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合集下载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第一章伺服系统概述伺服系统是以机械参数为控制对象的自动控制系统。

在伺服系统中,输出量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尾随输入量的变化,因此又称之为随动系统或者自动跟踪系统。

机械参数主要包括位移、角度、力、转矩、速度和加速度。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机电创造工艺水平的逐步提高,伺服技术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伺服系统由传统的步进伺服、直流伺服发展到以永磁同步机电、感应电机为伺服机电的新一代交流伺服系统。

目前,伺服控制系统不仅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激光加工、机器人、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创造、办公自动化设备、卫星姿态控制、雷达和各种军用武器随动系统、柔性创造系统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中的应用也迅速发展。

1.1 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1.1.1 伺服系统的定义“伺服系统”是指执行机构按照控制信号的要求而动作,即控制信号到来之前,被控对象时静止不动的;接收到控制信号后,被控对象则按要求动作;控制信号消失之后,被控对象应自行住手。

伺服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控制命令要求,对信号进行变换、调控和功率放大等处理,使驱动装置输出的转矩、速度及位置都能灵便方便的控制。

1.1.2 伺服系统的组成伺服系统是具有反馈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

它由检测部份、误差放大部份、部份及被控对象组成。

1.1.3 伺服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1 )精度高。

伺服系统的精度是指输出量能复现出输入量的精确程度。

2 )稳定性好。

稳定是指系统在给定输入或者外界干扰的作用下,能在短暂的调节过程后,达到新的或者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3 )快速响应。

响应速度是伺服系统动态品质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系统的跟踪精度。

4)调速范围宽。

调速范围是指生产机械要求机电能提供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之比。

5 )低速大转矩。

在伺服控制系统中,通常要求在低速时为恒转矩控制,电机能够提供较大的输出转矩;在高速时为恒功率控制,具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

伺服控制系统课程论文

伺服控制系统课程论文

伺服控制系统课程作业现代伺服系统综述指导教师:学生:学号:专业:班级:完成日期:摘要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把输出量能够以一定准确度跟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称为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也叫位置随动系统,以精确运动控制和力能输出为目的,综合运用机电能量变换与驱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实现精确驱动与系统控制。

伺服系统主要包括电机和驱动器两部分,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及工业自动化等自动控制领域。

伺服系统按其驱动元件划分有步进式伺服系统、直流电动机伺服系统和交流电动机伺服系统。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大功率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电机永磁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及电力电子、控制理论的应用,交流电动机伺服系统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数控机床的进给驱动和工业机器人的伺服驱动等。

因此,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交流电动机伺服系统取代了步进电动机与直流电动机伺服系统,时至目前,具备了宽调速范围、高稳速精度、快速动态响应及四象限运行等良好的技术性能,其动、静态特性已完全可与直流伺服系统相媲美,已成为伺服系统的主流。

关键词:伺服系统自动控制驱动元件1 伺服系统的发展阶段伺服系统的发展与它的驱动元件——伺服电动机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联系,并结合老师在第一章所讲的伺服系统分类的知识,伺服电动机至今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1)第一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步进电动机开环伺服系统;伺服系统的驱动电机为步进电动机或功率步进电动机,位置控制为开环系统。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距角一般为3.6°、1.8°,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距角一般为0.72°、0.36°;步进电机存在一些缺点:在低速时易出现低频振动现象;一般不具有过载能力;步进电机的控制为开环控制,启动频率过高或负载过大易出现丢步或堵转现象,停止时转速过高易出现过冲现象。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

自调整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 新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以实现更加高效、精确的控制效果。
参考内容
引言
伺服系统是一种用于精确控制执行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控制系统。在 许多工业应用领域,如机械加工、机器人控制和电力系统等领域,伺服系统的 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为了提高伺服系统的性能,通常需 要调整其控制参数
4、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交流伺服系统自 调整技术将更加注重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的研究,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控 制系统架构。
结论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是实现高精度、高效率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次演示对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的现状、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详细探讨。通过 分析可知,该技术在未来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 推动交流伺服系统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
01 引言
03 关键技术
目录
02
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 技术概述
04 研究现状
05 未来展望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
引言
Hale Waihona Puke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伺服系统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 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和精度要求,交流伺服系统的自调整技术应运而生。 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的现状、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展 望。
关键技术
1、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工作机制的算法,可以通过 学习自动调整参数。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神经网络可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 控制,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然而,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过程较为 复杂,对计算资源的要求较高。

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

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

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仿真分析1.引言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快速响应、高控制精度等优点。

为了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需要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来评估系统性能。

本文将介绍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并进行仿真分析。

2.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2.1电机模型电机模型是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常用的电机模型有电压方程模型和电流方程模型。

2.1.1电压方程模型根据电机的电压方程可以得到如下控制方程:\[u(t) = Ri(t) + L\frac{{di(t)}}{{dt}} + e(t)\]其中,\(u(t)\)为电机输入电压,\(R\)为电机电阻,\(L\)为电机电感,\(i(t)\)为电机电流,\(e(t)\)为电动势。

