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技术及平台,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1—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

本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示范应用,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拟在6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和示范应用类四个层次,启动4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业或医院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第4部分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1—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研究的重点
领域之一,它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共性技术
研究及其应用。

它涵盖从传感器、系统工程、多物质力学、计算机辅助理论、数学建模、材料特性的研究到模块化、系统集成、创新设计、复合材
料抗损伤性能提升、新型材料制备的先进技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工艺
优化等应用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尤其是传感器系统,是实现自动识别、智能检测、遥测技术
及其在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是用来获取环境数据
和物理系统状态信息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测量温度、湿度、光照等物理量,也可以测量运动、位置、振动、压力等变量,还可以通过有机感应器对气味、气体特性、化学物质和放射物进行检测。

2、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是指将传统的技术及其组件、部件和子系统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出更强大、更高效的系统,以实现新的技
术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体系。

急停装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研究

急停装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研究

91STANDARD SCIENCE 2021, No.1急停装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研究黄 庆(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摘 要:急停装置作为工业自动化过程中基础且关键的部件,其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本文论述了现行相关标准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急停装置失效机理的研究,提取急停装置的安全要求和关键技术内容并形成国家标准。

通过国家标准的实施,以标准保障产品安全,完善机械安全标准体系。

关键词:急停装置,失效机理,安全要求,国家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1.01.017Research on National Standard for Safety Requirements ofEmergency Stop DeviceHUANG Qing(Centre Test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bstract: As a basic and key device in industrial automation proces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emergency stop device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equipments and personn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relevant standards. By study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emergency stop device, it extracts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and key technical indexes of emergency stop devices, and forms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will guarantee the products safety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system of mechanical safety.Keywords: emergency stop device, failure mechanism, safety requirements, national standard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 )”重点专项2017年度“安全防护装置等机械安全风险控制 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7YFF0207203)项目支持。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7.09.27•【文号】国科发资〔2017〕296号•【施行日期】2017.09.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

“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识题”要点专项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改革性技术的不停涌现,依据《国家中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纲领(2006-2020)》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要点研发计划启动实行“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问题” 要点专项。

依据本要点专项实行方案的部署,现公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改革性技术是指经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打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门路的改革,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

“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问题” 要点专项要点支拥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学家获得原创打破,应用远景明确,有望产出拥有改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织研究(如资料素化、碳基资源催化、超构资料、太赫兹科学—1—技术等方向)。

在 5 类科技计划中已有布局的研究内容不在本专项重复支持。

专项实行周期为 5 年( 2017-2021 年)。

2017 年,改革性技术要点科学识题要点专项将环绕化学键精准重构、超构资料、精准介察看量、新式太赫兹辐射源等方向部署 13 个研究方向,国拨总经费约 3.9 亿元。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周边,技术路线显然不同,可同时支持 2 项,并成立动向调整系统,依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连续支持。

申报单位依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要科学识题和打破要点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

鼓舞环绕一个重要科学识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

鼓舞依赖国家要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所有核查指标。

如无特别说明,每个项此刻设课题不超出 5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出10 家。

项目申报需具备相关研究基础,并曾获取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且实行成效优异、拥有重要应用—2—远景。

申报项目负责人需拥有肩负国家重要科技项目的经历。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20210517175034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20210517175034

附件11耀24튨゜2021 ㈠ 㜮′〲⸹㔴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量子化、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建设。

2021年度指南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围绕基础前沿和战略任务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示范3大方向进行部署,拟支持21个重点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82亿元。

其中,拟部署不超过6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1200万元,每个项目200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

除特殊说明外,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282—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为3~5年。

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数不超过10家。

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可参考重要支持方向(标*的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本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NQI协同创新1.1基于D-SI的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及体系建立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数字国际单位制(D-SI)的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制符合可发现、可获取、可互用、可复用(FAIR)规则的NQI数字框架,研制测量数据的数字化规范、国际互认机器可读数字校准证书的结构规则及参考实例,建立面向—283—NQI实体的数字身份管理规范和基于可信时间戳的信息安全系统,开展基于D-SI用于数字转换的安全可靠校准测量系统的应用研究。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申报指南(DOC 71页)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2—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原创实用版)目录1.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述2.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领域3.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4.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与影响正文一、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资金支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7 年,我国启动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工作,以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成果。

