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先生作品简介
吴家荣《阿英著作年表》补遗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4期 8
V0 . 8 No 4 12 .
丽 水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LI HUIUN VE I Y S I RS T
20 06年 8月
Au . 0 6 g 20
吴家荣 《 阿英 著作年表》 补遗
叶 烨 2 ,
(. 1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 系. 上海 2 0 6 2 丽水学院 人文学院, 0 0 2;. 浙江 丽水 3 30 ) 2 00
i t v r a ao u so n r s Th n e & Hit rc l a e i l OfS re i e eNe L t r - n o e e y c t lg e f Ah Yi g wo k .“ e I d x s o ia M t r s e isOf a Ch n s w i a e tr a d u e” n “Th t l a ao u sOfC i e e mo e ie a u e .Th s o k ih we ec mp ld fo t e e To a t lg e h n s d m L t r t r ” C o eb o swh c r o i . r m h e
o i rt r n itrc l tras nt i p p r,h u h rty op o et a n st ejs mpl fl e au ea d hsoia e il.I hs a e t ea to rst rv h t Yigwa h tc t ma Ah u o i -
《朝花夕拾》主要情节
《朝花夕拾》主要情节《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朝花夕拾》故事从作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开始。
他提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因为桂花的香味让他回忆起童年。
他还描述了他小时候家乡的一些场景和人物。
第二部分:《阿英》阿英是作者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他们时常玩在一起。
然而,阿英的家庭非常贫困,最终被迫卖身为妾。
这一部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第三部分:《荷塘月色》塘中的荷花是作者年轻时追求的象征,他曾爱慕一个姑娘,可惜由于社会压力和阶级差异,他们的爱情最终破裂。
这一部分表达了爱情的苦涩和社会的束缚。
第四部分:《故乡》作者回忆起自己离开故乡后的种种变化,他描述了乡村的土地被蚕食,人们的生活变得困苦。
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贯穿整个故事。
第五部分:《白光》这部分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去看电影的经历。
作者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这一部分得以体现。
第六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分详细描述了作者参观书店的经历,他追求知识和文化,但很多书店限制了贫苦人民的接触。
作者的思想和社会触动在这一部分得到了展示。
第七部分:《石头记别裁》这部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的评论,作者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对其进行剖析。
他认为《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软弱和崩溃。
第八部分:《我和地坛》这部分描述了作者和地坛的故事。
地坛在作者的记忆中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朋友一起在地坛游玩的场景。
总结:《朝花夕拾》主要通过回忆和故事来展示鲁迅先生的成长和对社会的思考。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各种问题。
这部散文集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六年级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
六年级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我们六年级必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总结六年级朝花夕拾的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了解鲁迅和《朝花夕拾》1.1 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1.2 《朝花夕拾》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以描写他童年和少年时的往事为主要内容。
二、掌握作品中的重要人物2.1 鲁迅:主要作者兼讲述者。
2.2 鲁迅的家庭成员:如父亲、母亲、兄长等。
2.3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比如鲁迅的老师、同学、乡亲等。
三、熟悉作品中的重要情节3.1 “假话”:描述了鲁迅与老师相遇后,用聪明才智化解窘境的故事。
3.2 “阿长浮沉”:揭示了乡村社会的黑暗与冷漠。
3.3 “故乡”:写了夕阳下鲁迅怀念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情景。
3.4 “这不是我的手”:揭露了鲁迅经历的残酷事件,并表达了对社会陋规的不满。
3.5 “阿英”:描绘了鲁迅与一个受压迫的乡村女子的故事。
3.6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被欺压者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3.7 “一件小事”:通过揭示小事中的伟大,表达了对勇敢坚强个体的赞美。
四、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4.1 爱国情怀:作品中揭示了鲁迅对国家的关注和对中国社会的不满。
4.2 批判传统观念:作品中对旧传统社会的黑暗和愚昧进行了批判。
4.3 揭露社会矛盾:作品中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4.4 倡导现代思想:作品中反映了鲁迅对科学、民主和人性的尊重与追求。
五、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5.1 简练明快的文字风格: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让作品更具震撼力。
5.2 对比和反衬:通过对比和反衬,凸显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5.3 生动的描写:作品中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
