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
浅谈InSAR地面沉降监测
浅谈InSAR地面沉降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且具有很大应用潜力的一种对地的观测技术,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获取地表三维信息与变化信息的一项技术。
与传统的获取DEM的方法相比,InSAR技术在获取DEM方面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大范围、高精度等优点,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地形测量、地震探测、火山运动等。
标签:InSAR DEM 影像配准基线估计相位解缠1 InSAR概述、意义及在DEM获取中存在的问题1.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末且应用前景巨大的一种对地观测技术。
它整合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和干涉测量技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通过利用传感器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向及天线基线距间的几何关系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地表上某一点的三维空间位置与变化信息。
1.2 研究InSAR提取DEM的意义数字高程模型是科研人员研究地表形状、地貌构造的有效方法,在地质、地形、水文、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国不仅有辽阔的国土面积,而且地形复杂多样,在部分地区如沙漠、高山等测区通过传统方法获得高精度的DEM比较困难,所以,InSAR技术必将在提取DEM的过程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3 InSAR在DEM获取中存在的问题InSAR技术提取DEM的数据处理一般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经趋于完成,但在国内仍然还处在研究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时间引起的去相关现象对干涉效果的影像、影像处理与分析工具等。
2 InSAR作业原理2.1 干涉测量模型雷达干涉测量方式一般有交轨干涉测量、顺轨干涉测量和重复轨道干涉测量3种,其中,交轨干涉测量和顺轨干涉测量属于双天线系统,而重复轨道干涉属于单天线系统。
2.2 基本原理图2-1为重复轨道干涉测量成像的示意图,卫星通过一部天线对地面同一点P进行两次近平行的观测,获取P点的复图像对。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与数据分析处理流程
施工中的沉降观测与数据分析处理流程一、背景介绍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地面的沉降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沉降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沉降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沉降观测的方法为了准确监测地面沉降情况,一般采用测点布设的方式进行观测。
常用的观测方法包括测点设置、仪器选择和数据采集等。
1. 测点设置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点的布设范围和数量。
一般来说,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或工程附近的地面上,以便实时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
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2. 仪器选择根据沉降观测的需要,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目前,常用的仪器包括测量仪器、自动化监测设备和全站仪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数据采集观测过程中,需要定期采集沉降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采集,并在数据采集后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备份。
三、沉降数据的处理方法沉降观测结束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一步骤旨在分析地面沉降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并提供相关参考数据。
1. 数据清洗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包括数据的筛选和去除异常值等。
在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关键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面沉降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图表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各个测点的沉降速度、沉降趋势和沉降规律等重要参数。
3.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对地面沉降情况进行解读。
解读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对沉降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四、沉降观测与工程管理的关系沉降观测和数据处理在工程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从而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是针对建筑基础施工、土地开发项目以及城市道路改造等工程中的地面沉降问题而制定的一项技术指导文件。
本文将对该技术规程进行全面概述和详细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解释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地面沉降监测的背景和重要性、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监测方法和仪器选用要点。
详细内容解读部分将对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包括基本原则和流程步骤、施工现场操作指南及注意事项,以及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等。
应用案例分析部分将通过三个具体案例来展示地面沉降监测与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在不同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将对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进行详细概述和解释,加深读者对该技术规程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案例分析,使读者了解到地面沉降监测与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在工程项目中应用的重要性,并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促进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推动该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
2. 正文:2.1 地面沉降监测的背景和重要性地面沉降是指地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垂直方向下沉的现象。
地面沉降可能由于自然因素(如地壳变形、岩石侵蚀等)或人为因素(如施工活动、开采活动等)引起。
地面沉降对城市的建设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它可能导致基础设施损坏、结构倒塌、地质灾害发生等问题。
为了及时发现和监测地面沉降情况,以保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持续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预防潜在风险并减少经济损失。
