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边际消费倾向:将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均衡产出:指生产出来的产量与所需求的产品相等时的产量。
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量。
投资乘数:由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流动性偏好陷阱:利率r极低时,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里的情况。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种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挤出效应:由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用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改变利率和收入。
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的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操作。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
奥肯定律: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就会低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2%。
经济增长: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一个国家潜在产出水平的提高。
名词解释-宏观
名词解释-宏观1. 国内生产总值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既衡量经济中的所有产出和收入,又衡量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GDP有实际和名义之分。
名义GDP以现期价格衡量产品与服务,实际GDP以一个不变的基期价格衡量产出与服务的价值。
2.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例,表示按现期价格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期的成本比率。
有公式:GDP deflator=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使我们可以把名义GDP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衡量以不变价格评价的产出,另一部分衡量价格变动。
3.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物价总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
表示相对于基期的一篮子固定消费品的相同一篮子的现期价格水平。
4. 奥肯定律Okun’s law表示失业率与实际GDP直接存在的负相关关系。
原因在于就业的工人有助于生产产品和服务,而失业工人不能。
失业率的提高必定与实际GDP下降相关。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每上升1%,实际产出下降2%。
有公式(Y-Y*)/Y*=-k(u-uN),其中Y是实际产出,Y×是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u为失业率,uN为自然失业率。
5. 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real rental price of capital指用产品单位而不是货币衡量的实际资本的租赁价格。
6. 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消费量的变化量。
边际消费倾向取值在0与1之间。
7. 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且要素都得到了自己的边际产量,则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利润必定为零。
8. 要素份额 factor share支付给一种生产要素的总收入的比例。
9. 经济利润 economic profit企业所有者在支付了所有生产要素报酬后剩下的收益量。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名义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以不变价格[Fixed Price]计算的GDP。
4、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5、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6、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7、净投资:用于增加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
净投资 = 总投资-重置投资(折旧)8、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9、存货投资:它不代表产品和劳务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这样,企业产品是否售出都被包含在GDP内。
10、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11、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个人的一种支付,这种支付并不用来交换受益人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
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包括失业保险、退伍军人抚恤金、老龄及残疾人的补助金等。
转移交付的目的在于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由于转移支付不是用来购买当前的商品或服务而支付,因而不应包括在GDP中。
12、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其市场价值。
13、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1、乘数: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2、加速数:由于收入增加所引起投资增加的倍数。
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对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4、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导致的消费变动量。
5、边际储蓄倾向: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导致的储蓄变动量。
投资:一种为增加未来产出而放弃当前消费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中的投资主要指厂房、设备的增加。
1、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名词解释 考试必备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研究,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的下降2.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3. 衰退:实际GDP的减少不严重的时期4. 萧条:实际GDP的减少很严重的时期5. 模型: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目的就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6. 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7. 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8. 市场出清: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9. 有伸缩性和粘性的价格:价格能否对供求变动作出即时的调整,长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伸缩性,短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粘性10.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和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二章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消费物价指数CPI:一个典型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某个基年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3. 失业率: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4. 国民收入核算: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5. 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6. 增加值: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7. 估算值:对于一些不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没有市场价格,对其使用价值的估算8.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9. 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P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10.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Y=C+I+G+NX)11. 消费:家庭购买的产品与服务12. 投资:包括为未来使用而购买的产品。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宏观这个词儿。
你说啥是宏观呀?宏观就像是站在山顶上看整个森林,而不是只盯着一棵小树。
比如说经济吧,宏观经济可不是只看一家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要看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大势,像经济增长啦、通货膨胀啦、失业率啥的。
这就好比你看一场足球比赛,你不能只盯着一个球员跑了多远,你得看整个球队的配合,整个比赛的局势,对吧!再比如社会现象,宏观地看就是要看到整个社会的大趋势、大变化。
好比说现在大家都爱用手机支付,这可不是一个两个人的行为,这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宏观变化呀!就像大家都开始流行穿某种款式的衣服,这就是宏观层面的潮流。
那科学研究领域呢,宏观研究就是要从大的方面去探索、去理解。
比如说研究宇宙,可不是只研究一颗星星,而是要研究整个宇宙的结构、演化啥的。
这就好像你想了解一个城市,你不能只知道一条街道,你得知道整个城市的布局、特点呀!哎呀,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宏观这个概念挺有意思的?它不是只看局部,而是要看整体,要看大局。
就像你想知道天气怎么样,不能只看你家窗外,你得看看整个地区的天气预报呀!所以说,宏观就是要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认识。
咱可别小瞧了宏观,它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大了去了。
你想想,如果只看微观,不看宏观,那不就像只看到树叶,看不到大树一样吗?那多片面呀!我们得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看待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
我觉得呀,宏观就是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你说呢?。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4.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6.交易动机:正常交易活动所需的货币。
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所需货币越多。
