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 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x)、福利宫殿大厦(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表现)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传统理念,如果说二十年代的前辈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所写的《走向新建筑》是本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建筑宣言,那么《癫疯的纽约》则是本世纪末消费社会的建筑与都市宣言,带来的是与前者同样的社会震撼力。

《癫疯的纽约》之后,库哈斯几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筑,努力实现或证实他早年在书中所提出的建筑理想和宣言,特别是外表与内在行为简单分裂论。

在外表上,库哈斯试图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轻松的感觉,并没有对内部发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实际上,他却对其内部展示的”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建筑与都市内的”空”并非”真空”,他要给你一切的可能性,调动你的激情,幻想”虚无”。他要创造一种让你有无限欲望,要进去窥视的”空”,在建筑和大都会的空间里去创造一种拥挤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马塞尔·杜尚曾经给后人设下的无数令人迷幻的陷井一样,库哈斯这位天才建筑师也给我们这代人设下了迷人的圈套:

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无疑问,冉·库哈斯对希望生活在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们产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这种好奇心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建筑构造过程中的一种故事性的积累。

2. Grand Palais, Lille(法国,1996年第一阶段完成)

无修饰的木夹板、镀锌铁皮、未作表面处理的混凝土、裸露的荧光管,这一切均无娇造作之感。库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对于细节大样或多或少显得轻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这些很

便宜的材料,只是”淡淡”地流露出对建筑的关注,库哈斯自认是一个没有风格的建筑师,不像当今红透半天Richard Meier或Frank Gehry。他认为没有风格并不是件坏事。他对形体”视而不见”,只对”形体”内的拥挤现象有兴趣。

3. Parcde Lillette (巴黎,1982竞赛方案)

这是冉·库哈斯”没有物质的拥挤”论点的代表作。在这里他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个”自然”,用最少的,没有特色的建筑语言(或设备、或具体形式)加上不确定的计划去创造一片”布满社会工具的密集森林去横跨这块地形”。1996年,冉·库哈斯更把这种低调处理建筑都市的风格与个性的观点,推向一个登峰造极的层次,这一年他提出了”普通城市”的观点。他认为个性的坚持给当代的城市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与当今消费社会所制造的东西毫无关联。这也是大量”普通城市”存在的思想根基。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存在便是合理”。

 

;这种近似颓废荒诞的观点,却掩饰不住他性格中严肃的一面。从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他在哈佛的研究课题转向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把深圳、东莞、广州、珠海、澳门和香港等地作为他的研究场所,采访了当地的规划师、建筑师、官员、教授、学者和学生,并重新把”新的都市条件”整理编成《珠江三角洲》的小册子展示于当年德国卡塞尔艺术文献展。

正如他的前辈建筑大师,多才多艺的勒·柯布西埃,所有影响当今建筑/都市发展的主题--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变迁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化的动态影响,才是真正令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与前半个世纪提倡”国际风格”、”方盒子”,把自己的一套主观臆想无情的渗透到全世界的勒·柯布西埃不同,库哈斯认为虽然每一个建筑师都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作品,但更应把自己的兴趣与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渗透,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库哈斯自己便是这样的建筑师,人住在伦敦,事务所在鹿特丹,教书哈佛,而作品则散落在世界各地。虽然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为当今建筑最重要的特色,毕竟像勒·柯布西埃大师们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提倡没有主流,没有个性的时代,冉·库哈斯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多元、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性才是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也是建筑得以不被历史淘汰的根本所在。他本人一开始便是这种浪漫的实有主义者,更是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和时代观念的创造者。(作者:霍英东基金有限公司南沙处建筑师)

感谢您的阅读!

荷兰建筑特点

荷兰风格包括殖民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荷兰殖民建筑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首先兴起,它有两大明显的往特点:(A)双折线屋顶;(B)侧墙沿街面开数扇老虎窗。荷兰殖民、复兴风格根基于1880 年复兴时期的诸建筑风格,吸取了辛格风格的建筑特征,显非对称式(L 形式),屋顶上有时开一个巨大的辛格窗。荷兰风格建筑布局合理,通风与采光性好。 荷兰的老房子以节约空间闻名。老式住宅一般4-5层,沿街立面都是窄窄的,连窗户也是像荷兰人一样,瘦瘦高高。室内空间更可想而知,比如他们的楼梯间就恐怕是世界上最窄最陡的,一个人在上楼的时候,绝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可以用。不过,所有的二战后新住宅,居住条件则有很大的改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城市管理与规划能力:既不破坏城市文脉,又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荷兰建筑风格的渐次:18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学派→ 20世纪初风格派→ 60~70年代结构主义的主义的辉煌→80年代前后解构主义派别 世嘉博客源于解构主义派别的灵感,即是后工业化社会时代产品,归为新荷兰风格。20世纪的解构主义派别建筑受到蒙特里安的抽象艺术的重大影响,他以通神论哲学关于线条的理论和数学造型原理为依据,利用最基本的绘画语言--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非彩色系列(黑、白、灰)和结构比例组织画面,建立完美的构图,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后亘古不变的纯粹的真实。与世嘉博客的建筑元素不期然的相遇: 形体:横平竖直,简洁明快。 色彩:深灰、洁白、温暖的木色;是深沉、清澈以及自然的颜色。 错动:阳台,门窗的错动同时强调着整体与个体。 材料:材料本无好环对错,好坏对错在于它们组合时的表现; 拼砖与涂料并非贫乏,分色的玻璃各司其职; 木材的点缀使得材料的组合明快生动,并给建筑带来丰富的表情。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 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 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 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建筑协会 学院,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哈库斯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和工作了美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在伦敦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弗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其著作《错乱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建筑作品也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荷兰猪德国大使馆、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及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并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特茨克奖。 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完整体系,但在他看似复杂多变的建筑思想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理念。他始终坚持建筑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建筑必须要体现哟中历史的文化感,其立足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建筑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职业生涯中,他常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所以看

