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劳伦斯眼中的现代女性——《恋爱中的女人》中的雕像解读
![劳伦斯眼中的现代女性——《恋爱中的女人》中的雕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9e3b16901f69e31433294f9.png)
【摘要】D.H.劳伦斯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的女性观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通过对Ⅸ恋爱中的女人》中两个女性雕像进行解析,可以发现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和对现代女性的偏见,以及他希望现代女性回归传统、回归家庭的思想。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雕像现代女性中外劳伦斯研究者一直关注D.H.劳伦斯作品中塑造的众多现代女性形象,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来探察劳伦斯的女性观。
一些女权主义者对劳伦斯的女性观进行了批评。
如西蒙.德.波伏娃(1997)在《第二性>中对劳伦斯的勒斯骄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后,凯特.米利特( 1971) 在《性政治卜书中分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粼骑马出走的女人》等几部重要作品,认为劳伦斯是借女性之口宣扬男性,宣扬菲勒斯崇拜,摧毁女性精神和女性意识。
有的批评家则认为劳伦斯是替女性传播福音的作家,如美国激进女作家爱内斯.宁( 转引自卢敏,2004) 相信劳伦斯大多数时间描写的女性正如女性所为。
他近乎完美地理解女性:英国作家卡罗尔.迪克斯在《劳伦斯与女人:卜书中特别评论了米利特批评劳伦斯的几个最引起争议的地方。
她说:。
我这本书的宗旨是想说明劳伦斯根本不像凯特.米利特说的那样蔑视女人。
把他们当作低等动物,相反。
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对女性和女性的思想都有更深的理解”( 1980:17)。
批评家们认为,劳伦斯下的女性形象引起诸多争议是因为其作品的内在矛盾和多重性,以及他对某些问题态度的转变。
使得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背景的读者对劳伦斯都会下不同的结论(刘须明1999)。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希拉里.幸普森( 1 982)在《劳伦斯与女权主义卜书中,明确提出劳伦斯对女性的观点在一战前和一战后是有明显变化的。
战前,劳伦斯对女权主义运动抱着支持和拥护的态度,而到了战争快结束时。
他认为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过了头,因此这个时候他的男权统治思想就越来越强烈×恋女》创作于1916年,发表于1 920年.这个时期正是他的女性观过渡时期。
《马贩子的女儿》中女性形象解析
![《马贩子的女儿》中女性形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7c343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9.png)
《马贩⼦的⼥⼉》中⼥性形象解析2019-10-30内容摘要:《马贩⼦的⼥⼉》是劳伦斯的著名短篇⼩说,劳伦斯通过对其中的⼥主⼈公梅布尔的细致刻画,彰显出⾃⼰⼒图打破⽗权制男尊⼥卑的现状的意识。
本⽂试从⼥性主义视⾓对⼥主⼈公梅布尔的形象进⾏剖析,旨在还原⼀个坚强独⽴,内敛⾃信,有⾦钱意识,在困境中觉醒,⼒图反抗,追求平等爱情却最终还是需要等待“王⼦”救赎的“灰姑娘”式的梅布尔。
关键词:梅布尔⽗权制⼥性主义⼥性主义认为,⼈类社会是⼀个由男性主宰的社会,⼥性在家庭和社会⽣活中都遭受男性的压制。
20世纪⼥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西蒙·德·波娃在其作品《第⼆性》中,提到“⼀个⼈之为⼥⼈,与其说是‘天⽣’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波娃,1986:23)在⽗权社会中,⼥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性的存在就是为了满⾜男性的需要。
⼥性⾓⾊往往被贬低到与男性“第⼀性”(the One)相对应的“第⼆性”或“他者”(the Other)。
(Charles, 2004:146)因此在男权⾄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性没有⾃⼰的话语权,长期被压抑,被异化,被主流⽂化推向边缘,从⽽失去⾃我,成为“家中的天使”。
劳伦斯(wrence)的短篇⼩说《马贩⼦的⼥⼉》写于1916年。
作品描写了27岁的⼥主⼈公梅布尔,在负债累累的家⾥充当三个哥哥的佣⼈,因⽗亲去世,家道中落,她⽆依⽆靠,再加上哥哥们的冷酷⽆情,狠⼼排挤,她在给母亲上完坟之后,选择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冰冷的⽔塘,想⽤溺⽔⽽亡来结束⾃⼰的孤苦⽣命。
然⽽,乡村医⽣弗格森的恰巧路过,拯救了梅布尔,苏醒后的她,⾯对医⽣,满是恐惧疑虑,但最后⼈性的本能冲破了两⼈的精神防线,在⾎⾁之躯的相互撞击下,两⼈萌发了⽆法⾔说,突如其来的情爱。
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但⼥主⼈公梅布尔和乡村医⽣弗格森之间瞬间爆发的爱情,令许多读者困惑不已。
本⽂试从⼥性主义视⾓对⼥主⼈公梅布尔的形象进⾏剖析,旨在还原⼀个坚强独⽴,内敛⾃信,有⾦钱意识,在困境中觉醒,⼒图反抗,追求平等爱情却最终还是需要等待“王⼦”救赎的灰姑娘式的梅布尔。
从象征角度分析劳伦斯《菊香》中女性意识觉醒
![从象征角度分析劳伦斯《菊香》中女性意识觉醒](https://img.taocdn.com/s3/m/6dcb55baaeaad1f346933f69.png)
从象征角度分析劳伦斯《菊香》中女性意识觉醒作者:杜雪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2期摘要:《菊香》是英国现代派大师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
他在这篇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其中菊花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不断出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多数的学者对菊花的象征研究都是在抽象方面,本文将从具象方面来对菊花象征进行新的解读。
另外,对小说中出现的另外两处象征进行分析,来展现《菊香》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关键词:劳伦斯;《菊香》;象征;女性意识觉醒一、简介《菊香》这部小说取自Lawrence自己婶婶的真实经历。
讲述了一位矿工的妻子——伊丽莎白在家里焦急等待丈夫回家。
丈夫本应该下班回家,但是迟迟未归。
她从最开始的猜测丈夫去酒馆开始抱怨和愤懑,后来着急出去询问其他矿工妻子,再到最后得知丈夫因为矿井发生事故而丧生。
她的心态也随着事情发展而变化。
Lawrence在这部小说中运用象征手法和大量意象,来表现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女性意识怎样一点一点觉醒。
正如Lawrence本人认为,“所有艺术实质都是象征,有意识或无意识的”(Miller 1985:35)。
下面,会对小说中出现的象征进行逐一分析。
二、菊花在这篇小说中,多次出现菊花这一形象。
关于菊花的象征,许多学者都做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有人认为不仅象征着伊丽莎白的生活方式,而且象征着她的命运。
”(李彬2008:44-45),有人认为“它可以象征生命、爱情、希望、失落、幻灭和死亡等等。
”(彭文奉2008:97)等。
这些观点大多停留在抽象方面。
然而,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笔者认为把对菊花的象征分析放在具象方面,更能体现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意识觉醒,让理解更有新意。
