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细胞因子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关系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对临床上输血导致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寻找有效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措施。
方法对4853例住院输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4853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主要的表现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其中发生过敏反应51例,占不良反应总人数60.71%,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的;发热反应29例,占34.52%,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的;负荷过重的1例;占1.19%;其他反应3例,占3.57%。
结论在临床上要密切观察输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有妊娠史或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从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不可替代的治疗措施[1,2]。
但是,由于人体血液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两个人的血液成分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风险就会增大。
为了使医院的输血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为了解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特征,本院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实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统计,并做了回顾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4853 例患者。
分布在内外科、妇儿科、骨科、血液科、肿瘤科等各个不同的科室。
1. 2 输血前试验所有的受血患者在输注前都采用进口的戴安娜微柱凝胶技术进行Rh(D)血型鉴定、ABO血型的正反定型、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表明各例患者都是进行的同型输注。
1. 3 方法根据卫计委提出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具体要求,一旦发现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临床主治医生必须要填写完整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送输血科进行存档和统计。
2 结果2. 1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本院收治的4853例输注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
25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调查与分析论文
25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调查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了解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常见的临床症状和概率、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建立科学、有效、安全的用血机制,从而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方法:查阅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至2012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其中25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统计1568 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出现不良反应者25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59%。
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032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6例(发生率1.55 %),输注冰冻血浆426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9 例(发生率2.11%),其余浓缩血小板37例、冷沉淀54例、洗涤红细胞19例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25例输血反应均为急性输血反应,临床症状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1例,过敏反应10例,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反应2例,发热和过敏伴有轻度溶血1例,寒战症状1例。
结论:加强临床疾病用血指征的管理,做到科学、安全、有效合理用血,从而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在输血前尽量了解受血者病情和有无过敏史,对有输血不良反应史的受血者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同时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发热;过敏;原因分析;输血安全【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98-02输血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抢救手段,同时也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
但是即使按照最高标准执行献血者挑选、血液采集、加工和贮存,仍然可能发生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决定给病人输注血液或血制品前,必须权衡利弊⑴。
为了了解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故对2011年至2012年我院1568例输血回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类型,从而提高输血质量,保障受血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
输血时的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它通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注入患者体内,来帮助其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输血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生理或免疫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和处理输血反应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处理方法。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主要分为两类:非溶血性和溶血性反应。
1. 非溶血性反应:非溶血性反应是因为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而不是输血所使用的血型不匹配导致的。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激活而引起的,如发热、寒战、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
2. 溶血性反应:溶血性反应是指输血时,受害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引起的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下,供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受害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导致溶血现象。
溶血性反应的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呼吸急促、低血压等。
