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代表作

合集下载

夏衍的简介及作品

夏衍的简介及作品

夏衍的简介及作品
简介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男,汉族,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人,毕业于明治专科学校,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曾获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的荣誉,第30届华鼎奖·中
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编剧奖。

[1]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
逝世,享年95岁。

电影剧本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
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
话剧、电影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
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
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话剧写作
所著话剧剧本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方草天涯》等。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

《包身工》简析鲁迅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

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左联”就曾经竭力提倡过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

这主要是这种文学便于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便于“左联”作家同现实斗争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

一九三六年春天,夏衍在上海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社会作了实地考察。

他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就到日本纱厂的门前去观察,同工人们谈话,搜集资料,并详细地了解包身工的“劳动强度,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等等。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在千头万绪的关系和纷纭复杂的事物中,夏衍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炽热的无产阶级正义感,运用匕首、投枪式的战笔,“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引文同上),写成了著名的《包身工》,为后来的报告文学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对“左联”时期提倡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的作用。

《包身工》反映了一九三二年“一·二八”后至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上海东洋纱厂童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与买办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并预言“黎明的到来,还是终于无法可以抗拒的”。

《包身工》采取纵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真实、生动、详细地记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遭遇。

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了下来。

”):描述包身工在“住”、“吃”方面的非人生活,并揭露了包身工的来历真相和分析了帝国主义工厂使用包身工的原因。

文章开头即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使记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清晨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就起身开始了一天非人的悲惨生活。

”随即,作者抓住包身工的“住”和“吃”这两个生活的主要内容展开描述。

夏衍主要著作

夏衍主要著作

【夏衍主要著作】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东离骚出版社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定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愁城记(话剧)1941,剧场艺术社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心防(话剧)1941,新知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未林出版社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聿出版社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芳草天涯(话剧)1945,重庆美学出版社劫余随笔(杂文集)1948,香港海洋书屋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夏衍剧作选1953,人文考验(话剧)1935,人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夏衍选集1959,人文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夏衍剧作集(1—3册)1984—1986,戏剧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保卫芦沟桥(剧本)阿英等著,整理,1937,时代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翻译书目]地狱(小说集)日本金子洋文著,1928,上海春野书店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理论)日本本间久雄著,1928,开明恋爱之路(小说集)俄国柯伦泰著,1928,上海作新书社北美印象记(散文)日本厨川白村著,1929,上海金屋书店牺牲(小说)日本藤森成吉著,1929,北新初春的风(小说、戏剧集)1929,大江书铺在施疗室(小说集)日本平林泰子著,1929,水沫书店母亲(1—2部,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29—1933,大江书铺;多次改名《母》,1936—1947;1956,人文新兴文学论(理论)苏联柯根著,1929,上海南强书局戏剧研究(理论)日本菊池宽著,1929,良友乱婚裁判(剧本)苏联台米陀伊基著,1930,上海水沫书店败北(短篇小说集)日本介川龙之介等著,1930,神州奸细(长篇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0,北新,后改名《没用的人生》,1943,桂林春草书店;1954,新文艺日本关于艺术价值的论战(理论)1930,光华戈理基文录与冯雪峰、柔石、鲁迅合译,1930,光华伟大十年间文学(理论,《新兴文学论》续编)苏联柯根著,1930,上海南强书局战后(上下卷,小说集)法国富马克著,1931,开明沉醉的太阳(长篇小说)苏联格拉特考夫著,与杨开渠合译,1933,现代平林泰子集(短篇小说集)1933,现代;重印本改名《新婚》,1938,文光有岛武郎集(中篇小说集)1935,中华未死的兵(中篇小说)日本石川达三著,1938,南方敌兵阵中日记与田汉合作编译,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两个伊凡的吵架(剧本)俄国果戈里著,1940,上海旦社三兄弟(话剧)日本鹿地亘著,1940,南方[研究资料书目]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会林、绍武编)1980,戏剧夏衍研究资料(上下册,会林、陈坚、绍武编)1983,戏剧夏衍创作简论(陆荣椿)1984,重庆出版社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陈坚)1984,浙江文艺夏衍传(会林、绍武)1985,戏剧。

论夏衍抗战戏剧中的爱情模式-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为例

论夏衍抗战戏剧中的爱情模式-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为例

论夏衍抗战戏剧中的爱情模式-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为例夏衍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强烈的反抗意义,也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风格。

他的抗战戏剧中,爱情的描写也成为一大亮点。

其中,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三部剧作的爱情模式也各有特点。

《心防》《心防》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集体军事训练班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琼琼身上的爱情经历是引人注目的。