2.2 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的概念和意义分层标施工技术规程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中地面沉降问题的方法。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摘要:地面沉降量增加过快大会易造成各种建筑物大量下沉、地下电缆管道大面积破损、洪涝地震等各类灾害持续加剧蔓延等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给整个国民经济安全造成极为巨大潜在的严重损失。
针对当前上述严峻问题,结合前人多年收集的各种研究报告资料,本文着重对区域地面的沉降特征进行开展了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综合与评价验证了各地现有成熟的各种地面异常沉降特征预测体系及各种监测分析技术,并着重根据各不同地区地面反常沉降行为的主要特性,提出有了具体针对性可行的综合预防应对策略措施及相关治理工作措施,对加强地面超常沉降预防治理应对工作都有着一定价值的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治理措施1地面沉降相关的监测技术概括1.1 常用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大范围监测技术水准测量站1~5技术较为可靠、成熟,高程测点系统存在较大失效的可能性,集成化、自动化应用程度比较低,不能满足大规模信息化的监测工作需求全球定位系统(GPS)1~10点式监测,集成化、自动化运用程度很高,布设和密度相对较低,成本投入较偏高合成孔径干涉仪雷达(InSAR)1~20分布式光纤连续面监测,集成化、自动化及控制一体化程度要比较高,成本要求比较高,精度要求易受地面农作物等环境因素干扰等的影响分布式光纤0.01精度高、效率比较高,性能要成熟和可靠,自动化系统集成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施工技术方法比较简便,成本要稳定和可控,脆弱和易剪断,安全可靠存在应变折减小地尺度范围变形监测新技术分层标0.1点式变形监测,可实现分别实现对地层不同变形类型地层剖面的压缩和变形(膨胀)的测量数据及动态监测,实施应用时难度一般稍嫌大,成本要求亦较高基岩标0.1点式形变监测,数据可靠性能力更要求强,传感采集点密度也一般都较低,实施工作中技术难度都比较之大,成本较高。
1.2SBAS⁃InSAR技术SBAS监测技术是指一项是由Beradino等人团队在于2002年时所首先提出来使用的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的InSAR监测方法[详见图表12页]。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是为了监测和防治地面沉降问题而制定的一套技术标准和规范。
该规程包括了监测和测量地面沉降的方法和技术,以及预测、评估和预防地面沉降的技术措施。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或地下土层下沉或下降的现象。
它可能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土地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地震等原因引起的。
地面沉降会给建筑物、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和影响,因此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包括测量点的选择和布设、测量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2. 地面沉降预测和评估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和模型推算等方法,对未来地面沉降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包括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地下水管理、土壤处理等措施,以减轻地面沉降的影响或防止地面沉降的发生。
4.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管理:包括监测数据的管理和维护、防治措施的执行和
监督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地面沉降问题的预测和评估能力,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它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在人类建设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地壳表层土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导致不同地区地面的高度有所下降,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地质问题。
通常情况下,地面沉降的共有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发展比较缓慢,区域影响较大,产生的原因复杂和治理问题多等,沉降的长期存在对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资源调度、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主要分析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沉降预测;治理措施引言目前,很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沉降分析工作,地面沉降的治理工作也有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有效控制其继续恶化的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沉降问题,日后的研究工作开展仍十分困难。
随着地面沉降问题的日益严重,为防止地面沉降导致巨额损失,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分析因地面沉降监测范围有所差异,监测技术包括大范围监测技术和小范围监测技术。
大范围监测技术通常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以及水准测量等。
GPS监测技术是利用人造卫星对一个指定的测量地点进行三边测量定位,根据测量定位获得的地面高程数据实现地面沉降监测。
InSAR监测技术是沉降监测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固定点测得干涉图像和波形信号,模拟出测量点的三维模型特征,然后比较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得干涉条纹,进而得出测量点高程数据的变化,达到沉降监测目的。
多年以来,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已成为国际区域光纤通信成果中新型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先进的光时域反射仪(OTDR),把光纤当作传感元件,发挥其在传输过程中的介质特性,研究光纤在各个区域的温度和应变分布规律,完善沉降监测方法。
小范围监测技术包括常见的水准测量、基岩标及分层标等方法。
其中,水准测量也被称作几何水准测量,该方法是通过水准尺和水准仪2种仪器来测量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高差关系,保证在某个区域内沉降监测能得到满足要求的监测精度。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及措施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施工方案1、建设工程路面沉降监测1.1一般规定1.1.1建设工程因施工建设或运营诱发的周围区域地面沉降,应在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进行监测工作。
1.1.2监测前应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根据相关规范、规程编制监测方案。
1.1.3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编制检查验收报告。
1.2监测方案1.2.1监测方案编制前,应对拟建场地进行现场调查,并收集下列资料:场地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报告;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资料。
1.2.2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及工程周围重点保护对象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网(点)布设;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监测频率;监测预警;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主要内容;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人员组成。
