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
理解其内涵需把握: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 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 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 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 体实现形式。
•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 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 包含剥削关系。
答:历史威武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但 是,这是总体上和最终意义上来讲的,作为社会存在 反映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 识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 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自身的 历史继承性。所以,即便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置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存在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模一 样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 人生经历迥异,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相差甚远,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 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 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 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 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 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 思议的奇迹。”
----列宁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 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 与跨越性的统一。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 立性。(见课本P97,第二段)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 于生产力。
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 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 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 一个“扬弃”的过程。
“世界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不 仅丝毫不排斥个别 发展阶段在发展的 形式或顺序上表现 出特殊性,反而是 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 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另一个基本 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 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
• 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邓小平提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 科学技术的运用意义:
①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 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学技 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②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 提高管理效率。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 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 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辨 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统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 者的矛盾运动
例子
• 假如有个村庄,村庄附近有片森林,这片 森林是远古就存在的,是无主的,村民都 可以自由到森林里打猎、砍柴。后来,张 三把这片森林据为己有,他规定,谁到森 林里去打猎、砍柴,都得分他一部分。这 样张三就不要劳动,过着剥削掠夺人的舒 坦日子。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 什么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 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 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 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 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思考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 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 相互对立呢?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 奴隶制社会 • 封建制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 义形式)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 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 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表现为社会形态更 替的多样性。
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
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 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 运动规律,就是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 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 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1.什么是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是怎样更替的?
3.为什么社会形态是以这样的形式 更替的呢?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
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 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 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一、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
二、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哲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 辩 证法
学 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主观唯心史观 客观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 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例子
• 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 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 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 定羊?
• 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 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
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
是马圈。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
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
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
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复杂的系统结构 科学技术
•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 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取 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 高劳动生产率。
• 二、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基本内容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四、社会形态规律的一般规律 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 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 可是,张三这么做,其他村民答应不答应呢? 肯定要反抗。那么张三要想使村民不反抗, 就必须建立武装力量,制订法律,还要进行 宣传教育,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以巩固张三 的统治。这样的宣传教育,可能刚开始没有 用,可是时间长了,老人都死光了,后辈们 就会认为那片森林本来就是张三家的,他们 从小就到张三的森林里去打猎、砍柴,所以 交税给他是应该的;受他领导也是应该的, 村民打心里就不想反抗,这样张三的统治就 稳固了。
所以,他们便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念。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 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 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产关系
一、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 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 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 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 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 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 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 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 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