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关键在于有机的吸收并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精华。
下面是其艺术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的采用融情于景、营造优美的意境的方法,较含蓄的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的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
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一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特、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
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
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
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
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特;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
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乂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
”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 等。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深情感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不舍之情,也表现了对时间、对爱情、对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对《再别康桥》进行赏析。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
诗中的用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繁琐的词语,而是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以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红雨初收,柳暗花明”,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红雨”和“柳暗花明”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的景象。
又如:“轻轻挥别,漫漫长夜”,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份深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沉重和不舍。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充满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思念和不舍之情。
诗中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例如:“你走之后,雨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了寂寞”,这句话通过描写雨水拍打在脸上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开的悲伤和不舍。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话通过描写花瓣飘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三、意境的构建《再别康桥》的意境构建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深情、伤感的氛围。
例如:“康桥,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静静地躺在河水的怀抱中”,这句话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
又如:“斜阳照墟落,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流水人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细腻,意境构建出色,这些都是这首诗歌所具有的语言审美特点。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篇二:《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歌之一。
诗意的艺术表达欣赏再别康桥中的音韵美与形式美

诗意的艺术表达欣赏再别康桥中的音韵美与形式美诗意的艺术表达欣赏——再别康桥中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再别康桥作为一首备受称赞的现代诗歌之一,由徐志摩创作于1928年,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使得读者为之倾倒。
本文将从音韵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对再别康桥进行欣赏和分析。
一、音韵美再别康桥以其流畅的韵律和高亢的情感,给人一种旋律般的享受。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韵脚和押韵,使得整首诗凝聚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感。
首先,再别康桥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和谐统一的音韵。
例如,“牵”和“伴”、“想”和“曾”、“风”和“空”等等,这些巧妙的押韵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通过运用半韵和全韵,更加丰富了诗歌的音韵美。
如“似”和“息”、“回”和“追”等,这种巧妙的运用使得整个诗歌的音韵更加协调一致。
其次,再别康桥运用了一些音乐性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整首诗的音韵美。
例如,徐志摩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声词和拟人化手法,让诗句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和音乐感。
“大街上”的声音“嘈杂”,“挽留”的“忍不住”、“咚”的一声“关上”、“默默”的“望去”等等,在读者的心中脱离出具体的声音图景,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形式美再别康桥以其简洁明快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
诗歌的形式美在整个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在句法结构上,再别康桥的句子多以简洁的主谓宾结构为主,清晰明了,意义直观。
例如,“慢慢地”、“我”、“你”等等,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让人对诗歌内容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其次,在诗歌的排版上,徐志摩巧妙地运用了分行和节奏感。
整首诗分为六个段落,每个段落都结合了情节的发展,使得诗歌更具层次感。
同时,在每个段落中,徐志摩运用了不同的句长和停顿,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鲜明。
“慢慢地走”、“依依不舍”、“我也会默默地走”的句子,通过停顿和重复,突出了主人公对离别的无奈和迟疑,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
总之,再别康桥以其音韵美和形式美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导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哪里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再别康桥》的优美之处!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
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
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
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再别康桥赏析(精选11篇)

再别康桥赏析〔精选11篇〕篇1: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详细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到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构造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篇2: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风光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诗歌的结构与韵律再别康桥的艺术构思

