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合集下载

读薛法根组块教学组有感

读薛法根组块教学组有感

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读《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有感孙秀娥薛法根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也好,教学也好,我们的教师需要智慧!什么是智慧?知识不是智慧,技能技巧不是智慧。

智慧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善良的心;二是现实的生活实践;三是深刻的思考。

我们理应追求教学的智慧!”薛老师建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名特教师经验层面的借鉴模仿上,真正的学习应该用教学心理学的原理,对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做出科学的分析,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剥离了名特教师的艺术个性,显露出真正的科学规律,我们教学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同样,薛老师也变向的告诉我们对待孩子,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能让孩子变得势力和现实,有时候面对作文时候,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失语症”,越来越不会写作了。

好多老师认为该教的都教了,甚至是倾尽所能,倾囊而出了。

曾一段时间以来,本人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也一度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

但当读了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一书之后,重新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时候,我才猛然醒悟,孩子无话可说,作文写不出内容,有时我们的写作内容远离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无法感同身受,自然也就无法用鲜活的语言来表达;要么是我们解读教材不到位,阅读、习作指导无法;要么是我们缺乏适切的评价方式,无法让学生保持对作文的“适当温度”,缺乏对学生写好作文的情感支持……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的表达,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呢?下面,让我们来重温一下本书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些策略。

一、积累素材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

《为言语智能而教:组块教学》讲座稿

《为言语智能而教:组块教学》讲座稿

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组块教学实践薛法根老师讲座实录薛法根老师在名师优课2022年迎新春公益直播中进行了题为《为言语智能而教——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讲座,现在记录如下:一、组块教学的理论基础薛老师出示了如下一组数据测试:320525************这样的一组数据短时间内要记住真不容易320525 20210910 0354省市县年月日序号但是这样一分组就容易多了,它就是18位数的身份证号码18个数字:随意、零散、记不住、无用的3个数组:有意、结构、记得牢、可迁移组块:将零散的信息组合成更大意义的记忆单位。

心理学组块原理:减少记忆的数量,增加单位的容量,提高记忆的质量。

这里列举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因晏子个子矮小派人挖个洞让晏子从洞里进入楚国,晏子反击只有到了狗国才能从狗洞进入。

楚王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把门洞当狗洞,改变楚王态度,以强凌弱变成平等对话,改变了楚王的做法。

晏子用语言解决了问题,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这个故事藏着言语交际的定律,即最佳关联。

最佳关联:用最少的话让对方改变原有的想法或做法,达到交际目的。

还有一个理论是语用学关联理论。

语用学关联理论:运用语言解决真实而复杂的交际问题以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解决生活问题,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语文学习:一要靠记忆,理解与积累语言。

二要靠交际,运用与创造语言。

二、组块教学的核心思想语文是“根”的事业(母语,安身立命之本)教学是“慢”的艺术(语言靠积累,审美、文化需要岁月积淀)目标是“人”的智能(言语智能)课例《狼和小羊》的教学目标设计举例: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积累**词语;懂得**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根据**复述。

方法目标:联系**理解词义。

情感目标:体会狼的**羊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聚焦”,学生究竟要学到什么程度,目标太散。

接着是按常规教学设计28个问题,从头到尾按课文顺序来教。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一直就喜欢薛法根老师,觉得他上课简约而不简单,幽默而又睿智。

但一直没有去系统地学习过他的组块教学。

这次寒假,特意买了本薛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已经是一本老书,关注语言的教学理念已经并不新鲜了,里面所列举的课例很多都是苏教版教材的,但我仍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好书。

部编教材本身就很关注语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但是组块教学的教学策略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仍具有指导意义。

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薛老师为自己这本书所作的序《说自己的话》。

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说自己的话,就是不重复别人的话。

别人的话也许很有道理,让你受益匪浅,但究竟是别人的思想。

你说了一万遍,也只是重复了一万遍,不会变成你自己的话。

做老师的,不能把书本上、教参上,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简单地搬到你的课堂里,煞有介事地说给学生们听。

要知道,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生或许比你更早看到过、听到过这些有道理的话,甚至比你知道的还要多。

唯有你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和见解,才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才会唤醒那些倾听的耳朵。

