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ppt)
合集下载
疟疾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副作用:1、神经精神方面的影响。 2、心脏中毒反应。 3、胃肠道的反应, 即使是减少 剂量也比单独使用甲氟喹 严重。 所以此伍用在非洲不作为一线药,以 免在无人监管的地方引起严重的副反 应。
第二线药物: 适用于抗 药性恶性疟的治疗
第三线药物: 适用于对 于第二线药物疗效不明 显病例的治疗.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的治疗
成人量:氯喹 1.2 ~ 1.5g 3 日分服 ( 第 1 日 0.6g ,第 2 、 3 日各 0.3 或 0.45g) ,加伯喹 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通 常 中 国 氯 喹 是 : 150mg/ 片 ; 伯 喹 是 : 7.5mg/片。 儿童:氯喹第 1 日 9.6mg/kg, 第 2 、 3 天各 8mg/kg ;伯喹 0.3~0.5mg/kg, 分 2 ~3 次分 服,连用8天。
4、输血性疟疾
潜伏期7~10日,临床症状与蚊传者相似。 只有红细胞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
疟疾的并发症
1、黑尿热
是一种急性血管溶血,并引起血红蛋白和溶血 性黄疸,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原因 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还可能与G—6—P脱氢 酶缺乏有关。临床以骤起、寒战高热、腰痛、 酱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严重贫血、黄 疸,蛋白,管型尿为特点。本病地理分布与 恶性疟疾一致,国内除西南和沿海个别地区 外,其他地区少见。重者高热、意识模糊、 抽搐(chu),可在数天内死亡。尿闭和有出血 倾向者,预后严重。
2、先天性疟疾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在没有按蚊感染或输血等 情况下,来自母体感染的疟疾患者。分为真 性先天性疟疾和先天性疟疾。前者是因为胎 盘屏障破坏所致,后者多因为在分娩中感染 所致。
3、婴幼儿疟疾
易发展成凶险型外,特点是逐渐起病,精 神迟钝或不宁,厌食、呕吐、腹痛伴气胀 或腹泻。热型多不典型,或低热,或弛张 热,或高热稽留,或不发热。热前常无寒 战,退热也无大汗。多有抽搐或微循环障 碍。病死率高。检查有脾大、贫血、血中 有大量疟原虫。
疟疾培训课件(PPT65张)

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
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 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
轻,有“自愈”的趋势。
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3)药理特点:
肠道内吸收迅速,但排泄也快,血 浆半衰期仅6—8h; 肝脏浓度高于血液浓度; 需连续多次服药才能有效; 根治效果与剂量、疗程、虫株和人 体免疫水平有关,但治疗天数不能 少于8天,总剂量不能少于180mg。
治疗的一般原则
1、早期治疗:凡疟疾病人一定要及时治疗,对无免疫 力的恶性疟尤需及时,以免转为脑型疟。
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
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25天,多有前驱期。 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 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 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长, 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 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 为主,故2-3日后呈典型隔日发作。 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 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 不治而“愈”。间日疟预后良好。
2、喹哌(piperaquine )
(1)主要药理特点: 与氯喹相似,但无交叉耐药性 口服吸收好,先储积于肝脏,逐渐释放入血 代谢缓慢,血浆半衰期较长,约为21-28天 (2)主要的副反应: 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 血清谷丙转氨酶短期升高,肝病及孕妇慎用 肝内蓄积作用,连续使用不能超过4个月。
三、疟疾的治疗
(一)、有关间日疟临床 和治疗的定义
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 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
轻,有“自愈”的趋势。
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3)药理特点:
肠道内吸收迅速,但排泄也快,血 浆半衰期仅6—8h; 肝脏浓度高于血液浓度; 需连续多次服药才能有效; 根治效果与剂量、疗程、虫株和人 体免疫水平有关,但治疗天数不能 少于8天,总剂量不能少于180mg。
治疗的一般原则
1、早期治疗:凡疟疾病人一定要及时治疗,对无免疫 力的恶性疟尤需及时,以免转为脑型疟。
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
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25天,多有前驱期。 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 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 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长, 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 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 为主,故2-3日后呈典型隔日发作。 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 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 不治而“愈”。间日疟预后良好。
2、喹哌(piperaquine )
(1)主要药理特点: 与氯喹相似,但无交叉耐药性 口服吸收好,先储积于肝脏,逐渐释放入血 代谢缓慢,血浆半衰期较长,约为21-28天 (2)主要的副反应: 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 血清谷丙转氨酶短期升高,肝病及孕妇慎用 肝内蓄积作用,连续使用不能超过4个月。
三、疟疾的治疗
(一)、有关间日疟临床 和治疗的定义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