2.1.2电流方程模型根据电机的电流方程可以得到如下控制方程:\[L\frac{{di(t)}}{{dt}} = u(t) - Ri(t) - e(t)\]2.2传动系统模型传动系统模型描述了电机输出转矩和负载转矩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传动系统模型有惯性模型和摩擦模型。

2.2.1惯性模型惯性模型用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来描述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通常可以使用如下方程来建立惯性模型:\[J\frac{{d\omega(t)}}{{dt}} = T_{in}(t) - T_{out}(t)\]其中,\(J\)为传动系统的转动惯量,\(\omega(t)\)为转速,\(T_{in}(t)\)为电机输出转矩,\(T_{out}(t)\)为负载转矩。

2.2.2摩擦模型摩擦模型描述了传动系统中的摩擦现象,常常包括静摩擦和动摩擦。

常用的摩擦模型有线性摩擦模型和非线性摩擦模型。

2.3控制器模型控制器模型是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闭环控制模型。

常用的控制器模型有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

3.仿真分析建立完实际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后,可以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

伺服控制系统的4种控制方式

伺服控制系统的4种控制方式

伺服控制系统的4种控制方式导语:伺服控制系统的3种控制方式,速度控制和转矩控制,位置控制。

伺服控制系统的3种控制方式,速度控制和转矩控制,位置控制基础知识一、伺服系统组成(自上而下)控制器:plc,变频器,运动控制卡等其他控制设备,也称为上位机;伺服驱动器:沟通上位机和伺服电机,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

伺服电机:执行设备,接受来自驱动器的控制信号;机械设备:将伺服电机的圆周运动(或直线电机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所需要的运动形式;各类传感器和继电器:检测工业控制环境下的各种信号送给上位机或驱动器做为某些动作的判断标准。

二、伺服控制方式三种控制方式:速度控制方式,转矩控制方式,位置控制方式。

速度控制和转矩控制都是用模拟量来控制的,位置控制是通过发脉冲来控制的。

▶如果您对电机的速度、位置都没有要求,只要输出一个恒转矩,当然是用转矩模式。

▶如果对位置和速度有一定的精度要求,而对实时转矩不是很关心,用速度或位置模式比较好。

▶如果上位控制器有比较好的闭环控制功能,用速度控制效果会好一点。

▶如果本身要求不是很高,或者基本没有实时性的要求,用位置控制方式对上位控制器没有很高的要求。

就伺服驱动器的响应速度来看,转矩模式运算量最小,驱动器对控制信号的响应最快;位置模式运算量最大,驱动器对控制信号的响应最慢。

对运动中的动态性能有比较高的要求时,需要实时对电机进行调整。

如果控制器本身的运算速度很慢(比如PLC,或低端运动控制器),就用位置方式控制。

如果控制器运算速度比较快,可以用速度方式,把位置环从驱动器移到控制器上,减少驱动器的工作量,提高效率;如果有更好的上位控制器,还可以用转矩方式控制,把速度环也从驱动器上移开,这一般只是高端专用控制器才能这么做。

一般说驱动器控制的好坏,有个比较直观的比较方式,叫响应带宽。

当转矩控制或速度控制时,通过脉冲发生器给它一个方波信号,使电机不断的正转、反转,不断的调高频率,示波器上显示的是个扫频信号,当包络线的顶点到达最高值的70.7%时,表示已经失步,此时频率的高低,就能说明控制的好坏了,一般电流环能做到1000HZ 以上,而速度环只能做到几十赫兹。

交流伺服控制器工作原理

交流伺服控制器工作原理

交流伺服控制器工作原理交流伺服控制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中常用的一种关键设备,它在机械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中起着控制、调节和运动控制等重要作用。

其工作原理涉及到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交流伺服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一、控制原理交流伺服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控制系统理论,其主要目的是根据输入的控制信号,通过反馈回路控制输出的位置、速度或力矩等运动参数。

控制信号一般由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设备提供,而反馈回路则通过传感器获取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并将反馈信号送回控制器进行比较,从而形成闭环控制。

这种控制原理可以保证被控对象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快速、精准地达到设定的位置或角度。

二、电机驱动交流伺服控制器通常搭配交流伺服电机一起使用,电机驱动是其工作原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交流伺服电机通常由转子、定子和编码器等部件组成,通过与控制器配套的驱动器将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从而驱动电机旋转。

控制器根据编码器的反馈信号来调整输出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实现精确、平滑的运动控制。

一些高性能的伺服控制器还利用磁场定位原理来实现更为精密的位置控制,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三、信号处理交流伺服控制器中的信号处理模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采样、滤波、放大和数字化处理等操作,将输出信号传递给电机驱动器,并处理来自传感器的反馈信号,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信号处理模块还能实现通信接口功能,通过现代通信技术与上位机或其它控制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远程监控。

四、软件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流伺服控制器中的软件控制技术日益成熟。

控制器内置了各种运动控制算法和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实现复杂的运动路径规划、动态参数调整和运动轨迹的优化控制。

在软件控制方面的不断创新,为交流伺服控制器带来了更高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使其在精密加工、医疗器械、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交流伺服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传感器技术等多个领域。

欧德思自控_EP系列伺服手册简易版本-20200617(精简)

欧德思自控_EP系列伺服手册简易版本-20200617(精简)

