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考点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答:(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城市生态学重点
城市生态学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⑴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⑵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⑶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控方法⑷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⑸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节机制2、简述黑箱理论,白箱理论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成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3、简述同心圆增长理论这是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
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
过去,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馆或饭店等。
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等,以公寓住宅为主。
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
《城市生态学概论》复习题目
《城市生态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调控对策的一门学科。
3、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4、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5、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6、城市人口:居住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所有人口7、城市人口容量: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8、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是由运行中交通工具、各种工业设备产品噪声,以及人群活动噪声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而产生9、城市环境容量:指城市环境对于城市的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总称。
11、城市生态评价: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及法定的生态环境标准,对拟评价城市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单要素与综合要素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过程。
12、生态足迹:生产特定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15、生态系统16、城市热岛:17、环境承载力:19、噪声污染:20.土壤污染:21.城市环境问题:22.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3.环境容量:24.空气污染:25.环境自净能力:26.生态平衡:27.城市植被:28.城市环境效应:是指城市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29.城市固体废物:30.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城市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及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需要保护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2. 废弃物处理: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 空气质量:生态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例如,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建设绿化带、推广清洁能源等。
4.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保护城市水体环境,防止水源污染。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1. 合理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智能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节能性能。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3. 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注重绿色环保材料的选用,建设绿色屋顶、绿化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交通运输1. 公共交通:生态城市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
2.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生态城市要鼓励人们步行、骑行出行,建设便捷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友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减少汽车排放。
3. 低碳交通:生态城市要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水资源利用1.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
2. 水资源利用: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
3. 防洪减灾:生态城市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蓄存设施,加强城市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五、能源利用1. 清洁能源:生态城市要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城市生态学_重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1、生态平衡;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2、环境影响评价;又叫环境影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3、城市景观;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城市人口迁居;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城市: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城市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12、城市林业;指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与特征
2.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3.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与覆盖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
2.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估方法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
3.城市气候与气候变化
-城市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及调控
-城市气候适应策略与技术手段
4.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
-城市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5.城市环境污染与废物管理
-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
-城市废物产生与管理
-城市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对策
三、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与样地分析
2.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模型与模拟方法
4.空间统计与定量分析
5.案例研究与综合评价方法
四、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支持城市规划与设计
3.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4.为城市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1.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生态红线与生态保护优先
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
通过复习以上提纲,可以系统化地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与应用。
同时,也需要理解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以便对未来的城市生态学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见。
《城市生态学》重点笔记
《城市生态学》1.生命系统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
2.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3.十分之一定律营养级之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这就是生态学中作为“十分之一定律”。
4.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5.顶级群落是一个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平衡的群落,亦即群落与其周围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形相适应的群落,因此也是个稳定的群落。
6.演替三个特征(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的过程,它有规律的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3)演替是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7.种群动态它包括种群的数量动态、空间动态、种群调节以及种群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对策等。
8.阈值9.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
10.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到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1.自治力它是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2.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1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14.城市化的特点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减少、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15.城市化的好处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设施,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生活,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人们的才能发挥创造了机会。
