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地球系统概论-大洋环流-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 ⑤ 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积累。 (3)潮间带类型 ① 泥滩潮间带
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
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
③ 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
统所面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
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④ 海洋环境的复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染物的(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
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⑤ 复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关,也于污染物作用
的生物部位有关。
⑥ 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已成热点。
13.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1)石油(几个例子)
① 海洋石油污染:
② 油品入海途径:
③ 影响和危害 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危害: 对水产业的影响:
3.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的主要机制。
4.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第二章 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5.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6.海洋中 CO2 的比例为什么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
第四章 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潮间带海洋环境 (2)河口海洋环境 (3)海湾海洋环境 (4)浅海海洋环境 (5)大洋海洋环境 2.潮间带海洋环境 (1)潮间带: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一般环境特征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地球系统概论-绪论-期末复习资料
什么是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系统科学包含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如何认识一个系统:物质组成;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地球系统概念的发展地球系统概念的发展:(1)近代和现代地球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地球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把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并预见未来的一门学科。
目的是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地球系统的圈层地球系统的圈层: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4.冰雪圈5.陆圈(岩石圈、地心和地核)6.人类圈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真实存在的自然过程,地球本身释放的温室气体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有数据支撑的一个假说、人类活动下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北极海冰融化的效应:积极效应(欧洲北美贸易的“西北海上通到”每年可以通航数周、环北冰洋带的城市可能得到发展)负面效应(北极熊以及因纽特人生存危机、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海冰融化是否会导致海平面升高:阿基米德定律: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取代的液体的重量全球变暖的潜在后果: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极地冰盖融化、海水受热密度变小)通过检验过去的气候变化来预测未来可能的情景。
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变化(两个原则):1.迫切程度: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物种灭绝2.恢复难度及时间:物种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Dome C数据证明了什么:地球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高度正相关,说明把全球变暖归因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有依据的地球历史上每过一定的时间会发生一次二氧化碳浓度激增,然后伴随着数十万年的缓慢减少,如此循环,这是什么原因?(古生物大灭绝,之后缓慢恢复)人类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变环境: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森林砍伐和物种灭绝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通过历史时期的资料来证实:冰芯记录二氧化碳浓度变化、K-T 边界与白垩纪—古近纪物种大灭绝的对应早期太阳暗淡佯谬:根据太阳光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显示,早期地球会远比现在寒冷,但38亿年前地球就有液态水的存在,而35亿年前就有生物体存在了(当时地球的温度远高于其太阳光度换算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地球早期的温室气体含量远高于现在温室气体为何能够随着太阳变亮而降低?雏菊世界模型,平衡点移动雏菊世界给我们的启示:首先,一个行星系统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其次,雏菊世界的系统表面上看起来是智能的,但其中并不涉及到预见和计划,只是具有反馈循环而已再次,生物群并没有使自己生存环境最优化的能力(雏菊世界系统并没有让温度达到雏菊最佳生长温度)雏菊世界给我们的警示:系统常常存在一些阈值,一旦超过这些阈值,系统会发生迅速而不可逆的变化,且由于阈值难以预测,这种变化往往没有前兆。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概论-海概复习总合集
邸雅楠Habitat of 230,000 known marine species, over 10million marine species estimated估计1.Nekton:自游生物marine mammals, fish, cephalopods头足类(章鱼)and crustacean甲壳纲类(海龟)2.Plankton:浮游生物zooplankton(浮游动物)(Copepod 桡足类Jellyfish水母Krill 磷虾Foraminiferans孔虫)phytoplankton(浮游植物)single-celled algae (micro-algae) and bacteria3.Benthos(海底生物):Zoobenthos(底栖动物)and phytobenthos(底栖植物)•Multi-cellular algae (藻类)called by “seaweeds”(海藻)or macroalgae(大型藻类)➢thallus,(叶状体)photosynthesize(光合作用)➢Blades(叶片), not trueleaves they lack veins(叶脉)➢gas-filled bladders(气囊)or floats(漂浮物)or Pneumatocyst(气囊)maximize sunlightexposure. contain carbon monoxide (CO)➢the stipe(菌柄), not found on all seaweeds➢ A holdfast(固着器)holds the seaweed to the bottom. does not aid in gathering nutrientsChlorophyta = Green: Ulva(石莼/海白菜)Phaeophyta = Brown: Laminaria (海带)Rhodophyta = Red: Porphyra (紫菜)Flowering Plants(开花植物)•Over 250,000 species exist worldwide,only a few of these exist in the marine community•Those plants that do exist there must have mechanisms(结构)for dealing with salinity(盐分)。
海洋环流复习
z
z
U 0
0
y
u 0
0
y
z
u 0 z
H
z
L
U 0
H u 0 z
y
u g
为什么流速强?