II
版本变更记录
变更日期 2019.12.01 2020.02.21
2020.0616
变更后版本 V100B00D00 V100B00D01 V100B00D02
V100B00D03
变更内容概要
首次发行
Er.004、Er.012、Er-002 报警,更改报警描述; Pn300、Pn323、报警列表更新; 增加#15 监控参数; Pn609,Pn000~Pn006 功能变更; 1、删除参数 Pn-103、104.3/4、105.2、106、516-518、613、642-644、 675-683、691-693、903-904; 2、更改参数 Pn-314、334、335、411、510、620-622、652-657、688 的描述,更改 Pn-607 分辨率为 0.1、范围为 0~1000,新增参数 Pn-645 的描述(反电动势补偿增益 0~1024 分辨率 0.1%默认 0); 3、删除占两个参数范围的后一个参数名 4、修改 RPM、R、S 等为小写 5、根据分辨率修改数值的表示方式 6、对缺少范围描述的参数补充范围描述 7、备注参数 Pn-700:全闭环功能请联系厂家确认 8、对 F 组参数进行重新核对和编辑 9、修改 EP 伺服驱动器相关说明,更新伺服驱动器相关图片 10、修改电机相关说明,更新电机相关图片
ASM - 13 H 12 30 – 1 3 C 00 B
产品系列号
机座外框 13 130 mm 18 180 mm
额定电压
H
高压
M
中压
L
低压
堵转转矩
08
8N m
12
8N m
额定转速
30
3000 rpm
40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Wop (s)
s(Ts s
K 1)(T2 s
1)
3.2 单闭环位置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旳闭环传递函数
W cl
(s)
TsT2 s 3
(Ts
K T2 )s2
s
K
闭环传递函数旳特性方程式
TsT2s3 (Ts T2 )s2 s K 0
3.2 单闭环位置伺服系统
用Routh稳定判据,为保证系统稳定,
须使
K
Ts T2 TsT2
单位置环伺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对数幅频特性
3.3 双闭环伺服系统
在电流闭环控制旳基础上,设计位置 调整器,构成位置伺服系统,位置调整 器旳输出限幅是电流旳最大值。 以直流伺服系统为例,对于交流伺服 系统也合用,只须对伺服电动机和驱动 装置应作对应旳改动。
3.3 双闭环伺服系统
Tm
R J CT Ce
Tl
La R
3.2 单闭环位置伺服系统
驱动器
电机
直流伺服系统控制对象构造图
采用PD调整器,其传递函数为
减速器
WAPR (s) WPD (s) K p (1 d s)
3.2 单闭环位置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Wop (s)
s(Ts s
K ( d s 1)
1)(TmTl s2 Tms
3.5 复合控制旳伺服系统
前馈控制器旳传递函数选为
G(s) 1 W2 (s)
得到
m (s) 1
* m
(
s)
3.5 复合控制旳伺服系统
理想旳复合控制随动系统旳输出量可以完 全复现给定输入量,其稳态和动态旳给定误 差都为零。 系统对给定输入实现了“完全不变性” 。 需要引入输入信号旳各阶导数作为前馈控 制信号,但同步会引入高频干扰信号,严重 时将破坏系统旳稳定性,这时不得不再加上 滤波环节。

伺服系统基础知识资料

伺服系统基础知识资料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驱动系统一、伺服系统简介伺服来自英文单词Servo,指系统跟随外部指令进行人们所期望的运动,运动要素包括位置、速度和力矩。

伺服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液压、气动到电气的过程,而电气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反馈装置和控制器。

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是直流电机作为主要执行部件,在70年代以后,交流伺服电机的性价比不断提高,逐渐取代直流电机成为伺服系统的主导执行电机。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驱动系统(以下简称伺服系统),是基于国外高端伺服技术开发出适合于国内环境的伺服驱动系统,具有性能优异、可靠性强,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织袜机械、纺织机械、绣花机、雕刻机械等领域,在这些要求高精度高动态性能以及小体积的场合,应用交流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伺服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中,PMSM具备十分优良的低速性能、可以实现弱磁高速控制,调速范围宽广、动态特性和效率都很高。

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可以从调速范围、定位精度、稳速精度、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来衡量。

伺服系统调速范围一般的在1:5000~1:10000;定位精度一般都要达到±1个脉冲;稳速精度,尤其是低速下的稳速精度,比如给定1rpm时,一般的在±0.1rpm以内,高性能的可以达到±0.01rpm以内;动态响应方面,通常衡量的指标是系统最高响应频率,即给定最高频率的正弦速度指令,系统输出速度波形的相位滞后不超过90°或者幅值不小于50%。

应用在特定要求高的一些场合,目前国内主流产品的频率在200~500Hz。

运行稳定性方面,主要是指系统在电压波动、负载波动、电机参数变化、上位控制器输出特性变化、电磁干扰、以及其他特殊运行条件下,维持稳定运行并保证一定的性能指标的能力。

二、伺服系统的组成伺服系统的组成1.上位机上位机通过控制端口发送指令(模拟指令或脉冲指令)给驱动器。

驱动器跟随外部指令来执行,同时驱动器反馈信号给上位机。

伺服电机控制系统

伺服电机控制系统

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简介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精确控制转速、位置和加速度等参数的电机控制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精度设备中。