5.4 幽默与讽刺: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使作品更富有张力。
六、背诵重要片段和名句6.1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包含了十篇文章。
这些文章描写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以下是对这十篇文章的简要介绍:
1.《藤野先生》:描写了作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对一位私塾先生的记忆和感慨。
2.《故乡》:描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以及对家乡变迁和现实的观察和反思。
3.《阿英》:描写了作者与一位老妇人的交往,以及对她的生活和处境的关注和感悟。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作者在少年时期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和人物,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5.《记忆的园地》:回忆了作者在上海的一处老式住宅,以及对这个有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的感悟和思考。
6.《茶馆》:描写了作者在茶馆里遇到的各种人物和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观察和反思。
7.《且介亭杂文》:介绍了作者为报社撰写的一些杂文,以及对社会问题和时局的批判和反思。
8.《风筝误》: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为追逐风筝而误了功课和机会,以及对人生选择和抉择的思考和领悟。
9.《花边文学》:分析了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问题和局限,并提出了对文学的一些新的要求和期望。
10.《朝花夕拾》:回顾了作者的创作历程和成就,以及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和看法。
这十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风采,对于把握他的文学和人生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阿英对新文学史料构建的开创之功r——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
阿英对新文学史料构建的开创之功r——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赵连昌;李广【摘要】阿英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奠基之作.它无论在确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还是在构建该学科的研究框架、确定该学科的具体研究内容方面,都起到了发凡起例的先导作用.【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8页(P87-94)【关键词】阿英;编辑出版;新文学史料学【作者】赵连昌;李广【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省济宁市信访局,山东济宁 27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阿英既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收藏家,又是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
《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各卷的编选,有赖于他提供的丰富坚实的史料文献的支撑。
因而,阿英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以下简称《史料·索引》)卷编辑的最佳人选。
在编辑《大系》的过程中,阿英是尽了很大努力的。
由于社会动乱,战火频仍,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损毁比较严重;有些出版物阅读范围小,发行量少,不易找到;更有的人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典籍不如古籍那么有收藏价值。
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流失。
在赵家璧发起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后,连那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如鲁迅、茅盾、郑振铎等人都感到原始材料难觅。
他们在应约的同时几乎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要求——由赵家璧或良友公司提供材料。
鲁迅先生在接受邀请时表示:“假如真找不到别人,就由我来担任也可以。
但有一个条件,许多刊物如《新潮》和《新青年》等手头都没有,必须由良友公司负责供应。
”[1](P227)茅盾也是要求提供编选材料,他说:“因为文学研究会名下的作品登在《小说月报》和《文学周刊》上的,我手头有,而散见于各分会办的刊物上或其他非文学研究会办的报刊上的,我没有。
阿英
在抗战爆发之初,阿英的戏剧作品中集中出现了这样一群女性形象:她们在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关键 时刻,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的捐献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资助救援物资;有的慰问战士,做好后勤保障工 作。
人物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餐地跑前线、写报道,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中国现代文学家夏衍评)
人物经历
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芜湖。1905年,在家识字。1908年,进入私塾,接受封建的启蒙教育。1910年, 被送入徽州小学接受资产阶级新学教育,但因学校时停时办,后被送入较稳定的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触到西方 的先进文化。1912年,与小学同学李克农一同进入省立第一商业中学读书。一学期后,又转到美国来复会办的萃 文中学读书,并阅读了《青年杂志》等进步书刊。
个人生活
阿英的父亲钱聚仁是个修钟表的个体手工业者,一生勤俭,为人耿直。靠着节俭的生活、勤勉的工作,钱聚 仁慢慢攒了一笔钱,先后在弋江桥的南岸盖了一幢二层的楼房,在北岸买了个店面。
阿英的母亲姓张,是个子卖席人家的大女儿,家境十分贫寒。嫁给钱家后,一直吃苦耐劳地协助丈夫持家育 女。