z f y
46
第六节 泰勒-普劳德曼定理
• 涡度方程中如果运动达到定常状态,同时外力作用可以
忽略(大尺度运动),斜压项为0(正压流体):
•
忽略相对涡dd度t0a : a
u
a
u
p 2
F
f
u
加纳利上升流系统
普遍存在
V U
安哥拉海流
印度洋的季风与环流
南赤道流都有 印度洋不会到达赤道以北 赤道上有夏季西南季风流 冬季东北赤道 流 太、西在赤道以北 冬季赤道逆流只有 一条 西边界夏季索马里海流
南部的环流型,在总的特征上与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的环流型相似,而北部则为季风型环流,冬夏两半年 环流方向相反。
阿古拉斯海流
• 位于30°S以南,世界上最强的海流之一,季节变 化较小
• 平均流速1.6 m/s,最大可达2.5 m/s • 流量31°S约为70 Sv,向南逐渐增加,35°S达到
95~135 Sv • 存在上升流,与风应力无关,而与等温线倾斜程
度有关
非洲南岸存在着
强大的西向阿古
拉斯海流,根据
热成风关系南半
(
du
2
u)
p
F
dt
科氏力总是和
离心力包含在
运动方向垂直
有势力里面
旋转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和非旋转坐标系下的方程
相比,多了惯性力项,特别是科氏力的出现,使得 旋转坐标系下的运动更具特点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10 分)。
要点:(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10 分)。
要点:(1)整合--地壳稳定(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3)角度不整合---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分四个阶段:(1)碳酸盐阶段(2)硫酸盐阶段(3)氯化物阶段(4)砂下湖阶段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1.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10 分)。
要点:(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
简要说明其过程。
2.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10 分)。
要点:(1)整合--地壳稳定(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3)角度不整合---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8 分)。
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
简要说明2-3 种即可。
2003(A 卷)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12 分)。
要点:“V”型谷,侵蚀成因;“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2、论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10 分)。
要点:1)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为辅;2)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绿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3)论述每个阶段的沉积物及湖泊水体性质。
3、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8 分)?在固体的地球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较塑性的软流圈;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它们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面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篇一: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海导填kong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溯望大/大)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上升流)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牛二方程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均匀)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1013.25hpa)。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海)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能量)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半日)潮。
1、理论上日潮汐椭球与月潮汐椭球长轴相叠时为(大/朔望大)潮。
2、风向为北风,若流向为200°,则风矢量与流矢量的夹角为( 20)°3、副热带辐聚区的海水下沉形成(次表层)层水。
4、海水对流混合不可能形成(密度)跃层。
5、南半球地转流,观察者顺流而立,等压面倾斜方向为(右高左低)。
6、深水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
7、强大的湾流和黑潮从地理位置上讲都属于(西边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能量)摄取消耗的平衡关)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系。
1、地球平均半径6371KM,旋转的地球因惯性力心力影响,呈现为(梨/倒梨/椭圆)形。
2、北半球副热带到温带海区,大洋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这是由于(海流/暖流/高温水舌)的影响。
3、地球内部圈层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
4、海面海压为0,在海里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1013.25 )hPa。
(答对量级即可)5、风向为北风,若流向为200°,则风矢量与流矢量的夹角为(20)°6、风区中某一点,当实际风区大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过渡/成长)状态。
7、狭长半封闭海湾中的潮流形成驻波的情况下,(波节/半潮面)处潮流最大。
大洋环流总结
Sverdrup关系仅在大洋Ekman层以下,且不是海底和大洋边界时成立。Sverdrup平衡要求在海底、海表W=0,且海底和海表无起伏,海底应力忽略,较脆弱,Sverdrup理论只能回答大洋内区的流场分布,无法解决西边界流问题。
