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数学文化进课堂教学案例
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究
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究一、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等分问题中国古代就有“等分积问题”,即对于一些面积相等的矩形,如何切割使得每份面积相等。
在初中数学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周髀算经》中的《五程尺》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可以尝试用尺子、直尺等工具将一条线段等分成5段,并找到这些线段长度的规律。
2. 数字推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数字谜语,如《算经》中的“九九归一”,《孙子算经》中的“百龙之首”,这些数字谜语可以引入初中数学的数字推理中。
学生可以通过推理解决这些数字谜题,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字思维方式。
3. 量的转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包含着许多数量关系和量的转化,如“两仪”“五行”“八卦”。
这些概念可以运用到初中数学中的比例、百分数和化简分数等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分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量的转化和数量关系。
1. 增强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其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升文化自信心。
2. 增强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厚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如果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认知。
3. 丰富课堂内容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将其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为课堂带来新的亮点,使课堂内容更为完整、丰富。
4. 培养中华文化意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意识,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让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标也提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持之以恒,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以丰富的图片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能够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丈化传统。
在数学教材第八册《轴对称》一课,展示给学生的有京剧脸谱、中国结、剪纸图案、立交桥、故宫建筑等图案。
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图案的资料,理解每幅图案在生活中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收集整理书籍等方法,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
从而通过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在美。
二、以著名的数学人物为载体,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代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面对挫折仍执著追求的精神,协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准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适时引出圆周率,然后向学生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
然后向学生出示“你知道吗?”:约2000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
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
通过这段话的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民族数学文化引入高校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苗族侗族数学文化为例
民族数学文化引入高校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苗族侗族数学文化为例罗永超;吕传汉【期刊名称】《数学教育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为了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教师应该了解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创设数学情境,才能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为了培养民族地区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民族地区高校应着力挖掘民族数学文化,开发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并把它们引进课堂,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使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数学师资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具有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意识和精神,具备在民族地区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问题,促进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In order to make the children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learn math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ir own familiar background,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ethnic culture, create mathematical contexts based on ethnic culture,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carry out teaching according to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with“mathematics situations and pos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train the qualified mathematics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universities of ethnic areas should focus on excavating ethnic mathematics culture, and develop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ethnic mathematics culture. Ethnic areas universities shouldintroduce ethnomathematics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reform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pedagogy curriculum. Graduates of these universities who will becom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are edified by ethnomathematics culture, possess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 of developing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have the basic ability to engag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ethnic areas. These will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thnic areas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our country's ethnic areas.【总页数】5页(P70-74)【作者】罗永超;吕传汉【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7【相关文献】1.民族数学文化走进校园——以苗族侗族数学文化为例 [J], 肖绍菊;罗永超;张和平;杨晓珍;肖玲2.谈侗族服饰文化如何走进数学课堂——从侗族背带心的数学文化基因说起 [J], 罗红梅;夏小刚3.研究性学习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实践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蕴涵数学文化为例 [J], 张和平;罗永超;肖绍菊4.数学文化引入高校数学课堂的研究综述 [J], 汪思园;5.探析苗族生活中的数学文化——以剑河苗族数学文化为例 [J], 吴秀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文化数学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数学教学实践旨在将数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数学教学的意义、实践方法以及具体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统文化数学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古代文化的联系,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2.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传统文化数学教学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古代数学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3. 促进跨学科学习传统文化数学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文学、哲学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数学问题,从而促进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传统文化数学教学的实践方法1. 教材内容融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例如,在介绍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古代数学家商高及其相关事迹。
2. 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例如,通过古代数学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数学问题。
3. 课外活动拓展组织学生参加与传统文化数学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古代数学遗址、举办数学文化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
4. 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开发与传统文化数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制作数学文化课件、编写数学文化教材等。
这些资源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传统文化数学教学的具体案例1. 古代数学家故事导入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介绍古代数学家商高的生平事迹。
小学数学《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优质课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研究并掌握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的背景和概念。
2. 研究不同民族的传统计算方法和技巧。
3. 实际操作与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呈现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和算盘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和计算方式。
2. 知识讲解
简要介绍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的背景和概念,包括其在不同民
族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 操作练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民族的传统计算方式进行实际操作练。
学生们可以使用算盘、珠算、筹算等传统工具进行计算。
4. 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的知识和技巧,并进行简要总结。
四、教学资源
1. 多样的民族服饰和算盘图片。
2. 珠算、算盘、筹算等传统计算工具。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练中的表现。