二、输血反应的监测对于输血反应的监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观察: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这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 检测血液: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型鉴定、免疫球蛋白浓度测定等。
这有助于确定患者与供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风险。
3. 监测输血速度:输血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输血速度,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
4. 使用输血设备:选择适合的输血设备也对减少输血反应有重要作用。
医务人员应确保输血管道的无菌,输血袋和输血管道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
三、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非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非溶血性反应,通常可以通过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其他措施。
2. 溶血性反应的处理:对于溶血性反应,应立即终止输血,并迅速给予药物治疗。
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r a o s. e u t FNHTRs p te t wi h e e s t e ma n e r o ma c e s n R s ls a in s t f v r a h i p f r n e, f lo d b l o n l i g a s a, o t n c il , mi i g o l we y a s i c ud n n u e v mi i g, h ls vo t n a d t e s o i t d s mp o I n u i n f p r wh t lo c ls, p a e e s c n nc e s t e i c d n e o n o h r a s ca e y t ms i f s o o u e ie b o d e l l t l t a i r a e h n i e c f FNI1Rs Co c u i n FNHTRS I ' . n ls o
论
著
CI OE N EI L H A RI D A NF G M C
暖圃
输 血 发 热 性 非 溶 血 性 反 应 临床 分 析
刘 坤学 谭琼 邓安 彦
( 充市 中心 医 院输血 科 四川 南 充 6 7 0 ) 南 3 0 0
【 要 l 目的 摘 探 讨输血 发 热性 非溶血 性反 应(N T s的临床诊 断 与治 疗 , 析发 生 原因 。 法 F H R) 分 方 对我 院 自2 0 年3 0 7 月至2 1年5 00 月 F H R 患 NTs F H R N Ts
d t we e e r s e t v l a a y e aa r r t o p c i e y n l z d, s umma i e t o c r e c FNHTRs l n c l i gn s s n t e t n , n n l s s f FNHTRs r z d he c u r n e c i i a d a o i a d r a me t a a a y i o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欧晋平因此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那输血不良反应通常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受血者,也就是病人、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因为血型抗原的系统复杂,出现的这种免疫反应。
其次是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像细菌污染、空气栓塞等等,叫做输血不良反应。
分类来说,按时间分类,也可以按免疫学分类,按时间分类可以为即发反应或者迟发反应。
即发反应就是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之内出现了即发反应。
如果按免疫学分类,一个是免疫反应,一个非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是否这种发病和免疫因素有关。
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来说目前确切的资料,各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很多,而且数字都偏低。
这是刚才我们介绍的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速发反应,迟发反应,还有疾病传播。
速发的输血反应就是在输血以后24小时之内,然后一天之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这里面包括一些免疫性的反应,就是包括急性的这种溶血反应,或者其红细胞血型不合的情况下输血。
还有过敏反应,通常与IgA抗体、IgG的聚合体有关。
那么输血以后马上就出现身上的一些皮疹、荨麻疹的出现。
再有就是非心源性肺水肿,这通常和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有关系。
就是说速发的输血反应有相当部分是免疫性的、免疫因素引起的。
还有一部分是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比如高热,这和热源细菌的污染有关系。
还有就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循环负荷过重有关,还有就是溶血,血液物理性的破坏,比如说血液的冰冻,太冷或者太热,以及溶血。
空气栓塞,在加压输血或者输血的操作不严格的情况下出现空气栓塞。
还有出血的倾向,输注大量的陈旧血。
枸橼酸钠的中毒,钾中毒和血液酸化或者出现高血氨。
这些都是这种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速发的输血反应。
那么迟发输血反应,也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那么免疫性同样也有溶血反应,是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引发的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因为输注了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e r a c r ft eu e n e i . se Gy eo , 9 5, 6( ) a l cn eso h tr ec r x Ob tt n c l 1 9 8 3 t y i v —
l S t 1 mi h LA 。 r e Ba k rDE, m s RP. Bu Aut ta s u i n u iz t n i b o r f so tl a i n a . n i o
1 He s M , e e , ln f , t a . i i l e f t f b o d 8 i M s M mp I W De a o fC e Cl c fe s o lo 1 na c t a s u in a s ca e i r n f so - so it d mmu mo u a i n n u c me f u r ne d lto o o to o t mo s r e . n u in t e a f so me 1 9 2 2 u r 1 f s s h rTrnsu in d, 9 3, 0: 5 g y o
c u e a d e f c ea i n h p b t e lo r n f so n a l r a s n fe t r l t s i e we n bo d ta su i n a d e ri o e
c n e c re c . n ug 1 8 2 7 4 : 1 a c r e u rn e A nS r , 9 8, 0 ( ) 4 0 r
本 栏 主 编 田兆 嵩
非 溶 血 性 发热 性 输 血 反 应
徐 文 皓 李 志 强 ( 上海 市 第 六 人 民 医 院 , 海 2 0 3 ) 上 0 2 3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3
讨论
血压正常, 收缩压< 1 .o kPa(9 m H ) ; 既往有高血压史, 2 0 g 但收缩压T 降2. 7一 kPa(20一 m Hg) , 4.o 3o 脉压差< 2. 7 好a(20 mm Hg) , 少尿(尿量每小时< 25一30 ml) 。
2 结果
2 . 1 失血量与休克的关系 随着出血量增加 , 失血性休克 发生率明显升高。 2 . 2 胎次与失血的关系 ) 3 胎者产后失血量 比 1 胎、 胎 2 产妇相比明显升高。 2 . 3 胎次与休克的关系 妻3 胎比 1 胎、 胎明显升高。 2 2 . 4 婴儿的体质量与休克的关系,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组 与正常体质量儿组产妇相比,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休克高于 正常儿 。 2 .5 失血性休克原因分析 单一因素 出血组与多种因素出 血组相比, 休克发生数有显著差异。见表 1、 2。 表 1 单种因素出血组
56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年 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 P actic Medicine, i 2007 , 1 2 , 12 a r l a Apr l O V No.
