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先生作品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主要情节

《朝花夕拾》主要情节

《朝花夕拾》主要情节《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朝花夕拾》故事从作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开始。

他提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因为桂花的香味让他回忆起童年。

他还描述了他小时候家乡的一些场景和人物。

第二部分:《阿英》阿英是作者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他们时常玩在一起。

然而,阿英的家庭非常贫困,最终被迫卖身为妾。

这一部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第三部分:《荷塘月色》塘中的荷花是作者年轻时追求的象征,他曾爱慕一个姑娘,可惜由于社会压力和阶级差异,他们的爱情最终破裂。

这一部分表达了爱情的苦涩和社会的束缚。

第四部分:《故乡》作者回忆起自己离开故乡后的种种变化,他描述了乡村的土地被蚕食,人们的生活变得困苦。

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贯穿整个故事。

第五部分:《白光》这部分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去看电影的经历。

作者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这一部分得以体现。

第六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分详细描述了作者参观书店的经历,他追求知识和文化,但很多书店限制了贫苦人民的接触。

作者的思想和社会触动在这一部分得到了展示。

第七部分:《石头记别裁》这部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的评论,作者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对其进行剖析。

他认为《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软弱和崩溃。

第八部分:《我和地坛》这部分描述了作者和地坛的故事。

地坛在作者的记忆中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朋友一起在地坛游玩的场景。

总结:《朝花夕拾》主要通过回忆和故事来展示鲁迅先生的成长和对社会的思考。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各种问题。

这部散文集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郑海军延边大学摘要:近代以来,中韩两国的文学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学形式见证了它们成为文学主流的过程。

两国文学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新题材和新事物,是一段井喷式的小说创作时期。

这部新小说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汉语和韩语的新小说。

这就是新中韩小说的改变,中韩小说的历史以及中韩小说思想概念和形式的变化。

关键词: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新小说连接了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过渡纽带。

对中国新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部中国晚清小说史应该被看作是阿英先生的《晚清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文学”应运而生;韩国新小说始于安州,他创造了“韩国文学史”。

韩国新小说从强调外国文学的角色到以民族文学为中心的内在传承。

结合这种背景发展,本文对中韩近代新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一、中韩近代新小说的思想改变从现代学派的建立和运作开始,随着中韩两国新教育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西方文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和韩国,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词汇的使用已经成为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文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突出,小说的潜在读者也大大增加。

韩国在近代救国的理念与中国基本一致。

在近代,两国不得不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对外开放。

在梁启超的“小说革命”中,西方小说在朝鲜文学中的记录仅仅是几个字,在两国改革前后,小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已经成为表现历史、改造社会的工具。

翻译小说的重点最初放在政治小说上。

在引进当地语言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和小说家的翻译存在着一些误解。

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意识形态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被一个接一个地翻译出来。

读者和文化氛围在这两个国家的小说中创造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语言得到极大地丰富。

二、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一)以时事进入小说它关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小说的主题被仔细分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盐文学作品是怎样写成的?

盐文学作品是怎样写成的?

盐文学作品是怎样写成的?●张荣生一、关于盐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绪言里,我尝试给盐文学下了一个定义。

是这样说的:‚所谓盐文学,它应该是以盐区、盐事、盐人为题材,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要体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借口头、书面以流传,反映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缉私、管理等特殊过程,表现盐人生活等具体情境的、观念形态的作品总类。

‛盐文学可以有广狭两义:狭义的仅指以盐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散文;广义的则包括一切写盐的,有形象、有情感、有哲理、有辞采的作品都在内。

《历代盐文选注》收录了上至帝王、下至灶户的作家682名,作品1450篇,分为15卷: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为第一卷;唐朝、五代为第二卷;北宋、南宋为第三卷;金朝、元朝为第四卷;明朝分上中下,为第五至七卷;明末清初盐民诗人吴嘉纪为第八卷;清朝分上中下,为第九至十一卷;民国分上下,为第十二至十三卷;当代分上下,加上附录,为第十四至十五卷。