2. 提问学生对多变的民族传统计算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延伸
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计算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以人教版数学“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095-2023年第30期(总第370期)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根基[2]。
2021年,教育部对相关课程教材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顶层设计,研究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便是在它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
新课标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和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在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不仅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表达,而且要使核心素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必须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
数学文化不仅包含公式和定理,也包含数学家的探究过程,蕴含丰富的人文元素,尤其是数学家身上脚踏实地、苦心孤诣的钻研精神,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真、善、美”三个维度。
美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
在小学数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例题、习题以及相关背景性文字等,尽管呈现方式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
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主要从三个环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如图1):首先,在导入部分,选择创设精美导入,渗透传统美学教育,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其次,在概念教学部分,选择挖掘字源概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应占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最后,在课堂小结部分,选择渗透数学史料,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时长为5分钟。
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一、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1. 习题中融入传统文化数学习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通过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编写数学习题时,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古代的数学题目、传统的计算方法等。
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3. 传统文化故事与数学相关联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讲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比如《算数的故事》、《数学的来历》等。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们的智慧和成就,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数学的影响。
2.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艺术3. 数学节日活动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中秋节等,可以通过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
比如中秋节可以做月饼分割实验,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等数学知识;清明节可以通过算术游戏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祭祀仪式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同和理解。
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逐渐减少。
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珍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们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了解,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与数学相关的元素,并巧妙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还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增加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相关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PPT
方法一:通过 数学题目体现
传统文化
方法一:通过 数学题目体现 传统文化
子标题: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内容:通过修改数学题目,增 加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算术 题中使用传统民族舞蹈中的节 奏,或者引入民族节日的计算 题目。
方法一:通过 数学题目体现 传统文化
子标题: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问 题
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 数学问题,例如关于传统建筑面积的计 算题目,或者以传统美食为主题的分数 计算题目。
子标题:组织传统文化数学竞赛活动
内容:组织传统文化数学竞赛活动,鼓 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传统文化相 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
总结
总结
内容回顾:通过数学题目体现 传统文化、教材内容融入传统 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中的数学内容三种方法
结论: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动力。
方法二:通过 教材内容融入 传统文化
子标题:探索教材中蕴含的传 统文化元素
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 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 在数学问题中融入传统文化中 的数字、符号或图案。
方法三:通过 实践活动体验 传统文化中的
数学内容
实践活动体验 传统文化中的 数学内容
子标题: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并进行数学 解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PPT
目录 引言 方法一:通过数学题目体现传 统文化 方法二:通过教材内容融入传 统文化 方法三: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传 统文化中的数学内容 总结
引言
引言
欢迎词: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 讲座 目的: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团结的数学教案小学
民族团结的数学教案小学
教材:小学数学
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2.通过数学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1.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
老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和故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石。
2.讲解数学中的团结合作(10分钟)
老师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团结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说明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共同取得成功。
3.小组活动:数学游戏(15分钟)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共同努力。
例如,设计一个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体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4.讨论反思(5分钟)
在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总结团结合作的经验
和收获。
扩展活动:
1.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数学游戏,鼓励他们在团结合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数学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讨论和总结的表现,以及设计数学游戏的创意和执行
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价值、标准与路径——以“出入相补原理”为例
研辑究专课堂数进学文化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现实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和以传统数学文化助力学科育人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应然选择。
然而,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密性等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教师对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和高水平应用的素养不高等原因,尽管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编排相关素材,但传统数学文化走进小学课堂并非实然的状态。
那么,该如何从应然选择走向常态的实然落实?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传统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首先是一个数学科学普及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普及,这是其教育价值在广度层面的体现,是“有什么”“是什么”的“知其然”问题。
笔者曾就能直观体现传统数学文化的中国数学家和数学成就做过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还是小学数学教育方向的师范生,抑或是小学生,能够说出五个中国数学家名字或五项中国数学成就的很少。
传统数学文化进课堂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数学相关人物与事件、概念与思想、运算与法则、问题与求解、公式与命题、工具与符号的了解,这也是很多教师对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出入相补原理”是中国古代的代表性成就之一,指的是一个平面图形从一处移到他处,面积保持不变;又若把图形分割成若干部分,则原图形移置前后各部分面积的和、差有简单的相等关系[1]。
这是中国古代几何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很多经典问题的解决中,如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直边图形的求积问题等。
现今所有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都采用了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演绎体系类似的“全等拼接、折半求积”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但是,只有部分教材中编排了“出入相补原理”的相关内容,如,西南师大版教材在正文部分安排了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章末“你知道吗”板块中对《九章算术》及其与直边图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内容、刘徽对《九章算术》的贡献进行了简单介绍;人教版、苏教版教材在“你知道吗”板块中进行了拓展性介绍,前者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方田(长方形)、圭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借助图形表征了“出入相补原理”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的应用,后者介绍了《九章算术》中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表征了刘徽注解的“以盈补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等差数列的前n_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
例2 已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
(
1)若a1=2,
a2=
5
,求 S10.
