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一些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差异

在汉语中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帝王的象征。如:龙颜、 望子成龙。
亚洲四小龙: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
在英语中是面目狰狞的爬行动物, 令人厌恶。
The old dragon 魔鬼 Dragon lady 母老虎
虎,在汉民族心目中 是“百兽之王”。
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英语中,狮子是 “百兽之王”。
•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white coal(水力) • Chinese cabbage(白菜) idiot(白痴)
• 汉语中表示嫉妒的词是“眼红”,“害了红眼病 ”,而英语却用“绿色”表示嫉妒。如:a green eye
• 妻子有外遇,戏称给丈夫戴了绿帽子,翻译成 green cap ,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这在英语中是 cuckold。
– 纸老虎 — paper tiger, – 丢脸— lose face, – 百闻不如一见— Seeing is believing. – 眼不见,心不烦 — out of sight , out of mind.
4、文化价值
(Cultural values)
3、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 (1)耸肩这个动作可能是英美人 所独有的,表示“我不知道” 或“有什么办法呢?”“我无 能为力”等等冷漠,无奈的意 思。
• (2)食指与中指交叉表示“祝你 幸福”、“祝你成功”。
• (3)拇指向上表示“好”,拇指 向下表示“不好”。
1、文化心理
(Cultural Psychology)
2、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3、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增多,不同文化的差异、交流及相互影响也必然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即翻译的过程必将产生很大的影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差异与翻译在此先举一例以作说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而英国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很清楚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的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二、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东方人和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不同,我国人民注重综合,注重归纳,注重暗示。

而西方人注重分析、细微、曲折。

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例如: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 R. 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之间的十大差异导语: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论 英

汉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差 异
胡 立
( 南 涉 外经 济 学 院 , 湖 湖南 长 沙 40 0 ) 1 2 5
一一
摘 要 :语 言 和 文 化 关 系 十 分 密 切 . 言 是 文 化 的 一 部 .语 分 , 言反 映 一个 民族 的 特 征 , 同 民族 的 文化 差 异 性 在 一 定 语 不 程 度 上影 响 翻 译 中词 义 的选 择 。 如 果 不 充分 理 解 两 种语 言之 间的 文化 差 异 . 能 造 成 交 际 困难 , 可 甚至 引起 文 化 的 中突 。 只 有 正 确 处理 源语 文化 与 目的 语 文化 之 间 的关 系 .才 能 更好 地 达 到跨 文 化 交 际 的 目的 。本 文通 过 英 汉 两种 语 言 的文 化 差 异 . 从 词 汇、 交 际 用语 等 角度 来谈 翻译 中词 义 的 选择 与文 化 差 异 的 处理 . 及 如何 避 免 文 化 差异 而 造 成 的文 化 冲 突 . 以 . 关 键 词 :英 汉翻 译 文化 差 异 源 语 文 化 目的语 文化