七、西向强化
忽略海底地形、海面起伏和海底的垂直速度,在Ekman层以下的地转层内方程变为:
斜压海洋:斜压海洋:等密度面和等压力面不平行▽ρ×▽P≠0。
热成风关系:涡度方程中如果运动达到定常状态,同时外力作用和相对涡度可以
忽略(大尺度运动),简化后,
热成风关系构建了垂直流速的变化和水平密度(温度)变化
之间的关系,是大洋中非常重要的流速和密度(温度)的关系式。
热成风关系的应用:a、根据大洋内部的垂向密度分布利用热成风推断北赤道流和逆流的方向,西边界流和东边界流的方向。
1、Stommal西向强化理论
假定底摩擦最重要,忽略其他项,只保留Beta项:,得出β效应是造成西向强化的主要原因。
2、Munk西向强化理论
假定侧摩擦最重要,忽略其他项,只保留Beta项:
Munk解不仅可以得到西边界流,还可以解出回流区。
3、惯性西边界层理论
假定惯性项也就是非线性项重要:,物理上更切合实际。
对垂直积分得: 即 ,由此得:只要w0> 0,内区的径向流动就是向极地的,质量守恒要求存在一个深层反向的西边界流。
2、缺陷是忽略了对热盐环流影响很大的地形作用,在AABW(南极底层水)深度处并不明显,而且内区流并不是径向流占优,相反是纬向流很大。
十、Stommel双盒模式(纯热力学)
1、设计了一个由两条管子连接的由两个盒子组成的简单模式,温度和盐度是由松弛条件驱动的,流率q由两容器间的密度差决定,由温盐守恒定律可得:
大洋环流考试版
1、描述世界海洋大致的风场和环流场特征。
(1)风场:赤道为赤道无风带,从低纬向高纬北半球依次为东北信风带、副热带无风带、中纬盛行西风带、副极地风暴带、极地东风带,南半球依次为东南信风带、副热带无风带、中纬盛行西风带、副极地风暴带、极地东风带。
从南北半球来看,以赤道为中心的风场北半球形成顺时针结构,南半球形成逆时针结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风场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结构,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结构。
这决定了上层海洋的环流分布。
(2)环流场:上层海洋的环流分布受风场驱动,也受陆地边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分布规律为: 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陆地影响)。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太平洋的地形:宽广的海盆,众多海脊岛屿赤道流系: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南赤道流、南赤道逆流、赤道潜流 赤道潜流:主要与南太平洋的水有关⏹西太平洋:核心在200米左右;东太平洋:核心在50米左右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 ⏹都是典型的风生环流,都在风最强的季节里最强,北赤道流量大于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是南北赤道流的分界线,太平洋流南北不对称,南赤道流越过赤道。
北太平洋环流系统:副热带逆流、黑潮、黑潮延续体、北太平洋流、加利福尼亚流、亲潮 黑潮及延伸体:世界上最强的西边界流之一;流速可以达到2m/s ,流量大约100SV ;高温高盐 北太平洋海流:流速慢,流幅宽;受风场影响较大;流动变化较小加利福尼亚寒流:流速慢,流幅宽;变化大,瞬时观测中较难发现;形成低温低盐舌;加利福尼亚寒流对应的上升流,一般东边界的寒流附近都存在显著的上升流南太平洋环流系统: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海流、西风漂流、秘魯海流东澳大利亚海流:相对黑潮和湾流弱;流量大约15SV ;在南纬34度左右离开澳大利亚西风漂流(南极绕极流):流速快,流幅宽;环绕整个南大洋;整个全球海洋环流的能量主要集中于此 秘鲁海流:世界著名的上升流区,生产力最强的海区;ENSO 现象最显著的区域 大西洋的地形:大洋中脊的存在 狭长的形状 大西洋平均的风场• 风场的辐合带同样在北半球,低纬和极地附近大致是东风带,而在中纬是西风带 •大西洋南半球风场南北分量较强,原因是大西洋东西较窄大西洋的基本环流:赤道流系和南北海盆的副热带环流与太平洋类似 北大西洋流系:北赤道流、湾流、亚述尔海流、加纳利海流湾流:世界上流量最大的西边界流,流速超过2m/s ,高温高盐水,对美洲和欧洲的气候意义重大 南大西洋流系:南赤道流、巴西海流、南大西洋流、本格拉海流巴西海流:西边界流,流速较强,流量小于黑潮和湾流 印度洋风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
海洋学概论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学概论》复习题(2014版)一、名词解释1、大陆架:大陆边缘上较平坦的浅水地带,从海岸带低潮线开始到海底坡度显著变大的深度(即陆架外缘)为止。
2、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坡度陡倾的部分。
3、大陆隆(基):是从大陆坡下界向大洋底缓慢倾斜的地带,又称大陆隆或大陆裾。
4、海沟:水深从5000~6000m到11,000m的狭长海底陷落沟地。
5、洋中脊:又称大洋中脊或中央海岭,是贯穿大洋底的巨大海底山脉。
6、海水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
7、实用盐度:以温度为15 ºC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水样品与浓度为32.4356×10-3的KCl 标准溶液的电导率的比值所确定的海水的盐度。
8、温跃层:是低纬海域的暖水层之下温度垂直梯度最大的水层,又称主温跃层。
9、密度跃层:是低纬海域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的密度垂直梯度最大的水层。
10、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
11、内压场:是由海洋中密度差异引起等压面倾斜时所产生的压力场。
12、外压场:是由海洋外部原因(如海面上的风、降水、江河径流等)引起等压面(海面)倾斜所产生的压力场。
13、风海流: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当海面风应力引起的海水水平湍切应力与地转偏向力(科氏力)平衡时海水的定常流动。
14、地转流: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当水平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科氏力)平衡时海水的定常流动。
15、波数:是波长(λ)倒数的2π倍,反映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
16、波陡:是波高与波长之比。
17、波群:是两列振幅相等、波长与周期相近、传播方向相同的正弦波叠加后波动的包络线。
18、涌浪:当海面的风力减小、平息或风向改变后,风浪离开风区向其它海区传播所形成的波浪。
19、波浪折射:当波浪传至浅水区时,由于波速受地形影响而导致波向发生转折的现象。
20、高潮间隙:是某地月中天时至下一个高潮发生时刻的时间间隔。
21、低潮间隙:是某地月中天时至下一个低潮发生时刻的时间间隔。
冰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地球系统概论-雪圈-期末复习资料