2
1
1
,
d=- ,
Sn =-5,求n.
2
6
例3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 an 前 10 项的和
是310,前20项的和是 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
(
2)若a1=
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吗?
设计意图
公式的学习需要在练习中进行
巩固.第一个例题选自《张邱建算经》,是等差数
列中利用公式①的求和问题,体现我国古代数学
家很早就对等差数列有深入研究,进一步加深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力.
3 教学反思
3.
1 充分融合中外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相
辅相成服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过分强调某某研究
成果比国外发现早多少多少年,需要引导学生辩
a1+an ),
n(
a1+an )
即 Sn =
①
2
另外,如果知道数列的首项和公差,这个数
列也就完全确定了,我们还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
=a1+(
n-1)
d 整体代入将前n 项和公式改写
n(
n-1)
成Sn =na1+
d
2
《九章算术》“盈不足”章的第 19 问记
述了下面的问题:
n-1
Sn =(
1+n)+[
Sn =a1+a2+…+an-1+an ,
Sn =an +an-1+…+a2+a1,
以哈尼族文化为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尼族的传统文化在 现代社会 中得到了较好 的保存 . 1 哈尼 族传 统文 化 中的“ 数” 在 哈尼族 民 间 广 为流 传 的创 世 史 诗 《 十 二 奴 局》中记 载 着一个 砍 树计 1 3的故 事 , 它 是一 个 民族 日历 的神话 传说 . 传 说有一 棵大 树 , 它遮住 了天地 ,
论 文编 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2 9 . 2 0 1 7 . 0 6 . 4 9
我 国 少数 民族 文 化 源 远流 长分不 出 白天 与 黑夜 , 人们 商 量 决 定 砍倒 大树 . 从此 以后 , 人 们根 据 这 棵 大树 来 定 年 、 月、 日和轮 . 大树有 十 二权 , 一 年 就 定 为 十二 个 月 ; 每 杈 有 十 根树 权 , 一个 月就 定 为 三 十天 ; 每根 树 权 上 有 百 六 十片叶 子 , 一 年就 定为 百 六十 天. 后来 , 人 们 将 大树 砍成 l 2截 , 一轮 日子 就定 为十 二 天. 历史 上 , 哈尼 族 的 建筑 测 量 使 用 “ 张臂法” 和 “ 手柞 法 ”, 一臂约 1 . 6 m, 一柞 约 0 . 1 6 m, 一 直 到
4 5 。 , 稻草 或茅 草层 厚 0 . 3~ 0 . 4 ml _ { .
2 哈 尼族 文化 中几 何元素 的挖 掘 哈尼 族 文 化 中 的几 何 元素 与 哈 尼族 的历 史文
化密切 相 关. 哈尼 族 人 民信 仰 图腾 崇 拜. 长 时 期 的 图腾抽 象 , 最终 形 成 很 多基 本 的 几何 图 形 , 如 角 形、 正 多 边形 、 圆、 螺旋线 、 星形 线 、 心 彤线 等 . 在 哈 尼族 民族地 区 , 数学 情境 教学 素材 的开 发不 仅仅 只 有 民族传 统 服 饰 , 还 有 民居 建 筑 、 挂饰 、 首饰 、 生 活 } } J 具 等多 个方 面. 这 些 民族 文化载体 巾蕴 含着 丰富 的数 学元 素 , 尤 其 是 图形 运 动 , 其 中平 移 、 对称 、 旋 转体 现较 为突 出.
