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件疟疾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八章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

传染病学第八章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
其发作表现基本同间日疟发作。 间日疟及卵型疟均有间歇期。
恶性疟: 1.发热无规律性,无明显间歇期。 2.早期畏寒、乏力、恶心、呕吐. 3.热型不规则 4.每日或间日一次,但无明显缓解间歇. 5.严重可导致凶险发作。 6.脾肿大,贫血明显
其它疟疾 1.输血疟疾 ◆潜伏期7~10日,临床症状与蚊传者相似。 ◆只有红细胞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 2.婴幼儿疟疾 ◆多不典型,或低热,或弛张热,或高热稽留,
间日疟发作:间隔48h后再次发作。 1.寒颤:30-60min ◆面色苍白、发绀、脉速有力, ◆皮肤似鸡皮状、牙齿抖动。 2.高热期:持续2-6h ◆全身酸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 ◆面色潮红、烦躁、口渴等。 3.出汗期:30-60min ◆大汗,热退进入间歇期。
反复发作:脾肿大、贫血。
卵形疟:间隔48h 三日疟:间隔72h
◆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 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 要传疟媒介按蚊。
◆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其次是温带地区。 ◆以间日疟为主 ◆夏秋季发病较多 ◆热带及亚热带不受季节限止
(五)有效的体液免疫可明显减少原虫血症, 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六)病理变化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脾肿大:脾内大量吞噬细胞吞噬含原虫的红 细胞、被原虫破坏的红细胞碎片与疟色素。 ◆肿大的脾脏质硬、包膜厚。 ◆镜下:大量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及疟色素。 ◆脾肿不能缩小:反复发作致网状组织纤维化 ◆肝脏轻度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
五、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去过疟疾流行区、蚊虫叮咬、输血史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间歇性寒颤、高热与大汗。 间隔48h、72h的规律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2.反复发作可有贫血、脾肿大

传染病学-07.02疟疾

传染病学-07.02疟疾

1989-2009年我国疟疾疫情
发病机制
• 感染之初,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阶段一般 无症状。
• 随着成批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同时, 亦伴随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 引起临床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的典型症状。
发病机制
• 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获得一定免疫力,此 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无疟疾发作的临 床症状,成为带疟原虫者。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2
Ronald Ross
(1857-1932)
• 1897年英国医生 Ross 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证 实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
• "for his work on malaria, by which he has shown how it enters the organism and thereby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uccessful research on this disease and methods of combating it"
疟疾是不是真的由带病菌的空气造成的?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直到1880年法国学 者Laveran才发现疟 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 为此获得1907年诺贝 尔医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7
2007年5月,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2008年起将每年4月 25日定为“世界疟疾日”。
10
主要内容
• 概述 • 病原学 • 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鉴别诊断 • 预后 • 治疗 • 预防

传染病护理学疟疾的预防与治疗

传染病护理学疟疾的预防与治疗

传染病护理学疟疾的预防与治疗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疟蚊传播,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疟疾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疟疾的预防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疟疾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1. 疟疾的预防疟疾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控制。

个人防护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使用蚊帐睡觉时使用蚊帐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

蚊帐应该完好无损,将其底部夹实以避免蚊虫进入。

此外,蚊帐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清洗和更换,以保持其有效性。

1.2 使用驱蚊剂驱蚊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常见的驱蚊剂包括喷雾剂、露、膏等,可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类型和品牌。

1.3 穿着长袖长裤在疟疾高发地区,尽量穿着长袖长裤以减少裸露的皮肤面积,从而降低蚊虫叮咬的机会。

环境控制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4 消灭蚊虫滋生地蚊虫主要在水体周围繁殖,因此要及时清除潜在的蚊虫滋生地,如清除积水、消除废弃物等。

1.5 室内喷洒杀虫剂在室内喷洒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蚊虫的数量,减少叮咬的机会。

然而,这一方法需要严格控制剂的使用量,以避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 疟疾的治疗疟疾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疟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2.1 抗疟药物治疗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包括氯喹、奎宁、蒂法诺酮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疟疾的严重程度、药物的耐药性和病原体的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抗疟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

2.2 支持治疗疟疾患者在发热期间需要休息充足,适当补充液体,以预防脱水。

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等并发症,需要适当补充营养和进行相关的支持治疗。

3. 结束语疟疾的预防与治疗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

个人和社会都应加强对疟疾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同时,不断研发新的抗疟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疟疾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为实现疟疾全面消除做出努力。

疟疾-传染病

疟疾-传染病
疟疾防控知识
概述
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 疟原虫 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感染疟原 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周期性规律性发作、发冷、发热、多汗,长期 多次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

