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合集下载

了解测绘技术中的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方法

了解测绘技术中的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方法

了解测绘技术中的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方法地表沉降是指地下水开采、地下矿井开采、地下空腔涌湖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地表下陷现象。

地表沉降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地表沉降的情况,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测绘技术中的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方法。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

在地表沉降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高程的变化来间接反映出地表沉降的情况。

遥感技术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利用激光束与地表的反射和散射特性,可以获取地表的三维坐标信息,从而实现对地表沉降的监测与分析。

2.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通过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以获取地表形变信息,进而推测地表沉降的情况。

3. 热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表的辐射温度来推测地表沉降的情况。

地表沉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后,地下水的上升速度会减缓,从而导致地表温度的降低。

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表温度的变化来推测地表沉降的情况。

二、测量仪器技术测量仪器技术是直接测量地表沉降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水准仪、GNSS等。

1. 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以通过测量地表的高程变化来推测地表沉降的情况。

全站仪通过测量地表上若干点的坐标高程,并将其与基准点的坐标高程进行比较来判断地表是否发生沉降。

2. 水准仪:水准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以通过测量地表的高程变化来推测地表沉降的情况。

水准仪通过测量水准点的高程,并将其与基准点的高程进行比较来判断地表是否发生沉降。

3. GN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获取地表坐标信息的技术。

通过在地表上布设多个GNSS接收器,可以实现对地表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从而判断地表是否发生沉降。

三、数学模型与分析方法除了遥感技术和测量仪器技术,数学模型与分析方法也是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的重要手段。

地面沉降控制总结汇报范文

地面沉降控制总结汇报范文

地面沉降控制总结汇报范文地面沉降是地下人工开挖和地下管线施工等工程活动常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地下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地面沉降问题也日益凸显。

地面沉降不仅对城市建设和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威胁。

因此,如何控制地面沉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地面沉降问题,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整理出以下控制措施。

首先,地面沉降的控制首先需要从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上加以考虑。

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对地下管线和地下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以减少对地下土体的影响,从而降低地面沉降的风险。

在施工方案上,需要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技术,尽量减少地下土体的扰动和破坏。

其次,地面沉降的控制需要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地面沉降的情况,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和预警。

一旦发现地面沉降超过预警值,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进一步的沉降。

再次,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例如,在柔性地基上可以采用预压加固、土体注浆和土体改良等技术,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来减少地面沉降。

在硬质地基上可以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排浆技术等,以加强地下土体的支撑和稳定。

最后,地面沉降控制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地面沉降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标准。

公众需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使用,以保护地下土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控制地面沉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监测手段和技术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地面沉降的有效控制,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王明, 沉降场的控制研究. 重庆建工科技有限公司,2016 年2. 李卫民,地面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中国岩土工程学会,2017 年3. 郭建忠,地下连续墙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控制的探讨. 土木建筑工程研究, 2018 年。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汇总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汇总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汇总地面沉降,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简单来说,地面沉降就是指地面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的下沉现象。

它可不是个小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比如建筑物倾斜、地下管道破裂、洪涝灾害加剧等等。

那地面沉降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有哪些有效的监测方法呢?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

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地壳运动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壳一直在不断运动,有时会导致地面的缓慢下沉。

此外,松散地层的自然固结也可能引起地面沉降。

比如在一些沉积平原地区,由于沉积物的压实和排水,地面会逐渐降低。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为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

地下水就像地下的一个巨大水库,当我们抽取的速度远远大于它自然补充的速度时,地下水位就会下降,导致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减小,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引起土层压缩,地面也就跟着沉降了。

除了地下水开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是地面沉降的一个诱因。

高楼大厦、地铁、地下停车场等工程的建设,会给地面施加巨大的压力,导致地基土层发生压缩变形。

另外,矿产资源的开采,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如果开采方式不当或者开采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回填,也会引发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可不小。

首先,它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地面下沉会导致建筑物的基础不均匀沉降,从而使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倒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地面沉降会影响地下管道的正常运行。

地下管道随着地面一起下沉,可能会发生弯曲、破裂,导致供水、供气、排水等系统出现故障,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

再者,地面沉降还会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地面下沉,一些地区的地势变得更低洼,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更容易积水,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地面沉降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监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面沉降报告

