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三大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三大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a365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e.png)
历史唯物主义三大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三大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的关系,社会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
而生产力与劳动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的机体的功能或能力,后者是人的机体的能力或功能。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579af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8.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制度更迭和生产力发展推动的进步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三个基本要点: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劳动工具、技术和知识的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态,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会催生不同的社会形态。
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较低,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是原始公社;而随着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增强,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巨大的生产力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主导形态。
第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
比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主义关系和农民与农奴之间的农奴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
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核心,从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
第三,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体现。
这些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通过社会革命,旧的生产关系被推翻,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建立。
历史上的一系列革命,如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进步是历史的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要追求社会进步和发展,就要注重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只有通过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072f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和系统阐述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论述,通过对其内涵、原理和实践意义的探讨,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观点。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身意识和物质生产的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是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偶然的或个别个体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突出了物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本逻辑。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动态和演进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指导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为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它使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因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判断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为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思想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5a121306ba0d4a7303763aeb.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根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根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另一个根本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经济根底----指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5d48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2.png)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引起的。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理论,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包括劳动力、资金、科技和生产工具等。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形式以及分配制度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各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则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的稳定性。
这种观点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产力提高引发社会变革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于是出现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了两种对立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人们的认识才得以发展。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存在。
五、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4410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3.png)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核心观点,它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决定其他社会领域(如政治、法律、文化等)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是来自于政治家、战争或其他个别人或事件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追求对历史的客观性认识,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则相信,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是由于人类精神和意识的变革所导致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意识、信仰和心理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物质生活则是次要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观念、信仰和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是受到个体和群体意识的引导和影响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创造、思维和意志的力量,并认为这些精神活动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观点的差异和争论:1. 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将社会发展主要归因于人类意识和精神的进步。
两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社会变革和进化的动力。
2. 对阶级斗争的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了阶级对抗。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ce9c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3.png)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包括: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环境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5.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过程,是不断进步的。
总之,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它强调了物质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7f765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5.png)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历史是由物质世界的生产、经济基础决定的观点。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们物质生存状况的变化引起的,而经济基础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法律、文化等。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必然的、客观的,而不是偶然的或个人意志的体现。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农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又使人类进入了手工业社会,而工业革命之后的机器生产则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每一次经济基础的变革都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在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也都是受经济基础所影响的,它们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制约。
例如,在一个工业社会中,政治的权力可能掌握在工业资本家手中,他们通过经济的手段来掌控政治、法律和文化。
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预测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它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革命和经济模式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的变化。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会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变经济基础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它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偶然的或被个人意志所主导的。
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https://img.taocdn.com/s3/m/9e221391ccbff121dc36833f.png)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 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最新.
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最新.
19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最新.
1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最新.
11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最新.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3926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3.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涵义人民群众指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总和。
人民群众具有量与质的两重规定性:以量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也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中都有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何种国家、何种历史阶段,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表现在: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正是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要素。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
历史上的一切生产工具,从粗糙的原始石器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都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人类所必需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也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的。
物质文明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往往都是依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经验汇总和提高的结果。
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不可能创造出来。
②劳动群众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
③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其中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⑷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https://img.taocdn.com/s3/m/1d0f76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8.png)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展示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关系。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它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人民群众的觉醒和革命行动。
二、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形而上学是一种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它从本质上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思维往往片面、静止地把握事物,它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事物内在的相互联系。
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 世界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追求真理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而形而上学则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它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追求真理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方式。
2. 方法论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关注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而形而上学往往从单一的抽象概念和片面的观察角度出发,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容易产生主观臆断。
3. 思想观念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觉醒和革命行动。
而形而上学则往往是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压抑和控制,主张维护既得秩序和稳定。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相互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而形而上学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二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互相作用、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和面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3f3e7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6.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是主要的生产关系形式,导致了人们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切思想意识的源泉。
因此,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变化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变革。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导致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农奴制度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各种意识形态和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然而,最终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化。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通过控制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从而掌控了社会的上层建筑,这意味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72b73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f.png)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指出人类财产、思想形式和文
