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合集下载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篇一:中庸论文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一)我对于《中庸》的认识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中庸的很多思想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找到影子,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对于仁,从孔子的教义中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贯穿始终;而《大学》中始终倡导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也在《中庸》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中庸》中第十三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概括起来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中庸可以说是先儒思想家学派的传承者。

在阅读《中庸》的三十三章文字时,我对于先儒最经典的教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谓“温故而知新”。

而这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中庸的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本由子思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的阐发著作可以居群经之首,位四书之列?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著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比较通用的解释来自子程的一段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代表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恰好的,庸意味着共同的、一般的、平常的、普遍的,合起来就是正确之真实,公正之恰当,即关于正确的普遍常识i。

现在国学研究的责任要破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

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学习。

(二)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ii”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而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人生的平衡与和谐,主张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极端,并强调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庸之道在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管理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保持清醒和客观的思考,避免被情感或个人偏见所驱使。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尽力理性地面对问题,并寻求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庸之道也强调了均衡和谐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根本本质,而不是被琐碎细节所迷惑。

在行为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秉持中庸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同时避免过度或不足。

这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适度的勇气和果断,避免过度谨慎或过于冲动。

此外,中庸之道还要求人们保持公正和仁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尽量避免极端立场,而要努力达到平衡与和谐。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

中庸之道鼓励管理者保持平衡的工作态度,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注重细节,既要遵循规则,又要关注员工的需要。

中庸之道能够帮助管理者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并在不同因素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管
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只有通过追求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平衡和和谐,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庸之道的分析2100字》

《中庸之道的分析2100字》

中庸之道的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文化存在于每一个生活在中华文化圈中的个体身上,反映在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上。

儒家的“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具有较强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对当代的为人处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中庸”的内容“中庸”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雍也》中有记载:““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

”到底什么才是“庸”,很大一部分人把“庸”理解成是平常、庸碌。

还有人将“庸”与“用”联系起来,认为“庸”可以解释为用。

《中庸》着重说明了:“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里的“过犹不及”、“非至高难能”、“叩其两端”。

这倒是较为类似我们现在哲学所说的一分为二来看待,也就是矛盾的辩证关系认识,这也是孔子其哲学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庸”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又可以说是对待问题的方法论。

世界作为一个矛盾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孔子“中庸”思想表明两端事物的和谐统一。

在发展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否认其形成的唯一部分,如果统一阶段失败前后没有团结,就难以实现数量的积累,更加不能实现质的发展。

因此在发展阶段中“中庸”是个很重要的部分。

二、“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虽包含不去轻易否定他人的观点,但它更包含着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自有我自己的看法和观念。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些人看到其他人走得快了,就心生焦急情绪,反而乱了自己的步伐;有些人看到其他人走得慢了,又心生懈怠,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所以,秉承“‘中庸’之道”,在自己的原则里稳步前行,能让我们在纷繁的时间敢于做自己。

持“中庸”之道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些人在遇到悲伤或开心的事情时,往往喜欢走极端。

但俗话说“乐极生悲”,所以人一定要避免情绪有过大的波动。

比如在职场中,你升职了,因为过度开心可能会引得其他同事眼红,不利于在职场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又比如同学在学习中给你添麻烦了,你会把这种不满情绪无限放大,甚至大打出手,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作文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作文

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作文
说到中庸之道,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中庸嘛,说白了就
是追求一个平衡点,啥事儿都别太过了,也别太少了,刚刚好就行。

咱们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可是随处可见。

比如吃饭,吃得太
饱容易撑着,吃得太少又饿得慌,那咋办呢?就得找个合适的量,
吃个七八分饱,这就是中庸。

再比如工作,太拼命了身体受不了,
太闲了又觉得无聊,所以得有个度,忙里偷闲,这样工作生活两不误。

但中庸之道也不是说让你啥事儿都折中一下就行了。

它更多的
是一种智慧和哲学,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和矛盾时,要能够冷
静分析,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

比如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你不能
一味地追求速度,也不能光考虑质量,而是要找到一个既能保证质
量又能控制成本的平衡点。

中庸之道还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但也不能太死板。

有时候,得学会变通,懂得灵活应对。

比如和朋友相处,你不能总是一
味地迁就对方,但也不能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得学会在尊重他人
的同时,也保持自己的立场。

当然啦,中庸之道也不是说让你做个老好人,啥事儿都模棱两可。

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让你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偏激,不盲从。