地面沉降报告

地面沉降报告报告对象:XXX市政府城建部门报告内容:根据最近的地质勘探及监测数据,我司对于所辖区域的地面沉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撰写了本报告,旨在向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反映地面沉降状况,寻求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总体情况经过对所辖区域的地质勘探及监测,发现该区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 地面自然沉降:由于地质构造、岩土层性等因素影响,地面在自然状态下会有一定程度的沉降。

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的自然沉降速率在每年0.5厘米左右,整体比较平稳。

2. 人为沉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固定资产的建设增多,使得地面承载力逐渐降低,进而导致地面的人为沉降。

我们的数据显示,该区域的人为沉降速率在每年0.8厘米左右,较为明显。

3. 工程沉降:该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地下管线及施工工地,这些工程对于地面的沉降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的数据显示,该区域的工程沉降速率在每年0.6厘米左右,较为明显。

二、风险评估及建议地面沉降现象会对于曾经的地面高程、水文地质条件等产生现实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地质勘探:在新的建设项目中,应当充分考虑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开展更加全面的地质勘探工作,准确评估地质风险,避免出现隐患。

2. 加强管线维护:地下管线的维护工作应当加强,避免外力对于管线的影响导致地面沉降问题。

3. 适当调整用地:在国土资源利用中,应当适当考虑该区域的地面沉降现象,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出现对于地面沉降风险的放任。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该区域的地面沉降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风险评估与解决建议,期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务实考虑这些问题,加强工作,减少风险。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及治理措施摘要:地面沉降量增加过快大会易造成各种建筑物大量下沉、地下电缆管道大面积破损、洪涝地震等各类灾害持续加剧蔓延等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给整个国民经济安全造成极为巨大潜在的严重损失。

针对当前上述严峻问题,结合前人多年收集的各种研究报告资料,本文着重对区域地面的沉降特征进行开展了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综合与评价验证了各地现有成熟的各种地面异常沉降特征预测体系及各种监测分析技术,并着重根据各不同地区地面反常沉降行为的主要特性,提出有了具体针对性可行的综合预防应对策略措施及相关治理工作措施,对加强地面超常沉降预防治理应对工作都有着一定价值的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治理措施1地面沉降相关的监测技术概括1.1 常用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大范围监测技术水准测量站1~5技术较为可靠、成熟,高程测点系统存在较大失效的可能性,集成化、自动化应用程度比较低,不能满足大规模信息化的监测工作需求全球定位系统(GPS)1~10点式监测,集成化、自动化运用程度很高,布设和密度相对较低,成本投入较偏高合成孔径干涉仪雷达(InSAR)1~20分布式光纤连续面监测,集成化、自动化及控制一体化程度要比较高,成本要求比较高,精度要求易受地面农作物等环境因素干扰等的影响分布式光纤0.01精度高、效率比较高,性能要成熟和可靠,自动化系统集成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施工技术方法比较简便,成本要稳定和可控,脆弱和易剪断,安全可靠存在应变折减小地尺度范围变形监测新技术分层标0.1点式变形监测,可实现分别实现对地层不同变形类型地层剖面的压缩和变形(膨胀)的测量数据及动态监测,实施应用时难度一般稍嫌大,成本要求亦较高基岩标0.1点式形变监测,数据可靠性能力更要求强,传感采集点密度也一般都较低,实施工作中技术难度都比较之大,成本较高。

1.2SBAS⁃InSAR技术SBAS监测技术是指一项是由Beradino等人团队在于2002年时所首先提出来使用的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的InSAR监测方法[详见图表12页]。

土木工程中的地面沉陷监测与处理

土木工程中的地面沉陷监测与处理

土木工程中的地面沉陷监测与处理地面沉陷是指土地表面下沉或下陷的现象,是土地利用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土木工程中,地面沉陷会对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地面沉陷的监测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面沉陷的原因地面沉降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地下水开采、地下采矿以及地下溶洞等;而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地下工程施工、地下水开采和地下石油开采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地下土层沉降,进而引发地面沉陷问题。

二、地面沉陷的监测方法为了及时掌握地面沉陷的情况,土木工程中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

其中,常见的包括测量法、遥感技术和地下水位监测。

测量法是地面沉陷监测中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在地面上设置测量点,利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对地面的高程进行定期测量,从而了解地面沉陷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精确的数据,对于地面沉陷的状况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遥感或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进行监测的方法。