冰雪圈/冰冻圈的定义及其组成:泛指地球表层中水体以固态保存的圈层。
地球表面常年被冰雪覆盖的不连续区域所组成的圈层。
地球上的水和土壤以冻结形式出现的那部分,通常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冻土层等。
各种形态常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冰雪,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1)冰川冰(2)海冰(3)地下冰冰川的定义:原义:发育在高山峡谷中,沿着谷底像河川那样向山下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山谷冰川。
“冰”,描述物质属性;“川”,描述外部形态。
现在:陆地上显示出运动特征的巨大质量的冰。
冰川主要类型:高山冰川(山谷冰川,线状);大陆冰原(大陆冰川,面状);冰盖(冰帽,面状,大陆冰原)山谷冰川【形成与雪线以上高度,沿着山谷向下移动,占据山谷的全部宽度,将谷底掩埋在几百米的冰之下。
低纬度:冰斗高纬度:山麓冰川海岸山脉:冰山】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全球冰川面积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两极地区冰川几乎覆盖整个极地,称大陆冰川,又称冰盖冰川。
中、低纬度高山区冰川称山岳冰川,又称高山冰川。
地球上冰川面积97%,冰量的99%分布在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冰川形成——由粒雪经成冰作用而成:冷型成冰作用:干冷环境下暖型成冰作用:温湿环境下•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1足够多的降雪2足够低的温度(高山上冰川发育要求不能过于陡峭。
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顺坡而下无法形成积雪,也就无法形成冰川。
雪花落到地上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为粒雪)•加积作用和冰川的增长•消融作用和冰川的退缩•冰川平衡海冰的定义:狭义: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广义:在海洋中所见到的冰(包括进入海洋的大陆冰川、何冰和湖冰)海冰主要类型:海冰大致可分为流冰和固定冰两大类:•流冰:浮在海面,随风,流、浪的作用而流动的海冰。
可进一步分为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等等。
•固定冰:与海岸、岛屿与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
大学海洋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海洋学复习资料(红字是确定要考的题,蓝字考试内容里一定会涉及)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1、海和洋的区别(二)海与洋的区别海海是洋的边缘部分,隶属各大洋,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面积较小,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离大陆近,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以内不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统水文状况受大陆影响,各种环境因子变化剧烈,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洋是地球上连续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面积辽阔,远离大陆水体深,一般在2000m以上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统水文状况不受或很少受到大陆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沉积物多为海相沉积2、最大的海是位于太平洋的珊瑚海(Coral Sea),曲*积为4.79X 106Km2。
3、最小的海是马尔马拉(Marmara),面税为1.1 X 104Km2 «4、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量(克数)。
5、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
6、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
7、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开始发育,一般把这一界限称为生物学零度。
8、海流对海洋生物的作用①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暖流可将鹵方喜热性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海流也有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②海流与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关系海水的辐散或辐聚关系到海洋表层浮游植物所需营养盐类能否得到补充。
③影响气候黑潮输送热量相当于每秒燃烧38000吨石油。
9、渤海是内陆海,黄海具有大海洋生态系统,东海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10、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1 )面积大于或等于20万km2的海域;(2 )具有其本身的深度、海详学和生产力特征;(3 )其海洋生物种群具有适宜的繁殖、生长、摄食策略以及营养依赖关系;(4)受控于共同要素的作用,如污染、人类捕捞和海洋环境条件等。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1)三角洲:是指入海河流所携带的陆源沉积物在入海河口附近堆积所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包括陆上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平原。
(2)最大浑浊带:最大混浊带又叫最大浊度带,是指在河口内,尤其是在部分混合河口,水体底部所存在的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的浑浊带。
27.影响河口发育的主要水动力因素包括河流、潮汐、波浪和风等。
28.简述河口三角洲海岸的主要环境特征。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潮流强度的变化可依次形成三种典型的河口环流类型:盐水楔河口、部分混合河口和充分混合河口。
(1)盐水楔河口(A型)——以河流为主,其环流形式是淡水水体位于高密度盐水之上向海扩散,盐水楔可称为盐水异重流。
