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数据库-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一.前言作为一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大二暑假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问卷调查,为了真实地了解现在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此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对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在汇总和分析中凭借我们自己对社会保障和低保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得出我们的分析报告。
此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问卷调查于2012年七月中旬至九月初进行,进本形式为由小组成员分别携带等比例的部分问卷回到自己的家乡(涉及4个地区,包括:重庆,甘肃,江苏,河南)。
其中因为有城镇也有农村,所以问卷参与者包含多种人群。
获取到所有问卷之后,在九月初开学之后,携带问卷回到学校小组成员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二.城乡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一)基本情况.截止至2012年9月份,我们总共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300个接受调查的人中有城乡低保的是90人,占30%。
其中:城市低保对象是22人,占所接受调查的城镇人口的9。
65%;农村低保对象是47人,占所接受调查的农业人口的6。
5%.(二)低保对象构成情况。
城市低保对象中,男性4872人,占50。
4%,女性4789人,占49。
6%。
18岁以下2138人,占22.2%,18至59岁6485人,占67。
1%,其中18岁-—45岁的青壮年3817人(不含重残、重病和在校学生),占39.51%,60岁以上1038人,占10.7%.“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人员)人员382人,占4。
0%,在校学生和学龄前儿童2401人,占24。
8%,患重病45人,占0。
5%,一、二级重残535人,占5.5%,征地农转非712人,占7。
4%,三峡移民418人,占4。
3%,水库移民456人,占4.7%。
农村低保对象中,男性12749人,占50.2%,女性12653人,占49.8%。
18岁以下2323人,占9。
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演进及反思_钟玉英
2011年11月当代中国史研究Nov.,2011第18卷第6期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18No.6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演进及反思*钟玉英[摘要]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从1993年起,经历了初创及试点、正式确立及全面实施、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和全面法制化五个阶段。
随着该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程序的不断规范,城市低保制度开创了一种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对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城市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都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城市低保工作呈现出保障人数大体稳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
该制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结合国际扶贫的新模式和当前我国的低保工作的实践进行完善和创新。
[关键词]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演进反思[中图分类号]C913.7;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11)06-0054-09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标志着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
该制度发展至今已有18年历史,在救助城市贫困人口、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民政工作之一。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及管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拟在回顾该项制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反思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改进方向。
一、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阶段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在建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其建立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剥离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的出现。
据统计,我国登记失业人数1990年为383万人,1996年上升到553万人,2001年剧升到680万人。
下岗、待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形成的城市新贫困群体,其规模大约在1500万 3000万人之间。
为什么中国城市低保存在目标瞄准问题?--基于广州市的田野调查
为什么中国城市低保存在目标瞄准问题?--基于广州市的田野调查李琴;黄黎若莲【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34-35)【作者】李琴;黄黎若莲【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人文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一项政策,无论制定的多么完美,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执行,其政策目标也不会实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城市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据官方报告,中国城市低保已基本实现其政策目标——“应保尽保”。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低保政策的实施还存在“应保未保,不应保而被保”的目标瞄准失效现象。
本文基于广州市的田野调查,旨在从低保政策执行过程及执行者决策过程的角度揭示其原因。
近年来,我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低保发放金额以及保障标准都逐年提高。
从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8月,全国城市低保救助人数为2085.9万,月人均支出为238.7元。
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低保制度逐步成为全国性的社会安全网,保障面占城镇人口的5.4%左右。
然而,有研究发现,在低保政策的目标瞄准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应保未保,不应保而被保”的失效现象,其目标瞄准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
总体来说,学者在研究政策执行时有两种不同的视角。
一种是以Pressman和Wildavsky的研究为代表“自上而下”的路径,这些研究大多数关注政策的制定过程,似乎设计完美的政策就会自动得到执行。
另一种是以Lipsky为代表的强调政策执行重要性的“自下而上”路径。
依照“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研究途径,无论一项政策制定的多么完美,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执行,其政策目标也不会实现。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以及影响执行者做决定的角度出发,来探析导致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应保未保,不应保而被保”现象产生的原因。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时所处的政策环境,以及所制定的政策指引的清晰度等也会影响政策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the CCPS (CAG )[摘要]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配置。
我国社会政策的规则体系越来越完备,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关键议题尤为值得关注并需要加以解决,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社会政策的制度整合、社会政策的财政责任、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以及“一老一小”的社会政策等。