清以前按作者排先后,民国后依作品为顺序。

所收的1450篇作品,就是按照广义盐文学的概念,即凡具有“文学元素”的作品,诗歌、散文而外,以情采、文理或修辞见长的各种文体,包括论文,均加收录。

入选标准:一是史料性,二是代表性,三是典范性,四是可读性。

体裁上,粗分为:诗歌1044首,词15首,曲1支,赋28篇,散文55篇,史记47篇,笔记135则,奏议11篇,诏令31道,经过精选、特别重要论文20篇,长篇叙事诗一部16章,系列散文一组12篇,短篇小说3篇,长篇小说序文1篇,回忆录5篇,新闻通讯4篇,其他22篇。

时间上贯穿古今,空间上覆盖华夏。

影响深远、知名度大、引用度高的名家名作,包括组诗,尽量全文收录。

可以说,大凡古今盐人、盐事、盐区之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罗括囊中。

本书可作盐行业人员文学读物,也可作高校盐学专业辅助教材,更可作为了解研究盐学,尤其探讨盐文学的有志青年,作为初始入门的路径和登堂入室的台阶。

二、中国盐文学发展演变的大概历史轨迹从《历代盐文选注》罗列的1450篇作品,中国盐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还是清楚的。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包含了十篇文章。

这些文章描写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以下是对这十篇文章的简要介绍:
1.《藤野先生》:描写了作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对一位私塾先生的记忆和感慨。

2.《故乡》:描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以及对家乡变迁和现实的观察和反思。

3.《阿英》:描写了作者与一位老妇人的交往,以及对她的生活和处境的关注和感悟。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作者在少年时期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和人物,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5.《记忆的园地》:回忆了作者在上海的一处老式住宅,以及对这个有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的感悟和思考。

6.《茶馆》:描写了作者在茶馆里遇到的各种人物和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观察和反思。

7.《且介亭杂文》:介绍了作者为报社撰写的一些杂文,以及对社会问题和时局的批判和反思。

8.《风筝误》: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为追逐风筝而误了功课和机会,以及对人生选择和抉择的思考和领悟。

9.《花边文学》:分析了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问题和局限,并提出了对文学的一些新的要求和期望。

10.《朝花夕拾》:回顾了作者的创作历程和成就,以及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和看法。

这十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风采,对于把握他的文学和人生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对冯沅君小说《隔绝》的说明不正确?参考答案:《隔绝》写的是一个旧式女子的哀怨2.冰心作品的问题是没有进入女性的真实情感世界。

参考答案:正确3.关于凌叔华的成名作《绣枕》,以下选项说明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绣枕》沉浸于闺中生活的描写4.下列选项不属于冰心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的是?参考答案:困扰于情人之爱与母亲之爱中的女学生5.下列选项注明了作家与其塑造的女学生形象特点,不相符的是?参考答案:凌叔华——从去情欲化中苏醒的女学生6.冰心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小说月报》。

参考答案:错误7.庐隐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显示了一位女性作为“社会人”写作意识的萌醒。

参考答案:正确8.下列选项作家,文本与人物形象一一对应的是:参考答案:庐隐——《或人的悲哀》——亚侠_冯沅君——《隔绝》——隽华_庐隐——《海滨故人》——宗莹_冰心——《秋风秋雨愁煞人》——英云9.女性的主体性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参考答案:思考主体10.女高师形成浓厚的新文学创作风气,与胡适、鲁迅、周作人等北京大学兼任教员的推动有关。

参考答案:正确11.女高师文艺研究会的转变发生在第二期,成员们有了做文艺青年的自觉。

参考答案:错误12.冯沅君小说《隔绝》发表在《小说月报》。

参考答案:错误13.冯沅君以“自我言说”的方式, 为后代读者真切呈现了一代青年女性的内心世界。

参考答案:正确14.被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称之为“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的是哪部作品?参考答案:《金锁记》15.冯沅君以清新、婉约、温和、改良的风格开创了新女性写作先河。

参考答案:错误16.对庐隐《或人的悲哀》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以上全是17.日记、书信体小说的出现与发表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宽容、文学观念的丰富,也是“个人主义”兴起的结果。

参考答案:正确18.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重要贡献是?参考答案:她道出了作为迫害者的女性,以及一位女性如何从受害者逐渐变成迫害者的过程19.有关女性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它要深刻认识到在受迫害的过程中女性自身的问题_它不是重复女性受迫害的处境20.张爱玲追求小说的日常性,她有意发现生活中普泛、安稳和常态的一面。

