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数量排序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8全国各地省市区: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8全国各地省市区: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

National Total over 4 million
Chongqing Shanghai Beijing Tianjin Guangzhou Wuhan Chengdu Nanjing Xi'an Hangzhou Shenyang Shantou Harbin Shenzhen Changchun Foshan Shijiazhuang from 2 million to 4 million Dalian Qingdao Jinan Nanning Zhengzhou Suzhou Xuzhou Changsha
Nantong
4195870 东莞市
Dongguan
4168674 揭阳市
Jieyang
123000482 兰州市
Lanzhou
3995538 福州市
Fuzhou
38738889 桂平市
Guiping
3753763 贵港市
Guigang
3578300 南阳市
Nanyang
Lufeng Weifang Suzhou Yantai Jining Shangqiu Dengzhou Lianjiang Leizhou Gaozhou Jilin Liuzhou Dazhou
1917706 1916935 1906331 1894452 1868649 1855881 1847132 1827836 1822155 1816166 1798176 1796804 1783196
3562955 100-200万 from 1 million to 2 million
3436577 南充市
Nanchong
3397749 邳州市
Pizhou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是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的大小将城市进行分类和排序的一种方法。

这种分类和排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情况、人口规模以及对应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和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总人口数量:城市人口的多少是划分一个城市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般来说,可以将城市根据总人口数量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具体的划分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例如,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般将总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划分为大城市,总人口数量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城市划分为中城市,总人口数量在50万以下的城市划分为小城市。

2.人口增长速度: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考虑城市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城市通常意味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活跃、吸引力大、就业机会多等。

因此,人口增长速度也可以作为城市规模分级和梯度排序的依据之一。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所在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城市规模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从而使得城市规模增大。

因此,可以考虑将城市按照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级和排序。

4.城市功能与地位:不同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功能也会不同,这也是城市规模分级和梯度排序的一个依据。

例如,全球化城市、国家首都、省会城市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地位更高,这些城市通常具有更大的人口规模。

5.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是考虑城市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城市通常会有更完善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也是吸引人口流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可以考虑将城市按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行分级和排序。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可以将城市按照人口规模进行分级和梯度排序。

大城市一般拥有50万以上的人口,中城市一般拥有10-50万的人口,小城市一般拥有10万以下的人口。

位序法则

位序法则

寻找我国部分城市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进行分析,并解释说明为什么符合/不符合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法则简介:位序—规模法则是研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工具,城市规模分布可以反映一国城市人口在不同层级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它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体系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位序—规模法则由G.K.Zipf(1949)综合奥尔巴克和辛格的关于规模分布的模式提出,即城市规模与其规模在所有城市区域中的排序的乘积为一常数,即城市人口规模对数对城市位序对数的回归系数等于1。

数学公式表现为:P=C/SβP—城市规模,S—位序,C—常数➢β=1,则说明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法则;➢β>1,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发达,中小城市则发展不够;➢β<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中小城市发展较多,而大城市发展不够充分。

中国大陆城市规模分布研究:大陆部分城市排名与城市人口数据排名地区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1北京1277.921258.001247.521232.281216.251199.961184.141167.761154.061142.83 2上海1419.361412.001400.701391.041378.861368.081360.261352.391341.771334.23 3广州814.58806.14794.62784.17773.48760.72750.53737.67725.19720.62 4深圳279.37259.87245.96232.49216.85200.89181.93165.13151.21139.45 5天津996.44985.00984.69974.27964.14952.28942.99938.47932.16926.99 6南京636.36632.42629.77624.46617.17607.23595.80583.60572.23563.28 7武汉827.24836.73835.55833.24828.21818.84801.36785.90781.19768.10 8沈阳722.69719.60716.55713.51709.77703.56698.57693.87689.09688.92 9西安791.83782.73781.67772.30764.25753.11741.73725.01716.58702.59 10成都1163.281149.071139.631124.961112.281103.401082.031059.691044.311028.48 11重庆3329.813303.003275.613257.053235.323198.873169.163144.233130.103113.83 12杭州695.71689.12683.38677.64672.35666.31660.45651.68642.78636.81 13青岛766.36763.64762.92761.56757.99749.38740.91731.12720.68715.65 14大连588.54586.44584.80583.37578.19572.08565.33561.60560.16557.93 15宁波576.40574.08571.02568.09564.56560.45556.70552.69549.07546.19 16济南606.64604.08603.27603.99604.85603.35597.44590.08582.56575.01 17哈尔滨993.27992.02991.59990.14987.37980.35974.84970.23954.31948.28 18长春761.77758.89756.51752.53745.95739.26731.50724.08718.23712.51 19厦门185.26180.21177.00173.67167.24160.38153.22146.77141.76137.16 20郑州758.91744.62731.47719.61707.01691.62679.70671.15661.07649.09 21长沙656.62650.12646.84641.74637.36631.00620.92610.38601.76595.46 22福州649.41645.90637.92635.95630.30622.73614.84609.39604.86597.54 23乌鲁木齐249.35243.03241.19236.05211.62201.84194.15185.96181.53175.72 24昆明544.04536.31533.99528.52517.70514.30508.47502.92500.79494.81 25兰州323.30323.54323.59322.28319.28313.64311.74308.11304.36300.95上面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大陆部分城市2002年到2011年的人口数据,利用位序发展对其进行研究。

