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无损检测管理规定
无损检测工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无损检测工安全操作规程范文一、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1. 公司以人员安全为首要保障,要求所有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安全意识,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2. 检测工作应在经过合理评估和安全控制措施的条件下进行,确保操作人员及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
3. 所有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培训,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4. 操作前必须检查仪器设备的安全状况,确保正常运行并符合操作要求。
二、个人防护措施1.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口罩、工作服及工作鞋等。
2. 长时间操作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定期休息和放松。
3. 异常情况下,要立即停止工作,寻求上级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三、作业环境安全1. 检测场所必须保持整洁、干燥,并确保光照充足。
2. 检测区域应设有明确的禁止他人进入的标识,并进行必要的围栏隔离。
3. 操作人员在进入检测区域前,必须了解并排除可能的燃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
4. 操作人员应熟悉应急逃生通道和灭火设备的位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安全撤离。
5. 长时间作业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因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而引发健康问题。
四、设备操作安全1. 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必须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并确保操作面板上的所有指示灯和警报器正常工作。
2. 设备应安放在平稳的台面上,防止倾倒和摇晃。
3. 操作人员要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的操作,禁止违规操作。
4. 当设备出现异常的声音、震动、气味等情况时,要立即停机,并报告上级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
五、团队合作和沟通1. 无损检测工作通常需要多人配合完成,要加强团队合作,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 操作人员间应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以便及时解决。
3. 对于任务的分配和安排,应根据各人的技能和经验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人员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六、应急处理和事故预防1. 操作人员要随时保持警惕,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上级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并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
无损检测上墙规章制度
无损检测上墙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无损检测行业管理,保障无损检测工作质量,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无损检测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行为。
第三条:无损检测上岗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资格证书。
第四条:无损检测上岗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不得违法违规从事无损检测工作。
第五条:对于无损检测单位和人员的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章:无损检测人员管理第六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对无损检测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
第七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对无损检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第八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建立人员档案,记录无损检测人员的培训情况、考核结果和工作经历。
第九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定期对无损检测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
第十条:无损检测人员应当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客户信息。
第三章:无损检测工作规范第十一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执行无损检测工作。
第十二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采用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确保无损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无损检测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
第十四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对无损检测结果进行准确评价和报告,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第十五条:无损检测人员应当按照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进行无损检测工作,不得私自篡改检测结果。
第四章:无损检测安全管理第十六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无损检测工作的安全进行。
第十七条:无损检测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和设备维护。
第十八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配备紧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工作。
第十九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当加强安全培训,提高无损检测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无损检测监督管理第二十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无损检测单位和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无损检测工作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03-05无损检测暗室管理规定28
无损检测暗室管理规定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暗室的基本配置要求和暗室作业操作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检测公司固定和各项目临时或移动式暗室的配置和作业。
2暗室的配置
2.1各工程项目部应配备专门进行射线底片冲洗的暗室。
2.2暗室应配备射线底片冲洗设备、暗房灯、定时钟、切片刀等用品,并且配备可靠的水源、电源,室内保持通风,温度可调控。
3作业要求
3.1暗室工作人员按规定做好X光胶片的领取、发放登记工作,做到帐、物相符。
3.2严禁不同型号的胶片混放。
3.3暗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底片处理操作程序。
掌握好显、定影液的配方、温度、显影、定影时间及水冲洗时间,应熟知暗室工作对红灯亮度的要求。
3.4暗室工作人员应掌握显、定影液的老化程度,及时补充新液或更换新配显、定影液。
3.5暗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显、定影液的性能特点,以保证底片质量。
3.6增感屏应经常检查并保持干净、干燥、无划痕,暗袋应在装片前仔细检查是否破损,以免造成废片。
3.7暗室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可按工作需要进行调整。
倒班的暗室人员应及时做好本班各项工作,做到当班任务当班完,不留尾项至下一班。
3.8暗室内要经常打扫,保持干净、整洁,暗室内所用胶片、器材、药品等应按要求摆放整齐,不得借送他人。
3.9暗室所用器材要妥善保管,非正常损坏或丢失者,责任者应承担全部责任,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3.10暗室严禁烟火,非暗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进入暗室。
3.11暗室用电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安全可靠,做到人走各种电器关闭,以防事故发生。
3.12射线胶片领取、发放登记台帐保存一年。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04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实施
检测前的准备
确定检测对象和目的
明确检测对象及其质量要求,确定检测的目的和要求,如检测范围、 检测项目、验收标准等。
了解检测对象的材料、结构、制造工艺等信息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检测对象的材料种类、物理特性、制造工艺等信 息,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确定检测方法
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如超声检测、射线 检测、磁粉检测等。
定期培训
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提高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 和专业素养。
技能认证
建立技能认证制度,确保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技 能和能力。