抗药性
疟疾的抗药性和耐药性
针对疟疾的疫苗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但仍没有广泛使用的疫苗。目前,多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新型疫苗,以提高预防疟疾的效果和降低成本。
疫苗研究
虽然目前没有广泛使用的疟疾疫苗,但一些疫苗已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疫苗的大规模应用和普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疫苗应用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
contents
目录
引言疟疾的流行病学疟疾的病原学疟疾的诊断与治疗疟疾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展望
01
引言
1
疟疾的背景和重要性
2
3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疟疾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疟疾的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因此其流行与气候、地理、人口分布等因素有关。
健康状况
经济影响
卫生系统
社会稳定
疟疾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劳动力、阻碍旅游业发展等,影响社会进步。
疟疾流行区往往卫生系统薄弱,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和防治手段,难以控制疫情。
疟疾流行区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社区分裂、社会恐慌等,影响社会和谐。
06
研究展望
加强流行病学研究
深化病原学研究
跨学科合作
1
疟疾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2
3
使用抗疟药物如氯喹、青蒿素等进行抗疟治疗,通常能够迅速控制症状。
常规治疗
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可进行预防性抗疟治疗,以降低疟疾发病率。
预防性治疗
针对耐药性疟疾感染,需要使用特殊的抗疟药物,如甲氟喹等进行治疗。
耐药性治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疟疾的病因主要是外邪入侵、正气虚弱,病机为邪正交争、阴阳失调。
疟疾的抗药性和耐药性
针对疟疾的疫苗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但仍没有广泛使用的疫苗。目前,多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新型疫苗,以提高预防疟疾的效果和降低成本。
疫苗研究
虽然目前没有广泛使用的疟疾疫苗,但一些疫苗已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疫苗的大规模应用和普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疫苗应用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
contents
目录
引言疟疾的流行病学疟疾的病原学疟疾的诊断与治疗疟疾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展望
01
引言
1
疟疾的背景和重要性
2
3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疟疾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疟疾的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因此其流行与气候、地理、人口分布等因素有关。
健康状况
经济影响
卫生系统
社会稳定
疟疾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劳动力、阻碍旅游业发展等,影响社会进步。
疟疾流行区往往卫生系统薄弱,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和防治手段,难以控制疫情。
疟疾流行区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社区分裂、社会恐慌等,影响社会和谐。
06
研究展望
加强流行病学研究
深化病原学研究
跨学科合作
1
疟疾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2
3
使用抗疟药物如氯喹、青蒿素等进行抗疟治疗,通常能够迅速控制症状。
常规治疗
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可进行预防性抗疟治疗,以降低疟疾发病率。
预防性治疗
针对耐药性疟疾感染,需要使用特殊的抗疟药物,如甲氟喹等进行治疗。
耐药性治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疟疾的病因主要是外邪入侵、正气虚弱,病机为邪正交争、阴阳失调。
疟疾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ppt

漏诊率高
由于疟疾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漏诊,尤其是孕妇、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05
疟疾的预防和控制
疟疾的预防措施和策略
01
02
03
杀灭蚊虫
消灭蚊虫的孳生地,降低 蚊虫密度,减少疟疾传播 风险。
防蚊措施
采取个人防蚊措施,如使 用蚊帐及在睡前使用蚊香 、驱蚊液等防止蚊虫叮咬 。
疫苗接种
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疟疾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减 少疟疾发生。
社会经济因素如卫生条件、医疗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也会影响疟疾的流行 。
疟疾的流行特征和趋势
流行特征
疟疾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农村和半 城市地区。全球每年大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部分在非洲地区。
流行趋势
近年来,全球疟疾流行趋势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疟疾的 目标。然而,由于人口流动、气候变化和抗药性的出现,疟疾流行仍然需要引起 关注和重视。
03
疟疾的病原学
疟疾的病原和感染过程
疟疾的病原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传播媒介为按蚊。疟原虫在 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而当按蚊叮咬人时,疟原虫的孢子 进入人体,开始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生殖。
感染过程