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是他的建筑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上。如由他主持的即将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的设计。 他的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几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库哈斯被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 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比如,库哈斯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他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在这个意义上,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 “……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

姓名: 学号: 日期: 书名:《雷姆·库哈斯》 作者:刘松茯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摘要:雷姆·库哈斯于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是著名的 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本分尝试分析库哈斯思想的形成过 程以及主要的几个建筑设计思想,之后通过对库哈斯部分建筑作品进 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库哈斯的设计理念。最后结合前文的内容,从自己的设计经历出发,谈一谈 自己一些比较粗糙的体会。 库哈斯是以激进的天才建筑师的形象出现在建筑界的,他所持有的非同常规的建筑观点不断对建筑专业本身提出挑战。许多年过去了,库哈斯在业内已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并赢得了业主的认可,在哈佛的设计研究院也取得了稳固的地位,还是普利茨凯奖的得主。被权威接受和认可容易使人猜测他的激进已经被同化掉了,但是库哈斯本人的所作所为从未证明这一点,他始终提醒自己——成功总是和某种即时而来的停滞不前联结在一起,就像引人发困的麻木总是伴随着食欲的满足。 1 ,库哈斯的设计思想 库哈斯把建筑看做是为一个特定的计划、事件和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背景。他将建筑师们进行设计工作时注重比例、构成、细节和规模的做法视为束缚设计思想的锁链,他认为他之所以能一直不落入陈规俗套中就是因为能够摆脱这个锁链,而探索建筑的形式和机能之间相互适应的辩证关系。长期进行的城市问题研究和大量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培养了库哈斯以对待城市的整体的、宏观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来从事建筑设计。 库哈斯设想每一个建筑都立足于千篇一律的底座上,像是群岛中的孤岛,极尽雕塑般表现之能事,以吸引眼球。库哈斯的价值观认为,每一个小岛越是有不同的价值,整个列岛的价值就越统一。而对于每一个孤岛而言,外部的形体与内部的组织是分离的,外部的形式主义和内部的功能主义都是为了使建筑有更大的俘获力,因而,不是在精神层面上、而是在实用层面上,内和外统一了。 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 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 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 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 好容器。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

60家国外著名建筑设计单位简要情况表

60家国外著名建筑设计单位简要情况表 序号单位名称所在国家(城市)及创建时间主要设计人员擅长设计类型主要作品 1 克莱夫.威尔金森建筑师事务所美国.洛杉矶(1991年) 克莱夫.威尔金森办公楼、娱 乐设施、电视台、高技术办公区 TBWA/CHIA T/Day广告公司总部、奥格维和马瑟公司总部、澳大利亚佩斯滨海区的规划设计 2 AC.马丁与合伙人有限公司(ACMP) 美国.洛杉矶(1906年) 马丁教育建筑、写字楼、政府机构建筑、高科技设施和总体规划洛杉矶.马歇尔商学院、波波维奇堂 3 博尔布/托马斯与合伙人联合事务所(BTA) 美国(1970年左右) 托马斯疗养建筑、大学建筑、文化艺术建筑、高科技建筑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大学的建筑 4 贝聿铭事务所美国.纽约(1955年) 贝聿铭城市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规划设计,各类建 筑设计科罗拉多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纽约肯尼迪国际机构候机楼、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5 西萨.佩里事务所美国.康涅狄克州黑文市(1977年) 西萨.佩里各类建筑设计加利 福尼亚州立办公大楼、克立夫兰医疗所、新奥尔良大厦、纽约世界金融中心及伯利花园城广场、米格林.贝特勒大厦 6 科思.佩德森.福克斯联合建筑师与规划顾问事务所(KPF) 美国在纽约、伦敦、东京设 有办事处(1976年) A.尤金.科恩、威廉.佩德森、谢尔登.福克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芝加哥韦克大道333号办公楼、辛辛那提普罗克特与金波尔总部建筑群、法兰克福曼泽尔.兰兹切斯大街58号大楼 7 RTKL建筑师事务所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在伦敦、马德里、香港、东京设办事处( 1946年)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结构工程、建筑设备和电气工程设计、各种公共建筑设计华沙贸易大厦 8 齐默.纲萨尔.弗拉斯卡合作事务所(ZGF) 美国在波特兰、西雅图、洛杉矶、华盛顿设 有办事处齐默.纲萨尔.弗拉斯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室内设计机场、商业开发区、 高层建筑、企业园区、教育建筑、医疗保健建筑、博物馆等 9 勒布尔.施洛斯曼与哈克尔事务所(LSH) 美国.芝加哥(1925年) 勒布尔.施洛斯曼哈克 尔零售商业建筑、高层建筑、办公建筑、大学建筑、医院建筑智利、圣地亚桑Torre公司总部大厦 10 赫尔伯特.S.纽曼与合伙人事务所美国.康涅狄格纽黑文市(1964年) 赫尔伯特.S. 纽曼建筑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美国.依阿华州.斯蒂克斯公司工作室与工厂 11 SOM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芝加哥(1950年左右) 阿德利安.史密斯各类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约翰.汉考克大厦、中国上海金茂大厦 12 关逸见KwanHenmi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美国.旧金山(1980年) 西尔维亚.关、丹尼斯.逸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旧金山渔民码头第45号海产品产易中心、旧金山新图书馆 13 莱维-桑奇克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纽约(1983年) 瓦尔特.莱维、艾拉.桑奇克建筑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商业建筑、教育建筑、休闲建筑以及其他公共建筑设计纽约州立Oneonta大学校园、爱德华.R.默罗高级中学、纽约城市大学科研楼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14 迈克尔.马尔灿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洛杉矶(1995年) 迈克尔.马尔灿艺术建筑、 教育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等 MarkTaper市中心艺术学校、哈佛/西湖学校的艺术中心