伺服电机控制系统采用了闭环反馈控制原理,通过传感器测量运动参数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控制电机输出的电流、电压和转动角度等。

组成部分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电机部分伺服电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实现运动控制。

伺服电机通常采用直流无刷电机或交流电机,输出转矩和角速度等参数。

为了实现更高的精度,通常还配备了编码器,可以精确测量电机角度和转速。

控制器控制器是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大脑,它通过处理运动参数、误差反馈等信息,控制电机输出的电流和电压等参数。

控制器通常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微控制器(MCU)等芯片,拥有高效的计算能力和精确的定时能力。

传感器传感器是控制系统的感知器,能够测量运动参数、温度等未知参数,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反馈给控制器。

传感器包括位置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在控制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软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需要运行软件来实现各项功能,包括速度控制、位置控制、加速度控制、误差检测等功能。

软件通常由厂家提供,也可以由用户自行开发,运行在控制器上。

工作原理伺服电机控制系统采用闭环反馈控制原理,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传感器测量电机转速、位置等参数,并将数据反馈到控制器。

2.控制器计算当前误差值,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输出电机的电流、电压和转角度等参数。

3.电机根据控制器输出的参数进行转动,同时传感器测量电机实际转速、位置等参数,并将数据反馈给控制器。

4.控制器根据电机反馈的数据重新调整输出参数,并不断迭代,直到误差值达到设定范围。

应用场景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精度设备中,例如:1.机器人:机器人需要精确控制关节运动参数,使用伺服电机可以实现高精度控制,提高机器人运动效率和精度。

基于MC56F84789的PMSM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MC56F84789的PMSM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P MS M 的数学模型和磁 场定向矢量控制原理 , 设 计 了一套功能 完善 、 实时性好的 P MS M 交流伺服 系统。 实验 结果表 明 电 流环响应迅速 、 速度 和位 置闭环控制无稳 态误 差, 所设计的 系统 工作 可靠, 控制速度快 。
关 键 词: 永 磁 同 步 电机 ; 矢量 控 制 ; P MS M 交 流 伺 服 系统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S V P WM)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2 8 9 5 ( 2 0 1 4) 0 1 - 0 0 6 5 05 - 中 图分 类 号 : T P 2 7 1
p r e c i s i o n p e r i p h e r a l s .T h e ma t h e ma t i c a l mo d e l o f P MS M a n d i f e l d — o r i e n t e d c o n t r o l p r i n c i p l e we r e d e s c i r b e d .A P MS M
De s i g n o f a PM SM S e r v o S y s t e m Ba s e d o n M C5 6 F8 4 7 8 9 De v i c e
J I A N G We i , N I S h u n h u a , Q I U X i n g u o , Z HO U J i a n x i n g

要: 目前 , 在数控机床 、 自动化 生产线、 工业机 器人等 应用场合 , 以永磁 同步 电机 ( P MS M) 为控制 对 象的全数 字交流
伺 服 系统 正 逐 步取 代 直 流 伺 服 系 统 。 为 了提 高 永 磁 同 步 电 机 控 制 器 的 控 制 性 能 , 设 计 开 发 了基 于飞 思卡 尔 3 2位 的 MC 5 6 F 8 4 7 8 9型 D S P的 永磁 同步 电机 数 字化 矢 量 控 制 器 。 MC 5 6 F 8 4 7 9 包含 各 种 先 进 的 高速 、 高精 度 外设 。 文 中介 绍 了

什么是伺服控制系统

什么是伺服控制系统

什么是伺服控制系统
伺服控制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用于实现自动化机械、
设备等的精密控制。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将机械、电子和控制技
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以实现对于电机或者其他设备的精准控制,从而达到更高效、更稳定的运转状态。

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的运动状态,
并通过微处理器、控制器等计算机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上对于设备的
运动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实现设备运动不受外界干扰,运动更加稳定、快速响应、运动路径更加精准。

伺服控制系统可以应用在多种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加工机床、自动
化装备、机器人、无人驾驶等。

在工业生产中,伺服控制系统可以提
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伺服控制系统的功能从最初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扭矩控制逐渐向更高级的控制模式上发展,如自适应
控制、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等,此类高级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工
业对于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生产的需求。

总结来看,伺服控制系统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自
动化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应用
前景广阔,未来还将继续在工业生产和汽车工业、电子航空等领域中
得到广泛的应用。