总之啊,中庸之道就是教我们要有智慧、有原则、有变通、有修养。

这样的人生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

它是一种中间立场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极端。

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的来历中庸之道始于周代,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中庸之道主张谨慎的态度,诚实正直的行为,平和的心态以及对事物深入的思考。

此外,中庸之道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此,它被视为人类和谐共存的基本准则。

二、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1、道德至高中庸之道主张的是道德至高的观念,即不折不扣地遵从道德法则,绝不为私利而败坏原则。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险时救人心平气和,发愤图强,不屈不挠,这些都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道德行为。

2、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

只有保持诚实和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谎言连篇、不守信用,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导致个人形象的崩塌。

3、不极端不偏激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和偏激的。

它主张避免事物两极化的倾向,尽量保持稳定状态,不要走极端或偏激的路线。

只有保持中立、稳健的态度,才能处理事情得当,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中庸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1、用中庸之道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中庸之道告诫我们切勿走极端,应通过妥善把握工作的重点,使工作得到平衡和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用中庸之道对待人际关系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中庸之道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懂得权衡利益,并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听信谣言,也不要主动搬弄是非,这样才能体现中庸之道支撑的公正平等原则。

3、用中庸之道对待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找到平衡点,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则,不偏不激,不过度也不不足。

这种理念在中国的哲学、政治、伦理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个人的发展中,中庸之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度的追求一方面,往往导致了个人的精神或物质的压力过大,造成了心理或身体的健康问题。

例如,在学习上,如果一个人过度追求成绩,不断给自己压力,可能会导致学习疲劳、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而在工作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过度追求事业成功,可能会忽视家庭或个人的需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或家庭关系紧张。

因此,只有在个人发展中坚持中庸之道,找到平衡点,才能确保个人的身心健康,也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其次,在社会的发展中,中庸之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矛盾对立的力量组成的,只有在这些对立面之间找到平衡点,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例如,在政治上,如果一个国家过度偏向某一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平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而在经济发展中,只有在供求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正是因为中庸之道的实践,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最后,中庸之道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中庸之道的阐述尤为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自我克制、和谐共处,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规范。

这种理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在教育、家庭和社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理念,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特点。

总之,中庸之道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找到各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践行中庸之道,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为人处世作文

中庸为人处世作文

中庸为人处世作文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待人接物时,应追求“中道”,既不过分,亦不偏激,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这种思想强调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差异中寻求共识,以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内心平衡的目的。

二、中庸之道在为人处世中的应用1. 适度为要,不偏不倚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秉持中庸之道,既不过于热情,也不过于冷漠。

对于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回应,既不过分干涉,也不过于疏离。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我们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不偏激,也不模棱两可。

2. 和谐共处,化解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中庸之道告诉我们,面对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寻求和解而非对抗,以和为贵,化解分歧。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寻求一个平衡点,让各方都能接受并满意。

3. 内敛克制,谦逊低调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避免炫耀和张扬,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埋没自己的才华和成就,而是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同时尊重他人的成就和地位。

通过内敛克制的表现,我们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中庸之道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我们应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中庸之道是一种深邃而实用的哲学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积极践行中庸之道,以适度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以和谐的心态与他人相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庸之道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为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增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第一篇: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中庸之道于中国传统汉服蕴意研究

中庸之道于中国传统汉服蕴意研究

中庸之道于中国传统汉服蕴意研究中国传统汉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中正和平衡,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安宁。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对中国传统汉服的蕴意,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体现。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中”的概念,即“不过犹不及”,主张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都要达到中庸的境界。

中庸之道认为,一切都应该保持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拘泥。

在中庸之道看来,只有做到中正、均衡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人生的安宁。

二、汉服传统的特点汉服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汉服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中正和均衡。

在古代,汉服的设计非常讲究,不仅在图案、颜色上追求和谐的美感,更在服饰的剪裁和穿着方式上追求动静结合,形成一种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汉服的穿着方式也注重中正,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追求端庄、大方的感觉,力求达到一种内外兼修的平衡状态。

三、中庸之道在汉服中的体现1. 色彩的平衡古代汉服在色彩的运用方面非常注重中正和均衡。

汉服常常采用明快的色调,同时在不同的服饰零部件之间,也要求相互搭配,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在同一套汉服中,衣服、头饰、腰带等部分的颜色通常都会相互搭配,既要产生对比,又要保持和谐,力求表现出一种均衡、统一的美感。