雷姆·库哈斯:建筑是一项危险的职业

“建筑是一项危险的职业。”——瑞姆·库哈斯 倘若你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欧洲的转变对OMA的组织有何影响? 瑞姆·库哈斯:建造丹哈格歌舞剧院(Den Haag Dance Theater)是一个艰难的工程。它像是多年未补的黑洞,令人感到离奇、可怕。当然,OMA的资金不足,某方面所接受的工作量太大,导致我们与处理音响问题的工程师、结构设计师、机械工程师们言语失和,并且有所争执,两边处于散伙的状态也曾持续了六个月之久。 不过,最后我们的办公室终于得以在这栋建筑的中央落成。已经有好几个月,我们工作的进度几乎很难协调。现在,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但在当时却是……总而言之,我已不再特别偏好什么样的建筑企划案。尤其在1987年,我负责指挥建造的歌舞剧院,做法就像是为鹿特丹建筑协会及丹哈格市政府职工食物中毒下决策一样。 当时正巧我与伊利亚·珊格斯刚散伙,顿时有一种想从束缚中逃离的念头。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很懦弱的,因为这些束缚很重要。 我对建筑设计师们的处事能力感到非常骄傲,尤其当他们一个人工作时,所面对的孤独、枯燥是那么令人难以承受。当我再次挑战寂寞、挑战那个难以摆脱的疯子时,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让其他的人也来参与建筑设计。稍早的时候,我们举办了很多新的国际竞赛,部分的参赛者是来自于公司成员,部分则是公司以外的人士。像这样的举办方式,无论是图书馆或是喀尔斯鲁尔的大楼,都掀起了一股热潮。我和建筑设计师一起工作后,对“孤军奋斗”这个字眼已经不再坚持了。举例来说,最近我会邀请汉斯·库哈福(Hans Kolhkff)、杰克·卢肯(Jacques Lucan)和费兹·鲁梅亚(Fritz Neumeyer)与拉迪藩(La Defense)在德方斯工程上进行合作。此外,在法国里尔,我们也与金·奴佛(Jean Nouvel) 一起共事。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前准备”,大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与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起工作时,大家都非常小心谨慎。所以,虽然我在鹿特丹大多是一个人,但和其他人仍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现在,我们比较了解如何确切地策划出有创造性的过程。我们也清楚,良好的组合是介于恐慌与沉思之间,良好的动机则建立在竞争与支持的相互关系上。你甚至可以将办公室的成员组织视为一个设计的话题,一个国内人才互补性的组合。 这就好像你在集邮过程中的整合,不断地试验,寻找偶发的、潜藏在意识深处的能量……为了真正使自己相信某一些事,就必须从心底讨厌其他的事物。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探索你的勇敢,才能增强你的信念。 在建筑设计上,你一直坚持一种“粕犷”的态度,为了整体的概念而牺牲建筑细节中精华的部分。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荷兰建筑一