诗歌的结构与韵律再别康桥的艺术构思诗歌是一种以形式美和语言美为主要特点的文学体裁,它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往往离不开其独特的结构与韵律。
而《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本文将从结构与韵律两个方面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构思,并探讨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结构。
一首诗的结构,通常指的是其整体布局和章节划分。
而《再别康桥》以四个四行的卒章、四个三行的叠字词、以及一句独立的收句组成。
这种结构既形成一种紧凑的层次感,又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节奏。
同时,四行的卒章,三行的叠字词以及独立的收句在形式上也呈现出逐渐凝练的趋势,使诗歌的结构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诗歌的韵律。
韵律是诗歌的音韵组合和节奏感,是诗歌中最为耳目一新的要素。
而《再别康桥》通过运用自由而流畅的自由诗体,展现了韵律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首诗中,康桥一词连绵出现,其发音特点和重复形式呈现出强烈的旋律效果,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
此外,再别康桥一词的运用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情感厚重和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的艺术构思不仅体现在诗歌的结构与韵律上,更体现在其内在的意蕴和情感表达上。
整首诗以叙述者和康桥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诗人在远行时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对康桥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曾经美好时光和友谊的怀念之情。
而叠字词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厚,给予读者以独特的联想空间。
诗末的收句“泪眼问花花不语”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不解投射到自然界中,形成了画龙点睛之笔。
《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与其艺术构思密不可分。
其精妙的结构与韵律,让读者既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忧伤,又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同时,《再别康桥》也启发了后来诗人的创作,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告诉我们,诗歌的艺术构思不仅在于形式的精巧,更在于情感和意境的深入。
只有在这种结构与韵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营造出诗歌的美丽与力量。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关键在于有机的吸收并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精华。
下面是其艺术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的采用融情于景、营造优美的意境的方法,较含蓄的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的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
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
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
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
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
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
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又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
”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等。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再别康桥》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诗中意象众多,皆鲜明艳丽。
“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
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为了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
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
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
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出色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
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离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柔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
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没了你的灵性。
”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原委。
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
这些比喻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新鲜感。
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悄悄”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却唤起陌生化的新鲜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
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
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再别康桥诗歌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

再别康桥诗歌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再别康桥:诗歌的艺术表达与情感抒发再别康桥,庄重的题目,像是一首诗的开篇。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含蓄雅致的代名词。
而“再别”,则意味着离别之后的心酸与思念。
通过对诗歌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郑板桥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诗人在离别时的情感起伏,婉转动人。
首先,诗歌的艺术表达是再别康桥的重要特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给予了诗人以极大的自由度,让他们能够用独特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再别康桥中,郑板桥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将离别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开篇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通过“轻轻”这一形容词的重复,诗人娓娓道来自己的离去,宛如清风,不带一丝牵挂。
且通过“招手”与“云彩”之间的对应,增加了画面感,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生动。
其次,再别康桥在情感抒发上也极具感染力。
诗歌作为情感的表达工具,在再别康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诗人用凄凉、忧伤的词句开启了离别的序幕。
“烟波江上使人愁,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愁”字,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之情。
随后,诗人运用逐渐转向的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入人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描绘了景色在诗人心中的变幻,也隐喻了诗人内心思绪的纷乱。