当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随后 进入血液,引起发热、贫血和脾肿大等症状。在红细胞内, 疟原虫继续进行无性生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疟 原虫,再次进入血液,形成循环感染。
加强蚊虫控制
蚊虫叮咬是疟疾传播的主要途 径,加强蚊虫控制也是预防疟
疾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抗疟疾的个人和社会责任
01
02
03
个人防护
个人应该注意防蚊、灭蚊 ,避免在按蚊活动的时间 和地点暴露皮肤,特别是 在流行区。
由于疟疾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漏诊,尤其是孕妇、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05
疟疾的预防和控制
疟疾的预防措施和策略
01
02
03
杀灭蚊虫
消灭蚊虫的孳生地,降低 蚊虫密度,减少疟疾传播 风险。
防蚊措施
采取个人防蚊措施,如使 用蚊帐及在睡前使用蚊香 、驱蚊液等防止蚊虫叮咬 。
疫苗接种
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疟疾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减 少疟疾发生。
社会经济因素如卫生条件、医疗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也会影响疟疾的流行 。
疟疾的流行特征和趋势
流行特征
疟疾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农村和半 城市地区。全球每年大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部分在非洲地区。
流行趋势
近年来,全球疟疾流行趋势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疟疾的 目标。然而,由于人口流动、气候变化和抗药性的出现,疟疾流行仍然需要引起 关注和重视。
03
疟疾的病原学
疟疾的病原和感染过程
疟疾的病原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传播媒介为按蚊。疟原虫在 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而当按蚊叮咬人时,疟原虫的孢子 进入人体,开始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生殖。
感染过程
当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随后 进入血液,引起发热、贫血和脾肿大等症状。在红细胞内, 疟原虫继续进行无性生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疟 原虫,再次进入血液,形成循环感染。
加强蚊虫控制
蚊虫叮咬是疟疾传播的主要途 径,加强蚊虫控制也是预防疟
疾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抗疟疾的个人和社会责任
01
02
03
个人防护
个人应该注意防蚊、灭蚊 ,避免在按蚊活动的时间 和地点暴露皮肤,特别是 在流行区。
疟疾诊断标准ppt

疟疾由感染疟原虫引起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从而引起疟疾症状。
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疟疾的病原学
流行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
发病季节
疟疾的发病与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关,通常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高发。
疟疾的流行病学
疟疾的临床表现
01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
针对疟原虫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02
基于基因测序的诊断方法
对疟原虫基因进行测序,可准确鉴定疟原虫种类和基因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疟疾的鉴别诊断
04
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通常不会持续发热,且伴有咳嗽、喉咙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
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流程的建立
疟疾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
研究进展和新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加强研究投入
01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疟疾诊断领域的研究投入,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未来展望和挑战
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02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紧密结合,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疟疾的传播。
疟疾患者常出现突发性高热,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发热
贫血
肝脾肿大
并发症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可引起贫血现象,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可出现肿大现象,这是由于免疫反应导致的。
疟疾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肾衰竭、脑水肿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从而引起疟疾症状。
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疟疾的病原学
流行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
发病季节
疟疾的发病与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关,通常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高发。
疟疾的流行病学
疟疾的临床表现
01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
针对疟原虫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02
基于基因测序的诊断方法
对疟原虫基因进行测序,可准确鉴定疟原虫种类和基因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疟疾的鉴别诊断