1.3监测范围1.3.1监测范围应依据建设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等级、工程类型和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
1.3.2根据监测目的、任务的不同,监测范围宜划分为常规监测区和重点控制区。
无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资料时,可参考表 1.3.1 确定。
表 1.3.1 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监测范围分区表注:表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D为隧道底板埋深, C 为隧道外径。
1.3.3常规监测区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应符合现行上海市相关工程建设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1.3.4建设工程出现突涌、流砂等问题时,监测范围应适当扩大,1.1.1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地面沉降监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降排水量监测等。
1.1.2监测项目宜依据建设工程类型进行选择,也可参照表1.4.2执行。
表 1.4.2 监测项目表注:√应测项目;〇选测项目。
1.5监测网(点)布设1.5.1水准控制网布设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外应布设一等、二等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由基准点组成。
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准点应在施工之前布设,宜布设在监测区域之外可靠位置,观测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基准点不宜少于3 个;3)可选用建设工程场址区附近的基岩标或不受建设工程影响的分层标作为基准点;4)监测期间,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正常使用。
D-InSAR与PS-InSAR技术应用于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之比较
D-InSAR与PS-InSAR技术应用于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之比较
D-InSAR与PS-InSAR技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区域地面沉
降监测方法。
在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中,这两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但是它们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
D-InSAR技术是基于大规模的SAR数据集,通过计算不同时
期内的SAR影像间的相位差来获得地面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
具有高时间分辨率,能够快速检测地面沉降的变化趋势。
但是
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的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技术仅能够检测表层地面的变化情况。
相比之下,PS-InSAR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它通过利用多
时期SAR影像的星点合成来获取地表变形状态,能够有效避
免大气影响和不同时间影像的相位不一致问题。
但是PS-InSAR技术需要进行高精度的监测处理,因此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总体而言,D-InSAR技术和PS-InSAR技术在苏州地面沉降监
测中都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应用场景各有不同。
若是需要快速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趋势,可选择D-InSAR技术;若
是需要高精度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则应选择PS-InSAR技术。
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监测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地面沉降监测。
矿山开采过程中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
矿山开采过程中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在当今的工业发展中,矿山开采是获取各类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环境和地质问题,其中地面沉降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
地面沉降不仅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面沉降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矿山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规模的地下开采活动会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和岩石力学平衡。
当大量的矿石被采掘出来后,地下形成了巨大的空洞,上方的岩层失去了支撑,从而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
其次,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矿山开采中,为了降低地下水位、方便开采作业,常常会大量抽取地下水。
这会导致含水层的水压下降,土层压缩,进而引发地面沉降。
此外,开采过程中的爆破、挖掘等活动产生的震动和应力变化,也会加速岩层的变形和地面的沉降。
为了及时掌握地面沉降的情况,有效的监测手段必不可少。
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水准测量、GPS 测量、InSAR 技术等。
水准测量是一种传统但可靠的方法,通过定期测量地面上不同点的高程变化来监测沉降情况。
然而,这种方法工作量大,效率较低。
GPS 测量则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等优点,可以实时获取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变化,但其成本相对较高。
InSAR 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遥感监测手段,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雷达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够大面积、高精度地监测地面沉降,但其在复杂地形和植被覆盖地区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监测效果。
例如,在沉降范围较大、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可以采用 InSAR 技术进行初步监测,发现异常区域后再利用水准测量或 GPS 测量进行详细监测。
同时,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
监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能够覆盖整个开采区域和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区域。
检测地面沉降的方法
检测地面沉降的方法介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或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塌陷或沉陷的现象。
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准确、可靠地检测地面沉降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面沉降检测方法。
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法是一种常见的地面沉降检测方法。
它通过利用水准仪测量不同位置基准高度的变化,来判断地面是否发生了沉降。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测区范围,确定起点和终点。
2.利用水准仪进行高度测量,并记录每个点的高程值。
3.根据高程数据计算出相邻点之间的高度差,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地面沉降。