经验交流
鼓励检测人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促进技 能水平的共同提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标准化操作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确保检测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 降低人为误差。
自动化与智能化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 化,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检测准确度与可靠性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根据被检测对象的特性、检测要求和限制条件,选择 最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
优化参数设置
调整设备参数,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提高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将实际的检测数据、分析结果以及 判定结论整理成报告的形式。
B
C
D
报告批准与发放
经过审批后,将无损检测报告发放给相关 部门或人员,以便进行后续处理或应用。
审核报告
对撰写的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其内容完整 、准确、无误。
05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优化与 改进
优化检测工艺流程
简化检测流程
通过合并、删除或重新排序检测步骤,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提高 检测效率。
质量管理培训第2讲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要点
3.1.2.5 底片评定
绝对灵敏度:是指射线照相透照工件时能发现最小缺限的尺寸, 相对灵敏度:是指射线透照方向上所发现缺陷的最小尺寸△T与该处穿透厚度T的百分比表示,即K=△T/T×100%, 像质计线径序数与相对灵敏度的关系,像质计灵敏度其值大约控制在1%-2%之间。
3.1.2.5 底片评定
合格底片 底下标记齐全,主要有工件编号、焊缝编号、底片编号、中心标记及搭接标记、拍片日期等 底片黑度、灵敏度满足要求; 在评定区内无影响评定的伪缺陷 评片室 评室内的光线应较暗,但不全黑,应在评片时底片上无反光。 评片灯亮度要足够 人进入评片室应至少五分钟的暗适应。
要保证射线检测质量,就要根据检测对象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射线机、胶片和曝光参数,对被检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只有确保射线检测质量,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射线底片,也才有可能对焊接接头内在质量做出公正、可靠的评价。 影响射线检测质量的因素很多,从技术上说,主要是探伤机、胶片、增感屏、透照参数等几方面因素,只有对这几方面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得到理想的射线底片。下面,就探伤机、器材(胶片、增感屏)、透照参数几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周向曝光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灵敏度、黑度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最多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
采用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灵敏度、黑度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最多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焦距的选择
、 透照条件
θ
T’
T
K值的大小还控制了一张底片上的黑度范围,不出现中间黑度达到要求而两端不能达到要求的情况
、探伤机
注:采用内透法时,透照厚度可为表一下限值的一半
因此,在透照能量和透照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X射线探伤机,在曝光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射线能量。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2014年第9号――关于批准发布《无损检测应用导则》等90项国家标准的公告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2014年第9号――关于批准发布《无损检测应用导则》等90项国家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5.06
•【文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2014年第9号
•【施行日期】2014.05.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4年第9号)
关于批准发布《无损检测应用导则》等90项国家标准的公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无损检测应用导则》等90项国家标准,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2014年5月6日
备注:GB 6675-2003已全部被代替完。
管道无损检测标准
管道无损检测标准管道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管道结构的情况下,利用一定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对管道进行安全、可靠性和完整性的评估。
管道无损检测标准是保证管道运行安全的重要依据,其制定和执行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管道无损检测标准应包括检测方法和设备的规范,以及检测人员的资质要求。
在管道无损检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检测设备的选用和维护也是管道无损检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精准度,才能有效地进行管道无损检测工作。
此外,检测人员的资质和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管道无损检测标准还应包括管道检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要求。
管道无损检测所得的数据需要经过专业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管道的安全状况和运行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管道的材质、厚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结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对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建议。
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后续的维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最后,管道无损检测标准还应包括检测报告和记录的要求。
管道无损检测的结果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跟踪和处理。
检测报告应包括管道的基本信息、检测方法和设备、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以便相关人员了解管道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检测记录也是管道无损检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管道安全管理和维护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长期的保存和管理。
总之,管道无损检测标准是管道安全管理和维护的重要基础,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才能有效地进行管道无损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
国家职业标准 6-31-03-04 无损检测员(试行)2023年版
职业概述
无损检测员是指利用各种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对材料、零部件、产品进行无损检测的专业人员。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使用超声波、射线、磁粉、涡流等无损检测方法,对工件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缺陷、疾病或其他不合格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和建议。
职业要求
1.具备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2.熟悉无损检测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标准和规范;
3.具备使用无损检测仪器和设备的能力,并能正确操作和维护;
4.能够分析和评估无损检测结果,准确判断材料或产品的质量状况;
5.具备编制无损检测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6.具备安全意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主要工作任务
1.根据工程需求和相关标准,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和设备;
2.准备工作区域和检测设备,确保环境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3.对待检工件进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等;
4.分析和评估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缺陷、疾病或其他不合格情况;
5.编制无损检测报告,记录检测数据和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6.参与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活动,提高无损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培训与职业发展
成为一名合格的无损检测员需要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无损检测员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核电站、建筑工程等领域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可以通过参加进修课程、参