阿英五个月时,母亲不幸患病身亡。三岁时,阿英有了继母。继母也姓张,家境也清贫,从小给人当童养媳, 因而也能艰苦持家。阿英的继母虽也是贫苦出身,但心胸狭隘,对前妻的三个子女并不好,常常无端打骂他们, 这也使阿英从小萌生了反抗压迫的意识。
2000年6月29日,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阿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中国文联有关领导、文艺界人士 和阿英的亲朋友好近百人出席了大会。
感谢观看
1918年,在姐姐和同学的资助下,只身去上海深造,进入了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读书,希望将 来成为工程师,实业救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阿英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政治风暴中去:被同学们推 为代表,参加了上海学生界联合会;与国立交通大学的学生邹韬奋一起编辑学生会的《日刊》;鼓动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抗议政府卖国行为;强烈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罢免三个卖国贼。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简论阿英的藏书与目录学贡献
简论阿英的藏书与目录学贡献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邨,又名钱德富,安徽芜湖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史家和藏书家。
少年时在家乡读书。
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
1930年加入“左联”,曾任常委,又任中国左翼同盟常委。
抗战期间,留在上海,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了重要资料,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稿,并设法出版。
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
1941年全家转移至苏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
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文革”受追害。
1977年患癌症逝世。
其代表作品有《碧血花》、《李闯王》、《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阿英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百科全书式作家。
他不但在革命文学批评、历史剧、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其革命古典主义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使之成为现代中国左翼文艺的理论闯将;而且,他还是一位广有影响的近代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藏书家、史家,对档案学建设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说起阿英,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近代文学史家,而知道他在我国藏书和目录事业上的贡献的人并不多。
阿英是中国现代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为藏书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巨大的财力。
阿英的散文《海上买书记》、《西门买书记》、《城煌庙的书市》、《浙东访小说记》、《苏常买书记》等,生动地记叙了他寻书、买书的酸甜苦辣。
阿英只要手里有钱,就要到书市去,大大小小的书店,他没有不熟悉的,他说起书店来也如数家珍。
苏浙一带的书价低,罕见的书也多,阿英便常常前去访书,有时一两天,有时七八日。
沿途每到一地必先访书,一次他到达苏州时,书商们已收了市,有的人家连灯也都熄灭了,他便挨户敲门,看了几家,时间太晚了,连门也敲不开了。
最新-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精品
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阿英是继胡适和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计划、有系统地研究近代文学。
阿英是在近代文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
赢得了近代文学研究界极大的尊敬。
一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二是编写书目;三是研究论著。
下面依此顺序略加叙述。
一编辑与出版中国近代文学资料。
近代文学的下限距离今天还不足一个世纪,但由于学界对这段文学研究的忽视,近代文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已成为研究中最大的困难。
近代文学研究资料有三大特点量大、分散,且多未整理,这点和古代文学资料的固有基础和生存状态不同。
古代文学由于研究历史长,关注的人多,资料积累比较丰富,总集、全集、别集都有出版,也较容易找到。
近代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许多作家的文集从未出版过,即使已经刊刻的,有些今天也已很难看到,而大量的小说、戏曲、诗歌、翻译文学的文本又散布在数百种报刊杂志上,查找、搜集、整理的难度是很大的。
为解决此困难,阿英先后编辑了《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两套丛书。
前者包括《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和已整理未刊行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补编》,后者包括小说戏曲研究卷、说唱文学卷、小说四卷、传奇杂剧卷、域外文学译文卷、俄罗斯文学译文卷,此外尚有已编好未出版的文学论卷、诗词卷、散文与杂文卷,全部《丛钞》共12卷,500多万字。
加上《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阿英编辑近代文学作品约800万字。
二编写近代文学书目。
阿英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
他编写的书目,很大一部分是据自己的藏书完成的。
这样编出的书目和一般的参考、综合前人的书目或著作而编的书目大不相同。
这样的书目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因材料大多有实物目验,保证了书目的可靠与准确;二是有藏书参照,在甄别、分类和记载版本情况方面会避免很多想当然的错误。
