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主要著作
夏衍文学报告
夏衍文学报告夏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娴熟的艺术表达而广受赞誉。
今天,我们将对夏衍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进行一次详细的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位杰出作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作为一位文学家,夏衍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的小说作品具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能够真实地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例如,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以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深入描绘了中国社会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夏衍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成功地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此外,夏衍也是一位热衷于文学评论的作家。
他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敏锐的触觉,对文学现象的剖析和评论极具深度和洞察力。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中揭示出的思想和见解,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文学评论中,夏衍经常纠正人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盲目追求形式的错误观念,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才是衡量一位作家价值的关键。
夏衍的作品和评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他多次获得中国文学评论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个人作品上,更在于他对于文学的研究和推广。
夏衍是中国作协理事和文学评论杂志《当代作家评论》的主编,他通过倾注心血于文学研究和编辑工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评论家,夏衍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坛。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
他的小说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世界读者所知晓,并且获得了多个国际文学奖项。
夏衍的文学成就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高度赞扬,成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重要代表。
夏衍的作品和文学评论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
夏衍的话剧剧本
夏衍的话剧剧本第一篇:夏衍的话剧剧本夏衍的话剧剧本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创青年夏衍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所著话剧剧本有《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方草天涯》等。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第二篇:夏衍杯投稿须知注意:所有编剧会员请在会员管理中心详细填写好自己的个人介绍,这样我们更好的为您推荐作品,因为很多影视公司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这个编剧写过多少剧本,写的剧本有没有被拍摄播出的,如果有的话成功率会大大提升,所以我们在推荐剧本的时候只有把编剧一起推荐才是最佳的效果,就算编剧没有作品拍摄播出的,如果简介写的好也是可以提高成功机会的,谢谢!在中国国际剧本网上传剧本、歌词、小说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注册为本网站会员,这是您在本网站的会员身份,请把用户名和密码牢记,因为每次登陆都要用到它。
小品、相声、话剧剧本投稿邮箱:**********************.cn栏目短剧、广告剧本投稿邮箱:******************.cn小说投、歌词稿邮箱:*********************.cn7、剧本格式如下:再好的剧本如果格式不正确,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会,因为每个影视机构他们都已经习惯了文字导演剧本,一看就很舒服的感觉,这样才有兴趣看下去,所以请编剧们多花一点点时间整理一下格式,将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夏衍先生著作书目
夏衍先生著作书目:《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订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愁城记》(话剧)3941,剧场艺术社《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心防》(话剧)1941,新知《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末林出版社《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章出版社《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芳草天涯》(话剧)3945,重庆美学出版社《劫余随笔》(杂文集) t948,香港海洋书屋《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夏衍剧作逊1953,人文《考验》(话剧)1955,人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夏衍选集》1959,人文《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生活。
题材。
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夏衍剧作集》(l-3册)1984—1986,戏剧《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
夏衍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乃熙。
浙江杭州人。
夏衍的父亲叫沈雅言,“夏衍”二字就取自父亲“雅言”的谐音。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文章的时代背景]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待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
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则刚刚壮大,条件极其艰苦:粮食短缺、物资匮乏、武器装备落后,面对种种困难,只有动手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齐心合力、团结奋战取得抗战的胜利。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饱含深情写下了《野草》这篇文章。
关于草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刘禹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李白《春望》草长莺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
--高鼎《村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夏衍
1935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追捕,避居在卡德路白俄公寓,期 间创作多幕剧《赛金花》和独幕剧《都会的一角》。1936年6月 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10月,与周扬等人开展救亡戏剧、电 影、音乐运动,撰写时事述评。1937年初春创作三幕话剧《上海 屋檐下》。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 立,夏衍当选为该协会理事。是月,经潘汉年介绍,他在上海见 到周恩来,从此以文化人的身份从事抗日统战和新闻工作。8月, 《救亡日报》创刊,任总编辑。1940年创作四幕话剧《心防》与 《愁城记》。1941年1月爆发“皖南事变”,夏衍撤离桂林赴香 港。4月参与创办《华商报》,任社务委员、党支部书记。12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受周恩来急电指示组织戏剧界转赴西南各 地。1942年4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 1944年8月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7年3月经香港抵达新加 坡,向华侨领袖陈嘉庚传达中共中央军政方针,并应陈嘉庚、胡 愈之邀请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6月,在香港《群众》杂 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在香港参与策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 任钱昌照起义。还参与策动国民党上海海关关长丁贵堂起义。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骨灰 撒入钱塘江,享年95岁。但他那丰富曲折的人生 经历和他留下的众多作品中间所闪烁着的人格风 采和人性光芒,是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的。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 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 《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 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 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 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创作《在烈火中永 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 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 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 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夏衍作品