与项目经验积累和持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设备检测、检验管理规定范文
设备检测、检验管理规定范文一、总则设备检测、检验是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和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本规定的目的是规范设备检测、检验工作,确保检测、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设备运行和工作质量水平。
二、检测、检验范围1. 所有工作场所的设备都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测、检验。
2. 检测、检验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
3. 检测、检验的周期根据设备的特性和工作环境的要求确定,但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
三、检测、检验机构1. 检测、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检验结果。
2. 检测、检验机构必须与本单位签订合同,确保检测、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检测、检验机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工作,不得有任何违规操作。
四、检测、检验程序1. 提交申请:设备使用单位应在检测、检验周期前向检测、检验机构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设备资料。
2. 接受审核:检测、检验机构应接受设备使用单位的申请,并审核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制定计划:检测、检验机构根据设备的特性和工作环境确定检测、检验计划,并向设备使用单位提供。
4. 实施检测、检验:检测、检验机构按计划进行设备的检测、检验工作,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分析结果:检测、检验机构分析检测、检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并向设备使用单位报告。
6. 评估合格:设备使用单位根据检测、检验结果和意见,评估设备的合格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7. 进行维修、维护:设备使用单位根据检测、检验结果和意见,及时进行维修、维护工作。
8. 更新档案:设备使用单位应及时更新设备的检测、检验档案,并保持相关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五、检测、检验要求1. 检测、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检测、检验设备。
2. 检测、检验设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 检测、检验过程中必须保证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不得影响正常生产和工作秩序。
无损检测实训基地规章制度
无损检测实训基地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无损检测实训基地的管理,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无损检测实训基地的师生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
第三条无损检测实训基地负责人应当加强对本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执行,确保所有师生和工作人员都能遵守和遵行。
第四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将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警告、严重者将予以处分,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章管理制度第六条无损检测实训基地负责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和教学计划。
第七条实训基地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岗位设置、职责划分及协作机制等。
第八条实训基地应当定期组织各类会议,对实训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和改进,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九条实训基地应当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各类资料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第十条实训基地应当对师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
第三章师生管理第十一条师生应当互相尊重,遵守规章制度,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十二条师生应当勤奋学习,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实训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第十三条师生应当遵守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规定,不得私自离开实训场地,不得擅自调换实训装备。
第十四条师生应当妥善保管个人物品,不得在实训基地内携带贵重物品,如有遗失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五条实训基地应当建立健全的师生考核制度,对师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及时评定和反馈。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六条实训基地应当确定安全管理责任人,负责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做好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第十七条实训基地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十八条实训基地应当建立健全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预案,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培训。
第十九条师生和工作人员应当服从安全管理责任人的指挥,严禁违章擅自操作,发生安全事故应当及时报告。
0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NB_T47013
1 适用范围1.1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焊缝及其原材料、机加工部件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1.2本部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1.3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3 一般要求3.1 检测人员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磁粉检测程序如下:⑴预处理;⑵磁化;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⑷磁痕的观察与记录;⑸缺陷评级;⑹退磁;⑺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3.3.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3.3.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包括整流电)磁轭或永久性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小于等于0.5mm)。
3.3.3 断电相位控制器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3.3.4黑光灯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辐照强度应大于或等于1OOOμW/cm2,其波长应为315nm-400nm,峰值波长约为365nm。
黑光源应符合GB/T 5097的规定。
3.3.5黑光辐光照度计黑光辐光照度计用于测量黑光的辐照度,其测量的波长范围应至少在315nm-400nm内,峰值波长约为365nm。
无损检测管理规定
无损检测管理程序1.适用范围本管理程序适用于项目工程建设、检修的无损检测管理。
2.目的明确本项目对无损检测的质量管理要求,规范无损检测的实施,并确保其结果的真实、公正。
3.定义3。
1 独立无损检测单位:在本项目特指由总承包项目部直接委托,并通过业主单位认可的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无损检测单位,其主要工作职能为按总承包项目部指令对各施工承包商委托的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
3。
2 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在本项目特指各施工承包商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委托,并通过项目认可的无损检测单位,其主要工作职能是承担委托方承包范围内内的无损检测工作。
4.职责4。
1 公司项目部:4.1。
1 负责制定项目无损检测管理规定,并贯彻执行;4。
1.2 负责项目无损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控制;4。
1。
3 负责对无损检测单位进行绩效考核;4。
1.4 负责向项目独立无损检测单位发出工作指令;4.1。
5 负责受理各施工承包商对无损检测单位和人员的投诉,组织仲裁无损检测的技术性争议。
4。
1.6 负责组织对无损检测单位进行准入审查;4.1.7 负责无损检测人员资质的审查;4。
1。
8 负责敦促施工承包商为无损检测工作创造有利条件;4。
1.9 负责协调全项目范围内施工与无损检测的交叉作业. 4。
2 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4。
2.1 建立满足项目要求的无损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制度、规程,编制无损检测施工方案和相应工艺;4.2.2 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无损检测人员和设备,尽量保证检测与施工进度同步,质量、工期、服务并举;4.2.3 强化自身管理,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及时反馈检测结果和出具检测报告,并确保其准确性;4.2.4 积极配合总承包项目部、独立无损检测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无损检测作业中出现的问题;4。
