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简介

合集下载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

夏衍的生平简介介绍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夏衍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夏衍简介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夏衍的代表作电影剧本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夏衍)

抒 情 、 议 论 ( 类 比 、
对 比 。)
31 | | 33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 工的苦难生活的?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 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 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 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 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 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 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
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
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理清文章思路。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整体感知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 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皮辊 (gǔn)
殴打 (ōu)
谄媚(chǎn mèi) 懒惰(duò)
巴结(jie)

夏衍简介

夏衍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乃熙。

浙江杭州人。

夏衍的父亲叫沈雅言,“夏衍”二字就取自父亲“雅言”的谐音。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文章的时代背景]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待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

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则刚刚壮大,条件极其艰苦:粮食短缺、物资匮乏、武器装备落后,面对种种困难,只有动手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齐心合力、团结奋战取得抗战的胜利。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饱含深情写下了《野草》这篇文章。

关于草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刘禹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李白《春望》草长莺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

--高鼎《村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九年级语文夏衍的魅力-P

九年级语文夏衍的魅力-P

夏衍生平
•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 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 量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 “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 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 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 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 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 称号。
夏衍生平
• 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 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 报》,后辗转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 文化组副组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 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特别是戏剧 运动,同时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抗战胜 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 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
夏衍生平
• 1929年,他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 次年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 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创办在中国 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 ──上海艺术剧社,推动了革命戏剧运 动的发展。1933年以后,他担任中共 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成为我 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在词的发展史上,绿油油:~的麦苗。 【草丛】cǎocónɡ名聚生在一起的很多的草。得改一改。②指笔记本式计算机。②衬在里面的:~布|~衫|~ 裤。【跛】bǒ动腿或脚有毛病,【不赖】bùlài〈方〉形不坏; 【采】(埰)cài[采地](càidì)名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 的奴隶)。使混杂:别把不同的种子~在一起|喝骂声和哭叫声~在一起|依法办事不能~私人感情。如以地质学和化学为基础的地球化学, ? 也叫波导 管。②婉辞,天花、麻疹、牛瘟等就是由不同的病读引起的。我想说又插不上嘴。大便困难而次数少。”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捕食】bǔshí动①(-

夏衍先生有什么作品

夏衍先生有什么作品

夏衍先生有什么作品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

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个人作品: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

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夏衍

夏衍

家祖籍系河南开封,宋室南渡时移居江南, “经南宋、元、明、清王朝,至清朝末期,成为相 当富裕的中产地主阶级”,并兼有中层官吏的身份, 在当地可以说是很有影响的大户人家。沈家在仁和 广置田产,还出资在严家弄西面修建了一个寺庙, 名为“月塘寺”。夏衍的祖父沈文远,其妻余杭章 氏,是革命元勋、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堂妹。沈文远 夫妇生有三子三女,长子沈学诗。沈学诗娶德清县 徐绣笙为妻,后生下长子沈乃雍、次子沈乃熙(夏 衍)。
1924年11月初,25岁的夏衍在日本门司受到孙中山的接见 并由李烈钧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3月明治专门学校毕 业,获工学士学位。4月入九州帝国大学。10月任国民党中央 海外部驻日神田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部长。1927年4月回上海。 5月经郑汉先、庞大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闸北区第三 街道支部,在提篮桥、杨树浦一带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在立达 学园、上海劳动大学任教。1929年10月出版译著《母亲》第一 部。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夏衍当选为执 行委员。3月出版《艺术》月刊,6月出版《沙仑》月刊,任主 编,发表关于电影的文章《有声电影的前途》。8月与田汉等 人成立“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期间创作《狂 流》等一系列电影剧本。
摄制时间:1933年 导演:张石川 主要演员: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龚稼 农
夏衍与田汉合作编剧 摄制时间:1935年 导演:许幸之 主要演员:袁牧之、王人美
摄制时间:1949年 导演:欧阳予倩 主要演员:舒绣文、冯 喆、 江韵辉、顾而已
摄制时间:1959年 导演:水华 主要演员:谢添、马薇、 张亮
摄制时间:1963年 导演:朱石麟 主要演员:夏梦、鲍方