在西方国家,菊花常常用在葬礼上,多表示哀婉的意思。
而Lawrence用这一代表哀婉之意的花来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必定大有深意。
这里,菊花可以象征过去的伊丽莎白。
那菊花的哀婉悲怆就非常恰当、生动。
最开始,Lawrence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矿工一家附近的环境。
由厌男者到彻底的屈服者_劳伦斯后期小说创作中女性观的退变历程及原因探析
![由厌男者到彻底的屈服者_劳伦斯后期小说创作中女性观的退变历程及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6dc208f12d2af90242e69f.png)
⑩ ” 在签上萨默尔斯夫人大名的时候, 她感到 尔斯的爱称) 。
比自己结婚登记时签名还心慌。 在劳伦斯看来, 女人天生就是家庭动物, 她们的才能仅 仅限于家庭和厨房, 她们无力去理解甚至参与政治、 经济、 文化等社会生活, 并且, 即使在家庭中, 也应听命于丈夫, 而 《袋鼠》 且应乐于如此。所以, 劳伦斯在 中用整整一章, 来论 证哈里埃特和洛弗特的爱之舟应有的权力关系。 劳伦斯认为: 在婚姻之舟建立伊始, 有三种地位可供男 人选择: 被尊敬的君王和主人、 完美的爱人、 真正的朋友和 伴侣。而聪明的女人会将自己的丈夫放在君王的地位, 从 而将婚姻之舟推入安静的港湾, 如果奢求后两者, 特别是 “完美的爱人 ” , 结局往往是大灾难, 等待着婚姻主角们的 “离婚、 。对于女性来说, 是 深恶痛绝和最卑鄙的谩骂” 将自 — —阿佛罗狄忒的地位, “至 让丈夫做 己置于大海的女主人—
①
一
厌男者
《阿伦的杖杆》 ( 1922 ) 中, 在 劳伦斯着力批判了婚姻中 因为他认为婚姻中的厌男者比拒绝男人的老处 的厌男者, 女或女同性恋者更加有害。 正是她们的贬低、 利用、 排斥、 拒绝、 冷淡、 对抗, 使得男人们在婚姻中丧失了尊严、 责任 感、 爱与性的能力。因为男性是世界和宇宙的主宰, 这样也 就使得世界和宇宙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 其实, 这种 女 性 形 象 模 式 的 塑 造, 在《逾 矩 的 罪 人 》 《儿子与情人 》 中已有雏形。 崇尚精神至上的女性的个性 因素里就包含着厌男的成分。西格蒙德的死不仅是由于海 伦娜的拒绝, 也是由于妻子、 儿女的拒绝。 不管是妻子比阿 特丽丝还是情人海伦娜, 她们都并不爱西格蒙德, 她们一个 要的是他能照顾家庭, 一个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 可她们谁 也不爱他, 也不要被他爱着。由此, 西格蒙德陷入了灵魂和 身体的双重困境, 当然还有社会舆论困境。 可供选择的解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2a128cf3169a4517623a3e7.png)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作者:刘俊茹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3期刘俊茹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女主人公形象和社会活动的剖析和解读,去探析劳伦斯的女性意识。
在女权运动高涨和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劳伦斯严肃地思考两性问题,并希望女性一改对男性的服从隶属的角色,转变成为独立自主,敢于追求平等婚姻的新女性;但是受到时代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男权社会的制约,劳伦斯笔下人物的女性意识崛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女性角色一.引言戴维德·赫伯特·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价值和魅力主要在于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现状、人性堕落腐化的揭露;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并主张建构良好和谐的两性关系,以拯救日渐败坏的人类文明。
因此,劳伦斯的作品包含许多对女性角色细腻而深刻的雕琢,创造出一些看似软弱无助但是内心坚强的女性角色,其在思想和经济能力方面都自立自强,在爱情婚姻方面都敢于追求平等的幸福。
本文将通过对劳伦斯的代表作——《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宝这一女性角色的剖析,来体会劳伦斯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的期望,以及他所创作的女性角色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劳伦斯的女性创作意识劳伦斯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女性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而对《马贩子的女儿》这一文学作品进行品读之后,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劳伦斯认为女性需要的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存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独特的婚姻观、价值观,而这一切都是独立于男性之外的,不是屈服于服从于附属于男性的。
劳伦斯是认可并鼓励女性为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而努力奋争的,鼓励女性为实现自我而存在,以上都可以从梅宝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活动等方面得到映证。
三.关于《马贩子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总括《马贩子的女儿》创作于1916年,故事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下的乡村小镇中,这里机器的冰冷气息代替了自然温和气味,冷漠的感觉取代了生机的活力,人们承受着社会变迁带来的科技进步之苦,社会风气日渐衰败,社会中人道德沦丧、寂寞无聊。
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劳伦斯的女性观
![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劳伦斯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f64dc4e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c.png)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儿子与情人》中的三种女性形象1.1 莫瑞尔太太作为小说《儿子与情人》开篇出现的女性角色—莫瑞尔太太,是一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忠实宗教信仰的女子。
这个女子气质高雅,有着上流社会大家闺秀的风范。
这样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女子最后却嫁给了一个只注重感官生活的普通矿工,过着和其他矿工妻子一样的普通生活,“暮色垂降时,不爱出门的主妇们便戴着白围裙站到小巷的拐角处扯闲话,把两条膀子抱在一起,莫瑞尔太太孤零零无人作伴,幸好她已对此习以为常了”[1]。
她的丈夫每每结束繁重的工作后,便会去小酒馆和几个朋友喝酒,每次酒醉回来,两人总是话不投机,她嫌丈夫话语粗俗,丈夫认为她不够体贴温柔,不能理解她。
然而,两人每次争斗之后,莫瑞尔太太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一心想要改造丈夫却在一次次期望后落空。
与莫瑞尔婚姻生活的开端就已经预示着她未来的悲剧性结局。
一方面,她是维多利亚时代男权主义的牺牲者。
同时,她又不甘心降低自己的价值标准,成为丈夫的附属品,所以,她开始为自己的存在和女人的权利进行抗争。