2。
5 根据项目HSE要求,妥善保管放射源,严格履行放射作业管理的相应手续;4.2。
6 按项目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交无损检测统计报表。
设备检测、检验管理规定模版
设备检测、检验管理规定模版一、概述设备检测、检验是企业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为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检测、检验范围1. 检测、检验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仪器仪表等。
2. 检测、检验的内容包括设备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安全性能等。
三、检测、检验计划1. 每个设备应制定年度检测、检验计划,包括具体的检测、检验时间、内容和责任人。
2. 检测、检验计划应提前通知相关部门,确保设备能按时进行检测、检验。
四、检测、检验方法和标准1. 检测、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2. 检测、检验标准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环境进行合理确定。
五、检测、检验记录1. 每次检测、检验应制作详细的检测、检验记录,包括设备信息、检测、检验时间、结果等。
2. 检测、检验记录应在设备档案中保存,并定期进行归档。
六、异常处理1. 发现设备存在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维修部门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2. 维修部门应及时处理异常设备,并做好维修记录。
七、设备维修1. 设备维修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维修计划、维修方案和维修记录等。
2. 设备维修应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人员进行,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八、设备报废1. 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无法修复或不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报废。
2. 设备报废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报废程序、报废审批和报废记录等。
九、责任追究对于未按规定进行设备检测、检验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责任,包括处以经济处罚、停产整顿等措施。
十、附则本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
无损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无损检测记录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无损检测记录的管理,确保无损检测记录真实、完整、可追溯,提高无损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相关无损检测单位的无损检测工作记录管理。
三、工作责任1. 生产部门负责对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无损检测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并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2. 质量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核无损检测记录的管理过程,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3. 各部门负责人需对本单位的无损检测记录管理工作负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记录管理流程1. 无损检测记录的生成(1)无损检测前,制定详细的检测计划和方案,确定检测方法和工艺。
(2)执行无损检测时,按照检测计划和方案进行检测操作,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3)根据检测结果编制无损检测报告,记录检测结果、分析和评定。
2. 无损检测记录的整理和归档(1)检测人员应当及时将检测过程中的记录整理成规范的检测报告。
(2)负责人员核对、审批检测报告,并签署确认。
(3)将完成的检测报告进行分类、编号、归档,并建立档案管理系统。
3. 无损检测记录的保密和共享(1)无损检测记录为公司内部资料,应当严格保密,不得外传。
(2)相同项目的无损检测记录可以在内部共享,但须经相关部门同意。
五、文件控制1. 部门负责人应当确保无损检测记录的相关文件齐全。
2. 检测记录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编制、审批和归档。
六、质量管理1. 质量部门定期对无损检测记录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质量部门应当定期评估无损检测记录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培训1. 公司应当定期组织无损检测记录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2. 新员工入职时应接受无损检测记录管理规定的培训。
八、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无损检测记录管理规定的行为,公司将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警告、记过等处罚。
2. 情节严重的,将给予撤职、开除处分。
九、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同时废止以往有关无损检测记录管理的规定。
质量保证(qa)手册-3.4管道质量检查标准(frep-03-m-qad-038)
3.4管道质量检查标准Piping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Standard目录1.0 目的 (3)2.0 范围 (3)3.0 定义 (3)4.0 管理程序 (3)5.0 参考文件 (28)6.0 附件 (28)1.0目的为了在FREP检修改造项目中统一质量标准,规范管道工程的专业质量管理行为,特制定本质量标准。
2.0范围本质量标准适用于FREP检修改造项目管道工程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查。
各相关的责任主体均应遵守本标准。
PMG负责的项目按公司的授权指引执行。
3.0定义3.1专业管理行为:在本检查表中是指FREP检修改造项目建设、日常质量管理过程中,与工程实体形成过程直接相关的管道工程专业方面的质量活动行为,强调对管道工程过程质量的管理、控制行为的检查。
3.2施工管理部门:指FREP负责施工管理的具体部门(机械设备部/PMG)。
4.0 管理程序4.1专业管理行为4.2管道安装4.3管道吹扫、清洗、试压4.4交工验收4.1专业管理行为Page 5 of 21Page 6 of 21Page 7 of 21Page 8 of 21Page 9 of 21Page 10 of 215.0 参考文件1). GB50235-2010《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 SH3501-2002《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3). GB50184-201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 HG20225-95)《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5).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6).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7). SH/T3518-2000《阀门检验与管理规程》8). GB50236-2011《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9). JB/T 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6.0附件无Page 21 of 21。
无损检测规章制度范本最新
无损检测规章制度范本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无损检测工作,确保设备运行安全稳定,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无损检测相关工作的人员及单位,包括但不限于无损检测技术人员、无损检测设备、无损检测单位等。
第三条无损检测是利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对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缺陷、病态进行检测、评定和诊断的一种检测方法。
第四条无损检测的目的是提供客观、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为设备维护、产品质量控制、故障诊断等提供依据。
第五条无损检测工作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遵循科学、谨慎、客观、公正的原则,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第六条无损检测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和设备,进行有效的检测。
第二章无损检测人员管理第七条无损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国家认可的无损检测人员资质证书,熟悉无损检测方法和设备的操作规程。
第八条无损检测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守职业秘密,不得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和信息谋取个人私利。
第九条无损检测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保持专业能力的水平。
第十条无损检测人员在无损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检测方案和程序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无损检测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严守纪律,禁止擅自调整检测方案或使用不合格的设备进行检测。
第三章无损检测设备管理第十二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具备国家认可的无损检测设备,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确运行。