交流伺服控制电机伺服电机控制原理

交流伺服控制电机伺服电机控制原理

交流伺服控制电机伺服电机控制原理之宇文皓月创作“伺服”一词源于希腊语“奴隶”的意思。

“伺服电机”可以理解为绝对服从控制信号指挥的电机:在控制信号发出之前,转子静止不动;当控制信号发出时,转子立即转动;当控制信号消失时,转子能即时停转。

伺服电机是自动控制装置中被用作执行元件的微特电机,其功能是将电信号转换成转轴的角位移或角速度。

伺服电机分为交流伺服和直流伺服两大类交流伺服电机的基本构造与交流感应电动机(异步电机)相似。

在定子上有两个相空间位移90°电角度的励磁绕组Wf和控制绕组WcoWf,接恒定交流电压,利用施加到Wc上的交流电压或相位的变更,达到控制电机运行的目的。

交流伺服电机具有运行稳定、可控性好、响应快速、灵敏度高以及机械特性和调节特性的非线性度指标严格(要求分别小于10%~15%和小于15%~25%)等特点。

直流伺服电机基本构造与一般直流电动机相似。

电机转速n=E /K1j=(Ua-IaRa)/K1j,式中E为电枢反电动势,K为常数,j为每极磁通,Ua、Ia为电枢电压和电枢电流,Ra为电枢电阻,改变Ua或改变φ,均可控制直流伺服电动机的转速,但一般采取控制电枢电压的方法,在永磁式直流伺服电动机中,励磁绕组被永久磁铁所取代,磁通φ恒定。

直流伺服电动机具有良好的线性调节特性及快速的时间响应。

直流伺服电机的优点和缺点优点:速度控制精确,转矩速度特性很硬,控制原理简单,使用方便,价格廉价。

缺点:电刷换向,速度限制,附加阻力,发生磨损微粒(无尘易爆环境不宜)交流伺服电机的优点和缺点优点:速度控制特性良好,在整个速度区内可实现平滑控制,几乎无振荡,90%以上的高效率,发热少,高速控制,高精确度位置控制(取决于编码器精度),额定运行区域内,可实现恒力矩,惯量低,低噪音,无电刷磨损,免维护(适用于无尘、易爆环境)缺点:控制较复杂,驱动器参数需要现场调整PID参数确定,需要更多的连线。

直流伺服电机分为有刷和无刷电机。

行业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方案范本1

行业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方案范本1

行业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1 行业概述 (3)1.2 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在行业的重要性 (3)1.3 项目需求分析 (4)第2章伺服控制系统技术概述 (4)2.1 伺服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4)2.1.1 电气伺服控制技术的初期阶段 (4)2.1.2 数字化伺服控制技术 (5)2.1.3 现代伺服控制技术 (5)2.2 伺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5)2.2.1 控制器 (5)2.2.2 驱动器 (5)2.2.3 执行机构 (5)2.2.4 反馈环节 (5)2.3 伺服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5)2.3.1 传感器技术 (6)2.3.2 驱动器技术 (6)2.3.3 控制算法 (6)2.3.4 伺服系统集成与优化 (6)第3章高精度伺服电机选型与设计 (6)3.1 伺服电机类型及特点 (6)3.2 高精度伺服电机的选型原则 (6)3.3 伺服电机的结构设计 (7)第4章伺服驱动器设计与实现 (7)4.1 伺服驱动器概述 (8)4.2 伺服驱动器硬件设计 (8)4.2.1 电路设计 (8)4.2.2 元件选型 (8)4.2.3 接口设计 (8)4.3 伺服驱动器软件设计 (8)4.3.1 控制算法 (8)4.3.2 软件架构 (8)4.3.3 程序编写与调试 (8)4.3.4 系统优化与测试 (9)第5章位置控制系统设计 (9)5.1 位置控制原理 (9)5.1.1 控制系统模型 (9)5.1.2 位置传感器 (9)5.2 位置控制器设计 (9)5.2.1 控制器结构 (9)5.2.2 PID参数整定 (9)5.3.1 控制算法选择 (10)5.3.2 算法实现 (10)5.3.3 系统调试与优化 (10)第6章速度控制系统设计 (10)6.1 速度控制原理 (10)6.1.1 速度闭环控制 (10)6.1.2 速度反馈 (11)6.2 速度控制器设计 (11)6.2.1 控制器选型 (11)6.2.2 控制器参数整定 (11)6.3 速度控制算法实现 (11)6.3.1 PID控制算法 (11)6.3.2 速度控制算法实现步骤 (11)6.3.3 算法优化 (11)第7章伺服系统功能优化 (12)7.1 伺服系统参数整定 (12)7.1.1 参数整定的必要性 (12)7.1.2 参数整定方法 (12)7.2 模糊控制策略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12)7.2.1 模糊控制原理 (12)7.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12)7.2.3 模糊控制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12)7.3 神经网络控制策略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12)7.3.1 神经网络控制原理 (12)7.3.2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13)7.3.3 神经网络控制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13)第8章伺服控制系统集成与调试 (13)8.1 伺服控制系统集成 (13)8.1.1 系统组成 (13)8.1.2 集成步骤 (13)8.1.3 注意事项 (13)8.2 伺服控制系统调试方法 (13)8.2.1 调试流程 (14)8.2.2 调试工具与仪器 (14)8.3 调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4)8.3.1 电机运行不稳定 (14)8.3.2 电机发热严重 (14)8.3.3 位置控制精度差 (14)8.3.4 系统响应速度慢 (14)8.3.5 系统噪音大 (14)第9章伺服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14)9.1 伺服系统可靠性概述 (14)9.2 伺服系统故障分析 (15)9.2.2 故障原因 (15)9.3 伺服系统可靠性提升策略 (15)9.3.1 设计优化 (15)9.3.2 制造与装配 (15)9.3.3 运行与维护 (15)第10章伺服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16)10.1 工业伺服控制系统应用案例 (16)10.1.1 案例背景 (16)10.1.2 系统方案 (16)10.1.3 应用效果 (16)10.2 服务伺服控制系统应用案例 (16)10.2.1 案例背景 (16)10.2.2 系统方案 (16)10.2.3 应用效果 (16)10.3 特种伺服控制系统应用案例 (16)10.3.1 案例背景 (17)10.3.2 系统方案 (17)10.3.3 应用效果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 行业概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行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