作者:陈携,莫天伟 荷兰建筑就如同荷兰足球一样富有激情和个性,而且各个时代都精英辈出,从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范·杜伊斯堡(Theo van Doesburg)、奥德(Jocob Johannes Pieter Oud)、杜多克(Willem Marinus Dudok)、范·艾克(Aldo van Eyck)、赫尔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到如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及年青一代如MVRDV、联合工作室(UN Studio)等。这些建筑师不断推动着荷兰建筑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建筑师需要有一个理念、一种图景、一个‘理论’……建筑不仅仅关乎创造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工艺。建筑就是要在一个可理解的、有趣的理念基础上建立一个图景,并以此为基础来安排一切……如果建筑不再与这些东西有关,我们就不再拥有建筑文化。”因此,自20世纪初叶以降,在荷兰本土兴起的“风格派”、“新客观主义”、“论坛运动”、“超级棒的荷兰建筑”(Super Dutch)等各种先锋思想和乌托邦运动此起彼伏,使得荷兰建筑思想一直处于批判和继承的过程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不仅在同一时代交织着出现,而且也呈现在同一位建筑师身上,这是世界罕见的。

图1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一、荷兰现代建筑的遗产 荷兰大部分地区都位于海平面以下,大部分的现有土地得自海洋,正是由于土地的来之不易,形成了荷兰人现实主义、实事求是的传统,在17世纪就出现了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重视城市和建筑设计,尤其是住宅设计。住宅问题,不可避免地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公共的问题、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许多先锋思想都源于住宅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大多数建筑师的早期作品都与住宅有关,建筑师也藉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观、社会观和哲学观。另一方面,由于荷兰面积小、人口少,因此相对而言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就变得不可避免,而且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上一代与下一代建筑师之间的联系和传承变得容易,就如同一家人时间呆长了,彼此都有些相似了一样。虽然在此期间不断有建筑师受到外界其他思想的影响,但该影响也会迅速地在荷兰传播开来,成为所有荷兰建筑师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二十世纪早期荷兰建筑文化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小空间和短时间内,一些理论彼此重叠,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战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作者:佚名 时间:2008-7-7 浏览量: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斯芬克斯旅店、福利宫殿大厦、游泳池的故事。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_雷姆_库哈斯_中_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 —雷姆 · 库哈斯(中) ■ 孙巍巍 刘松茯 ■ Sun Weiwei Liu Songfu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3-11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Architect Rem Koollhaas (Ⅱ) 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勇于创新、关注当代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对建筑的锐利敏感和非凡的创造性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库哈斯的建筑作品不拘一格、形式多变,但始终坚持为当代现实生活和人的使用要求服务,是一种本质的、思想赋形的建筑。 上期《城市建筑》刊出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I)》阐述库哈斯的建筑观,本期将结合实例介绍他的建筑创作手法。 二、创见—库哈斯的建筑手法 在库哈斯的研究实践中,建筑和事件密不可分,城市就是微缩的世界。库哈斯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建筑系统地融合起来,使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而是成为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这是极富创见的理念,它融于建筑创作中,造就了库哈斯特征鲜明的建筑处理手法。 1.思想赋形 库哈斯的建筑屡屡带来超越人们期待视野的超凡表现,让人好奇其设计灵感来自何处。一言以蔽之,库哈斯的建筑是“思想赋形”的,即idea gives form。建筑理念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和土壤,在为每个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建筑也逐渐成形了。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哲学、文化理论以及一些事件中对建筑具有启迪和影响的成分,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思考,将其物化加工成为建筑中的新元素。CCTV 新总部大厦采用了很多与以往摩天楼分道扬镳的基本原则,库哈斯试图借此做出尝试,寻回摩天楼已失去的意义。方案用扭转连接的两个Z 字形构成一个巨大景框,塑造出三维扭曲的环状摩天楼形象,创造了一个超大型都市标志建筑。他希望通过环状组织加强建筑的上下联系,将不同部分的空间和功能联系起来,以便在灾难发生时为逃难者提供两个方向的逃生选择。尽量靠在基地边缘的两个塔楼将多个楼层架空,大型演播厅被设于地下,极大地减少了建筑的覆盖率,获得了尽可能多 的绿化面积和更好的日照条件以及视线的通透。通过限定一个流动的建筑外部灰空间,三维环状摩天楼也营造了鲜明的场所感。 库哈斯的建筑总是能做到空间的自由流动、功能的自然流通,潜意识般的逻辑组织让建筑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自然得仿若水到渠成。力图使建筑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行为活动服务,这样的建筑观让库哈斯十分重视建筑中的各种流线组织。在设计构思之初他便细致深入分析建筑使用时的独特需求,找出简洁、凸显本质又富于创新性的流线组织方案,将抽象、虚幻的流线用建筑的实体和空间加 以具象化。如此,流线组织与建筑创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流线的梳理带动着建筑形式的塑造。在建筑形成之时,流畅兼富效率的流线也早已内化于其中,形成了每个作品中自然流畅的空间体验。在库哈斯的作品中,流线的具象化创作手法最为突出的实例就是康索艺术中心(Kunsthal)和朱苏大学图书馆(Jussieu - Two Libraries)设计方案(图1,图2)。 库哈斯的著作和建筑作品,尤其是其后期的作品,常常有大量的信息分析以及统计图表。这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结合,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分析来辅助和引导建筑创作。例如,在热那亚港(Genoa Port)规划设计中,数据分析和图形设计几乎直接导引了建筑形式的确立(图3,图4)。这些图形设计类似于建筑创作中常用的模型,只不过它是将数据收集整理后绘制成图形,再用它们来推导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设计。