水准测量法适用于较小范围的地面沉降检测,精度较高,但成本较高且耗时较长。
GPS测量法GPS测量法是一种高精度的地面沉降检测方法。
它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记录地表或地下控制点的位置信息,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对比。
具体步骤如下:1.在需要监测的区域选择合适位置布设GPS接收器,保证接收器固定不动。
2.连续记录接收器所在位置的坐标,并记录时间戳。
3.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GPS测量,并与初始位置进行对比,计算地面的变形情况。
GPS测量法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面沉降的监测,具有高精度和实时性的优势。
影像解译法影像解译法是一种基于遥感图像的地面沉降检测方法。
它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检测地面沉降造成的地形变化。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数据。
2.使用影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配准处理,确保同一位置在不同时间段的图像中对应。
3.利用图像解译技术,提取地面特征并进行比较,寻找地面沉降的迹象。
影像解译法适用于大范围地面沉降的监测,但对遥感图像的质量要求较高。
激光雷达测量法激光雷达测量法是一种高精度的地面沉降检测方法。
它利用激光雷达系统对地表进行扫描,并实时记录地物的高度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1.配置激光雷达设备并进行定标操作,确保测量精度。
2.进行激光扫描,并记录地物的高度数据。
3.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地面是否发生了沉降。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汇总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汇总地面沉降,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却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简单来说,地面沉降就是指地面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的下沉现象。
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地质构造等。
地面沉降不仅会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可能导致地下管道破裂、洪涝灾害加剧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地面沉降问题,并探讨一些有效的监测方法。
一、地面沉降的原因1、地下水过度开采这是导致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量抽取地下水时,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被抽出,含水层的孔隙压力降低,土层受到的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土层压缩和地面下沉。
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了满足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需求,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问题尤为突出。
2、城市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如高层建筑的兴建、地铁的修建等,会增加地面的荷载。
当这种荷载超过了地层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引起地面沉降。
此外,施工过程中的降水、地基处理等操作也可能对地层造成影响,导致地面下沉。
3、地质构造某些地区本身就处于地质构造活动活跃的区域,地层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
例如,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可能导致地面的缓慢下沉。
4、矿产资源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导致地下形成采空区。
如果采空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填充和支撑,就会引发地面沉降。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1、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地面沉降会使建筑物的地基不均匀下沉,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路面起伏不平、桥梁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2、地下管道破裂随着地面的下沉,地下管道会受到拉伸和扭曲,容易发生破裂。
这不仅会影响供水、排水、供气等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
3、洪涝灾害加剧地面沉降会降低地面的高程,使一些地区更容易积水。
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洪涝灾害的风险大大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道路工程沉降监测方案怎么写
道路工程沉降监测方案怎么写一、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道路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
然而,随着道路使用年限的增加,道路工程出现沉降的情况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道路沉降不仅会影响行车安全,也会对周边建筑结构和地下管线产生影响。
因此,对道路沉降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十分必要。
二、目的本方案的目的在于制定一套科学、可靠的道路工程沉降监测方案,以实现道路沉降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对道路沉降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道路沉降的趋势和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道路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三、监测对象本监测方案的监测对象为城市道路工程,特别是对长期使用且历史悠久的道路进行监测。
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大型立交桥等。
四、监测内容1. 道路地面沉降:通过对道路地面进行定期的测量,获取道路地面沉降的数据。
2. 基坑监测:对道路旁边或者下方进行的基坑工程进行监测,了解基坑施工对道路的影响。
3. 地质环境监测:对道路周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了解地质因素对道路沉降的影响。
4. 环境因素监测:对道路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包括暴雨、水位、气温等因素对道路沉降的影响。
五、监测方法1. 道路地面沉降监测:采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对道路地面进行定期的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2. 基坑监测:采用GPS定位和倾斜仪对基坑进行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
3. 地质环境监测:采用地质勘探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
4. 环境因素监测:通过气象站和水文站等设备进行环境因素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
六、监测周期1. 道路地面沉降监测:对主干道和重要交通枢纽采取每月监测一次,对次干道和支路采取每季度监测一次的监测周期。
2. 基坑监测:对建设中的基坑采取每周监测一次的监测周期,对已完成的基坑采取每月监测一次的监测周期。
3. 地质环境监测:对地质环境进行持续监测,特别是在暴雨等极端气候出现时加强监测。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目的和背景:在沉井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地面变形情况,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本观测方案旨在监测沉井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位移情况,为施工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安全。