04
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通常不会持续发热,且伴有咳嗽、喉咙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
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流程的建立
疟疾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
研究进展和新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加强研究投入
01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疟疾诊断领域的研究投入,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未来展望和挑战
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02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紧密结合,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疟疾的传播。
疟疾患者常出现突发性高热,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发热
贫血
肝脾肿大
并发症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可引起贫血现象,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可出现肿大现象,这是由于免疫反应导致的。
疟疾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肾衰竭、脑水肿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PPT课件

源自诊断注意事项早期诊断
在疟疾发作早期进行诊断,有利于及 时治疗和控制病情。
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的局限性
实验室检查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 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 诊。
05
疟疾的诊断挑战与展望
诊断挑战
症状的非特异性
疟疾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流感、伤寒等,导致诊断困难。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 疟疾概述 • 疟疾概述 • 疟疾的病原学 • 疟疾的诊断技术 • 疟疾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 疟疾的诊断挑战与展望
01
疟疾概述
显微镜检查
涂片染色法
从患者血液中制作薄片,染色后用显 微镜检查疟原虫。
厚片染色法
制作较厚的血膜,经过染色处理后用 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抗原检测
快速诊断测试(RDT)
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寄生生物,需 要在人体红细胞内寄生完成其生
命周期。
疟原虫的繁殖周期包括裂殖子、 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四个阶
段。
裂殖子是疟原虫的繁殖阶段,进 入红细胞后开始分裂繁殖,最终 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
殖子再次感染其他红细胞。
疟原虫的种类与分布
疟原虫有多种种类,其中恶性疟 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是最常见的两
免疫学诊断技术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疟原虫的特异性抗 体,判断疟疾是否感染及感染阶段。
VS
细胞免疫检测
检测人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了解疟疾对 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免疫应答情况。
04
疟疾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患者是否来自或到过疟疾流行区,或在流行区居 住或旅行。
在疟疾发作早期进行诊断,有利于及 时治疗和控制病情。
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的局限性
实验室检查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 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 诊。
05
疟疾的诊断挑战与展望
诊断挑战
症状的非特异性
疟疾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流感、伤寒等,导致诊断困难。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 疟疾概述 • 疟疾概述 • 疟疾的病原学 • 疟疾的诊断技术 • 疟疾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 疟疾的诊断挑战与展望
01
疟疾概述
显微镜检查
涂片染色法
从患者血液中制作薄片,染色后用显 微镜检查疟原虫。
厚片染色法
制作较厚的血膜,经过染色处理后用 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抗原检测
快速诊断测试(RDT)
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寄生生物,需 要在人体红细胞内寄生完成其生
命周期。
疟原虫的繁殖周期包括裂殖子、 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四个阶
段。
裂殖子是疟原虫的繁殖阶段,进 入红细胞后开始分裂繁殖,最终 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裂
殖子再次感染其他红细胞。
疟原虫的种类与分布
疟原虫有多种种类,其中恶性疟 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是最常见的两
免疫学诊断技术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疟原虫的特异性抗 体,判断疟疾是否感染及感染阶段。
VS
细胞免疫检测
检测人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了解疟疾对 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免疫应答情况。
04
疟疾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患者是否来自或到过疟疾流行区,或在流行区居 住或旅行。
疟疾诊断与治疗PPT

疫苗研发:疫苗 研发困难,效果 有限
未来研究方向