《星期日》:一篇被忽视的晚清日记体科普小说

《星期日》:一篇被忽视的晚清日记体科普小说
关键词 :徐 念慈 ;《星期 日》;日记体小说 ;科普 小说 中图分类号 :I2O7.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448(2012)03一O144对《星期 日》 的著 述如下 :
《星期 日》,觉我译。光绪 丙午 (一九 。六)《理科 杂 志》本 。不 完。… 这是 最 早介 绍 该 篇小 说 的文字 ,因 阿英 先 生 在 小说 目录学 上 的权 威 地 位 ,后 人对 此 几 无 疑义 。但 遗 憾 的是该 条著 述 出 现 了两 处 误记 :一是 将 觉 我 的 原创作品误 为翻译作品 ,二是将登载刊物《理学杂 志》误为《理科杂志》。由于后人 皆沿此说,其带来 的影 响是 :晚清 翻译 小说本 已汗 牛充栋 ,加 上长期 以 来重 原创 、轻 翻译 的研 究 观念 ,这 么一 篇刊 载于非 文 学 杂志 的小说 ,极 易被研 究者 忽视 ;刊物名 字 出现误 记 ,亦不 便研究 者 准确地 查找 原件 核对 。因此 ,该 小 说 长期 以来未 进入 研究 者 的视 阈 。
其二 ,《星期 日》也是 目前所见的第一篇原创科 普 小说 。“科 学 小 说 ”源 于 西 方 ,晚 清 时 期 引 入 中
收 稿 日期 :2012—0l—l7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 目“清末民初南洋华文文学研究(1881i1920)”(11CZW052)。

作者简介 :谢仁敏(1978一),男 ,广西桂林人 ,广西大学副教授 ,泰 国华侨崇圣 大学兼职 副教 授,文学博士 ,从事 中国近代 文学与海外华 文
谭 》_6]。双方 出 现 分歧 的 主要 原 因是 标 准 不 同 ,前
此前 不大 为学 界所注 意 的是徐念 慈 的另一 社会
者 以作 品连 载起始 时 间 为 准 ,后者 则 以创 作 完 整 完 身份 :教育工作者。赴沪创办小说林社之前 ,他曾在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维嘉先生!我真形容不出来人世间是如何的狠毒,人 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测!在这一两个钟头之内,我父母双双 地被迫着惨死——他俩永远地变成黑暗的牺牲者,永远地 含冤以终古!说起来,真令人发指心碎啊!当时我还是一 个小孩子,一点幼稚的心灵怎能经这般无可比拟的刺激,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我没有疯癫,我还能一直活到现在。 • 原来我去后不久,刘老太爷派一些伙计们到我家来挑 课租。他们如狼似虎的拿着扁担稻箩跑到我家来,不问我 家愿意与否,就下手向谷仓中量谷。我母亲起初只当他们 是抢谷的强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刘老太爷的伙计。她本 是一个弱女子,至此也忍不得不向他们大骂了。病在床上 的父亲见着如此的情形,于是连气带痛,就大叫一声死去 了——永远地死去了。母亲见着父亲死去,环顾室内的物 品狼藉,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 刀刺喉而自尽了。
•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 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 究﹐同时﹐开始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 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 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 (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 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 ﹐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 组﹐参加电影工作。 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的初稿 5集。 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 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 “你为什么不即刻来见我呢?”李尚志插着问。曼 英没有即刻回答他,沉吟了一会,轻轻地说道: • “亲爱的,我不但要洗净了身体来见你,我 并且要将自己的内心,角角落落,好好地翻造一 下才来见你呢。所以我进了工厂,所以我呵,你 的话真是不错的!群众的奋斗的生活,现在完全 把我的身心改造了。哥哥,我现在可以爱你了” • 两人紧紧地拥抱起来。爱情的热力将两人溶 解成一体了。忽然听见有人敲门曼英如梦醒了一 般,即刻便立起身来。 “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请私塾先生进入家庭2.中国第一所自办的女子大学是答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助推女儿们成为女作家的因素答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不开明家庭4.1919年后,女高师的课程设置发生了一些改变,以下哪个选项不在其中答案:家事科地位逐步上升5.下列选项注明了作家与其塑造的女学生形象特点,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从去情欲化中苏醒的女学生6.在1936 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阿英特别评价了六位作家。