而她的丈夫莫瑞尔先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产业工人的悲剧代表,干活的环境危险、肮脏,下班后只能靠酒精来麻醉自己,成为了为资本家干活的机器,而他人性的本能也被压抑和摧残。
莫瑞尔家庭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牺牲品。
在这之后,她将所有的爱和生活重心放在了她的孩子身上,努力将他们培养成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等人。
作为他们孩子威廉、保罗深受其害,在母亲这样几近变态的呵护下,他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母亲的藉以达成自己心愿的工具,特别是小儿子保罗,他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最长,母亲对他的束缚是他严重心理缺陷的罪魁祸首。
他的爱情每次都是无疾而终,因为母亲会用尽一切办法阻止他和女友的相恋。
可见,莫瑞尔太太对抗争之路的理解太过极端和片面,虽然在这期间,她参加了妇女俱乐部,写文章,看似她成了人生的赢家,但是家庭却已分崩离析,丈夫与她成为了路人,儿子成为了她的傀儡。
关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关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f6b70676c66137ee06190b.png)
2012年第·1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7期Dec2012[摘要]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充满各种女性形象,在英国的工业革命进程下,这些女性在道德和封建传统的压制下都显得苍白无力,却又是一个个有着彩虹般梦想的女人。
论文将通过对劳伦斯的小说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女性形象和劳伦斯如何表达他对女性的关注与理解。
[关键词]劳伦斯;女性形象;社会进程;束缚[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2-0191-02关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吴红光(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3)D.H.劳伦斯的小说充斥着大量的性爱画面和爱情心理,他的小说命途坎坷,曾经被定为禁书。
后来经过众多的文学家和学者研究后,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并不只是单纯的淫秽和肮脏,它更多的是一种人性追求自由和爱情、勇于打破枷锁、回归原始欲望的情感。
人的本性通过许多女性形象在劳伦斯小说中展现无遗,有人说这像淫秽小说,色情、低级,只是利用小说的写作手法来掩饰自身的肮脏思想,但是真正明白劳伦斯小说的人才会知道,其小说中的女性都是值得骄傲和赞扬的,不甘被束缚和捆绑,不甘被封建和礼教所侵蚀,将人类的原始欲望散发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伦理思想。
一、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写作背景D.H.劳伦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他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只有45岁的他不像其他作家那样享有受人崇拜的地位,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受到世人的审判。
劳伦斯的成长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时代,在这个文明与封建相撞击的时代下,物质与意识、自由与紧闭、伦理与欲望,这些都在劳伦斯的小说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他的小说致力于两大主题,第一是理性的束缚和对文明时代的否定;第二就是两性关系。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e1e4a9131126edb6f1a10bc.png)
《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总第323期247文化天地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马小宇(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作者简介:马小宇,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
【摘 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军事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而这一时期的英国女性文学也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本文便从二十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这一作品中品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厄休拉;葛珍;赫麦妮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47-01一、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及其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简介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
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虹》《儿子与情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
出生于矿工家庭的劳伦斯从事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等工作,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几年,再加上与父母之间的摩擦,导致了他对于现实抱有批判否定的态度,这对于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鲜明,无一不彰显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真理的实体。
《恋爱中的女人》出版于1920年。
作品围绕两对恋人的感情纠葛展开:厄休拉与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不顾一切阻碍,最终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厄休拉的妹妹葛珍与矿业大亨杰拉尔德由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杰拉尔德在风雪漫漫的深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既有感人的情节,又有悲伤的部分,所以给人的感触是千变万化的,文中关于女性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人们严肃的思考。
二、《恋爱中的女人》的女性形象(一)追求自由的灵魂——厄休拉。
厄休拉是一个不断摆脱社会化,追求探索新世界的女性。
厄休拉不满旧社会给予她的种种束缚,在与伯基由对抗到反抗中,厄休拉不断地否定旧自我和旧社会,不断追求新自我和新社会,甚至在她为与伯基结婚做准备购买旧椅子后,意识到旧椅子是旧时英国和病态社会的象征,便丝毫没有犹豫地将椅子转送他人,这一细小情节便足以折射出厄休拉对当时病态社会的厌恶,足以显示出她想摆脱旧自我的决心。
劳伦斯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劳伦斯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d58cdd26fff705cd170a06.png)