伺服控制系统

伺服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的组成
例:仿型铣床随动系统
r(t)为模杆的位移,c(t)是铣刀杆的位移。希望铣刀的运动c(t)完全复现模杆
的运动r(t)。使得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和模型一样。
e(t) 信 号
放大
功率 放大
R1
R2
E
r(t)
c(t)
减速器
电动机
模型
零件
r(t)


_计
调 节 器
放 大 器
功率 放大
执行 电机
减 速 器
控制器
被控 对象
控制器
放大
被控 对象
舵机控制系统
θr 主指令信号;θy 舵角信号 e =θr -θy 偏差信号 e = 0 时,达到一致。 舵角连续跟踪θr 必须自动克服水流的干扰。
控制器 放大
电动机
θy 齿轮
θr 指 令
θy
舵轮
❖ 反馈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1、连续的检测偏差量; 2、回路增益可以较高,使误差很小,
n0 理想空载转速,nR 满载转速
5、负载扰动作用下系统的响应 负载扰动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是调速系统的重要
技术指标之一 衡量抗扰能力一般取大转速降(升)Δnmax与响应时
间tsf来度量
6、元件参数变化的敏感性要求
指控制系统本身各项元件参数的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通 常如不提出要求,则应包含在系统精度和稳定性要求之内
❖ 控制理论快速发展 传递函数、拉普拉斯变换和奈奎斯特稳定理论;根 轨迹;现代控制理论
❖ 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各元器件趋于 数字化、集成化,使现代伺服系统朝着高精度、 低噪声的方向发展。
❖ 展望未来,新器件、新理论、新技术必将驱使伺 服系统朝“智能化”方向发展,赋予人工智能特 性的伺服系统以及智能控制器必将获得广泛应用。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14
结束!
15
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践课程
系统6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李宗帅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
1
实验装置
在计算机控制与仿真实验室进行,主要设备:计算机、 在计算机控制与仿真实验室进行,主要设备:计算机、 ControlLogix5561控制器 1756-M08SE、 控制器、 ControlLogix5561控制器、1756-M08SE、Kinetix6000 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2套等。 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2套等。
2
3
45Βιβλιοθήκη 6789
10
θref
位置 调节器
ωref
速度 调节器
iqref
坐标变 化
iaref
电流 调节器 PWM PWM 逆变器
— —
位置 累加器
ided=0
φ
(ibref icref)
ia(ib ic)
Ua A
Ub B
Uc C

S N
11
整流电路 三 相 电 直流电
逆变电路 三相电
电机
M
驱动器
控制 信 号
信号转变 电 路
运算电 路
检测电 路
运行指令 控制器
12
13

完成内容
熟练掌握该控制系统的结构、 1、熟练掌握该控制系统的结构、硬件 组成; 组成; 了解控制系统的伺服配置过程。 2、了解控制系统的伺服配置过程。 掌握直接运动控制指令的使用。 3、掌握直接运动控制指令的使用。

交流伺服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最新国标

交流伺服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最新国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交流伺服系统 AC servo system 以交流伺服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使物体的位置/角度、速度、加速度或转矩等状态变量能够跟随 输入控制信号目标值(或给定值)任意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由交流伺服驱动器,交流伺服电动机和传感(器)三个部分组成。 驱动器按其控制电路和软件的实现方式可分为模拟量控制、数字模拟混合控制和全数字化控制。 伺服系统按其所用的电动机可分为:旋转电动机伺服系统和直线电动机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按照控制方式可分为位置控制伺服系统、速度控制伺服系统和转矩控制伺服系统。 3.2 交流伺服驱动器 AC servo driver 接受控制指令,根据传感提供的反馈信息,对转矩、速度、位置等进行闭环控制,并向电动机输送 功率的电气装置。 3.3 交流伺服电动机 AC servo motor 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中的电动机,它的输出参数,如位置、速度、加速度或转矩是可控的。 3.4 传感(器) sense;sensor;sensing 在交流伺服电动机中,用于检测位置、速度、电流等的元件或技术。 3.5 工作制 duty 伺服系统一系列负载状态的说明,包括起动、电制动、空载、停机和断能及其持续时间和先后顺序 等。伺服系统一般为 S1 或 S3 工作制。 3.6 工作区 duty zone 旋转运动类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的工作区由连续工作区和短时工作区组成。 连续工作区是指在图 1 中处于“连续堵转转矩”、“最高允许工作转速”和“额定转速”以内的工 作区(图 1 中有阴影区域),它是由电动机的发热、受离心力影响的机械强度、换相或驱动器的极限工 作条件限制的范围。在此区域内连续运行,电动机、驱动器和传感器等都不会超过其最高允许温度。
I
交流伺服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式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式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式
交流伺服电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高性能电机,其控制方式多
种多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