民族数学文化走进校园——以苗族侗族数学文化为例
族 文 化 研 究 中心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数 学 教 育 和整 数 论 研 究 ; 和平 ( 94 )男 , 族 , 州 人 , 州 凯 里 学 院理 学 院 讲 师 , 要 主 张 1 7一 , 苗 贵 贵 主 从 事 数 学 教 育及 其 跨 文 化 研 究 ; 晓 珍 ( 9o )女 , 族 , 州 人 , 州 凯 里 学 院 理 学 院讲 师 , 要 从 事 高 等 数 学 教 育 教 学 研 杨 18 一 , 苗 贵 贵 主 究; 肖玲 ( 9 4 ) 女 , 族 , 苏 人 , 州 凯 里 学 院 理学 院 副教 授 , 要 从 事 数 学教 育 教 学 研 究 。 1 6一 , 汉 江 贵 主 基金项 目: 里学 院 20 凯 0 9年 重 大 招标 课 题 “ 族 侗 族 数 学 文 化 与 跨文 化 数 学 课 程 资 源 开 发研 究 ”课 题 批 准 号 : t0 9 2 ; 里 学 院教 学 苗 ( Ys20 0 )凯 团 队资 助 项 目 ( 目编 号 :X 项 J TD2 l0 )凯 里 学 院 教 学 改 革项 目( 目编 号 :G2 L O ) O 11; 项 J OO8。
一
文 , 创 了侗族 数学 文化 的研究 。 肖绍菊 是苗族 , 苗族 雍容 华 丽 的服饰 特别 喜 欢 , 首 对 对苗 族 服饰 制 作 的传
统 技艺 和方 法进 行过不 少探 访 , 在《 她 贵州 民族研究 》 志 2 0 杂 0 8年 第 6期 上发 表 了论 文“ 苗族 服 饰 的数 学 因 素挖掘 及其 数学美 ” 开 创 了苗族数 学文 化研 究之先 河 , , 她还对 中小 学 的数学教 育特别 关 注 , 因为她 曾在 中学 担 任过 1 年 的 中学数 学教 师 , 5 对孩 子们 有着 深厚 的情 结 。 肖玲 虽 然是 汉族 , 她对 中小学 数 学 教材 教 法很 但 有 研究 , 丰富 的教学 实践 经验 , 有 张和平 与杨 晓珍 出生 在偏远 的苗 族 山寨 , 童年 是在 农村 度过 的 , 是走 出大 山
数学教案体现民族团结的内容
数学教案体现民族团结的内容教案标题: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数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民族的数学贡献和数学文化传统。
2.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介绍不同民族的数学贡献和数学文化传统。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民族团结的关系。
3. 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和尊重多元文化。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学生参考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
3. 图表、图片和实物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不同民族数学贡献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数学与民族团结的理解和看法。
探索多元文化中的数学: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民族,并通过参考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了解该民族的数学贡献和数学文化传统。
2.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展示,介绍该民族的数学成就、数学思维方式以及数学在他们文化中的重要性。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数学活动体验:1. 设计一些与不同民族数学相关的活动,例如:- 制作传统数学游戏或谜题。
- 探索传统建筑中的几何形状和数学原理。
- 分析不同民族的日历系统和数学计算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并记录他们的发现和体验。
总结与反思:1.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2. 强调数学在不同民族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数学文化。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中心,了解更多关于数学和民族团结的展览和活动。
2.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民族的数学文化,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在数学活动体验中的记录和反思。
3. 评估学生对多元文化和数学关系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进展,进一步拓展数学与多元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探索不同民族的数学艺术、数学符号等。
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数学教案
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 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历史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2.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包括计数、四则运算、图形和空间概念等;3.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思维训练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祖国数学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数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2. 知识点讲解:根据教学计划,逐一讲解数学基础知识,包括计数、四则运算、图形和空间概念等,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通过解决购票、购物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根据知识点讲解和案例分析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作业与评价方式: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并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精美的教学PPT,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数学知识。
2. 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运用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作业: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通过解题思路、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以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不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不忘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大教育家孔子、数学家祖冲之的思想理念在数学课中常常被传承。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常常用大教育家、先贤们的思想来鼓励学生学习,激励学生进步。
如在教学中《乘法口诀》时,作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收集、筛选资料,形成交流的材料,到班级交流。
作者将这些资源实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中,将《乘法口诀》的发展、演变过程表达在学生面前。
又如,在教学《数学方广角――对策》时,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播放这个故事的Flash影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经历了每一个回合的过程,体会了最优化的思想。
创建这样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若设想他按刘徽“割圆术”的方法去求,就会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以此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敏才智和顽强毅力;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卓绝的劳动;介绍古代和现代数学家成长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如教学《计算工具的理解》时,教材仅仅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而“算盘”作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很有必要让学生对其实行深入探究。
于是,作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对其实行研究。
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些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展开,如教学《对称》时,让学生收集图案,并利用电脑设计“对称”图形;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设计主题网站,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理解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习《简易方程》,组织学生研究方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等等。
民族文化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
2. 学生:收集有关民族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色?二、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收集该民族的文化资料。
2. 各小组展示收集到的民族文化资料,包括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问题?三、活动1.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民族文化资料,设计一个数学活动方案。