相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 因机采血小板纯度高 , 白细胞污染 少、 红细胞含量少、 疗效好已被公认 , 但对于需反复输注血小 板的受血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 更加安全、 有效 , 不但减少 了 FNHTR 的发生, 还能显著增加血小板输注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预防FNHTR 的发生 , 糖皮质激素与 其他抗过敏药物, 可能对已发生反应的患者有减轻和治疗作 用, 但因无法抑制白细胞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发生, 因此无明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 1一Z h 内 出现寒战、 , 发热 体温可上升 1 ℃一2 ℃ , 并有头晕、 面红、 恶 心、 脉速、 肌肉酸痛, 发热时间少则几分钟, 多则 1一Z h , 通常 不会超过 8 一1 h , 0 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数小时 内可 出现 口唇 疙疹, 症状轻者常呈 自限性, 严重者可并发肺部综合征 , 呼吸 困难, 双肺出现干湿性口 罗音, 一线肺部有阴影 , X 肺底浸润。 血压多无变化, 更无胸腹腰背疼痛和酱油色尿。如果是反复 输注 PC , S 则可能存在着血小板输注无效和/ 或并发血小板 输注后紫瘫。若一旦发生 FNHTR , 应首先立即停止输血, 保 留静脉通道 , 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若因病情需要必须继 续输血时 , 应与血站联系重新更换血制品或采取相应措施 后, 在严密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缓慢输注。
输血时发烧是怎么回事
输血时发烧是怎么回事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8期有的病人在医院输血时会突然发烧、寒战起来。
此时,病人及家属可能会对输注的血液表示质疑:是不是给患者输的血是不好的?或者输错血了?又或者是护士的操作不规范,伤害了病人?尤其是曾经有输血史的患者,心里会暗中嘀咕:为什么上次输血都没事,这次却会这样?什么是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2 小时内体温升高≥1 摄氏度,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它常发生于输血期间至输血后1~2 小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分钟,多则1~2 小时;轻者体温升高1~2 摄氏度,且病情常呈自限性。
在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热是最常见的,有0.5%~1%的发生率,尤其多见于多次输血患者或多次怀孕女性患者中。
为什么会发生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致热原等因素均可引发发热反应,其中以免疫反应因素最为多见。
多数发热反应是由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或血浆蛋白抗体引起的。
这些同种抗体是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而逐渐产生的,当患者再次输血时,就会发生抗原- 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
另外,白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血液制剂及采输血器存在某些致热源物质,等,均可引起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但如今血站都采用一次性采血器材,临床输血也都应用一次性输血器材,各类输血相关检测技术水平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已较为少见。
为什么要输血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
输血治疗发展至今,已成为许多急/ 慢性疾病的救治手段之一,对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身体恢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输血的主要适应症是大量失血、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通过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起到纠正贫血、维持血容量、提高机体携氧能力、补充各种凝血因子等治疗效果。
输血时突然发烧是血液有问题吗业外人士有这些怀疑实属正常。
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结果分析作者:魏晓玲杨红英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医生输血提供参考。
方法对2005年3月-2012年3月成分输血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78例中,血浆的发生率最高,为0.78%,红细胞悬液为0.49%,血小板为0.39%;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分别为55.1%,和41%;自体输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结论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主要引起过敏反应,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反应。
严格掌握成分输血的适应症,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倡自体输血。
【关键词】输血反应;成分输血;自体输血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导致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的反应,按主要症状与体征分为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细菌污染反应等。
为了提高临床输血服务质量,合理地进行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笔者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输血报告单及临床输血后的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情况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了成分输血的病例13569例,收集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的78例进行统计。
年龄6月-84岁,其中男38例,女40例,首次输血65例,再次输血13例。
1.2 方法通过输血科发血记录,输血记录报告单及临床输血后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统计分析。
输血后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医生按照《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填写,在24h内反馈给输血科。
2 结果各种成分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输血还具有消极的一面,不但可能传染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而且还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临床输血技术—输血发热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技术—输血发热不良反应一、概述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为发热,发热是很多输血反应的共同表现,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脓毒血症及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均可引起发热。