[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夏衍等著.长短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4]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夏衍著.报告文学及其写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7]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夏衍著.夏衍近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9]夏衍著.生命之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0]夏衍著.夏衍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夏衍著.夏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夏衍,.夏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夏衍等撰.戏剧春秋[M].未林出版社.1943.[4]夏衍著.劫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5]夏衍著.蜗楼随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6]夏衍著.夏衍杂文随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7](苏)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夏衍著;陈坚选编.夏衍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9]夏衍著;倪墨炎主编.风雨故人情[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10](苏)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夏衍著;姜德明主编;李子云,林缦选编.夏衍书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夏衍著.中国杂文夏衍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夏衍.夏衍电影论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5]夏衍著.中国文库夏衍电影论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6]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2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7]夏衍著.生命之光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8]夏衍著.生命之光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9]夏衍.生命之光上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10]夏衍著.生命之光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夏衍著.生命之光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2]夏衍编著.影评与剧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夏衍著.生命之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4]夏衍著.夏衍代表作·上海屋檐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夏衍著.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夏衍.中国文库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文学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7]夏衍著.生命之光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8]夏衍著.生命之光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9]夏衍著.生命之光2版[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10]夏衍.夏衍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夏衍著.夏衍全集13 译者中[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3]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补木一中国文库文学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夏衍著.宣纸本连环画秋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夏衍著.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野草[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6]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夏衍.秋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9]夏衍著.夏衍选集第4卷杂文、散文[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0]夏衍著.夏衍选集.第1卷,小说、报告文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夏衍著.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夏衍著.天南海北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3]夏衍著.上海屋檐下三幕剧[M].国民书店.[4]夏衍编剧.电影文学剧本憩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夏衍著.动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8.[7]夏衍著.九儒十丐[M].1947.[8]夏衍著.包身工[M].工人出版社.1959.[9]夏衍著.长途[M].集美书店.1942.[10]夏衍著.考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夏衍著.夏衍代表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夏衍著.边鼓集[M].美学出版社.1944.[3]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4]夏衍改编.祝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5]夏衍著.包身工[M].离骚出版社.1938.[6]夏衍译.高尔基作品集奸细[M].1936.[7]夏衍撰.上海屋檐下三幕剧[M].开明书店.1949.[8]夏衍著.都会的一角[M].天下书店.1940.[9]夏衍著.日本的悲剧[M].上海:大时代出版社.1937.[10]夏衍著.劫余随笔[M].海洋书屋.1948.[1]夏衍著.血写的故事[M].黎明书局.1938.[2]夏衍编剧.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夏衍等著.创作的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4]夏衍著.复活第2版[M].开明书店.1951.[5]夏衍著.春寒第2版[M].人间书屋.1949.[6]夏衍著.离离草[M].辽东建国书社.[7]夏衍译.母亲高尔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夏衍著.夏衍选集第2卷剧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9]夏衍著.夏衍选集第4卷小说、报告文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0]夏衍撰.复活六幕剧[M].开明书店.1949.[1]夏衍撰.离离草四幕剧[M].开明书店.1949.[2]夏衍撰.芳草天涯四幕剧[M].开明书店.1949.[3]夏衍著.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夏衍著.自由魂[M].生活书店.1937.[5]夏衍著.电影论文集第2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6]夏衍著.夏衍剧作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7]夏衍等著.儿子去开会去了[M].未明社.1942.[8]夏衍著.法西斯细菌[M].开明书店.1946.[9]夏衍著.电影剧作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0]夏衍著.夏衍选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夏衍著.愁城记[M].开明书店.1946.[2]夏衍著.天下大变[M].野草出版社.1948.[3]夏衍著.法西斯细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5]夏衍著.小市民[M].新知书店.1940.[6]夏衍著.愁城记[M].文献出版社.1942.[7]夏衍编.芳草天涯[M].开明书店.1949.[8]夏衍著.懒寻旧梦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9]夏衍,水华原著.革命家庭[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10]夏衍撰.春寒[M].人间书屋.1949.[1]夏衍著.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夏衍著.戏剧春秋五幕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3]夏衍著.杂碎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夏衍编剧.电影文学剧本烈火中永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夏衍著.芳草天涯[M].美学出版社.[6]夏衍著.第七号风球一名,法西斯细菌[M].文聿出版社.1944.[7]夏衍著.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野草[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8]夏衍著.天上人间四幕剧[M].美学出版社.1944.[9]夏衍著.考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夏衍著.夏衍选集第1卷剧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祝福》