第十三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十四条无损检测单位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测量精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
第十五条无损检测单位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四章无损检测工作程序第十六条无损检测工作应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包括检测目的、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等内容。
2004年版ASTM标准年鉴03_03卷无损检测标准题录
标准化2004年版ASTM 标准年鉴03.03卷 无损检测标准题录INDEX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STANDARDSIN VOLUME 03.03,2004OF ASTM BOOK中图分类号:TG115.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 6656(2004)07 0364 03AS TM E94 2004 射线照相检测标准指南AS TM E114 1995(2001) 接触式超声脉冲回波直射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25 1963(2003) 铸铁的磁粉显示标准参考照片AS TM E127 1998 铝合金超声标准参考试块制作和校验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55 2000 铝和镁铸件检测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164 1997 焊接件接触式超声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65 2002 液体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 TM E186 1998 大厚度(2~4.5in,即51~114mm)铸钢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192 1995(1999) 宇航用熔模铸钢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213 2004 金属管材超声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214 2001 液浸式超声脉冲纵波反射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215 1998 无缝铝合金管电磁检测用标准化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242 2001 参数变更导致射线照相图像出现显示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243 1997 铜和铜合金管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272 1999 高强度铜基和镍铜合金铸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273 2001 焊制管焊接区超声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280 1998 大厚度(4.5~21in,即114~305mm)铸钢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 E309 1995(2001) 钢管磁饱和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310 1999 青铜铸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317 2001 超声脉冲回波检测仪器和系统工作特性的非电子测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收稿日期:2004 04 07ASTM E376 2003 覆盖层厚度的磁场或涡流(电磁)测量标准操作规程ASTM E390 2001 钢熔焊焊缝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 E426 1998 无缝和焊制管材、奥氏体不锈钢和类似合金管材的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427 1995(2000) (碱离子二极管)卤素检漏仪泄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428 2000 超声检测用钢参考试块的制作和控制标准操作规程ASTM E431 1996(2002) 半导体及其相关器件的射线照相底片解释标准指南ASTM E432 1991(1997) 泄漏检测方法选择标准指南ASTM E433 1971(2003) 渗透检测标准参考照片ASTM E446 1998 厚度在2in(51mm)以内铸钢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 E479 1991(2000) 编写泄漏检测技术条件的标准指南ASTM E493 1997 外泄式质谱检漏仪检漏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494 1995(2001) 材料超声速度测量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498 1995(2000) 示踪探头式残余气体分析仪或质谱检漏仪检漏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499 1995(2000) 探头式质谱检漏仪检漏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505 2001 铝和镁模铸件检测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 E515 1995(2000) 气泡散发技术检漏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543 2004 代理机构执行无损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545 1999 直接热中子辐射照相检测中像质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566 1999 铁金属电磁(涡流)分选标准操作规程ASTM E569 2002 结构物在可控受激时声发射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364 第26卷第7期2004年7月无损检测NDTVol.26 No.7July 2004AS TM E570 1997 铁磁性钢管漏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571 1998 镍和镍合金管材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587 2000 接触式超声斜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592 1999 用X射线对0.25~2in(6~51mm)厚钢板和用60Co对1~6in(25~152mm)厚钢板进行射线照相获得等效ASTM透度计灵敏度的标准指南AS TM E650 1997(2002)e1 压电式声发射传感器安装标准指南AS TM E664 1993(2000) 液浸式超声纵波表观衰减测量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689 1995(2003) 可锻铸铁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690 1998 非磁性热交换器管现场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03 1998 非铁金属电磁(涡流)分选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09 2001 磁粉检测标准指南AS TM E746 2002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有关像质反应的标准测定方法AS TM E747 2004 射线线型像质计的材料分类、设计和制作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48 2002 材料热中子辐射照相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49 2001 焊接过程中声发射监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50 1998 声发射仪性能表征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51 2001 电阻点焊过程中声发射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797 1995(2001) 接触式超声脉冲回波手工测厚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801 2001 电子器件射线检测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802 1995(1999) 厚度在4.5in(114mm)以内灰铸铁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803 1991(2002) 中子辐射束L/D比的标准测定方法AS TM E908 1998 校准气体参考泄漏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976 2000 声发射传感器响应的再现性测定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977 1984(1999) 导电材料温差电流分选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999 1999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处理过程质量控制标准指南AS TM E1000 1998(2003) 射线实时成像标准指南AS TM E1001 2004 液浸式超声纵波脉冲回波对不连续的探测和评价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002 1996 超声检漏标准检测方法AS TM E1003 1995(2000) 液压检漏标准检测方法AS TM E1004 2002 电导率的电磁(涡流)测定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025 1998 射线孔形像质计(IQI)的材料分类、设计和制作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030 2000 金属铸件射线照相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032 2001 焊接件射线照相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033 1998 大于居里温度F型连续焊制(CW)的铁磁性管材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065 1999 超声探头特性评价标准指南ASTM E1066 1995(2000) 