五十万人以上城市按人口排序

五十万人以上城市按人口排序

47 邯郸市 Handan127806848 潍坊市 Weifang125991049 抚顺市 Fushun124409750 包头市 Baotou123459351 襄樊市 Xiangfan121289052 宿迁市 Suqian120934453 大同市 Datong119810654 常州市 Changzhou118548455 洛阳市 Luoyang114688856 齐齐哈尔市 Qiqihar111135357 淮安市 Huai'an110552058 大庆市 Daqing106775659 珠海市 Zhuhai102650460 淮南市 Huainan97352961 海口市 Haikou95589562 孝感市 Xiaogan94840263 扬州市 Yangzhou94804264 保定市 Baoding93870465 大冶市 Daye93487966 商丘市 Shangqiu92845067 韶关市 Shaoguan92092268 呼和浩特市 Hohhot90792169 芜湖市 Wuhu89843670 柳州市 Liuzhou88753071 南通市 Nantong87367672 宝鸡市 Baoji84849973 本溪市 Benxi83802474 盐城市 Yancheng83016475 秦皇岛市 Qinhuangdao82626476 枣庄市 Zaozhuang81871277 如皋市 Rugao81239978 东莞市 Dongguan809571 79淮北市 Huaibei788960 80银川市 Yinchuan788198 81平顶山市 Pingdingshan787827 82中山市 Zhongshan784296 83伊春市 Yichun779734 84锦州市 Jinzhou757687 85张家口市 Zhangjiakou750429 86新乡市 Xinxiang747556 87西宁市 Xining738164 88鸡西市 Jixi731368 89宜昌市 Yichang722504 90安阳市 Anyang717488 91岳阳市 Yueyang707849 92营口市 Yingkou706726 93昆山市 Kunshan69988594菏泽市 Heze695745 95揭阳市 Jieyang694834 96阜新市 Fuxin687131 97衡阳市 Hengyang674706 98温州市 Wenzhou671047 99牡丹江市 Mudanjiang669266 100阳江市 Yangjiang668052 101普宁市 Puning667625 102陆丰市 Lufeng667016 103绵阳市 Mianyang660430 104连云港市 Lianyungang659758 105蚌埠市 Bengbu658325 106东营市 Dongying656298 107泰安市 Taian652639 108焦作市 Jiaozuo651169 109荆州市 Jingzhou651166 110清远市 Qingyuan643741 111自贡市 Zigong641094 112桂林市 Guilin637034 113黄石市 Huangshi635066 114 天水市 Tianshui633758 115 济宁市 Jining631334 116 泉州市 Quanzhou629635 117 咸阳市 Xianyang625321 118 南充市 Nanchong619853 119 邢台市 Xingtai614798 120 鹤岗市 Hegang610107 121 辽阳市 Liaoyang606656 122 日照市 Rizhao604385 123 佳木斯市 Kiamusze603736 124 丹东市 Dandong602739 125 开封市 Kaifeng596125 126 株洲市 Zhuzhou593692 127 聊城市 Liaocheng587530 128 镇江市 Zhenjiang583780 129 南阳市 Nanyang574461 130 湘潭市 Xiangtan568979 131 宜兴市 Yixing564940 132 长治市 Changzhi563269 133 盘锦市 Panjin553876 134 阳泉市 Yangquan553384 135 四平市 Siping552815 136 石河子市 Danhezi548543 137 葫芦岛市 Huludao548537 138 赤峰市 Chifeng547890 139 攀枝花市 Panzhihua537283 140 马鞍山市 Maanshan527884。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2019年文档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2019年文档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一、城市规模分布的衡量指标选取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在城市规模分布的衡量指标中,城市首位度的应用频率较多,使用起来也相对最为方便。

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为了将更多城市的人口规模因素考虑在内,有学者提出了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用公式表示为S4=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为S11=2P1Pi。

其中,P1,P2,…,P11是根据人口规模将城市体系内的城市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后的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规模。

当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均接近于1时,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合理。

此外,城市规模中位值也在文献中有所应用,指的是将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城市的人口规模。

它能够反映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的一般水平,可作为上述指数的补充。

在常用衡量指标的基础上,为更全面地比较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还设计了两种新的衡量指标。