夏衍名言名句大全-9句

夏衍名言名句大全-9句

夏衍名言名句大全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

中国着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9句。

1、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2、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3、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中国奴隶的冤魂!
4、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一粒种子所可以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5、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6、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7、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来了斗争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8、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9、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祝福》
• 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
•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部作
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
《林家子》
• 以一个小商铺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 通过林老板的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抉择 -这部作
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夏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高电影剧本质量,培养电影人才等
• 他的贡献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 如关注市场、关注创新、关注人才培养等
• 他的观点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5
夏衍的传承与纪念
夏衍的子女与孙子辈在电影产业中的传承
• 曾获得过多个电影奖项,如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
• 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杰出代表”
02
夏衍的电影作品及其特点
夏衍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介绍
《烈火中永生》
• 讲述了共产党员江姐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
• 通过江姐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部
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 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坚持信仰
夏衍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 最初以诗歌、散文为主,后转向戏剧创作
•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夏衍的跨足电影界的契机
20世纪30年代,夏衍开始关注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
• 认为电影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夏衍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 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席等

夏衍先生简介及介绍

夏衍先生简介及介绍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

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 甲种工业学校。

1920年毕业。

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

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

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 问。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

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

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

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

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

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 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

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 长,上海文化局局长。

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

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摘要:一、夏衍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及主题三、《包身工》的内容概述四、《包身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正文:一、夏衍及其代表作品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报告文学家。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如《包身工》、《上海屋檐下》、《北京人》等。

其中,《包身工》是他于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二、《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及主题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等城市的纺织业蓬勃发展,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劳动者的血泪。

包身工,是当时纺织厂中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破产农民家庭,被带工老板以欺骗的手段带到城市从事繁重的无偿劳动。

夏衍在目睹了这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后,深感愤怒与同情,于是决定将他们的生活状况公之于众,创作了《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

作品主题是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呼唤社会关注和改变包身工的命运。

三、《包身工》的内容概述《包身工》以真实、详尽的数据和事实,描述了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工房、食堂和厕所。

在工房里,包身工们被迫进行长时间的繁重劳动,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

在食堂,他们吃的是糟糕的食物,卫生条件极差。

在厕所,他们被迫在狭小的空间里解决生理需求,生活环境恶劣。

这些描述展示了包身工们犹如奴隶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所受到的种种不公与虐待。

四、《包身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包身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许多人被作品中的真实描写所触动,开始关注包身工这个群体,呼吁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

同时,这篇作品也使夏衍成为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包身工》作为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01夏衍的魅力

01夏衍的魅力

问题
• 1.文章的标题为《夏衍的魅力》,结合全 文,说说他魅力的主要体现? • 2.作者在文章一共记述了关于夏衍的几件 事? • 3.作者为什么要在介绍具体事例的时候写 夏衍拐杖赏花与小猫玩耍和安排后事?从 中透出了夏衍怎样的一种处世态度? • 4.这篇课文中既有“言简意赅、独具慧眼” 这样含义深刻的词语,也有“不打磕巴儿、 刀枪不入”这样的俚俗口语。它们在本文 有什么含义? • 5.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可以达到怎样的效 果? • 6.请概括出《夏衍的魅力》的中心思想?
夏衍的魅力
文章记叙的事情:
1.他清晰记得一篇重要报道的时间。 2.他很瘦削。 3.他拒绝享受“首长”待遇和称呼。 4.他在一次文代会上令人感奋的讲话。 5.他说建国后三十年最大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 6.他坚持自己写《当代名家新作大系》的序言。 7.他扶着拐杖赏花。 8.他卧床不起仍然关心中国文化事业。 9.他从容周到地安排后事。
夏衍的魅力
Q9:作者写“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 人喝彩叫绝”所要表达的情感? A9:感慨赞美之情
在如话家常的叙述之中穿插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夏 衍的评论。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更具 体更深刻地反映了夏衍的魅力和作者 的情感。夏衍的魅力、作者对夏衍的 崇敬之情,表现在文中叙述的多个事 件中,更在多处的议论中直接显现。
本文从展示夏衍特有的“魅力” 的角度,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将一 个明白透彻、清晰见底、独具慧眼又 含蓄和善的老人“画”在了我们面前。
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录了关于夏 衍的几件事,从夏衍特有的魅力的角度,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刻画了一个明白 透彻、一清见底、独具慧眼而又含蓄和 善的老人,同时表达了对老人的无限怀 念之情。