以下选项中与其评价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现实生活中的闺秀”,“有意识的泄密者”7.冰心是《新文学大系》中被收录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以下哪一选项中?答案:《小说二集》8.凌叔华的第一篇小说是?答案:《女儿身世太凄凉》9.在第二个十年里,作家丁玲与萧红对现代女性文学传统的新贡献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丁玲以女儿身份看到了人的肉体欲望所在10.冰心小说《笑》发表在?答案:《小说月报》11.以下选项中的陈述及评价与凌叔华不相符的是答案:她延续了历来读者印象中的闺秀写作12.关于“生死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答案:“生死场”是一个与人无关的形而上场域13.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殊贡献是答案:她道出了作为迫害者的女性,以及一位女性如何从受害者逐渐变成迫害者的过程14.下列选项中,对女儿们走出家,成为女学生没有助益的是?答案:名士文人在家中收女弟子15.在1936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涉及女作家部分被收录不包括哪种类型答案:序言荐语16.“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其为第一人。

”这句话,是茅盾对谁的评价?答案:庐隐17.萧红的哪部作品被葛浩文评价为“当时的女性如何间接地经历战争”?答案:《生死场》18.有关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精神性19.萧军受人之托看望被关在地下旅馆的萧红是哪一年?答案:193220.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答案:康梁对女性的自由意志予以尊重,号召女性放足,进入学校21.作家作品结集的意义包括?答案:能为批评者提供参考阅读的机会有利于作品自我风格的建构有助于呈现作家的全面创作实绩22.下列选项作家,文本与人物形象一一对应的是答案:冰心——《秋风秋雨愁煞人》——英云庐隐——《或人的悲哀》——亚侠庐隐——《海滨故人》——宗莹冯沅君——《隔绝》——隽华23.“五四”时代的名言――“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意味着?答案:拥有对“自己”的权利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新女性个人意志的萌醒24.下列哪些作品是对“小脚女人”群体予以关注的?答案:石评梅《弃妇》冯沅君《贞妇》袁昌英《孔雀东南飞》25.冰心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女学生形象,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答案:风格委婉受到新式教育、勇于思索的女学生被社会损害者26.下列选项中对冯沅君小说描述正确的是?答案:《旅行》中,“我”的身体其实并没有完全苏醒《旅行》中,冯沅君开始尝试使用自白式表达, 讲述“我”的心灵世界冯沅君勇敢而无畏的描写了女性的毫无掩饰的恋爱心理《隔绝》以自己的情人“士轸”为倾诉对象27.下列选项描述了凌叔华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正确的是答案:《绣枕》:大小姐在做绣枕时格外细致和小心,绣枕寄托了她的畅想与憧憬《茶会以后》:阿英与阿珠在谈论到茶会上的男青年时,泄露了待嫁女儿的内心28.有关萧红,下面哪一(或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萧红不因想到自己的书写会导致别人怪异的目光和奇怪的流言便羞怯地停下笔萧红的书写色彩是硬的,是浓烈的而不是素雅的作为书写者,萧红是无畏的,是大勇者29.有关女性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它要深刻认识到在受迫害的过程中女性自身的问题它不是重复女性受迫害的处境30.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一文中作者毅真评述女作家作品的标准不包括?答案:作品能反映作家的女性意识作品对现实社会有所批判31.男性作家书写的女学生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形象。

现代文学史---年代

现代文学史---年代

1930年代文学思潮一、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1、“革命文学”:1928年:创造社的转向以及太阳社的成立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2、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京派”、其它文学思潮“新感觉派”以及其它文学创作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左联”1927年至1936年,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或叫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

八九年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构成了一支宏大的队伍,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

三、“革命文学”论争1、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时避于日本),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

2、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殷夫、任钧、祝秀侠、迅雷等—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办有《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刊。

1930年代诗歌(戴望舒、臧克家、汉园三诗人)一、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主要的发起人是穆木天、杨骚、蒲风等。

创作承续了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革命文学”的一部分。

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

该会还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等地成立分会,各地成员达200余人。

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歌会大多数人参加到了中国诗歌协会中,投身救亡运动,中国诗歌会解体。

