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提高学习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短期支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支教期限短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持续大学生短期支教一般都是暑假或寒假期间进行,时间通常只有几周甚至几天,这种短期支教很难取得长期的教学效果。
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持续的教育支持,而短期支教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对策:延长支教期限,增加支教活动的持续性。
大学生可以选择在寒暑假结束后,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再次前往支教地区进行教学支持,这样可以延长支教时间,增加对学生的帮助和教育效果。
二、师资素质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的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师资素质和专业知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策:提前进行教学培训,提高支教志愿者的教学水平。
大学生在参与支教之前,可以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和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支教的教学质量。
三、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环境。
对策:筹集教育资源和捐赠教学设施,改善学校的教育条件。
大学生可以积极组织募捐活动,筹集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文化差异导致教学难以顺利进行贫困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能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会导致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如语言沟通、生活方式等。
对策:尊重当地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大学生在参与支教之前,可以通过学习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增加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加强与当地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存在不足的情况。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应运而生。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是指由大学生自发组织或参与的农村支教计划,通过暑期夏令营的形式,向农村学校的学生提供教育帮助。
在支教期间,大学生志愿者既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学科知识的辅导,也可以进行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目前,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许多高校的学生组织或社会团体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
这些活动多为短期的暑期夏令营,时间通常为1-2周。
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自筹经费、募捐等方式,为乡村学校提供教学资料和学习用品,并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农村学生带去欢乐和知识。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一些地方政府会积极组织并支持大学生支教团队到当地学校进行教学和交流活动。
各种资助项目也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
社会上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和机构提供捐款捐物,为大学生支教夏令营提供援助。
虽然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状况,但其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资源不足。
由于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多是临时性的活动,资源得不到持续的供给。
教学资料、学习用品等物资的捐助往往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无法长期持续地支持农村学校教育发展。
第二,师资力量匮乏。
大学生志愿者虽然积极性高、热心肠,但由于教育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限制,他们所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难以持久。
由于支教时间较短,一些志愿者可能并未深入了解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难以提供有效的教育帮助。
缺乏长效机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往往是零散的个体活动,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组织。
让支教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持续性与可持续性
让支教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持续性与可持续性让支教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持续性与可持续性2023年,随着国家免费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是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孩子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大学生支教依然是极为重要的活动之一,是我们应该重视和支持的社会事业。
本文将从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持续性持续性是指大学生支教活动在长期的时间轴上,能够稳定而长久地开展,同时还能够不断向更多的地区和人群延伸。
因此,持续性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1.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保证大学生支教活动持续性的重要支柱。
政府应该把扶贫教育置于重要地位,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为支教者提供交通、住宿、饮食等方面的保障;设立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来鼓励和激励支教者;支持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如夏令营、寒假支教等。
政策支持的力度越大,越能够保证大学生支教活动的长期持续性。
2.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保证大学生支教活动持续性的另一个方面。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支教活动,为支教者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比如,社会公益组织可以为支教者提供资金和物资,或者为他们提供志愿者支持;企业可以提供赞助或者志愿者等;学校和家长可以向支教者提供陪读,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社会参与的力量越大,越能够保证大学生支教活动的长期持续性。
3.志愿者的参与志愿者的参与是保证大学生支教活动持续性的核心。
志愿者是大学生支教活动最主要的力量来源,没有志愿者的支持,大学生支教活动就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认证、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志愿者的品质和数量。
志愿者的参与越多,越能够保证大学生支教活动的长期持续性。
二、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指大学生支教活动在实现其目标的同时,不会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长期的时间轴上能够持续地开展。
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持续性研究
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持续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大学生暑期支教项目数量庞大,但往往缺乏长期规划和有效监督,导致项目的成效和影响力不尽人意。
在这种背景下,对支教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为相关机构和组织提供有效的改进建议,促进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支教成效,创新支教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如何提高支教项目的可持续性,促进支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支教项目的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支教活动的长期效果和社会影响,只有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才能持久地改善受助地区的教育状况。
其次,大学生暑期支教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研究支教项目的可持续性,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对支教项目可持续性的研究还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推动支教活动向更加专业化和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支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深入分析支教项目存在的挑战和障碍,寻找提高支教项目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现状和影响,旨在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指导,促进支教项目的健康发展,实现长期的教育帮助和社会影响。