• 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
•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部作
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
《林家子》
• 以一个小商铺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 通过林老板的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抉择 -这部作
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夏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高电影剧本质量,培养电影人才等
• 他的贡献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 如关注市场、关注创新、关注人才培养等
• 他的观点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5
夏衍的传承与纪念
夏衍的子女与孙子辈在电影产业中的传承
• 曾获得过多个电影奖项,如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
• 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杰出代表”
02
夏衍的电影作品及其特点
夏衍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介绍
《烈火中永生》
• 讲述了共产党员江姐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
• 通过江姐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部
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 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坚持信仰
夏衍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 最初以诗歌、散文为主,后转向戏剧创作
•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夏衍的跨足电影界的契机
20世纪30年代,夏衍开始关注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
• 认为电影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夏衍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 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席等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摘要:一、夏衍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及主题三、《包身工》的内容概述四、《包身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正文:一、夏衍及其代表作品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报告文学家。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如《包身工》、《上海屋檐下》、《北京人》等。
其中,《包身工》是他于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二、《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及主题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等城市的纺织业蓬勃发展,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劳动者的血泪。
包身工,是当时纺织厂中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破产农民家庭,被带工老板以欺骗的手段带到城市从事繁重的无偿劳动。
夏衍在目睹了这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后,深感愤怒与同情,于是决定将他们的生活状况公之于众,创作了《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
作品主题是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呼唤社会关注和改变包身工的命运。
三、《包身工》的内容概述《包身工》以真实、详尽的数据和事实,描述了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工房、食堂和厕所。
在工房里,包身工们被迫进行长时间的繁重劳动,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
在食堂,他们吃的是糟糕的食物,卫生条件极差。
在厕所,他们被迫在狭小的空间里解决生理需求,生活环境恶劣。
这些描述展示了包身工们犹如奴隶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所受到的种种不公与虐待。
四、《包身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包身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许多人被作品中的真实描写所触动,开始关注包身工这个群体,呼吁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
同时,这篇作品也使夏衍成为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包身工》作为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包身工。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
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
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中文名,包身工。
作者, 夏衍。
创作时间,1935年。
作品简介。
《包身工》。
中国现代作家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夏衍写于1935年。
《包身工》一文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
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散文的一类。
是文艺通讯。
速写。
特写的总称。
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
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
可以写事。
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
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
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
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
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
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
但是这经后。
他就被工头盯住了。
从三月初到五月。
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
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在深入调查。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
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1929年末。
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
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
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
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
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侵占了我国东北后。
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
战后。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
(完整版)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完整版)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夏衍是本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话剧创作对知识分子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代,夏衍就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左翼戏剧运动。
1937年四五月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他抗战前话剧的代表作。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经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和郁闷的政治气候,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抗议。
