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简介及作品

合集下载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夏衍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夏衍简介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夏衍的代表作电影剧本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夏衍简介及作品

夏衍简介及作品

夏衍简介及作品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

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

1920年毕业。

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

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

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

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

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

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

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

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

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

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

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夏衍)

抒 情 、 议 论 ( 类 比 、
对 比 。)
31 | | 33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 工的苦难生活的?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 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 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 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 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 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 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
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
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理清文章思路。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整体感知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 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皮辊 (gǔn)
殴打 (ōu)
谄媚(chǎn mèi) 懒惰(duò)
巴结(jie)

《包身工》

《包身工》

附—— 当今社会一些“包身工”资料
拾荒者
(母亲是这样老去的) 当我们肆意挥霍着 自己的青春和金钱, 当我们在风花雪月里 无病呻吟的时候,
当我们在闲暇的时 候高呼无聊的时候, 有谁想起了他们呢?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 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 元人民币...
(三)生活条件 穿
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 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 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 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 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 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 碎米和豆腐渣根本就是猪食。 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 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 在这里。 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 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 的细节,这就是“点”。比如,
典型事例: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 制作的“美食”;
典型细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 上很响地小便”; 使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管 中 窥 豹 , 可 见 一 斑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 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 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 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点 面 结 合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 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这里作者并 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 身工这个群体。描写他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 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从整体描写中表现 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夏衍主要著作

夏衍主要著作

【夏衍主要著作】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东离骚出版社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定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愁城记(话剧)1941,剧场艺术社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心防(话剧)1941,新知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未林出版社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聿出版社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芳草天涯(话剧)1945,重庆美学出版社劫余随笔(杂文集)1948,香港海洋书屋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夏衍剧作选1953,人文考验(话剧)1935,人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夏衍选集1959,人文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夏衍剧作集(1—3册)1984—1986,戏剧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保卫芦沟桥(剧本)阿英等著,整理,1937,时代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翻译书目]地狱(小说集)日本金子洋文著,1928,上海春野书店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理论)日本本间久雄著,1928,开明恋爱之路(小说集)俄国柯伦泰著,1928,上海作新书社北美印象记(散文)日本厨川白村著,1929,上海金屋书店牺牲(小说)日本藤森成吉著,1929,北新初春的风(小说、戏剧集)1929,大江书铺在施疗室(小说集)日本平林泰子著,1929,水沫书店母亲(1—2部,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29—1933,大江书铺;多次改名《母》,1936—1947;1956,人文新兴文学论(理论)苏联柯根著,1929,上海南强书局戏剧研究(理论)日本菊池宽著,1929,良友乱婚裁判(剧本)苏联台米陀伊基著,1930,上海水沫书店败北(短篇小说集)日本介川龙之介等著,1930,神州奸细(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0,北新,后改名《没用的人生》,1943,桂林春草书店;1954,新文艺日本关于艺术价值的论战(理论)1930,光华戈理基文录与冯雪峰、柔石、鲁迅合译,1930,光华伟大十年间文学(理论,《新兴文学论》续编)苏联柯根著,1930,上海南强书局战后(上下卷,小说集)法国富马克著,1931,开明沉醉的太阳(长篇小说)苏联格拉特考夫著,与杨开渠合译,1933,现代平林泰子集(短篇小说集)1933,现代;重印本改名《新婚》,1938,文光有岛武郎集(中篇小说集)1935,中华未死的兵(中篇小说)日本石川达三著,1938,南方敌兵阵中日记与田汉合作编译,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两个伊凡的吵架(剧本)俄国果戈里著,1940,上海旦社三兄弟(话剧)日本鹿地亘著,1940,南方[研究资料书目]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会林、绍武编)1980,戏剧夏衍研究资料(上下册,会林、陈坚、绍武编)1983,戏剧夏衍创作简论(陆荣椿)1984,重庆出版社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陈坚)1984,浙江文艺夏衍传(会林、绍武)1985,戏剧。

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夏衍)

二、小福子: 挨罚——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
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 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 头上。 三、不知名的女工
惨遭毒打——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 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 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 中间,没有光,没有热, 没有温情,没有希 望……没有法律,没有 人道
思考讨论:这种点面结合 的手法有何好处?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 面的表现。但是只有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有点上 的刻画,才能具体深入反映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 惨命运。
思考讨论: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 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 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 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 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 化主题。
7—11:包身工的来源、身份——被诱 骗的农村少女 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主要作品有《狂流》《赛金 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 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 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 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检查预习:
木栅( zhà)子 游说( shuì)蠕动( rú )
拎着( līn ) 弄堂( lòng ) 赚( zhuàn ) 褴褛( lán ) 执拗( niù ) 簿子( bù ) 籼米( xiān) 莴苣( wō jù ) 揩地( kāi ) 搽粉( 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 gǔn ) 谄媚(chǎn) 骷髅( kū lóu ) 噩梦( è ) 怔住(zhèng)锭子( dìng )衍(yǎn)