通过研究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成效和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支教对支教者和受益者的影响,为支教活动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支教项目的长期发展与持续影响。
2. 正文2.1 大学生暑期支教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暑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暑期假期组织到农村、贫困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进行支教活动,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当地学生提供教育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摘要】大学生支教事业不断地发展普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大学生支教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结合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等形式,从嘉兴学院大学生支教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促进大学生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为使支教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现状;可持续发展一、大学生支教的意义(一)大学生支教是推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问题,大力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
一方面,国家出台“三支一扶”政策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并明确近期四项重点,其中提到“扩大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
这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为发展教育,正在不断倡导、推动支教的进行。
(二)大学生支教是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支教便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几天到几个月不等的大学生团队化支教盛行。
志愿者们希望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丝新的气息,而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也锻炼了自身的沟通、协作等能力,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大学生支教是推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如今,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已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支教服务。
支教的授课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授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等课外知识,分享自身的见闻及人生感悟,开展各色主题班会等等都是如今志愿者支教的内容。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是指大学生利用暑假等假期时间,前往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的支教活动旨在通过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帮助,提高农村地区儿童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和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分析1. 支教夏令营的盛行与局限性近年来,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在中国各地开展得越来越多,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参与其中。
这种形式的支教活动使大学生能够亲身走进农村学校,了解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感受农村教育的艰苦与乐趣。
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农村学生带去一些帮助和启发。
支教夏令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比如短期性、零散性、片面性等。
2. 教育资源不均衡与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越来越突出。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环境等方面相对丰富,而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简陋、教育环境欠佳。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与改善。
3. 大学生支教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尽管大学生支教活动有助于改善农村教育状况,但由于受到时间、地点、专业等因素的制约,以及缺乏长期的组织与计划,支教活动往往存在短期性、零散性、片面性等问题。
这就需要对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进行可持续发展探究,制定合理的长期性计划和举措,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探究1.加强组织与规划对于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活动,需要加强组织与规划,确保支教活动的长期性与系统性。
具体来说,可以成立支教协会或团体,制定详细的支教计划,确定支教地点、对象、内容等,建立支教活动的长效机制。
还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NGO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为了真正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摘要:大学生支教事业发展至今,在大学生支教队伍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提供支教服务的同时,支教群体本身也暴露出如支教动机不纯、选拔标准不一、缺乏相关培训等相关问题,而大环境也缺乏组织者准入门槛的设置、相关法律的保护、资源没有得到合理运用等问题。
结合实际调研,从大学生支教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完善的支教体系,规范支教流程,探求可持续的支教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可持续发展;体系化机制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行为发展至今将近十年,作为一项大学生热衷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却被质疑。
有人评论“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场乡村游学风情游”,有人说有些乡村孩子“被支教”。
大学生支教究竟处于怎样的现状?如何减少大学生支教行为中存在的弊端,优化大学生支教的效果,已成为大学生支教未来发展方向确立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典型个案访谈、实地调研考察等形式进行调研,共面向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应天技术学院、紫金学院、钟山学院等12所南京不同批次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61份),以期从中获得大学生群体对于支教相关事件的认知程度、具体支教过程中普遍情况以及有无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对相关事件认识的差异等问题。
一、支教前期(一)支教动机个人功利化倾向强根据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限制因素中,影响大学生做出是否支教决定的因素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支教本身的实际意义与作用”,比例高达70%;“受教地点、受教者的情况”则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个人经费支出”。
而在激励因素里面,绝大多数人认为支教最大的收获是丰富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其次是实现自我价值。
由此可以推断:第一,限制因素中存在更多的属于客观因素,支教团队本身难以控制,因此,建立规范的支教体系、汇集社会上更多资源投人大学生支教事业的重要性也由此凸现;第二,在激励因素中更多地属于主观因素,这就需要支教者自身提高对于支教行为的认识,保持理性的态度;第三,基于利己角度支教的大学生也占相当的比例,动机不纯、自我定位不准确等现象真实存在大学生群体,这将直接影响到支教主体的态度和执行力等,进而导致支教质量低下;第四,提高支教质量能够使得支教者在整个支教过程中保持相对高涨的状态,有利于支教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逐渐失去了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也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应运而生。
乡村支教夏令营是一种公益活动,旨在为农村学校输送教育资源,增强农村孩子的教育保障,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一次锤炼能力,发扬爱心的机会。
然而,这种活动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提供可行建议。
目前,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授课方式单一大多数乡村支教夏令营以集体授课为主,缺乏个性化,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们接受教育效果有限。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时间短暂、场地有限,很难招募到优秀的教师前来支教,这也导致了支教夏令营的教学质量有限。