化等都受到物质条件所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发
展中的概念,物质和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历史唯物
主义将物质和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者相互依赖,互相制约。
这样的观点表明,历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它不仅由人类
经验和构思组成,而且由人类的物质环境以及它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类活动也应该建立在现实物质条件之上。
它强调人类对自身所处物质环境的作用,即通过物质条件来改造物质
条件,从而改变人类自身的历史前景。
同时,它也主张在实现物质进
步的过程中,应将唯物主义和历史方法融入其中,以促进社会发展与
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必然的规律性,这是由一
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分析才能真正揭示这
些规律性。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建议以实践为核心,以科学分析为手段,以物质条件为基准,调整并改造人类发展历史,以实现有意义的
历史变化。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人类历史只能被物质条件决定、物质决定思想,任何形式的凝滞、安定和倒退都不可避免。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8df86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2.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决定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上层建筑是基础所决定的结果。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们就会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这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新的生产关系就会产生。
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中存在着两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不仅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存在,而且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斗争中,胜利的一方就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性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种规律性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的经济基础变化所决定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有其“必然性”,并且都有其“偶然性”。
即使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也不会改变历史的总体方向。
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危机,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
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够取得胜利。
五、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意识形态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利益,反映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变化所导致的。
六、历史是可以预见和可预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可以预见和可预测的。
对历史的预见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规律性和趋势,指导我们实现人类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ceb1007a5acfa1c7ab00cc00.png)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摘要
1、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则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所谓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的共同点是:夸大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歪曲了社会及其发展的本来面目。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71bc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5.png)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导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方法论和观点。
它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揭示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所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各种物质与技术条件。
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形态和制度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2.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还与彼此相互联系。
这种相互联系的方式称为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等。
生产关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与之不相适应时,社会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将取代旧的生产关系。
3.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各种制度和观念。
这些上层建筑都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要改变上层建筑,必须先改变经济基础。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在每个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社会就会出现阶级对立和斗争。
这种斗争将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历史前进。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制度的更替,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
最终的目标是消除一切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曲折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曲折性。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完整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87ee046529647d2628521f.png)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
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e2d9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f.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坚持以唯物论为基础,认为一切
社会现象都是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及其发展的产物,对意识的学习的影
响是有限的。
主要是由列宁先生提出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思考社会问题。
唯物主义最主要的观点,就是物质客观的存在,这决定了思想也
是由物质来决定的。
人类的思想、历史及文化现象,都是一个社会物
质基础,而社会本身则是物质能力活动形态的总和。
因此,历史发展
不仅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关系演化,而且物质及其移动过程也是其中
重要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这意味着人
们实际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中,并且任何现实的思想都被现
实的物质条件决定着。
唯物主义强调一种对科学的认识,即历史的发
展要受到物质基础的限制,科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
的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承认和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变化
决定的,并且其核心思想是古典唯物论,它教导人们只有深入了解自
然规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改善社会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f74b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3.png)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关系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和社会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其核心,包含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分步骤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一、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方式的推动下进行的。
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也会相应改变。
因此,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会导致阶级的出现和消失。
阶级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造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关注阶级斗争问题。
三、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没有止境。
每次生产方式的变化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历史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历史的发展不是无序的。
事物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支配,也受到客观历史规律的支配。
五、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推动。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群众运动和群众斗争,指出只有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哲学原则,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为了更好地推动历史发展,不断指引人们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表现在: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正是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要素。
⑶社会思想文化对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也有重大影响。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和旧的传统会严重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和优良传统会激励和鼓舞千百万群众的创造作用。此外,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群众创造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垄断文化,大多数劳动群众被剥削了掌握科学文化的权利,严重地妨碍了群众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历史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与个人作用的辩证统一。在此,个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的个体。根据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大小,个人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而历史人物依据其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性质,也可区分为正面的历史人物与反面的历史人物,前者又称之为杰出人物,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对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起推动作用。
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任何人都不能凭主观意愿自由选择生产方式,只能在既定的现实条件下进行活动。生产力的状况对于人们的创造活动具有决定意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对于人们的创造活动也有重大影响。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不同,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和结果也必然不同。
⑵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同社会政治条件也密切相关。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人民群众政治上无权,其积极作用就受到摧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了国家主人,这就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地创造历史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也有一个过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各种体制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人民群众指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总和。人民群众具有量与质的两重规定性:以量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人民群众也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中都有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何种国家、何种历史阶段,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涵义
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这是无产阶级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两大宗旨的内在要求。
四、群众路线
无产阶级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一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群众路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三、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全力支持,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取得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胜利。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⑴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方面,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和发起者,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⑵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方面,杰出人物起着预见和教育的作用。
⑶杰出人物能够决定历史事件的个别面貌和某些特征。
3.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
⑴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他们都是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⑵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造就的。
⑶杰出人物不能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杰出人物的作用汇合在人民群众的作用之中。
任何时代的杰出人物都不能脱离该时代的客观历史条件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而独立发挥作用。只有当他们正确认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并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时,他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历史作用。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人民群众拥护和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无产阶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对人民群众负责与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历史上的一切生产工具,从粗糙的原始石器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都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人类所必需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也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的。物质文明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往往都是依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经验汇总和提高的结果。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不可能创造出来。②劳动群众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③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其中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⑷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实现的,而人民群众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摧毁腐朽制度的斗争。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也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3.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总是受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