1. 位置控制
位置控制是一种常见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通过对电机的位置进行精准控
制来实现精准定位。

在位置控制中,通常会采用编码器或者光栅尺等位置传感器来反馈电机的位置信息,然后通过控制算法来调整电机的转速和位置,从而实现精准的定位控制。

2. 速度控制
速度控制是另一种常见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通过对电机的速度进行控制
来实现精确的速度调节。

在速度控制中,通常会通过反馈系统获取电机的速度信息,然后采用控制算法来调整电机的输入电压和频率,从而实现所需的速度控制。

3. 扭矩控制
扭矩控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通过对电机的输出扭矩进
行精确控制来实现对载荷的高精度控制。

在扭矩控制中,需要引入额外的扭矩传感器来获取电机的输出扭矩信息,然后通过控制算法实时调整电机的输入电压和频率,从而实现对扭矩的精准控制。

4. 力控制
力控制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通过对电机的输出力进行实
时控制来实现对载荷的力控制。

在力控制中,需要引入力传感器来获取电机的输出力信息,然后通过控制算法实时调整电机的输入电压和频率,从而实现对力的精准控制。

结语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
来实现所需的性能要求。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上述几种控制方式,可以实现对电机的高性能控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对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式有所帮助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伺服控制速度反馈系统1 交流伺服控制速度反馈系统控制原理伺服系统(servo system)亦称随动系统,属于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种,它用来控制被控对象的转角(或位移),使其能自动地、连续地、精确地复规输入指令的变化规律。

它通常是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全数字伺服系统一般采用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矩控制的三环结构。

系统硬件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电源单元;功率逆变和保护单元;检测器单元;数字控制器单元;接口单元。

相对应伺服系统由外到内的"位置"、"速度"、"转矩"三个闭环,伺服系统一般分为三种控制方式。

在使用速度控制方式时,伺服完成速度和扭矩(电流)的控制。

伺服电机是一个典型闭环反馈系统,减速齿轮组由电机驱动,其终端(输出端)带动一个线性的比例电位器作位置检测,该电位器把转角坐标转换为一比例电压反馈给控制线路板,控制线路板将其与输入的控制脉冲信号比较,产生纠正脉冲,并驱动电机正向或反向地转动,使齿轮组的输出位置与期望值相符。

1.1系统控制框图如图1所示。

1.2交流伺服控制速度反馈系统结构框图图2 系统结构框图2.传递函数确定与分析2.1 传递函数确定PMSM 电机相关方程组如下所示。

其中,M 为PWM 调制深度;J 为系统机械惯量(kg •m2);fm 为黏性摩擦系数(N •M/(rad/s);R 为电机绕组电阻(Ω);L 为电机绕组电感(H);U 为电机绕组电压(V);i 为电机绕组电流(A);θ为电机角位移(rad);K1、K 为系数;TC 为电机负载阻力矩(N •M)。

在恒转矩负载(即TC =常数)时,由以上方程组 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取拉普拉斯变换得:系统简化结构图如图1所示M wR C图1K 1K 1m JS f + DU L S R +即: ()G s =()()1Dm K K U JS f LS R ⋅⋅+⋅+2.2二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带宽频率截止频率相角裕度超调量 调节时间3.传递函数性能指标:研究的系统中,相关参数如下:J: 30.18710-⨯2kg m⋅; m f :410-N m ⋅/(rad/s): R :25Ω;DU ; 300; :0.347L H 1K :0.7 ; K : 44.010-⨯ 。

将参数代入试中:()20.09450.0003250.00470.0025H s S S =++根据式子可得n w =2.6(rad/s ) ;d t =10.7nw θ+=0.23;)707.0(1212≤-=ζζζrM )707.0(212≤-=ζζωωn r 42244221ζζζωω+-+-=n b 24241ζζωω--=n c 24241ζζζγ--=arctg %100%21/⨯=--ζπζσeγωζωtg t t s c ns 75.3==r t =3.14dw β-=0.45;pt =0.664.系统仿真分析系统仿真框图如下图2所示。

其中,限幅环节主要是防止系统电流变化过大,造成系统内器件损坏;传输延时环节主要是模拟了速度反馈环的响应滞后时间。

如果传输环节滞后时间不同,即速度环响应速度设定的不同,从仿真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系统特性的区别。

仿真时速度给定值为3 000 r/min 的阶跃信号。

从图3~图6中可以看出,速度环的时间参数选择对系统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选取参数不恰当,可能会造成系统特性变坏,甚至直接造成系统的崩溃。

而且,系统机械惯量越小,速度环时间滞后效应带来的影响就越明显。

5.交流伺服控制速度反馈特点速度的数字测量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测单位位移的时间;另一种是测单位时间的位移。

前者适合于低速段测量;后者测到的位移值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计算简便,便于CPU进行速度计算,而且不涉及乘除运算,但缺点是当调速精度要求高或者性。