着眼于未来,需要始终将社会政策作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坚持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并重的发展取向,完善以公民身份为资格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政策;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救助政策;流动人口;公民身份[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23)03-0111-10第27卷第3期2023年6月Vol.27,No.3Jun.,202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韩克庆[收稿日期]2023-04-16;[修回日期]2023-05-10[作者简介]韩克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①社会政策递送离不开相关的机构、设施以及人员配置。
在我国,与社会政策相关联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等;设施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机构和综合服务设施等。
同时,社会政策递送也离不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参与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介入,一般统称为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配置,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策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众多的社会矛盾纠纷问题[1]。
因此,需要妥善运用社会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刘璐婵;林闽钢【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关于“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逐步形成了依赖文化理论、制度危机理论和后工业社会新风险理论三种理论解释。
近年来,在我国低保制度中,同样出现了关于“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
通过对比美国“福利依赖者”与我国城市低保中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发现两者在福利动态和工作逻辑方面皆不相同,为此本文提出了“非典型福利依赖”新概念,并引入生命历程视角,建立了“非典型福利依赖”新的解释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社会政策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非典型福利依赖;低保制度;福利依赖;生命历程【作者】刘璐婵;林闽钢【作者单位】[1]南京邮电大学;[2]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3一、研究缘起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有关“福利依赖”(welfare dependency)问题的争论就开始了。
1935年,美国出台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儿童津贴项目(Aid to Dependent Children,ADC)为有需要的单亲母亲及其子女提供收入支持。
该项目受助者规模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逐步缩小,而且研究表明这种收入支持会固化受助者群体,使受助者容易依赖该制度,而且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Mittelstadt,2001:228~257)。
1962年,ADC项目更名为“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项目”(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AFDC),开始回应受助者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期望,并试图鼓励受助者重返劳动力市场。
但是随后的研究又发现,1970年至1993年间,AFDC项目受助者的人数增加了91%,相应的救助支出也增加了44%(吉尔伯特、沃黑斯,2004:167)。
城市低保入户调查表中调查意见及结论
城市低保入户调查表中调查意见及结论该户确实困难,请有关部门给予低保办理。
只要你自己认为生活困难的都可以申请低保。
能否批准低保是另外一回事。
官方认可你的困难,你就困难,不困难也困难,你将会获得低保补助。
官方不认可你的困难,你困难也不困难,低保补助同你没缘。
凡是中国公民,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直白的解释则是:“低保”等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城市低保”)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低保是在城市已经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
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对象达7487.4万人,其中城市低保2307.8万人,月标准240元,同比增长7.1%,人均补助水平168元,同比增长15.9%;农村低保5179.6万人,年标准1136元,同比增长8.8%,月人均补助水平62元,同比增长22%。
向低保审批部门递交申请低保所需材料:一、城市低保1、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要说明以下事项:①申请人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收入情况。
②已婚子女家庭收入情况。
③收入情况包括:申请人本人、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及已婚子女家庭收入的:工资、奖金、补贴;离退休费、社会养老金、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金;赡养费、抚(扶)养费收入;各种劳务收入;出租或者变卖家产收入;储蓄存款;其它收入等。
④家庭财产情况。
包括:房产(套数、建筑面积)、车辆、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钢琴、电脑、空调、冰箱、名贵宠物、其他高档电器。
另外注明:是否缴纳住房公积金、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2、申请人应提供的证件: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本人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户口簿原件、复印件;失业证原件、复印件;残疾证原件、复印件;住院病历首页复印件。
3、申请人应提供的证明:本人及家庭成员(包括已婚子女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回顾与评析中国城乡低保制度的发展,从1993年6月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算起,已经有16年的历史了。
16年来,作为一项普遍的、有效的社会政策,城乡低保制度对保护中国的贫弱群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制度”即“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消费需求设立一个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1]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国内,由于向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急剧转轨和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在中国城市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经济、社会矛盾。
加上中国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本身的脆弱和不足,在短短几年中,就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和一部分被拖欠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以及他们的赡养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
为了应对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上海市的低保制度规定,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市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时的标准是月人均120元),都有权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社会救助。
16年来,城市低保制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即1993—1999年的“创立和推广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提高和完善阶段”。
1.城市低保制度的创立和推广阶段在第一阶段,用了7年的时间,城市低保制度完成了由点及面,在全国普遍建立的历史使命:最初,城市低保制度的创立表现为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意和自发的行政行为,继上海之后,又有大连、青岛、烟台、福州、厦门和广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加入了有个性地创建制度的行列;1995年,这项制度为中央政府的相应的职能部门——民政部所认可,并下决心在全国组织推广;1997年,这项制度再次上升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本世纪末,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治所在的镇都要建立这项制度;到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民政部宣布: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浅谈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几点建议(精)