通过建立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对传统的十一城市指数进行改进,分别考虑了前两位城市和前四位城市的作用,更能反映较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整体人口占比情况。

同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两种城市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2-11=0.65Pi/Pi,S4-11=0.45Pi/Pi。

其中,是人口数量排在第位城市的人口数量。

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的理想状态也是接近于1,指数越大,表明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越集中。

除以上衡量指标,齐普夫定律(Zipf’s law)也可以被运用到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

根据Soo的论述,Auerbach在1913年就指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表现形式为或。

其中,是某个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人口规模位次,是这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为常数。

此后,齐普夫不仅指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上述帕累托分布,还认为在代表最大城市规模的情况下,的取值应该等于1。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人口、城市和交通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原卷版)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人口、城市和交通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原卷版)

专题05以人口、城市和交通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题型简介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会以某一交通线建设为背景材料,提供相关的资料,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综合考查人口与交通、城市与交通相互影响等知识。

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新型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交通等知识,引导考生思考人口、城市和交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在线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州是我国最早建设地铁的城市之一,地铁的开通提高了当地服务业的集聚水平。

服务业内部有不同的行业,各行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研究表明,地铁对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集聚的影响要高于其他行业,地铁换乘站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要高于非换乘站。

下图示意广州市地铁与服务业分布。

(1)简述广州市地铁线路和服务业的分布特征,指出二者在分布上的相关性。

(2)分析地铁对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集聚作用更明显的原因。

(3)简述进一步发挥地铁提高当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措施。

解题技巧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以热点区域发展或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综合考查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建设条件,可行性评价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历年高考常考内容,结合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城镇商业中心、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考查交通线、点的分布及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涉及人口、城市和交通的各种地理图表,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读,如人口金字塔图、柱状图、三维坐标图、交通线路分布图等,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抓住重点,总结地理规律。

善于分析人口、城市和交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综合方法提高复习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一、人口问题1.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分布情况中国⼈⼝分布⼈⼝是指⽣活在⼀定社会制度和⼀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定数量和质量的⼈的总称。

⼈⼝是构成⽣产⼒的要素,它既是⽣产者,⼜是消费者。

⼈⼝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的影响。

⼀、当前我国⼈⼝发展的⼏个特点(⼀)⼈⼝发展步⼊低增长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据全国第五次⼈⼝普查资料,全国总⼈⼝已达126583万⼈,占世界总⼈⼝60.55亿的2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普查时(1990年7⽉1⽇)的113368万⼈相⽐,⼗年零四个⽉共增加了13215万⼈,增长11.66%。

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普查的8年间,⼈⼝从100818万⼈增加到113368万⼈,共增加12550万⼈,平均每年增加1568.8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48%。

两个普查间隔(1982?990;1990-2000)相⽐,⼈⼝的年平均增长率从⼋⼗年代的1.48%,下降到九⼗年代的1.07%,下降了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少增加289万⼈。

九⼗年代,我国⼈⼝的⾃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九⼗年代初(1990年)为1.45%,“⼋五”末降⾄1.06%,1998年⾸次降到1%以下。

据联合国⼈⼝基⾦公布的数据,1995-2000年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

其中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0.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1.6%。

由此看出,我国⽬前的⼈⼝增长⽔平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且低于世界的平均⽔平。

说明我国在控制⼈⼝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再⽣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出⽣、⾼死亡、低增长”向“低出⽣、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我国⼈⼝增长速度的减缓,对提⾼我国⼈民⽣活⽔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同时使世界⼈⼝达到60亿的时间推迟了3年,对世界⼈⼝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贡献。

我国⼈⼝增长速度⼤幅度减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个⽅⾯:⼀是坚持计划⽣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育⼯作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度不断加强,计划⽣育⼯作的⽅式和措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分级和梯度排序是一种评估和分类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区分不同规模的城市,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并作为决策和规划的参考依据。

以下是城市人口规模分级和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判断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

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可以将城市人口数量划分为多个级别,例如大城市(人口超过一定数量)、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2. 经济规模:城市的经济规模可以作为评估城市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产业和企业总部、更发达的商业和服务业等。

3. 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评估城市规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城市可以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

通常情况下,具有较多功能的城市往往规模较大。

4.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可以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

大规模城市往往拥有更发达的交通网络、更多的道路、桥梁、医疗设施和教育机构等。

5. 区域影响力:城市的区域影响力是考量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

区域影响力可以通过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范围来衡量。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人口规模分级和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可能因国家或地区而异。

各个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确定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和依据。

总结起来,城市人口规模分级与梯度排序的标准与依据包括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和区域影响力等方面。