氨比色检漏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067 200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储罐/容器声发射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079 2000 透射式密度计校准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106 1986(2002)e1 声发射传感器一级校准的标准方法ASTM E1114 2003 192Ir工业射线源焦点尺寸标准测定方法ASTM E1118 2000 增强热固树脂管材声发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135 1997(2003) 荧光渗透剂亮度比较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139 2002 金属压力界线声发射连续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158 2004 金属和金属合金产品材料超声脉冲纵波检测用参考试块的材料选择与制作标准指南ASTM E1161 2003 半导体和电子元件射线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165 2004 用针孔成像度量工业X射线管焦点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208 1999 亲油性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209 1999 水洗型荧光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210 1999 亲水性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211 2002 表面安装的声发射传感器检漏和定位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212 1999 无损检测代理机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213 1997(2002) 热成像系统最小可分辨温差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219 1999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220 1999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254 2003 射线照相底片和未曝光工业射线照相胶片贮存标准指南ASTM E1255 1996(2002) 射线实时成像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311 1989(1999) 热成像系统最小可探测温差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312 1999 大于居里温度的铁磁性圆棒材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365AS TM E1315 1993(2002) 圆柱形钢材凸面上超声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316 2002a 无损检测标准术语AS TM E1320 2000 钛铸件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1324 2000 超声检测仪电特性测量标准指南AS TM E1359 2002 无损检测代理机构能力评价标准指南AS TM E1390 1990(2000) 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标准指南AS TM E1411 2001 射线实时成像系统质量鉴定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416 1996 焊接件射线实时成像标准检测方法AS TM E1417 1999 渗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418 1998 水洗型着色渗透标准检测方法AS TM E1419 2002b 无缝、充气的压力容器声发射标准检测方法AS TM E1441 2000 计算机层析成像(C T)标准指南AS TM E1444 2001 磁粉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453 1993(2002)e1 模拟或数字化射线实时成像信息储存介质的标准贮存指南AS TM E1454 2002 数字化超声检测信息的计算机转换信息场标准指南AS TM E1475 2002 数字化射线检测信息的计算机转换信息场标准指南AS TM E1476 1997 金属牌号、等级验证与分选标准指南AS TM E1495 2002 复合、层压和粘结接头的声 超声评价标准指南ASTM E1496 1997 中子辐射照相尺度测量的标准测试方法AS TM E1543 2000 热成像系统噪声当量温差的标准测试方法AS TM E1570 2000 计算机层析成像(CT)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571 2001 铁磁性钢丝绳电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603 1999 罩式残余气体分析仪或质谱检漏仪泄漏测量的标准测试方法AS TM E1606 1999 电气用二次拉制铜棒电磁(涡流)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629 1994(2001) 绝对式涡流探头阻抗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647 1998a 射线实时成像反差灵敏度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AS TM E1648 1995(2001) 铝熔焊焊缝检测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 TM E1672 1995(2001)e1 计算机层析成像(C T)系统选择标准指南ASTM E1695 1995(2001) 计算机层析成像(CT)系统性能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734 1998 铸件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735 1995(2000)e1 4~25MV X射线曝光后的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相对像质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736 2000 卷绕层压力容器声 超声评价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742 2000 射线照相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774 1996(2002) 电磁声换能器(E MATs)标准指南AS TM E1781 1998 声发射传感器二级校准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814 1996(2002) 铸件计算机层析成像(CT)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815 1996(2001)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分类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816 1996(2002) 电磁声换能器(EMAT)技术超声检测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817 2003 代表性像质计(RQIs)控制射线检测质量的标准操作规程ASTM E1862 1997(2002)e1 反射温度用红外成像辐射计测量和补偿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888/E1888M 2002 用香脂木芯结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的加压容器声发射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897 1997(2002)e1 衰减介质穿透用红外成像辐射计测量和补偿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901 1997(2003) 接触式超声脉冲回波直射对不连续的探测和评价的标准指南ASTM E1930 2002 充液的常压和低压金属储罐声发射标准检测方法ASTM E1931 1997(2003) X射线康普顿散射层析成像标准指南ASTM E1932 1997(2002)e1 小型部件声发射检测标准指南ASTM E1933 1999a 辐射率用红外成像辐射计测量和补偿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934 1999a 电气和机械设备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标准指南AS TM E1935 1997(2003) C T密度测量和校准标准测试方法ASTM E1936 1997 评价射线照相数字系统性能的标准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 E1955 2004 与ASTM E390分级参考射线照相底片作比较评价钢焊缝完整性的标准射线照相检测方法(下转第369页)(上接第348页)[31] Zhi Xie,Terry W,Sperker,et al.A new regional hypocenter location method[J].Bull Seism Soc America,1996,86(4):946-958.[32] Akik,Richards PG.Quanti tative seismology.Theory andMethods[M].San Francisco:WH Freeman and Company,1980.675-694.[33] 张少泉.近震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7.81.366程中,如遇到长度较大的缺陷时,检测波束有可能被全部截断,不再继续向前传播,此时荧屏上的底波则可能全部消失,只剩下始波和缺陷回波。
无损探伤安全技术规程模版
无损探伤安全技术规程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所有从事无损探伤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技术规程的要求,确保无损探伤工作的安全与有效进行。
第二条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各种无损探伤安全工作,包括但不限于X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等。
第三条无损探伤安全工作应按照授权程序进行,并配备相应的授权证书。
第四条无损探伤安全工作应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条无损探伤安全工作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保控制风险的有效性。
第六条无损探伤安全工作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