当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心不在焉、听而不闻的时候,你先要检讨的是自己。

不读书,不思考,你就会变得平庸而无趣,到时候只能人云亦云,重复别人说过无数次的话。

联想到自己,我觉得这正是我要努力的地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最不缺乏的就是课堂实践,但缺乏读书与思考。

我常常以工作琐事太多为由,少读书,少思考,只满足于备好了课,完成了教学,改好了作业。

一日日耕耘于课堂,看似勤劳,也自诩勤劳,看到有学生上课不能专注于课堂,我常会觉得问题出在学生,但其实最该反思的是自己。

我喜欢开头的序言,它给了我阅读的期待,便忍不住读了下去。

阅读中,我懂得了“为言语智能而教”就是从儿童智能发展出发,确定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由此聚焦教学核心目标,重组语文教学内容,并贴近儿童的学习心理,设计板块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解决“高耗低效”的难题。

为言语智能而教

为言语智能而教

作者
薛法根,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 学校长。
从教以来,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以发展儿童言语智 能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清简、睿智、厚实”的教学风 格。先后承担并完成5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成果获江苏 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出版《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 典课堂》《薛法根语文教学艺术》《教育的名字叫智慧》等4部专著(专刊), 执教的《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课例在全国获得广泛好评。曾获江苏省名 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被评为2007年度“中 国小语年度人物”。
目 录
组块教学理论 组块教学策略
组块教学的基本理念 组块教学的实践模式 组块教学的操作环节 组块教学的清简风格 基于课标的内容研制策略 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 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 基于健康阅读的命题策略
组块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感悟 组块教学例谈
经典那些一问学生就 知道答案的问题实质上是虚假问题,不具教学意义;那些仅仅指向课文 思想内容而不指向课文言语智慧的问题,实质上也缺乏思维的“含金量”
智慧解放教育:核心在于“解放”。 1、一是意识的解放。具有批判意识,走向独立 2、二是教学的解放。民主的教育。 3、三是人性的解放。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4、是一场教育的智慧革命。
儿童是在实践中、游戏般的活动中学习和生长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 调动儿童多方面的感官。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潜能。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会的时刻。 教育应该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学习语言的功能,进而有效地使用语言、产生言 语智慧。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学生应该怎么说。 这样的语文课程才具有语文学习的专业性。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2016-09-20 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讲课讲稿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讲课讲稿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2016-09-20 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为言语智能而教_读_薛法根教育文丛_杨海棠

为言语智能而教_读_薛法根教育文丛_杨海棠

新书架XINSHUJIA小学语文教师2014.09百度一下“薛法根”,仅用0.04秒就会出现两万多个相关网页。

有人说,薛法根名气这么大,不是因为他是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而是因为他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课好评如潮,他的语文教研成果曾获江苏省教育科研特等奖。

薛法根的语文课到底好在哪里?他的语文教研成果又“特”在何处?最近研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薛法根教育文丛》(3卷,69万字),终于找到了答案。

简而言之,那就是——“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1988年师范毕业后一直教语文。

他对自己献身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刻而通透的理解。

他认为,所谓教育,应该是智慧解放的教育。

什么是智慧解放的教育?薛法根说,人的价值有潜在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两种形态,潜在的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即人所具有的创造潜能,亦即人的智慧潜能。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人的智慧潜能,创造顺应人的天性(天赋)的教育,让每个人都得以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获得人生幸福。

薛法根认为,智慧解放的教育落实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然后是从“教语文”到“育智能”,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具体到一篇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有没有简便易行的教学设计模式?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薛法根经过潜心研究,探索出语文组块教学设计模式。

他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语文组块教学设计模式是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最合适的载体。

例如《“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薛老师执教时分为四个板块来组织教学。

板块一,字词教学;板块二,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属于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板块三,理解“番茄太阳”的深刻含义,是感悟力的训练;板块四,写句子,属于书面语言的表达训练。

薛法根:我的教育感言心得体会

薛法根:我的教育感言心得体会

薛法根:我的教育感言----心得体会最近几天,我阅读了薛老师的一篇文章,我体会如下: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市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主任、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从教以来,致力于语文组块教学研究,主张“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

一、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

至于对现代汉语系统的把握,早已融入了自身的血液之中。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二、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

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解开彼此间的“别扭”,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谈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妙的感觉。