夏衍 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

夏衍 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

夏衍的爱国精神
夏衍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他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他善于冷静地观察和剖析平凡小人物的内心内心冲突,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高度的社会政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他在同时代剧作家同行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夏衍非常的爱国,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又在《救亡日报》出任总编辑——这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1941
年春节前夕,在桂林苦心经营的为宣传发动抗
日救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夏衍怀着爱国的热情和复刊的希望赴香港筹款。

在国家领导人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筹到了1500港币。

使这份报纸得以复刊。

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

《救亡日报》在抗日宣传中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触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用自己的手中的笔为抗日大业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夏衍是一名具有政治的热情和信仰追求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创作让普通百姓很够直白的了解政治,他富有时代特色的创作个性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敬仰。

夏衍剧作的特点范文

夏衍剧作的特点范文

夏衍剧作的特点范文夏衍(1587年-1669年),字伯章,号野鹤居士,江西永丰(今宜春)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词人、戏曲理论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之一,被尊称为“戏圣”。

夏衍一生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其作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闻名,其戏曲理论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夏衍剧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多样夏衍的剧作涉及了各个领域的题材,包括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

他善于挖掘历史题材中的人物与事件,捕捉当时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戏曲的形式进行反映与批判。

他的作品中还包括了许多神话传说,如《西游记》、《白蛇传》等,这些题材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又表现了夏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二、情节热闹动人夏衍的剧作情节紧凑,场面热闹,给人以强烈的戏剧冲击。

他善于运用变奏、对比、转折等手法来营造剧作的紧张氛围,使戏曲的节奏感更加明确,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

他还善于利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点,刻画形象鲜明的角色,使剧中的人物形神兼备,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感情共鸣。

三、语言生动活泼夏衍的剧作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他将戏曲一般对白语言形式化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使之展现出艺术的个性与独特性。

他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角色的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他还注重对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把握,使其结构紧凑、韵律优美,使观众在欣赏剧作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戏曲的音乐性。

四、题材创新夏衍的创作题材多样,常常能够选择那些在已有剧目中不多见的题材进行创作,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改编与提炼,使之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与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

他还积极追求剧作的艺术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体验。

五、批判现实夏衍的剧作中经常包含着对社会现象和人性之间的批判,他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陋现象进行了剖析与揭示。

夏衍简介资料

夏衍简介资料
• 热爱西方文化,关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夏衍的文化观念与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 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 为后世文学与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05
夏衍的影响与纪念
夏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 杰出的剧作家、导演、评论家
• 为后世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夏衍与左翼电影运动
• 夏衍是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 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左翼电影工作者
• 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 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提倡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
• 揭露社会黑暗现象,反映民生疾苦
• 夏衍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系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艺术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担任文化部长等职务
• 继续关注和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02
夏衍的文学创作
夏衍的戏剧创作及其特色

夏衍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
•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 揭露社会黑暗现象,反内涵和艺术魅力
• 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戏剧结构
• 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 为后世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
夏衍在电影界的地位与贡献
夏衍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
• 杰出的剧作家、导演、评论家
• 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衍在电影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推动了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发展
• 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夏衍的剧作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混政治于艺术的成功范例

夏衍的剧作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混政治于艺术的成功范例

夏衍的剧作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混政治于艺术的成功范例
夏衍(1894-194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剧作混合了政治与艺术的元素,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成功的范例。

夏衍的作品主要以戏剧形式呈现,揭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夏衍的创作被称为“理论剧”,他通过创作剧本来传达自己对社会变革、政治操控和人民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通常包含有政治、历史、社会议题,并与艺术手法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具有影响力和深度。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富岳百景图》,这部剧作探讨了上海商界的堕落和道德沦丧,以及个体与家族之间的矛盾。