图形设计让这些逻辑推导变得直观而具象,操作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创作方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并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时代气息。 2.系统整合 库哈斯对于建筑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建筑(尤其是大型、超大型建筑)中复杂的功能协调整合手法同样值得深入分析和借鉴学习。 还原裁减(Reduction)策略是库哈斯判定建筑中各因素权重继而进行系统整合的重要手段,也是他还原建筑本质和赋予建筑新的自由的手段。还原裁减即去除设计中无根据的权力(如已经不适应当 代具体情况的各类建筑常规做法)、不必要的控制,重点在于还原建筑本质、废除和跳脱陈旧的惯例与常规的桎梏,使建筑创作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将设计重心放在建筑真正的诉求之上。建筑的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是库哈斯执行还原裁减策略的重要参照。以伊利诺工学院麦克考米克论坛校园中心项目(IIT The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为例,库哈斯将其定义为校园中的交流场所,创造性地把校园中心还原成为“道路”,依据校园内的主要人流走向在原来校园的规则网格上打上了一个大叉(图5、图6)。这个处理解决了密斯的对称式网络化规则设计与校园实际使用情况之间的矛盾,也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真正的“校园中心”,满足了校方想重塑学校吸引力的愿望。 在功能极其复杂的建筑中,通过还原裁减还有助于理清建筑的各部分之间、各空间之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之依循建筑的事件结构进行调整,组织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得到全新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织方式。库哈斯的作品中,复杂而特殊的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被还原裁减为一个储存信息和记忆的宝库,5个完全不同功能的图书馆漂浮于储藏室之中,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图7);功能复杂的泽布吕赫海运枢纽(Zeebrugge Sea Terminal)被还原裁减为一个运转着的“分类机器”,能够高效率地容纳和疏导大量的旅客(图8);功能复杂、繁多的混合体建筑里尔大宫(Lille Grand Palais)被还原为摇滚会场、会议中心和会展空间3个主要元件,在东西向可以分开独立使用,在南北向上则相互连接(图9)。这种化繁为简的整合使各部分能够更好地满足各自的功能要求,也使得庞大的系统更容易和谐运转。 卷折结构(连续坡道和阶梯式的礼堂、会议厅等)是库哈斯在建筑中经常运用的元素。在朱苏大学图书馆方案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育馆(Educatorium University of Utrecht)中,贯穿建筑的连续坡道和阶梯将不同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图10),并通过坡道或阶梯与水平面间存在的角度形成一种虚界定(图11),达到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空间分隔。在加的夫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方案(图12)和广州歌剧院(Guangzhou Opera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 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x)、福利宫殿大厦(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表现)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传统理念,如果说二十年代的前辈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所写的《走向新建筑》是本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建筑宣言,那么《癫疯的纽约》则是本世纪末消费社会的建筑与都市宣言,带来的是与前者同样的社会震撼力。 《癫疯的纽约》之后,库哈斯几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筑,努力实现或证实他早年在书中所提出的建筑理想和宣言,特别是外表与内在行为简单分裂论。 在外表上,库哈斯试图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轻松的感觉,并没有对内部发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实际上,他却对其内部展示的”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建筑与都市内的”空”并非”真空”,他要给你一切的可能性,调动你的激情,幻想”虚无”。他要创造一种让你有无限欲望,要进去窥视的”空”,在建筑和大都会的空间里去创造一种拥挤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马塞尔·杜尚曾经给后人设下的无数令人迷幻的陷井一样,库哈斯这位天才建筑师也给我们这代人设下了迷人的圈套: 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无疑问,冉·库哈斯对希望生活在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们产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这种好奇心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建筑构造过程中的一种故事性的积累。 2. Grand Palais, Lille(法国,1996年第一阶段完成) 无修饰的木夹板、镀锌铁皮、未作表面处理的混凝土、裸露的荧光管,这一切均无娇造作之感。库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对于细节大样或多或少显得轻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这些很

荷兰居住建筑的特点

荷兰居住建筑的特点 高密度城市中,住宅以巧妙利用空间见长 荷兰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但是即便你身在荷兰,丝毫也感觉不到这一点。荷兰的人口均匀分散,所以所有的城市规模都很适度,一点也感觉不到拥挤嘈杂。 比如阿姆斯特丹,它的老城保护得便很好。徜徉其中,水道、老宅还有穿行其中的踏着自行车的行人,仿佛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城里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但绝对称得上高密度城市。荷兰的老房子以节约空间闻名。老式住宅一般4-5层,沿街立面都是窄窄的,连窗户也是像荷兰人一样,瘦瘦高高。室内空间更可想而知,比如他们的楼梯间就恐怕是世界上最窄最陡的,一个人在上楼的时候,绝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可以用。不过,所有的二战后新住宅,居住条件则有很大的改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城市管理与规划能力:既不破坏城市文脉,又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低层数高密度,新住宅延续城市整体文脉 荷兰的当代建筑在欧洲独树一帜。大部分的本土著名事务所也多是从阿姆斯特丹或鹿特丹开始它们的成长历程,所以走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总会不时眼前一亮,发现很多久闻大名的著名建筑。 比如BorneoSporenburg住宅区,设计师在总体规划下,分为几个各有特色的地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岸的一排