二、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领域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包括:1.基础研究: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旨在加强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2.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前沿技术研究: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和发展。

4.社会公益性研究:以解决社会公益性问题为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

三、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目标、研究内容、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

2.项目初审:相关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项目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3.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从科学性、技术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

4.项目立项: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立项项目并进行公示。

四、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与影响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还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

总之,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202402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202402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20240204[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申报单位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申报日期]一、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与目标(此部分介绍项目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需求等,明确该项目的目标及其与国家战略的关联。

)1.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此部分描述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方案或路线图,包括主要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创新点、实施路线等。

)1.3项目预期效益(此部分描述项目预计达到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包括产品或技术的创新点、应用前景、市场需求等。

)1.4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此部分介绍项目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包括申报单位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和其背景、合作单位或团队等。

)二、项目实施计划2.1研究进度计划(此部分列举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和阶段性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度计划,包括起止时间、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完成时间等。

)2.2预计研究经费(此部分列明项目所需的总经费及其预算分配,包括研究费用、设备购置费用、人员费用、管理费用等。

)2.3风险与应对措施(此部分分析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实施。

)三、申报单位基本信息3.1申报单位概况(此部分介绍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组织架构、实力、相关成果等。

)3.2主要研究人员情况(此部分介绍申报单位的主要研究人员情况,包括姓名、职称、专业背景、研究方向、荣誉等。

)3.3合作单位情况(此部分介绍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的情况,包括合作单位的名称、背景、在项目中的作用等。

)四、申请书附件清单(此部分列明申请书中的附件清单,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实施方案、研究团队简介、申报单位相关证明材料等。

)以上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的内容,本申报书将根据实际项目需求提供详细的研究计划和资料,并充分满足相关要求。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概述项目背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此,国家推出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旨在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能力。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能力,防范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项目重点本项目的重点将聚焦在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溯源两个方面。

•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的数据监管和追溯能力,提供智能化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方案。

•食品溯源方面,研究开发食品追溯标准,构建完整的食品信息追溯体系,加强产品追溯和质量反馈,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警报发布机制,提高食品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本次专项申报单位主要为食品安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申报项目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成果转化潜力;•申报项目团队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和基础;•申报单位应当具有论文、专利等一定的科研成果。

申报内容•项目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价值;•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研究团队建设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研究条件和平台保障。

申报流程•单位初审:申报单位首先提交该项目的初审材料;•专家评审:通过初审的项目将进入专家评估阶段,由专家团队对项目的技术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组织公示:评估通过后,会对项目进行公示;•确认立项:公示无异议后,项目被确定为立项。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7个重点专项国拨经费一览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7个重点专项国拨经费一览