浅谈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几点建议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成为当前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市贫困问题也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城市贫困群体生活保障的一道安全网。
本文试就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作了—些讨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贫困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被称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两个转变。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日趋严重的城市贫富分化在定程度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城市失业、下岗人口的出现,导致了城市贫困现象日益突出。
贫困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范围逐渐扩大,程度不断加深。
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与此同时,在我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为我国艰难曲折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全国各地基本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界定及其现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地方率先发起的。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到目前为止;已经或正在着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日标的社会救助制度。
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此线时就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刘伟能认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界定可从三个方面宋理解:一是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项基本权利;二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时才发生作用:三是它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保障需求的资金或实物,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1)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界定来看,这项制度的建立日的是为城市贫困居民提供基本的白下而上保障,以达到社会的稳定。
四川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报告(1)
四川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报告(1)受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和民政部低保司的委托,20XX年4—5月,我们对四川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及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研究和评估。
这个课题主要以文献研究为主:在四川省民政厅,我们翻阅了1997年以来与低保制度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法律法规、工作报告、统计资料以及省内各大媒体有关低保制度的报道,整理出研究的初步线索,搭建起报告的粗略框架。
然后,再对省民政厅及成都、德阳、南充等市及其所辖的若干县的民政局的官员进行了个案访谈和座谈,还列席了省民政厅在4月26—27日在南充市蓬安县召开的“全省救灾救济暨低保工作会议”,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四川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建和发展的过程、制度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与民政部门的官员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的政策建议。
1.四川省的城乡贫困问题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长江上游。
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共有180个县。
四川省境内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沿四川盆地中心向盆地四周山区递减。
1-1.四川省的经济概况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20XX年分别为4875亿元和292亿元,从总量看,均占西部地区首位,全国第十位。
但是,四川省人口众多,20XX年末,常住人口8673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三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4%,列西部第1位。
[1][1]如果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川省将退居全国第26位,相当于排在第一位的上海市的%,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则为全国第25位,相当于排在第一位的上海市的%。
其他一些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四川省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也属中下游水平。
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11元,在全国排第18位;与西部其他省相比,也处于中游水平,比西藏、广西、云南和重庆分别少1149元、704元、629元和627元。
民政事业发展全国中央及各地方数据::中国2018年社会救助与上年比较统计
3519.1
4045.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万户
1901.7
2249.3
农村低保支出
亿元
1056.9
1051.8
平均保障标准
元/人.年
4833.4
4300.7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万人
455.0
466.9
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万人
27.7
25.4
传统救济
万人
56.8
61.8
临时救助
万人次
无就业条件
万人
320.6
399.6
未成年人
万人
163.6
205.4
女性
万人
451.6
561.4
残疾人
万人
145.5
159.9
重度残疾人
万人
52.5
40.6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万户
605.1
741.5
城市低保资金支出
亿元
575.2
640.5
平均保障标准
元/人.月
579.7
540.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万人
1108.0
970.3
本地户籍
万人次
1098.6
958.4
非本地户籍
万人次
9.4
11.9
生活无着人员救助
万人次
157.2
218.9
在站救助
万人次
122.0
166.6
站外救助
万人次
35.2
52.3
注未:社成会年救人助总人数是救助人数和人次数的合计. 万人次
7.6
9.4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姚建平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低保对象一定程度上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问题与提高低保标准水平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城市低保标准的消费支出替代率发现,中国低保标准水平仍然偏低。
这表明,城市低保标准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进步提高的趋势。
低保标准水平提高后导致的担心之一是福利依赖。
对低保标准的最低工资替代率和各地福利依赖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低保制度的福利依赖问题并非低保标准水平过高,而是附加在低保制度上的种种其他福利。
低保标准提高后另一个担心是财政支出增加。
在消费支出替代率提高后分别假定低保人数不变和增加的情况下,对低保财政支出增加情况进行测算发现:财政支出增加较大的主要是人口众多且经济欠发达的省市,而支出增加较少的主要是经济最不发达和最发达且消费支出替代率较高的省市。
关键词:低保标准,财政支出,替代率,福利依赖、导论针对目前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简称“低保标准”)水平如何有大量的研究。
例如,唐钧采用“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例法”对2010 年的我国城市低保标准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城市低保标准明显偏低。