“独特”住宅。它们南侧临水可以通船,北侧是小区内人行及车行道路。每一栋都由不同的荷兰著名建筑师,比如MVRDV,UNstudio等设计。因为基地与高度被限制极其严格,如何尽最大可能的在如此紧张的用地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建筑是对每个建筑师非常大的挑战。这片住宅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东北部,原是一片重型工厂区,从地形不难看出,这也是一片围海造田的成果。荷兰建筑事务所“West8”赢得了该项目总体规划竞赛的第一名,他们的规划思路与城市整体文脉相当吻合———低层数高密度:除了三个地标性的大体量集合住宅外,基地中的所有17000栋中等户型住宅高度严格界定为3层。建筑密度高达每公顷100栋住宅,比一般的荷兰住宅小区还高出三倍。因为密度如此之高,住宅区内的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则尽可能地设计得最大,为了不让汽车占用公共空间,每户的一个车位都被设计在户内。住宅区内30%的住宅为政府补贴性住宅(传统的荷兰住宅区,政府补贴住宅约达到70%)。 运用最平常的材料,达到居住者与水、与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荷兰新型住宅区:当不同风格的个性化住宅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虽建筑手法、装修设计风格各异,但几乎所有的单元都将居住者与水、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很多单元设计有中庭,屋顶花园,或是低低的临水露台。水道这一重要元素贯穿整个住宅区,联系起所有的私人与公共开放空间,从

荷兰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类专业怎么样

荷兰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类专业怎么样 由于荷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荷兰的建筑师们在建设城市的时候要非常费力,但正因为如此才考验了荷兰的建筑师的能力,才有了今天独具魅力的荷兰建筑。那么今天的话题是,荷兰专业里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如何呢,容天道小编一一道来。 荷兰有一首著名的儿歌歌词是这么写的:“阿姆斯特丹是建在桩子上的城市”。荷兰具有在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建房的丰富经验,荷兰几家公司即是令人赞叹的香港机场的联合城建者,合作和规划截水造地相关事宜,大坝建成后,则需负责对新造地理质地进行开发。城乡规划学在荷兰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建筑设计师和城市建设者经常组织到荷兰的游览活动,他们前来参观享誉世界的荷兰建筑典范,这些范例很少是独立建筑,更多的是整个住宅区和楼盘。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荷兰建筑设计师逐步发展成为公共住房建筑的设计专家,这些居住楼很吸引人而且廉价,是专为工人和兴起的中产阶级开发的。享有盛誉的住宅区有所谓的“阿姆斯特丹派”(Amsterdamse School)和鹿特丹花园城,它们现在仍然是建筑设计师的灵感源泉。设计的关键是要最有效地使用有限的现有空间,在不影响舒适程度上,还要保护居住在独立住宅和套房里家庭的隐私——因为在面积仅为4.15万平方公里的荷兰土地上居住着1600多万人。 荷兰多所大学和专业院校设立了多种用英语授课的涉及建筑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专业课程,其中有硕士学位课程,也有涉及专业性选题的课程。荷兰人喜欢言行一致。“实践是最好的教员”这种说法也体现在荷兰高等教育领域。荷兰高等教育以重视研讨会和课堂讨论为特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教导之外尽可能地施展其才华。在注重设计的专业课程里,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因为他们有机会通过主动运用自己的才华来发展才能 荷兰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类专业优势: 1.城乡规划学在荷兰有着悠久的历史。荷兰具有在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建房、增加土地利用率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的丰富经验。 2.世界建筑设计师发展成为公共住房建筑的设计专家,享有盛名的住宅区有“阿姆斯特丹派”和鹿特丹花园城。 3.荷兰设计的关键是要最有效地使用有限的现有空间,同时不影响舒适程度,还要保护居住在独立住宅和套房里家庭的隐私,此设计理念非常符合现今社会发展。 推荐院校:莱顿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 作为新兴的荷兰热门留学专业,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且如今荷兰的这类人才也非常稀缺,因此留学选这两个专业的任何一个都比较吃香。 天道六步曲服务体系由六大步骤和36项子模块组成,核心内容包括留学理性规划和背景提升、考试个性化辅导、文书创作和学校申请、套磁和面试、签证辅导及后期服务、海内外求职。天道六步曲体系贯穿天道所有服务项目:美国名校本科申请,名校硕士申请,博士奖学金申请,TOP 20

