是指即兴曲和音乐瞬间,这是一种作曲家用瞬息即逝的灵感即兴创作的乐曲形式,舒伯特共创作了三套共11首即兴曲,分别是作品90号D899(四首)、作品142号D935(四首)和作品D946(三首),这些作品结构简单清晰,都是其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尤其是最后的《三首钢琴曲》D946显得尤为特别,虽然大多学者在对舒伯特即兴曲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前八首,但这套即兴曲在保持了前八首的抒情性风格的同时,还融入了舒伯特晚期风格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死亡因素”,这是他在面临生命的最后时刻与死神做斗争才有的一种风格。

1828年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离他去世只有半年的时间里,他带着充满矛盾及恐惧的心理创作了这套带有“死亡意象”的《三首钢琴曲》D946(Drei Klavierstücke),“这是舒伯特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套钢琴小品”[1],这也是舒伯特生命的最后一套即兴性作品,整套作品表现出舒伯特在去世之前与死神搏斗的心路历程,第一首的焦虑不安与勇敢斗争,第二首的静谧安详与紧张彷徨,第三首的看透死亡与歌颂生命,他充分运用多样的钢琴技法,将个人情感完全融入于音乐作品当中,相较于早期的音乐创作,无论是从曲式结构还是情感内涵来看,都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作曲家对艺术的执着。

但是,这套作品在舒伯特生前并没有完成出版,直到1868年才作为《三首钢琴曲》由勃拉姆斯进行编订出版[2],手稿现存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它的艺术价值才慢慢地被世人所了解。

三、结构分析本曲是带两个对比性插部的回旋曲式,降E 大调。

全曲主题部分出现三次,是一首典型的回旋曲五部结构,简单的曲式结构为A(主部,1-31小节)-B(插部I,32-78小节)-A(主部重复,79-109小节)-C(插部II,110-194小节)-A (主部再次重复,195-226小节)。

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这首作品为带对比插部的回旋曲式,遵循了古典回旋曲式A-BA-C-A的结构特征。
钢琴是一件富于幻想的乐器,越是在独奏作品中越是可以探索 在极度弱奏下散发的音色魅力,这首乐曲一开始便从pp的力度开始 引入,整个A段运用了类似独白的音调,是舒伯特在病痛和阴郁心情 下的一种幻想式的铺叙式旋律,体现了舒伯特完全个人化的回忆和 幻想,这里完全是舒伯特最精通之领域艺术歌曲的钢琴化表。仿 佛病弱的舒伯特隐忍着病痛的折磨,在迷离之际展开了生前的回 忆和怀念,体现了无法言说的对生命的留恋。慢速的三拍子具有 类似摇篮曲的特征,而在西方音乐文化中,摇篮曲却象征着婴儿 的死亡。
[参考文献] [1] 吴凤楠.对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天津 音乐学院,2017. [2] 张琳.舒伯特《三首钢琴曲D.946》的音乐特征与演绎分析[D].西安 音乐学院,2013. [3] 伍维曦.终结与滥觞—舒伯特晚期风格中的死亡意象[J].书 城,2015,01:81-88.
晚期风格对于伟大作曲家永远是迷人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艺 术家生命最后历程的艺术作品必然承载着对人生最终极的审视与体 验,对于英年早逝的作曲家晚期风格更不同于常人,仿佛一切对音 乐的热忱都因为生命的终结而凝结成冰晶般的繁花,带给谛观者无 限的遐想与沉思。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就是英年早 逝又作品繁多的伟大作曲家的代表。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对于一个 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青年却要承受那不可告人的绝症的折磨,可想 而知是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音乐是他唯一可以真正倾述的 对象,这一时期舒伯特在极端的濒临死亡的情境下创造了大量的孤 独绝望的艺术形象。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1期 总第536期

舒伯特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死亡哲学

舒伯特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死亡哲学

舒伯特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死亡哲学舒伯特(Frenz Schubert)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人。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他在德国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

他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分析他的艺术歌曲,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卓越的旋律写作能力。

他的艺术歌曲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充满戏剧性,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钢琴伴奏提高到与歌唱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钢琴与歌唱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①(p-605)。

如我们熟知的《魔王》,《水上吟》,《幻影》等等,在这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歌词部分大都取材于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

在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中,歌德的诗歌就有59首。

还有比如根据威廉缪勒的诗歌写成的《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等。

他的音乐体裁大多是一个人的爱情和恋爱痛苦为中心主题的,从中我们可感受到社会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在他的作品中,突出的体现了失望与希望、黑暗与光明,痛苦与幸福的游离。

同时,他把音乐看成是声乐重压下的一种安慰,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自由,人类的尊严,精神的姜的寄托②(p―166)。

不难理解,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人文价值观的体现。

歌曲《死神与少女》很好的探讨了他对“生”与“死”态度。

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本作品,看到作曲家本人在思想意识上对黑暗与光明的徘徊。

但是,对于徘徊的结果,他一定是很乐观的,他一定坚信一点,那就是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即使是死亡,也要死的安详、幸福。

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是根据诗人克劳迪乌斯(Matthias Claudius)的诗作,创作于1817年,作曲家那年年仅20岁。