通过获取地表的图像和数据,可以对地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了解地面沉陷的程度和范围。

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高效率和非破坏性等特点,可以较全面地监测地面沉陷的情况。

地下水位监测是针对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问题而设计的一种监测方法。

通过设置水位监测点,定期采集地下水位的数据,可以判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而评估地面沉陷的风险。

地下水位监测可以帮助工程师提前预警地面沉陷的可能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三、地下沉陷的处理方法针对地面沉陷问题,土木工程中采取了多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地面加固和地下补充。

地面加固是指对地面进行加固处理,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常用的地面加固方法包括地基灌注桩、加固板桩和加固梁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地面的抗沉陷能力。

地下补充是指通过向地下注入材料,增加地下土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地下补充方法包括喷射注浆法和钻孔注浆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地下土层的物理性质,提高地下土层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少地面沉陷的风险。

施工现场的沉降监测与处理

施工现场的沉降监测与处理

施工现场的沉降监测与处理施工现场的沉降问题一直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沉降不仅会对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环境和地下设施产生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施工现场的沉降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处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施工现场的沉降监测需要使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监测设备包括水准仪、测斜仪、位移计等。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实时监测沉降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帮助工程师及时掌握沉降的变化趋势,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施工现场的沉降处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一般来说,对于较小的沉降,可以采取补偿措施,例如在地基下方加厚垫层,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对于较大的沉降,可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如加固地基、重新设计基础结构等。

此外,如果沉降对周围环境和地下设施产生了影响,还需要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以确保整体的安全。

在进行施工现场沉降监测和处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过程中要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避免监测中断导致数据不准确。

其次,对于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地理解沉降的特征和趋势。

最后,在处理沉降问题时,要考虑到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施工现场的沉降监测与处理是保障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严谨的监测和处理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沉降的影响,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估,提前制定相应的沉降监测计划和处理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沉降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总之,施工现场的沉降监测与处理在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采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可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性。

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及分析报告

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及分析报告

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及分析报告【文章标题】: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及分析报告【引言】:混凝土路面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车辆的行驶和行人的步行。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由于道路材料老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路面可能会出现沉降现象。

沉降不仅会影响交通安全与舒适性,还可能导致路面损坏和修复成本的增加。

对混凝土路面的沉降进行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介绍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及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并提供相关的观点和理解。

【正文】:一、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方法1.1 定点测量对混凝土路面进行定点测量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通过在不同位置设置测量点,并使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设备进行定期的高程测量,可以获得路面高程的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发现沉降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在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遥感影像和激光扫描技术,可以获取整个路段的路面高程信息,并使用数字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的优点,适合大范围的路面监测。

1.3 GPS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也可用于混凝土路面沉降监测。

通过在路面上安装GPS 接收器,并获取其位置信息,可以实时监测路面的沉降情况。

这种方法除了能够提供沉降的数量化数据外,还可以对沉降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二、混凝土路面沉降分析2.1 沉降数据处理对于获得的沉降数据,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计算平均沉降量、方差和标准差等指标,可以了解路面整体的沉降情况以及不同位置之间的差异性。

还可以将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检测出潜在的趋势或周期性变化。

2.2 沉降原因分析除了对沉降数据进行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外,还需要进行沉降原因的深入分析。

常见的路面沉降原因包括土质问题、地下管道破裂、水土流失等。

通过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调查和评估,可以找到引发沉降问题的主要因素。

2.3 影响评估与建议根据混凝土路面沉降分析的结果,需要进行影响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2.1、水准测量 (3)2.2、三角高程测量 (4)2.3、GPS测量 (4)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3.3、DInSAR测量缺陷 (9)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

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

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

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

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

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

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相对较小。

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的富水地段。

地面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大行山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及安阳等大、中城市最为严重。

该区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区内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的渭河盆地及山西省的汾河谷地以及一些小型山间盆地内,如西安、咸阳、太原、运城、临汾等城市。

第四纪沉积物沿河流两侧呈条锯状分布,以冲积砂上、粘性土为主厚度变化;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持续断陷或下陷。

地面沉降范围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公共安全‖重点领域设置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中,也把―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立体监测技术‖列为民生科技示范重点工程。

1.2、地面沉降的类型地面沉降分构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

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

中国出现的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

按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可分为三种模式:1、现代冲积平原模式,如中国的几大平原。