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压迫。

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是一种由内(心灵)而外(行为)的自由,有利于孩子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

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天的快乐。

没有快乐的今天那有幸福的明天?三、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

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

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研究

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研究

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研究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倡导,高耗低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受到了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创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主张,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教学机智。

其中,薛法根老师“清简、睿智、厚实”的教学风格逐渐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受到了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和推崇。

他主张智慧解放教育,其核心理念在于“为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教”,即充分尊重儿童个性的展现,善于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潜在智能,激发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理想、最合乎天性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薛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都紧紧贯穿这一教学理念,无不渗透出他特有的教学机智。

第一章在多元智能理论、关联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基本内涵: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要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无限相信儿童的学习力;在课程开发上要回归生活、力求整合并做到迁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寓庄于谐,追求课堂情趣,尊重差异,缩小教学落差。

另外,他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并从简单中凸显深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学成为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

第二章主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薛法根的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对此他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导向“语用”,加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学生思想空间;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激发学生审美潜能;依托语言文字,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第三章阐释了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大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采用联系词义实现迁移、词串组合梳理文本的方法对识字教学进行巧妙处理,通过建构适宜的教学内容板块实现阅读教学,并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对作文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品读、导读、演读与悟读等方式层层深入,展开朗读教学,并结合有效提问优化教学过程,最后引导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的全体参与;在教学语言上,薛老师强调在导入时要简洁清晰,在讲授过程中要幽默质朴,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时要精准亲切,在课程收束时要做到凝练深刻,通过这些具体的表现形式,薛老师与学生真正做到了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交流。

教师有关组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教师有关组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教师有关组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0篇第一篇2021年的寒假,我们在学院韩老师和张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了新颖的学习方式,高效的学完了五本薛法根教育丛书,使我受益匪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就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引导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和自主性构建,从而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那么,“组块教学”到底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哪些改变呢?首先,从教师说起。

本次学习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教学该如何“取舍”,就是要明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我们往往是不遗余力的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一读就懂的不用教,教了也不懂的就先不教”的客观事实。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般采用直线式教学流程,“走”到哪儿讲哪儿。

而组块教学运用减法思维,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成为教学内容的“内核”。

每个教学活动围绕“内核”运转,用好“教—学—练”梯度教学,实现“举一反三”教学效果。

最后,再说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

组块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将学生从云里来雾里去的语文课堂解救出来,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第二篇书是思想的浓缩,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阅读追求的目标。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薛法根老师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我从以下几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教语文与启智慧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变化无常,不成体系。

而教师应该注重重组自己的教学内容,设立好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有舍有得,不能一概而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教材设定的篇目中去发掘语文知识、人文素养、句式特点、旁白想象等,引导、训练、鼓励学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朴实的语言与清简的风格无论是著书或是上课,薛老师的语言都具有朴实、清简的特点。

教师关于组块教学心得体会4篇

教师关于组块教学心得体会4篇

教师关于组块教学心得体会4篇第一篇《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著的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书。

在薛老师的这本书里,尤其“诗歌教学设计”解开了我一直以来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怎么教,教会学生什么的困惑。

口中有“声”诗歌读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之美。

古诗怎么朗读?教学时,应融平仄于朗读之中,学生读诗就有了可靠的知识支撑,也就有底气了。

另外,读诗还需要关注内在情绪的变化。

目中有“象”诗中的“象”就是具体的景物,那些景与物看似寻常,实际上是诗人情感高度凝聚的结晶,是诗歌意境的基石。

心中有“情”每一首诗,抒发的情、抒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需要结合诗歌本身特点,采用恰当的策略展开教学。

胸中有“人”诗歌之美是有人创造的,是谁?那就是隐于诗歌后面的那个“人”。

也许是诗人,也许不是诗人,而是作者心中那个理想中的“人”。

笔下有“言”诗歌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美学意义,既是鉴赏对象,积累运用的成品,也是模仿创造的样品。

例如,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式,自由诗中整齐而富有变化的形式,都是可以用来模仿和创作的蓝本。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领悟到:尊重教材,善待文本,通过深入研读,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