琼琼和男主角王伟的爱情故事几乎渗透了整个剧情,却并不是简单的情感描写。

夏衍通过琼琼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种种偏见和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琼琼本来有一个相爱多年的男友,但是在集体训练过程中,她与班长王伟的关系却暧昧起来。

王伟对琼琼的感情被外人猜疑,琼琼被逼得患上了心防病。

这种疾病虽然在医学上并不存在,但确实是当时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代表人物就是《白毛女》中的玉儿。

在《心防》中,夏衍通过琼琼的命运,表达了对当时女性困境的关注。

琼琼虽然爱的是人,但她的爱又被迫要与“道德”、“公共意见”等社会力量同行。

夏衍用琼琼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矛盾和不公,将其与爱情经历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品味,同时也饱含了对这种矛盾的深刻批判。

《法西斯细菌》《法西斯细菌》,是夏衍抗战三部曲的第二部,它讲述了在抗战时期,一个医生发现并研制出法西斯细菌的故事。

这个剧中,男主角医生和女主角小护士之间的感情线,也是整个剧情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小护士杨蕾在医院里工作时,由于某些原因和医生一起组织了对法西斯细菌的研究。

在古尔邦节的疫情爆发时,两人一起奋力抗击,共同打赢了这场战斗。

然而,两人并没有在这个时候相爱,而是在整个剧情中渐渐发展起来。

最后,在两人穿插交织的命运中,爱情也得以圆满。

在这部剧中,夏衍没有将爱情设置成剧情的核心,而是主要通过医生和小护士的感情线,展现了在困境中成长的男女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人性。