/投机动机:为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
7.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人们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的减少。
8.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的螺旋式的上升结构(工资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工资的提高)。
9.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结果。
10.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1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12.牺牲率:它是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数。
13.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
14.货币创造乘数:即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宏观名词解释
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储蓄-投资恒等式:就是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的储蓄量=一年的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形式的正常运行。
均衡产出:即均衡国民收入,只和总需求(总支出)一致的产出。
Y=AE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C(Y)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S=S(Y) 投资乘数:在有小雨秋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的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和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资本的边际效率: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或重置资本)IS曲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I=S)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L=M)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I S-LM曲线: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比较静态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其核心是,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决定了经济中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这一分析方法尤其适合考察其中一条曲线移动所产生的变化影响。
流动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或存款形式保持某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宏观名词解释
1.生产率:生产率是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2.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且显著地上涨。
3.经济周期:经济的短期波动用经济周期这个概念来描述。
人们观察到的经济周期实质上是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来衡量。
4.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他是直接按照循环流动模型进行计算的。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价值加在一起,就得出了社会最终产品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
6.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法,或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是从要素收入的角度核算GDP,即把参与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加起来,也就是说,把工人劳动得到的工资、土地建筑物等财产所有人得到的租金、贷款者得到的利息和股东得到的利润加起来,就能计算出国民总收入,在经过调整就得出GDP。
7.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
8.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称为均衡收入。
9.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10.投资乘数: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11.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给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倍数。
12.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进而间接地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3.法定准备金:是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
14.国民储蓄:一国的总收入中扣除家庭消费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后剩下的收入,即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
15.可贷资金:指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适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也用来指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要借的数量。
16.IS曲线:根据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I=S,可以推导出一条反映利率和国民收入相互关系的曲线,即IS曲线。
宏观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留的准备金的比率,用r d表示。
4.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5.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
6.凯恩斯极端:在LM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0。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7.超额准备金:银行实际贷款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一条反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4. 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经济现象。
5.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了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新古典综合派将这一曲线进行改造后它就表示啦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越高,则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宏观名词解释
实际GDP:(Real GDP)是指经济体在一年中生产的以某个特定的基年的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及转移支付。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投资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劵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资本边际效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的一种贴现率。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或劳务。
古典学派总供给曲线:一种长期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经济增长: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GDP或人均GDP 的增长。
经济政策: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谨慎动机:为防止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预防性货币支出量的大小主要也决定于收入。
资本广化: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应得的资本设备,并替换报废的资本,即实现外延性经济增长。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动作。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3.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国内生产净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5.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6.个人收入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9.实际国内生产价值: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10.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1.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12.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13.政府购买支出G: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14.均衡收入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15.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16.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17.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18.示范效应:消费者行为会受到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19.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2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21.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2.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2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24.对外贸易乘数:25.凯恩斯的消费函数:26.资本边际效率:一种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司所得税、其他税收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7.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8.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10.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1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1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3.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4.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5.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2.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时,消费的增量。