序号所属专项1纳米科技2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4纳米科技5新能源汽车6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7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8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精准医学研究10深地资源勘查开采11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2新能源汽车1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14高性能计算15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6地球观测与导航17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8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9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20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1新能源汽车22地球观测与导航23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4云计算和大数据25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6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27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8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9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30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2七大农作物育种33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4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5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6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7地球观测与导航38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39深地资源勘查开采40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41七大农作物育种42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43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44纳米科技45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46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7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4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9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50地球观测与导航5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2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3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54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5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56云计算和大数据57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58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59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60地球观测与导航6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62地球观测与导航6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4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6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67干细胞及转化研究68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6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70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7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2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4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7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77纳米科技7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79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8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8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82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8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84纳米科技85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86纳米科技87纳米科技88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89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90纳米科技91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9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3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94纳米科技95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96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7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98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99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100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101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02纳米科技10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10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0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06纳米科技107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108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109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1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11纳米科技112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13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114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15云计算和大数据116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117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118纳米科技119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120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121高性能计算122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123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24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2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12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27海洋环境安全保障128全球变化及应对129全球变化及应对130全球变化及应对131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3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33智能农机装备134深地资源勘查开采135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36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137云计算和大数据138全球变化及应对139全球变化及应对140全球变化及应对14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142全球变化及应对143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44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45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14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47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48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49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50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5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15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53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5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55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56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57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58全球变化及应对159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160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6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6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64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165智能农机装备166智能农机装备16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168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6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170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71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7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73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17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7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76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77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78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179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180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81精准医学研究182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183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84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8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86干细胞及转化研究187精准医学研究188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18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190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91中医药现代化研究19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93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19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195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9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97海洋环境安全保障19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199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0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1七大农作物育种20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03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0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05云计算和大数据206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7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08智能农机装备209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1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211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12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13新能源汽车21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15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1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17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18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19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21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22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2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24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25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26全球变化及应对227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28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2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30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31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32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33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34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35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3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37干细胞及转化研究23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39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4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41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42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43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44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45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24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47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48云计算和大数据249云计算和大数据250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251精准医学研究252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5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54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255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56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57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5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59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260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6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26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263七大农作物育种26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65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6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67精准医学研究268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69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70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71网络空间安全27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73海洋环境安全保障27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75精准医学研究276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277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78网络空间安全279精准医学研究280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281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82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83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84海洋环境安全保障285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86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87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88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89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90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291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292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9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29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295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96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297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298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99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00网络空间安全301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02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303精准医学研究30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05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30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07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308精准医学研究309精准医学研究310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11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312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13智能机器人314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15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316全球变化及应对317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18新能源汽车319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20智能机器人321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22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323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24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25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2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27精准医学研究328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329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30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31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3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33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34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35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36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37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38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39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40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1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34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4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44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5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6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7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48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49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50深地资源勘查开采351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52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353全球变化及应对354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55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356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357全球变化及应对358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59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360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61精准医学研究362精准医学研究36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64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65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36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367智能机器人368精准医学研究369精准医学研究370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71高性能计算372智能机器人373地球观测与导航374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375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376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77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78精准医学研究379精准医学研究380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381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8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8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84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85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86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387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88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389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90高性能计算391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392高性能计算393高性能计算394高性能计算395数字诊疗装备研发396高性能计算397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398高性能计算399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01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0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3高性能计算404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0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0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407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08海洋环境安全保障409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1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2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413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4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415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16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17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18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19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42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2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2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2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24纳米科技425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26海洋环境安全保障427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28精准医学研究429纳米科技430纳米科技43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43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3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34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35纳米科技436纳米科技437纳米科技438纳米科技439纳米科技44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441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442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43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444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45纳米科技446精准医学研究447精准医学研究448精准医学研究449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51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2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454数字诊疗装备研发455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先进轨道交通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先进轨道交通云计算和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先进轨道交通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网络空间安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和大数据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智能农机装备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新能源汽车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智能农机装备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智能农机装备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智能农机装备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智能农机装备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智能机器人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智能机器人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智能机器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智能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数字诊疗装备研发。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工程院•【公布日期】2024.09.13•【文号】•【施行日期】2024.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各工作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院机关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规范中国工程院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保障专项组织实施,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现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2024年9月1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科技委决策部署,加强和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程序,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由中国工程院作为主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以下简称“重点专项”)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为国选题、为国立项、为国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大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和能够引领未来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第四条中国工程院负责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对重点专项实施绩效负总责。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 方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 汤万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3 韩瑞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高级经济师4 陶雪荣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员5 何小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6 滕旭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检测中心研究员7 吴淑琪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8 李铮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教授级高工9 陈宗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0 钱永忠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1 李业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12 刘见中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究员13 康荣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高工14 边鸣秋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高工15 李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工16 翟清斌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副研究员17 王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18 张庆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19 陶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 王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高工21 张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工22 周子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处长23 龙伶俐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工24 强毅中汽认证中心研究员25 涂江平浙江大学教授26 刘碧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分院研究员27 黄永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研究员28 欧阳劲松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9 杨建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院高工30 李立宾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工31 卢琛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工32 王蕴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研究员。