这种爱情,在夏衍的笔下变得淳朴平实,但又没有失去它的温暖和情感价值。

夏衍作品

夏衍作品

[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夏衍等著.长短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4]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夏衍著.报告文学及其写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7]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夏衍著.夏衍近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9]夏衍著.生命之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0]夏衍著.夏衍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夏衍著.夏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夏衍,.夏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夏衍等撰.戏剧春秋[M].未林出版社.1943.[4]夏衍著.劫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5]夏衍著.蜗楼随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6]夏衍著.夏衍杂文随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7](苏)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夏衍著;陈坚选编.夏衍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9]夏衍著;倪墨炎主编.风雨故人情[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10](苏)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夏衍著;姜德明主编;李子云,林缦选编.夏衍书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夏衍著.中国杂文夏衍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夏衍.夏衍电影论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5]夏衍著.中国文库夏衍电影论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6]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2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7]夏衍著.生命之光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8]夏衍著.生命之光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9]夏衍.生命之光上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10]夏衍著.生命之光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夏衍著.生命之光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2]夏衍编著.影评与剧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夏衍著.生命之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4]夏衍著.夏衍代表作·上海屋檐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夏衍著.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夏衍.中国文库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文学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7]夏衍著.生命之光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8]夏衍著.生命之光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9]夏衍著.生命之光2版[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10]夏衍.夏衍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夏衍著.夏衍全集13 译者中[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3]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补木一中国文库文学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夏衍著.宣纸本连环画秋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夏衍著.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野草[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6]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夏衍.秋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9]夏衍著.夏衍选集第4卷杂文、散文[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0]夏衍著.夏衍选集.第1卷,小说、报告文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夏衍著.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夏衍著.天南海北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3]夏衍著.上海屋檐下三幕剧[M].国民书店.[4]夏衍编剧.电影文学剧本憩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夏衍著.动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8.[7]夏衍著.九儒十丐[M].1947.[8]夏衍著.包身工[M].工人出版社.1959.[9]夏衍著.长途[M].集美书店.1942.[10]夏衍著.考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夏衍著.夏衍代表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夏衍著.边鼓集[M].美学出版社.1944.[3]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4]夏衍改编.祝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5]夏衍著.包身工[M].离骚出版社.1938.[6]夏衍译.高尔基作品集奸细[M].1936.[7]夏衍撰.上海屋檐下三幕剧[M].开明书店.1949.[8]夏衍著.都会的一角[M].天下书店.1940.[9]夏衍著.日本的悲剧[M].上海:大时代出版社.1937.[10]夏衍著.劫余随笔[M].海洋书屋.1948.[1]夏衍著.血写的故事[M].黎明书局.1938.[2]夏衍编剧.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夏衍等著.创作的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4]夏衍著.复活第2版[M].开明书店.1951.[5]夏衍著.春寒第2版[M].人间书屋.1949.[6]夏衍著.离离草[M].辽东建国书社.[7]夏衍译.母亲高尔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夏衍著.夏衍选集第2卷剧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9]夏衍著.夏衍选集第4卷小说、报告文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0]夏衍撰.复活六幕剧[M].开明书店.1949.[1]夏衍撰.离离草四幕剧[M].开明书店.1949.[2]夏衍撰.芳草天涯四幕剧[M].开明书店.1949.[3]夏衍著.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夏衍著.自由魂[M].生活书店.1937.[5]夏衍著.电影论文集第2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6]夏衍著.夏衍剧作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7]夏衍等著.儿子去开会去了[M].未明社.1942.[8]夏衍著.法西斯细菌[M].开明书店.1946.[9]夏衍著.电影剧作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0]夏衍著.夏衍选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夏衍著.愁城记[M].开明书店.1946.[2]夏衍著.天下大变[M].野草出版社.1948.[3]夏衍著.法西斯细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5]夏衍著.小市民[M].新知书店.1940.[6]夏衍著.愁城记[M].文献出版社.1942.[7]夏衍编.芳草天涯[M].开明书店.1949.[8]夏衍著.懒寻旧梦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9]夏衍,水华原著.革命家庭[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10]夏衍撰.春寒[M].人间书屋.1949.[1]夏衍著.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夏衍著.戏剧春秋五幕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3]夏衍著.杂碎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夏衍编剧.电影文学剧本烈火中永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夏衍著.芳草天涯[M].美学出版社.[6]夏衍著.第七号风球一名,法西斯细菌[M].文聿出版社.1944.[7]夏衍著.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野草[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8]夏衍著.天上人间四幕剧[M].美学出版社.1944.[9]夏衍著.考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夏衍著.夏衍选集第1卷剧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祝福》
• 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
•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部作
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
《林家子》
• 以一个小商铺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 通过林老板的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抉择 -这部作
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夏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高电影剧本质量,培养电影人才等
• 他的贡献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 如关注市场、关注创新、关注人才培养等
• 他的观点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5
夏衍的传承与纪念
夏衍的子女与孙子辈在电影产业中的传承
• 曾获得过多个电影奖项,如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
• 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杰出代表”
02
夏衍的电影作品及其特点
夏衍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介绍
《烈火中永生》
• 讲述了共产党员江姐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
• 通过江姐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部
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 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坚持信仰
夏衍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 最初以诗歌、散文为主,后转向戏剧创作
•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夏衍的跨足电影界的契机
20世纪30年代,夏衍开始关注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
• 认为电影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夏衍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 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席等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摘要:一、夏衍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及主题三、《包身工》的内容概述四、《包身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正文:一、夏衍及其代表作品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报告文学家。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如《包身工》、《上海屋檐下》、《北京人》等。

其中,《包身工》是他于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二、《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及主题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等城市的纺织业蓬勃发展,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劳动者的血泪。

包身工,是当时纺织厂中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破产农民家庭,被带工老板以欺骗的手段带到城市从事繁重的无偿劳动。

夏衍在目睹了这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后,深感愤怒与同情,于是决定将他们的生活状况公之于众,创作了《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

作品主题是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呼唤社会关注和改变包身工的命运。

三、《包身工》的内容概述《包身工》以真实、详尽的数据和事实,描述了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工房、食堂和厕所。

在工房里,包身工们被迫进行长时间的繁重劳动,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

在食堂,他们吃的是糟糕的食物,卫生条件极差。

在厕所,他们被迫在狭小的空间里解决生理需求,生活环境恶劣。

这些描述展示了包身工们犹如奴隶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所受到的种种不公与虐待。

四、《包身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包身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许多人被作品中的真实描写所触动,开始关注包身工这个群体,呼吁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

同时,这篇作品也使夏衍成为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包身工》作为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夏衍故居的介绍范文

夏衍故居的介绍范文

夏衍故居的介绍范文夏衍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夏衍村。

夏衍,原名夏文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打狗图》、《凤凰笑》、《珍珠石》等。

他以其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于世。

夏衍故居是夏衍生前居住的地方,是夏衍研究和纪念工作的重要场所。

故居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传统的湖南土楼风格。

故居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

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形式典雅,古朴的砖墙、红砖飞檐、雕刻精致的木质门窗,展示出传统湘汉建筑的独特魅力。