INTELLIGENCE(上接第63页)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到二者相互影响的第二个方面“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质状态起决定作用”时,我先让同学们重温一下课前的小事例“木桶效应”,尔后提出问题:决定整个木桶容积的是哪块木板并说明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明确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决定着整个木桶的容积,领会关键部分的性质能对整体的状态起决定作用。
后引入棋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理解关键一招决定满盘棋的胜负,使学生加深理解。
最后巩固,找寻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的原因,明确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环环相扣,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小故事的引入,给同学们学习哲学提供了一片愉快的天空。
通过以上小故事的解析,使原本枯燥难懂、不易接受的哲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一生命运多蹇,作品虽一再遭禁,但最终仍得到世人肯定。
他的一生虽然只走过了短短的四十五载,却因丰硕的著述而有着丰富的含义。
劳伦斯是一个文学多面手与多产作家,一生写过13部长篇小说,70部中短篇小说,10部诗集,4部戏剧,5部文学评论,4部散文集,3部游记以及大量书信,以长篇小说著称,长篇小说标志着他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
同时,劳伦斯还是画家和思想家。
劳伦斯的名字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早在1922年胡啸先的《评<尝试集>》,而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林语堂对其作品高度赞扬开起了中国人对劳伦斯的研究,这种研究热情持续了将近20年。
国内劳伦斯研究依然集中在对其长篇小说的研究上,特别是其中的四部主要小说,即《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对其他小说,特别是对其诗歌、散文等的研究较少,这一研究不平衡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从《儿子与情人》看劳伦斯的女性观
![从《儿子与情人》看劳伦斯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f87c6e7227284b73f2425061.png)
从《儿子与情人》看劳伦斯的女性观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儿子与情人》中主人公保罗的成长经历,对比劳伦斯本人成长的环境,揭示了劳伦斯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占有欲强烈并争强好胜的女性的反感和男性在男女交往中应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时也揭露了劳伦斯对自己独特的女性观的宣扬:即男尊女卑,男性在男女关系中应处于统治地位的相对平衡关系。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女性观劳伦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第一部成名之作,而且至今仍然被视为他的最优秀作品之一。
劳伦斯认为只要男女之间取得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平衡,人就能获得生活的意义,就能成为完整的人,人类的各种问题,包括文明与自然、直觉与理性的关系就都能得到解决,人就可以与宇宙万物处于和谐的状态。
然而,如何才能让男女在保持自身的完整的前提下最终取得平衡的关系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劳伦斯。
所以劳伦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只能提出一个有局限性的男女关系观点,即男尊女卑,男性在男女关系中应处于统治地位的相对平衡关系。
《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莫瑞尔太太,其原型为远古神话里的既可怕又可爱、既慈祥温柔又强悍可怖的大母亲。
因为母亲根深蒂固的爱是主人公保罗不能像正常成年男子一样与异性交往恋爱的根本原因,这是“大母亲”超常控制力的主要表现。
他曾对母亲说:“只要你活在世上,我就不会找到一个适合的女子。
”母亲对他的精神上的束缚则给他造成了心理缺陷,他的身体已长大,但他在精神上仍是孩子。
米丽安就曾气愤地对他说:“我说过,你是个十四岁的孩子——其实你只有四岁!”后来,莫瑞尔太太患了癌症,她的生命之源在慢慢枯竭。
在她忍受肉体上的痛苦的同时,保罗则陪着她忍受精神上的痛苦。
他觉得与其让她这样受罪,还不如让她早点离开人世。
这从深层次上分析,实际上也表现出他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要彻底摆脱母亲的影响的愿望。
只有在他母亲不再对他有任何精神束缚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完整的男子汉。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7b2be6f281c758f5f71f6712.png)
劳伦斯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惨遭破坏。
人类迷失了自我,逐渐成为精神荒园的乞儿。
劳伦斯成为这个时代充满矛盾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企图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抵制工业资本和物质文明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腐蚀。
工业的文明和对商业价值的极度追求,也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尤其是对男女关系的扭曲和摧残。
本文从对厄秀拉这一女性形象出发,探讨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扼杀和摧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劳伦斯有一句名言:“对人类来说,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劳伦斯在看到英国妇女在追求生活、理想、爱情时所遭受的曲折、挫折、磨难时,更看到在她们身上的光明和希望。
他认为她们总有一天会获得理应获得的幸福。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展示了一个开放的性的结局。
他认为,男人与女人是彼此依赖而又互相独立的个体,而性和本能是人之关系的根本,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是彼此欲望得以实现的地方。
他在作品中清楚地阐明了理想的两性关系是男女霸权均得到消解后两性完美的融合,理想的两性关系并非是男女二元对立,而是超二元对立。
劳伦斯小说一直贯穿着探寻新的时代、环境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
他认为,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别是性的欲望充分得到发挥,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只有以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进而改造社会。
妇女们不要囿于狭小的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应当开拓更宽更广的社会天地。
然而,传统女性身份对她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