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热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2、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数小时内体温升高1℃或1℃以上,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不同,多见于粒细胞或血小板输注。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免疫反应: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发热。
2.细胞因子:血液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引起发热反应。
特别是常温保存下的血小板。
3.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如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污染采血、采血或输血器(残留的某些蛋白质、抗凝剂、药物杂物等)也可引起发热。
三、临床表现FNHTR多见于反复输血的患者,以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分钟到1小时内,持续1~2小时后自行消退,体温可达38~41℃,同时伴有寒战,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
四、诊断标准诊断FNHTR并没有特殊的检查,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患者本身患发热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药物引起的发热,如两性霉素B;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液制品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
五、治疗措施1.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2.若临床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因病情需要继续输血者,应重新更换血液制剂予以慢速输注,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
一般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
3.FNHTR高热患者,应对症治疗,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因为呈自限性,1-2小时可降至正常。
也可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症治疗,有出血倾向者禁忌服用阿司匹林类解热药。
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相关问题探讨
[ 】Ba g g a d N,u i 6 n s a r L rd CO, t sn B,ta.mp o e etl y Ot e e 1I r v d frii e t fl wigc n ev t es ria rame to co i rg a c [] ol n o sr ai ugc lt t n fe tpcp e n n yJ. o v e
[】 3 陈仙黔 , 珠, 明双 . 导 向介入 治疗 输 卵管妊娠 3 例疗效 罗宝 吴 超声 6
观察 [ . J 中国误诊 学 杂志 , 0 , 6:08 ] 2 95 ) . 0 ( 14 【]单 鸿 , 波 . 治疗 输 卵管妊 娠 的技 术规 范 与发展 [ l 4 姜在 介入 J中华 】 放 射学 杂志 , 1, () 7 2 0 42: . 0 3 7
应用 ,其手 术 时间 快 ,对 于患 者影 响 小 ,也容 易术 后 妊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但 是
间质 部 妊娠 切 开取 胚术 在镜 下 进行 有 一定 困难 ,为 此 可 以考虑 当 间质 部 妊娠 考虑 有宫 角浸 润需 行 部分 宫角 切除 。 ]
【】 劾 , 桂香 , 忠根 , . 管性 介入 治疗 输卵 管妊娠 3例 临床 5刘 伍 伍 等血 5
总结 和分 析 。结 果 :7 例 受血 者发 生 不 同程度 的输 血反 应 ,主 要临 床表 现 为发 热 。结论 :科学 合理 用 血 、注意 滴 注速度 、积极 进行 药 2 物 预 防等措 施对 预 防非 溶血 性发 热性 输血 反应 有 重要 意义 。
【 关键 词】 非溶 【性 发热 ;输 m反 应 ;预 防 f 『 L
输血发热反应的标准
输血发热反应的标准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种种意外情况,比如输血发热反应。
输血发热反应是在输血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之一,它是指血液输注后患者体温升高,通常是1小时内发生,体温升高1℃以上,伴有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有时伴有皮疹、低血压、休克等。
本文将对输血发热反应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热反应分类1. 原位型原位型是指输血后,不久体温开始升高并伴有一系列症状。
这种反应往往由受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引起,主要包括转移性和自身免疫性。
2. 白细胞溶解型这种反应与输注过多的白细胞导致的白细胞溶解有关,导致肝、脾等器官的功能受损,产生类似于流感的症状。
3. 细胞因子释放型这种反应由于输血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产生的反应,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等,引起免疫细胞激活和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寒战等反应。
4. 溶血反应这种反应主要由于输血过程中产生的溶血,导致氧运输功能下降、肾功能受损等症状。
1. 轻度发热反应体温上升1℃至2℃,无寒战、肌肉痛、背痛等不适症状,但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头昏、头痛、过敏等。
症状一般持续10-30分钟左右,停止输注或减慢输注速度后症状自行消失。
检查血象及生化检查正常。
3. 重度发热反应体温上升超过3℃,伴有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经验性用药效果不佳,需要紧急处理。
常常伴有呼吸困难、皮肤苍白、心率增快、低血压等。
症状持续时间长,多数需要静脉抗感染治疗。
生化检查异常出现机率高,常常观察到白细胞计数降低、肝酶升高等现象。
4. 致死性发热反应常常由于输血后不久发生迅速死亡,死亡原因多为心脏和肺功能衰竭。
没有标准的体温升高指标,但常常恶化至高热、体循环衰竭等情况。
检查结果常常出现明显异常,包括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电解质异常等。
三、处理方法1. 停止输注,抢救生命体征发生发热反应后,应立刻停止输血,并及早鉴别是否为输血反应。
自郁夜间液(经验)3分钟内坐下,随后站立。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联研究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联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联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细胞因子是指一类能够调节和控制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的蛋白质分子。