三、资源缺乏一些乡村支教夏令营只依赖物质捐赠来支持学校,这样的持续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四、活动宣传不足在宣传方面,很多夏令营缺乏专业技能,无法通过正确方式将项目宣传出去,导致一些潜在参与者缺乏相关信息而错过入场时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一些措施来促进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可持续发展。
一、广泛吸引优秀志愿者有针对性的寻找志愿者,比如专业领域、性格属性等,可以提高支教夏令营的整体质量,同时还可以让整个项目的氛围更加活跃。
二、创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方面给予孩子们帮助,也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孩子们充分参与其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三、完善后续跟踪机制支教夏令营的意义在于长期、稳定的社会责任承担,对于支教夏令营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跟踪机制、以及制定方案以保证项目的成功。
四、加强宣传策略多方位宣传可以为乡村支教夏令营提供足够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教育的现状,从而引起更多的关注。
总的来说,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具备很大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调研报告 支教
调研报告支教
《支教调研报告:探索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教活动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援助贫困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的不足是支教活动的初衷,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支教活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支教活动的调研。
首先,我们对支教活动的规模和覆盖范围进行了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支教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涉及到的学校和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其次,我们关注了支教活动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
调研结果显示,支教活动的实施方式多样,包括志愿者支教、教育援助项目等,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缺乏专业和长期的支持往往导致活动效果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呼吁在支教活动中加强专业化培训和项目管理,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还关注了支教活动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发现,与社会各界合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支教品牌,不仅可以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志愿者参与。
同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当地教育人才,也是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支教活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期待未来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探索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支教发展模式,为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带去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希望。
2024年高校生支教情况小结
2024年高校生支教情况小结2024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对于高校生支教来说,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刻。
在这一年,全国各地高校生积极参与到支教活动中,为农村地区的学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爱心。
以下是对2024年高校生支教情况的小结。
首先,在2024年高校生支教活动中,参与人数较前几年有所增加。
随着社会对支教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支教活动中,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教育帮助。
在各地的高校中,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支教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其次,在2024年的高校生支教活动中,关注重点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校生支教活动也逐渐转变为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包括教学改进、素质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高校生支教志愿者们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帮助。
第三,高校生支教活动在2024年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逐渐意识到高校生支教活动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一方面,政府鼓励高校生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和办公设施等基础设施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还加大了对高校生支教活动的资金投入,用于培训志愿者、购买教育资源等方面。
此外,在2024年的高校生支教活动中,志愿者队伍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随着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普遍较高。
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应对支教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志愿者们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服务。
然而,2024年高校生支教活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吸引人才回流仍然面临困难。
因此,如何吸引高素质的大学生留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高校生支教活动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高校生支教志愿者需要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提供有效的教育帮助。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近年来,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暑期实践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和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但伴随着参与群体的扩大和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一活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支教地点选择的不合理、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志愿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足等等,导致支教效果不显著,乃至对当地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一、现状分析1.人员组成: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组织或者机构组成,有的还有当地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
2.活动内容: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农村教育支教、儿童生活照料、社区文化建设等。
其中,支教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同时志愿者们要关注当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等问题。
3.活动效果: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活动效果难以具体评估,但是可以通过当地教育机构、学生、家长等反馈,综合评价活动效果。
一些支教组织和志愿者在活动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总结报告,反映了支教活动的问题和收获。
二、问题分析1.支教地点选择不合理:过去一些大学生支教夏令营活动往往选择一些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差,往往需要持续长时间的教育帮扶,无法在一个暑假里完成。
2.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很多支教组织并未经过国家的认证和审核,人员结构不完善,教师资质不够,并且缺乏有效的辅导和培训,导致志愿者们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也无法保证当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绩提升。
3.志愿者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很多大学生参加支教活动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冲动,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实践经验,无法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可持续发展探究1.合理选择地点:应该选择一些基础良好、教育发展潜力大、支教需求强烈的地区,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及可持续发展。