歌曲的篇幅不长,但是意义却非常深刻,尤其是与舒伯特音乐与诗歌的巧妙的结合,更使歌曲显得短小而精悍。

这部作品通过描写“少女”与“死神”的对话,探讨了对“生”与“死”态度。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60》演奏风格的历史观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60》演奏风格的历史观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60》演奏风格的历史观照
王华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0(026)0z2
【摘要】舒伯特一生创作了20多首钢琴奏呜曲,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结构庞大,涵盖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特征.本文试以D.960为例,分析其演奏风格,以期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音乐家.
【总页数】3页(P363-365)
【作者】王华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舒伯特晚期钢琴音乐中的“时间”意象——以《降B大调奏鸣曲》(D.960)第一乐章为例 [J], 陈黎丽
2.舒伯特钢琴曲“歌”化倾向的当代视域——以舒伯特《bB大调钢琴奏鸣曲》
(D.960)为例 [J], 王华
3.《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960》演奏风格的历史观照 [J], 王华
4.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J], 段信宇
5.简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演奏风格 [J], 殷英;何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

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探究舒伯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是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于1828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同时也是他生前唯一一部出版的钢琴奏鸣曲。

这部作品承载了舒伯特晚期创作的特点,具有深情浪漫、旋律华丽、情感丰富的特点,同时也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来探究舒伯特对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形式的发展。

在《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舒伯特对奏鸣曲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演绎和发展。

传统的奏鸣曲形式一般由三个乐章构成:快板-慢板-快板。

而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将慢板放在了第一乐章的位置,这种结构的变化对后世的钢琴奏鸣曲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结构的变化使得作品的整体氛围更加深邃、内敛,也为后来的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舒伯特对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和和声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中,舒伯特的旋律十分优美,旋律线条曲折流畅,充满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他通过对和声的运用,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和声走向,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更为宏大的气势和深沉的内涵。

这种风格对于后来的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作曲家学习借鉴的对象。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奏鸣曲形式、旋律和和声以及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刻描绘,舒伯特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思想和表现方式。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究,而且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对于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声叹息丨舒伯特音乐随笔

一声叹息丨舒伯特音乐随笔

一声叹息丨舒伯特音乐随笔Afanassiev演奏舒伯特《三首钢琴小品》D.946我唱着歌。

每当我想歌唱爱,它却变成痛。

爱和痛就这样撕扯我。

——舒伯特《我的梦》一声叹息丨舒伯特音乐随笔有人说,夏天是个恋爱的季节,连太阳都和风恋爱。

站在夏天的风里,正是落英缤纷,跟舒伯特的一场精神恋爱,像细碎的花瓣在飞舞,被风一吹,就散了,千言万语,洒落一地无奈,只留下轻轻的,一声叹息……多少年来,舒伯特总是以一个令人叹惋的悲剧形象示人的。

朋友把他形容成一只哀伤而美丽的白天鹅。

他站在古典和浪漫的分水岭,背后是巨人贝多芬投下的阴影,面前却是世俗的不解和冷漠。

然而他的音乐依旧充满了真诚,清纯无邪,充满了天真浪漫的憧憬。

少年时代的舒伯特是一位早慧的天才,1810年他为钢琴二重奏所创作的长篇狂想曲(D.1)是他最早的音乐作品。

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他明确地在谱上标注日期“1810年4月8日开始创作,5月1日完成”,此时这位13岁的孩子脸上那毫不掩饰的骄傲。

少年时期的舒伯特一直受到很正规的音乐教育,而他亦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音乐生涯的头十年完成的。

人们对于年少的莫扎特津津乐道,称赞他为神童,然而,对于他的早期作品,人们却总是不以为然。

惟有舒伯特少年时代的作品总让世人震憾!《夏甲的哀歌》,《纺车旁的格里卿》……那么柔美,那么抒情,这些音符,缓缓地,一步一步地接近,恍若护着一句诺言般的慎重;眼底那满满的笑,倾溢成一汪春天的湖水,浅浅地,凉凉地将我包围。

刹那间,砰然一声,击中心灵的疼痛,让我忽然有了流泪的欲望。

我摸摸脸,没湿,我知道那泪水全都流到心里去了。

19世纪中期,舒伯特被加冕为“歌王”,此前音乐一直被看作一种边缘的音乐体裁。

舒伯特在歌曲上的成就或创意,表现在他迷人的抒情,感人的哀叹,新颖的和声,声音和钢琴的完美统一,以及对歌词的心理探索。

是舒伯特把“歌曲”这一体裁上升到受人尊敬的地位的。

听他的歌曲,心灵完全松弛,我真的舍不得把什么“国计民生”跟他拉上关系,生怕对自己的品位产生怀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作者:王振蒙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1期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舒伯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即兴曲小品D946,该曲在曲体结构上遵循了古典原则,但在精神情感的刻画上已经完全是舒伯特个人化表达,它所呈现的以“死亡”为核心的情感意象,成为其晚期作品中最耐人寻味又撼动心灵的作品。