创作特点: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诗的理性色彩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3、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其他诗人:艾青:1936年出版诗集《大堰河》,产生巨大反响田间: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带来特异风格。

朝花夕拾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

朝花夕拾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

朝花夕拾中的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哪个故事情节最引人入胜,读者们心中或许有各种不同的答案。

本文将从“范进中举”、“阿英”、“狂人日记”这三个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并分析其引人入胜的原因。

首先,就“范进中举”一则故事而言,它以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故事中的范进是一个勤奋好学的穷苦书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中了举人。

然而,在“范进中举”之后,他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反而被排挤和歧视。

这个故事情节让人对社会的不公与努力的价值产生反思,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故事集中的“阿英”一则故事也十分引人入胜。

通过描写一个卑微女子的生活经历,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故事中的阿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女子,她饱受社会的压迫和欺凌,最终经受不住心灵的摧残而自杀。

阿英的悲剧命运和对生活的无尽绝望打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深思。

最后,无论从情节设置还是读者的共鸣度来看,“狂人日记”中的情节都极具吸引力。

狂人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对社会种种荒谬现象的痛苦思考和无奈抗争。

这个角色的设定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旧社会人们行为方式的不满,通过狂人的嘲讽与批判,揭示出种种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诞,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狂人的思考引人深思,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总而言之,《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情节各有特色,而选择其中一个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非易事。

不同的读者对于不同的故事情节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

无论如何,这本散文集中的每个故事情节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触发人们的思考,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2015年0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2015年0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新月》B《小说月报》C《创造》D《新青年》D解析:“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2.以下属于学衡派成员的是( )。

A林纾B梅光迪C章士钊D王国维B解析: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3.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A南国社B辛酉社C民众戏剧社D春柳社D解析: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和《黑奴吁天录》。

4.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转折的标志之一是( )。

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B创造社的成立C太阳社的成立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D解析: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转折,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5.对巴金早期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

A无产阶级思想B自由主义思想C无政府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C解析: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最早打开了少年巴金的心扉。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19世纪70年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巴金由于受到他的启蒙而对他的人格以及他的全部著作推崇备至。

6.老舍以英国为背景,比较中、英两个国家国民性的小说是( )。

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赵子曰》D《猫城记》B解析:《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

7.下列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的一组曹禺剧作是( )。

A《雷雨》《原野》《日出》B《日出》《雷雨》《原野》C《原野》《雷雨》《日出》D《雷雨》《日出》《原野》D解析:曹禺在1933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1935年写出了第二部戏剧《日出》;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国立剧校任教,其间创作并发表了《原野》。

孤岛时期阿英及其他作家历史剧中的女性叙事

孤岛时期阿英及其他作家历史剧中的女性叙事

孤岛时期阿英及其他作家历史剧中的女性叙事【内容提要】本文以上海孤岛时期阿英等创作的历史剧的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从女性角色成为戏剧冲突的主导、女性在戏剧中的精神态势,女性救国故事中的风尘女性和美女喋血等等方面,分析了女性角色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的戏剧功能。

并从民族主义思想成为这些历史剧中人物的道德底线,良家妇女在这类故事的缺位等等现象,揭示出这类故事背后的男性历史叙述传统,并提出战争对这类戏剧故事的独特作用。

一以女性为叙事重心的孤岛历史剧在抗战戏剧运动中,较早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是1937—1941年间上海孤岛剧运中的明末题材历史剧。

1937年初冬,欧阳予倩取孔尚任《桃花扇》传奇改编为京剧在上海演出,此可以为此后孤岛时期晚明题材历史剧盛演的开场。

阿英在1939年写了《碧血花》,此剧初以《明末遗恨》之名由上海剧艺社在“璇宫”上演。

其后他还写有《海国英雄》、《悬岙神猿》、《杨娥传》等以明末故事为题材的剧本,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历史剧作家。