二、观测内容:1.地面沉降的垂直位移;2.地面沉降的水平位移;3.地面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垂直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采用水准仪、测斜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竖直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水平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在水平方向布设水准管或位移传感器,并连通观测端与参比端,通过水准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水平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结构变形观测:通过在沉井结构的重要节点设置应变片或位移传感器,使用应变测量仪或位移测量仪进行定期观测,记录结构节点的变形情况。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四、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变位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标高信息,计算观测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2.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位移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观测点的平面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3.结构变形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结构变形量的日变化值和累计变化值。
根据结构变形测点的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结构变形测点的三维坐标,并绘制变形图。
五、报告和交流:根据观测结果,及时编制沉降位移观测报告,并提供给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阅读。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及措施
市政工程顶管施工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及措施目录1. 项目概况 (2)1.1 工程背景 (3)1.2 受影响路段概况 (4)1.3 施工方案 (5)2. 路面沉降监测 (6)2.1 监测点设置及选取依据 (7)2.2 监测仪器及方法 (8)2.3 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周期 (9)2.4 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 (10)2.5 监测成果汇报方式 (12)3. 路面沉降预测 (13)3.1 沉降预测模型构建 (14)3.2 预测参数确定 (15)3.3 沉降预测结果分析 (16)4. 路面沉降预防与治理措施 (16)4.1 施工工艺优化 (18)4.1.1 上覆土处理 (19)4.1.2 顶管施工顺序及方法 (20)4.1.3 发力控制及安全措施 (21)4.2 土工材料应用 (21)4.2.1 顶管管 bedding (22)4.2.2 支护结构设计及材料选用建 (23)4.3 沉降控制措施 (25)4.3.1 路面提升措施 (26)4.3.2 沉降预填料 (27)4.3.3 排水控制及防处理措施 (29)5. 应急处理方案 (30)5.1 沉降超标报警系统 (31)5.2 沉落治理方案 (32)5.3 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33)6. 成本控制 (35)6.1 项目预算 (36)6.2 成本控制措施 (36)7. 监理与验收 (37)7.1 监理机构职责 (39)7.2 验收标准 (40)1. 项目概况本项目是针对某城市的市政工程顶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路面沉降问题,进行详细的路面沉降监测及防治方案的研发。
项目背景为现代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地下空间利用日益增多,顶管施工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下空间开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限制问题。
顶管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地层结构受扰动等问题,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采用科学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光纤监测规程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光纤监测规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问题,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及时发现和监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情况,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先进的监测方法——地裂缝光纤监测技术。
地面沉降是指地面表面下沉的现象,通常由地下岩石的压缩、水分变动、地下水抽取等因素引起。
地面沉降会导致建筑物、道路等结构物的损坏,甚至引发地面塌陷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监测地面沉降的情况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地裂缝是地表裂缝,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垂直运动往往会导致地裂缝的形成。
地裂缝的存在会导致土地的不稳定,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因此,监测地裂缝的情况能够提前预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裂缝光纤监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传感原理的监测方法。
该技术利用光纤的特殊性质,将其作为传感器,通过测量光纤中光信号的变化来监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情况。
具体而言,通过将光纤埋设在地下,光纤会受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运动的影响,导致光信号的变化。
监测系统会实时记录光信号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地裂缝光纤监测规程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地裂缝光纤监测工作而制定的。
该规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监测点的选择和布置:根据地质条件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监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质活动性、地下水位、地表覆盖等因素,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光纤的布设:根据监测点的位置和需要,将光纤进行布设。
光纤的埋设深度、间距和布设方式应符合规程要求,以确保光纤能够准确地感知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情况。
3.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是确保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采集和传输:监测系统会实时采集光信号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过程应规范和可靠,以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及时反映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情况。
运城市万达广场主体楼地面沉降观测分层监测方法