16.世界八大公害事件①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马斯河谷事件”②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多诺拉事件”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④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⑤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⑥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⑦日本富山县“通骨病事件”⑧日本北九州的“米糠油事件”17.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1)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是线形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考点).doc
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3、种群统计参数:种群总体数量、种群生死过程和迁徙过程,以及年龄分布与性别比例。
4、生态平衡: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5、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6、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者说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不断提高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7、城市生态系统:指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8.oo城市气候: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
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不足以改变城市本身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的一种局地气候。
12、“暗岛效应”:指由于城市空气污染使大气透明度减少和城市雨岛效应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现象。
13、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14、雨岛:指空气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得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从而形成雨岛15、热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出现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则向四周下沉,继之再流向热岛中心,如此反复,形成一个缓慢的热岛环流,又称城市风系16、生态型建筑:满足有足够的居住面积、合理的空间分隔、充分的水电供应、良好的周围环境、便利的交通出行这些城市建筑基本要求,同时符合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生态要求,贯彻3R原则的建筑。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3.城市生态评价: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居民或城市人群.城市环境系统。
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7.城市范围内空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8.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9.城市的辐射与日照:城市太阳总辐射较乡村少:污染物浓度大→直接辐射少→散射辐射多→总辐射少。
城市下垫面反射率小:冬季更是如此.反射率小意味着吸收率高。
总体说,城市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乡村差别不大。
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大气污染物多,云雾多, 透明度小;热岛效应所引起的对流云经常出现。
城市内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
10.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11.城市环境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完善功能区划,明确目标,注重提高生活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护好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污染源,实行全过程分析与控制);③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综合与系统分析技术.合理安排有限资金,使之产生最佳的环境效益);④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别注意分析规划目标的可达性,规划措施的可实施性.在资金与技术水平约束下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方针);⑤强化管理(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使规划成为促进和落实“八项制度”的基础和先导)12.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与方法:环境调查;环境污染检测;模拟实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环境预测;治理规划(内容:环境污染评价;自然环境评价.美学评价.社会环境质量评价)13.城市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14.城市水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15.城市热岛效应: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16.城市园林绿地:公共绿地,园林生产绿地,卫生防护绿地,风景旅游绿地,街道绿17.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块状,网状,放射状,带状,环状,指状,放射环状,楔状.18.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
城市生态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分,共18分)1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科学。
1生态因子:对城市生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成为生态因子。
1.生活因子:指生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活因子。
1生态适应:指植物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生态适应。
1.生态效益:指人类、自然界各种生物或人类建造的各种生态系统和工程,在改善和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称为生态效益。
1生态适应:指植物适应于变化了的环境,在形态构成上、生理生化特性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生态适应”。
2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温室效应、建筑物的热效应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种热量排放的影响,导致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且越中心温度越高的现象。
2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受到热岛效应及各种建筑物不透气不透水面大的影响,导致城市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掉,使得城市空气湿度比郊区干燥,且越往市中心越干燥的现象,称之”干岛效应”。
3大气污染:由于人为地排放岀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持续一段时间,破坏了大气中原有的物化平衡体系,导致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类和各种生物受到危害的条件。
3生态系统:一定地段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单位。
4、临界浓度:指导致各种是生物受到伤害的最低污染物的危害。
4、临界时间:指有毒物质在临界浓度之上,导致各种生物受到伤害的最短时间。
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达到相对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8城市生态平衡:指城市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经过人类的长期精心调控下,最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3.酸雨:酸雨是指引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5.6为降水天然酸度,并将其作为判断是否酸化的标准,当降水的PH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城市生态学考试重点
城市生态学考试重点1城市化概念.内涵、标志答:概念: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涵义1.城市化是城市质与量的统一城市化在数量方面的表现——城镇的现代化城市化在质量方面的表现——人与环境的现代化2.城市化是区域城市时空运动的对立统一时序性:指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空间地域差异性: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城市化的速度、方式、水平在不同地区是有差别的,不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同一模式3.城市化是乡村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的统一在“面”——广大的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以自下而上的推动为主,而以自上而下的吸力为辅在“点”——城市的郊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则恰恰相反。
标志(1)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2)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3)经济上,非农经济代替农业经济;(4)质量上,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2.城市化的益处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答:益处 1、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2、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4、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设施,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为人们发挥多种才能提供了机会。