女性不应该通过侵占所有男性领域来获得平等,男女是应该分管不同领域,互相弥补合作的。
正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厄秀拉所说:“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一种绝对的平衡,就像星星彼此平衡。
”在劳伦斯笔下有一部分女性,她们既不是想要驾驭男性,也不是想要在两性冲突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而是超越了这种妥协与调和,建立自己的话语方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
劳伦斯《恋爱中女人》对人性解读
![劳伦斯《恋爱中女人》对人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fea00cbed5b9f3f90f1cf5.png)
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对人性的解读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戴·赫·劳伦斯的著名小说。
劳伦斯终其一生都在对现代文明下,资本主义对自认人性的扭曲压抑进行披露,而他的小说也反映了人性的抗争。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在对一个死亡、一个新生的爱情故事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解读。
本文试从多个方面对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思考进行总结和探索。
关键词:人性女性主义自我意识价值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上,戴·赫·劳伦斯无疑是一个十分耀眼的明珠,在其四十五年的人生中,他创作了七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游记以及诗歌。
他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等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恋爱中的女人》更被西方文学界称之为劳伦斯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主要描写了两对男女朋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使用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压抑最终导致人性的畸形,以及人性在这种环境中的畸形做了全面的剖析。
作品字里行间都深刻表现出劳伦斯对人性尤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深刻探究,展现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才华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解读。
二作品对人性的解读探析1 人性中所含有的对爱的美好追求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主要写了两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作品中的一条明线在于描述了处于恋爱中的年轻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另外,作者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同性之间的朦胧的爱(如杰拉德与伯金)。
(1)男女朋友之间有爱小说主要以两姐妹作为主人公,描写了两姐妹不同的恋爱体会以及情感经历。
作为中学教师的姐姐厄秀拉美丽温柔,作为艺术家的妹妹古德兰颇具才气,这对姐妹在参加一场婚礼的过程中分别遇见了伯金以及杰拉德两位主人公,由此,这两对年轻人展开了充满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是小说全文的重要主线,这条线索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_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_王圣芬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_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_王圣芬](https://img.taocdn.com/s3/m/409b8c4eb307e87101f696c0.png)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1 No.12 Dec.2010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父权社会;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莫瑞尔;女性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12-0063-0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 H. Lawrence)是 20 世纪英国著 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因为主题不一,内容丰富而成为文 人学者研究的对象,劳伦斯本人也因此成了最具有争议的 作家之一。而且由于其作品中最丰富的形象为女性,自然被 女性主义者所青睐。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 大趋势,可是女性一直都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她们并 非生而为“女性”,是社会环境和男权制让她们从属于男性。 米莉特(Kate. Millet)在《性政治》中指出,社会的所有权力、 领导位置,全部都被掌握在男性手中。而劳伦斯的小说诸如 《白孔雀》、《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迷失女孩》和 《亚伦的魔杖》等无不显示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形 象。
* 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09SQRS084)
- 63 -
我的权威、我的影响或者干脆我本人。她心底深处盲目而又 执着地跟我对立。鬼才知道她要反对什么:就是我本人。她 认为我要她服从我。我是这样,对于我们两人来说很自然。 有些事情她应该服从我”。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男人心目中 的女性的破坏力是无处不在的以尝试扮演父亲的角色。为此还嫁 给了一个与她性格相异(different)[7]的男人— ——温和、热心但 文化程度不高,似乎为了互补的缘故。但当丈夫让她失望, 她于是直接成了(is)“父亲”,所作所为一切照搬[7]。“但是,由 于她没有继承父亲的男性权威,她不能强迫自己的丈夫按 照她的标准去做,而相反,自己却必须适应一个矿工妻子的 生活”[4]。由于她尽力去但当男人的职责,反倒同时冒犯了父 权制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因此,她最终得到的是儿子和女儿 的憎恨,正是他们一起给她过量的吗啡让她早早入了坟墓。
劳伦斯的小说《公主》
![劳伦斯的小说《公主》](https://img.taocdn.com/s3/m/1beb584f69eae009581becf5.png)
z 、 年 o1
《 田师拖 专斜 学枝 学报 ( 文综 合舨 和 汉
n 第 3 卷 第 二 期 O总Biblioteka 了 0劳伦斯的时代背景
灰主人公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直到三十八岁从来没有对哪个男人感