1 引言建筑物沉降观测是指通过使用一定的监测设备,按照相关规程,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变形状态,并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信息。
当建筑物的变形量未超过一定的阈值时,该变形属于正常沉降;当超过这一阈值时,就很有可能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对建筑物的变形过程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其沉降变形状况。
此项动作同样适用于建筑物运营期间,有助于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本文以运城市万达广场主体楼为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为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2 作业区概况本次以运城市万达广场为观测对象,该建筑物位于运城市盐湖区铺安街至禹西路一带,其主楼是一座四层(局部五层,并附带一层地下超市)框架结构的商用楼宇,总建2筑面积约1.09×105m ,安全等级为二级。
根据建筑物设计说明书,运城市万达广场地基部分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3 监测方法本次观测时间为2018年4月10日至2018年2月21日,历时10个月,共观测10次。
测量采用二等沉降观测,监测点个数为49,中误差0.5mm。
根据沉降量—荷载—时间关系曲,判定建筑变形沉降是否达到稳定。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当地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当最后100天的最大沉降速率不大于0.02mm/d 时,即可视为稳定。
3.1 观测方法基准网、监测网分别采取往返、单程观测的方式,观测所需设备为电子水准仪(DNA03)、铟钢条码尺(2m)、尺垫(2.5kg)。
沉降观测所用仪器都经过了质检部门检定,后附仪器检定证书。
每期观测开始前,测定数字水准仪的i 角,其值均小于15″,满足规范要求。
本次外业观测中,为保证观测过程的连续性,将奇数站与偶数站的观测顺序分别规定为“后—前—前—后”和“前—后—后—前”;内业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时,高程、高差、沉降量均取位至0.01mm。
3.2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及观测1)基准点埋石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在建筑物北边的水泥路边,大约50m 外的稳定地面布设3个高程基准点,编号为A1-A3,以A1作为起算点,以A2(海拔366.468m)作为高程的基准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地质环境与地面沉降灾害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预防
地质环境与地面沉降灾害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预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地质灾害中的地面沉降,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为了应对地质环境与地面沉降灾害,必须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地下地质构造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地面沉降或下沉的现象。
地面沉降不仅会破坏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还会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加强地面沉降监测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各级地质部门应加强监测站点的布设,形成覆盖面广、密度合理的监测网络,实现对地面沉降的全方位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地面沉降情况,及时掌握地质环境变化,为地面沉降灾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地面沉降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GPS定位、地面雷达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地面沉降的高精度监测。
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监测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地面沉降的趋势和范围,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平台,整合各地监测数据,形成完整、准确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库。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监测数据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为地面沉降灾害的防范提供有力支持。
在加强地面沉降监测的基础上,还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
首先,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降。
其次,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另外,要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建设符合地质环境要求,减少地面沉降灾害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与地面沉降灾害对城市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预防工作,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通过科学监测和有效预防,才能有效避免地面沉降灾害对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发展。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规范-最新国标
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和缩略语 (1)术语和定义 (1)缩略语 (2)4 总则 (3)目的任务 (3)基本要求 (3)工作流程 (3)5 地面沉降调查 (3)调查原则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 (5)6 地面沉降监测 (6)监测网络设计 (6)监测设施建设 (8)监测技术要求 (8)监测设施运行维护 (10)7 地面沉降风险评价 (10)评价内容 (10)危险性评价 (11)易损性评价 (12)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12)风险评价与分区 (13)8 地面沉降防控 (13)防控原则 (13)防控分区 (14)防控措施 (14)9 质量检查与成果编制 (15)质量检查 (15)成果编制 (16)附录A(资料性)地面沉降调查表 (18)附录B(资料性)InSAR调查技术方法和星载数据 (19)附录C(资料性)水准点、基岩标、分层标、光纤监测孔设计和建设技术要求 (21)附录D(资料性)地下水监测井设计和建设技术要求 (30)附录E(资料性)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要求 (32)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面沉降调查、监测、风险评价、防控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要求,并规定了质量检查与成果编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35580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 401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1040 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3 术语和定义和缩略语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检测地面沉降的方法
检测地面沉降的方法一、背景介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的现象,通常由于地下水抽取、矿井开采、地震等因素引起。
地面沉降会影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稳定性,甚至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因此,检测地面沉降是非常重要的。