其它知名编剧的晚明历史剧众多;如蒋旗《陈圆圆》,周贻白编剧的《李香君》,吴永刚的《董小宛》,佚名的《费宫人》和《绝代佳人》,《秦良玉》等等。

吴梅早年编剧的表现瞿式耜坚韧抵抗清军《风洞山传奇》得以翻演。

一时间,明末戏成为孤岛剧作家最关注的题材。

此外,一些明清作家有关晚明的戏剧如《桃花扇》等等也被改编成不同的版本,甚至南明奸相阮大铖编制的《燕子笺》也是当时舞台热演的剧本。

明末题材历史剧的盛演有其独特的背景。

上海成为孤岛以后,现实环境如同是重演的晚明历史,这样,晚明抗清故事和追忆往昔的儿女故事,自然容易引起公众共鸣。

同时,上海孤岛的生活环境的窘仄,也使现实题材的创作产生困难,迫使“孤岛上海一息未绝的演剧运动不得不向历史寻求表现意志的题材”①。

当时的评论者刘念渠对此还说过:“历史剧题材的选择,不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而是客观环境的具体反映,剧作者针对了客观环境的要求,而提出历史人物做典范,殷鉴或对照。

散文家:阿英(中国)人物简介

散文家:阿英(中国)人物简介

阿英散文• 文笔简练,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 善于运用方言词汇,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阿英散文的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与具体的事物相比,使作品更具形象性 • 拟人: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作品更具生动性 • 排比: 通过重复相似的句式,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如何理解阿英散文的思想内涵 • 通过阅读阿英的散文作品,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众 疾苦的关怀 • 通过阅读阿英的散文作品,理解其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 和歌颂 • 通过阅读阿英的散文作品,理解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文 化运动的探索
如何阅读阿英散文以提高文学 素养
• 如何阅读阿英散文以提高文学素养 • 选择阿英的代表作品进行精读,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魅力 • 结合阿英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价值 • 多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散文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审 美能力
阿英的创作生涯与主要作品
阿英的创作生涯
• 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也涉足小说、戏剧等领域 • 作品多以描绘民间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
阿英的主要作品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风情 画卷 • 《背影》: 以父亲为题材,表现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 《荷塘月色》: 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展现了阿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情感抒发
阿英散文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
阿英散文的文化内涵
• 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和对民间信仰的描绘 • 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变革,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 展现了阿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对人性的关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人生无处不江湖——阿英小说简论

人生无处不江湖——阿英小说简论

一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小说家们用如椽大笔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心中世界———江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带中,大侠们肩负着匡正秩序、维系平等的重任,英雄们侠肝义胆、快意恩仇。

邪不胜正是江湖中人所期待的理想图景。

这是一个自由浪漫的“理想国”,其自在自为的文化本质十分符合人们对社会的期许和想象。

武侠小说家所醉心营造的江湖也因之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不已,心生向往。

阿英的中篇小说《江湖行》虽以“江湖”命名,但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的却是日常生活化的江湖,是远离了血雨腥风却仍然暗流涌动的江湖,是现代江湖的另一重风貌。

这是从高校教师郑阙的视角铺展开来的一幅学术界江湖图:窘迫的职称评定、尴尬的校友会面、荒诞的酒桌对谈、光怪陆离的“江湖”场所、妖娆却疲倦的风尘女子。

此江湖已非是曾经那片少年扬鞭策马,女儿顿首回眸的净土了。

郑阙也非济世的大侠,而是夹在其中无所适从的“反侠士”———一个浑浑噩噩、无从施展拳脚的“多余人”。

其身边的章院长、尚红孩等人,更像是对江湖群雄的反面刻画,旨在着力讽刺这些失去理想、失去本心的“江湖人”。

实际上,无独有偶。

关于描绘学术乱象的小说,可以上溯至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借助于犀利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深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群像,批判了当时利欲熏心的世俗风气。

而后,值得一提的便是钱钟书的精品力作《围城》,它同样以学术界虚伪的知识分子为靶心,向他们毫不留情地投向了极具杀伤性的“标枪”。

因此,《围城》亦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而阿英的小说《江湖行》也将笔触伸至现代高校之中,极尽能事地描绘了一幅高校生态圈的乱象。

比之这两部经典之作亦有传承神韵之妙。

二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将小说的背景放置在高校之中,从校内职称材料递交与评定的场面和郑阙与校友尚红孩吃饭娱乐两条线索展现了“高校江湖”之形貌现状。

阿英以其对学术界现状的敏感度和熟知程度灵敏地捕捉到高校生态圈中蝇营狗苟的一面,同时又将这一大环境之下学生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直观地展示与表达出来,读之耐人寻味。