2.加强管理和培训:支教组织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养,提高志愿者的教学素质和能力,指导和辅导志愿者的教学活动,并加强对志愿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的培养。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利用暑假期间到农村进行支教活动,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提高学业水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
随着城乡教育差距逐渐减小,许多大学生选择在暑假期间到农村支教,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提高学习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为孩子们授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修缮校园设施等,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帮助大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经验。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支教活动通常是自发组织的,导致师资力量往往不够充足,有些支教队伍甚至出现师资不够的情况,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是支教活动的持续性不足。
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很难形成持续的支教计划,导致支教活动的效果难以持久。
由于乡村支教夏令营通常是短期的活动,难以对当地学校的长期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由于乡村支教夏令营的活动范围大,涉及的学科和领域广,导致组织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好活动准备和开展教学工作。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支教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应建立专门的支教组织机构,统一策划安排支教活动,统一培训支教老师,提高支教活动的执行力和效果。
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
可以通过建立支教志愿者团队,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同时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和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提高支教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可以通过引进外部支教资源,解决当地支教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支教活动的教学水平。
要加强支教活动的持续性和延伸性。
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教项目,制定长远的支教规划,延长支教活动的时间,加强对当地学校的长期帮扶,促进支教活动对当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暑期短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前往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短期教学支援活动。
这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一种流行的暑期实践活动。
本文将对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的现状进行分析。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的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以及社会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加支教活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报名参与暑期短期支教活动。
支教地区也从最初的东部沿海地区扩展到西部地区,覆盖面更加广泛。
支教活动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
起初,支教活动多由学生自发组织,通过学生社团或志愿者组织进行策划和实施。
随着社会组织的介入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支教活动的组织方式也得到了改进。
如今,存在着很多专门的机构和组织,致力于支持和推动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发展。
这些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活动招募和培训,并提供专业化的支教指导和服务,加强了支教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
支教活动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为农村学校提供了人力支持,帮助农村学生填补教育资源差距,提高教育质量。
支教活动不仅仅是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提供补充,更是引导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为农村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和提供可行方案。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影响力问题。
短期支教活动的时间有限,往往无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性。
由于支教活动的参与者多属于暑期实践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和相关专业知识,导致支教活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支教机构和个别志愿者利用支教活动谋取私利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在我国教育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填补农村教育资源的差距,推动教育改革。
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环境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环境教育实践以及环境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环境教育在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大学生支教工作正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环境教育,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关注环境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环境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支教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往往更加突出。
通过实地走访,大学生可以向孩子们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让他们亲眼目睹污染、破坏等现象,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组织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体验环保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环境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
通过环境教育,我们可以向孩子们传授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念,让他们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创新能力。
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大学生支教工作中的环境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大学生支教工作通常时间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环境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传授。
因此,大学生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得环境教育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
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大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大学生还需要与当地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形成合力。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是指大学生利用暑假等假期时间,到农村地区开展义教活动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源和帮助,同时也能够让大学生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目前,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支教夏令营中去。
一些大学和社会组织也积极推动和组织此类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支教的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支教队伍都是由大学生组成,他们对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学校和孩子都需要教育帮助,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难以满足所有的需求。