因此适合于高速段测量。

如果系统调速范围要求较宽速度调节范围大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值(速度环响应时间)就会增加,降低了系统对速度的敏感,宜切换使用两种方法,扬长避短,达到满意的效果。

文中主要讨论由于速度环控制时间参数选择的不同而对系统特性造成的影响。

6.系统校正通常,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和受控对象组成,如图6-1所示。

为了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可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如放大器增益等)。

如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仍无法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就必须在系统中加入一些机构和装置,使整个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机构和装置,使整个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图6-16.1校正的作用性能指标通常由使用单位或被控对象的设计制造单位提出,不同的控制系统对性能指标的要求应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调速系统对平稳性和稳态精度要求较高,而随动系统则侧重于快速性要求。

性能指标的提出,应符合实际系统的需要与可能。

一般地说,性能指标不应当比完成给定任务所需要的指标更高。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依据性能指标的形式而定。

如果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阻尼比、稳态误差等时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根轨迹法校正。

如果性能指标以系统的相角裕度、幅值裕度、谐振峰值、闭环带宽、静态误差系数等频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频率法校正。

目前,工程技术界多习惯采用频率法,故通常通过近似公式进行两种指标的互换。

在系统设计的初步阶段,总是先选择一些元部件(如执行元件、测量元件、放大元件)构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往往不能满足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为此,须引入校正置,使最后的系统满足要求。

6.2校正方式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四种。

如果校正装置串联于系统的前向通道之中,称为串联校正。

若校正装置位于系统的局部反馈通道之中,则称为反馈校正。

前馈校正又称顺馈校正,是在系统主反馈回路之外采用的校正方式。

前馈校正装置位于系统给定值之后,主反馈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道上,这种校正方式的作用相当于对给定值进行整形或滤波后,再送入反馈系统。

另一种前馈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对扰动信号进行直接或间接测量,并经变换后接入系统,形成一条附加的对扰动影响进行补偿的通道。

前馈校正可以单独作用于开环控制系统,也可以作为反馈控制系统的附加校正而组成复合控制系统。

复合校正方式是在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校正通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a)为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形式,(b)为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形式。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常用的校正方式为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两种。

而串联校正又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形式的变换。

控制器 42244221ζζζωω+-+-=n b 受控对象6.3系统的校正当未校正系统不稳定,要求校正后系统响应速度快,相角裕度和稳态精度较高时,以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为宜。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部分增大相角裕度,通过分析可利用串联滞后部分来改善此系统的稳态精度。

如图5-3所示.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条件:1:在θr =180°t 时,无速度误差,位置迟后不超过1°; 2:γ=45°±3°,20lgh ≥10db 3:t s ≤3秒。

R图6-3解:根据稳态误差要求,K=1K K ⋅=180。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80()11(1)(1)62G s s s =++作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如图6-4所示,得:db h c 30lg 20556.12-=-==γω20 0 40 60 db -200.01 0.1 1 100 3.5 6 2 10 0.78 图6-4 1800.015620lg α ωb ωc ωa bcωωlg 20)('cL ω1116K S + 1112S + K采用串联迟后-超前校正,先设计超前部分,选择超前部分的交接频率ωb =2。

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由γ、t s 来确定,现取为3.5。

得:α=50。

于是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设为:现根据相角裕度的要求确定迟后部分的参数。

γ=180°+/G(j ωc ) G c (j ωc )得ωa =0.78,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最后经验算,6.4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如下: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求出其开环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3:在未校正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上,选择频率从-20db/dec 变为-40db/dec 的交接频率作为校正网络超前部分的交接频率ωb ;4: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选择系统新的开环截止频率ωc ;5:计算校正网络的衰减因子1/α,要保证系统开环截止频率为ωc ,应有:6:根据系统相角裕度的要求,确定校正网络迟后部分的交接频率ωa ; 7:验算已校正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db L bc c 34lg 20)('lg 20=+=ωωωα)1()1()1()1()(bb a ac j j j j s G αωωωωωωαωω++++=)01.01()5.01()641()28.11()(s s s s G c ++++=dbh c 27lg 205.455.3===γωbcc L ωωωαlg 20)('lg 20+=结论通过以上对系统的理解,对传递函数性能指标的分析及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当负载具有恒转矩特性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宽速度调节特性而忽略了系统整体特性,应该两者兼顾;速度的调节范围与速度环时间参数的选择是互相制约的,如果希望增加系统速度调节的范围而保持速度环的快速响应特性,需要提高CPU 的运算能力,或者采用不同的速度计算方法在不同范围的速度区间内进行有条件的选择使用,及时调整速度反馈环的参数,适当选择系统的校正方法,避免速度环过大的时间滞后量对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保证系统的速度响应和整体的稳定性。

设计体会这是一个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设计性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预期完成。

在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如电路原理图等比较复杂,但在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学习基上,经过收集资料,都基本得到了解决,进一步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知识,对反馈系统传递函数有了深刻体会。

虽然在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们经过多次分析尝试,完成设计。

同时,我也学到了一些与自控原理相关方面知识,促使我今后更加学习这方面内容的动机,以满足需要。

通过交流伺服控制速度反馈系统设计分析与制作,充分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已后的学习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