3.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4.通货膨胀: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少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
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三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
5.货币中性:指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
6.失业者: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而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
7.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8.摩擦性失业: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是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9.结构性失业: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10.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投资等于资本扩展化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维持不变,即Δk= sf(k)-δk=0.1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使稳态时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的资本量。
其条件是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劳动力增长率。
12.总需求:指产出需求量与价格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也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总量。
13.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14.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即税收和债务等价。
宏观名词解释
第二章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是生产总值减去在生产该部分产品过程中所消耗掉的资本量的价值。
它更接近于计量既定时期内一国生产商品的净数量。
NI:国民收入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缴纳的间接税后,剩下作为支付要素报酬的部分。
GDP与GNP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国境”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则以“国民”为统计标准。
GDP与GNP的关系: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其他的关系:NDP(国内生产净值)= GDP - 折旧NI(国民收入)= NDP - ( 间接税- 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企业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 N I-公司所得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和利息支付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PI-个人所得税=C ( 消费) +S ( 储蓄)2.名义GDP:计量在既定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计量不同时期中经济的物质产量变化,其方法就是对两个时期中生产的产量以同一价格或以不变美元估价。
GDP缩减指数= 名义GDP / 实际GDP※GDP缩减指数: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
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3.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
CPI =(一篮子固定商品和劳务按当期价格计算的费用÷一篮子固定商品和劳务按基期价格计算的费用)×100 PPI:如同CPI一样,生产者价格指数计量既定的一篮子商品的成本(即衡量一篮子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价格)。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宏观1.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 of Capital,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2.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3.流动性陷阱是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4.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5.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6.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7.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宏观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通货膨胀。
3、实际货币供给量:用货币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供给量,实际货币供给量=名义货币供给量/价格指数4、实际货币需求:是用可购买的产品数量表示的货币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5、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6、奥肯定律:是失业率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该定律由美国经济学者阿瑟·奥肯命名,内容为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的增长一般减少2个百分点。
7、均衡产出:是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也就是居民户、企业的全部意愿支出等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总支出的产出。
8、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同时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的利润率。
9、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对政府购买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水平的选择,改变总需求水平,从而影响总体经济,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中心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11、凯恩斯陷阱:凯恩斯陷阱也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之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
1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民间投资降低的效应。
13、经济周期:也叫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14、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经济增长应当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其理论专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宏观经济学》每章关键概念(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章1. 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经济的研究,包括对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2. 实际GDP:用一组不变的价格衡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3.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的下降4.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5. 衰退:实际GDP的减少不严重的时期6. 萧条:实际GDP的减少很严重的时期7. 模型: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目的就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8. 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9. 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10. 市场出清: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11. 有伸缩性和粘性的价格:价格能否对供求变动作出即时的调整,长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伸缩性,短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粘性12.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和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二章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给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2. 消费物价指数CPI:一个典型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某个基年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3. 失业率: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4. 国民收入核算: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5. 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6. 增加值: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7. 估算值:对于一些不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没有市场价格,对其使用价值的估算8.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9. 实际GDP: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10. 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P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11.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Y=C+I+G+NX)小偷正经12. 消费:家庭购买的产品与服务13. 投资:包括为未来使用而购买的产品。