高春花丨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校正举隅
高春花丨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校正举隅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校正举隅高春花高春花,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清代女性文学及庚子事变文学研究等。
摘要: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在收录庚子事变文学相关作品方面的首录之功毋庸置疑,不过,由于编选年代、编选思想等方面的限制,该书存在一些标注与著录等方面的疏漏,拟以诗歌卷为校勘对象,结合相关古籍原典及一些研究成果对《庚子事变文学集》诗歌卷中存在的作者、作品误标,所收作者、作品年代不符等问题逐一校正,同时对该书存在的同一作者分见两处,删除、部分删除诗歌原注或将原注直接移到注释以及作者题款、诗歌重组、诗歌异文等著录方面的问题一并分列,旨在阐明这部集子是一部含有选者编选观念的选集,在使用此书作为资料来源时需仔细甄别。
庚子事变相关的诗歌研究不能仅以此书为资料依据,全面的搜集、整理庚子事变诗歌亟待进行,全面的掌握相关的资料方是研究的起点。
关键词:《庚子事变文学集》;校勘;选集阿英的《庚子事变文学集》是“近代反侵略文学选本最初试编之作”①,相关研究多以此书为研究基础资料,其筚路蓝缕之功自然不可泯灭。
在查阅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庚子事变文学集》所收作家作品在著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使用此书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否则会以讹传讹,不辨本源或者据此得出有偏差的结论。
一、标注不当(一)作者、篇题辨误1、《拟杜》作者不是陈天锡而是宝廷《庚子事变文学集》收《拟杜》“兵车”一诗(196页),作者标注为陈天锡,但该诗作者为宝廷。
宝廷(1840-1890),晚号偶斋,著有《偶斋诗草》②,此诗收在卷上。
高拜石在《古春风楼琐记》记载该诗大约作于光绪六年庚辰前后,时“法国对安南步步紧逼,日本对朝鲜也是势在必得,不断制造事件,俄国对伊犁,更是翻云覆雨”③,宝廷有感于清廷主战主和、各分壁垒之情形有感而作。
此诗写作时间与阿英所收范畴不符,作者标注也有误。
邹牧仑《乾坤再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历程》④一书在卷首引用此诗,指出这首诗的作者是宝廷,但仍将这首诗列为庚子事变时期的作品论述。
朝花夕拾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
朝花夕拾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读者们心中或许有各种不同的答案。
本文将从“范进中举”、“阿英”、“狂人日记”这三个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并分析其引人入胜的原因。
首先,就“范进中举”一则故事而言,它以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故事中的范进是一个勤奋好学的穷苦书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中了举人。
然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他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反而被排挤和歧视。
这个故事情节让人对社会的不公与努力的价值产生反思,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故事集中的“阿英”一则故事也十分引人入胜。
通过描写一个卑微女子的生活经历,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故事中的阿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女子,她饱受社会的压迫和欺凌,最终经受不住心灵的摧残而自杀。
阿英的悲剧命运和对生活的无尽绝望打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深思。
最后,无论从情节设置还是读者的共鸣度来看,“狂人日记”中的情节都极具吸引力。
狂人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对社会种种荒谬现象的痛苦思考和无奈抗争。
这个角色的设定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旧社会人们行为方式的不满,通过狂人的嘲讽与批判,揭示出种种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诞,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狂人的思考引人深思,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总而言之,《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情节各有特色,而选择其中一个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非易事。
不同的读者对于不同的故事情节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
无论如何,这本散文集中的每个故事情节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触发人们的思考,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孤岛时期阿英及其他作家历史剧中的女性叙事
孤岛时期阿英及其他作家历史剧中的女性叙事【内容提要】本文以上海孤岛时期阿英等创作的历史剧的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从女性角色成为戏剧冲突的主导、女性在戏剧中的精神态势,女性救国故事中的风尘女性和美女喋血等等方面,分析了女性角色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的戏剧功能。
并从民族主义思想成为这些历史剧中人物的道德底线,良家妇女在这类故事的缺位等等现象,揭示出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并提出战争对这类戏剧故事的独特作用。
一以女性为叙事重心的孤岛历史剧在抗战戏剧运动中,较早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是1937—1941年间上海孤岛剧运中的明末题材历史剧。
1937年初冬,欧阳予倩取孔尚任《桃花扇》传奇改编为京剧在上海演出,此可以为此后孤岛时期晚明题材历史剧盛演的开场。
阿英在1939年写了《碧血花》,此剧初以《明末遗恨》之名由上海剧艺社在“璇宫”上演。
其后他还写有《海国英雄》、《悬岙神猿》、《杨娥传》等以明末故事为题材的剧本,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历史剧作家。