在潮周期内,下部盐水楔随涨、落潮流移动,而大部分陆源沉积物随河水由表层向海扩散,咸淡水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界面,由于双向水流切变,界面处有内波产生,并由此造成盐度向上的扩散。
如密西西比河口。
(2)部分混合河口(B型)——潮流作用增大,河流作用减弱,潮汐混合作用使得咸淡水之间盐度突变界面消失,盐度变化呈过渡状态。
在潮周期内,上层落潮流大于涨潮流,下层涨潮流大于落潮流。
很明显,这是因为潮流作用增强,使得向陆运动的流增强,在盐水入侵的头部,形成最大浑浊带,通常会形成河口浅滩或拦门砂体。
(3)充分混合河口(C型)——大潮差、强潮流河口,盐度垂向分层完全被破坏,河口湾被海水控制,此时水流具有侧向运动特征,即湾的右侧涨潮流强,左侧落潮强,来自河流和潮流再悬浮的沉积物随这种湾内侧环流向海扩散。
可以看出,从水动力因素讲,河口类型主要取决于河流与潮汐(流)的相对强弱。
河流强(大),则多为弱混合的盐水楔型河口,若潮流作用强,而河流弱(小),则会出现充分混合型河口。
29.什么是最大浑浊带?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的特点有哪些?最大混浊带又叫最大浊度带,是指在河口内,尤其是在部分混合河口,水体底部所存在的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的浑浊带。
最大浊度带基本上可分出三种成因类型:A、河口环流捕获型、B、潮流冲刷型和 C、潮流捕获型。
海洋环境生态学 期末复习内容
海洋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四方面相互关联,体现了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干扰、修复、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
(1)干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的重要原因,课程内容包括干扰与干扰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2)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修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与植物修复技术等。
(3)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包括: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基本原则;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态规划与设计等。
(4)理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特点;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及行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引起另一物种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形成了种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的协同适应系统。
2.生物多样性: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3.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时的光强,即为光饱和点,也称饱和光强。
4.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和生长。
因此一般把生物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发育起点温度)。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5.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有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它包含空间和功能两层含义,空间含义是指物种的栖息空间即栖息地,功能含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地球概论考试试题及资料
1视向速度与切向速度:都是恒星的空间速度,前者是沿观测者视线的分量,后者是同视向速度想相垂直的分量。
2.恒星的光度与亮度:亮度指:地球上受光的强度,即恒星的明暗程度。
光度指;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3.视星等与绝对星等:表示天体亮度等级的视星等,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绝对星等。
4.双星——物理双星(目视、分光、食变)、光学双星变星——几何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星团——球状星团(银晕、年老、小质量、贫金属)、疏散星团(银盘、年轻、大质量、富金属)星云——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星云星系——椭圆星系、透镜状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5.不同质量的恒星演化路径:1 恒星的诞生:原恒星2 前主序阶段原恒星诞生后,继续收缩至太阳半径,反应加剧,中心温度迅速增加3000-5000k,星体开始发光。
3 主序星阶段恒星内部温度升高至1500万K , 热核(H-He) 反映全面开始,恒星停止收缩进入青壮年。
90%的恒星为主序星4 红巨星阶段核心区氢全部聚变成氦时,核反应向外推移,中心区辐射压力减小,引力收缩点燃外壳,体积急剧膨胀,表面温度下降。
5 恒星的归宿(1)类太阳小质量恒星氦核增大,核心收缩,外层膨胀(“热核冷星”),“氦闪”(脉动)核壳分离,形成行星状星云。
而后氢氦耗尽,简并电子压与引力抗衡成为白矮星(3)大质量恒星氦核继续聚变,超新星爆发,星体发生灾难性大坍塌,外壳物质抛射,核心成致密星,若质量:小于1.44Mo 白矮星于1.44Mo,小于3.2Mo,中子星大于3.2Mo,黑洞6.银河系的结构:银冕:30万光年(1)银晕:10万光年(球状)(2)银盘:8万光年(2.4万),银赤夹角63.5(3)旋臂:英仙臂,人马臂,猎户臂(太阳)(4)核球:2万光年(银心)7.类地行星与类目星行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小、无光环、扁率小——水金地火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质量大、有光环、扁率大——木土天海8 彗星的结构慧核固体颗粒+水汽、甲烷、氨气、二氧化碳慧发慧核蒸发和升华物慧尾太阳风和光压背向太阳方向离子慧尾(蓝色)尘粒慧尾(黄色)9.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 理论核心(1)形成太阳系的物质基础是弥散星云(2)形成太阳系的动力来源是自引力2 理论内容(1)太阳星云2)星云变成扁球形(3)原始太阳和圆环体(4)太阳和行星的形成(5)太阳系10.恒星月、近点月、交点月、朔望月分别以横恒星、近地点、黄白交点、太阳为参考点、11.极移与进动:极移:南北两极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第一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1)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