(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不包括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的资产购买)a) 企业固定投资:企业购买的新工厂和设备b) 住房固定投资:家庭和房东购买的新住房c) 存货投资:企业产品存货的增加14. 政府购买: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军事设备、高速公路和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但不包括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
15. 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16. 劳动力: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17. 劳动力参与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第三章1.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投入2. 生产函数:表达可获得的生产技术,其决定了在给定资本和劳动的条件下的产出量3. 规模收益不变:所有生产要素增加相同百分比引起产出增加同样的百分比,即zY=F(zk,zL)4. 要素价格: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
工人工资、资本租金。
5. 竞争性:相对于贸易市场微不足道,只能接受市场所给定的产出和投入价格6. 利润:收入减去成本——企业所有者在支付了生产成本后所留下来的收入7.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多雇佣一单位的劳动所得到的增加的产量。
8. 边际产量递减: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9. 实际工资:W/P——用产品而不是用货币衡量的劳动10. 资本的边际产量(MPK):在劳动量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因多用一单位资本而得到的额外产出量11. 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R/P——用产品而不是货币衡量的租赁价格12.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经济利润=Y-(MPL×L) -(MPK×K);会计利润=经济利润+(MPK×K)1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F(K,L) =Ak a L1-a (A是一个大于0的参数,衡量现有技术的生产率)14. 可支配收入:支付了所有税收之后的收入(Y﹣T),分别用于消费和储蓄15. 消费函数:C=C(Y-T) 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水平16. 边际消费倾向(MPC):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美元时消费的变化量,在0到1之间(额外的一美元收入增加了消费,但增加额要小于一美元)。
是消费函数的斜率17. 利率:衡量融资资金成本18. 名义利率:投资者为借贷资金支付的利率19. 实际利率:校正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名义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20. 国民储蓄:Y-C-G满足了消费者和政府需求后剩下来的产量21. 私人储蓄(Y-T-C):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所得22. 公共储蓄(T-G):政府收入减去政府支出所得23. 可贷资金:可以借贷的资金。
24. 挤出:在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的增加挤出了投资第四章1.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2. 恶性通货膨胀:异常高的通货膨胀。
定义为每月超过50%,每天超过1%的通货膨胀3. 货币:是财富的一种类型,是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4. 价值储藏手段:货币是一种把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的方法5. 计价单位:货币提供了可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单位6. 交换媒介:货币是可以用以购买产品与服务的东西7.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由政府的规定或法令确定为货币的,如美元8. 商品货币:具有某种内在价值的商品,如黄金9. 金本位:把黄金作为货币10. 货币供给:在一个经济体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11.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由中央银行控制12. 中央银行:美国即是美联储,中国是中央人民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13. 联邦储备体系: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14. 公开市场操作:即货币控制方法——买卖政府债券。
增加供给,则用货币从公众手里购买政府债券;减少供给,则出售政府债券15. 通货:即未清偿的纸币与铸币之和16. 活期存款:即人们在自己支票账户上持有的资金17. 数量方程式: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联系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M×V=P×T)18. 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衡量货币在经济中流通的速度。
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中一张美元钞票转手的次数19.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一个给定时期中钞票进入某个人收入的次数,即下式中的v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M×V=P×Y)20. 实际货币余额:M/P,根据货币可以购买的产品与服务量来表示货币量,衡量货币存量的购买力21. 货币需求函数:决定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余额的数量﹙M/P)d=KY,k是常数,说明每收入1美元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是多少22. 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的变动必定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即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货币量决定了经济的产出的货币价值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V=PY/M23. 金银币铸造税:从发行货币得到的收益24.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银行支付的利率——i;实际利率:购买力增加——r25. 费雪方程式:i=r+π名义利率是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之和26. 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27. 事前实际利率:贷款进行时债务人与债权人预期的实际利率;28. 事后实际利率:实际上实现的实际利率29. 鞋底成本: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从而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引发人们更频繁地跑到银行去取款。
这样来自减少货币持有量的不方便术语称为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30. 菜单成本:高通货膨胀使企业更经常地改变自己的报价,从而印刷新菜单,引起的成本31. 实际变量:变量用实物单位衡量,例如,数量和相对物价;32. 名义变量:用货币表示的变量33. 古典二分法:把实际和名义变量的理论区分34. 货币中性: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第五章1. 净出口:出口减进口,NX=Y-﹙C+I+G﹚净出口=产出-国内支出2. 平衡的贸易:S-I=NX=0,即进口值等于出口值3. 名义汇率:二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4. 贸易余额:即净出口,说明产品与服务的贸易与进口和出口相等的标准有多大距离5. 小型开放经济:有完全资本流动,其本身对世界利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其居民能够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
因而这个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r必须等于世界利率r*。
6. 实际汇率:二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有时候称为贸易条件。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产品的价格/国外产品的价格=名义汇率×物价水平比率ε=e×(P/P*)7. 资本净流出: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S-I,等于国内居民对国外的借出额减外国人借给我们的数额。
8. 世界利率:世界金融市场上实行的实际利率9. 购买力平价:1美元在世界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同样的购买力10. 贸易盈余与贸易赤字: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我们的出口大于我们的进口,S-I=NX﹥0;我们有贸易赤字,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我们的进口大于我们的出口,S-I=NX<0第六章1. 自然失业率:经济围绕其波动的平均失业率2. 失业保障:失业工人在失去工作之后可以在某一时期内的到自己工资的一部分3. 局内人与局外人:即已经被雇佣的人,保持了高工资;即失业者,承担了高工资的部分代价4.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5. 工资刚性: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
其降低了就职率,并提高了失业水平6. 效率工资:保证工人生产的效率所付的工资7. 部门转移: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部门转移总在发生,由于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总是存在摩擦性失业8. 结构性失业:工资刚性与工作配额的配给引起的失业。
愿意工作的人数与可以提供的工作数之间的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9.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在不成功的寻找之后,放弃找工作的工人第七章1. 索罗增长模型: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极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的增长2. 稳定状态:存在一个唯一的使投资量等于折旧量的资本存量,此时投资和折旧正好平衡3.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4. 马尔萨斯模型:不断增长的人口将持续的限制社会供养自己的能力,人类将永远生活在贫困中,但是此模型忽略了人的创造性足以抵消人口增长的影响5. 克莱默模型: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人才,可以对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第八章1. 劳动效率:反映社会对生产方法的了解程度,随着可获得的技术改进,劳动效率提高2. 劳动扩大型技术进步:引起劳动效率以某种不变的速度增长的技术进步3. 内生增长理论:超越索罗模型,并建立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
基本假设资本收益保持不变,并且知识成为资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