全球著名十大仿生设计建筑

英国伯明翰塞尔福瑞吉百货大楼:其外型轮廓犹如女性的身体,外表悬挂了1.5万个铝碟,创造出一种极具现代气息的纹理装饰效果,有如女人服饰上鳞片式的金属圆片,闪烁于阳光之下,使建筑的商 业氛围表现到极致。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国际机场:是美国面积最大及全世界面积第二大的机场,丹佛国际机场已经有18年的运营历史,是美国最为繁忙的机场之一,有二十二家航空公司提供1200个航班。此机场的特别之处在於屋顶用特殊布料覆盖及采用张力结构的设计,令人联想到受冰雪覆盖的落矶山脉。

荷兰鹿特丹的“城市仙人掌”:是一个坐落在荷兰的住宅工程,它将在19层楼中提供98个居住单元。多亏了这种错落有致的曲线阳台的设计,每个单元的室外空间能够得到足够的阳光。 美国波特兰“连跳商业中心”: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连跳商业中心”,由马来西亚建筑师肯·肖杨设计。该中心使用了太阳能发电,并且配备有污水及雨水回收系统,建筑材料使用了可回收的建筑材料。还设计了独特的园林景观,使得商业中心成为城市中心的绿色购物花园。

“树纹塔”摩天大楼:由美国著名的环境设计大师、建筑师威廉·麦克多诺设计。他设计的“树纹塔”使建筑可以像树木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在设计中,他充分利用太阳能和自然光,不仅实现视觉上震撼效果,同时使得整个建筑物被环境所包围,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巴黎“防烟雾”大厦:建筑所用的原料都是可回收可降解材料。建筑的功能非常完善,有公共场所、会议室、画廊、餐厅和花园,采用太阳能发电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预计将修建在巴黎运河上,将成为教育巴黎市民保护环境普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

美国辛辛那提的“罗布林大桥坡度”大厦:位于辛辛那提市最著名的罗布林大桥旁,是由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总体规划建筑师丹尼尔·李博斯金设计的。最具特色的是顶层的倾斜坡度使用了仿生技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与著名的城市标志罗布林大桥相配合。