有学者根据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 )测定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理论标准,并将其与近几年的低保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实际给付水平明显偏低。
现行低保线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无法满足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彭翔和徐爱军同样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江苏省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并以此评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性。
结果表明,江苏省的最次生活保障标准未能满足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
其他类似的研究也大都证明了我国低保标准偏低。
例如有学者采用收入分布函数法对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北京市的低保标准存在明显偏低现象。
高清辉将当地上一年度年平均工资作为参照基础设定救助力度系数,来衡量该地区低保标准水平的高低。
200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关于印发《二○○四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的通知民发[2005]58号二○○五年四月三十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现将《二OO四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予以公布。
民政部二OO五年四月三十日二○○四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民政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倡导“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平稳推进,民政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民间组织稳步发展社会团体正在朝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方向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方面,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发展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行业性、公益性社团。
民间组织从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5.3万个,比上年增长7.7%。
其中: 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活动的社团1673个; 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活动的社团20563个,比上年减少467个; 地级及县以上活动的社团50424个,比上年增加1693个; 外国商会16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更加规范。
截至2004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有13.5万个,比上年增加8.9%,其中: 教育类6.9万个,卫生类2.8万个,文化类3139个,科技类5824个,体育类3441个,劳动类1.1万个,民政类9658个,社会中介服务业1275个,法律服务业546个。
基金会892个,其中: 在国家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84个。
单位:个、万个、%二、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步推进抚恤补助经费大幅度增长,有效地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
2004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抚恤事业费支出104.1亿元,比上年增加16.2亿元,增长18.4%。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
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问题论文免费范文篇1浅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在此前的三十年里,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享受到了人口红利。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下的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预计在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由金字塔形向倒金字塔形逐渐转变,总抚养比越高,人口红利越低。
而伴随抚养比的上升,全社会用来抚养的压力增加,GDP构成中消费率上升,储蓄率降低,投资高速减少,进而降低经济的速度发展甚至阻碍经济常规发展。
人口红利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
一、问题引出与分析(一)年轻人数量减少引起的内需减少从表面上看,与老年人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在消费的欲望和消费能力更强,这也就意味着,当我国当代的年轻人的数量在不断下降,年轻人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低的时候,我国的内需也就越来越弱。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当今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换句话说,我国面临的最大的经济问题不在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于如何解决内需不足、消化已有产能上。
从理论上分析,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当人们在进入壮年和中年之后,由于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就会大于消费,而此时,虽然青壮年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同时也会偿还在青年时期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蓄钱财以备养老。
政府一再强调提振内需,可是却没看到内需不是靠短期政策可以提振的,那是由长期的人口趋势所决定的。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探索摘要:“城乡低保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突破改革瓶颈,促进低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的形势下,城乡低保一体化具备了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扶助和制度运行的实践基础,应该在立法统一制度、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筹建社会化保障基金的基础上,标准有别,分步实施。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底线公平;统筹城乡。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指在同一部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做出统筹规定,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承担同样的国家义务,向不能满足自身或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城乡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1]。
而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差别,不仅将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困人口排除在外,造成新的不平等,而且增加了行政和管理成本。
因此,探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路径,既有利于贫困群体基本生存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必要性。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具有现实必要性。
1.1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五个统筹”之一。
新的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经济、社会、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3]。
资料分析题库+解析(很全的)
一、根据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16~120题。
2003年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共计1.65万家,比1999年翻了一番。
各类企业在数量上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国有企业数量比1999年增长11%,合资企业数量增长23%,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数量增长了1.5倍,集体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0倍。