接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红湿”和“花重”,传递出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怀恋。
最后,再别康桥以悲凉与辞别收尾。
“望眼欲穿,千里万里”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尽思念。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则用自然景物的变化形象地揭示了时间的无情推移和人事的更迭。
通过以上的情感抒发和艺术表达,再别康桥使读者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离别背后的深情厚意。
诗人以唯美的语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诉出来,引发触动读者内心的共鸣。
总之,再别康桥是一首在诗歌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方面都十分出色的作品。
通过细腻独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是徐志摩创作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歌以经典的形式、深沉的意境、洗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离别时对青春和爱情的深切思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首先,诗歌《再别康桥》主要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遗憾。
从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深知此时此刻是青春的告别,爱情的离别,“别后”“别时之景象”极为惨烈,“荒草”“闲庭”等荒湮的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别后,作者再也不能与自己的爱人并肩走过康桥,与自己共度浪漫的时光,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感情。
其次,诗歌《再别康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中的诗句抒发了作者对爱情和青春的思念和怀念,如“小桥流水人家”,“康桥横欲断,天涯咫尺之间”,“别时茫茫江汉上”,“更上一层楼”,许多诗句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内涵。
这些诗句在作者生前就已经被广为流传,被称为经典之作,在现代文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诗歌《再别康桥》的语言简练、意味深刻。
徐志摩在诗歌中用诗意的笔触艺术地描绘出了离别时自己的内心感觉,诗语简单清新,却表达了无法言语的绝望和失落,诗歌的意境非常深刻。
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文艺复兴的阴影和情感冲突的震撼。
最后,诗歌《再别康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被广泛学习和传颂,它表达了作者和时代的情感和思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志摩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为后来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诗歌《再别康桥》通过深切的情感表达出离别时的遗憾和痛苦,同时其深刻的意境、简洁的语言、独特的风格、经典的内容也使它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在生活中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诗歌赏析(共含10篇),欢迎阅读! 篇1: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篇极具文学艺术欣赏的佳作,通过阅读体味全诗的情感表达,品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推及平凡生命的博爱,尊重独特命运的自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因其语言洗练清丽,审美效应宽泛,意蕴丰赡动人等诸多特点被誉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引人注目。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与接受的最高层次是哲理层面的悟解,而人生哲理的品味其实就是对人生真相的窥破①。
我们试图通过阅读体验全诗的情感脉络,欣赏揭示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始语“轻轻的”词语轻缓、平和又抚人心弦,足见作者同“对象”的熟悉和亲近。
简单的“走”却能使读者即刻触动,一下子便联想起人生的际遇—“分别”的场景。
“正如”一词回转话意到“来”,通过对比,更反衬出“走”的百感交集。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招手”饱含“归来后”又将久别地内心表白,进一步铺陈出难以言表的眷恋。
硕士论文,人生意蕴。
“作别”勾起人生离别时无限的情愁,“西天的云彩”定然是作者在离别处看到的自然景象,太阳正慢慢的落去,留下那即将被黑暗湮没的余晖中飘散的多彩云朵;读者便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在怅然若失中对美好事物无奈中地难以挽留的依恋,也能读出作者对作别对象的倾慕和挚爱。
作为全诗的首节,“轻轻的”采用复沓,清淡无奇却如蜻蜓点水,点拨得读者的思绪延绵,油然地顺着一字一字产生了与作者在情感融通中的“共鸣”。
作者开语就势点题,读者在轻松和愉悦的心境中能体味到离别者的丝丝愁绪,隐隐哀伤,牵绊得离别者(作者)是那道不明“来”后要“走”《再别康桥》的复杂情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河畔的”把景物一下由首节的“西边的云彩”远景拉到了近前,让开放的思绪聚焦在了“作别对象”上来。
“金柳”表明在斜阳中的柳枝都光彩四溢。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

《再别康桥》出自于徐志摩先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很多人都对这首诗作过赏析。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下面,为您带来“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三美”,更多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
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该诗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深沉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他没有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康桥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意象的独特与鲜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如“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也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三、节奏的和谐与优美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烈。
在《再别康桥》中,他采用了押韵和反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优美。
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四、主题的深刻与独特《再别康桥》的主题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忆。
徐志摩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
这种主题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使得该诗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文化底蕴的深厚与丰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该诗的文化背景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文化和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艺术魅力。
同时,徐志摩在诗歌中引用了许多中外文化元素,如“轻轻的我走了”这句诗就源于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引经据典的手法也使得该诗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修辞手法的多样与创新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再别康桥》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
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