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人物个个有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子和熟练的戏剧技巧。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上海屋檐下》:从1937年创作《上海屋檐下》开始,夏衍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上”。
在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怎样刻画人物性格这些方面,夏衍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明确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夏衍不像曹禺那样在雷雨般的激烈冲突中去展开人物性格,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夏衍曾经把自己的一组剧编在一起,题名就叫《小市民》,其中包括《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 即《上海屋檐下》)、《赎罪》、《娼妇》等五篇剧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主要以北京市民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夏衍则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
夏衍长期生活在上海洋场社会中,感受到这些小市民生活的痛苦,了解他们的弱点,同时也发掘出他们潜藏着的反抗的火星,正因为如此,能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他的《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窘困,悔恨,不平,牢骚,企望……,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磨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同时产生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
夏衍《包身工》的三种文本
夏衍《包身工》的三种文本
夏衍《包身工》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于1922年出版,是新
文学运动的象征。
这部小说把读者带入了一段社会变革历史,展示了新旧文化转换背后的社会冲突。
本文将分别从三种文本角度解读这部小说,即历史要素、社会角色和象征意义。
一、历史要素
夏衍的小说深刻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整
个改革开放前夕的时代氛围。
这部小说以包身工及其亲友为主要角色,把读者引入到反映社会矛盾的情节中。
在小说中,当事者立场不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包括封建传统与新时代的文化、历史的正义与现实的歧视、旧一代的压迫与新一代的追求等。
二、社会角色
在《包身工》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社会历史场景,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变革进程。
比如,李秉靖代表了新一代求新求变的青年,他以清洁、崇尚公平的态度,表达了新文化的风貌;母爱煜更是一位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深重的老一辈人,他以古老观念和保守行为,加以扼杀新文化发展;而包身工这一职业,更是一个社会角色,以苦难与芸芸众生相比,体现出了封建传统的社会分工。
三、象征意义
《包身工》中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夜晚的灯光象征着曙光;爬过藤蔓的李秉靖象征着直捣黄龙的勇气;家乡的河流则象征
着长久的回忆和情怀;还有被抛弃的苦海书,象征着几代人的精神压抑。
总之,夏衍《包身工》是一部经典小说,既反映了20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又展示了新文化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历史气息,以及作者本人对社会形象的象征解读。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变革,以及那段时期被封建传统蒙蔽的青年们的反叛和追求。
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
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夏衍抗战时期的创作已渐成熟,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者的身份下,追求着政治意图与艺术表现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个人戏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他一生共创作剧本包括创作、合作共个。
其中有个是在抗战期间创作的,从年的《上海屋檐下》到年的《芳草天涯》。
一、标志着夏衍戏剧创作成熟的剧目《上海屋檐下》《上海屋檐下》创作于年春。
正是“西安事变”之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在“反对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下,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夏衍在此时“听了许多出狱同志的故事,有所感触,引起了写作的冲动。
”剧作描写某纱厂小职员林志成,八年前为照顾被捕入狱的朋友匡复之妻杨彩玉和女儿葆珍,与杨彩玉同居在一起。
林志成在工厂由于不肯拍马溜须,受人欺侮,也得不到升迁,为此牢骚满腹,但还得小心翼翼,看别人眼色行事,整天担心打破饭碗。
而杨彩玉,无情的岁月和艰难的生活也消磨了她年轻时的锐气,成为一个家庭主妇。
全家过着小市民式的郁闷、灰色的生活。
但匡复的出现,一下子打乱了他们表面平静的生活,痛苦、后悔、凄惶折磨着三个人,在情感深处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面对着令人难堪的处境,每个人必须作出最后的抉择。
林志成在悔恨交加的情况下准备离开这个家,得知这一情况的杨彩玉感情上一时又不能割舍,这一幕被匡复所见。
从女儿身上匡复受到启发,精神再度振作起来,决定自己出走以恢复这个家的平静。
从他留言表示自己今后“决不是消极的逃避”和林志成认为他“一定也会很勇敢地为着我们这些受难的人……”都暗示着匡复将走继续革命的路。
全剧以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个人的感情纠葛为主要情节线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年月间,应上海业余实验剧团之约而创作的。
由于它直接取材于“西安事变”后一些革命者出狱后的事实,因而当时又取名为《重逢》。
(完整版)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夏衍是本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话剧创作对知识分子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代,夏衍就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左翼戏剧运动。
1937年四五月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他抗战前话剧的代表作。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经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和郁闷的政治气候,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抗议。
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人物个个有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子和熟练的戏剧技巧。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上海屋檐下》:从1937年创作《上海屋檐下》开始,夏衍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上”。
在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怎样刻画人物性格这些方面,夏衍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明确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夏衍不像曹禺那样在雷雨般的激烈冲突中去展开人物性格,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夏衍曾经把自己的一组剧编在一起,题名就叫《小市民》,其中包括《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 即《上海屋檐下》)、《赎罪》、《娼妇》等五篇剧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主要以北京市民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夏衍则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
夏衍长期生活在上海洋场社会中,感受到这些小市民生活的痛苦,了解他们的弱点,同时也发掘出他们潜藏着的反抗的火星,正因为如此,能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他的《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窘困,悔恨,不平,牢骚,企望……,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磨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同时产生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最新版)
目录
1.夏衍及其 40 年代的创作背景
2.夏衍 40 年代的主要作品
3.夏衍 40 年代作品的特点及影响
正文
夏衍,原名沈乃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夏衍 40 年代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边城》、《腊月初三》、《腐蚀》等,以及戏剧《上海屋檐下》、《夜店》等。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展现了我国 40 年代社会的风貌。