外商独资企业除了数量跃居首位,其产品出口额也以接近50%的速度增长,并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主要提供者。
2003年,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金额达到683亿美元,是1996年出口额的16倍,年均增长49%,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2%;中外合资与港澳台合资企业2003年出口金额为236亿美元,年均增加28%,占总额21%;国有企业出口额从1996年的37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11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7%,但2003年仅占总份额的10%。
私营企业出口25亿美元,是1996年9万美元的近3万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31%。
1996年,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与港澳台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都在30%左右,目前,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已居主导地位。
116.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外商与港澳台商独资企业逐渐主导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B.私营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一只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C.1996至2003年间,国有企业出口额在逐年下降D.1999至2003年间,我国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数量迅猛增加117.199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大约为()。
A.37亿美元B.62亿美元C.128亿美元D.236亿美元118.1996至2003年间,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是()。
A.国有企业B.私营企业C.合资企业D.集体企业119.如果2003年相对于2002年的企业出口额增长率等于年均增长率,则2002年合资和独资企业的出口额是国有企业的倍数为()。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安华;赵云月【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2页(P35-36)【作者】安华;赵云月【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更深层次和更为复杂与艰难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十分严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促进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反贫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兜底性保障作用。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城镇低保对象855.3万户、1480.2万人,有农村低保对象2635.3万户、4586.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4.6元/人/月、3744.0元/人/年。
各级财政的城乡低保支出逐年增加,城乡低保待遇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差距逐年缩小。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有效促进了民生保障资源的合理再分配,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福利依赖问题,导致“应退未退”现象时有发生,给低保的动态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究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低保政策本身权利义务关系不对等,享受低保人群基本不需要履行义务,必然会增加制度的“吸引力”和公众的依赖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低保与住房、教育、就业、医疗、水电气供应等专项救助和补贴政策捆绑,获得低保成为享受其他救助和补贴的门槛,产生了严重的福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吸引力”和福利依赖度。
此外,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低保边缘户而言,在丧失低保资格的同时,还丧失了叠加在低保资格之上的相关补贴和专项救助资格,生活状况会急剧恶化,产生悬崖效应,实际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吃低保的时候,这就形成了负向激励,低保户必须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低保资格。
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二○○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积极改革创新,加强分类指导,注重整体推进,各项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了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序、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体系。
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使登记管理工作开展有序,年检工作进展顺利,监督查处迅速有效。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32万个,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社会团体17.1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基金会975个。
其业务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社区、环保、公益、慈善、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从社团的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7.1万个,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活动的社团有1688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活动的社团21119个,比上年增加556个;地级及县以上活动的社团53080个,比上年增加2656个。
从社团的性质来看,专业性的社团50328个,学术性的社团39640个,行业性社团53004个,联合性社团23961个,数量增长最多的为行业性社团,比上年增长14.3%。
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全面展开。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比上年增长9.2%。
其中:教育类7.6万个,卫生类2.7万个,文化类3773个,科技类6915个,体育类4012个,劳动类1.2万个,民政类10445个,社会中介服务业1665个,法律服务业662个。
项目八 社会救助题库
项目八社会救助【知识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社会救助的概念以及社会救助的功能、特征和类型;领会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成效和未来发展方向;了解农村扶贫开发的对象、目标和未来发展;掌握灾害救助的相关内容。
【职业能力目标】能概述社会优抚的发展历程;能综合运用国际通用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能够统筹安排并开展受助者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能掌握灾害救助的过程,并在必要时积极参与到灾害救助工作中。
【案例引入】某社区,领取低保的有1342户,但是其中却有493户已不符合领取低保标准。
一居民说:“有人在这个社区办一个低保,又在另一个社区办一份,吃着双份低保,发国家财。
”李某,原系某村社区低保户,此次社区换届任治保主任,有收入500元,一家三口有3处住处,2处出租。
家中有商店,店中有储赌机,其妻又申请并享有低保,一家三口重复在两个社区吃低保,收入远远超过低保线。
李某的《申请(审批)表》显示,李家的低保金为150元,在“妻子”的备注中他填写的是“半边户”,据一居民说,他的妻子在另外一个社区的表格中将李某也填写为“半边户”。
为了多吃点低保,一个屋的人进行了分户。
案例思考题:你认为如何确定低保对象,如何进行家庭财产的核算审查?任务一社会救助概述作为解决民众生活困难最古老的措施,社会救济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的安全网。
现代社会救助虽然仍然以救灾济贫为己任,但已经不同于历史上具有浓厚的恩赐、怜悯色彩的救济活动,而是通过立法规范并制度化的社会政策,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并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及特征(一)社会救助的概念社会救助亦称公共救助,它包括社会救济(或称政府救助)和社会互救,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1965年美国出版社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给出这样写道:“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有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