当语文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时候,那将是对语文教育的最好体认。

第二篇薛法根老师的语文组块教学主张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清简之美”,具体体现为“清简、厚实、睿智”。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6课《清平乐村居》为例,薛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板块一:区分词和诗在形式上有哪些不同?板块二:师生共同理解字词。

板块三:体会词中内容,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板块四: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词人内心世界。

看了本课的教学实录使我茅塞顿开,薛老师将教学板块内容设计成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板块,一项活动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多个教学内容。

从实录中,我还读出了“厚实”,课堂中,薛老师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进文本中,同时薛老师自己也“动”起来,范读、讲解、点拨、板书、提问,并适时呈现适当的课外资料帮学生理解和思考。

为言语智能而教讲座稿

为言语智能而教讲座稿

为言语智能而教讲座稿
言语—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为言语智能而教》一书是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所作。

该书为
我们提出了“以发展儿童言语智能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新理念,也
向我们展示了薛老师那“清简、睿智、厚实”的教学风格。

整本书
由序(说自己的话)、组块教学理论、组块教学策略、组块教学课
堂和后记组成。

书中重点论述了组块教学理论、组块教学策略及组
块教学课堂。

在组块教学理论中,薛老师分四章进行讲解,即组块
教学的基本理念、组块教学的实践模式、组块教学的操作环节和组
块教学的清简风格。

在组块教学策略中,薛老师分五章来写,即基
于课标的内容研制策略、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基于儿童的作
文教学策略和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和基于健康阅读的命题策
略。

在组块教学课堂中,薛老师分三章来讲,即课堂教学实录、课
堂教学反思和组块教学例谈。

每章又分若干小节写,给我们清楚、
明了地展现了语文组块教学的魅力所在,让我看了深受启发。

“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

“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

“苏派”教学是一种具有江苏独特地域人文风格的教学文化。

“苏派”教学“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通过对“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于永正、薛发根、孙双金及本土的陈建先、马建明、陈红等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探讨传承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方法、路径与策略,并在学习、借鉴、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地主动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及本土的地域风格等,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探索自己的教学范式,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建构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实践与理论体系。

一、探源:为什么是传承?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

随着研究的持续和深入,我们在对“苏派”教学认识与研究在日渐逼近本质的同时,目的也更加明朗起来――那就是对“苏派”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这个单一的层面,还应该聚焦对“苏派”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等的传承上。

“教育教学主张及风格只有创始人,缺乏传承人,是无法保障教育教学的生生不息的。

”所以,要想“苏派”薪火相传,就必须注重传承,尤其是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

二、解构:传承什么?传承什么?传承的应该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的鲜明的教学主张,以及独特的教学。

因为,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所指向的教学实践及物化的教学成果,揭示了“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承载了“教真正的语文”的实践路径,阐述了“教真正的语文”的思想意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启示并引领着小语教学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回家之“路”。

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选取了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是享誉小语教坛的特级教师――被称为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师旗帜的斯霞,被广大教师公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坛最有影响的李吉林、于永正,还有在世纪之交崭露头角被称为新生代特级教师的薛法根、孙双金、陈红和陈建先等。

以下就是我们对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梳理与对比。

1. 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对学科和教学特质深度开发后的独到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实践。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_1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_1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笔记1《做一名大写的教师》是薛发根校长真性情的随笔,没有干枯无味的长篇大论,让人觉得“大写教师”遥不可及。

他用清简、睿智、厚实、幽默的风格再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困惑和难题,表达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和见解,给人一种新鲜感,引人深思。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育处处需要慧心,大写的老师必定是个有心的、用心的老师。

一、用心才能看见“风景”生活好似长流水,一旦你习惯了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用心的人,即使平凡无奇的日子,也能从中品咂出滋味,看到独有的风景。

在聆听名家的课时,我时常会感叹课堂实在精彩,但这课自己也上过,怎么我却上得那么平淡无奇呢?薛老师在书中告诉了我答案,名家课上的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质上是除却繁杂之后艺术化的简约。

授课者上起课来如鱼得水,听课者有所悟,拍手叫绝,都因教育者存乎一心。

作为教师,先得践行初心,扎根讲台,在讲课讲学中立德树人。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航标灯,要用心育人。