夏衍 40 年代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以写实的手法,深入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其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不屈。
最后,夏衍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我国 40 年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夏衍 40 年代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座不可或缺的丰碑,被誉为“新文学”的代表之一。
总之,夏衍 40 年代的创作不仅展现了我国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包身工》 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结 合
描写包身工 的悲惨遭遇
芦柴棒
点(典型人物)
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小福子
合作探究,写作特点
③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用来比喻包身工有:墨鸭、猪猡、懒虫、机器。
用来比喻日本纱厂的有: 红砖头的怪物,罐头。
对比: ①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收入
等方面对比。 ②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对比。 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慈祥、佳肴、文明; 饲养
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 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 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 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③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 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 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 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相关链接
砖窑“黑人”生活在悲惨世界
6月5日,大河论坛出现一个题为——《罪恶的 “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 呼救》的帖子,帖子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
他们的孩子大多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 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 以500元一个的价格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山西 临汾市、永济市是窑场比较集中的地方。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 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后一句中,“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 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下的奴隶” 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的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 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合作学习,品味语句
夏衍的个人资料
夏衍的个人资料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人物简介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
祖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作品集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
代表作电影剧本创青年夏衍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主要著作】
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
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
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
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
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
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东离骚出版社
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定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
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
愁城记(话剧)1941,剧场艺术社
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
心防(话剧)1941,新知
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
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
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未林出版社
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
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聿出版社
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
芳草天涯(话剧)1945,重庆美学出版社
劫余随笔(杂文集)1948,香港海洋书屋
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
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
夏衍剧作选1953,人文
考验(话剧)1935,人文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
夏衍选集1959,人文
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
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
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
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
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
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
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
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
夏衍剧作集(1—3册)1984—1986,戏剧
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
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
保卫芦沟桥(剧本)阿英等著,整理,1937,时代
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
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
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
[翻译书目]
地狱(小说集)日本金子洋文著,1928,上海春野书店
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理论)日本本间久雄著,1928,开明
恋爱之路(小说集)俄国柯伦泰著,1928,上海作新书社
北美印象记(散文)日本厨川白村著,1929,上海金屋书店
牺牲(小说)日本藤森成吉著,1929,北新
初春的风(小说、戏剧集)1929,大江书铺
在施疗室(小说集)日本平林泰子著,1929,水沫书店
母亲(1—2部,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29—1933,大江书铺;多次改名《母》,1936—1947;1956,人文
新兴文学论(理论)苏联柯根著,1929,上海南强书局
戏剧研究(理论)日本菊池宽著,1929,良友
乱婚裁判(剧本)苏联台米陀伊基著,1930,上海水沫书店
败北(短篇小说集)日本介川龙之介等著,1930,神州
奸细(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0,北新,后改名《没用的人生》,1943,桂林春草书店;1954,新文艺
日本关于艺术价值的论战(理论)1930,光华
戈理基文录与冯雪峰、柔石、鲁迅合译,1930,光华
伟大十年间文学(理论,《新兴文学论》续编)苏联柯根著,1930,上海南强书局
战后(上下卷,小说集)法国富马克著,1931,开明
沉醉的太阳(长篇小说)苏联格拉特考夫著,与杨开渠合译,1933,现代
平林泰子集(短篇小说集)1933,现代;重印本改名《新婚》,1938,文光
有岛武郎集(中篇小说集)1935,中华
未死的兵(中篇小说)日本石川达三著,1938,南方
敌兵阵中日记与田汉合作编译,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
两个伊凡的吵架(剧本)俄国果戈里著,1940,上海旦社三兄弟(话剧)日本鹿地亘著,1940,南方
[研究资料书目]
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会林、绍武编)1980,戏剧
夏衍研究资料(上下册,会林、陈坚、绍武编)1983,戏剧夏衍创作简论(陆荣椿)1984,重庆出版社
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陈坚)1984,浙江文艺
夏衍传(会林、绍武)1985,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