而炎症反应则是机体对于损害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细胞因子不仅能够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还能够引起炎症反应的产生。
而炎症反应则对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联1、细胞因子对炎症反应的调节细胞因子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炎症反应进行调节。
一方面,它们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
具体而言,细胞因子能够对于炎症反应中的各种信号通路进行调控,从而影响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过程。
2、炎症反应对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炎症反应是由机体对于各种刺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和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从而形成细胞因子网络。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刺激机体的各种免疫细胞产生和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调节。
二、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应用1、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由于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它们可以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细胞因子水平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而在治疗中,可以利用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来控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进展,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2、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在免疫的调节中的应用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在免疫的调节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癌症的治疗中,可以利用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在器官移植中,也可以利用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三、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目前,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输血与发热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ˉ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
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通常与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1] 。
多发生于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以及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的妇女中。
其临床特点为FNHTR多发生在输血期间至输血完毕后1~2h内发热,发热持续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1~2h,通常不会超过8~10h。
常伴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血压多无变化。
也可伴有出汗,恶心或呕吐,少数患者输血发热反应后数小时内可发生口唇疱疹。
轻度发热反应体温升高1~2℃,症状常呈自限性。
1 诊断由于鉴定受血者血清中HLA抗体(多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抗血小板抗体、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及致热原性细胞因子(多用ELISA法检测)技术性较强,基层医院不易进行,因此,FNHTR的诊断目前通常仍采取排除性诊断法。
FNHTR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二者虽然均有发热,但前者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病情很快缓解,血压多无变化;后者多有高热、休克、皮肤充血三大特征,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无效。
当高度怀疑受血者有脓毒血症时,血袋及受血者输血后的留血样需进行血培养。
同时必须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积极抗休克治疗,才有望抢救成功。
FNHTR与溶血性发热反应也都有发热,但后者与输注的血型及输血量有关,可出现心悸、胸腰背痛、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酱油色样尿,甚至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症状。
通常须重新鉴定献血者及受血者的红细胞ABO血型,并重做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6h左右检查患者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均有增加,而外周血红蛋白下降;将输血前和输血后受血者的血样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可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2)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到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燥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应急措施: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
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
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自身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也最严重。
原因是ABO血型不合的异型红细胞输注,其次是异型血浆输注。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结果:有11%的患者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有63.6%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有36.4%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过敏;患者的性别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而患者的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品种均对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
