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浅探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性举措。
虽说在这方面成果卓著,但笔者不揣简陋,拟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谈一些肤浅的体
会和认识。
一、积极改革备课方法
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综观目前少数历史教师的备课,存在着不深入研究教材、不详尽考虑学情,而一味地“抄袭”现成教案的弊端。
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害的。
为改革历史课的备课方法,笔者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尝试了“合作备课”,其方法是:(1)每月初,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商讨研究本月备课的总思路,确定每一个单元,如中国近代史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这几课列为一单元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构想、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和习题配置等等。
(2)根据备课组研讨后的意见,指定组内某一教师按统一格式编写教案,格式为:a.教学目标(含认识目标、情景目标和能力目标)b.教材分析,包括a.本课在本单元或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b.重点和难点及依据;c.教学手段的运用;d.教学过程设计;e.作业的布置;f.教学后记。
执笔教师写教案时,在上面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供执教者作修改补充。
(3)个人分工编写好教案后,把它一式几份。
任课老师再作研究,即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空白处作
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课后及时记下教学后记,待下次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时交流,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教训。
实践证明,采用“合作备课法”,既可统一教学进度,又能实现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的互补,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努力优化课堂结构
备课方法的优化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提供蓝图,但其实行得以优化的课堂结构为载体。
课堂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顺序的时间分配。
传统教学中,构成课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等。
综观目前历史课有一定合理性。
但笔者认为,倘若堂堂课都运用如此几部分,则学生还存在什么新鲜感呢?鉴于此,克服死板的课堂教学结构,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毫无疑问是当前须着力解决的课题。
虽说当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刻;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拨,画龙点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则需通盘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分析和研究,教法和学法的构想等,并据此创造性地安排每一节课的具体结构。
鉴于此,笔者在实践中,以“导入——展开——反馈终结”作为课堂的主结构:(1)导入为第一大环节,即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开展部分,为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应视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变式,或用“读读、
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或用“自学——指导”式教学法;或用“讨论——点拨”式教学法等等,但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法,着重点应放在突出教学的关键或知识的基本结构和教学疑难点的化解上,对一些既非重点又非难点的知识,则完全可以让学生阅读或教师只作提纲挈领的讲述,以增加教学的有效时间,换而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讲”的问题。
(3)终结反馈,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既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及时反馈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情况,如用知识竞赛法激发学生思维或引导学生自己结合一课的主要知识独立命题并答题等手段,教师再据此采取相应矫正措施,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又要设计好课堂的收尾,使一堂课布局合理、结构完美。
实践证明,历史课运用“导入——展开——反馈终结”这个课堂的主结构,确实能大面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适时创设成功情景
目前中学生厌学的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较多学生很难甚至无法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从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浑浑噩噩现象的出现,带来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欲克服这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则须运用多种手段,分层要求,让各类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从而达到使全体学生在“自信”“胜利”和”愉快”的感受中驾驭良性循环的学习“魔力圈”的目的。
对此,在实践中,就同一问题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中等生”和“优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让他们掌握问题的“最基础层面”即“是什么?”对“中等生”,主要让他们掌握问题的“一
般深化层面”,即“为什么?”对“优生”,主要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能力要求,即培养他们把问题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四、相机控制思维节奏
思维的节奏,即教学的节奏,如何控制学生的思维节奏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学生课堂思维的张与弛。
所谓“张”,是指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形成一种教学高潮,这方面的途径很多,常用的有:一是质疑,即教师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个个相互关联的
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索,释疑,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逐层展开达到亢奋状态;二是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即教师有意在一堂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制造矛盾,引导讨论,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时,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既要肯定郑成功抗清斗争的正义性,又要肯定其后裔顺清的举动?”学生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课堂教学走向了高潮。
所谓“驰”,是指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因为教师讲述的知识输入学生大脑后,学生需要有一个对信息处理、转换、贮存、整理的过程。
因此,不妨在教学高潮处戛然而止,或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和联想的余地,这种停顿,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阅读归纳、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活动后,可以这样设置悬念,以此诱导学生遐想:“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举措还有很多,如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优化课堂组织方式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苏州胥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