荷兰建筑百年_本土都市主义

荷兰建筑百年——本土都市主义 A CENTURY OF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LOCAL COSMOPOLITANISM 汉斯?范?戴克/Hans Van Dijk 作者简介:汉斯?范?戴克,现任教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曾  于1981年~1991年担任《Archis》杂志主编。 收稿日期:2005-05-18 描述20世纪荷兰本土建筑特征的尝试都无法摆脱无 历史根据的民族主义神秘化的困境。尤其在2005年,当 宣扬“国家身份” 的沙文主义呼声随着全球化、欧洲一体 化和人口迁移一起高涨的时候,许多关于本质“荷兰性” 的半真理在不断地浮现出来。几十年来,那些关于荷兰对 国家主义有与生俱来的过敏反应的言论是错综复杂的沙文 主义情结集中的体现形式。这些年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许多作家,包括荷兰的作家,都试图把理智的、反 偶像崇拜的荷兰现代主义建筑和加文教义的传统联系起 来。加文教传入荷兰后激发了荷兰80年战争,使荷兰推 翻西班牙哈布斯堡(Habsburg)的统治取得独立。另一 种观点也非常流行,就是认为荷兰城市规划的传统源于 人口的高密度以及荷兰与河流、海水持续不断的斗争。 然而,几百年来,荷兰和荷兰文化总与世界息息相 关。在荷兰的“黄金时期”,1648年威斯特法伦合约 (Peace of Westphalia)以后,这个国家开始以“七荷 兰联合共和国”联邦的形式崭露锋芒。 它成为主要的贸易 王国并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此基础上,科技、艺术也 同时繁荣了。许多城市向外扩张,以河道著称的阿姆斯 特丹是诸多城市之中的瑰宝。在19世纪,荷兰被拿破仑 的军队入侵后,它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被不列颠王国 超越。但是即使如此,荷兰国家和文化的独立性都依然 浸酝着一种国际都市化的态度,无论是在交易方式上或 是在对待思想和移民的态度上。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 荷兰从来都没有受到带着罗曼蒂克色彩的神秘国家主义 的影响,这种影响曾经是欧洲其他国家争取独立和统一 的力量源泉。 在20世纪,荷兰从多方面影响了世界建筑史的发展 进程。没有人可以否认“风格派” 、荷兰功能主义、所谓 的荷兰结构主义运动以及近来雷姆?库哈斯的作品所产 生的影响,这些影响远远超越了荷兰国土的大小。但是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艺术和建筑的观念总是由那些在维 也纳、巴黎、柏林、伦敦和纽约等文化大都市里耳濡目染 见闻广博的组团或个人最先发展起来。当这些外界的影 响被当地吸收演变时,它们也通过世界范围的网络被传 播扩散了。 社会介入 在20世纪,高度的社会介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荷兰 建筑特征的形成。像上个世纪已经离我们远去一样,这 种社会介入也渐渐消失了。然而在过去的100年里,荷 兰建筑师们虽然有时也带着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色彩,但 多数还是趋向于实用主义。他们努力地担负着住房工程 和城市规划的公共职责。这种态度萌发于荷兰社会的发 展阶段,在19世纪已经很突出了。 它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政府和社会的相互渗透、相对滞后的工业化进程、在政 治模式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地位的相互认同性和稳定性。 在19世纪中叶,一个进步的自由政府展开了带来社 会和经济变革的事业。拿破仑时代引入的君主制的权威 受到削弱,成为一个边缘的、形式上的角色。重商主义被 自由贸易所取代。新修建的两条河道把鹿特丹和阿姆斯 特丹与海相连。只有这两条河道修建完成,工业化才能 真正开始。成千上万的人群被有利的就业机会吸引,加 上因为美国大量谷类出口所造成的荷兰农业危机,都纷 纷从乡村迁移到城市。1874年的防御工事法案决定允许 拆毁无用的护城墙,在街道规划基础上开发的投机的住 房项目不仅没有受到干预,有些还是由政府部门设计的。 许多法律试图逆转纯粹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提 高公共责任感的水平。其中之一就是1901年的“住房法 案”。它要求每个超过1万人口的市区都必须进行城市扩 展的规划。它同时设立了住房标准的控制机制,并提供可 能的贷款给当地政务委员会或非营利性的机构修建住房。 与此同时,公开招标的制度需要一种新型的建筑师 来适应。他们必须成为业主可以信赖的知己,而不直接 介入实际的建造过程。这新一代的建筑师在不同的社会 领域里推动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他们常常会根据特定的 工程项目选择与其匹配的风格。在19世纪的下半叶,这 种选择变得和社会文化团体的身份息息相关。哥特式风 格常常应用于罗马天主教教堂,荷兰文艺复兴风格被认 为是有文化雄心的大型公共建筑的最好的样板。 克伊珀斯(P.J.H. Cuypers,1827年~1921年) 的 设计活动说明了上述实践。他修建过许多新哥特式教堂, 在两座国家级别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则采用荷兰文艺复兴 风格。 这两座建筑分别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和国家 博物馆。克伊珀斯提倡一种“社团艺术”,把各种艺术和 手工技艺统一在建筑的框架底下。在他的事务所里,他 试图培养年轻有才华的艺术家,贝尔拉格就是其中之一。 贝尔拉格 贝尔拉格(H.P. Berlage,1856年~1934年) 是 公认的荷兰现代建筑之父。他于1870年代在苏黎世理 工学院受教育,了解桑帕尔(Semper)在文化发展方 面的学说,并在克伊珀斯的工作室熟悉了维奥莱?勒? 杜克(Viollet-le-Duc)的建造理性主义。贝尔拉格向往 一种公共的、非个人主义的建筑,使用一个时代所能提 供的材料,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对他来说,用平 整的墙面来组织空间远远比勾画立面草图要重要得多。 他最终的目标是一种具有风格的建筑艺术,体现在所有 组成部分的浑然一体,在此,他借用了经典的“多元的 统一”的概念。他在阿姆斯特丹设计的交易大楼体现了摘要:近年来,荷兰制造的建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 是后OMA事务所的作品,被认为是一个荷兰的浪潮——甚 至被称作超级荷兰实用主义。但是所谓“荷兰的”,究竟与地 理位置之外的哪些因素相关?这个位于欧洲西北且仅有1 600 万人口的临海小国有什么奇异的魔力吗?或者说,正如风格 派和结构主义时期,一种特定的时间地点的组合与更大范围 内的国际潮流的碰撞,促成了对建筑的一种新的态度,以及 一批拥护者?本文即是对现今的发展之前荷兰建筑界发生的 事情的简要回顾。 Abs tract: In rec ent ye ars,archi tect ura l p rodu cti on from th e Ne the rl and s en joy s a w or ld wid e int eres t. Especially the work made by post-OMA young offices is welcomed as a wave of Dutch Dor even Super-Dutch -pragmatism?. But what is especially Dutch about it, exce pt its geogr aphica l place of or igin? Is the re a s t r a n g e m a g i c a b o u t a s m a l l s e a s i d e c o u n t r y i n Northwest Europe with only 16 million inhabitants? Or is it, just as in the days of De Stijl and Structuralism, a p a rt i c u la r in t e r fe re n ce o f t i m e- a n d p l ac e b ou n d con diti ons w ith some large r, i ntern atio nal f lows of i n te n s i ty t h a t h a v e re s ul t e d in a ne w a tt i t u d e i n architecture, and an audience that appreciates it? A s ho rt o v er vi ew s u mm ar iz e s wh at prec ed ed to da y's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关键词:荷兰,建筑,20世纪 K ey wo rd s: T h e N e t he r l a nd s,Arc h it e c t ure,20t h C e nt u r y 1 贝尔拉格(H.P.Berlage),阿姆斯特丹车站,1884年~1903年,南 向室内透视(1898年)。空间纯粹性与维奥莱?勒?杜克(Viollet-le- Duc)建造理性主义的结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