这些标准和依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类城市的规模,并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川13
宜宾市
447.20
871
19,473
2,877
112
苏10
扬州市
445.98
2,208
49,509
7,314
113
粤13
江门市
444.89
1,550
34,849
5,148
114
吉02
吉林市
441.47
1,801
40,787
6,025
115
苏07
连云港市
439.39
1,151
26,191
3,869
39
粤05
佛山市
719.43
5,652
78,555
11,604
40
湘04
衡阳市
714.15
1,420
19,889
2,938
41
冀09
沧州市
713.41
2,203
30,880
4,562
42
闽01
福州市
711.54
3,068
43,121
6,370
43
冀05
邢台市
710.41
1,211
17,041
2,517
330
9,377
1,385
152
贵08
黔东南州
348.06
313
8,980
1,327
153
冀08
承德市
347.32
881
25,351
3,745
154
桂10
百色市
346.68
564
16,254
2,401
155
云11
大理州
345.60
475
13,741
2,030
156
陕07
汉中市
341.62
510
14,920
4,151
75
川15
达州市
546.81
819
14,981
2,213
76
赣09
宜春市
541.96
870
16,053
2,371
77
黑12
绥化市
541.64
733
13,540
2,000
78
粤04
汕头市
539.10
1,203
22,319
3,297
79
黑02
齐齐哈尔市
536.70
853
15,886
2,347
80
371.67
976
26,262
3,879
142
川09
内江市
370.28
690
18,642
2,754
143
粤18
清远市
369.84
1,113
30,081
4,444
144
川18
资阳市
366.51
658
17,951
2,652
145
辽03
鞍山市
364.59
2,200
60,342
8,914
146
甘01
兰州市
361.62
5,655
24
赣07
赣州市
836.84
1,119
13,377
1,976
25
鲁17
菏泽市
828.78
1,152
13,895
2,053
26
粤11
东莞市
822.02
4,246
51,656
7,631
27
闽05
泉州市
812.85
3,565
43,855
6,478
28
辽01
沈阳市
810.62
5,017
61,891
26,754
3,952
91
陕04
咸阳市
489.48
1,099
22,446
3,316
92
皖03
亳州市
485.10
513
10,571
1,562
93
鄂08
孝感市
481.45
801
16,630
2,457
94
赣08
吉安市
481.03
721
14,979
2,213
95
闽06
漳州市
481.00
1,401
29,121
12,047
1,780
70
鲁14
德州市
556.82
1,658
29,773
4,398
71
鄂05
襄阳市
550.03
1,538
27,968
4,131
72
鲁09
泰安市
549.42
2,052
37,343
5,516
73
桂09
玉林市
548.74
836
15,232
2,250
74
湘06
岳阳市
547.79
1,539
28,101
101
豫02
开封市
467.62
930
19,893
2,939
102
苏12
泰州市
461.86
2,003
43,359
6,405
103
川06
绵阳市
461.39
960
20,811
3,074
104
粤09
惠州市
459.70
1,730
37,631
5,559
105
苏04
常州市
459.20
2,977
64,824
9,576
2,026
19
鲁02
青岛市
871.51
5,666
65,016
9,604
20
浙01
杭州市
870.04
5,946
68,340
10,095
21
豫01
郑州市
862.65
4,000
46,369
6,850
22
苏03
徐州市
858.05
2,867
33,412
4,936
23
陕01
西安市
846.78
3,241
38,280
1,100
30,430
4,495
147
川05
德阳市
361.58
921
25,480
3,764
148
豫09
濮阳市
359.85
775
21,532
3,181
149
豫08
焦作市
353.99
1,248
35,245
5,206
150
闽02
厦门市
353.13
2,054
58,157
8,591
151
云09
文山州
351.80
肇庆市
391.81
1,066
27,205
4,019
132
赣10
抚州市
391.23
630
16,103
2,379
133
皖11
巢湖市
387.30
625
16,137
2,384
134
湘02
株洲市
385.56
1,275
33,064
4,884
135
湘13
娄底市
378.56
681
17,982
2,656
136
桂02
柳州市
375.87
1,260
33,530
4,953
137
湘03
湘潭市
374.86
894
23,849
3,523
138
鲁16
滨州市
374.85
1,552
41,390
6,114
139
鲁04
枣庄市
372.93
1,362
36,523
5,395
140
晋11
吕梁市
372.71
846
22,685
3,351
141
陕03
宝鸡市
9
苏05
苏州市
1046.60
9,000
85,993
12,703
10
粤02
深圳市
1035.79
9,511
91,822
13,564
11
豫13
南阳市
1026.30
1,956
19,057
2,815
12
冀01
石家庄市
1016.38
3,401
33,462
4,943
13
鲁13
临沂市
1003.94
2,400
23,906
34
冀02
唐山市
757.73
4,469
58,980
8,713
35
豫14
商丘市
736.25
1,140
15,484
2,287
36
苏06
南通市
728.28
3,418
46,931
6,933
37
苏09
盐城市
726.02
2,266
31,215
4,611
38
豫17
驻马店市
72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