结论:需要重视临床上出现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一定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措施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输血的临床应用也更加的广泛[1]。
虽然输血可以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也会对患者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时严格的遵守输血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在输血之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严格的匹配输血,使患者由于血型的不合而带来的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得到减少,但是进行匹配的血型的输血还会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非溶血性的输血反应,但由于其反应比较的轻微而容易被忽略[2-3]。
本文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各临床科室中接受输血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0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的年龄为3~82岁,平均年龄为(48.6±5.2)岁;有30例为首次接受输血,有70例为反复接受输血;有3例为接受大量的输血(输血量高于2000mL);有40例为手术用血,有60例为其他用血。
1.2方法对来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进行相关的输血操作,并对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之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探讨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病的相关因素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0138投稿邮箱:sjzxyx55@0 引言输血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普及,受益的患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输血带来的并发症也在增加,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 NHFTR)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或者输血结束后的体温升高幅度>1℃,在临床上发现与输血有关,但是详细的发病机制不清楚[1-2]。
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发热不伴有溶血。
为了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病的危险因素,我们对NHFTR 的临床症状特点、发病情况及发病的相关因素等进行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给予其血液输注的患者215例,其中男115例,女100例,所有患者共输血310次,首次受血的125例,多次受血的90例。
215例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与血液相关的疾病。
患者发生NHFTR 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输血治疗结束后的1h 内,患者出现体温偏高的时间范围为9min-10h。
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同程度的伴有头痛、体温增高、全身抖动等症状,血压水平变化不明显,其中150例患者还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15例患者在出现反应后的5h 内,均出现皮肤黏膜的改变,人体体温变化幅度在1-3℃内。
1.2 方法及判断标准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完善患者的病史,确定患者有无使用相关影响血液系统的药物。
然后测量患者的体温,并给予其血液支持治疗。
治疗开始后按照开始制定的计划,密切监测患者腋下体温的变化,做好临床记录工作,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在治疗后出现发热且体温升高的幅度>1℃,定义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解关兴;姚建新
【期刊名称】《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18)1
【摘要】分析45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说明,与受血者性别、年龄、血型、原有基础疾病、血或血浆、鲜血与库血、输前预防用抗过敏药物皆无明显关系,而与输血次数(尤其是>10次者)有明显关系,并对其机理和预防进行讨论。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解关兴;姚建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13
【相关文献】
1.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 [J], 王爱红;毛雄伟;徐林燕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张春斐;朱冬红;张晓芬;余玲萍;徐亚芬
3.非乙非丙型肝癌与HBV/HCV相关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黄宇;黄迪;刘硕;翁杰锋;张帅;张强;麦振豪;古维立
4.非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建议 [J],
孙一博
5.非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建议 [J],
孙一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9
官颈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宫颈有明显的举痛, 子宫旁边能触及到片状增 厚物 , 且有明显的压痛 , 有脓肿物质形成时具有可触及的肿块。 32 延误 诊 治的相 关影响 因素 .
3 . 不 同疾 病相 同的临床 表 现 .1 2
11 临床资料 自20年 1 09 月至2 1 l月 , 手术治疗 了 t0 00年 2 我院 5例妇科 急腹症 患者 ,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刊 Se ekMei l n s h M ein 2 1 年第 9 dc A dA kT e dc e 0 1 a i 卷 第 1 期 0
因素在于育龄女性的生殖系统感染以及异常妊娠导致的下腹疼痛剧烈。 本文总结了本院2 0年1 -2 1 09 月 00年1月期间的1O 2 5例妇科急腹症 患者的治疗 情况 , 对医治方法及治疗效果做如下报道:
1 治疗 2
病人患急腹症时, 消化道反应明显, 内外科疾病同时出现, 病人主要就 诊于内外科室 , 但是这些科室的医生在就诊时往往对妇科病症缺乏全面认 识, 只关注并解决与本科室疾病症状相 关病症 , 从而忽略了不同科室的相 关病症 , 忽视了必要而全面的辅助检查 , 这是引起误诊的主要因索 ,而当 , 妇科症状表现明显时 , 疾病已经或轻或重地被延误了。 从本组调查对象中 可以看出, 她们的共同症状是伴有程度不同的下腹疼痛 , 其中还有相当一 部分伴 随着呕吐, 恶心 , 门下坠 , 肛 发胀等。 在本次调查中, 例是由别的 有4 科室转入妇科, 并且卵巢囊肿扭转、 破裂及输卵管卵巢脓肿与阑尾炎等四 种疾病症状类似 , 区别不明显 , 其中有两例被误诊为外科病
32 3 超 声检 查的 误 导 ..