2. 剪裁的和谐汉服的剪裁也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

古代的汉服不追求过于繁复的造型,而是以简洁、大方的线条为主要特征。

衣袖、下摆、领口等部位常常以流畅的曲线和稳重的直线相结合,体现了动静结合、中正和谐的设计理念。

在穿着的方式上,汉服也主张大方得体,做到端庄大方,不偏不倚。

古代汉服的配饰也非常讲究平衡。

无论是发饰、耳饰还是项链、手镯等饰品,都要求与服饰整体的搭配相得益彰,既要起到装饰效果,又要保持整体的和谐。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作文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作文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作文“中庸之道”这四个字,乍一听,感觉挺高深莫测的。

但仔细琢磨琢磨,其实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到处都能瞧见它的影子。

就说我上次参加的家庭聚会吧。

我家亲戚多,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聚会选在了一家中餐馆,大家围坐在大圆桌旁,边吃边聊。

菜一道道地上来了,有麻辣鲜香的水煮鱼,有酸甜可口的糖醋里脊,还有清淡爽口的炒时蔬。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有人无辣不欢,就盯着水煮鱼猛吃;有人偏爱甜食,糖醋里脊成了他们的最爱;而像我奶奶那样注重养生的,就只吃些清淡的蔬菜。

这场景像不像对“中庸之道”的一种小小考验?如果大家都只顾着自己的口味,不顾及其他人,这顿饭恐怕吃得就不太愉快了。

好在大家都懂点中庸的道理,虽然各有所好,但也会互相照顾着,尝尝别人喜欢的菜,不至于让场面变得尴尬。

比如说我那小表妹,平时被宠得不行,特别任性。

那天她一上桌就吵着要把糖醋里脊都放到自己面前,谁都不许吃。

这可把大家都逗乐了,不过她妈妈赶紧劝她,不能这么自私,要考虑大家的感受。

小表妹一开始还不情愿,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还是慢慢明白了,不能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得和大家分享,这才是好孩子。

你瞧,这小小的一件事里,就藏着中庸的智慧。

再说说喝酒这件事。

聚会上,男人们总喜欢喝点小酒助助兴。

我叔叔酒量好,兴致一来就想多喝几杯。

可我婶婶在旁边一直提醒他,别喝太多,注意身体。

叔叔一开始还不听,觉得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要喝个痛快。

但喝着喝着,他自己也觉得有点过了,开始主动控制酒量。

这也是中庸啊!如果叔叔不管不顾地喝,伤了身体不说,还可能在亲戚面前失态。

婶婶要是一味地强硬阻止,又会扫了大家的兴。

就在这一劝一收之间,找到了那个平衡的点,既享受了聚会的欢乐,又保证了健康和体面。

还有我爸妈,他俩在商量给我报兴趣班的时候,也体现了中庸的思想。

我爸觉得得多报几个班,让我全面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妈呢,则认为报太多班我压力太大,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中庸议论文——精选推荐

中庸议论文——精选推荐

‎‎‎‎‎中庸议论‎文篇一‎:‎高中议‎论文:‎ 2‎中庸之道‎义与利‎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

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

‎‎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

‎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

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生活方式。

这种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

它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中庸之道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平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度调节,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

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的原则,遵循中道。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也指导着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协调。

他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尊重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被鼓励追求内在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极端的情绪。

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同时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获得与内心的和谐,人们可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冷静,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具备中庸的特点。

人们应该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道德选择,并遵循适度的原则。

这种中庸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是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提倡平衡、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贯穿于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中庸之道作文800字左右

中庸之道作文800字左右

中庸之道作文800字左右中庸之道作文。

英文回答: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Mean, is a concept that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nfucianism and is considered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achieving harmonyand balance in lif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mphasizes moderation and avoiding extremes in thoughts, actions, and emotions.Moderation, as advocated by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eans finding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two extremes. It is about avoiding excess and deficiency, and instead, seekinga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approach. For example, in termsof emotions, it suggests not being overly joyful or excessively sorrowful, but rather maintaining a calm and balanced state of mind.In terms of action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act in a moderate and ethical manner. It advises against extreme behaviors such as excessive ambition or laziness. Instead, it promotesvirtues such as honesty, kindness, and integrity. By following the middle path, one can avoi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xtreme actions and find a more sustainable and fulfilling way of living.In additi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lso applies to thoughts and beliefs.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seek a balanced perspective and avoid extreme ideologies or dogmas. By embracing a more open-minded and inclusive approach, one can foster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towards different opinions and beliefs.中文回答:中庸之道,又称为“中道”或“中正之道”,是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素材范文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素材范文