疫苗研发:提高疫苗的效力和持久性,降低成本 药物研发:开发新型抗疟药物,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诊断技术:开发快速、准确、低成本的诊断方法 耐药性研究:研究疟原虫对现有药物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科研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全球范围内开展疟疾科研合作,共同应对疟疾挑战 学术交流:定期举办疟疾学术会议,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科研机构合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疟疾研究 技术交流:通过技术交流,促进疟疾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体征:脾大、 贫血、黄疸 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涂片检查、 疟原虫抗原 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X线、CT等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发热 性疾病、血 液系统疾病 等相鉴别
诊断流程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疟疾流行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涂片检查,观察是否有疟原虫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为疟疾
抗疟药物:新型 抗疟药物不断涌 现,提高了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存 率
诊断技术:分子 诊断技术、快速 诊断试剂盒等提 高了诊断准确性 和效率
治疗策略:联合 用药、个性化治 疗等策略提高了 治疗效果和患者 生存率
面临的挑战
抗药性:疟原虫 对现有药物产生 抗药性
诊断困难:早期 诊断困难,容易 漏诊
治疗困难:治疗 周期长,容易复 发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疟疾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疟疾的诊断 疟疾的治疗
疟疾的并发症及处理 疟疾的预防与控制
疟疾的科研进展与挑战
疟疾幻灯片第六教材.pptx

第44页/共54页
凶险型疟疾发作的治疗 1、氯喹:用于敏感株的治疗,基质10mg/kg iv 4h 5mg/kg iv 2h,总量<25mg/kg/日; 2、奎宁:用于耐氯喹株感染,500mg iv 4h, 12h后可重复,清醒后改为口服; 3、磷酸咯萘啶:3-6mg/kg,0.9%Nacl或 GS250-500ml Ivggt,可重复使用; 4、青蒿琥脂:600mg+5%NaHco3 0.6ml,再加5% GS5.4ml,最终成青蒿琥脂10mg/ml。按1.2/kg计算每次用量。首剂注射后4、24、48h各再注射1次。
红细胞内原虫环状体、晚期滋养休、裂殖体各阶段 裂殖子 红细胞破裂 释出 裂殖子 继续侵犯其他红细胞, 继续无性增殖。经过几代增殖后,一部分原虫 发育 配子体按蚊蛰人 随血液 蚊胃 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 合子 动合子 胃壁外层 囊合子 成熟后 孢子囊(内含许多孢子体逸出,穿过体腔入于涎腺,待机输入人体)
凶险发作
脑型:最多见症状类似脑炎及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发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未及时救治,则病情继续发展,导致脑水肿,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迅速死亡,病死率高达50%。 其发生于受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低血糖、细胞因子有关。
进食不足、疟原虫发育消耗能量、奎宁治疗刺激胰岛素分泌
第29页/共54页
第34页/共54页
【并发症 】
黑尿热 (溶血尿毒综合征)疟疾性肾病 DIC、心血管系统异常、黄疸及肝功能不全以及各种感染
第35页/共54页
黑尿热
主要由于疟原虫感染、患者先天缺乏G-6-PD或其他红细胞酶有关诱因:奎宁和伯氨喹等抗疟药治疗急性血管内溶血,引起血尿及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导致肾缺血及肾小管坏死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腰痛、呕吐、腹痛、尿量骤减,呈暗红色或黑色(酱油色)尿中出现白蛋白、管型、上皮细胞及血红蛋白。
疟疾-PPT

1.颅内压显著增高者,宜用脱水剂为主。 2.因高热或代谢紊乱者,以降温及纠正紊乱为主。 3.对全身性的反复剧烈抽搐,宜给以足量抗痉药物。 4.如体温已下降并使用了足量抗痉剂抽搐仍不停止者,
应考虑脑水肿,及时应用脱水药。一般应用20%甘露 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公斤。肾功能正常者可用 速尿脱水,作为对脑水肿的抢救措施。
机制:未激发机体足够的细胞免疫 有效的体液免疫可以明显减少原虫血症,而
彻底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17
病理解剖
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 肾损害 肺水肿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 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γ-IFN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胞因 子有重要病理意义
– 间日疟,卵形疟—48h – 三日疟—72h – 恶性疟—无规律
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
20
恶性疟疾
脑型疟疾:
– 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 –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 – 病因:
受染红细胞堵塞脑微血管 低血糖:进食不足、疟原虫消耗、奎宁刺激胰岛
素分泌 细胞因子
21
恶性疟疾
4
生活史
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
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5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6
红细胞内的发育
7
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8
9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1)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临床上
无明显表现.
(2)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根源.