其它知名编剧的晚明历史剧众多;如蒋旗《陈圆圆》,周贻白编剧的《李香君》,吴永刚的《董小宛》,佚名的《费宫人》和《绝代佳人》,《秦良玉》等等。
吴梅早年编剧的表现瞿式耜坚韧抵抗清军《风洞山传奇》得以翻演。
一时间,明末戏成为孤岛剧作家最关注的题材。
此外,一些明清作家有关晚明的戏剧如《桃花扇》等等也被改编成不同的版本,甚至南明奸相阮大铖编制的《燕子笺》也是当时舞台热演的剧本。
明末题材历史剧的盛演有其独特的背景。
上海成为孤岛以后,现实环境如同是重演的晚明历史,这样,晚明抗清故事和追忆往昔的儿女故事,自然容易引起公众共鸣。
同时,上海孤岛的生活环境的窘仄,也使现实题材的创作产生困难,迫使“孤岛上海一息未绝的演剧运动不得不向历史寻求表现意志的题材”①。
当时的评论者刘念渠对此还说过:“历史剧题材的选择,不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而是客观环境的具体反映,剧作者针对了客观环境的要求,而提出历史人物做典范,殷鉴或对照。
阿英的作品
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
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
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
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人物简历现代著名剧作家、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评家。
著有诗歌、小说、散文,尤以戏剧成就最高,有历史剧《李闯王》、《碧血花》等。
有文集《阿英文集》等。
代表作《郑成功》,《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
1946 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
一生著述丰富,涉及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戏剧、电影文学史、美术史等多方面,又重视俗文学及曲艺资科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在弹词方面曾著有《弹词小说评考》、《女弹词小史》等。
有关小说、弹词的著述,今己搜集在《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等著作中出饭。
编集的《晚清文学丛钞》、《鸦片战争文学集》等著作中,都有曲艺、弹词作品及资料。
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
辑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他在话剧创作上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上海“孤岛”时期的创作的三大“南明史剧”确立的,包括《碧血花》(1939,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海国英雄》(1940,又名《郑成功》)与《杨娥传》(1941),这一系列剧作在上海“孤岛”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
《碧血花》写秦淮名妓葛嫩娘为了促使留恋她的明将孙克威前往福建与唐王共图抗清大计,几欲自刎,而后与孙克威一同投奔义军,英勇抗敌。
散文家:阿英(中国)人物简介
阿英散文• 文笔简练,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 善于运用方言词汇,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阿英散文的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与具体的事物相比,使作品更具形象性 • 拟人: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作品更具生动性 • 排比: 通过重复相似的句式,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如何理解阿英散文的思想内涵 • 通过阅读阿英的散文作品,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众 疾苦的关怀 • 通过阅读阿英的散文作品,理解其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 和歌颂 • 通过阅读阿英的散文作品,理解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文 化运动的探索
如何阅读阿英散文以提高文学 素养
• 如何阅读阿英散文以提高文学素养 • 选择阿英的代表作品进行精读,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魅力 • 结合阿英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价值 • 多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散文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审 美能力
阿英的创作生涯与主要作品
阿英的创作生涯
• 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也涉足小说、戏剧等领域 • 作品多以描绘民间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
阿英的主要作品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风情 画卷 • 《背影》: 以父亲为题材,表现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 《荷塘月色》: 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展现了阿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情感抒发
阿英散文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阿英散文的文化内涵
• 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和对民间信仰的描绘 • 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变革,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 展现了阿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对人性的关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人生无处不江湖——阿英小说简论
一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小说家们用如椽大笔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心中世界———江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带中,大侠们肩负着匡正秩序、维系平等的重任,英雄们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邪不胜正是江湖中人所期待的理想图景。