2. 各小组进行数学活动,如:- 计算民族服饰中图案的对称性;- 分析民族音乐节奏的规律;- 探究民族舞蹈中步伐的步数等。
四、交流与展示1. 各小组展示数学活动成果,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分享活动中的收获,提出自己在活动中的疑问。
二、拓展1. 教师介绍我国各民族的特色建筑,如苗族的吊脚楼、藏族的布达拉宫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计算特色建筑中的几何图形面积、体积等。
三、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表达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初中数学少数民族节日教案
初中数学少数民族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及特点;(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数据处理的能力;(2)运用数学图形、统计图等展示少数民族节日的分布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2. 少数民族节日的分布特点;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少数民族节日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整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及特点;(2)学生代表汇报调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少数民族节日的分布特点是什么?(2)学生分组运用数学图形、统计图等展示少数民族节日的分布特点;(3)学生代表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应用拓展(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少数民族节日相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3)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2. 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少数民族节日相关问题,下节课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少数民族节日知识的掌握程度;4.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服饰图案——对称【知识点】观察物体【对应章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数学情景】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与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
苗族服饰的造型手法运用了写实或变形夸张,其刻画的众多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等优美图案,不仅涵盖了历史、美学,更涵盖了美术这一学科领域。
衣服图案的变化规律,或等距、过对称,或重复循环,结构极为严谨,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的几何学基础,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音乐、美术、哲学、几何学于一身,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传承中,苗族妇女是苗族服饰的生产者,又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2、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对称图形的位置和对称轴的条数。
【教学过程】一、音乐情境导入。
课件演示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自然动物形状、苗族服饰图案和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对称图形导入新课,既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新授课(一)结合课件,讲解例题1。
课件展示四个轴对称图形。
(蜻挺、蝴蝶等)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猜猜对折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大屏幕演示四个图形两侧重合的动画过程)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二)操作,认识对称轴。
1、展示蝴蝶、苗族服饰的图案、苗服裙边图案三个轴对称图片。
2、提问:你们通过观察了上面的三幅图,发现了什么?(线条两边形状相同,沿着线条对折,两边图案能完全重合)。
3、老师是如何剪出来的?(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先对折再剪)操作:教师示范例题2“剪大树”小组合作:剪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
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
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提问: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总结提出概念:对称轴。
讲解对称轴性质。
找学生在黑板展示的对称图形中找到并画出对称轴。
三、练习(一)基础练习,加深认识1,课本“做一做”(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找出哪些图得到是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3、“折一折”:练习十五第二题(正方形、长方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
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
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画一画”:练习十五第三题(检验学生会否在小方格中画出对称图形)(二)综合练习,拓展思维1、游戏—全体起立,跟着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时摆出一个对称姿势。
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
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观察并说出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为日后的学习做铺垫)四、总结(一)提问:今天学了什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二)评价:1、学生互评(公认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2、教师对个人、全班表现给予评价。
(三)结束语: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内容。
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 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轻松的心境。
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像,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娱乐,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
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黄平县上塘镇中心小学特岗教师杨秋艳苗族服饰图案——旋转【知识点】图形的变换【对应章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情景】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
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手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事例,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等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苗族服饰图;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向左转,再向左转,或(向右转,再向右转),看看你手指方向的变化。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引导学生观察风车与服饰图,让学生发现图形颜色的变化规律。
(1)风车是围绕中间(即”о”点)旋转90º而成。
(2)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是围绕中间点旋转180º而成的。
4、学习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5、学习例题4:(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第6页2题。
第9页4题、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旋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教学反思: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图形;二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在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
学生在二年级已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的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在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种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注重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在教学,多让学生思考,并操作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
其中再操作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