传染源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

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
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1. 前驱期: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 发冷期: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 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迅速上升、此 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 发热期: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 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现抽 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 出汗期: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 降,此期可持续1小时以上。
诊断标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 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 隔日发作1次。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 贫血,重症病人可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在玻片 上涂制厚血膜,显微镜检查见疟原虫。这是目 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 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防控措施
1、灭蚊:保持居住环境卫生,不留积水,做 好灭蚊工作。 2、防蚊:在疫区居留时应用蚊帐、穿长袖衣 裤、涂抹驱蚊剂。 3、就医:出现原因不明的头痛、全身酸痛、 乏力、畏寒、寒战、发热要及早去正规医院就 诊,告知医生有无疫区停留史。

疟疾PPT课件

疟疾PPT课件

生活史小结
雌按蚊→肝细胞→红细胞(小滋养→大 滋养体→裂殖体→小滋养体再循环或配 子体→雌按蚊
流行病学
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两个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湿度、雨量等)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
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 慢传播速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
一、传染源
现症病人和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 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现症病人是指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疟 原虫血症者。带虫者是指无临床症状, 但血液中可查出疟原虫。
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具有传染性 的时间(配子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 持续时间(疟原虫寿命)有重要意义。
二-1、传播途径
成熟子孢子主动移行于按 蚊唾液腺。
当这种按蚊再度叮咬健康 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 人体,在人体内继续发育 繁殖。
(二)、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
1.红细胞外期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
的发育时期统称为红细胞外期,因此 时红细胞内尚无疟原虫寄生而称为红 细胞前期。
2.红细胞内期 分为红细胞内期
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部分。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在肝细胞内发育成 熟的裂殖子进入血 液后,一部分被吞 噬细胞吞噬,一部 分侵入红细胞,开 始红细胞内的裂体 增殖,称红细胞内 期。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裂殖子摄食红细胞 内和血红蛋白和其 他营养物质,逐渐 发育为小滋养体 (环状体);其后 核增大,胞浆渐多, 呈阿米巴样运动, 称大滋养体或阿米 巴样体。
疟原虫寿命
人体免疫力对疟原虫的生存是有影响 的,所以,这里说的疟原虫的寿命与指 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的寿命;或者说是 感染后的疟疾病程。

【传染病学】疟疾

【传染病学】疟疾
肝细胞内期 红细胞内期
➢ 在蚊体内进行的有性增殖阶段
蚊体内: 有性增殖
人体内: 无性增殖
发病
(一)人体内阶段
➢ 传染性按蚊吮吸病人的血时: 子孢子随按蚊的唾液人体血液约经30分钟,血肝细胞转 变成圆形核分裂(无性的裂体生殖)
恶性疟原虫5~6天, 间日疟8天 卵形疟9天,三日疟11~12天
裂殖体成熟 放出1.2~4万个裂殖子
(二)按蚊体内阶段
➢ 经过几代增殖后,
一部分原虫 发育 配子体按蚊蛰人
随血液 蚊胃 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 合子
动合子 胃壁外层
囊合子 成熟后 孢子囊(内含许多孢子体逸出,穿过
体腔入于涎腺,待机输入人体)
【流行病学】
➢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 传播途径:按蚊叮咬皮肤
平原区间日疟:中华按蚊 山区:微小按蚊 丘陵地区:嗜人按蚊 海南山林地区:大劣按蚊
其他按蚊:多斑按蚊 巴拉巴按蚊 嵌斑按蚊等
其他传播途径
➢ 少数可经输血传播 ➢ 偶有患病孕妇经胎盘感染胎儿 (先天性疟
疾或经胎盘传播的疟疾)
➢ 易感人群 ➢ 非流行区居民对疟疾普遍易感 ➢ 感染后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但不持久,各
型无交叉免疫
反复多次感染
➢ 当今世界仍有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 全球每年新发患者达3亿多人、每年死者 超过100万
疟疾迅速导致贫血的机制
➢ 疟原虫本身对红细胞的崩解破坏 ➢ 吞噬细胞对受染红细胞的清除加速 ➢ 骨髓造血受到抑制 ➢ 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粘附于红细胞膜,然后
结合补体,导致溶血
肝脾肿大机制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活跃 ➢ 红细胞破坏释出疟色素,积聚组织间隙及
吞噬细胞内,使血管发生阻性充血,亦导 致肝脾肿大的机制