50
昏迷时间较长者,应使用抗生素以预防 感染。在护理方面应及时消除喉头分泌 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并应注 意防止痔疮。
应考虑脑水肿,及时应用脱水药。一般应用20%甘露 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公斤。肾功能正常者可用 速尿脱水,作为对脑水肿的抢救措施。
机制:未激发机体足够的细胞免疫 有效的体液免疫可以明显减少原虫血症,而
彻底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17
病理解剖
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 肾损害 肺水肿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 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γ-IFN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胞因 子有重要病理意义
– 间日疟,卵形疟—48h – 三日疟—72h – 恶性疟—无规律
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
20
恶性疟疾
脑型疟疾:
– 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 –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 – 病因:
受染红细胞堵塞脑微血管 低血糖:进食不足、疟原虫消耗、奎宁刺激胰岛
素分泌 细胞因子
21
恶性疟疾
4
生活史
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
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5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6
红细胞内的发育
7
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8
9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1)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临床上
无明显表现.
(2)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根源.
50
昏迷时间较长者,应使用抗生素以预防 感染。在护理方面应及时消除喉头分泌 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并应注 意防止痔疮。
疟疾诊断PPT

的抗疟药之一,尤其对凶险性恶性疟的治疗取得可信 赖的作用,是WHO/TDR推荐的最主要的抗疟药物。
抗疟药使用方案
间日疟--首选氯喹+伯喹 恶性疟--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 三日疟--首选氯喹 卵形疟--首选氯喹+伯喹 混合感染:恶+间、恶+卵--青蒿素类复 方或咯萘啶,加伯氨喹
恶+三--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
4.混合感染的抗疟药使用方案
恶+间、恶+卵— 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加伯氨喹
恶+三— 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
5.重症疟疾的抗疟药使用方案
1.青蒿素类药物注射剂 ✓ 青蒿琥酯注射剂(首选):首剂2.4mg/Kg(成人120mg)静脉推
注;12h,24h各1次,每次120mg 静脉推注;以后每天1次, 每次120mg 静脉推注,连续7天。如病情危重,可每间隔12h 连续给药,每次120mg 静脉推注,直至患者苏醒或原虫消失。 如患者苏醒并能进食,可改口服ACT一个疗程。 ✓ 蒿甲醚注射剂: 肌肉注射蒿甲醚首剂160mg,以后每日1次, 每次肌肉注射蒿甲醚80mg,连续7日;若患者昏迷或原虫密 度≥ 5%,6 h再给予 80 mg 。患者症状/体征缓解后,改 ACT一个疗程口服。
(Indonesia) one month previously. Intermittent fevers since
returning.
●Salient
features are:
●Developing and thick (signet) ring forms
●Enlarged red cells
抗疟药使用方案
重症疟疾--青蒿素类注射液或咯萘啶注射 液 孕妇用药—非恶性疟:氯喹或哌喹
抗疟药使用方案
间日疟--首选氯喹+伯喹 恶性疟--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 三日疟--首选氯喹 卵形疟--首选氯喹+伯喹 混合感染:恶+间、恶+卵--青蒿素类复 方或咯萘啶,加伯氨喹
恶+三--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
4.混合感染的抗疟药使用方案
恶+间、恶+卵— 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加伯氨喹
恶+三— 青蒿素类复方或咯萘啶
5.重症疟疾的抗疟药使用方案
1.青蒿素类药物注射剂 ✓ 青蒿琥酯注射剂(首选):首剂2.4mg/Kg(成人120mg)静脉推
注;12h,24h各1次,每次120mg 静脉推注;以后每天1次, 每次120mg 静脉推注,连续7天。如病情危重,可每间隔12h 连续给药,每次120mg 静脉推注,直至患者苏醒或原虫消失。 如患者苏醒并能进食,可改口服ACT一个疗程。 ✓ 蒿甲醚注射剂: 肌肉注射蒿甲醚首剂160mg,以后每日1次, 每次肌肉注射蒿甲醚80mg,连续7日;若患者昏迷或原虫密 度≥ 5%,6 h再给予 80 mg 。患者症状/体征缓解后,改 ACT一个疗程口服。
(Indonesia) one month previously. Intermittent fevers since
returning.