1前言 . 语 言与 文化 的关 系 十 分 密 切 ,而 翻 译 的 根 本任 务是 传 递 ( ) 用预 设 的 单 向性 二 语 语 用 预设 是 发 话 人 在谈 话 【 自 己单 方 面 做 出 的 ,受 话 人 f l 未 接到 信 息之 前 . 用 预 没只相 对 于发 话 人 而 存 在 。 话 人 接 语 受 到信 息 之后 , 以推 断 说话 人 的预 没 。 可 只有 在 不 断 的交 流 中双 方 才建 立起 共 同的 知识 , 以 补充 、 正 。 下例 是 火 车 上初 次 予 修
( ) 形 方 面 的语 用预 设 三 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am tied up now. Will you come tomorrow? 我忙得脱不开身 ,您还是明天再来吧.
5. “马拉松”的妙用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跑是一项体育比赛,这是一个超长距离跑, 全长42公里。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运动项目,也就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英语单词。 它们的名字则都和马拉松有关而产生的。 Marathon n.马拉松 ;耐力比赛 walkathon n.长途步行竞赛 talkathon n. 冗长的演说 workathon n.紧锣密鼓的工作 bikeathon n. 长距离自行车赛 telethon n. (由television marathon缩写而成)长期连续电视节目。 所以,以athon后缀的词表示时间持久的活动;运动等。
3. “低头族” 在英语中是怎么翻译的?
新时代产生了一个新词,这个词现在连很多词典都赶不及将它载入。
人们对智能手机过度迷恋,大部分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低头专注在自己 手机上而冷落、忽略身边的人。为了描述这种现象,澳大利亚的 麦考瑞词典 杜撰出了一个新的英语词汇:phub。这个词的构成挺有意思的
英语中 phone 是电话, 另外有个词snub 是个动词“冷落、怠慢”。于是两 个词一组合就成了phub vt. 专注手机而冷落身边人, 而phubbing 自然就名词 化了, 表示“低头玩手机”的状态 ,phubber “低头玩手机的人”,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低头族”了
他负债累累,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2.I am in deep water, I have to borrow from Wang just to pay Zhang. That's to say, I have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 我深陷困境,我不得不借王家来还张家。也就是说我不得不拆 东墙补西墙。
2. “哪里哪里?怎么说?
我们中国人都是很谦虚的,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总喜欢谦虚地 说“哪里哪里” 。那么这个该怎么用英语说呢? 难道是”where where” 当然不是,正确的回答应该是“I'm flattered.” 或 “You are flattering me.”. 不过外国人更喜欢回答的是Thanks 或Thank you.
下面这个对话就是个笑话
Foreigner: Hey, Li Hua, how beautiful you are!
Li Hua : Where where?
Foreigner (纳闷,漂亮就漂亮了,还要问哪里漂亮!算了,你漂亮 到家,啥地方都漂亮。于是,答曰:): Everywhere!Everywhere!
I have no time≠我没时间
“我没时间”的正确表达
1. in the middle of something 「正在做某事」 ----Tom,can you do me a favor? 汤姆,能帮我个忙吗? ----Sorry, I'm in the middle of something.你看,我正忙着呢。 2. in a rush「赶时间」 I'm in a rush, I have to go now.我真的赶时间,我得走了。 3. in a hurry「匆忙,赶时间」 I was in a hurry, so I left my bag on the bus..我很忙,所以把包忘在公交车上了。 4. run out of time「没时间」 We're running out of time.咱们快没时间啦! 5. I am tied up. 我有事缠身
6. get on one's back 对某人唠叨 get off my back “少啰嗦!” roll off my back 把话当耳旁风
把这三个习语放在一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别人数落你,唠叨你时。你被说烦了、说毛了,你会说“你 都要爬到我头上来了!” 而在外国文化中相应地却说:“你都爬到我背上来了!” 我们用头做文章,而老外用背做文章。这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异。 所以:别人唠叨你就是:get on your back.
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Chinglish的错误表 达。如国人脑洞大开自创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You go no go, You no go I go." (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 这些中式英语会让外国人笑掉大牙。
给大家造一个句子,看看 phub,phubbing 和 phubber 如何使用:
My friend Li Ping is a phubber. He often phubs others during a meeting. So I often tell him “ Don't be a phubber, Don't phub others! Phubbing during a meeting is very impolite.”Βιβλιοθήκη 4. “我没时间”该怎么翻译?
我们常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我 今天要说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都在讲英语我却不懂你!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没时间”该怎么说?
你们是不是想说“I have no time.” 那就不对了,它更多的表达是“我活着的 时间不多了”。“我快死了”!所以当有人问你“Excuse me,can you do me a favor?”时,你回复一句“I have no time”,那他们多半会向你投来同情的眼光, 甚至把别人忙坏惨,忙着找医生,忙着打911来救你。。
英汉翻译中的一些文化差异
1. “拆东墙补西墙”用英语怎么说? 我们中文里有一句话叫作“拆东墙补西墙”, 英文中有一个对 应的表达叫作:rob Peter to pay Paul.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抢了Peter的钱来付给Paul. 自然就是“拆东 墙补西墙”的意思了。这就是文化差异。 如:1. He is in debts, he has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