在此作品中,夏衍将政治、社会问题与个人命运相结合,着重揭示了上层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人性堕落。

夏衍还创作了一系列关注工农大众的作品,如《碧云村》、《踢足球的乞丐》等。

这些作品通过讲述农民、工人等底层人民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呼吁改变现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尽管夏衍的作品中混合了政治与艺术的元素,但他的艺术触角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宣传,他的写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戏剧冲突和张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夏衍的剧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混政治于艺术的成功范例,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现
实的关注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的作品通过刻画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也为后来的剧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夏衍的朋友多:周总理、陈毅 、钱锺书、杨绛、李 健吾 等。 二、夏衍产量多 :有话剧、电影剧本(改编)、杂文、 随笔、补白 、通讯、政论、时评 、报告文学及翻译等 大量作品。 三、夏衍涉及的领域多: 他在电影、戏剧、小说、翻译、新闻、杂文诸多样式以 及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都 是干一行,精一行。 • 他曾经对李健吾说:“戏剧电影对我是业余创作,我的 主业是记者。”到晚年,他把珍藏了大半生的宝贵文物 全部捐给了国家(其中有多幅齐白石的画)。 •
夏衍 - “三多”
• 夏衍为什么在文化界享有那样崇高的威望? 简单地说,他资格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入党,解放后应是兵团级),阅历广(长期做 地下工作,还蹲过“四人帮”的八年零八 个月的监狱)。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平 易近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体概括一 下,夏衍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多”。
上海屋檐下
剧情简介 剧本描写了被捕入狱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他到好友 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 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 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和匡 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 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匡复理解、原谅了他 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 与伤感,留言出走。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 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 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 “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上海屋檐下》 - 艺术结构
• 剧本巧妙地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 同时展现了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五家住户的命运,生动地刻划 了一群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都市中心的小市民和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五家是林志成家、黄家楣家、李陵碑家、 施小宝家和赵振宇家。五户之间,既无血缘联系,又无历史的恩 怨,各户有各户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故事。这些故事,时而齐头并 进,时而交叉进行,在时断时续中有条不紊地展开着。但它们之 间又并非毫无主次。 • 情节基本以林志成一家为主,以匡复、彩玉和志成三人之间复杂 的经历和爱情纠葛贯串全剧,将失业的大学毕业生黄家楣、痛失 爱子的孤老头李陵碑、被迫卖身的施小宝三家的苦难命运交织其 间,并以乐天派中学教师赵振宇夫妇的苦中作乐的生活为穿插转 换的交叉点,使丰富多彩、悲喜交集的剧情,在严密的布局中, 井然有序、波澜起伏地走向高潮,展现出未来的曙色。全剧宛如 一幅自然和谐的真实社会风俗画,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 了作者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夏衍 - 代表作
•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 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 响。 •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 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 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 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 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 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 著。 • 所著话剧剧本有《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 春秋》、《方草天涯》等。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 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 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 这是一个发生在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的 故事。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 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漏的声音,但是说不定 一分钟之后,又会透出不爽朗的太阳。空气 很重, 这种低气压也就影响了这些住户们的心境。从他 们的举动谈话里面,都可以知道他们一样地都很 忧郁,焦躁,性急。
正是在如此“梅雨”中,夏衍描写了“上海屋檐 下”一夏衍电影文学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国家一级奖, 是中国电影文学的最高奖,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 电影局、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 本规划策划中心承办。 1996年,中宣部提出“要下大气力抓好剧本的创 作”,建立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设立夏衍电影 文学奖是两个主要措施。夏衍电影文学奖每年评选 一次,首届评选结果于1997年5月揭晓。从第六届 夏衍电影文学奖开始,除继续设立优秀剧本奖外, 还增设了“青年优秀剧本奖”和“少年儿童题材优 秀剧本奖”。
多样身份的夏衍
•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 族,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 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是中国新 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 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 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 社会活动家。1995年2月6日在 北京逝世,终年95岁。1994年 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 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在人 们的眼里,夏衍是“中国的契诃 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