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分值: 100分时间: 10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完成下列两项调查:①一项对“小彩旗春晚连转四小时”的调查中有10 000人认为这是成为优秀演员的必经之路,有9 000人认为太残酷,有1 000人认为无所谓.现要从中随机抽取200人做进一步调查.②从某中学的15名艺术特长生中选出3名调查学习负担情况,宜采用的抽样方法依次是()A.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 B.①分层抽样,②简单随机抽样C.①系统抽样,②分层抽样 D.①②都用分层抽样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车辆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在20~80 mg/100mL(不含80)之间,属于酒后驾车,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血液酒精浓度在80 mg/100 mL(含80)以上时,属醉酒驾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据《法制晚报》报道,2009年8月15日至8月28日,全国查处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共28 800人,如图是对这28 800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进行检测所得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属于醉酒驾车的人数约为 ( ).A.2 160 B.2 880 C.4 320 D.8 640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事件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B.频率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无关C.概率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D.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一般会越来越接近概率4.将一个长与宽不等的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区域,如图所示涂上四种颜色,中间装个指针,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对指针停留的可能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蓝白区域大 B.红黄区域大C.一样大 D.由指针转动圈数决定5.从1、2、3、4、5、6这6个数字中,一次性任取两数,两数都是偶数的概率是( ).A.12B.13C.14D.156.如果执行下面的算法框图,输入x=-2,h=0.5,那么输出的各个数的和等于( ).A.3 B.3.5 C.4 D.4.57.已知直线y=x+b,b∈[-2,3],则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大于1的概率为( ).A.15B.25C.35D.458. 如图是根据某校10位高一同学的身高(单位:cm)画出的茎叶图,其中左边的数字从左到右分别表示学生身高的百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右边的数字表示学生身高的个位数字,从图中可以得到这10位同学身高的中位数是( ).A.161 cm B.162 cm C.163 cm D.164 cm9.如图所示是一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由图形中的数据,可以估计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 ).A.12.5 13B.12.5 12.5C.13 12.5D.13 1310. 甲、乙两位同学在高三的5次月考中数学成绩统计如茎叶图所示,若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分别为x甲,x乙,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甲>x乙;乙比甲成绩稳定 B.x甲>x乙;甲比乙成绩稳定C.x甲<x乙;乙比甲成绩稳定 D.x甲<x乙;甲比乙成绩稳定。
陕西省西安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AwlMUA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长120分钟分值120分 2017.03.14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n)间或一轮(jiàn)B、纨绔(ku)两靥(yàn)桌帏(wéi)拗他不过(niù)C、吮吸(shǔn)涎皮(yán)朱拓(tuò)百无聊赖(lài)D、正月(zhēnɡ)驯熟(xùn)炮烙(pào)踌躇(chóu)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执着忖度众说纷纭B、慰藉隽永蒙胧眼花瞭乱C、鞭笞赋予萦绕出神入化D、窟窿穹隆缥缈叹为观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是到别家去玩了;各处去一问,没有。
②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开了;女人们却不独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③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发出的声音吧。
A.果然宽恕不由自主 B.竟然宽恕不由自主C.竟然饶恕情不自禁 D.果然饶恕情不自禁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B.在1:2落后的情况下,山东鲁能队的主力前锋韩鹏不负众望....,利用身高优势头球攻破对方球门。
C.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啊呀呀,这真是…D.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参赛歌手的水平参差不齐....,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烈讨论。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016-2017学年度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2016-2017学年度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2016-2017学年度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以下所有试题答案均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唐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试卷注意:本试卷共7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 D2.“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诗句中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A.自我消费 B.对外出售 C.交纳赋税 D.捐赠礼品3.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当时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4.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D.官府鼓励经商5. 《福建史志》记载:南宋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共有进士994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三十四分之一,为全国之冠。
其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闽北书院教育兴盛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建安雕版印刷发达6.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
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
这反映了A.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7.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折线①所代表的国家是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8.下表中英国棉纱售价的变化反映出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A.经济危机发生导致产品滞销 B.国内市场饱和激化供求矛盾C.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9.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精品】陕西省西安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西安中学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2.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5.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6.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7. 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

西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5分,共45分)1.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下列对《老子》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一主张的解释合理的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争斗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尊尊”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的制度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3.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由此可知,朱熹A.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B.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C.比汉儒的观点更接近事实D.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4.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5.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
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
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6.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精选陕西省西安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阜.盛(bù) 伺.候(cì) 两靥.(yè)B.谬.种(miù) 放诞.(dàn) 簇.拥(cù) 宫绦.(tāo)C.敕.造(chì) 烟霭.(ǎi) 嫡.亲(dí) 监.生(jiān)D.蹙.缩(cù) 模.样(mó) 忖.度(cǔn) 朱拓.(tà)2.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B.小说中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居然在儿子死后把儿媳卖到深山野墺里赚钱。
C. 在《祝福》中,我虽然早已不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但是对祥林嫂的问题却作了含糊的回答。
D.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感同身受....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_____竟如所料的事,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A.因为最终却于是B.总是未必于是所以C.因为未必却所以D.总是最终于是却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 ,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陕西省西安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西安中学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2.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5.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6.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7. 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第I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道,共60分)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 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广东新语》:“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土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 精耕细作B. 以家庭为单位C.刀耕火种D.生产方式落后3.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4.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
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5.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A.使用耒、耜等生产工具B.犁壁的发明C.铁农具的使用D.曲辕犁的发明6.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D.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7.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8.与“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活动相关的是A.在秦国改革“废井田,民得买卖” B.在齐国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C. 灭六国,统一天下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9.郭沫若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D.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1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12.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区域西汉唐(752)南宋明朝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淮河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B. 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D. 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13.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14.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15.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
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B.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C. 当时已经用煤冶铁D. 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1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17.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A.官营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流B.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C.相对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萎缩D.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18.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
”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A.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19.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
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这一变化反映了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20.如右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21.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22.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23.下图作物被引种和推广时,我国古代经济的状况是①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②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③产生大量工商业市镇④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D. ①②④2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26.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的发展27.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政府这样做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8.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29.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
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30.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A.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D.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第II部分非选择题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三: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清明上河图》材料四: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材料五: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1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分)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3分)(4)材料四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4分)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从材料五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6分)32.(15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变化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诸多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坊坊 坊 坊东市 西市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
《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食官,官禀之。
”——百度百科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