这是一个自由浪漫的“理想国”,其自在自为的文化本质十分符合人们对社会的期许和想象。
武侠小说家所醉心营造的江湖也因之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不已,心生向往。
阿英的中篇小说《江湖行》虽以“江湖”命名,但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的却是日常生活化的江湖,是远离了血雨腥风却仍然暗流涌动的江湖,是现代江湖的另一重风貌。
这是从高校教师郑阙的视角铺展开来的一幅学术界江湖图:窘迫的职称评定、尴尬的校友会面、荒诞的酒桌对谈、光怪陆离的“江湖”场所、妖娆却疲倦的风尘女子。
此江湖已非是曾经那片少年扬鞭策马,女儿顿首回眸的净土了。
郑阙也非济世的大侠,而是夹在其中无所适从的“反侠士”———一个浑浑噩噩、无从施展拳脚的“多余人”。
其身边的章院长、尚红孩等人,更像是对江湖群雄的反面刻画,旨在着力讽刺这些失去理想、失去本心的“江湖人”。
实际上,无独有偶。
关于描绘学术乱象的小说,可以上溯至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借助于犀利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深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群像,批判了当时利欲熏心的世俗风气。
而后,值得一提的便是钱钟书的精品力作《围城》,它同样以学术界虚伪的知识分子为靶心,向他们毫不留情地投向了极具杀伤性的“标枪”。
因此,《围城》亦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而阿英的小说《江湖行》也将笔触伸至现代高校之中,极尽能事地描绘了一幅高校生态圈的乱象。
比之这两部经典之作亦有传承神韵之妙。
二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将小说的背景放置在高校之中,从校内职称材料递交与评定的场面和郑阙与校友尚红孩吃饭娱乐两条线索展现了“高校江湖”之形貌现状。
阿英以其对学术界现状的敏感度和熟知程度灵敏地捕捉到高校生态圈中蝇营狗苟的一面,同时又将这一大环境之下学生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直观地展示与表达出来,读之耐人寻味。
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的著录和分期论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No.4,2000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 ION)2000年8月Aug.,2000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的著录和分期论略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州510631)摘 要: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并根据作者新发现的资料,对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的数量作了重新估计,第一次对近代传奇杂剧的创作情况进行了细致说明:今存近代传奇杂剧剧本当在420种以上。
近代传奇杂剧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近代前期,1840 1901年;近代中期,1902 1919年;近代后期,1920 1949年。
这三个阶段的传奇杂剧,既表现出发展过程中一定的连续性,也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戏剧史特质。
近代是传奇杂剧最后一个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在中国戏剧史上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近代;传奇杂剧;现存数量;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I207 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0)04-0061-06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近代传奇杂剧,为方便下面的讨论,有必要首先对近代!的时限作一个规定。
目前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范围比较通行的规定,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年 1949年),约1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对中国近代文学!范围的规定,通常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1840年 1919年),约80年左右。
本文对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范围的确定,一方面考虑历史学界、文学史研究界对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文学的一般界定,另一方面着重考察传奇杂剧自晚清以后至最终消亡阶段的实际状况,从而把研究范围确定在鸦片战争爆发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历史时期内,换句话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传奇杂剧。
一、关于近代传奇杂剧的著录(一)几种重要曲目著作、工具书的著录情况关于近代传奇杂剧的数量和剧目情况,向来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统计。
阿英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阿英作家简介:阿英(1900.2.6-1977.6.17)安微芜湖人。
原名钱德富。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
少年时在家乡读书。
青年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
1930年加入“左联”,曾任常委,又任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委。
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
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文委书记。
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文联主席,兼任《民间文学》主编。
“文革”受迫害。
1977年患癌逝世。
一生著述,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杂文、文评、古籍校点等共有160余种。