科技部发布“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部发布“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 ;攻克基于外部感 知的机器人智能作 复机器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等。
: 1 。 模式 ,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 ;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 不 低 于 2
人和医疗 / 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我国特种机器人的
工程 化 应用 。
该 专 项 协 同标 准 体 系 建 设 、技 术验 证平 台 与 系统 建 设 、典 型示 范 应用 ,加 速推 进 我 国智能 机器 人技 术 与产 业 的快速 发展 。
发布了“ 智能机器人” 等重点专项 2 0 1 7 年度项 目申报指南。 共性技术类 、关键技术与装备类 和示范应用类 4 个层次 , “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按照 “ 围绕产业链 ,部 署 启动 4 2 个 “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拟安排国拨经费总 创新链”的要求 ,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 、新一代 概算约 6 亿元。
项 目的支持方式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项 目完成后 ,将对 2 个项 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
方式 。
另外 ,指 南还 对项 目 类 别 、支 持方 向或 重点 、申报 条 件 和要求 、 注意事 项 、 咨 询联 系方 式等 内容做 了 明确规 定 ,
指导符合条件的申报人进行项 目申报。2 0 1 7年度项 目申 报采取网上 申报与组织推荐的方式。
机 器人 、关 键共 性技 术 、工 业机 器人 、服务 机器 人 、特 种 2 0 2 1 年 )。 其 中 ,基础 前沿 技 术类项 目 5 条 ,主要 涉 及机 器人 新 机 电一 体 化技 术 ,以及 人 机协作 型 、作 业增 强 型等 机器 人
机器人 6 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 ( 2 0 1 7 一 型机构设计 、智能发育理论与技术 、生一机智能交互与生 该重点专项总体 目标是 :突破新 型机构 / 材料 / 驱动 验证平台研究等。 , 传感 / 控制与仿生 、智能机器人学 习与认知 、人机 自然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附件“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2016年科技部会同原质检总局等13个部门,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等方向进行了部署。

为充分利用专项剩余概算资金,2020年专项拟继续部署1个重点任务,国拨总经费约0.4亿元。

重点围绕新基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培育发展等对质量基础的整体性需求,部署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构建和完善产业或领域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性应用研究。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为2年,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6个。

1.重要新兴产业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围绕新基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培育发展等对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的整体性需求,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构建和完善产业或领域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性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welcome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welcome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已部署49个任务方向,国拨经费6.76亿元。

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碳排放交易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2017年项目支持任务为总任务的三分之一,为增强本专项申报竞争性,2017年指南任务方向进一步细化,共80个,总概算约7.4亿元。

重点研究新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和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评审结果相近并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先期支持2个项目,经中期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后续择优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为3~4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welcome一、计量技术为实现专项计量部分的总目标,对计量方向项目整体要求如下:项目研制的计量标准装置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可靠性、量程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相应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计量标准装置达到申报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申报为国家标准物质。

1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1.1 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和细胞计量技术及溯源性;研制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和活菌精准测量技术,基因序列和含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蛋白质含量计量基准方法和装置、糖基化计量方法;研究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生物单分子计量技术方法及溯源性;研究细胞、核酸、蛋白质等国家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 计量装置4套:蛋白质绝对含量计量装置1套,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1套,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3.0%;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7.5%;2. 新技术、新方法12项:计量溯源方法5项,绝对测量方法4项,计量方法3项,标准不确定度5%;3. 国家标准物质23种: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细胞分型计数、荧光校准等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5%;微生物和基体国家标准物质,welcome标准不确定度7.5%;4. 参加和主导国际、国内计量比对5项;5. 申报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3项;6. 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 新领域计量标准2.1 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磁粉芯、非晶纳米晶、弱磁等新型磁性材料磁参数的现场溯源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计量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微纳薄膜材料的结构及热电参数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研究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热物理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 计量标准装置10套:①永磁、软磁和弱磁材料磁参数现场计量标准装置各1套,交直流磁场和磁极化强度标准不确定度0.05%;②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标准装置1套,被测材料宽度(0.6~1.2)m,动态磁性计量研究平台1套,跨度15m;③高分子材料表观黏度标准装置1套;④传输线法、电容法和谐振腔法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标准装置各1套;⑤微纳薄膜材料结构光散射和塞贝克系数标准装置各1套。