第七条无损探伤安全工作应记录与报告重要事故与事件,及时进行处理与总结。
第二章安全管理第八条无损探伤设备及设施需经过严格的验收,确保其符合技术要求与安全标准。
第九条无损探伤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并保持通道畅通,以确保人员的安全通行。
第十条无损探伤设备应定期检测与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与使用安全。
第十一条无损探伤工作现场应设置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防护服、防护眼镜等,以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十二条无损探伤工作现场应合理规划,确保工作区域的清洁与整齐。
第十三条无损探伤工作现场应配备相应的灭火设备,并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第十四条无损探伤工作现场应设立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与事故的发生。
第十五条无损探伤工作现场应进行现场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六条无损探伤工作现场应建立安全通报制度,及时向相关人员通报安全信息。
第三章作业操作第十七条无损探伤安全工作人员应熟悉无损探伤设备的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操作培训。
第十八条无损探伤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穿着专业防护服,并正确佩戴防护设备。
第十九条无损探伤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对设备进行日常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第二十条无损探伤设备的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备操作,不得随意调整设备参数。
第二十一条无损探伤设备的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报告。
无损检测相关要求
无损检测相关要求目前,公司所施工的项目普遍存在的现象,无损检测制约着管道系统试压进度工作及交工资料整理工作。
所以,管道安装工程的无损检测工作需要加大力度做好管理工作。
一.无损检测内容:(一)射线检验(RT)射线检验(RT)按照射线源的不同分为X射线、γ射线。
其主要特点有:1、射线照相法用底片作为记录介质,可以直接得到缺陷的直观图象,且可以长期保存。
通过观察底片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出缺陷的性质、数量、尺寸和位置。
2、射线照相法容易检出那些形成局部厚度差的缺陷。
对气孔和夹渣之类缺陷有很高的检出率,对裂纹类缺陷的检出率则受透照角度的影响。
3、射线照相法适用于几乎所有材料,它对试件的形状、表面粗糙度没有严格要求。
(二)超声波检验(UT)与射线检测方法相比,它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检测厚度大,对人体及环境无害的特点,特别对裂纹、未熔合等高危险性的面状缺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但也有判断缺陷不直观,难以定性和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经验、责任心的影响等缺点。
在焊接结构(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过程中,常常是射线与超声波配合使用,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三)磁粉检验(MT)磁粉检测是用来检查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磁粉检测仅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对于有色金属、奥氏体钢、非金属不能采用。
(四)渗透检测(PT)渗透检测包括着色法和荧光法两种。
渗透检测是检查工件或材料表面缺陷的一种方法,它不受材料磁性的限制,除多孔材料外,几乎一切材料的表面缺陷都可以采用此法,但操作工序比较复杂。
二、与无损检测相关的规范及要求GB50235-19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根据其7.4.3条要求:管道焊缝检验的射线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100%检测比例的对接焊缝,质量等级不低于Ⅱ级:1.输送剧毒液体的管道;2.输送设计压力≥10 Mpa或设计压力≥4Mpa且设计温度≥400℃的可燃流体、有毒流体的管道;3.输送设计压力≥10 Mpa且设计温度≥400℃的非可燃流体、无毒流体的管道;4.设计温度<-29℃的低温管道;5.设计文件要求进行的100%检测比例的管道。
无损检测规章制度范本下载
无损检测规章制度范本下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无损检测工作管理,提高无损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无损检测工作,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管道、构件、焊缝、母材等的无损检测。
第三条公司应建立健全无损检测机构,配备合格的无损检测人员,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条无损检测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无损检测工作的安全、准确和可靠。
第五条无损检测工作应按照《无损检测程序》执行,确保无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二章无损检测机构第六条公司应设立专门的无损检测机构,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无损检测设备和仪器。
第七条无损检测机构应配备专业的无损检测人员,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八条无损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无损检测工作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
第三章无损检测人员第九条无损检测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资格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证书。
第十条无损检测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无损检测设备和方法。
第十一条无损检测人员应遵守无损检测工作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无损检测程序。
第四章无损检测程序第十二条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制定并执行《无损检测程序》,确保无损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十三条无损检测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无损检测方法、设备使用、工作流程、结果评定等内容。
第十四条无损检测程序应经过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更改。
第五章无损检测工作流程第十五条无损检测工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检测、焊缝检测、管道检测等内容,应细化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第十六条无损检测工作应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无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七条无损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资料,编制检测报告,并核实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六章无损检测结果评定和处理第十八条无损检测结果应由专业无损检测人员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应真实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损检测管理规定(A版)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宁夏石化炼油项目经理部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1日实施时间2010年03月01日前言本管理规定是根据《项目质量计划》(A版)的要求编写的,是《项目质量计划》的支持性文件。
本规定由项目QA/QC部提出。
本规定由QA/QC部起草并负责管理。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高安翔审核人:王家君批准人:陈佩建目录1.适用范围 (4)2.目的 (4)3.定义 (4)4.职责 (4)5.工作程序及要求 (6)6.管理流程 (14)7.相关资料 (14)8.附则 (15)9.附表 (15)1.适用范围本管理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宁夏石化5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建设阶段的无损检测管理。
2.目的明确本项目对无损检测的质量管理要求,规范无损检测的实施,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公正,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3.定义3.1 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指工程项目的承包商其施焊工序质量合格与否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无损检测,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无损检测报告,确定承包商的施焊工序质量是否合格。
在本项目特指由总承包项目部委托,并通过业主认可的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无损检测单位。
3.2 公称厚度T:受检工件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和加工减薄。
3.3 小径管:外直径D0小于或等于 100 mm的管子。
4.职责4.1 QA/QC部:4.1.1 负责制定项目无损检测管理规定,并贯彻执行;4.1.2 负责项目无损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负责组织对无损检测单位进行绩效考核;4.1.3 负责对无损检测单位的企业资质和人员资质进行准入审查;4.1.4 负责向项目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发出工作指令。