进入夏衍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矗立在前院的两层楼房,这是夏衍的书房。

夏衍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作家,他在这个书房写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书房内摆放着夏衍当年使用过的书桌、书柜、研磨笔墨的石磨等,这些文物展示着夏衍的生活状态和艺术创作过程。

继续向后走,便到达了中院。

中院的主要建筑是夏衍的居室和客厅,这是夏衍平日生活的地方。

夏衍的卧室内陈设着当年的床铺、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如香炉、御赐的字画等。

客厅是夏衍与亲友交流的地方,墙上挂满了夏衍与一些文友的合影,墙角还摆放着当年夏衍参加文学活动时获得的奖状和书法作品。

夏衍故居不仅是夏衍的居所,也是他的修身之地。

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夏衍的家庭背景、生活习俗和文化理念,感受到他在湖湘文坛上的巨大影响力。

夏衍故居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夏衍纪念日庆祝、文学分享会等,为广大读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夏衍文学的平台。

夏衍故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故居所在的夏衍村成立了夏衍故居管理委员会,负责故居的管理、维修和开展相关活动。

他们致力于将夏衍故居打造成一个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讲解、展览和研讨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夏衍所代表的文学价值观和社会观察力。

夏衍故居不仅是一座纪念夏衍的场所,更是一座展示湖湘文化和现代文学成就的重要地方。

它以其丰富的文物、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旅游者前来参观和探索。

夏衍先生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夏衍先生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

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

1920年毕业。

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

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

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

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

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

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

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

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 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

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

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

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完整版)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完整版)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夏衍是本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话剧创作对知识分子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代,夏衍就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左翼戏剧运动。

1937年四五月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他抗战前话剧的代表作。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里五户人家一天的经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和郁闷的政治气候,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抗议。

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人物个个有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子和熟练的戏剧技巧。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上海屋檐下》:从1937年创作《上海屋檐下》开始,夏衍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到剧中人物的身上”。

在刻画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怎样刻画人物性格这些方面,夏衍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有着明确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夏衍不像曹禺那样在雷雨般的激烈冲突中去展开人物性格,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夏衍曾经把自己的一组剧编在一起,题名就叫《小市民》,其中包括《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 即《上海屋檐下》)、《赎罪》、《娼妇》等五篇剧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主要以北京市民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夏衍则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

夏衍长期生活在上海洋场社会中,感受到这些小市民生活的痛苦,了解他们的弱点,同时也发掘出他们潜藏着的反抗的火星,正因为如此,能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他的《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窘困,悔恨,不平,牢骚,企望……,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磨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同时产生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

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

•艺术教育181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内容摘要 夏衍以革命实践和艺术实践谱写了交织着历史与现实旋律的篇章,他历经了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从少年洗礼、青年留学并加入国民党左翼,总是紧紧拥抱时代的脉搏,始终关注民族的命运。

时代的政治风云,底层百姓严峻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命运,他们的感受、挣扎和呼告,充斥于夏衍的视野、心灵和笔端,使他永远不会单纯书写个人的一己悲欢。

他的剧作,总是携带着时代的气息,具有变革现实的深刻力量。

关键词 剧作家;夏衍;创作观夏衍一生的创作,对各种文学题材涉猎很广,他不仅是戏剧家,还是电影家、评论家、记者、编辑、新闻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作家的生活际遇中,夏衍的创作一直关注底层,关注小人物的生存之艰辛的态度是极其真诚的,为改变黑暗社会、追求公平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1 《秋瑾传》创作背景与风格《秋瑾传》写于1936年,夏衍十分敬仰革命先烈秋瑾,把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推上舞台。

清末,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秋瑾随丈夫王子芳进京上任。

她沿途目睹受八国联军践踏的凄凉景象,心情极为沉重。

王子芳混迹于清王府内,与一班宦家子弟觥筹交错,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秋瑾不堪忍受,展读陈天华的《警世钟》,赋诗抒怀,遭到王子芳的责骂。

秋瑾决心步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志士的后尘,忍痛抛下一子一女,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秋瑾与徐锡麟、陈天华结为同志,誓为革命抛洒热血。