疟疾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疟疾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疟疾防治方面提供了 广泛的支持和合作。例如,全球基金等国际 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 助其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中国政府也高度重 视疟疾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供免费治疗药品、 开展宣传教育等,以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死亡
率。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和疟原虫种类的差异,未来可能发展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 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疫苗研发与应用
疫苗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之一,未来随着疫苗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出现更加安全 、有效的疟疾疫苗,为疟疾防控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提高基层医生对疟疾认识和诊疗水平建议
加强培训和教育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会议 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其对疟疾的认识和 诊疗水平。
奎宁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 碱,对于治疗疟疾有一定疗效。但 奎宁的副作用较大,使用时需谨慎 。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抗疟药物时,应严格 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注意药物副作用
抗疟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头痛等,患者应 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如有异常应
及时就医。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03
治疗药物与方案调整
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药物进展,指南对疟疾的治疗药物和方案进行了
调整和优化,包括推荐使用青蒿素类药物和联合用药等。
未来疟疾诊疗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诊断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的疟疾诊断技术,如基于生物 传感器的即时检测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
个性化治疗策略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传染病学-疟疾_PPT

传染病学-疟疾_PPT
其他: 脱水、镇静、降温、低分子右旋糖酐(慎用)改善微循环、己
酮可可碱扩血管等
抗疟药
氯喹 甲氟喹 青蒿素 磺胺/TMP 乙胺嘧啶 伯氨喹
肝细胞内
红细胞内
蚊体内
裂殖体
++ +
休眠子
+++
裂殖体
+++ +++ ++
+ +
配子体
+++
配子体
++ -
初级预防 防止复发 控制发作
根治治疗
防止传播
36
母婴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 防蚊 ✓ 灭蚊
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 – 以热带、亚热带最多,其次为温带 – 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云南、海南为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 – 除寒冷的西南高原、西北及北部沙漠区外,均有流行,其中海南、福建、黄淮江河平原流行较重
• 季节分布 全年发病,夏秋季为多;热带、亚热带不受季节影响
流行病学与预防
− 超高热型:体温42℃以上 − 冷厥型:休克表现 − 胃肠型:类似急性胃肠炎 − 水肿型:急性肺水肿表现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 发生前有脑、肾并发症
复发与再燃
− 复发 初发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及原虫血症均消失后又出现发作。90%以 上的复发见于初发痊愈后3-6月 恶性疟、三日疟、输血后疟疾无复发 (Why?)
可在24-48小时苏醒,一般如3日不醒,病死率甚高
脑型疟疾
− 抽搐 30-80%。可呈全身性、半身性、单肢性或仅见于面部肌肉。亦可发 生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部分病例出现癫痫大发作

常见八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PPT专业课件【28页】

常见八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PPT专业课件【28页】
14
乙肝
• 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
因)。 •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
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
10
甲肝
• 3.2 亚急性重型 • 3.2.1 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
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病程在10天以上, 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肝性脑病)。 • 3.2.2 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正 常值】1.5~2.5:1),胆固醇降低(成人胆固醇2.86~5.98mmol/升),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正常值为70-100%)。 • 3.2.3 HAV标志检测;同1.1.5。 • 3.2.4 肝脏病理学特点: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 。 • 疑似病例:3.2.1+3.2.2。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或3.2.3加3.2.4。
11
乙肝
• 1.1急性肝炎
• 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 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 • (1)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 • (2)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 •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

《疟原虫和疟疾》课件

《疟原虫和疟疾》课件
《疟原虫和疟疾》PPT课 件
通过本PPT课件,我们将深入了解疟原虫和疟疾的相关知识,并探讨预防与 治疗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和预防疟疾。
什么是疟疾
疟疾概述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 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全球有数十亿人生活在疟疾 流行区,疟疾对全球公共卫 生造成严重威胁。
疟疾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 头痛、肌肉酸痛等。常见的 传播途径是蚊子叮咬,尤其 是按周间疟疾传播的间虫蚊 子。
疟疾的发病机制
疟疾的发病机制涉及疟原虫 在人体内的寄生过程。疟原 虫感染红细胞后,会繁殖并 破坏红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导致病症。
疟原虫及其生命周期
疟原虫概述
疟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珠虫门,并且是疟疾 的病原体。它在蚊子和人类之间进行复杂的生命周 期。
疟疾的诊断通常通过镜检 法观察疟原虫的存在,也 可通过血液检测方法检测 到疟原虫的DNA。
3 疟疾的常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疟疾药物包括氯喹、 奎宁等,但随着疟原虫耐 药性问题的出现,新型抗 疟药物的研发变得尤为重 要。
疟疾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疟疾的当前挑战
疟疾的当前挑战包括疟原虫 耐药性增加、蚊虫控制的困 难和疫苗的开发等问题。
疟疾常见发病地区
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 普遍,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 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亚 马逊盆地等。
疟疾的高风险人群
儿童、孕妇、免疫系统较弱的 人群和经常前往疟疾流行区的 旅行者是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
疟疾的预防与治疗
1 疟疾的预防措施
2 疟疾的诊疗方法
预防疟疾的措施包括个人 保护措施(如使用蚊帐、 防蚊涂剂等)、环境改善、 疫苗接种和社区干预等。
疟原虫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传染病学:6疟疾

