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解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解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诗歌开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用三个“轻轻的”,营造出一种轻柔、舒缓的氛围,仿佛诗人不忍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
“作别西天的云彩”,将西天的云彩当作告别的对象,赋予云彩以人的情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描绘出金柳在夕阳余晖下的美丽姿态,“艳影”一词更是让这种美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中,引起心中的涟漪。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灵动。
诗人说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和融入其中的渴望。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潭水被诗人想象成天上的虹,又说梦沉淀在其中,寓意着诗人在康桥所经历的美好如同梦幻一般。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开始追寻曾经的梦想,撑着长篙向更深处探索,满船的星辉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想要放歌,表现出他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衍生注释:
1.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这里充满着文化和历史氛围,也是诗人徐志摩曾经留学的地方。
2.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
三、赏析:Leabharlann 主题方面,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情感上,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又有不得不离别的无奈。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将柳树比喻成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夕阳下的娇美姿态,同时给景色注入了一种浪漫的气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一词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青荇的活泼。整首诗的节奏轻柔舒缓,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与诗人那种淡淡的情感十分匹配。
2.在一次旅游结束离开美丽的小镇的时候。这个小镇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底的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摆动。此时一个游历诗人就会想起《再别康桥》里的句子,“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因为他心中对这个小镇也充满了不舍,就像当初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一样。他在心里默默品味着那种眷恋的味道,那种即使离开了,美好依然在心头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再别康桥》》
一、原文: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再别康桥》全文及注释
《再别康桥》全文及注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以轻柔的笔触开篇,奠定了全诗舒缓、宁静的基调。
“轻轻”一词反复出现,表现出诗人来去时动作的轻盈,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不舍和眷恋是悄然无声的。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用“招手”和“作别”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与康桥告别的情景。
“西天的云彩”给人以美好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象征着诗人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将“金柳”比喻成“新娘”,赋予其美丽、娇羞的形象,突出了柳树在夕阳余晖下的柔美姿态,也流露出诗人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指的是金柳在水中的倒影,“荡漾”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因这美丽的景色而产生的波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招摇”一词赋予青荇以人的动作,展现出其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样子。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表达了对康河的深深眷恋,甘愿融入其中,成为康河的一部分。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把潭水比作天上的虹,写出了潭水的多彩和奇幻。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指的是诗人在康桥的美好回忆和理想,它们如同彩虹般绚烂却又虚幻易碎。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想要追寻曾经的梦想,撑着长篙在康河中前行。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康河中,满载着闪烁的星光,心情愉悦想要放声歌唱的情景。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再别康桥原文及作品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作品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再别康桥全文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再别康桥》是中国先到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后所作。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再别康桥原文解析,一起来看看吧!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 “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 “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 “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1《再别康桥》原文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1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20年曾留学英国。
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展现的所有审美特点内涵及价值都缘于作者对康桥的爱恋,让每一个读者读后都为之所动,可谓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原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为世人传唱。
究竟再别康桥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欣赏。
徐志摩散文诗再别康桥赏析(一)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
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
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
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
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
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
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
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
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
没有争夺与血腥。
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
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
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
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
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
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
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
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再别康桥》笔调显得飘逸自然,作反映了诗人当时无奈的心境与黯然的情愫。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再别康桥》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像我轻轻的去;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就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飘荡。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张扬;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搞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就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结晶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紫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唱响。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就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绝望就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像我悄悄的去;我挥一挥衣袖,不偷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此诗作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代笔徐志摩。
康桥,即为英国知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就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比不上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打开了诗人的心灵,唤起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导我瞪的,我的求知欲就是康桥给我敲击的,我的自我意识就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抽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载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总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道“康桥情节”横跨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诗歌开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仿佛诗人不忍打破康桥的宁静与美好,只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离别之情与西天美丽的云彩联系在一起,为全诗定下了浪漫而略带忧伤的基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康桥的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婀娜多姿和妩媚动人。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则表现出诗人对这美景的深深陶醉和留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诗人甘愿化作一条水草,融入这柔波之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天上虹般美丽,然而这美丽却如同梦幻一般易碎,暗示着诗人美好理想的破灭。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在这里展开了对梦想的追寻,他撑着长篙,向着更深处探索,满载着星辉放歌,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古诗再别康桥翻译赏析
古诗再别康桥翻译赏析《再别康桥》作者为近代诗人徐志摩。
其诗句全文如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前言】《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注释】⑴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2024年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1925年游欧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鲁迅等人的批评。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
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
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精华鉴赏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
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
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
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
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
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
《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
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