日本政府宣布“取缔不法留学生规则”后,中国留学生提出强烈抗议,但留学生中也有人主张妥协。

陈天华为此义愤填膺,蹈海殉国。

秋瑾为实现陈天华未竟的事业,决定回国。

临行前,她拜会了孙中山。

孙中山委托她回国后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

秋瑾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并接替徐锡麟出任大通学堂督办。

徐锡麟为打开安徽的局面,前去安庆。

秋瑾机智地聘请知府贵福担任学堂的名誉董事,暗中购置武器,组织武装,同光复会骨干王金发等人联络各地会党,准备配合徐锡麟在浙皖两省同时举行起义。

夏衍先生的作品

夏衍先生的作品
),夏
衍与田汉、洪深合作话
剧《再会吧,香港》。4 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负责文化界统战 工作。在《新华日报》上撰写政论及杂文,6 月,写成四幕剧《水乡吟》。8 月,五幕剧《法 西斯细菌》完成。 公元 1945 年春,夏衍创作四幕话剧《芳草天涯》,9 月在重庆上演。 公元 1947 年 3 月,夏衍经香港抵达新加坡,向华侨领袖陈嘉庚传达中共中央军政方 针,并应陈嘉庚、胡愈之邀请任《南侨日报》主笔。 公元 1948 年 6 月,夏衍在香港《群众》杂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在香港参与策 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起义。 公元 1953 年夏衍创作五幕六场话剧《考验》。
夏衍先生
著作有《心防》 、 《法西斯细菌》 。话剧剧本有:《秋瑾传》 、 《上海屋檐下》 。出版的选集 有:《夏衍剧作选》 、 《夏衍选集》 。报告文学:《包身工》 。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 、 《春蚕》 、 《祝福》 、 《林家铺子》等。 公元 1935 年(民国二十四年)二月,根据田汉的提纲,编写《风云儿女》。试 作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用“夏衍”笔名,发表于郑振铎主编的《文学》6 卷 2 号。5 月以 后创作了多幕剧《赛金花》,独幕剧《都会的一角》等。 公元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作三幕剧《上海屋檐下》。4 月初春,母亲徐绣笙去 世,终年 80 岁,赴杭州奔丧。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最新版)
目录
1.夏衍及其 40 年代的创作背景
2.夏衍 40 年代的主要作品
3.夏衍 40 年代作品的特点及影响
正文
夏衍,原名沈乃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夏衍 40 年代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边城》、《腊月初三》、《腐蚀》等,以及戏剧《上海屋檐下》、《夜店》等。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展现了我国 40 年代社会的风貌。

夏衍 40 年代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以写实的手法,深入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其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不屈。

最后,夏衍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我国 40 年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夏衍 40 年代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座不可或缺的丰碑,被誉为“新文学”的代表之一。

总之,夏衍 40 年代的创作不仅展现了我国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包身工》的讽刺艺术语文精选范文

浅谈《包身工》的讽刺艺术语文精选范文

《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名篇佳作。

我们反复学习后认为《包身工》一文中讽刺艺术的运用十分成功。

现就其表现手法的运用列举如下:1、鲜明的对比。

从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芦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与“老板娘”、“带工老板”、“打杂”、“拿摩温”、“荡管”和“东洋婆”加以对比。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象鸽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穿着“破烂”,“蓬头赤脚”;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钱。

而后者,住的是“几十层楼的高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穿的是“拷绸”之类;其榨取的利润十分惊人,带工老板的获利“不仅可以放债、买田、造屋,还能廉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老板娘”,“东洋婆”,其获利之厚更可想而知。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2、精辟的譬喻。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象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齐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

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这段话里,对帝国主义及其奴才和包身工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相互关系,作者用船户养墨鸭一事作比,蕴藉含蓄,十分精当。

这个譬喻,突出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及其封建势力对包身工进行剥削所达到的残酷性,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3、引用警句。

作者在运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揭露了日本纱厂在一种特殊的优惠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的劳动力的滋养飞跃膨大之后,接着便以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引用了美国进步作家索洛的警句,深化了主题,收到了画龙点晴之妙。

“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作者在引用了这个警句之后,紧接着又写道:“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结尾处,作者用含蓄的笔触宣告:“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

曾用笔名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

1920年毕业。

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

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

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

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

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

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

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

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

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

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

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

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

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

“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

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

著作书目:
《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
《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订本更名《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愁城记》(话剧)3941,剧场艺术社《此时此地集》(杂
文集)1941,文献《心防》(话剧)1941,新知《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桂林集美书店《戏剧春秋》(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末林出版社《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章出版社《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芳草天涯》(话剧)3945,重庆美学出版社《劫余随笔》(杂文集) t948,香港海洋书屋《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夏衍剧作逊1953,人文《考验》(话剧)1955,人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夏衍选集》1959,人文《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夏衍近作》1980,
四川人民《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生活。

题材。

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夏衍剧作集》(l-3册)1984—1986,戏剧《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年出版时改名《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改编,1979,电影《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出版年代不详)四川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