申论中庸之道作文素材范文【素材】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念,也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处事、为人的中道折中和平衡,在个人、家庭、社会关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中庸之道的相关素材,供参考:1. 平衡: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取得平衡,既不过分偏向一方,也不过于妥协。

这种平衡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如处事要公正、不偏袒;家庭关系中,夫妻间要互相尊重并平等对待子女;社会关系中,政府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管理。

只有取得平衡,才能让各种事物协调发展。

2. 中庸与和谐: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相处,避免极端,注重维护整体的稳定。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生态平衡;在个人发展方面,要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平衡。

3. 中庸与稳定:中庸之道注重稳定,主张从稳定中获得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不主张盲目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追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社会关系中,倡导平等、公正的稳定。

4. 中庸与和平: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平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和”,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只有在和平的氛围中,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的幸福。

【范文】中庸之道:和谐发展的行动准则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远的意义。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平衡、和谐和稳定,在个人行为、家庭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在当代社会中,中庸之道的价值更加凸显。

首先,中庸之道提倡平衡发展,不偏不倚。

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一方的利益,也不能只追求个人或团体的利益,而应该在各方面中寻求平衡点。

例如,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相处,追求整体的稳定。

在家庭关系中,中庸之道要求夫妻双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在社会关系中,政府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管理,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社会中得到应有的权益和尊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docx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docx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着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中庸之道传统工艺(2篇)

中庸之道传统工艺(2篇)

第1篇一、引言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国的历史长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强调“中正平和”,主张在事物发展中寻求平衡,避免偏激与极端。

在传统工艺领域,中庸之道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许多传统工艺都蕴含着中庸之道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在传统工艺中的体现,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中庸之道与传统工艺的关系1. 中庸之道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中正平和”,主张在事物发展中寻求平衡,这种思想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

在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遵循中庸之道,追求技艺的平衡与和谐,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 传统工艺是中庸之道的重要载体传统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

从工艺制作到作品呈现,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

例如,在陶瓷、丝绸、家具等传统工艺中,工匠们注重材料的选择、技艺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力求达到“中正平和”的审美效果。

三、中庸之道在传统工艺中的具体体现1. 材料选择在传统工艺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工匠们遵循中庸之道,力求选用适宜的材料,以达到“中正平和”的效果。

例如,在陶瓷制作中,工匠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审美需求,选择黏土、釉料等材料,力求在色泽、质感、纹理等方面达到平衡。

2. 技艺运用传统工艺的技艺运用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

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注重技艺的平衡与和谐,力求在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达到“中正平和”的效果。

例如,在木雕工艺中,工匠们运用刀法、雕刻技巧,使作品在立体感、线条流畅、装饰美感等方面达到平衡。

3. 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是传统工艺中的重要环节。

工匠们遵循中庸之道,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平衡,力求在色彩搭配上达到“中正平和”的效果。

例如,在丝绸制作中,工匠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审美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使作品在色彩、质感、光泽等方面达到平衡。

论中庸之道

论中庸之道

论中庸之道--源于周易盛于儒家的中道思想是宇宙之大道摘要: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理念,与<周易>的中道思想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中道思想贯穿于<周易>始终,它建立在先哲对世界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认识基础上,是我们人类的社会人生理念对宇宙和谐,对称,平衡这一最高法则的本质观照和反映.在人类文明史上,原来并存的几个古老文明民族的文化,有的中断了,有的转移了。

只有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例外,她生生不息地延绵了五千多年,没有断代,没有异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都被她兼收并蓄的同化融合了。

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人不得不叹服这个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

用以维系一种文明的本质东西是它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文明千年历史的积淀,是它挥之不去,割之不舍的传统精华。

中国文化的博大辉煌直如浩瀚星空,其间最明亮耀眼的当属中庸之道这颗明珠。

它昭示着宇宙万物对称,和谐,静之为衡,动之有序的最高法则;宣示了世间万事允持厥中①,居中有常的无上至理。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享通的无形大道。

这种和为贵的中道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

并进而发挥出德治、仁义、礼乐的经世致用哲学。

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学说,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顺应时势的历史局限性。

然而去芜存精,它高度观照宇宙万物秩序法则的本质内容,却使它光照万代,历久弥新。

应该说,正是这种体现宇宙最高秩序法则的道体和谐,均衡大用的哲学内涵,才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流芳百世,泽被海外。

