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行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实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实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理解过程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转变接受式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现出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学生的合作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这也是本次课改的亮点。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不过,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一、合作学习出现的误区。
1、强调合作“淹没”了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导致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就会产生。
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一个组有的孩子无所事事,有的孩子在一旁说些无关的话,做着无关的事,还有的摸不着头脑。这个问题的确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理解不到这个点,只顾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
2、分工过程中角色固定
小组实验,各负其责,井井有条。不过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动手水平强的学生每次都动手做,动手水平差的学生每次只有看的份。显然,这种固定的分工不能解决问题。
4、缺乏有效的指导
案例一:《我的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知手的用途后,让各小组分组数一数x光片上的手有多少块骨头,学生非常兴奋,你争我抢,纷纷用自己的办法数数量,在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手上的骨头有二十六块,有的则说有二十七块。
案例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教师出示三个大小、形状不同的瓶子,问:你认为哪个多,为什么?谁有办法比较出来?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实行比较。有的小组并没有达成
共识,就选用哪种方法争吵不休,而有的小组确定了比较的方法,却互相抢夺实验用具各顾各做起了实验……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能够看出,教师没有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本不懂得怎样合作学习,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效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二、有效性改进措施
一是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学期初,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分组。即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水平、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而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这是确保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前提。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在展开小组活动时,组内有负责全组活动的小组长,有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学习内容的记录员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能够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宁少勿滥,抓住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
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
3、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能够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4、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小学生的合作水平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实行适当的引导和协助。我们在刚开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里经常会出现“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什么也不干”的情况。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暂,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这种“别人的发言与我何干”的理解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即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持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合作中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准确意见,持续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是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集体观点,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这种整体性的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十分有好处。课堂上,材料准备齐全、分组活动时能团结合作、认真探究、交流时能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小组给予相对应的加分,反之,则减分,学期末,得分最多的小组为本班的“科学优胜小组”。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在组内对自己和他人作一个评价,自评包括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在你们的小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好在哪里?这次学习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学生实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行评价时,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从而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水准的进步。通过这样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总来说之,合作小组的科学组建和运行,加上激励性的评价制度,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各尽其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水平,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