艾青诗歌选知识点

艾青诗歌选知识点

艾青诗歌选知识点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2)原名阿英,是中国现代诗歌界的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深受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内容丰富多样,以抒发
对社会现象和人民命运的关注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关于艾青诗歌的
知识点。

诗歌风格
艾青的诗歌风格独特,兼具哲理性和感性。

他善于通过简练的
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的诗歌常常充满力量和激情,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代表作品
艾青的许多作品都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包括:
- 《井冈山上》:该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热情和对人
民斗争的赞颂。

- 《颂》:这首诗是艾青为纪念而创作的颂词,表达了对伟大
事业的崇敬和赞美。

- 《远方的鼓声》:这首诗歌赞美了勇敢而坚定的人民斗争精神,展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

影响与意义
艾青的诗歌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读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命运的关注。

他的作品通过直接而真实的表达,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正义和自由的思考和呼唤。

艾青的诗歌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唤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艾青诗歌的一些知识点。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对艾青和他的作品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启示和了解。

谈家桢 小品文

谈家桢 小品文

谈家桢小品文谈家桢(1908-1982),原名谈秉高,字荫棠,笔名玉伯、阿英,浙江绍兴人。

1908年进杭州求是书院肄业。

19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并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3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留学,1915年回国后任上海《时事新报》主笔和《民国日报》记者、主编等职。

1930年到1931年历任上海《文汇报》主笔、记者。

1936年在西安临时大学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谈家桢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国奔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协会议;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谈家桢(1908-1982),原名谈秉高,笔名玉伯、阿英,浙江绍兴人。

他在上海创办《文汇报》,主编《时事新报》。

在上海主持过《时事新报》,创办过《国闻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月刊》(后改为《文汇报》)。

曾任西北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教授。

曾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建国后曾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社副社长、民盟上海市委常委及上海市政协常委等职。

“文革”中含冤而死,时年62岁。

谈家桢先生的主要著作有:《谈家桢全集》(4卷)、《我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在全国取得胜利的人——忆录》(1卷)等。

其代表作有:小说:《一把辛酸泪》《两生花》《一张照片的故事》等;散文:《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回首往事》等。

2.《谈家桢自选集》谈家桢的自选集,是在一九三八年夏天由上海文化书局出版的,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抗战开始前后两年间。

那时,正是抗日烽火燃烧得最烈的时候,各地都有了零星的抗日救亡活动。

谈家桢就在这种时势中,从一个不知名小作家蜕变成了一位爱国民主人士。

谈先生早年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许多革命言论和宣传文章,还发表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在“八·一三”事变后不久,谈先生就从上海返回杭州老家,并在杭州成立了浙江民众协会和国民自卫军第六军(简称“浙江军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英于 1927 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 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 这方面的文章,先后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 1 卷,1928;第 2 卷,1930)、《力的 批评》(1929,1930 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 《作品论》(1929)、 《文艺批评集》(1930)、 《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 论批评家。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 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后出版。 1930 年阿英先后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务委员。 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 《现代中国女作家》 (1931)、 《现代中国文学论》 (1933)、 《中国新文坛秘录》 (1933)、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 说闲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 年代初期,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 党的电影小组,参加电影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阿英坚守在上海文化阵地的岗位上。1937 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 学大系》(建国后修订新版改名《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初稿 5 集。还陆续创作了《碧 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1941 年冬, 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创作了历史剧《李闯王》。抗 日战争胜利后,阿英先后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阿英主要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 同时孜孜不辍于著述, 特别在访求、发掘、整理、研究近百年来的文化史料方面,有很大贡献。他先后着有《中国 年画发展史略》(1954)、《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晚清 文艺报刊述略》(1958)、《小说二谈》(1958)、《晚清文学丛钞》(含 9 卷 19 册,1960~ 1962)、《红楼梦戏曲集》(1978)、《小说三谈》(1979)等。此外,尚有《阿英文集》(1979 年香港版,1981 年北京版),收 1927 至 1977 年 50 年间短篇文章百余篇,其中一部分是散 佚在报刊上未曾辑印成册的作品。阿英对于中国近代、现代文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 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绩卓著。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数量丰饶,其中已成书的达70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