针对不同病例, 应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处理, 或部分或全部切除输 卵管 , 取腰 椎硬模 外 联合 的麻醉 方式 , 输卵 管的 治疗 要视 输卵 管病 并采 而 变位置 , 因妊娠引起的肿块大小 , 以及对生育的需求等因索而定。
2 果
目前, 超声检查已成为临厨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它对临床诊断 意义重大。 超声影像存在多图体现一病或一图揭示多病的现象, 相同的或 相近的声像图可能暗含不同患病机理 , 而同一病变可能囡生病的不同阶段 而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 目前, 超声检查是医生把握病人状态的重要依据, 其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 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病因的准确判断。 本组材料在 确诊前几乎没有不进行B超检查的, 但由于医生对B 超检查的过度依赖导致 患者被 误诊 的几 率增 大 。 综匕 所述, 医院在对疑似病症为妇科急腹症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应结 合患者 的病史 、 症状 特征 、 超声 波 ,超等辅 助检查 手段 , 分析加 以 B 综合 判断病 人 的真正 病 因 , 避免诊 断 失误 。 同时 , 确 定病人 病情 之后 , 立 在 应该 即根据患者年龄, 身体状况, 患病严重程度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手术治 疗, 尽量把握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避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争隋发生 。 参考 文 献 【】 赵宇清. f 临床分析 出血性输卵管炎2 例【】 医疗 .0 9(7 1 J中外 2 0 ,I) 【 刘黎 . 2 】 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5 0 J P 0 倒[ 外医疗, 00( ) F 2 1 . 2. 2 【 魏华莉 . 急腹症为表现的卵巢恶 3 】 以 性肿瘤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中国 J 】
均以急性下腹痛为由住院 , 她们的发病年龄不等, 小到I 岁, 12 平 7 大 ̄6 岁, J 均患病年i J6 。 中,  ̄ 3岁 其 因异位妊娠引发的达5 例, O 占三成 ; 急性盆腔炎 患者7 位, 2 占总数的4%}位患出血性输卵管炎, . 7 还有2 例是由 8 3 占1 6%, 2 非妇科疾病引发的, 其中有7 例患有急性肠胃炎和l例急性阑尾炎。 5 症状各 异, 盆腔炎的主要症状是 : 下腹疼痛逐步加重 , 并伴有持续性疼痛, 具体表 现为: 发热 , 畏寒, 白带异常, 量多。 因异位妊娠而引起的腹痛具有瞬时陛, 突发性及疼痛剧烈的特点, 多数有停经经历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经历。 对腹 部疼痛影响较轻的是出血性输卵管炎 , 它不会导致中途停经, 并且病发时 间不会因月经周期而受影响, 但是却跟官腔操作史有关。 其中有l例在入 9 院时存在 休克现象。 异位妊娠的病人在宫颈摇举过程 中明显感觉到疼痛 , 子宫比正常情况要大, 有明显的内出血现象, 附件区明显可触到不规则突 起, 压腹时能感受到明显疼痛。 出血性输卯管炎症状主要表现在附件区压 痛感显著 , 盆腔阳性体不明显。 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分析表现症状体征 状态, 配合利用使用 B超等辅助精密检查器设备
3 , 未婚 女性 .2 2
女性的生殖结构特殊, 并且很多未婚女性有意隐瞒陛生活史, 加之惧
怕疼痛 , 拒绝检查, 因此未婚女性 中急腹症误诊为内外科疾病的情况很常 见, 许多病例要根据精密仪器的检查结果才能确诊 , 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
题。 本组调查对象中1f未婚者, 5 ̄ 1 其中5 例无 陛生活史 ,例误诊为外科疾病 3 者中,例无性生活史, 2 误诊病例均因术前未进行B 超检查 ; 在不到2岁的l O O 人 中3 例挂外科,例就诊于内科 , 5 后经B 超检查发现盆腔病变而转为妇科。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全部痊愈 , 无一例失败病例 。
计划 生 育学 杂志 ,00(6. 21. ) 0 【】 蔡健 . 4 超声诊断在妇科急腹症 中的临床应用【吉林医学,0 (j J ] 2 ¨. ). O 【】 钟海梅 , 5 郭晓燕, 阳盛华. 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民族 民 J ] 间医 药 .09 (2. 20,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