(2)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
(3)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 “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
● 地磁场正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时期。
● 地磁场反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的时期。
(4)莫霍面: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 ,大洋地下5-8km ;纵波P 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
(5)古登堡面:(Gutenberg 1914年提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深度: 2900km 深度处,纵波P 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 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
(6)地壳;:地壳是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大陆型地壳:指大陆及大陆架部分的地壳, 具有上部硅铝层(花岗质层)和下部硅镁层(玄武质)层的双层结构, 以康德拉面为分界;▲大洋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 仅发育硅镁层, 不具双层结构。
(7)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8)软流圈:又称低速带, 是指地下60-250km 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特性: 1、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厚薄不一。
2、平均密度3.5g/cm 3,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
3、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
二、简答题(1)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地幔 地幔圈(中间圈)———2900km 古登堡面 地核:外核———5000km 莱曼面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球物理依据 :据地震波波速在地内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成若干圈层. 不连续面(discontinuity ):地震波的速度在某些深度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个深度可以作为上下物质的分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地质学依据:通过研究深源岩石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信息。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质学概论绪论膄CH1膂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蒈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螈2、海洋地质学结构羂1)海洋地貌学;莀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
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袇2)海洋地球物理学;膄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肃3 )海底构造地质学葿是20 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芆4)海洋沉积学;羄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
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
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肄5)海洋地层学;螁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
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羀6)古海洋学;(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蚅它是深海钻探计划袂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
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 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 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地球概观•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第四章海洋中的热收支和水平衡•第五章世界大洋及中国海温盐密分布及变化•第六章大气环流•第七章大洋环流•第八章海洋中的波动•第九章潮汐•第十章海气相互作用地球上的水97.957% 在海洋中二、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广漠而有垠2)深又浅3)连通又阻隔占地球表面积70.8%,但有边平均深度4000米,最深?(陆地最高?),但地球半径6371公里。
地球上一薄层;与水平尺度比10-3量级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冰洋与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关系。
11034m8848m第一章地球概观•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球概观•第四节构造学说•第五节海洋起源•第六节海洋的划分•第七节海底地形•第八节各大洋及中国海形态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科里奥利力–科氏力当物体相对转动系统有速度的时候,要使牛顿第二定律仍然‘适用’,除了附加以上面所说的惯性离心力外;还必须附加以另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科氏力主要特征:只作用在运动物体上。