除此之外,还得独具匠心授知识,润物无声养习惯。

薛老师在书中举了教学经典之作《狼和小羊》作为例子,没有思想,不会思考的老师可能会把经典教成淡而无味的白开水。

单纯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狼”和“小羊”,然后追问“狼是怎样的一头狼?羊是怎样的一头羊?”这样教与不教没有实质区别,学生难以获得一种进步感。

若备课老师加入了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策划独具匠心的实践环节,抓住羊和狼的两次“争辩”,聚焦“争辩”,教学生学习“如何争辩”,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识别争辩的对象,谁可与之争辩,谁不可与之争辩。

若是狼,则走为上策。

学生不仅仅获得“争辩”的知识和技能,更获得人际交往的生活智慧。

二、惜心才能走进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特别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精神和意志,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一张独立行走的名片。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将语文教学与薛法根的言语智能理论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

薛法根的言语智能理论认为,言语智能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言语智能的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组块教学来实现。

组块教学是一种以组块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将语文教学与薛法根的言语智能理论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

组块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组块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
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组块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是,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组块教学计划,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组块,每个组块都有不同的内容,比如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比
如翻译、写作等,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安排不同的考试,以考察学
生的言语智能水平。

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而且还可以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

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

组块教学为言语智能而教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现为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他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建立了组块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独特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未从根本上解决“高耗低效”的难题,表现在三个方面:1.目标不明。

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头绪繁多,方向不明,不知为何而教,因而常常“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2.内容缺失。

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

教学中内容繁杂,分不清学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语文教师缺乏鲜活的、适切的语文知识。

缺失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也必然弱化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3.方法贫乏。

语文教学习惯于“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感悟”,然未能就“经验、思维、想象”这些“感悟”的内在要素作学理的解析,没有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难以应对不同的文本与不同的学生。

“组块”是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具有更大意义的信息记忆单位。

改善人脑中“组块”的容量与数量,将提升智力活动的质量,促进生命智慧潜能的生长。

儿童是以组块的方式进行识记的,也是凭借记忆组块进行思维的。

具有组块特征的思维方式称之为组块式思维,而组块式思维、审美性情感及个性化表达,是构成言语智能的三个核心要素。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基于组块原理的语文教学方式,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生长。

情感推动、思维发动、实践(表达)促动是语文组块教学的心理学原理。

组块教学以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为核心目标,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其实践模式为:一、教学内容结构化组块教学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形成三个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内容板块:(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

我的智慧教育观(薛法根)

我的智慧教育观(薛法根)

---------------------------------------------------------------最新资料推荐------------------------------------------------------我的智慧教育观(薛法根)我的智慧教育观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

人字有两笔,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相知,隐喻着要知人知己: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

教育的终极关怀正是让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体慰他人、坚守自己是与人相处的做人之道,也是做事的成功之道,即做人与做事的人生智慧。

其实,每个人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而教育就是要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优势潜能,让每个人获得最合乎他天性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

智慧的教育焕发出由内而外的魅力。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体认,来自于对儿童心智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顺应规律的教育,在于真;这种力量来自于博大的胸怀与善良的心地,来自于无限相信孩子的教育信念,是合乎道德的教育,在于善;这种力量还来自于直抵心灵的言说,来自于如沐春风的熏陶,让人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是艺术化了的教育,在于美。

学校智慧管理智慧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尽其善。

1 / 5核心是人尽其才,让每个教师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发挥他的全部才能,而让每个教师保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是实现智慧管理的关键。

心态积极才会主动工作,主动积极才会有创造性。

我主张最好的管理是为教师服务,最好的服务是和教师一起研究,通过杏坛论语、家访教师、团队合作等活动,把美好的梦想卖给老师,努力让每个教师呈现出心态积极、充满热情、立即行动的精神面貌;进而提出坚持到底、持续改进、推陈出新的做事目标,实现管理的精致化。

智慧的管理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都能找到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形成团队精神和学校文化。

走进名师,学习中成长——听薛法根讲座有感

走进名师,学习中成长——听薛法根讲座有感

走进名师,学习中成长——听薛法根讲座有感在众多的名家大师中,我对薛法根一直情有独钟。

每次听他的课都让人如沐春风。

朴实的课堂看似随意,却处处有预设,处处有惊喜。

滴水不漏的设计,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无痕地点拨引导,无不透露着薛老师的睿智。