二、传统方法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通过在地面上放置标志物并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等工具进行测量,以确定标志物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度变化来检测地面沉降。
该方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2. 建筑物位移法建筑物位移法是通过监测建筑物的位移来检测地面沉降。
该方法需要在建筑物中安装传感器,并且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定期校正和维护。
三、新型方法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使用卫星图像来监测大范围内的地表沉降情况。
该方法可以快速获取数据,并且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但是精度相对较低。
2. 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可以通过扫描地面来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
该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地面沉降监测,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监测任务。
3. 非接触式光纤传感器技术非接触式光纤传感器技术可以通过在地下埋设一根光纤,利用反射和散射信号来检测地下土壤的变化。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但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四、综合应用为了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地面沉降信息,通常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使用遥感技术对整个城市进行监测,并且针对重点区域使用激光雷达或非接触式光纤传感器进行详细监测。
此外,在建筑物位移法检测到异常情况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和补充。
五、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方法被应用于地面沉降检测中。
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综合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需要进行定期的校正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面点 P ,若沿着 A 1 P 和 A 2 P 传播 的两个雷达波绝对相位差 φ total 已知, 可以求得斜距差 δR ,其数学关系为:
δR=R1-R2=
InSAR系统的观测几何原理
其中 λ 是雷达的波长 ,R 1 、 R 2 分别为 两个雷达到地面目标的斜距;对于机 载系统 P=1 ,星载系统 P=2 。因为 B<<R 1 ,斜距差可近似为基线 B 在 R1 上的投影分量 δR≈Bsin(θ+a),θ为雷达视角
区域地面沉的监测常用方法
学生 学号:
摘要
产生地面沉降的可能原因是抽取地下水、化石 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物资源而引起 地层的压缩,其中最主要的是地下水的开采。当今 世界上已有很多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并由此引发
了诸如地面变形开裂,建筑物倒塌,现代城市埋设
的各种管线的变形破坏、区域内涝等一系列严重的 次生灾害。主要概述常用的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
四颗 GPS 卫星才能对一点进行精确定位。随着我国“北斗”
导航系统建设的日益完善,它会被越来越广的利用到地面 沉降的中来。
为什么GPS要同时用四颗卫星才能实现定位?
假设t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GPS接收机,可以测定GPS信号到达接收机 的时间△t,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上 四个方程式: 上述四个方程式中待测点坐标x、 y、z 和Vto为未知参数,其中 di=c△ti (i=1、2、3、4)。di (i=1、2、3、4) 分别为各卫星到接收机 之间的距离。△ti (i=1、2、3、4) 分别为各卫星信号到达接收机所经 历的时间。c为光速。四个方程式中各个参数意义如下:x、y、z 为待测 点坐标的空间直角坐标。 xi 、yi 、zi (i=1、2、3、4) 分别为各卫星 在t时刻的空间直角坐标,可由卫星导航电文求得。 Vt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的卫星钟的钟差,由卫星星历提供。 Vto为接收机的钟差。 由以上四个方程即可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x、 y、z 和接收机的钟差Vto 。
GPS: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
优点:①选点方便,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②观测受天 气条件的限制较小;③可同时测定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和 速度;④在测程大于10km时,精度高于水准测量。 缺点:价格昂贵。
用途:地形条件复杂、起伏大或建筑物密集、通视条件 差的地区。
(3)传感器—引伸计
在沉降区埋设布置各种传感器,将地面沉降的信号转 换电信号、磁信号、光信号收集起来,用预先编制的软 件处理,进行实时监测。
地面沉降的测量、监控方法
(2)GPS技术
GPS系统简图
GPS 系统是以全球 24 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能够向
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它由 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 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 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 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它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 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 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要同时有
遥感技术
二、遥感大地测量技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 器对远距离目标发射电磁波,然后接受、处理反射的信号, 最后成像成图,达到识别物体的一种技术。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以同一地区
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
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图像,然后经相位解缠,从干涉条纹 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高程测量基本原理如下:
地面沉降
位于美国加州门多塔的圣华金河谷
地面沉降
值得注意的是:地面沉降很多时候都是不易被 发觉的,因为它是和大范围的地形变化掺和在一起 的,而且选作参照的标准(例如标尺)会受到地面 沉降的影响产生误判。但是有一些辅助的信息能帮
助我们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有地面沉降的发生,如水
井的破坏率的上升,水井套管的突出和倒塌,靠近 河岸和海岸地带变得发生洪水,城区内容易内涝及
total => θ=sin-1 a
2PB
λ φtotal 2p
h=H-R1cosθ
H 、 R 1 、 B 均为已知值,最后生成 DEM 图。
谢谢!
地面破裂变形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产生地面沉降
的警觉。
地面沉降的测量、监控方法
一、基于地面的大地测量技术
(1)水准测量:一般只用来测量垂直位移。要 注意一定要从稳定的水准点开始测量。
水准测量
精密水准测量的优点:前期投入较小;测量过程
简单;测量精度可以满足大部分工程的要求。 缺点与不足:只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区域,对大范 围的区域工作量过大,工作效率不高;易受到基准 点变形位移的干扰;无法实时全天候观测;测量工 作容易受天气变化的干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