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策略 [摘要]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渗透提问策略,指导学生有效提问;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等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结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形成问题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发展;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问题引领才能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提出,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了。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问题,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提出问题,并不代表他们脑海中没有问题,而是他们是否能乐于去提问题。如果他们感受不到提问题的乐趣,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兴趣去提问题了。只有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充满爱的环境中,他们才能乐于去提出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身份自居,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平台,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是有问题也不敢提问的。因为即使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有可能被教师否定掉,甚至会弄出一些笑话来。于是,即使学生有问题,也会把问题给咽下去,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或者现代媒体来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中的“轴对称图形”》时,如果我们直接用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学生只会惊叹这些图案的美。即使有的学生也会在脑海中思考,这些图案是如何做成的,但是他们却没有一种强烈想去提问的意识。这样,他们的问题迸发出来就会显得简单,枯燥,甚至没有探究性。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从网上学几幅轴对称图形的做法,然后在课堂上用几张卡纸折一下,并快速地剪几个轴对称图案。学生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静静地观看着。当我把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展开来给学生观看时,学生一下子惊呼起来,问题也就一个接一个从从嘴里迸出来。“老师,这么美丽的图案是如何剪出来的?”“老师,我刚才看了一下,你是先把纸对折不同的次数,就剪出不同的图案来,这是为什么呀?”“老师,剪这些图案有没有规律可循呀?”“老师,我发现,这些图案两边都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呀?”……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一个比一

个新颖,而许多问题直指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不先给学生表演一下,学生不能够真实地去观看我的剪纸,他们在看的过程中,也不会去深入思考,也就不会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的。所以,只有让学生在一种主动、快乐的氛围中,他们才能够乐于提出问题来。

二、渗透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有效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提出问题,除了他们有一定的热情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提问策略,要学会提问,能够提问,并且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在平时,老师不愿意让学生提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总认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甚至是一些无效的问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策略,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教给学生学会从知识本体中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发现问题,从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中去发现问题,学生才能够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减少了无效问题的出现率。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的“小数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小数的基本性质了,那就是:“小数的后面增加‘0’或者减小‘0’,小数大小不变。”这样的表述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还是提议学生阅读书上的这一性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表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发现书上的表述与自己总结的表述不一样,心中就迅速产生疑问了,并提出了问题:“书中讲的是小数末尾,而自己总结的是小数后面,书中是添上或者去掉,而我们说的是增加或者减小,这样的表述意思是一样的吗?哪一种表述更准确些?书中为什么要这样表述?”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激烈讨论。通过交流,学生一致认为书上的表述更准确一些。这样,通过提问,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的思考,也为他们自己的不明白寻找到了问题。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形成问题意识。在这里,笔者只是举了一个教会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的策略,我们还可以教学生通过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来发现问题,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越来越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有针对性,从而让数学教学可以更高效地进行。

三、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主提问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背景与知识经验水平也不同。在学习中,各个学生也是处于不同的层次。相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提问题,他们会乐于提出问题。但是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让他们提问题,他们是说什么也不敢提的。因为在他们的心理就有一种自卑感,总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被别人耻笑的。所以,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让他们提问,他们还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吱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把这一部分学生与优等生放在同一水平上来看待了,让他们的心理上没有了优势,所以不敢提问。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总是在优等生之间才能发生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要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在

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困生,我们不能放弃,要尊重他们的知识水平,要让他们也能够融入提问队伍当中来,能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提问。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单元中的“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有一个指定性的内容,那就是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是因数与积,而除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是被除数、除数与商。这是一个约定的内容。在教学时,我发现我班有一个学困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满脸疑问,于是,我就请他站起来,问他有什么问题。一开始,他低着头不说话,在我的一再鼓励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为什么乘法中叫因数,而除法中却叫被除数与除数呀?”他的问题一抛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说他的不是。我当时看到他的头低得更低了。这时候,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们都没有发现,却被他发现了,我们为他的发现鼓掌。”虽然学生都鼓起了掌,但是却没有激情,有点不情愿的样子。这时候,我就问学生:“对呀,为什么除法中叫被除数与除数,而乘法中却不叫被乘数与乘数呀?哪位同学能够回答他的这一个问题?”听了我的话之后,所有学生都安静了下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对学生说:“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个发现者,一个学习者,我们只有学会相互学习,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起来。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在以前,确实是叫被乘数与乘数,但是后来改为因数是有原因的……”我边讲解,边偷偷看那位同学,发现他慢慢把自己的头抬了起来。我相信,在我的鼓励下,他在课堂上一定会敢提问了。如果当时我并没有鼓励他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那么他的问题意识也许就会从此消失,这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问题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导火索,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乐问、想问、敢问,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在学生的提问中向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勇.数学教育的智慧与境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8)

[2]郑毓信.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