他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就如他所说他是“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他的语文课堂“教得轻松,学得扎实”。

“清简、厚实、睿智”是他的教学风格。

他主张“组块式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形成板块进行教学。

如阅读教学内容的三大组块:1. 语言素材的积累;2. 阅读方法的学习;3. 言语形式的迁移。

例举人教版二年级的《小猴子种树》一文,教学时他把课堂分成四大板块。

板块一,词串朗读。

教学时老师列出课文中的几组关键词,这些词不仅仅是生字词,串联起这些词就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反复地诵读,学生自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一清二楚。

板块二,听故事,知结构。

老师先示范讲小猴种树中的第一个故事,接着学生学着讲,而后又在内容的提示下进行填空式讲。

反复地讲,学生不仅对故事内容了如指掌,也对故事的结构了然于胸。

在这基础上,老师进行板块三教学,讲故事,用结构。

学生运用讲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将课文中小猴种树的其他故事。

板块四,编故事,化结构。

学生能在熟悉了整个故事的结构后,结合生活经验编故事。

整个教学流程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词,了解了故事内容,也得到了写话的训练。

每每听这些名师的课,都会让我们不断地感叹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是如此的深刻透彻,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这样水到渠成,没有半点做作和牵强,总是拿捏得当,恰到好处。

在崇拜大师的精彩之余,我们要看到他们在成名之前的厚积。

反省自身,虽然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应该要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不断学习是必经之路,就如“80后”名师张玉栋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

”“改变学生,就先改变自己。

”很深刻的话,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

为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而教

为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而教

为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而教作者:沈正元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22期摘要:“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是薛法根试图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而提出的教学主张,是组块教学直抵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目标。

言语智能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的言语心理特征,是人类智能发展的生长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言语智能的结构要素包括言语材料、言语法则、言语方式及言语思维。

“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契合了语文课程言语性特质,超越知识与能力,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摆脱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谓之争,顺应了语文教学的语用规律。

关键词:言语智能;言语智慧;核心素养;言语性;语用性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A-0008-06“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是组块教学重要的价值追求和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的提出是薛法根试图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顽症而提出的。

薛法根针对语文教学现状做了分析:第一,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

第二,目前的语文教学习惯于“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感悟”,然未能就“经验、思维、想象”这些“感悟”的内在要素作学理的解析,没有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难以应对不同的文本与不同的学生。

第三,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因而头绪繁多,方向不明,不知为何而教,因而常常“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1]。

他主张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走向综合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素养,生长出言语智慧。

一、为言语智能而教: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独到之见“言语智能”的概念最早来自计算机领域, 2010年,薛法根在《组块教学:为小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而教》一文中提出:“我始终坚持,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意为为官“清廉俭约”。

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

”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

”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

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

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

”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

”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

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

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

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古文以最简单的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犹如围棋以最简单的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

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

”可见,清简是一种大美,是拂去繁华与浮躁之后的纯净与雅致。

学会了简化文字、简化生活,就自然懂得舍与得之间的平衡,就在不自觉中掌握了一种大智慧,就得到了美的另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

二为何“清简”?“清简”的核心理念建立在对教育、对儿童、对语文的认识上。

事实上,教育也是一种生活。

因此,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

对于我来说,清简的生活,清简的语文教育,着实是一种向往的自由境界。

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清简”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引领着教育回归属于自己的家园。

教育回归“清简”。

“大道至简”,很多情况下,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构成生命的细胞是简单的,构成物质的核子是简单的,就连最成功的描述自然规律的理论也简单至极,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公式E=MC就是一个例子。

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

停留在表层的“复杂”上,必然会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

教育,理当“清简”,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

当下,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空前繁荣,只看一家之言,我们是清醒的,但看了多家言论之后,我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变得糊涂起来。

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缺少最为本质的认识,辨不清各种理论之间的差异。

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也无论是人本思想还是科学思想,都从某个视角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而教育的核心是“人”。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力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摩罗语)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其个性潜能的充分而自由的生长,失去了这一核心价值,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正本清源,从“人”的发展出发来看各种教育思想与主张,才能保持一份清醒,敢于怀疑各家的言论,从而找到自己教育“主心骨”,心中自然敞亮,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乱象能从容淡定,作出合乎教育规律的清晰评判,不再人云亦云。

