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常见文言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1. 而(ér)(1)连词。
①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③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忽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2. 夫 (fú)(1)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通常称作: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盖(gài )(1)连词。
①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②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2)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4. 何(hé)(1)代词。
①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何用”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欲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副词。
①何必。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怎么能,哪里。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③询问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④“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5. 乎(hū)(1)介词。
①介绍动作发生、出现的处所或范围,译为“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译为“在”。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③介绍行为动作的趋向,译为“于”“至”。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虚词(完整版)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形式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5.吾尝疑乎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④仿佛若有光。 ⑤貌若甚戚者。 ⑥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 ⑦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⑧形若土狗。 ⑨呆若木鸡。 ⑩若无罪而就死地.
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⑤若翁廉。 ⑥若何为生我家? ⑦若入前为寿。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予我千金,吾生若。 ⑩若素名勇。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3.今君乃亡赵走燕。 4.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是乃仁术也。 2.视之,乃庞德也。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诸葛亮真乃神人。 6.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 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常见虚词而1. 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精心整理(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精心整理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文言虚词(整理稿)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小学而大遗 (《师说》)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 (《逍遥游》) 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 垂头而睡 (《秋声赋》)
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 什么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凭 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翌日,以资政殿大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三)用作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选择,可译 为“还是”;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 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用作助词,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 义,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 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如: 夫夷且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的 动作行为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20个◆而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多种关系。
如: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等。
如: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等,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等。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④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是为了”。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代词。
代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
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后”用在句末,相当于“才”“这才”。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④“既而”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何疑问代词,用法如下: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搭配语气助词“哉”“也”等。
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指处所和事物,相当于“哪里”“什么”。
注意宾语前置现象。
如:子何恃而往?《为学》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副词,用法如下: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侍坐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开国何茫然!《蜀道难》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何”介词宾语提前,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哉?《曹刿论战》◆乎语气助词,用法如下:①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或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介词,相当于“于”“比”。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乃副词,用法如下: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接或情理上的顺承,相当于“就”“这才”等。
如: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②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相当于“于是”“这才”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乃自立为王。
《陈涉世家》③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相当于“却”“竟然”“反而”等。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表范围,相当于“仅仅”“只”等。
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⑤表肯定,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代词,用法如下: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作主语时,可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如:今欲发(发兵)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③指示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
如:子无乃称。
《庄子》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其代词,用法如下: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他们”“它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她”“它”“它们”。
如: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也称为反身代词)。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副词,用法如下:表反诘、委婉、祈使等语气,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或不译。
如:①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等。
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表反诘,可译为“难道”等。
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真无马邪?《马说》③表委婉,可译为“大概”“还是”等。
如: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④表祈使,可译为“一定”“还要”等。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连词,用法如下:①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②表选择,可译为“还是”等。
如: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助词,用法如下:①语气助词,有时附在代词“彼”“何”后,一般不译。
如: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②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可译为“有多么”“非常”。
如: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天下春秋》若是其甚与。
《齐桓晋文之事》◆且连词,用法如下:①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与”“及”等。
如: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中山狼传》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如: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③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等。
如: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因命也。
《李将军列传》④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副词,用法如下: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并序)》②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暂且”等。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复音虚词。
且夫,连词,接上句表更进一层。
如: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若代词,用法如下:①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等。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连词,用法如下:①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②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高帝纪》③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④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如: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魏其武安侯列传》⑤相当于“至”“至于”。
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所助词,用法如下: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②所+动词,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所+介+动词,可译为“……的地方”。
如:是吾剑之所从坠。
《察今》④“为”与“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所以a.表示行为手段或凭借的方式、方法,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b.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