从这一点上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

中道思想贯穿于儒家经典。

溯流而上究本清源,其发端当先看群经之首的《周易》。

一.从《周易》的成书过程和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看,《周易》的中道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源流相关,一脉相承的《周易》的成书年代,自宋苏东坡开疑古之风以来,就一直莫衷一是,成为千年聚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着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以勇敢为例,我们只有从勇敢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鲁莽”和“懦弱”,才能真正懂得和运用“勇敢”。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衷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衷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引导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作者:王泽民/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庸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摘要中庸思想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近些年来“国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极大兴趣。

本文就中庸思想的源流和逻辑结构、中庸思想被曲解的原因,中庸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对未来中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试图以哲学和文化的视角来寻找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为创建未来社会的和谐和全面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庸思想;传统文化;逻辑结构;民族心理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它形成到现在,一直为民族精神的构建、民族智慧的繁衍、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中庸思想也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到世界范围,为全世界追求智慧和进步的民族输送着营养,可以说中庸思想的内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但是,我们却惊奇地看到,中庸思想却在其诞生的地方日益式微,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歪曲乃至于攥改,以致于人们提到中庸就联想到调合、折衷和不偏不倚。

换句话说,学术上的显学却在现实中逐渐成为险学,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陈年旧帐。

一、中庸思想的源流和逻辑结构(一)中庸思想的源流“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而提到“中庸”一词却只有此一处,所以学者一般认为,“中庸之为德”并非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他们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在于“仁”,“仁”与“中庸”的关系在《论语》中并不明晰,直到战国时期,从孔子的学说中分裂出荀子学派和思孟学派,孔子的“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的重要着作《中庸》体系化并发扬光大,“中庸”方成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和《大学》一样,《中庸》也是后人从《礼记》中分裂出的一章,它出自《礼记第九中庸》篇,到宋代,理学大兴,程颢、程颐重新注释《中庸》,到了朱熹,将《中庸》列为经部,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并且逐渐以儒学十三经为主要内容,融诸子百家,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从此以后,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完成了其最后一次整合,更加呈现出其系统性和完备性,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以程朱所着的儒家典籍为内容,运用“八股文”的形式选拔政府官员。

文化现象开始被政治化了。

从“中庸”字义上来讲,“中”字在先秦古籍中常见字义有三个: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中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程颐的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的诠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

”马道宋先生在他的着作中对中庸解释为“中,是做事之准,恰到好处;庸,是做事之狠,坚定不移。

中是智者,庸是强者。

”而在《中庸》中,却有着这样的解释:“喜怒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又注曰:“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

无所乖唳,故谓之和。

人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中庸“首先不是简单的”折中“和”无作为“的意思,它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学,伦理学涵义,还有其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

(二)中庸思想的逻辑结构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尚中”、“时中”、“中正”和“中和”四个方面。

“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其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其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其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正如上面所说,“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时中”“中正”和“中和”则是孔子对“尚中”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庸思想所在,更是后世研究中庸思想的圭臬和中庸思想被误解、歪曲、简单化的症结所在。

“尚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庸思想的重要标识,比如我们的文化被称为中华文化,我们国家被称为中国等等。

为什么说“尚中”是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呢因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择朋友的标准之一,是其自我修养的准则。

比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与”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这一点就说的很清楚了,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由此可见,孔子的“中”的标准就是“无过无不及”孔子还强调,得不到合乎中道的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

这仍是一个中的问题。

至此,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之中,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惟独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呢,应该和这种“尚中”的思想有关吧。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过几千年没有像其它文明古国一样消亡或分裂,应该也和这种尚中的思想有关吧。

为什么“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呢在孔子对《周易》做的《易传》中,对“时中”的概念阐释得比较明晰,《艮》之《彖传》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时止时行”就是“与时谐行”,也可以理解为与时俱进。

“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

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

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

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也。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正是中庸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任何一种东西,都不会因为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消亡的。

相反,那些被认为是最完善的事物,却会因为其拒绝变化和改进而最终走向消亡的,巴比伦文明正是如此。

为什么“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原则呢前面强调的“尚中”和“时中”,一个重在状态,一个重在过程,但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孔子就特别强调“礼“,所以“礼”就成了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朱熹《集注》引谢氏曰:“适,可也。

莫,不可也。

”也就是“无可无不可”,正如孔子所说:“礼乎礼,所以制中也。

”(《论语.仲尼燕居》)在此,我们暂且不必去深究“礼”的内容,我们只需看清“礼”的必要性。

我以为,“礼”的实质在于构建一个社会的道德平台,进而用以维系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平台的效力应当弱于法律,但其出发点却高于法律,是一种统摄人的灵魂和集体意识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