●Salient
features are:
●Developing and thick (signet) ring forms
●Enlarged red cells
抗疟药使用方案
重症疟疾--青蒿素类注射液或咯萘啶注射 液 孕妇用药—非恶性疟:氯喹或哌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镜检疟原虫,必须对正常厚薄血膜中各种血细胞的 形态、结构和染色性质能够识别。
2. 镜检疟原虫,首先要会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 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后,才镜检厚血膜。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必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 现疑难问题时要平放在标本盒内, 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倾斜,以免 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 厚处不一溶血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 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 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 入标本盒并盖严,新的木制标本盒需 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 能使用,以免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 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恶性疟(取血时间)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 发作后至20h内。
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末梢血中检出恶性疟配子体,是 在末梢血出现环状体之后的10天 左右。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 损。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 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 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 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 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作为推片的 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 的血膜均匀一致。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3.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 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 膜。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小时内固定 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过72小时。放置 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脱血,染色 效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膜血膜 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 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装 入盒内盖严,待以后染色。
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 一部分再侵入红细胞,开始新的一轮发育。 一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
体。 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
疟原虫生活史示意图
疟原虫生活史示意图 (红内各期原虫形态)
疟原虫生活史示意
由生活史看出
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
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主要是指红细胞内 期的无性体——小滋养体到成熟裂殖体,而不 是红细胞内期的无性体——配子体;
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滋养体)为 主,也可见到裂殖体;
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 破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作后数小时,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
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 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 发作1-2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稍叠一个 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细胞
中
嗜酸性粒细胞
性
粒
细
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疟原虫的生活史
及其 各发育阶段的基本特点
疟原虫生活史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 个宿主。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 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 间歇期五期。
采血时间:
P.v —— 发作后10小时内采血, 各期(R、T、S、G)疟原虫均可 查见。
P.f —— 发作时采血可查到 R;发作 后10天左右采血可查见 G。
间日疟(取血时间)
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 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ppt)
(优选)疟疾的病原学 诊断技术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薄血膜的制作
薄血膜 :取一小滴血(约1~1.5微升的血量),将血
滴置于载玻片中部,将推玻片的边缘紧贴载玻片血滴前,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薄血膜:用血量少1-1.5ul,疟原虫的
形态完整,便于疟原虫虫种的鉴定。 为保证检测的敏感性,常耗时较多, 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常出现漏诊。
厚血膜:用血量较多4-5ul,疟原虫胞
浆和核有一定程度的固缩,较难识别; 但须查范围小,节省时间,阳性检出 率较高。
血片的镜检原则
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要求。
厚血膜位置:位于玻片右半部分左1/2处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 写上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以防差 错;待薄血膜干后玻片头可粘贴 患者信息,亦可用铅笔在薄血膜 头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依次顺 序插入标本盒内。
制片时机掌握(取血时间)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 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或需要 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 的取血时机。
使血液沿推玻片边缘散开约 2cm宽时,使推玻片与平 置的载玻片形成25~350夹角,平稳、均匀由右向左推 片,形成舌型、头体尾分明的薄血膜(约2.0-2.5cm宽 2.5-3.0cm长)。
影响因素:速度快慢、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夹角
大小等影响血膜的厚薄、大小。
要求:制成的薄血膜外观:厚薄均匀,无划痕,无起伏,
1.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 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2.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 原虫的中间宿主。
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
疟原虫生活史
含成熟疟原虫子孢子按蚊 叮咬人 子孢 子随唾液进入人体血液 约30分钟 侵入 肝细胞 裂体增殖 成熟裂殖体(含数以 万计裂殖子) 肝细胞破裂 裂殖子侵入 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发育 小滋养体(环状体) 摄食营养、发育 大滋养体 核分裂、发育 未成熟裂殖体 核进一步分裂 裂殖体(成熟) 被寄生 红细胞破裂 裂殖子释放入血流
边缘整齐光滑舌状血膜;在镜下看RBC平铺互相接触而 不重叠。
薄血膜位置:薄血膜位于载玻片左1/2处。
厚血片制作
厚血膜 : 用推玻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
升左右血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接着用推
玻片角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
0.8~1cm大小、圆形厚血膜。