教育回归“清简”,需要从哲学层面对教育作出透彻的解读。

我们的教育中哲学课长期缺位,一直用“马列”这一具体的学派代替哲学,致使我们对世界、对教育,乃至对人类文化缺乏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一旦政治极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出现某种松动,就会失去信念,感到动摇和空虚。

”重建教育与哲学的联系,才能让对各种教育思潮和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蔽,从而让教育获得真正的解放,回归“清简”的本真状态。

儿童回归“清简”。

陶行知在《新的旅行法》里说:“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

”小时候,我们常常迷恋《西游记》、《奥特曼》这一类神话故事,然而成人后再也没有兴致去看这样的小说和电视片了。

在成人的眼里,雷同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一成不变的结局,看了开头就知道结果,这样的故事简单得可笑,然而却让儿童欲罢不能。

吸引儿童的往往是成人看不见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

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世界里就有了一种别样的趣味。

人们在还是孩童时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简单,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过多的知识,反而丢失了这种淳朴的天性。

当我们长大以后,不能忘记的是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如果不幸遗忘了,那么就只能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去寻觅。

然而在学校里,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那些自以为“有意义”的东西。

那个经常被人称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无数次地被用来教育孩子要谦让、要有礼貌。

然而一个四岁的孩子,伸手去抓那个最大的梨子似乎是一种本能,才像是一个孩子的所为。

而“哥哥大,吃大的;我小,吃小的”这样的话语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天真烂漫的孩子之口,即使相信也很难成行。

这样的道德说教,把成人的好恶赤裸裸地塞在了儿童的世界里。

这样的作品不能叫儿童文学,而应该叫做“教育儿童的文学”。

这样的“教训式”作品,使儿童时时感到羞耻,内心不再纯净和快乐,《小猫钓鱼》让孩子不再玩耍,《猴子捞月》让孩子不再好奇,《骄傲的公鸡》让孩子不再言美……如此功利的教育,如此复杂的语文,怎么不让孩子感到恐惧和自卑?他们内在的智慧潜能又怎能自然地生长?回归清简,就是要还孩子一个简单、美好而善良的世界。

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把孩子当作孩子,鼓励他们游戏,允许他们犯错,耐心地等待他们悄悄长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把孩子当孩子,要看到儿童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尽管是孩子,却也有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思考,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压缩成单调乏味的书山题海。

给予孩子简单而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把快乐的童年留给每一个孩子。

有这样一首网络小诗,或许能让我们分享儿童世界的简单之美:喜欢就在一起玩,不喜欢的就不想在一起玩。

喜欢也不一定要在一起。

不图你钱,不图你名,不图你色,不就图个喜欢吗?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哦,你也喜欢我啊,那就继续一起开开心心得玩啊。

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你不喜欢我?那为什么要和我在一起玩?和我在一起很开心?那就是喜欢我啊!语文回归“清简”。

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常常提出不同的口号:“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60年代针对这两种倾向,又提出了“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强调要抓“双基”训练,结果语法、修辞等知识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沦为单调、机械的技术训练课。

于是,又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入极端。

然细细推敲,“工具性”与“思想性”相对立而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相对立而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条铁轨上跑的火车,没有矛盾对立,又何来统一可言?语文似乎陷入了“逻辑迷魂阵”,让人摸不着方向。

于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0条总目标中,诸如“培养爱国情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态度……”这些核心词汇让语文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加法思维”致使语文教学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如此之重的任务又转嫁到了学生身上,于是,“减负”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干打雷不下雨,负担不见轻,反而越演愈烈。

学生几乎没有了休闲的时间与空间。

在希腊人眼里,学习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能力的发展。

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小孩子会丧失灵性,成年人会磨灭悟性。

而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了又没了悟性,那他还有什么希望?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学习的闲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体验,也就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与把握。

不然,学生就像被风干了的狗尾巴草,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有知识而无智慧,有学问而无情趣。

语文需要“清简”,“清简”了的语文,就有了一种学习的闲适,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放飞。

语文如何“清简”?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说: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定位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因为这些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人的发展”上,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语文教育,乃至一切教育,都要努力帮助学生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多元智能理论发现人类有8种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能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能”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能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