生态环境效益1 城市人口的暴涨和规模的扩大,必然占用了大量耕地。
它一方面增加了粮食的需要,同时却减少了粮食的生产;2 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不合理的利用,既造成资源的紧缺,又污染了环境。
3人口高度集中所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城市居民的个人行为和态度的特性发生重要影响:青少年犯罪、吸毒、酗酒、自杀、骚乱、心理障碍病等等成了高度城市化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城市顽疾。
(完整)城市生态学复习重点
城市生态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田园城市理论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
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扇形理论赫特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是仍保持了居住区的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他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该方向发展。
黑箱理论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白箱理论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征.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Linderman 的“百分之十定律”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
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城市气候在大城市的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城市动物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为城市动物。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
现代城市生态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生态的概念及特点城市生态是指城市环境、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总体状况。
城市生态是研究城市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生态学科,包括城市地理、城市气候、城市植被、城市环境、城市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生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二、城市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主要涉及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导致城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破坏;信息化带来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服务的更新,也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新的挑战。
三、城市生态问题及影响城市生态问题主要涉及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
城市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匮乏、能源资源的稀缺等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湿地的退化、森林的减少、草原的退化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包括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结构退化等,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冲击。
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上升、降雨量减少等,对城市农业、城市水资源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城市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绿化、水体治理、空气治理、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
城市绿化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林荫道、城市花园等,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水体治理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等,改善城市水质、水量,保护城市水资源。
空气治理主要包括工业锅炉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净化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
垃圾处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业固废的利用等,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1、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通讯信息快捷,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3、食物链: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4、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
6、消费者: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质为食的动物。
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性动物和腐生性动物。
8、次级生产:指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在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9、生态效率:就是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生产的物质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10、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即生产效率顺着营养级逐级递减。
11、初级生产力:是能量被固定的速率,以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或干有机物来表示。
12、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物呼吸作用之后,剩余下来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
13、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4、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15、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因子起作用(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
16、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当某些化合物使机体对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减少、排泄延缓、降解受阻或产生更大的代谢时,都可产生协同作用。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9.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学考点1、城市生态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例如水、食物、能源、土地、交通等)和生态关系(例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2、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命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无生命成分(太原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4、生态系统最初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太阳光照到地面上,产生两种能量形式:一种是热能,另一种是光化学能。
(P27)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消散过程。
它始于生产者的初级能量固定和转化,至于还原者功能的完成。
流动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岩石圈,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腐殖质。
磷从岩石圈中释放出来,最终又沉积在大海中并转变为新的岩石。
7、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移动量成为流通率。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质量周转时间=1/周转率8、生态因子影响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影响着群落的特征。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作用方式: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9、克拉玛依、大庆、东营、锦州等为石油工业占主导的城市。
伊春、牡丹江等为森林和木材加工占主导的城市。
(P58)10、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城市内外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生产出产品的能力。
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
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次级生产,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文艺产品及相关服务)。
11、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及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这是因为天然气热值高、污染少并且成本低,早已经成为城市燃气现代化的主导方向。
12、城市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13、城市人口数量的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年龄结构模式: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4、中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最多,珞巴族人最少,回族人分布最广。
胡焕庸线:1935年划分的我国人口密度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现为“黑河-腾冲线”。
人口大迁移: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
民国时期闯关东,山东河北河南人民移向东北。
15、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6、城市流动人口的优缺点: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加剧城市能源、水资源和副食品供应短缺,环境恶化,甚至犯罪率增加,传染病流行等城市社会环境问题。