《晚清小说史》等有日译本,德译本。
《李闯王》有捷克译本。
著作书目:《现代中国文学作家》(1-3卷,评论)1928一1930,泰东;增订后改名《批评六大文学作家》,1932,亚东《欢乐的舞蹈》(小说戏剧集)1928,现代《麦穗集》(散文集)1928,上海落叶书店《流离》(日记)1928,亚东《暴风雨的前夜》(长诗)1928,泰东《饿人与饥鹰》(诗集)1928,现代《革命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28,上春野书店《一条鞭痕》(中篇小说)1928,泰东《义冢》(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白烟》(短篇小说集) Ip28,现代《荒土》(诗集)1929,泰东《现代文艺研究》(评论,又名《力的文艺》)1929,泰东《作品论》(评论)1929,上海沪淀书店《玛露莎》(短篇小说集)1930,现代《文艺批评集》(评论)1930,神州《文艺与社会倾向》(评论)1930,奏东《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上海南强书局《创作与生活》(论文)1932,良友《现代中国文学论》(论文集)1933,上海合众书店《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上海南强书局《夜航集》(杂文集)1933,良友《小说闲谈》(札记、考证)1936,良友《海市集》(论文集)1936,北新’《弹词小说评考》1937,中华《晚清小鼓史》1937,商务; 1955,作家;1980,人文《春风秋雨》(话剧)1937,一般书店《抗战期间的文学》(论文集)1938,广州战时出版社《碧血花》(剧本,又名《明未遗恨》)1939,上海国民书店;后改为四幕剧,1957,戏剧《群莺乱飞》(话剧)1939,上海现代戏剧社《五姊妹》(话剧)1940,上海亚星书店《桃花源》(话剧)1940,上海亚星书店《海国英雄—郑成功》(话剧)1941,上海国民书店《不夜城》(话剧)1941,上海剧艺出版社《洪宣娇》(历史剧)1941,上海国民书店《李闯王》(历史剧)1948,东北《杨娥传》(话剧)1950,晨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图画史话》1957,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晚清文艺报刊述略》1958,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小说三谈》(札记、考证)1979,古籍《阿英文集》1979,香港三联《阿英剧作选》1980,戏剧《阿英散文选》1981,百花《小说四谈》1981,古籍《阿英美术论文集》1982,美术《敌后日记》(上下册,长篇小说)1982,江苏人民《小说闲谈四种》1985,古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英 - 中国内地作家、文学理论家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
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
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
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阿英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
肄业于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
青年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倡导无产阶级文学。
1930年冬,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工作,在“左联”成立大后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和执委会常委,后又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务。
193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小组”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
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1946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
一生著述丰富,涉及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戏剧、电影文学史、美术史等多方面,又重视俗文学及曲艺资科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在弹词方面曾著有《弹词小说评考》、《女弹词小史》等。
有关小说、弹词的著述,今己搜集在《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等著作中出饭。
编集的《晚清文学丛钞》、《鸦片战争文学集》等著作中,都有曲艺、弹词作品及资料。
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
辑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1977年6月17日逝世。
电影创作1932年,与夏衍等人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顾问。
他是1933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员之一。
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列入“赤色作家”通缉名单。
1934年被迫退出明星公司。
先后和夏衍等人合作改编、创作电影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三姊妹》、《女儿经》等,还独立创作了电影剧本《丰年》,发表了《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以及《电影批评上的二元论倾向问题》等文章。
"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戏剧活动,与夏衍共同负责上海《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同时,合作写了国防电影剧本《华北的黎明》。
1941年后,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先后在新四军军部、一师、三师工作,主编《新知识》及《盐阜日报》副刊,1946~1948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
剧作《时代的儿女》、《盐潮》1933/《三姊妹》、《女儿经》1934。
文学创作阿英阿英于1927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