由于大学生的支教活动一般只持续几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长期的教学成果,导致支教效果可能不够明显。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加适应乡村学校的教育环境。
应该加强对乡村教育资源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施,为大学生的支教活动提供更好的基础。
还可以建立乡村支教夏令营的长期计划,让大学生能够有更长时间的支教活动,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对支教活动的评估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教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采取措施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1. 引言1.1 概述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是指由大学生组织或参与的暑期支教活动,旨在帮助农村地区的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和开拓视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公益活动。
目前,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参与者数量逐渐增加,不仅有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一些外地学校组织的支教团队。
支教内容逐渐丰富,除了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些夏令营还加入了文化交流、扶贫帮困等元素,使活动更具有综合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部分夏令营缺乏长期规划和持续性项目,导致支教效果难以持久。
一些团队存在着管理混乱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要实现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强与当地学校和政府的合作,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志愿者。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支教活动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让更多农村学生受益。
2. 正文2.1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分析一、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参与乡村支教夏令营的人数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纷纷报名参加夏令营活动,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二、活动形式多样化乡村支教夏令营的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外,还包括文化体验、农村建设、社区服务等内容。
这样的多样化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然而,乡村支教夏令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
部分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设施简陋,影响了支教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四、需求多样化另外,大学生参与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动机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有的是为了社会责任感,有的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1. 引言1.1 支教概述支教,全称为“支教活动”,是指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支援工作的活动。
支教旨在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当地学生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行为,也是一种锻炼自己能力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机会。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支教活动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支教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关爱。
支教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暑期的热门选择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积极参与其中。
支教活动不仅让大学生接触到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改变。
支教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改善教育资源,更在于传递爱心和温暖,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支教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他们的热情和付出为支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大学生参与支教的背景大学生参与支教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愿意通过支教活动回报社会,传播正能量。
支教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经验,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与支教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成熟和人格塑造,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支教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生参与支教是对社会责任和情怀的体现,也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
通过支教,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自身的成长积累宝贵经验。
2. 正文2.1 支教形式多样化支教形式在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支教形式可以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开展英语、数学、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传递。
支教活动也可以包括社区服务、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生活,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取得的成果暑假,当代大学生尽自己所能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这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负社会责任的重视,同时也是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以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暑期支教调研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暑期支教实践对大学生自身、当地教育系统、当地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对于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对于身处大都市的大学生来讲,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支教地区艰苦的环境,在支教地区的生活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
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农村的热情。
大学生支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服务农村的理想,为建设农村贡献力量,同时解决部分大学就业问题。
同时,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体会生活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品格。
同时,团体行动有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通过实地跟踪调查苏州大学的两支支教团队,笔者了解到,志愿者们都深刻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不易,深深领悟到“有些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回忆却是一辈子的。
支教是苦的,回忆却是甜的。
”2.对于支教地区的学生的影响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假期生活比较单调,大多数学生整日在村内外游荡,或者看看电视,很少有自己的假期生活。
调查中,许多小学校长和家长表示,十分欢迎支教队伍的到来,暑假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学习新知识。
不然,很多学生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并无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性的教育,课程单一,模式固定化,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补充他们在课堂上缺失的内容,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上属于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考上大学意味着一生的改变,其意义非同寻常。
大学生的榜样力量有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暑期短期支教活动中。