为方式,然后他们要寻找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这一切表现 出来 。” 其次,从写作的语言和作 品的接受者看,译者所用的语言与民族文 学家所使用的语言是一样的, 他们 的作品所面临的读者也是一样的。 从作品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看 ,翻译文学不仅与 民族文学发挥着 同样 的作用与影响,有时它的作用与影响甚至还大大超过 了民族文学的 作品。无论是歌德、拜伦 ,或是巴尔扎克、福楼拜等 ,他们之所以 能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 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他们作品的译本。 著名诗人辛迪在回顾 自己的文学生涯时曾说: 他 ( “ 指鲁迅 ) 的 译品,从他和弟弟周作人合译的 《 域外小说集》起 ,也是大多都看 了一遍 。通过他们和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译文 ,我看 了不少 日 本旧 俄以及东欧等国家的作 品。 谢天振认为翻译文学应该归属于民族 ( 国别)文学,但他也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把翻译文学完全等同于 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他在肯定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史 上的地位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翻译文学与其 的差异 。
劳伦斯时代的英 国正处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兴盛 的时 代,战后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巨变,工业文明下道德日趋颓败,人 与人之 间关系疏远冷漠 ,人的本性受到摧残。… 劳伦斯在思想上继承了叔本华,帕格森,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近 代非理性主义思想,强调直觉 ,本能,潜意识 的重要性,关注人的 译作的民族性特征才做出的结论,依据的是文学翻译 的特征,依据 汉语 的演变和成熟,对文学观念的转型和革新,都起到了不可替代 的是翻译家劳动的再创造性质 ,依据 的是译作 的作者一一翻译家的 的特殊作用。翻译文学的兴起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的文学语言,中国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主题分析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主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fb2120647d27284b73517f.png)
中, 妇女 的地位始终与她们的经济依赖性 紧密相关 。” 那么 , 具 有了新思想 的波琳意识到物质 的力量 ,却天真地认为 自己具 有了独立 的经济能力 ,就可 以冲破传 统社会套在女人 身上 的 枷锁 , 让女人做 自己喜欢 的事情 。她 自恃高傲 , 无法容忍 丈夫 的“ 平庸” 不顾年幼的孩子 , , 毅然离开丈夫。在此之后 , 波琳不 断尝试 着新 的感 情 生活——她 同莫 罗 主教生 下 了次子 罗 伯 特 , 曾拥有很 多爱慕者——但是 “ 还 对于 这些人而 言 , 她只是 朋友 而已” 男人感 到并 承受被物异化的力量 ” 而女人“ 。 , 承 受着 被人 ( 男人 ) 异化的力量 ” 在父权 意识依然浓厚 的环境 。 中, 道德 标准是双 重的。男性可 以肆意妄为 , 寻欢作乐 , 而女性 却要接受 约束 , 从一而终 , 否则就是一个 “ 坏女人 ” 。这是波琳 直没有再婚 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 , 尽管她在经济上摆脱 了 受控制 的地位 , 但还不 能冲破传统社会的意识 藩篱 。于梦想 和 现实 的矛盾 中挣扎着 的波琳 随着 年龄的增长 , 容颜衰老 , 还没 有找到精神支柱 , 遂不得不将 目光转移到儿子 身上 。为 了吸引 男性 的 目光 , 她注重外在 的保养 , 风韵犹存 。虽然 已经七十二 岁 , 时看上去就是三十岁 。在儿子罗伯 特和威尔弗雷德及儿 有 子在家 时偶尔有来 客时 , 她就会 “ 鹰一样恢 复青春 ” 像 。小说 中, 对她 的外貌和举止进行了细的描写 。她 的神 情令 蒙娜 ・ 丽 莎汗颜 , 其笑声可使她与可爱的酒神女祭 司媲美 。在这虚伪的 外表之下隐藏着 的是她孤独 、 空虚 、 自私的心灵 。她利用 自己 的经济地位企 图垄断长子亨利 的生活 , 阻止他 的正 常交往 , 致 使亨利在 痛苦 中 自杀 。而波琳并没有从 中吸取教训 , 而是变本 加厉 地将手段运用在次子罗伯特身上 。她知道罗伯特一 年只 能挣 可怜的一百英镑 , 经常慷慨地资助他 , 让他心安理得地 接 受她 的钱财 , 好让他 离不开 她。她同儿子还时常交谈 到深夜 , 关 系亲密 , 却将女孩西斯排斥在 外。波琳蔑视西斯 , 因为西斯 多年 以来 一直靠她养活 。因此 , 女孩应该听从她 的吩咐 , 远离 儿子罗伯特 。波琳 的横加干涉 , 令一对年轻人 内心充满了迷惑 和矛盾 。波琳 对儿 子的态度达到 了一种病 态 ,她甚至在梦里 ( 她有说 梦话 的习惯 ) 也企图阻止儿子谈恋爱 。 《 马贩子 的女儿》 中的梅 布尔也是一位在工业 迅速发展 和 社会变革 中异 化了的女性。传统农业文 明的结 束和工业文 明 时代 的到来 , 改变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和思维方式 。马 贩子约瑟夫 的贩 马生意 每况 愈下 , 他死后 留给子女大笔债务 。 不久 , 家里的贩马生意走到 了尽头 , 三个兄弟为 了各 自的生计 各奔前程 。而梅布 尔却 “ 坐在餐桌头上 , 像个被定 了罪的人” 。 在父 亲去世后 , 家里 负债 累累 , 一直在默默 地料理着 家务 , 她 照顾着兄弟们 , 然而却未能得到兄弟们 的呵护 。在他们眼 中, 她只是负担 。由于整 E操持家务 , l 她几乎 与外 界隔离 , 有朋 没 友可以倾诉。为了排遣 内心 的苦 闷, 她将全部 的情感寄托在对 母亲 的思念之 中, 对周 围的事物变得麻木 、 熟视无 睹。在 家里 的最后一 批马被卖 掉后 , , 她 这个二 十七岁 的老姑 娘 , 已经没
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ee4cb39f18583d0496459fe.png)
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作者:马迪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6期[摘要] 在女性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劳伦斯的作品中成功的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女性以及女性感情、思想以及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同情。
他强调应该在和谐、平等的层面上建立两性关系。
重温劳伦斯的作品,对于劳伦斯作品中女形象的深入探究,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女性的解放运动。
[关键词] 女性剖析主题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44劳伦斯(D. H. Lawrence)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具才华、天赋,同时也颇具争议的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不少自己对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两性之间关系的思考,一方面致力于歌颂自然精神和人性力量,谴责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另一方面又试图表现自然人性与社会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
一、历史背景对于劳伦斯作品的影响自十九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使人与世界和谐与均衡受到破坏。
随之而来的工业文明,表面出异化的本质。