传染病学:6疟疾

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
➢ 发冷期 chills ➢ 骤然发冷、剧烈寒战、口唇发绀、皮肤苍白或带
青紫,脉细速,可有头痛、肌痛、乏力、恶心、 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 初发患者此期约10~15min ➢ 反复发作数次后,发冷期可逐渐延长,持续30~ 45min。
➢ 发热期 high fever
➢ 寒战停止,继以高热,通常可达39.5~41℃。 ➢ 患者颜面潮红、脉速、头身痛、烦渴。严重者
临床表现
间日疟热型

40 39 38 37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日疟
➢ 每72h发作一次 ➢ 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分界明显 ➢ 发作时多无前驱症状,发热期较长,可超过6h ➢ 出汗退热的速度较快,故容易引起虚脱。 ➢ 脾肿大及贫血较轻 ➢ 蛋白尿较常见 ➢ 三日疟的病程长,初发持续数周或数月,若发
外周血和骨髓 脾 肝 脑 肾 肺
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
肝脾肿大机制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活跃 ➢ 红细胞破坏释出疟色素,积聚组织间隙及
吞噬细胞内,使血管发生阻性充血,亦导 致肝脾肿大
疟疾凶险发作的机制
➢ 在脑、肝、肾与骨髓等组织,含虫红细胞互 相凝集及吞噬细胞增生肥大,引起毛细血管 阻塞及细胞缺氧,可引起严重的内脏损害以 及DIC,导致凶险发作
病理解剖
➢ 疟原虫在人体内增殖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以致全 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显著增生,如肝脾肿大。
➢ 间日疟与三日疟原虫的RBC内期裂体增殖多在周围血 中进行,其病变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恶性疟原虫的RBC内期裂体增殖多在内脏血管内进行 ,容易导致内脏损害。
病理解剖
➢ 疟疾累及的器官包括:

疟疾

疟疾

红细胞内的发育
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间日疟
间日疟
间日疟
间日疟
间日疟
三日疟
恶性疟
间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1、环状体2、滋养体3、裂殖体4、雄配子体 5、雌配子体6、中性粒细胞7、淋巴细胞
三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1、环状体2、滋养体3、裂殖体4、雄配子体5、雌配子体6、 中性粒细胞7、淋巴细胞
治 疗
1.主要控制发作的药物 氯喹、奎宁、青蒿素、甲氟喹。这类药对 红细胞内裂殖体有迅速杀灭作用。
治 疗
2.主要作用于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 磷酸伯氨喹, 能杀灭肝细胞内疟原虫的裂殖体和“休眠子”, 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以防止其传播。
治 疗
3.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 常用乙胺嘧啶。 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裂殖体,为较好的预 防药物。 。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生活史
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
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在蚊体内进行有性 增殖与孢子增殖。 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疟 原 虫 的 生 活 史
在肝细胞内