2、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冲积三角洲平原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

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肖山的地面沉降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

3、断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为近海式和内陆式两类。

近海式指滨海平原,如宁波;而内陆式则为湖冲积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的地面沉降可作为代表。

图2 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分布1.3、沉降灾害的成因1、诱发因素1)自然因素:①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②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面的相对下降(沿海);③土层的天然固结(次固结土在自重压密下的固结作用)。

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大,速率小。

自然因素主要是构造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

一般情况下,把自然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壳形变或构造运动的范畴,作为一种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究。

2)、人为因素:①抽汲地下气、液体引起的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通、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②大面积地面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③大范围密集建筑群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大面积整体性沉降——工程性地面沉降。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范围较小,但速率和幅度比较大。

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

将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进行研究和防治。

2、成因机制:由于地面沉降的影响巨大,因此早就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密切注意。

早期研究者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如新构造运动说、地层收缩说和自然压缩说、地面动静荷载说、区域性海平面上升说等。

大量的研究证明,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地面沉降的外部原因,中等、高压缩性粘土层和承压含水层的存在则是地面沉降的内因。

因而多数人认为沉降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卤水以及高大建筑物的超量荷载等引起的。

在孔隙水承压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相对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pw),它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故称为中性压力;而由土颗粒骨架承担的部分能够直接造成上层的压密,故称为有效应力(ps);二者之和等于总应力。

假定抽水过程中土层内部应力不变,那么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有效应力等量增大,结果就会引起孔隙体积减小,从而使土层压缩。

由于透水性能的显著差异,上述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的过程,在砂层和粘土层中是截然不同的。

在砂层中,随着承压水头降低和多余水分的排出,有效应力迅速增至与承压水位降低后相平衡的程度,所以砂粒压密是“瞬时”完成的。

在粘性土层中,压密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而直到应力转变过程最终完成之前,粘土层中始终存在有超孔隙水压力(或称剩余孔隙水压力)。

它是衡量该土层在现存应力条件下最终固结压密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对而言,在较低应力下砂层的压缩性小且主要是弹性、可逆的,而粘土层的压缩性则大得多且主要是非弹性的水久变形。

因此,在较低的有效应力增长条件下,粘性土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起主要作用,而在水位回升过程中,砂层的澎胀回弹则具有决定意义。

此外,土层的压缩量还与丘层的预固结应力(即先期固结应力)、土层的应力—应变性状有关。

由于抽取地下水量不等而表现出来的地下水位变化类型和特点也对土层压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2.1、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作为传统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具有前期投入小、施工过程简单,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设。

一般认为水准测量受经费和人力的限制,一般布点少,路线稀疏,监测周期长,时空分辨率都很低,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防灾减灾对地表形变进行快速和大范围监测的需求。

水准网布设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一、二等水准网不得选取新埋设的水准点或者临时转站点作为结点,而是应该选取深标、基岩标等稳定的点作为结点。

2.一、二等水准点应按照统一规范进行布设,一等水准路线在布设时要沿着道路,水准路线要闭合成环且构成网状,二等水准网要布设在一等环内。

3.如果水准点是用在工程建设活动密集区或者地下水开采区,则要在水准网的基础上按照远离监测区方向逐渐稀疏的原则适当进行加密。

4.如果是轨道交通、天然气、防汛墙等线性工程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则要根据其走向来布设,布设间距为0.5km,重点监测区域可以按照0.2-0.3km的间距适当加密,如果所监测区域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则要沿着垂直于线性工程的走向布置少量监测点。

5.如果水准点是用于局部区域高程控制,则布设间距应为0.5km,可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图3 上海地面沉降一等水准网示意图2.2、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高法, 是通过观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天顶距(或高度角)测定两点间高差的一种方法。

该观测方法简单, 受地形条件限制小, 施测速度快, 是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

该法在测定天顶距时, 由于受大气折光的影响, 天顶距的测量精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使高程测量的精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大气折光的影响复杂多变,目前还很难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模拟和改正, 因此, 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在很多场合受到限制, 同时也影响了其应用的范围。

2.3、GPS测量GPS具有全天候、自动化观测的优点, 而且, 其测量精度高, 成果稳定可靠, 在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变形监测等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GPS由于设备比较昂贵, 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布网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