2. 国家标准物质26种:①高分子材料特性量标准物质24种;②微纳薄膜材料特性参数标准物质2种。

3. 申请发明专利2项。

4. 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

welcome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2 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加工装备误差的测量与主动补偿方法与技术,研发测量与主动补偿系统;研究面向大型装备数字化装配的现场测量原理、方法与技术,新型工业大尺度三维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研究大尺度装备现场测量设备的坐标与姿态量传溯源技术及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高端装备大尺寸网格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大齿轮几何量坐标计量与溯源关键技术,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 精密测量装置5套:①大型机床误差测量与主动补偿装置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②异构网络动态测量定位装置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③大尺度坐标与姿态角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置1套,姿态角测量不确定度8″+3″/m;④大尺寸网格计量标准装置1套,网格测量标准不确定度1.2×10-6;⑤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置1套,渐开线测量标准不确定度5×10-6。

2. 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3 新能源与节能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多结航天太阳电池阵光电参数计量技术;研究光伏电站阵列能效评测方法,及其发电功率的串并联失配、线损、最大功率点跟踪等计量技术,实现光伏电站光电转换效率的welcome准确计量;研究光伏组件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交直流在线测量技术,以及并网光伏电站电参数动态测量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置,实现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系统的示范应用;研究LED等节能光源在植物照明测量仪器的校准技术,复现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量值。

考核指标:1. 标准装置及测量系统6套,植物照度计1台:①多结航天太阳电池光电参数测量系统,光谱匹配度最大允许偏差±3%;②光伏电站能效评测标准装置;③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现场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0.025%,范围(0-1500)V,(0-1000)A,谐波(0-40)次;④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置;⑤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标准装置;⑥光合光量子通量(PPF)测量装置;⑦植物照度计,标准不确定度2.0%。

2. 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4 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甚长基线全球卫星导航国家基准网和惯导产品多自由度复合角计量技术;研究惯导产品加速度及旋转参数计量技术;研究甚长基线干涉及卫星双向比对链路时延校准技术;研究军民共用天线高精度测量及溯源技术和通信天线测量用标准天线。

考核指标:1. 测量标准装置7套:①GNSS连续跟踪甚长标welcome准基线网1套,精度1×10-7;角位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15″;②甚长基线干涉链路时延校准系统,不确定度5ns;③实现时标基准的军地比对链路,不确定度5ns;④(1~40)GHz天线测量标准器和探头,不确定度0.075dB;⑤高精度低转速标准装置,不确定度2.5×10-6;⑥静动态综合加速度标准装置,不确定度5×10-3;⑦1 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置,不确定度3×10-5。

2. 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导国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5 复杂与极端环境中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复杂与极端环境,研究旋转振动、液体介质振动测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大扭矩计量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多分量力与扭矩、低频振动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研究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颗粒物及噪声源定位等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 标准装置11套,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旋转振动标准装置1套,DC~10 Hz的标准不确定度1.5%;②液体介质中振动标准装置1套,1MHz位移峰峰值不小于1 μm;③光电探测器频响校准装置1套;④智能便携式振动标准装置1套;⑤100 kNm扭矩标准装置1套,扭矩值(5 ~ 100)kNm,标准不确定度0.05%;⑥多分量力与扭矩校准装置1套,力值F x、F y: 10kN、F z: 100kN,扭矩值M x、M y: 500Nm、welcomeM z: 2000Nm,标准不确定度0.15%;⑦两分量振动标准装置1套;⑧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标准装置1套,速度(10~300) km/h,最大允差±0.3 km/h;⑨颗粒物质量检测装置2套;⑩噪声源定位用校准装置1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