人们逐渐迷失自我,成为精神世界的弃儿。
在女性运动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精神信仰都陷入危机中。
在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越来越多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她们希望摆脱家庭的束缚,去证明自身的价值。
正是在那一时期,女性解放运动获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并且在性自由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劳伦斯的一些作品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期两性关系的变化而经行大胆的创作。
二、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
他笔下的女性主人公与传统女性相比,更加聪慧,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的人生。
通过对她们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可以和她们一同前往理想的精神乐园。
与传统的谦卑、胆小的女性形象相反,这些主人公勇于奔向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他的作品不只是为了唤醒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更是为了探索一条与男性的平衡关系,来净化日益污浊的社会和人性,她们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一生有很多经典巨作,他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诗人,同时还是一名戏剧家和画家。
其中他的小说成就尤其斐然,也引来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在他的这些小说作品中,描绘出了一些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从他的短篇小说出发,分析他笔下的各具特色的却又不尽相同的女性形象。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个九月,一名孱弱瘦小的男婴诞生在英国诺丁汉郡的一个村镇上,他就是一代文豪——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他的父亲是一名英俊善舞的煤矿矿工,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小姐,不论是身份背景,还是文化水平都有着巨大差距的二人的结合纯属是一个美丽的冲动。
婚后贫困窘迫的生活和粗鲁不负责任的丈夫使她对这场婚姻失望透顶,憎恨丈夫的同时,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体弱多病的劳伦斯身上。
就这样,劳伦斯从小就在浓稠厚重的母爱中成长起来,母子之间的感情十分亲密,一度被后人称道其为恋母情节。
这在他今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在他的笔下,女人以不同的身份形象出现,未婚的少女,已婚的妇女,以及已育有孩子的母亲。
这正是女人一生中在不同的人生时段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她们大都是美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对爱情对婚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然而她们却被现实的婚姻改变了,扭曲了,确切的说是被她们的丈夫改变了,扭曲了。
劳伦斯在小说中往往配给她们粗鲁冷漠又不负责任的丈夫形象,后人认为这种配对的原型正是劳伦斯本人的父母,然而他笔下的男人们之所以这幅形象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有这深刻社会根源的。
当时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时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和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男人们,扭曲了男人们,男人们变得冷漠无情,受害者首当其冲就是他们的妻子,女人们被男人们改变了,也变得只知道追逐金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淡漠不已,这就使孩子们得不到原本应属于他们的母爱,亲情,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也会把这种负面的性格带给他们的妻子,这种恶性循环可以称得上是贻害无穷的。
在他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中,劳伦斯塑造了以为残缺的,具有杀伤力的母性形象。
文章开头首先出现的保罗的母亲虽不是故事的第一主角,却也对第一主角少年保罗的成长、命运的塑造起到了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小说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人之初,性本善”的男孩保罗渴望母爱,但是母亲对金钱的追求窒息了她的母爱天性,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和感知力。
保罗的家中时时刻刻充斥着一个声音:“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为了赚钱来获得母爱,也为了让家里那个扰人的声音停止下来,保罗骑上木马,让木马带他到一个“幸运”的地方去,因为母亲告诉他幸运就是金钱。
他发现自己在骑木马骑到疯狂状态时,就能够预知将会赢得下一场比赛的赛马的名字。
他赢了很多钱,但是家里那个声音不仅没有消失,反倒越来越强烈。
当保罗把他在赛马中赢得的5000英镑交给他的妈妈时,屋子里的声音突然疯狂起来——“我们要有更多的钱”。
保罗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他没能换回一个幸福的家庭和好运:相反母亲对金钱的欲望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保罗对赛马的预见不再那么灵验,在做了最后一次预测之后,他从木马上摔了下来,不久死去[1]。
小说开头道出了这位母亲的切实心境,“有位美妇人,本来具有各种优势,然而她并不幸运。
她为了爱情而涉足婚姻,但这爱已化为了灰烬。
她有几个瘦骨如柴的孩子,然而她觉得这些孩子是强加在她头上的,她无法爱她们……”劳伦斯用童话式的开头描绘出了一位美丽却婚姻不幸的女性形象,她已经成了母亲却对自己的孩子毫无爱的感觉,这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
“他们冷冷地看着她,好像在找她的岔。
匆然间,她觉得必须掩饰自己的缺点。
然而,要掩饰什么她也不知道……”她在掩饰的正是她无法爱她的孩子这一缺点,然而可悲的是她连这个也没有发现。
当儿子竭力为她分忧时,她却认为没人能真正了解她,当男孩声称自己是“有运气的”时,她选择了笑着敷衍,还在后来说了句“如果你是我,我是你,我不知道我们应当做什么!”可见她并不相信儿子了解她心里的痛苦,会真的替她分忧。
对窘迫生活的无奈与哀叹已经占据了她的心灵。
可是后来当她看到儿子“啪地一声跌落在地上”时,“她那饱受折磨的母性在她体内爆发。
她冲上前去将他扶起……”从这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先天就确实对孩子的母爱,而这一天性是被隐藏起来被扼杀了,到底是被什么扼杀了呢,就是对金钱的极度追求欲望,而造成这一不正常的现象的正是这个不正常的资本主义拜金社会。
文中结尾当儿子将死之际,她却“坐在那儿魂不守舍,实际上变成了一块石头……”可见她对儿子的死因并不自知,没有一丝的伤心自责,她的感情早已麻木。
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机械文明扼杀了她母爱的天性。
这样的母亲是可怜的,可悲的。
看罢读者可能会更多的责怪母亲这个不负责任不关心孩子的女性形象,可是母亲只是男孩保罗惨死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愿因,可以说母子俩都是受害者。