4.2 施工部:4.2.1 负责组织无损检测施工方案的审查;4.2.2 负责无损检测设备的进场审查;4.2.3 负责敦促施工分包商为无损检测工作创造有利条件;4.2.4 负责协调全项目范围内施工与无损检测的交叉作业。
4.3 HSE部:4.3.1 负责无损检测工作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包括监督无损检测单位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以及放射作业前必须的报告、通知和隔离等安全措施;4.3.2 负责组织对无损检测人员的入场安全教育。
4.4 施工分包商:4.4.1 合理安排及协调分包范围内的无损检测作业,为无损检测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4.4.2 负责对无损检测任务的委托,配合QA/QC部无损检测工程师(或焊接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现场指定局部无损检测部位;4.4.3 协助监督无损检测单位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以及进行放射作业前必须的报告、通知和隔离等安全措施。
4.5 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4.5.1 在无损检测专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协助QA/QC部无损检测工程师对无损检测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争议问题的仲裁;4.5.2 根据QA/QC部无损检测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指令,以抽样检测、复位检测、射线底片复评等方式对无损检测单位的工作质量实施检查;4.5.3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QA/QC部无损检测工程师汇报。
4.6 无损检测单位:4.6.1 建立满足项目要求的无损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制度、规程,编制无损检测施工方案和相应工艺;4.6.2 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无损检测人员和设备,尽量保证检测与施工进度同步,质量、工期、服务并举;4.6.3 强化自身管理,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及时向相关各方反馈检测结果和出具检测报告,并确保其准确性;4.6.4 积极配合总承包项目部、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无损检测作业中出现的问题;4.6.5 根据项目HSE要求,妥善保管放射源,严格履行放射作业管理的相应手续;4.6.6 按项目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交无损检测统计报表。
5.工作程序及要求5.1 项目无损检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5.2 对无损检测单位的管理要求5.2.1 无损检测单位应在行业内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有相应工作的业绩和经验,资质和能力强,以保证其权威性和公正性。
5.2.2无损检测单位由总承包项目部选择和委托,并报业主单位审批。
5.2.3 无损检测单位的企业资质要求:(1)必须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2)必须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获准从事RT、UT、MT、PT四个项目的特种设备检测工作;(3)必须持有省市环保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或省市卫生部门颁发的《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
(4)必须持有国家或省有关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或《实验室认可证书》。
5.2.4 无损检测单位不得承接超过自身检测资质和能力的工程;不得对所承担工程进行再次转包。
5.2.5 无损检测单位必须在过去三年中,无重大质量责任事故记录;为更快、更好地适应本项目建设,有参与国家大型炼厂建设经验的无损检测单位应优先选用。
5.2.6 为使无损检测工作在受控的状态下实施,无损检测单位必须建立适应本项目管理要求的无损检测质量保证体系。
无损检测质保体系可参照以下流程框架制定:5.3 无损检测人员的管理要求5.3.1 无损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无损检测操作人应持有Ⅰ级及以上资格证件,报告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应持有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件,并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
5.3.2 从事射线检测操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省市卫生防疫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
5.3.3 无损检测单位应将进厂无损检测人员按照《炼油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收手册》SY01-012表格样式填写无损检测人员登记表,向总承包项目部和监理单位报验。
5.3.4 进入施工现场的无损检测人员必须随身携带其资质证件的复印件,并随时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岗位检查。
5.3.5 对不能恪守职业操守、弄虚作假的无损检测人员,一经发现立即清退出厂,并追究其所属无损检测单位的管理责任。
5.4 无损检测设备的管理要求5.4.1 无损检测设备必须安全可靠,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处于检验有效周期内,能满足工程无损检测的需要,并应按照设备进厂和标准计量器具管理方面的相应规定进行报验。
5.4.2 无损检测单位必须设置专人对放射源进行妥善管理,其运输和储存必须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5.4.3 超声波探伤应使用具有记录缺陷波功能的探伤仪器。
在实施探伤中如发现缺陷,应将仪器记录的缺陷波附在该探伤报告上。
5.5 无损检测工艺的管理要求5.5.1 无损检测单位应在安装工程开工前10天上报针对所承担检测范围制定的《无损检测施工方案》和检测工艺,方案和工艺一般由Ⅱ级人员编制,Ⅲ级人员审核。
5.5.2 现场制作、组焊的设备、压力容器(如球罐、储罐、反应器、容器、塔、料仓等)和重要压力管道(如 SHA 类管道、高压厚壁管道、低温管道、各种炉管、100%拍片的管道)都必须按设计文件规定的施工规范编制专项检测工艺方案。
5.5.3 无损检测单位在编制检测工艺时,如设计文件没有明确指定使用标准,设备及管道的无损检测建议按照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执行,钢结构的无损检测建议按照GB/T 11345-1989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或GB/T 3323-2005《钢溶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执行,射线透照等级不得低于AB 级。
5.5.4 无损检测必须在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
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方能进行检测。
有特殊要求的(如球罐)应在焊接完成 36 小时后方能进行检测。
5.5.5 根据射线检测透照厚度的不同,在γ射线源的选用上,应严格遵照 JB/T4730-2005 的要求。
5.5.6 小径管焊缝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每相隔 90°拍 2 张片子,橢圆开口间距应控制在 1 倍焊缝宽度左右,且当T/D0≤0.12 时,相隔 90°透照 2 次;T/D0>0.12 时相隔 120°或60°透照3 次;如因障碍限制不能实现双壁双影透照时,可采用垂直透照方式重叠成像,相隔 120°或60°透照3次。
但双壁双影透照法和垂直透照法必须满足底片评定范围内黑度和灵敏度的要求。
5.5.7 压力管道射线检测时,各种规格的透照次数,底片的有效长度和胶片的使用长度应严格按 JB/T 4730-2005 的要求执行,不允许一次透照两张及两张以上片子,但中心一次曝光时例外。
5.5.8 射线底片的标记布置按下图所示。
加扩拍片在片号前加放“K”标识,一次返修后在片号后加放“R1”,二次返修后在片号后加放“R2”。
5.5.9 射线检测胶片类别的选用必须符合JB/T 4730-2005 的要求。
5.5.10 超声波检测时,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应超过150mm/s;当采用自动报警装置扫查时,不受此限。
5.6 无损检测的实施5.6.1 施工分包商应于施工前将分包范围内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设备、管道和钢结构焊缝分别统计,编制无损检测工程量汇总表,表中应包含:单元名称、检件材质、规格、焊缝编号、焊缝长度、检测方法、合格级别、检测比例、执行标准等信息。
5.6.2 施工分包商应于焊接施工前,绘制管道单线图、设备排版图和钢结构节点图,排定焊缝编号,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及时予以修正、调整。
5.6.3 焊缝外观检查合格后,由施工分包商质量管理人员通知总承包项目部QA/QC部无损检测工程师(或焊接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无损检测人员到现场,指定无损检测位置。
5.6.4 施工分包商质量管理人员应在指定待检测部位做好标记,并提交无损检测委托书,委托书一试四份,施工分包商、总承包项目部QA/QC部、无损检测单位、监理单位各留一份。
5.6.5 无损检测单位应严格按照无损检测委托书实施无损检测,并及时完成,如无特殊情况,应于检测完成后24 h内,向相关部门(单位)反馈检测结果;如遇特殊情况影响,造成不能及时完成无损检测工作,应向相关部门(单位)说明原因及剩余数量。
5.6.6 施工分包商对无损检测超标缺陷处及时组织返修,无损检测单位按相应设计规定实施复检和扩探。
5.6.7 无损检测单位对重要结构部位实施UT、MT、PT无损检测时,应由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督。
5.6.8 无损检测单位在压力容器和重要压力管道的射线检测完成后,总承包项目部QA/QC部或会同监理、业主无损检测工程师定期或不定期对其射线底片、原始评片记录和无损检测结果通知单进行复评,或委托由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进行复评,复评比率为检测总量10%~30%。
复评内容包括:(1)底片拍摄是否按规定执行;(2)底片质量是否达到JB/T 4730-2005标准要求;(3)缺陷评定是否准确,有无漏评、错评;(4)焊缝的探伤比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漏检;(5)焊缝超标缺陷返修后,是否进行了复检和扩探,底片上有无返修、扩探标记,扩探比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