关键词:死亡;情感;意象;晚期
晚期风格对于伟大作曲家永远是迷人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艺术家生命最后历程的艺术作品必然承载着对人生最终极的审视与体验,对于英年早逝的作曲家晚期风格更不同于常人,仿佛一切对音乐的热忱都因为生命的终结而凝结成冰晶般的繁花,带给谛观者无限的遐想与沉思。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就是英年早逝又作品繁多的伟大作曲家的代表。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对于一个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青年却要承受那不可告人的绝症的折磨,可想而知是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音乐是他唯一可以真正倾述的对象,这一时期舒伯特在极端的濒临死亡的情境下创造了大量的孤独绝望的艺术形象。

《三首钢琴曲D.946》创作于作曲家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作曲家最后一部钢琴小品,比八首即兴曲op.90和op.142和四首音乐瞬间op.94晚大约一年时间。

经过这一年时间的沉淀,舒伯特赋予了即兴曲更多的内涵与创新。

其中第二首堪称舒伯特晚期钢琴小品创作的最为不朽的奇迹,它所呈现的以“死亡”为核心的情感意象,成为其晚期作品中最耐人寻味又撼动心灵的作品。

由于这种“死亡意象”具有个人化情感铺叙的特征,笔者将试图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这种情感意象的描述。

这首作品为带对比插部的回旋曲式,遵循了古典回旋曲式A-B-A-C-A的结构特征。

钢琴是一件富于幻想的乐器,越是在独奏作品中越是可以探索在极度弱奏下散发的音色魅力,这首乐曲一开始便从pp的力度开始引入,整个A段运用了类似独白的音调,是舒伯特在病痛和阴郁心情下的一种幻想式的铺叙式旋律,体现了舒伯特完全个人化的回忆和幻想,这里完全是舒伯特最精通之领域艺术歌曲的钢琴化表达。

仿佛病弱的舒伯特隐忍着病痛的折磨,在迷离之际展开了生前的回忆和怀念,体现了无法言说的对生命的留恋。

慢速的三拍子具有类似摇篮曲的特征,而在西方音乐文化中,摇篮曲却象征着婴儿的死亡。

B部分为第一插部,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对于一个将死之人,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理应充斥着美好希望的青年人,却要将一切希望泯灭,等待生命的最后终结。

随着A段平静而安详的结束,B段却开始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仿佛病入膏肓的舒伯特出现了死神慢慢临近自己的幻觉,左手始终低音区的震音和右手三度音程的模进,把这种内心的恐惧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在56小节处终于渲染到了高潮,左手强有力的柱式七和弦和右手一直出现的紧张惊恐的音型把B段推向了高潮,对死亡的恐惧紧张颤栗到窒息,但随着力度减弱的下型音阶处理,又瞬间缓解了这种极端恐惧的情绪。

C部分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两小节的转调过渡到一种新的幻想氛围,舒伯特艺术歌曲般的质朴简单旋律连绵不断的响起,表达了病弱的舒伯特祈求和哀怨的情愫。

中段的感情已经从之前的哀怨发展到了更为强烈的疑问式的抱怨,仿佛在控诉上天为什么让我如此苦痛,八度式的起伏旋律构成了这种疑问的特点,但这只是单方面的疑问和抱怨,也许对于命运的安排本身就没有答案,这里是该段的高潮点,但随着150小节的突然弱(pp),仿佛病弱的舒伯特已没有很多力气抱怨或者抱怨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这里又进入到一种类似哀求的情绪,再怎么努力也逃离不了宿命的安排,悲痛到了极致。

之后又再现了a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舒伯特在這里做了对上天的最后祈求,分别是在179小节处和183小节处,出现了哭泣哀求式的高音f到d的旋律,但最终还是没有办法逃脱厄运,该段结束采用两次具有典型哭泣式的长音二度下型,深刻表达了最终无法挣脱命运,无奈又悲悯的情绪。

祈求无望还是回忆之前的事情吧,所以很自然的又进入A段直到结束,值得一提的这里不光有回忆的情节,还有一种类似嘱托的语气。

纵观全曲,A段是这一回旋曲体的核心,是一种相对平静的基于现实的情感状态,而B段对死亡的恐惧和颤栗和C段对上天的祈求和抱怨均形成了和A段的强烈对比。

这样的曲体结构承载了一个将死之人弥留之际的恍惚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情感状态,这种死亡意象形成了情节化和过程化的表达,可以说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它大概经过了这样一个情感过程:回忆和怀念——死神幻觉、对死亡的极端恐惧——恐惧感渐渐消失、抚慰——回到现实——燃起希望、自怜、哀怨——抱怨、疑问——命运无解、无奈——最后的祈求和哭泣——回忆、留恋、嘱托。

对于舒伯特的生前最后一部小品而言,音乐的深度远远比所谓的弹奏技术要难,这部作品所包含的舒伯特的死亡意象值得每一位演奏者深思和返想,短小的体裁却容纳了人类最美好最深沉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吴凤楠.对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7.
[2] 张琳.舒伯特《三首钢琴曲D.946》的音乐特征与演绎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3.
[3] 伍维曦.终结与滥觞—舒伯特晚期风格中的死亡意象[J].书城,2015,01:8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