这方面的文章,先后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1928;第2卷,1930)、《力的批评》(1929,1930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作品论》(1929)、《文艺批评集》(1930)、《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论批评家。
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后出版。
1930年阿英先后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务委员。
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同时,开始搜集、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着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谈》(1936)、《海市集》(1936)等。
30年代初期,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参加电影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阿英坚守在上海文化阵地的岗位上。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建国后修订新版改名《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初稿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1941年冬,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创作了历史剧《李闯王》。
抗日战争胜利后,阿英先后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阿英主要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同时孜孜不辍于著述,特别在访求、发掘、整理、研究近百年来的文化史料方面,有很大贡献。
他先后着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晚清文艺报刊述略》(1958)、《小说二谈》(1958)、《晚清文学丛钞》(含9卷19册,1960~1962)、《红楼梦戏曲集》(1978)、《小说三谈》(1979)等。
此外,尚有《阿英文集》(1979年香港版,1981年北京版),收1927至1977年50年间短篇文章百余篇,其中一部分是散佚在报刊上未曾辑印成册的作品。
阿英对于中国近代、现代文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绩卓著。
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数量丰饶,其中已成书的达70余种。
评价阿英阿英最初以勇猛的评论家姿态出现于文坛。
20年代起先后对五四时代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叶圣陶及后来的张资平、徐志摩等作家写过评论。
对于现代小品文的研究也很具特色。
此外,还对高尔基、普希金、席勤、肖伯纳、大仲马等外国作家进行了评介。
这个时期的著述有《现代中国文学作家》、《力的批评》、《文艺与社会倾向》、《文艺批评集》等。
他的创作以话剧成就最大,《碧血花》写明末秦凑准名妓葛嫩娘,在南京沦陷时,勇赴国难,壮烈牺牲。
解放战争时写的话剧<李闯王>颇有影响。
其他较著名的剧本还有《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对文化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对晚清文学的探索研究用力甚勤,涉猎典籍之广,搜集材料之细,在国内堪称独步。
《晚清文学丛钞》等皇皇巨帙的问世,填补了文学研究资料的空白。
阿英是继胡适和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计划、有系统地研究近代文学。
阿英是在近代文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
赢得了近代文学研究界极大的尊敬。
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二是编写书目;三是研究论著。
作品《现代中国文学作家》(1-3卷,评论)1928一1930,泰东;增订后改名《批评六大文学作家》,1932,亚东《欢乐的舞蹈》(小说戏剧集)1928,现代《麦穗集》(散文集)1928,上海落叶书店《流离》(日记)1928,亚东《暴风雨的前夜》(长诗)1928,泰东《饿人与饥鹰》(诗集)1928,现代《革命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28,上春野书店《一条鞭痕》(中篇小说)1928,泰东《义冢》(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白烟》(短篇小说集)Ip28,现代《荒土》(诗集)1929,泰东《现代文艺研究》(评论,又名《力的文艺》)1929,泰东《作品论》(评论)1929,上海沪淀书店《玛露莎》(短篇小说集)1930,现代《文艺批评集》(评论)1930,神州《文艺与社会倾向》(评论)1930,奏东《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上海南强书局《创作与生活》(论文)1932,良友《现代中国文学论》(论文集)1933,上海合众书店《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上海南强书局《夜航集》(杂文集)1933,良友《小说闲谈》(札记、考证)1936,良友《海市集》(论文集)1936,北新’《弹词小说评考》1937,中华《晚清小鼓史》1937,商务;1955,作家;1980,人文《春风秋雨》(话剧)1937,一般书店《抗战期间的文学》(论文集)1938,广州战时出版社《碧血花》(剧本,又名《明未遗恨》)1939,上海国民书店;后改为四幕剧,1957,戏剧《群莺乱飞》(话剧)1939,上海现代戏剧社《五姊妹》(话剧)1940,上海亚星书店《桃花源》(话剧)1940,上海亚星书店《海国英雄—郑成功》(话剧)1941,上海国民书店《不夜城》(话剧)1941,上海剧艺出版社《洪宣娇》(历史剧)1941,上海国民书店《李闯王》(历史剧)1948,东北《杨娥传》(话剧)1950,晨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图画史话》1957,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阿英文集》1979,香港三联《阿英剧作选》1980,戏剧《阿英散文选》1981,百花《小说四谈》1981,古籍《阿英美术论文集》1982,美术《敌后日记》(上下册,长篇小说)1982,江苏人民《小说闲谈四种》1985,古籍翻译书目《劳动的音乐》(短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2,上海合众书店《母亲的结婚》(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5,上海龙虎书店《高尔基名著精选》1947,上海新书局《我的教育》苏联高尔基著,1948,上海新陆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