夏衍先生简介与作品

夏衍先生简介与作品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

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

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包身工课堂用

包身工课堂用

副线
1、介绍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 会原因。 2、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 和黑暗及其发展
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⑴包身工受到的摧残﹝三大威胁、 三种罚规﹞ ⑵日本纱厂因雇佣包身工而飞跃 的膨大
3、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1.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 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 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 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 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 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2.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 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 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 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 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 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 “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 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 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 “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 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5—47.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 然灭亡
小结
主线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 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 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 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⑴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夏衍

2、比喻、反语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等待它的滋养物了.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 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6.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 以 上.
思考题答案要点
2、日本厂家为何大量使用包身工? "芦柴棒" 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作用是什么? 答: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芦柴棒”出场三次。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 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帝国主义与中国封 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 。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 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 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 ,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 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 ,迎来黎明。
写作特点
1、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2、在修辞上,多用对比、比喻、反语。 3、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类比等。 4、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5、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数说 据明 。: 解 说 、 举 例 、
12——14
15——22

文章段落结构(三)
主 线 副 线
时 间
内容 要点
表达 起止 内容 要点 表 达 起止 方法 方法
五 点 钟
遭条 做 遇件 工 :: 三三 大大 罚威 规胁 。:
点记 上叙 写: 小面 福上 子写 。群 体 ,
包 身 工 制 度 的 膨 胀
Ø(1)对比
Ø(2)比喻、反语

夏衍简介

夏衍简介

一、夏衍的朋友多:周总理、陈毅 、钱锺书、杨绛、李 健吾 等。 二、夏衍产量多 :有话剧、电影剧本(改编)、杂文、 随笔、补白 、通讯、政论、时评 、报告文学及翻译等 大量作品。 三、夏衍涉及的领域多: 他在电影、戏剧、小说、翻译、新闻、杂文诸多样式以 及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都 是干一行,精一行。 • 他曾经对李健吾说:“戏剧电影对我是业余创作,我的 主业是记者。”到晚年,他把珍藏了大半生的宝贵文物 全部捐给了国家(其中有多幅齐白石的画)。 •
夏衍 - “三多”
• 夏衍为什么在文化界享有那样崇高的威望? 简单地说,他资格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入党,解放后应是兵团级),阅历广(长期做 地下工作,还蹲过“四人帮”的八年零八 个月的监狱)。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平 易近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体概括一 下,夏衍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多”。
上海屋檐下
剧情简介 剧本描写了被捕入狱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他到好友 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 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 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和匡 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 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匡复理解、原谅了他 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 与伤感,留言出走。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 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 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 “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上海屋檐下》 - 艺术结构
• 剧本巧妙地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 同时展现了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五家住户的命运,生动地刻划 了一群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都市中心的小市民和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五家是林志成家、黄家楣家、李陵碑家、 施小宝家和赵振宇家。五户之间,既无血缘联系,又无历史的恩 怨,各户有各户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故事。这些故事,时而齐头并 进,时而交叉进行,在时断时续中有条不紊地展开着。但它们之 间又并非毫无主次。 • 情节基本以林志成一家为主,以匡复、彩玉和志成三人之间复杂 的经历和爱情纠葛贯串全剧,将失业的大学毕业生黄家楣、痛失 爱子的孤老头李陵碑、被迫卖身的施小宝三家的苦难命运交织其 间,并以乐天派中学教师赵振宇夫妇的苦中作乐的生活为穿插转 换的交叉点,使丰富多彩、悲喜交集的剧情,在严密的布局中, 井然有序、波澜起伏地走向高潮,展现出未来的曙色。全剧宛如 一幅自然和谐的真实社会风俗画,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 了作者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第七章 夏衍

第七章   夏衍

夏衍在广州(1938)
《一年间》 《赎罪》
夏衍在桂林(1938—1941)
1939年,《娼妇》 1940年,《心防》《愁城记》 1941年,《冬夜》
夏衍在香港(1941)
《救亡日报》遭查封 组织了“旅港剧人协会”,在香港演出了 《雾重庆》、《马门教授》、《北京人》等 剧目
第七章 夏衍
夏衍旧居
生平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夏衍、沈 瑞先、黄子布 浙江——日本——上海——广州——桂林— —香港——桂林——重庆
夏衍的留日生涯(1920---1927)
1923年 ,夏衍翻译《戏剧之研究》 1926年,《关于<狂言>及其他》 能(NO) 操(Ayatsuri,傀儡戏,人形芝居 歌舞伎(Kabrki )
《救亡日报》
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 1939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广州版) 1939年1月11日在桂林复刊(桂林版) 1941年3月28日正式禁止出版 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 刊。同月24日被迫停刊。
《救亡日报》
上海艺术剧社
1930年1月6日,在上海虞恰卿路《梁上君子》 《炭坑夫》(夏衍导演)、《爱与死的角逐》 1930年3月下旬《西线无战事》《阿珍》 创新:聚光和渐明、渐暗 运用字幕和有关欧战的电影纪录片来 说明剧情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开幕前表演小提 琴独奏
夏衍在上海(1927—1938)
翻译《母亲》 1930年,翻译高尔基的《夜店》(译名为 《下层》)等三部戏剧,合为《高尔基戏曲 集》 上海艺术剧社 大道剧社 从1932年开始,夏衍化名黄子布进入电影界
夏衍在上海(1927—1938)
1935,《都会的一角》《赛金花》 1936年,《自由魂》(又名《秋瑾传》) 1937年,《上海屋檐下》《保卫卢沟桥》