通过支教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可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前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支教地区选择有待优化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的地区选择通常集中在贫困地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法。
目前支教地区的选择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支教团队会选择热门的旅游地区或者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进行支教活动,而忽视了一些更为偏远的贫困地区。
这样做虽然可以减少一些团队的困难和风险,但也容易忽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在选择支教地区时,应该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的需求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二、支教活动内容需更加具体化目前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的内容通常局限于教学和志愿活动,缺乏更加具体化的支持和帮助。
很多支教团队只是在暑期期间到学校进行一些临时的教学辅导或者开展一些短期的志愿活动,而不够重视长期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在制定支教方案和内容时,应该更加具体化,包括持续的课外辅导,学习资源的捐赠,教育设施的改善等,以期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的教育需求。
三、支教团队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有关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的报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支教团队的素质不高或者行为不当的情况。
有些大学生在参与支教活动时,不够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甚至影响当地的教育秩序。
有些支教团队宣传造势过多,实际行动却少,甚至直接变相从事商业活动。
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需要更加重视支教团队的素质提升,包括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规范支教行为和宣传。
四、支教活动的整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暑期短期支教活动通常由学生自发组织或者社会组织发起,缺乏统一的监管和规范。
支教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可以成立相关部门或者组织进行支教活动的资格审核和监督,加强对支教活动的指导和管理,规范支教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随着农村教育现状的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乡村支教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门选择之一。
夏令营作为乡村支教活动的一种形式,也在近年来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然而,夏令营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当前夏令营活动存在的问题:1. 教育内容单一化。
夏令营活动通常只是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教授乡村学生一些基础知识,而缺少长期的跟进和关注。
很多夏令营的教育内容还过于单一,只关注纸上得来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忠诚度不足。
报名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数量较多,但很多人并不真正关注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他们只是为了记录行程和刷存在感而参加活动,并不能真正为乡村教育做出实质性贡献。
3. 乡村文化冲突。
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会影响到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不善于处理这种冲突,将会影响夏令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如何探究夏令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 引入实践教学。
夏令营可以向参与者介绍一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如农耕、养殖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了解乡村生活和文化,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加强平台建设。
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社区等形式,让夏令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交流和互动,在夏令营之外建立更为持久的人际关系。
3. 发掘当地资源。
夏令营可以着手调查当地的特点和资源,并开展一些基于当地资源的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村落游学,走访乡村小学,了解当地教育和文化状况,进而研究和提高支教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夏令营虽然只是一种短时期的乡村支教活动,但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只有不断完善夏令营模式,加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才能更好地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摘要:大学生支教事业发展至今,在大学生支教队伍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提供支教服务的同时,支教群体本身也暴露出如支教动机不纯、选拔标准不一、缺乏相关培训等相关问题,而大环境也缺乏组织者准入门槛的设置、相关法律的保护、资源没有得到合理运用等问题。
结合实际调研,从大学生支教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完善的支教体系,规范支教流程,探求可持续的支教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可持续发展;体系化机制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行为发展至今将近十年,作为一项大学生热衷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却被质疑。
有人评论“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场乡村游学风情游”,有人说有些乡村孩子“被支教”。
大学生支教究竟处于怎样的现状?如何减少大学生支教行为中存在的弊端,优化大学生支教的效果,已成为大学生支教未来发展方向确立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典型个案访谈、实地调研考察等形式进行调研,共面向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应天技术学院、紫金学院、钟山学院等12所南京不同批次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61份),以期从中获得大学生群体对于支教相关事件的认知程度、具体支教过程中普遍情况以及有无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对相关事件认识的差异等问题。
一、支教前期(一)支教动机个人功利化倾向强根据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限制因素中,影响大学生做出是否支教决定的因素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支教本身的实际意义与作用”,比例高达70%;“受教地点、受教者的情况”则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个人经费支出”。
而在激励因素里面,绝大多数人认为支教最大的收获是丰富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其次是实现自我价值。
由此可以推断:第一,限制因素中存在更多的属于客观因素,支教团队本身难以控制,因此,建立规范的支教体系、汇集社会上更多资源投人大学生支教事业的重要性也由此凸现;第二,在激励因素中更多地属于主观因素,这就需要支教者自身提高对于支教行为的认识,保持理性的态度;第三,基于利己角度支教的大学生也占相当的比例,动机不纯、自我定位不准确等现象真实存在大学生群体,这将直接影响到支教主体的态度和执行力等,进而导致支教质量低下;第四,提高支教质量能够使得支教者在整个支教过程中保持相对高涨的状态,有利于支教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在预期收获与实际收获的对比中,未支教大学生与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以及对于受教儿童情感回馈的需要基本吻合,可见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实现了支教的预期愿景。
但仅有 4.3%的支教大学生认为提高了自身能力,与支教前形成较大落差。
针对这个问题,接受采访的支教团队负责人普遍认为,支教应该是提供相应服务,将本身具备的良好品质或者技能展现出来。
能力提高的空间在于实践过程得出的心得或者是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但更多的大学生在参与支教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直接体验中收获情感,没有从理性的角度总结经验,能力上的提升也不可能显性呈现。
可见,支教行为在这方面是让人失望的。
从侧面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对于支教的期待太高,目的性太强,不利于科学支教行为的开展。
相对而言,美国的志愿者的收获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功利性不太高。
“美国调查发现,试图让志愿服务变得更有乐趣和挑战性,或增加部分激励物质,都不如给予志愿者简单的认可,认可的成本虽然很小,却让志愿者建立起了自尊”。
(二)缺乏标准统一、科学的筛选机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支教队伍在对于前往支教的大学生筛选方面存在随意性强、标准不一、标准不科学等状况,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一定的筛选标准。