在《马贩子的女儿》这一短篇小说中,未婚少女梅宝是唯一正面描写的女性形象。
这位身材矮小的27岁姑娘有美丽的面容,却因为生活的贫困变得面无表情整天冷着一张脸,被她的兄弟嘲笑为“斗牛犬”。
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梅宝和年轻乡村医生杰克间的爱情故事。
身为马贩子的女儿,梅宝的家境一度富足,但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三个兄弟冷酷又无能,兄妹间毫无手足之情可言。
就在家境破落之时,三个兄弟竟择路而逃,梅宝不堪内心的孤独和世事的炎凉,在为母亲上完坟后,选择了溺水来结束自己无望的生命。
但事出有因,她又被乡村医生杰克冒着生命危险从水中救出。
为了让梅宝尽快脱险,杰克为她脱去湿衣物,裹上毯子保暖,醒来后的梅宝本能地认为医生爱上了自己。
身处特殊环境和特殊事件的两个青年男女在经历了各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故事终于在男主人公杰克的“我要你,我要和你结婚,如有可能,我们明天就结婚。
”的许诺声中拉上了帷幕。
文中用了很多心理刻画描写的写作手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
文中的梅宝在家中时受兄弟的嘲笑讽刺,而她却“早就不把这当回事了……[2]”可以看出,她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带来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不屑一顾,亦或不服从。
从后来对杰克医生的大胆示爱,“你爱我吗?我知道,你是爱我的……[3]”以及“匍匐在他脚前,用双手环抱着他的双腿,抬起脸用火辣辣的目光仰望着他,眼里掠过一丝对胜利的期盼,她毫无遮羞地深情地吻着他的膝盖……[4]”此处,劳伦斯运用不多的笔墨把梅宝渴望爱与被爱。
把被压抑、扭曲得太久的人性的本能通过一连串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个活脱脱的、性格刚烈、勇敢地追求爱情的马贩子的女儿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面对梅宝的坦白,杰克的反应只是呆呆地站立,定定地看着她,他感觉到他的灵魂在被一点一点地溶化掉。
梅宝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极度渴望并敢于拜托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压抑与束缚的精神,一种大胆追求人性解放敢于实现自身本我的精神。
最终杰克医生终于也摆脱了社会的自我——“平日里无聊乏味的生活”,接收了梅宝,即追求了“潜意识的自我”。
梅宝的形象是由悲到喜的真实、勇敢、热烈的健康形象。
在小说《狐》中,有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班福德和玛奇。
首先班福德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形象,由于文明对欲望的压抑,让欲望变得遮遮掩掩,实际上损害了自身的健康,就像作者描绘的班福德,生长在一个没有异性的干扰的农庄,喜欢亦或习惯于农庄的清静,幽隐,与世无争,无欲无求,拒绝外部世界,害怕欲望并拒绝欲望。
因此总是缺少自然的活力,瘦小羸弱,弱不禁风。
同作者一贯想要表达的相同,这是一个典型的被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压抑和束缚的人。
而与班福德不同,她的同伴玛奇则慷慨热情,活泼豪爽,有着青春的活力和健康的欲望,是个有着正常人性的女人。
于是她总是在面对班福德时感到压抑,不免得古怪,经常会心不在焉。
玛奇壮实有力,承担了农庄上的体力劳动,像个男人婆。
她和足不出户的班福德锁在了一起。
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女同性恋行为,这的确是劳伦斯作品中涉及的另一种感情主题,就像在《普鲁士军官》一文中就描绘了一对不自知的男同性爱者[5]。
后来年轻男子哈利的到来并理所当然地爱上了健美开朗的玛奇,暗示着说出了爱情是要有正常的欲望为基础的,爱情可欲望是相互依存又不可分离的。
鼓励了人对自己正常欲望地追求,意在唤醒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压抑下的人性。
到最后哈利设计除掉了爱情路上的绊脚石班福德,顺利地和玛奇结婚后,玛奇开始不快乐起来,当欲望没有了偷鸡摸狗而变得名正言顺,便没有了刺激与快乐[6],她开始无意识地想念班福德,活生生地体现出了女同性恋的精神世界与感情经历。
劳伦斯的创作基本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范畴。
由于他的作品坚持不懈的描述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心灵抗争,他的许多小说都弥漫着一种忧郁的情调。
他的书中对情感和性爱的描绘显得非常直白,毫不隐讳。
这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是很罕见的。
尽管劳伦斯曾被人称为“色情小说家”,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认为僵化的欧洲基督教已经逐渐失去了活力,并试图用原始的、部族的信仰来改造它。
这就是他开始“原始朝圣”的原因之一。
“过程哲学”思潮也激发了劳伦斯的创作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劳伦斯的写作手法:强调人物心理描写,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影响,特别是恋母情结。
劳伦斯的小说在世界文坛上一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的鲜明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却备受瞩目。
其小说写作风格跨越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阶段,劳伦斯的小说反对理性,道德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主张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灵”与“肉”的交融。
他把小说看成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最有效手段,以小说为媒介来探讨性,心理,宗教等问题,在蕴藏着深刻意蕴的文本中揭示人性与道德。
劳伦斯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对西方工业文明璀璨人性的昭示:二,对建立新型两性关系的探寻。
他试图以实现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摆脱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这是他作品的普遍主题,也是他世界观的局限性。
在劳伦斯的大部分作品中女性都是不完美的。
母亲是反复出现的典型形象,她们多数是强悍,任性,专横的。
她们的存在使家庭成员感到压抑,尤其会使儿子变得乖戾,病态和恐惧。
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在劳伦斯的内心有着厚重的积淀。
在他看来,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是男人的他者。
雪娜。
麦克里德评论到:“他对女性性格时常显示出不可思议的直觉领悟,但一种明显的厌女症又使他对女性的理解戛然而止……他对女性恰当准确的描绘却沦为令人难以信服的刻板的类型。
”基于此,许多女权主义者对劳伦斯的女性观持批评态度。
[1] 出自《英国短篇小说》,新华出版社。
[2] 出自《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劳伦斯的两级平衡思想》,中国知网。
[3] 出自《论人格理论在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的逆向传承》,中国知网。
[4] 出自《生态主义女性关照下的劳伦斯短篇小说解读》,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