但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繁荣、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劳动力等有积极作用。
17、中国长期实施的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产生的不良影响。
(论述题)P100 (1)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人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归纳出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按照他所计算的比例,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 美元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应为43.9%。
中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早已超过钱纳里当时计算的300 美元的水平,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却未能达到按照钱纳里所计算的应达到的城市化水平。
(2) 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必然联系,影响了城市集聚效益的充分发挥。
就一般规律而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同一过程。
工业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由于具有集中的优势,在提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信息、人才、技术条件方面具有农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产生出巨大的聚集效益。
因此,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相应要求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但中国长期实施限制人口迁移政策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人口在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同时,不能完全实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农民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只能在农村就地实现人口(劳动力) 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减轻城市人口的压力,但违背了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必然联系,影响了工业规模经济及城市集聚效益的充分发挥。
(3) 妨碍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岗位空缺。
培育和完整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
但长期以来,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对城市劳动力统包工、统分配或优先分配的就业制度的影响,致使城镇劳动力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难与脏、苦、累、险岗位招工难并存。
18、中过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
(P104)迁居者本身的因素:迁居者的需求,迁居者的文化心理。
外界的影响:社区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人口政策,土地制度。
19、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促使人口迁居逐渐活跃起来,表现在:第一地价成为制约各种用地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地价机制的作用下,各种功能的用地,根据其付租能力,重新调整在城市里的位置,住宅被从中心区挤到外围;第二、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条件,而基础设施的改善十分有利于人口的郊迁;第三,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以房屋和土地(使用权)作为基础,土地有偿使用,为房地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20、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
黄土、冲沟、喀斯特现象、滑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21、城市大气污染:(P116-P119)1930年比利时发生马斯河事件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氟化物,数十人死亡。
空气污染源分点源(工业污染源)和面源(取暖锅炉、炊事炉灶)。
……22、城市大气分布示意图。
(P126)23、城市气候的成因。
第一,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层。
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为下垫面,其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特性与自然地表不同,从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同时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气体动力粗糙度。
第二,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出的热量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
第三,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人空气中,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
24、城市热岛形成的条件主要是:第一,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城市中铺装的道路和广场,高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使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因反射率小而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深色的屋顶和墙面吸收率更大,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多次反射,能够比郊区农村开阔地吸收更多的太阳能。
夏季在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比气温高8℃,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
第二,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得多,因而城市下垫面贮热量也多,晚间下垫面比郊区温度高,通过长波辐射提供给大气中的热量也比郊区的多。
而且城市大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城市不透水面积在50% 以上。
城市降水之后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因而地面蒸发小。
农村则有大量的植被蒸腾,疏松的土壤可以蓄积一部分水分缓慢蒸发。
地面每蒸发1克水,下垫面要失去2500 焦耳的潜热,所以城市比郊区的温度高。
第四,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
第五,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25、城市气温的垂直分布。
(P130)在近地面的低层大气中,气温的垂直变化比上述情况要复杂得多,垂直递减率可能大于零,可能等于零,也可能小于零。
等于零时气温不随高度而变化,这种气层称为等温气层,小于零时表示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这种气层称为逆温层。
26、风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置在污染指数最小方位或最大风速的下风方向。
27、中国城市规划方向分布图。
28、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原因分析及对策。
(论述题)原因分析:(1)城市噪声源不断增加: 自颁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以来,虽然城市环境噪声控制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治理了大批的固定噪声污染源,同时对交通噪声采取了如分流、限流、禁鸣等有效控制措施。
但由于中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噪声源的快速增加,使得许多旧的噪声源尚未处理,新的噪声源又不断产生。
例如,从1982 年到1991年,中国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以平均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另外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城市中的集市、歌舞厅等新的生活噪声污染源增加的速度更是迅猛,因此,控制新的噪声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所造成的新污染是相当困难的。
(2) 资金投人及技术发展不能满足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力量弱,底子薄,而城市噪声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需要通过如城市规划、布局等综合措施,以及噪声治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中国目前是难以满足这些需要的。
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城市大都用地紧张,道路路面小,居住区内路网密度高,这种状况造成的噪声污染是较难控制的。
这也是中国城市环境噪声水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 现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不适应: 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较为严重,而且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这除了表明中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较为严重外,同时也表明中国城市在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时,在功能区的划分,适用标准值的选择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当之处。
对策:从以上分析知道,由于中国城市用地紧张,布局不合理,目前又不可能投人太多的资金。
因此,全面治理好城市的噪声污染仍然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减轻环境噪声污染水平,降低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率,除应加强一般的环境噪声控制和管理外,当务之急是抑制交通噪声恶化的趋势,重点控制生活区的社会生活噪声源的数量和规模,最后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修改和完善中国城市区城环境噪声标准和管理条例。
29、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P160)主要有减少粉尘污染、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和杀菌作用。
指示和检测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P166)地衣监测二氧化硫、大蒜监测氟化氢、棉花监测乙烯、向日葵监测氨、牡丹番茄监测臭氧、女贞监测汞……30、蚯蚓A型:潜伏层主要在淋溶层,虫体多与地面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