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美丽中国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民期待和精神追求,点亮了希望的征程,形象地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描绘了蓝图和愿景。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中心,将承载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任,我们会本能地想到美丽中国必然需要建立在美丽城市的基础之上,这就对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高目标、高要求和高标准。笔者着重针对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谈些浅见,作为对如何建设美丽城市的献言。
一、美丽中国提升了城市科学发展的理想目标
何谓美丽?美丽是指使人看到、感到美好的形容词。它是美观、美感、美气和美的享受之概括表达,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满意度的高度评价。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象目标。笔者认为这是它的内涵,它必然还有一个空间形象要求,那就
从建设美丽中国
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任致远
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为人民创造生产生活的优美环境,这是它的外延和外观。它的实质是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一个较高社会发展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现代社会。面对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过去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指标及其评价标准都需要发生实质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由此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新时代、新里程。
城市发展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中心地位与先导作用,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窗口和晴雨表。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无疑提升了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理想目标,即努力建设美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提出的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紧凑城市等发展目标,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素质,不仅宜居,有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集约紧凑发展,还必须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空间和文明形象,使城市各具特色,走出“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困境,使城市发展不仅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城市更加美丽,真正成为幸福家园。
美丽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展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形象目标,包含着城市科学发展的丰富内容,要求城市经济发展硬实力和文化发展软实力相辅相成,赋予城市发展从理论认识到建设实践的变革转型重要使命,任务是艰巨、复杂、困难重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城市美丽与否最终需要以人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文明的满意度来衡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根本标准,并以人民的直接观感、切身感受、生活体验来说明,因此,建设美丽城市不做实实在在的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是不行的。这不仅是新时期的呼唤和承诺,更重要的是必须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行动。
二、对美丽城市的认识与瞻望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要求,是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青山绿水、森林草地、长河飞瀑、彩虹霞色、花香鸟语等,是自然美,也
是原始美(原生态的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美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所创造的建筑艺术、园林庭院、公园广场、城市雕刻、水上船帆、田野景色等,是创造美、人工美、人工与自然结合美,是经过加工雕琢的美,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构筑的空间美。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的人文创造融于自然,缔造了许多众所周知的美丽城市,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杭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等,是突出自然美的古代城市;“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长安,“古琴川河上架桥,整个城市犹如一把美丽的七弦琴”的常熟,“在宫城之内人工开拓出北海、中南海、什刹海三海居中”的北京城等,是突出人工美的古代城市;“君到姑苏见,大家尽枕河,七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百园之城苏州,“原有九门而七门为水门,巧妙地把自然山水、城乡、名胜古迹、园林、路桥等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绍兴城,“古城、沱江、风雨桥有机组合成立体图画”的凤凰城等,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相结合的范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工要素的不断增多,自然环境不断被创造,变得十分复杂、多样、形形色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衡量美丽城市应强调的是整体美、和谐美,协调各方面的城市要素,处理好“人、自然、建筑、城市”的关系,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挥出城市的内在优势和魅力,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需要提及的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模式,工厂林立,高楼大厦崛起,汽车如流,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内容及格局。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和危害,工业“三废”污染直接损害着山林、水系、土壤以及影响着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和恶化,尤其是致使盆地地形的工业城市形成逆温气象,更加重了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冬季尘雾弥漫往往看不到风和日丽的景象,何以谈及美丽城市的发展建设呢?对那些资源(煤炭、石油、矿业)开发型的工业生产城市,开山采石、地面开挖、采空塌陷、常年大型重载交通工具运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工业“三
废”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其建设美丽城市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今,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和信息化全面管理,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科技、循环经济、新能源和节约资源型工业不断涌现,实施调整优化城市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加强环保建设,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品的工业企业等措施,工业发展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减轻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压力,为建设美丽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能。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很多地方的产业污染依然存在,传统工业需要升级改造,新兴工业需要大力发展,清洁工业需要极大普及。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美丽城市建设是需要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因此,加快转变工业生产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首当其冲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切实落实的艰巨任务。
自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城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覆盖水平,像广东各城市的绿道建设、上海外滩景观的综合整治、天津海河两岸街景的全面整治、潍坊南白浪绿洲和北辰绿洲的大力整治、西安曲江地区的园林化整治以及贵阳南明河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随州针对“三山拱卫、两水环绕”的自然地貌,借助白云湖湖光水色,打造“山倚城、水绕城、城在山水中”的山水城市格局等,成效显著,为建设美丽城市奠定了基础。这些事例说明,面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抓住各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景观要素,精心规划和设计,一条河、一个街道、一个区域地进行综合考虑、全面整治、突出重点、突出优势、突出特色风貌,处理好“人、自然、建筑、城市”的关系,创造城市各种要素的整体美、组合美、和谐美,彻底扭转不协调、不均衡、不相称、不整洁、不健康的杂乱局面,努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品味,让人们生活在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没有污染的威胁,没有混乱的不良现象,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产生宜居感、美气感和家园感,那么,建成美丽城市便指日可待。许多城市已经取得了成绩和经验,那就是城市建设行为规范的转型发展,即由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盲目进行大拆大建向注重城市空间文化品质转变,追求标新立异建设向各项建设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由百城一面向发展特色城市转变。一座座美丽城市必将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不久后凸现出来。
三、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就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形势和现状而言,城市转型发展是实现美丽城市乃至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健康地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真正落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护、发展、弘扬城市文化,努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繁荣建筑创作,体现城市特色,改变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面貌,从而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一)见物观人,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
自“十五”计划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迅速拓展,现在的城镇化率已达50%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几乎每座城市都能看到新区开发、旧城改建、居住区崛起、建筑林立、道路成网、车辆拥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置身其中,就会发现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新区开发中拼凑的成分较多,功能混杂、构不成循环经济,缺乏创新产业和新兴产业,有的甚至是污染工业企业的转移;旧城改建和城中村改造往往是大拆大建,推倒重建,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认真保护,又造成旧城和城中村原住民向周围地区甚至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转移;新的居住区大多是高层的商品住宅楼,工薪阶层的人们负担不起,出现不少空置房,又要在边缘地区兴建经济适用住房;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圈占山水环境好的地段兴建楼宇,侵占了广大居民应享有的绿色公共空间;建筑物鳞次栉比,给人们造成“钢筋混凝土森林”的感觉,感到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割离、封闭、单调、压抑;不少城市中由于高架路、立交桥以及道路隔离护栏的阻隔,加上车辆拥堵,让人们感到城市空间被无情分割而带来不舒适、不方便、不亲切甚至不安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