厚血膜要求:外观: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镜下 观察其厚度,以每油镜视野5-10个WBC为宜。过厚
2. 镜检疟原虫,首先要会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 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后,才镜检厚血膜。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必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 现疑难问题时要平放在标本盒内, 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倾斜,以免 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 厚处不一溶血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 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 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 入标本盒并盖严,新的木制标本盒需 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 能使用,以免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 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恶性疟(取血时间)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 发作后至20h内。
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末梢血中检出恶性疟配子体,是 在末梢血出现环状体之后的10天 左右。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 损。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 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 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 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 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作为推片的 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 的血膜均匀一致。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3.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 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 膜。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小时内固定 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过72小时。放置 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脱血,染色 效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膜血膜 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 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装 入盒内盖严,待以后染色。
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 一部分再侵入红细胞,开始新的一轮发育。 一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
体。 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
疟原虫生活史示意图
疟原虫生活史示意图 (红内各期原虫形态)
疟原虫生活史示意
由生活史看出
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
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主要是指红细胞内 期的无性体——小滋养体到成熟裂殖体,而不 是红细胞内期的无性体——配子体;
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滋养体)为 主,也可见到裂殖体;
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 破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作后数小时,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
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 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 发作1-2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稍叠一个 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细胞
中
嗜酸性粒细胞
性
粒
细
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疟原虫的生活史
及其 各发育阶段的基本特点
疟原虫生活史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 个宿主。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 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 间歇期五期。
采血时间:
P.v —— 发作后10小时内采血, 各期(R、T、S、G)疟原虫均可 查见。
P.f —— 发作时采血可查到 R;发作 后10天左右采血可查见 G。
间日疟(取血时间)
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 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ppt)
(优选)疟疾的病原学 诊断技术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薄血膜的制作
薄血膜 :取一小滴血(约1~1.5微升的血量),将血
滴置于载玻片中部,将推玻片的边缘紧贴载玻片血滴前,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薄血膜:用血量少1-1.5ul,疟原虫的
形态完整,便于疟原虫虫种的鉴定。 为保证检测的敏感性,常耗时较多, 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常出现漏诊。
厚血膜:用血量较多4-5ul,疟原虫胞
浆和核有一定程度的固缩,较难识别; 但须查范围小,节省时间,阳性检出 率较高。
血片的镜检原则
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要求。
厚血膜位置:位于玻片右半部分左1/2处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 写上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以防差 错;待薄血膜干后玻片头可粘贴 患者信息,亦可用铅笔在薄血膜 头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依次顺 序插入标本盒内。
制片时机掌握(取血时间)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 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或需要 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 的取血时机。
使血液沿推玻片边缘散开约 2cm宽时,使推玻片与平 置的载玻片形成25~350夹角,平稳、均匀由右向左推 片,形成舌型、头体尾分明的薄血膜(约2.0-2.5cm宽 2.5-3.0cm长)。
影响因素:速度快慢、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夹角
大小等影响血膜的厚薄、大小。
要求:制成的薄血膜外观:厚薄均匀,无划痕,无起伏,
1.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 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2.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 原虫的中间宿主。
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
疟原虫生活史
含成熟疟原虫子孢子按蚊 叮咬人 子孢 子随唾液进入人体血液 约30分钟 侵入 肝细胞 裂体增殖 成熟裂殖体(含数以 万计裂殖子) 肝细胞破裂 裂殖子侵入 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发育 小滋养体(环状体) 摄食营养、发育 大滋养体 核分裂、发育 未成熟裂殖体 核进一步分裂 裂殖体(成熟) 被寄生 红细胞破裂 裂殖子释放入血流
边缘整齐光滑舌状血膜;在镜下看RBC平铺互相接触而 不重叠。
薄血膜位置:薄血膜位于载玻片左1/2处。
厚血片制作
厚血膜 : 用推玻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
升左右血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接着用推
玻片角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
0.8~1cm大小、圆形厚血膜。
厚血膜要求:外观: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镜下 观察其厚度,以每油镜视野5-10个WBC为宜。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