在红细胞内
肝细胞内的发育
•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4.流行特征 地区性:热带和亚热带>温带 流行分布: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 季节性:夏秋季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为 13—15d
型疟疾
突发寒战 寒战:持续10min-2h,伴体温迅速上升
典型疟疾
高热 持续2h-6h,体温可达40º,酸痛,乏力,无 明显中毒症状,持续2-6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汗后缓解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发病机制
➢恶性疟 RBC体积增大呈球形,胞膜出现微孔,黏附成团 RBC黏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 管腔狭窄、堵塞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坏死 脑、肾、肺严重功能障碍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 理
➢ 脾 急性期 轻度肿大,红细胞含有疟原虫与疟色素。
长期反复发作 脾肿胀明显,较硬,切面呈青灰色。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 恶性疟
微血管堵塞 进食少、寒战、高热消耗较多能量 细胞因子作用
低血糖
➢ 肾脏:肾功衰竭,可有酱油样尿与少尿 ➢ 肺部:非心源性肺水肿 ➢ 肠道:腹痛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再燃
➢ 经治疗症状受到控制,但在28d内出现原虫血症及临床症状。 ➢ 为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增殖引起。 ➢ 四种疟疾均有再燃。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发病机制
➢感染之初,肝内期、红内期一般无症状。 ➢成批红细胞破裂 释放入血 裂殖子、代谢产物
寒战、高热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疟疾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和数量。
恶性疟:侵犯任何年龄RBC,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很高。 间日疟、卵形疟:年幼RBC,红细胞受感染率较低。 三日疟:衰老RBC,红细胞受感染率低。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疟原虫生活周期
按蚊唾 液腺
子 孢 子
血循环
பைடு நூலகம்
子孢子 按蚊 配子体 胃内
红细胞
肝脏 (红细胞外期)
裂 殖 子
红细胞 (红细胞内期)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疟原虫子孢子多型性假说
间日疟、卵形疟: 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
三日疟、恶性虐: 无迟发型子孢子
休眠子=复发根源
神智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持续2~6小时。
➢ 大汗期:大量出汗,体温骤降,仍感乏力,持续30分钟~1小时。 ➢ 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 恶性疟 36~48小时。
病程早期间歇期可不规律,经数次发作后即逐渐变规律。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主要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偶见于重度感染的间日疟。 ➢ 临床表现: 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 ➢ 实验室检查 血涂片中易见疟原虫。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 蛋白质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 预后 凶险,病死率可达9%。 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
life cycle
有性Te繁xt 殖期 sexTuexat l stage
Text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疟原虫生活周期
感染性子孢子---裂殖子---裂殖 体---裂殖子
间日疟、卵形疟:48小时
红细胞外期
三日疟:72小时
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代谢产物
红细胞内期
恶性疟:36~48小时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 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
按蚊叮咬 输血 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感染后免疫不持久 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性
传染病学(第9版)
流行病学特点
➢ 流行概况
疟疾在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居第一位。 目前约27亿人居住在流行区。 每年新发疟疾为1.4亿~2.9亿例,病死约21万~63万例。 死亡病例中约2/3为5岁以下的幼儿。 ➢ 地域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严重,温带主要在夏秋季流行。 超过85%的死亡病例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 季节分布 夏秋季发病较多,热带、亚热带地区四季可见。
第七章
原虫病
第二节
疟疾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 述
疟疾
➢ 由按蚊叮咬人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 发病机制:疟原虫先后在肝细胞、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 临床特点:突发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间歇性发作。
疟疾诊断的确立有赖于厚或薄血涂片,直接镜检疟原虫。
➢ 诊断性治疗
氯喹3日治疗方案,24~48h控制发作。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胆系、泌尿系感染
败血症
恙虫病
鉴别
钩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伤寒
传染病学(第9版)
脑型疟疾
(二)鉴别诊断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夏秋季,小儿多发,急起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昏迷,抽搐。 ✓ 当地有该病流行。 ✓ 一般无寒战与大汗,脾不肿大,无贫血。 ✓ 白细胞多增高,反复血片检查找不到疟原虫。 ➢ 中毒型菌痢 ✓ 小儿突起高热,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与休克。 ✓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 肛拭或灌肠取材镜检可见大量红、白及脓细胞,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复发
➢ 距初发半年后。 ➢ 见于间日疟 、卵形疟。 ➢ 三日疟、恶性疟无远期复发(无迟发型子孢子)。 ➢ 输血后疟疾、母婴传播的疟疾不会复发。

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学(第9版)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RBC、HB下降,WBC正常或 减少
➢ 疟原虫检查:外周血涂片吉姆萨染色 -厚片 寻找疟原虫 -薄片 鉴定疟原虫种类

病原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传染病学(第9版)
疟原虫生活周期
二、病原学
无性繁殖T期ext asexual TTseetxxatt ge
脾髓网状组织纤维化,脾髓多为大单核细胞。
➢ 肝 轻微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Kupffer细胞大量增生,内含疟原虫与疟色素。
➢ 脑(恶性疟)脑组织水肿,充血,白质小出血点。
微血管明显充血,充满疟原虫与疟色素,红细胞凝集,阻塞微血管引起坏死出血。

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 潜伏期:间日疟 1315d;卵形疟 1315d;三日疟 2430d; 恶性疟 712d。 典型发作(paroxysm) ➢ 寒战期:突发寒战,持续10分钟~2小时。 ➢ 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 全身酸痛乏力。
➢ 骨穿:阳性率较高
➢ 血清学检查:
感染后3~4周才有特异性抗体出现
临床应用价值较小,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厚血涂片 薄血涂片

诊断和鉴别诊断
传染病学(第9版)
➢ 流行病学资料
(一)诊 断
发病前疟疾流行区居住或生活史,近期输血史。
➢ 临床表现
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
➢ 实验室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