只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
北半球垂直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右方,南半球相反。
与物体运动速度、纬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有关。
⎪⎩⎪⎨⎧=⋅-=⋅=⇒⎪⎩⎪⎨⎧=⋅Ω-=⋅Ω=⇒⎪⎭⎪⎬⎫⋅Ω=⋅Ω-=⋅Ω-⋅Ω=Ω=⨯Ω-=00sin 2sin 2cos 2sin 2cos 2sin 2sin 22z y x z y x z y x F uf F v f F F u F v F w F u F w v F f V F ϕϕϕϕϕϕϕ称其为科氏参量为科氏力一、地球结构:圈层结构外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内圈:地壳、地幔、地核第三节地球概观第四节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大陆漂移说•学说提出:1912,德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
1915年著成《海陆的起源》。
•观点:2.5亿年前,地球上存在泛大陆和一个泛古大洋,后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思考题汇总第一章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大洋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割。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1000m。
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地叫作海山。
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 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
环礁是指大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篇一:浙江海洋学院海导考试题库试题一一、填空题(2×10=20分)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3、黄道4、浅水波5、最小风时6、回归潮7、南极辐聚带8、倾斜流9、波群10、海水透明度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还有人说“风大浪高”,一定是这样吗?理由何在?4、中国黄海和东海沿岸潮差比同一纬度的朝鲜西岸潮差小许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5、右图为南半球海中某点的受力分析图,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条为其水平和铅直方向的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水受到的力
海水受到的力:重力•天体引潮力•压强梯度力•切应力•地转偏向力
重力:海水在地球上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天体引潮力: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它们相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潮汐现象: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潮间带:在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露出的海岸。
大潮: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基本成一直线,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小潮: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近似成直角分布,使海水涨得不高,落得不低,潮差最小。
半日潮:一天内(约24时50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周期为半日
全日潮:一天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周期为一日
浮力: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
压强梯度力:由于海水中压强分布不均匀,处处都有压强梯度。
海水微团在压强梯度力的作用有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的趋势。
切应力(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或有运动趋势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
当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粘滞性,在其界面产生一种切向作用力。
风应力:海面上的风与海水之间的切应力,称为海面风应力
海面风应力能将大气动量输送给海水,是大气向海洋输送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风吹来,海水怎样动?WalfridEkman螺旋
假定在北半球稳定风场长时间作用在无限宽广、无限深海的海面
上(海水密度均匀;海面水平;不考虑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只
考虑由铅直湍流导致的水平湍切应力),仅是风应力通过海面,借
助水平湍切应力向深层传递动量而引起海水的运动,同时在运动
过程中受到科氏力的作用,当科氏力与湍切应力取得平衡时,
海流处于稳定状态。
在海平面,流速与海面上风应力成正比,同时
也与地理纬度有关。
合成流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
当深度增大时,
流速迅速减小,流向相对于风矢量逐渐右偏。
当合成流相对风的夹角
大小为135°时,达到这个深度时的流速可忽略不计。
地转偏向力(科氏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种惯性力。
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氏力的特点:•只有当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在北半球垂直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垂直指向物体运动的左方•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而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
2. 海流运动方程
海流运动方程:•体积连续方程• 海水运动方程• 静力学方程• 地转流运动方程