《包身工》完整版

《包身工》完整版

35—47. (17:00)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 然灭亡
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 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 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 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 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 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 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 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地质之光》 等。
(2)写作年代: 1935年。作者经过 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 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 写,速写等的总称。可以写人, 写事, 写问题。
方法:学生分两组分别找出记叙部分中面和点的细节描写, 并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 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 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面上)
12-14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 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 猪狗。 (面上)
环境 恶劣
人为 惩罚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空气)
工厂:“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 停生意
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 关黑房间
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区别:
1、衣服不同 2、凭证不同 3、没有自由 4、没有朋友 5、无权送礼
芦柴棒的三个生活片段:
时间: 上班前

夏衍

夏衍

深入分析
• 4、提问:“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 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 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 炼到最后的精粹。”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运用比喻,写出了夏衍身瘦削的特 点,也体现了夏衍言简意赅、明白 透彻的特点。
深入分析
• 5、在介绍具体事例的时候为什么要写到 “赏花”和“安排后事”?
深入分析
1、作者从纠正对日期的记忆错误一事展开对夏衍 的描述。“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一日 之差,夏衍认真予以纠正。思考:这反映了夏衍 怎样的人格魅力?
不仅说明他的记忆力强,也说明老人的清晰 严谨。 特别是第3节中“比我大三十四岁”,则是 强调他年事已高,从而更说明他思想“清 晰”之可贵。
夏衍生平
•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 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 量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 “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 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 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 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这几件事情中分别表现了他敏捷透彻 的智慧,对待名誉和权利的态度,对 待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等。
默读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 文中直接点明夏衍魅力的语句。
• 提示 • 文章中的这些议论直接对夏衍的魅力做了集中概 括。在阅读过程中也能一眼就找出来,故无须兜 圈子。寻找交流的过程是熟悉文本的过程,也是 初步领会夏衍魅力的过程 。
分析课文
• 提示: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祝福》
• 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
•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部作
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
《林家子》
• 以一个小商铺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 通过林老板的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抉择 -这部作
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夏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高电影剧本质量,培养电影人才等
• 他的贡献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 如关注市场、关注创新、关注人才培养等
• 他的观点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5
夏衍的传承与纪念
夏衍的子女与孙子辈在电影产业中的传承
• 曾获得过多个电影奖项,如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
• 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杰出代表”
02
夏衍的电影作品及其特点
夏衍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介绍
《烈火中永生》
• 讲述了共产党员江姐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
• 通过江姐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部
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 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坚持信仰
夏衍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 最初以诗歌、散文为主,后转向戏剧创作
•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夏衍的跨足电影界的契机
20世纪30年代,夏衍开始关注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
• 认为电影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夏衍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 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席等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电影剧本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夏衍简介资料

夏衍简介资料
• 热爱西方文化,关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夏衍的文化观念与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 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 为后世文学与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05
夏衍的影响与纪念
夏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 杰出的剧作家、导演、评论家
• 为后世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夏衍与左翼电影运动
• 夏衍是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 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左翼电影工作者
• 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 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提倡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
• 揭露社会黑暗现象,反映民生疾苦
• 夏衍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系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艺术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担任文化部长等职务
• 继续关注和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02
夏衍的文学创作
夏衍的戏剧创作及其特色

夏衍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
•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 揭露社会黑暗现象,反内涵和艺术魅力
• 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戏剧结构
• 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 为后世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
夏衍在电影界的地位与贡献
夏衍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
• 杰出的剧作家、导演、评论家
• 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衍在电影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推动了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发展
• 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最新版)
目录
1.夏衍及其 40 年代的创作背景
2.夏衍 40 年代的主要作品
3.夏衍 40 年代作品的特点及影响
正文
夏衍,原名沈乃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夏衍 40 年代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边城》、《腊月初三》、《腐蚀》等,以及戏剧《上海屋檐下》、《夜店》等。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展现了我国 40 年代社会的风貌。

夏衍 40 年代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以写实的手法,深入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其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不屈。

最后,夏衍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我国 40 年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夏衍 40 年代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座不可或缺的丰碑,被誉为“新文学”的代表之一。

总之,夏衍 40 年代的创作不仅展现了我国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简介及作品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
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
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
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
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
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

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

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82 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