然而,支教大学生在整个支教活动中对于支教质量有着主导性影响,其质量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到支教效果。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应该为主要标准,但是支教团队负责人认为他们在具体操作中更加注重志愿者的个人品质。
对选拔标准认识不一,将直接导致支教队伍的素质难以得到保障,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筛选机制以保证支教质量。
(三)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体系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提供教学知识和技巧、应急和后勤处理知识、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培训,而有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反映,绝大多数志愿者仅仅受过教学知识和技巧的培训,缺乏应急和后勤处理知识的培训的现象尤为严重。
更值得关注是,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志愿者竟高达31%。
普通大学生,空有一腔热情而无相关的教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极容易带来课堂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支教流于形式等负面影响。
因此,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必不可少。
二、支教期间(一)组织方发起活动门槛低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未支教的学生认为主要参与支教的组织形式是通过学校这一载体实现,在已支教的学生中,有61.45%的学生认为是校院级或者相关社团组织来运作支教项目。
支教通过学校这一载体的依赖性远远大于预期的结果;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支教的扶持程度远远小于需求,可见作为掌握丰富资源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对于支教实现的贡献在学生认可度这个层面不是很大。
组织者行动的规范性、科学性值得关注,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组织方都尽到组织者的责任,没有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支教行为,随意化、形式化现象令人担忧。
支教活动主要依靠学校以及学生自发形成,让人不得不思考支教活动的安全性、合法性、正规性以及资金不足等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二)监管、法律等保障落后支教地区由于自然及经济因素限制,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而且很多支教团队并没有随队教师参与到支教的实施过程。
南京财经大学阳光支教团队在保障队员安全的问题上,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如统一行动、禁止夜间外出等,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在夜间安排男生轮流巡逻;南京财经大学支教团队组织采用的做法是给团队成员购买短期人身意外险,并在支教出发前与支教者签订安全协议书。
在提高当地学生参与支教的安全系数方面,团队则普遍与校方协商门禁模式并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安全责任。
然而,无论制定相关制度,还是自愿签署的安全协议书,甚至是学生家长签订的安全协议书,在出现安全责任问题时,均起不到切实的法律保护作用。
因此,落实安全责任问题和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在大学生支教的背后,应有政府、相应的机构、高校指导教师等强大的管理团队的支撑。
高校指导教师要发挥好自己在高师院校和实习所在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
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代表着高校,要向实习所在学校介绍高校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及时地向高校汇报实习所在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不足导致供需不相符1.课程设置不接地气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63%的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提供心理辅导类课程,但是在与受支教点学校方面负责人的交流过程中,校方表示比较希望大学生能够为学生带来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课程,这样既可以减少与校内本有教学体系的冲击,也有拓宽受支教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缺憾。
遗憾的是,前去支教的大学生队伍在前期并没有与之深入沟通这个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现实需要与大学生认识上有偏差,大学生支教团队应该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提供具体学校所需求的相关课程,因需制宜,因地制宜,而非一味地追求创新和宣传效果,炮制“需求”,导致“不接地气”。
2.地点选择认识不一针对于支教地点的更换,67.2%的未支教学生更倾向于更换支教地点的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存在追求新鲜、猎奇等问题,而46.9%的支教学生针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则是显然倾向于不应更换支教地点,由此可见,支教学生更为理性,更注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支教行为对于被支教的孩子而言,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学习那么简单,更应该注重长期性、连续性发展。
将近两成的被调查者不确定是否有下一次,则从侧面体现了大学生支教行为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短期、一次性、不持续的情况。
这种“过客式”的支教容易流于形式,弊大于利。
3.支教频率缺乏持续性在未支教学生中,有68.3%的学生希望支教应该在寒暑假进行。
通过实践发现,在已经参加过支教的学生中,33.8%的学生认为支教的频率应该提高在每周一次,相比于未支教的 6.4%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希望只去一次的学生由未支教的17.1%下降到3.9%。
可见,只要支教通过的学生都意识到仅仅进行偶尔一次的支教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待商榷的。
所以,有必要提高支教的频率,而不是只去一次或者低频率的支教,可见,支教活动需要剥去一次性的走秀外衣,而走向日常化、周末化和长期化。
4.后续影响无法保障在问卷调查中,78%受调查者认为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大学生与当地学生应当保持联系,但是,调查也表示过于频繁而无实际内容的联系对支教者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对于当地学生来讲则纵容其依赖心理的滋生,也不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健康成长。
对于联系频率做硬性规定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
很多支教团队并没有在支教过后定期地进行反馈了解,造成支教与受教两方沟通的中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支教的质量,不利于支教的可持续发展。
三、策略分析(一)支教前期1.充分调研当地情况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了解受教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受支教学生群体的教育程度、兴趣和需求、生活习惯等,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指向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并且采用适合当地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避免提供的支教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教学难度过大、过低造成的支教效果不佳,或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触犯当地风俗,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等情况;在学校方面则需了解课程设置特点、教学设备情况、能提供的支持等,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支教活动。
前期对当地交通、医疗、环境、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调研都是保障大学生支教者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
2.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作为影响支教质量的重要因素,支教大学生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筛选制度能够减少选择的随意性和随机性的情况。
首先,组织者应根据支教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以及课程需求制定一定的衡量标准,比如,教学技能、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身体素质等;其次,制定公平规范的筛选方式,如多种面试方式相结合、模拟教学等,确保每个支教者都具备相对统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落实并规范相关培训通过严格规范的人员筛选,在保证人员素质和品质的基础上,组织方有必要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以提高支教者对于教学行为中所需要的素质,避免因相关专业知识匮乏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
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受支教地多是在相对贫困封闭的地区,当地学生心理也相对脆弱。
为达到更好的支教效果,支教者要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学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