质量连续方程:物理意义:在流动的过程中,质量不变
体积连续方程:通常把海水作为不可压缩流体,即在流动过程中,海水微团的形状可以变化,但其体积不会发生变化,从而海水的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ρ/dt = 0 )。
地转流(以北半球为例):若在忽略湍流摩擦力作用的较深的理想海洋里(不考虑摩擦力),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达到平衡时的定常流动(流体中任何一点的压力、速度和密度等物理量都不随时间变化),称为地转流
3. 世界大洋环流
风生环流:指海水在风应力驱动下产生的流动(风应力(切应力)海水阻力(切应力)科氏力)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
风生环流特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环流相似•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
赤道流系:包括北赤道流、南赤道流和赤道逆流。
是由东南和东北信风驱动的强大漂流,它起始于大洋的东海岸附近,自东向西横贯各大洋,是一支比较稳定的海流。
特点:高温、高盐、高水色
西边界流:主要包括太平洋的黑潮、大西洋的湾流、巴西暖流等。
是由于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把海水输运到大洋的西海岸堆积而产生的海流,是由强大的海面坡度维持的。
特点:流速大、从低纬向高纬输送大量热量。
黑潮(日本暖流):是太平洋北赤道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湾流。
墨西哥湾流:起源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沿北美大陆坡向北和东北方向流动而形成
西风漂流:包括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南极绕极流。
海水在盛行西风带,自西向东运动。
北太平洋流:由黑潮转变而成。
北大西洋流:主要来自湾流,把大量的高温高盐的海水输送到北冰洋。
南极绕极流(西风漂流):由于没有陆地的阻隔,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
东边界流:包括加利福尼亚流、秘鲁流、加那利流、本格拉流以及西澳流。
在大洋的东边界,从高纬流向低纬。
特点:流幅宽广、流速小,低温、营养盐丰富、生物产量高。
为什么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地转偏向力北顺时针,南逆时针。
为什么在大洋西边界流速大?涡度守恒:大洋东部流动向南,纬度变化获得正相对涡度,风应力提供负相对涡度,因此相对涡度大致为0,不需要岸线摩擦提供较大的正相对涡度
大洋西部流动向北,纬度变化获得负相对涡度,风应力也提供负相对涡度,因此相对涡度为负,需要岸线摩擦提供较大的正相对涡度来平衡,产生西向强化
行星涡度: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流体具有绕着地轴的涡度。
在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纬度越高,涡度越大,在赤道上为零,在极点处最大。
相对涡度:流体相对于地球运动具有的涡度。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的海流具有正涡度,顺时针旋转的海流具有负涡度
热盐环流: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
主要是经圈翻转环流。
周期:约1600年
风应力驱动的墨西哥湾暖流等,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
暖流在高纬度处被冷却后下沉到海底。
这部分原本温暖的赤道海水变成了高密度的北大西洋深层海水(表层水结冰、海洋盐分析出),随后流入洋盆向南前往其他的暖洋。
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AtlanticDeepWater,NADW)在北大西洋挪威海和格陵兰海,由于冷却导致海水结冰,盐析作用使海表盐度增加,从而下沉形成深层水
南极底层水:(AntarcticBottomWater,AABW)主要形成于南极的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广泛覆盖在全球大洋的底部
风生环流与热盐环流的不同点:风生环流由风应力驱动,限于大洋的上层和中层。
热盐环流由密度梯度驱动,集中在大洋的深层
风生环流与热盐环流的相似点:构成了大洋的主要水团
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经向热输送:热带存在辐射盈余,极地则存在辐射亏损,为保持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在低纬与高纬之间,必须存在强的热量输送。
通过大洋环流,从赤道向极地输送热量
新仙女木事件:距今12800年时,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为什么叫“新仙女木事件”?这一时期的得名来自于欧洲北部仙女木属的一种植物,该物种本生活在寒带地区,新仙女木期时在低纬度地区都能发现该物种的花粉,从而表明当时气候寒冷,该物种大肆南侵。
新仙女木事件的原因:多数海洋学家认为:气候变暖→格陵兰冰雪的融化→淡水涌入北大西洋→海水无法下沉→热盐环流停止→热量无法经向输送→欧洲和北美变冷
(热盐环流的阻断可能不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原因,但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非常重要
的)
海水混合的形式:1.分子混合:分子的随机运动2.湍流混合:由动力因子引起3.对流混合:热盐因子引起
层流(LaminarFlow):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
湍流(Turbulent):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层流被破坏。
这时的流体作不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湍流
中尺度涡(Mesoscaleeddy):是指海洋中直径有100~300千米。
寿命为2~10个月的涡旋。
湍流的一种
上升流:海水从深层垂直向上涌升。
当海水发生辐散时,由于连续性,必然导致海水在该区域产生上升运动。
下降流:由于某海域发生辐聚,导致海水下沉
辐聚:空气或海水从四周向中心汇聚
辐散:空气或海水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
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北顺南逆,西大东小,赤暖极寒
如何解释“西向强化”现象?涡度守恒
大洋表层环流模式是怎样?(1)以南北测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纬60°附近海域形成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经向热输送、热盐环流(墨西哥湾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