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实验室制的蒸馏水纯度非常高,可以理解为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其实都只含有水,不过是水的两种状态,属于纯净物。
【课堂练习】
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1.学校作业:完成本节课相应作业P32 1、2、4题
2.家庭作业:理解并识记本节课内容;识记并默写:氧气、氮气、红磷、五氧化二磷的化学符号;预习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P28-32
4.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6.教师播放视频,师生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
活动三、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类
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并能予以区别。
教师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并播放视频,学生归纳。
【新课学习】
活动一、教师介绍拉瓦锡并播放其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
活动目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讲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装置。能准确描述出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
1.教师讲解课本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化学仪器。
2.教师播放视频资源,向学生讲解该实验的原理。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原理。
3.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瓶内水面上升约1/5.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东社中学赵丽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2.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探”、“疑”、“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提出问题或疑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b.空气污染物: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环保意识。
c.空气质量评价:教授评价方法,组织学生查阅空气质量报告,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行动。
3.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的计算,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2.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4.作业布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这一课题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组成、污染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系统深入。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感受,但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和关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趣的实验现象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培养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a.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b.如何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c.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5.结合所学知识,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环保的讨论,了解他们对空气污染和环保的认识,并记录下你们的讨论过程和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
2.作业中要求书面报告、实验报告和科普文章,注意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性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空气的概念和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的探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空气中各成分的认识尚不清晰,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也较为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重要性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难点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

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篇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探究参考: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二、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学习氧气的制取。

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空气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以空气作为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本课题让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为认识下一单元的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打下基础。

这节内容承前启后,把“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空气中其他的非气体的物质”等理论知识,与检验、测定等的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精神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

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

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处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空气 市赛获奖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空气 市赛获奖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揭题示标:投影本课题目标。

2.情境激趣: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3.旧知回顾: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比呼出气体中的少,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
Ⅰ.个人自学
1.阅读:L空气,如右图。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
管加热。

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
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
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

4.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应选用。

5、蜡烛可以代替实验2-1中的红磷吗
6、你还能在实验2-1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哪些实验装置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呢。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空气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空气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空气
课题:空气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空气的常见成分及其含量;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4. 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空气的主要成分;
2. 空气的重要性;
3. 空气的组成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玻璃管、气相层析色谱仪、吸附剂、加热设备等。

教学素材:空气成分表、空气性质实验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习空气成分表,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

3. 完成空气性质的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找出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比例。

4. 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 结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预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2. 完成空气相关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组成与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眼观察和实践,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升。

化学初中空气的教案

化学初中空气的教案

化学初中空气的教案
课题:空气的组成及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气体的性质;
2. 了解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作用;
3. 掌握空气的净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2. 氧气的性质和作用;
3. 氮气的性质和作用;
4.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5. 空气的净化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气体的性质;
2. 展示实验:进行氧气燃烧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
3. 小组讨论:讨论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4. 观察实验:观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
5. 教师讲解:介绍空气的净化方法,如植物光合作用、空气净化器等;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气清洁;
7.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地球上的生物会怎样?”等问题。

四、作业
1. 查找资料,了解空气中其他气体的性质及作用;
2. 写一篇关于空气净化方法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馈
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及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空气的教学设计

空气的教学设计

XX一中“学习型课堂”(课时)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二课时)二、设计者:XXX三、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简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3. 教学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 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四、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五、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谜语:(打一物质)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导入新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题空气(二)展示目标(指定一名学生读学习目标):(见上面)(三)学习指导主题1.空气是真实存在的想一想:列举事实或者演示实验说明(证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提示]:同桌的同学,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小声讨论答: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有气泡冒出。

3)塑料袋开袋后抖动,然后封好——双手挤压,有压力4)扇子朝脸扇、树叶在动 ------------- 有风5)给车胎打气 ---------- ----------- 涨起来主题2、空气是由什么组分组成的呢?(是单一的组分,还是多种组分组成的)[提示]:同桌的同学,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小声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事实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

如: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认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在珍爱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空气的组成。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和作用,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集气瓶、试管、导管、橡皮塞、燃烧匙、木炭、红磷等。

2. 准备化学试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相关溶液。

3. 准备教学课件:空气组成、氧气性质、实验操作等图片和视频。

4. 安置学生预习课实情关内容,了解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2. 请学生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性质。

3.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探究1. 进行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思考实验中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尝试诠释。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三)空气的组成1. 请学生思考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

3. 请学生分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人体呼吸中的作用及氧气的工业用途。

(四)珍爱空气1. 请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风险,并提出珍爱空气的措施。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如减少应用化石燃料、应用清洁能源等。

3.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珍爱环境出一份力。

(五)小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氧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氮气的工业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2.介绍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强调氧气在生物生存中的重要性。
3.讲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4.结合教材,讲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空气组成: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详细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引导他们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空气的组成、性质、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2.强调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空气质量问题。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空气质量,思考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3.实验操作技能: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本章的实验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空气的组成成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身边的空气质量”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a.观察地点及时间;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开篇课题,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基本性质。