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一、如锦似画的描写性意象集中在诗的第二至四节。
借鉴“西湖十景”命名的创意,不妨提炼为∶金柳艳影,柔波青荇,榆阴清泉。
诗人或工笔细描,或皴染彩绘,一组组意象“列锦式”地迤逦而出,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康桥小景的写生画,令人目不暇给,心驰神往。
光色的调和,浓淡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匠心独运又清爽自然.柳﹑荇﹑波﹑泉,柔婉缠绵,深情缱绻,酝酿着一种温馨静谧﹑田园牧歌的氛围。
就品格而言,这组意象“富于感官表现力,精细而气韵饱满”,为“优美之象”,“精致意象”(威尔斯).。
二、逸兴飞扬的叙述性意象体现在第五节:遐思寻梦。
此节由上文静态写真地描画康桥风景转为动态虚拟地悬想人物活动。
撑篙漫溯,星夜放歌,这情形诗人往昔或是有的,在当下却只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式的遐思(“寻梦”二字后的问号已明白提示),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尽兴尽致。
此意象为全诗情感转换的枢纽,诗人寻访故地、怀旧追梦的情绪至此达到饱和状态。
仿佛烟花绽放最绚丽的瞬间一闪而过后,黑暗和沉寂随之而至,下节由沸点陡降至冰点,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
“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由“遥想当年的激动”转为“青春难再的惆怅”(韩石山《徐志摩传》。
就风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谓之“扩张意象”,即“着意于自我情感的外化,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的意象,为飘逸神飞之象”(威尔斯),吟咏之间,有一种放飞情感﹑驰骋神思的蹈厉张扬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是诗人徐志于1928年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旧地重游,康桥之景勾起作者再次回忆。
但又离别在即,引起诗人错综复杂的思绪而写下的一篇美文。
主要描写了康桥的自然美,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及内心的惆怅。
《再别康桥》是徐志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
可见意象在建构中地位的重要。
徐志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
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一、如锦似画的描写性意象
集中在诗的第二至四节。
借鉴“西湖十景”命名的创意,不妨提炼为∶金柳艳影,柔波青,阴清泉。
诗人或工笔细描,或染彩绘,一组组意象“列锦式”地迤逦而出,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康桥小景的写生画,令人目不暇给,心驰神往。
光色的调和,浓淡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匠心独运又清爽自然.柳﹑﹑波﹑泉,柔婉缠绵,深情缱绻,酝酿着一种温静谧﹑田园牧歌的氛围。
就品格而言,这组意象“富于感官表现力,精细而气韵饱满”,为“优美之象”,“精致意象”(威尔斯).。
二、逸兴飞扬的叙述性意象
体现在第五节:遐思寻梦。
此节由上文静态写真地描画康桥风景转为动态虚拟地悬想人物活动。
撑篙漫溯,星夜放歌,这情形诗人往昔或是有的,在当下却只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式的遐思(“寻梦”二字后的问号已明白提示),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尽兴尽致。
此意象为全诗情感转换的枢纽,诗人寻访故地、怀旧追梦的情绪至此达到饱和状态。
仿佛烟花绽放最绚丽的瞬间一闪而过后,黑暗和沉寂随之而至,下节由沸点陡降至冰点,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
“但我不能放
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由“遥想当年的激动”转为“青春难再的惆怅”(韩石山《徐志传》。
就风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谓之“扩张意象”,即“着意于自我情感的外化,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的意象,为飘逸神飞之象”(威尔斯),吟咏之间,有一种放飞情感﹑驰骋神思的蹈厉张扬之美。
三﹑形神兼美的比喻性意象
主要有︰“新娘”﹑“笙箫”﹑“彩虹似的梦”
“新娘”是以人喻物。
诗人把夕阳辉映下的河畔柳视作“新娘”,披金着翠,妩媚婀娜,轻舞飞扬,风情万种。
人们往往醉心此喻之表象而忽略了它另一层面的情感指向︰多情的诗人不正以“新郎”的心态含情脉脉地凝望着他的“新
娘”(金柳)么?所谓“相看两不厌”,其间传递的信息不仅是自然风景的人格化,更是审美主体与自然的同化。
“笙箫”是以实喻虚,诗人以无言的“笙箫”喻黯然销魂的悄悄别离。
“笙箫”是中国古代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寓有物是人非或伤逝惜别的意味。
如︰“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华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冯延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等等。
诗人借用这一凝聚古典神韵的传统意象,寄托自已幽微而复杂的心绪,凄清婉转,怅然若失,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彩虹似的梦”为虚实相生之喻。
落日的余辉透过斑驳的阴,洒在浮藻飘摇的清泉里。
于是,金色的夕阳,暗绿的阴,青黄的浮藻,碧透的清泉,融汇成五光十色、迷离恍惚的“一潭”。
就象“天上虹”揉碎了,洒入那一池碧水,沉淀成“彩虹似的梦”。
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带有浓郁的象征意味。
四﹑包蕴无穷的象征性意象
作为象征体的“云彩”在诗的关键位置(一头一尾)重复出现,前后呼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一﹑诗题为《再别康桥》,诗中“招手”“挥袖”,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云彩”实为康桥的诗化符号,是诗人对康桥的印象式叠加。
以诗意的“云彩”替代物性的“康桥”,不仅更有韵致和美感,也多了些浪漫情调。
倘写成“我轻轻的招手,作别美丽的康桥”,则诗味索然矣!
其二﹑“云彩”让人联想起诗人在康桥曾经拥有﹑自认为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那段时光(详见其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往事如烟,逝去的美好岁月只能追忆却不复再来。
作别“云彩”,就颇有些与往事干杯的味道。
其三﹑“意象真正的功用是思想的荷载物”(苏珊?朗格),“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溶的思想”(庞德)。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认为“云彩”承载着诗人的“康桥文明”情结和“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胡适)。
写作此诗时(1928年11月),诗人正因思想处处与现实碰壁而陷入“怀疑的颓废”(茅盾),他抱着“寻梦”的怀旧心理故地重游,虽然得到了短暂的`安慰和满足,但梦醒之后,依然无路可走。
诗人“在夕阳的余晖里,作别的不是西天的云彩,乃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韩石山)。
那难舍难分又不得不挥袖作别的情景恰是诗人矛盾心理的折射。
其四、“在诗中反复出现的母题性意象,作为诗人意象系统的内核,更多地携带着诗人的生命信息和艺术趣味”(班澜《结构诗学》)。
如果视野再放开些,我们会发现,“云”是徐志格外钟爱、在其诗作中带有母题性质的意象。
诸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白云在蓝天里飞行︰我欲把恼人年岁┈托付与无涯的空灵”(《乡村里的音籁》),“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云游》),“我就象是一朵云,一朵
纯白的,纯白的云”(《爱的灵感》)┈。
“所谓现代意识中的象征,就是指艺术形象与主体的观念、理想的契合,从大千世界中寻觅主体诗情和梦想的准确的对应物)”(张德林《象征艺术规律探索》)。
徐志的诗歌创作以至生命形式不正是如此么?他轻灵飘逸的诗风,他风神潇洒的气质,他洒脱不的个性,他浪迹天涯的行踪,他罗曼蒂克的爱情,无不体现了一种执着于“灵魂自由”的生命哲学。
云来云去,云卷云舒,“云”可说是徐志的生命旗帜和精神标记。
“我是一片云, 天空是我家”,这或许就是诗人短暂一生的最好写照。
另外,从结构上看,“云彩”首尾呼应也制造了一种“场效应”,中间形成广阔的铺展非重复意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
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云彩”象一根无形的银线串起散乱的意象之珠。
统览全诗,诗人在意象的筛选、提炼与绾合上用心良苦而不露痕迹,工于锤炼又师法自然。
“象”的心灵化加上“意”的具象化,熔铸成清丽典雅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徐志诗歌创作一贯的唯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