-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如空气的收集、性质的观察等。

-学生能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成分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空气污染的科学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自然风光,特别是一些空气清新的地方,如山川、森林等,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美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

2. 展示实验:教师预先准备一个装有空气的透明塑料瓶,简单演示“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空气瓶中逐渐熄灭”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好奇心。

(二)、新知探究1. 空气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科学知识,定义什么是空气,包括其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成分:通过PPT或实验,详细解释和展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如通过电解水实验介绍氧气,通过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介绍二氧化碳。

3. 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生物生存、气候、工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空气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实践操作1. 空气质量检测:分组进行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如观察放置在不同环境(如教室、操场、花园)的空气质量指示卡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质量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暗红色固体)。

介绍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空气)(2) 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3) 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水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 该反应是什么?(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5) 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体积。

)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1) 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使瓶内的氧气全部参加反应)(2) 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3) 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因为燃烧放热,瓶内温度较高气体气压较大,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4)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有;红磷在氧气含量过低的实验条件下不能继续燃烧。

)(6) 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7) 若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上述实验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熟悉药品、装置。

预测、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探究报告。

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提供资料,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猜想。

在前面两个小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方法。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做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其对事物认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一、空气的组成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使集气瓶内外产生压力差,烧杯内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烧杯内水的体积约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装置(3)现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松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点燃(4)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式)(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讨论:(1) 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使瓶内的氧气全部参加反应)(2) 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3) 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因为燃烧放热,瓶内温度较高气体气压较大,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4)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 若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上述实验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6)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有;红磷在氧气含量过低的实验条件下不能继续燃烧。

)(7) 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组成(1)空气是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有固定的熔、沸点)(2)含量比较稳定(自净作用)三.保护空气:烟尘——煤烟、金属尘、1.污染源二氧化硫—金属冶炼厂、化工厂、含硫燃料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煤的燃烧二氧化氮—汽车尾气2.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1)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2)提高汽油、柴油的质量二氧化硫污染对健康的影响health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pollution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和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

在五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物、飘尘、氮氧化物)中,它的含量约占15%。

二氧化硫形成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硫酸雾有两种过程:一是二氧化硫遇水蒸汽可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进而被氧化成硫酸雾;一是二氧化硫在阳光或空气中氧化物的作用和催化下,可氧化成吸湿性强的三氧化硫而形成硫酸雾。

此外,飘尘中所含的铁、锰、镁等金属成分,也可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若大气干燥清洁,二氧化硫可停留1~2个星期。

若大气潮湿或含有其他污染物,则只需1小时就可能氧化成三氧化硫并以硫酸雾的形式沉降到地面。

污染来源主要有下列三个来源:①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②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③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约为1.5亿吨。

二氧化硫在大气对流层中的平均浓度约为0.2ppb;在城市上空的年平均浓度则高达0.1~0.15ppm。

危害和机理①二氧化硫的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为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内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

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

当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10~15ppm时,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和粘膜分泌功能均受到抑制。

浓度达20ppm时,刺激作用明显增强,引起咳嗽,眼睛难受,即使习惯于低浓度二氧化硫的人也会感到不适。

浓度达25ppm时,喉头的纤毛运动有65~70%受到障碍。

若每天8小时连续吸入浓度为100ppm,则支气管和肺都将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

如果浓度达到400ppm则可使人呼吸困难。

②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毒作用。

二氧化硫和飘尘一起进入人体,飘尘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的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

此外,飘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为硫酸雾,吸附在飘尘微粒的表面,被带入呼吸道深部。

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二氧化硫和飘尘等污染物一起侵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后,一部分随血液输至全身各个器官,造成危害;另一部分则沉积在肺泡内或粘附在肺泡壁上。

这些微粒的长期作用会促使肺泡壁纤维增生,如果范围扩大,还会形成肺纤维性变。

同时,这些微粒又能刺激和腐蚀肺泡壁,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

③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以增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

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浓度为28.6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的长期单独作用,只能引起组织内发生一些肿瘤前期的改变,而262毫克/米3的大剂量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④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其他有害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能形成结合性维生素C,使之不易被氧化,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便会与血中的维生素B1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

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和发育。

防治措施①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实行功能分区,将排放二氧化硫的工厂配置在当地暖季风向频率最小的上风侧。

②改造锅炉,改进燃烧方法,以消烟除尘。

③发展区域集中供暖,适当增加烟囱高度,安装净化、除尘设备,以减轻或消除污染。

④改革生产工艺,开展综合利用,将金属冶炼厂排放的二氧化硫适当回收。

⑤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制订环境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等。

根据中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5 毫克/米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15毫克/米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