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意外”情况的几点策略与思考

【引言】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然而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惟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而置之不理,硬生生的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有些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只要合理机智地有选择性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无法复制的精彩。还有一些教师,不加选择地一味地“利用”生成的资源,结果导致离原有的课堂教学偏差较远,甚至越走越远,既无法精彩,又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也有的老师对“意外”情况不知所措,只好用“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来探讨”来给自己打圆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尴尬。如何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对此有甄别的眼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

下面根据实例分情况逐一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跟着教案走-----中规中矩型意识在作怪

【教学片段一】一年级第二学期《统计》的教学片段:

师:熊猫乐乐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请我们调查班里每位同学最爱吃什么水果?(每人只选一样)把结果记录下来,再把它画成图,要想调查我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调查呢?(出示表格)

生1:可以请爱吃哪样水果的小朋友举手。

生2:我可以请爱吃哪样水果的小朋友站起来给大家看。

生3:可以让爱吃一种水果的小朋友站在一起,然后数一数。

……

师:我们就用站起来后,数一数的方法来调查。

谁愿意做老师的好帮手,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老师请两位小朋友在前面数,其余小朋友在后面默默数,再核对。

师生共同数数并把数据填入表格。

师:填完后,我们核对人数是不是正好是43人呢?

生:只有42人。

师:让我们再数一遍。

(数好后核对总人数时仍失败)

师:爱吃草莓的小朋友比较多,我们请站到前面数。

师:现在我们核对人数是不是正好是43人吗?

生:对了。

师:小朋友站起来数一数方法真好,统计数据完全正确,非常好。现在老师请你们把书打开翻到55页,照老师的统计的数据填入表格,再画一张美丽的统计图,好吗?

生动手画统计图。

师演示,核对。(预设课件统计图中最多17格)

师:小朋友,这个图画得对不对?

生:不对,吃草莓的小朋友只有17人。

师:电脑里只有17格,它不对的,我们还要画上去五格。

【思考】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

本节课在统计班里每位同学最爱吃什么水果中,出现一些老师意料之外的情况。统计后的总人数与班级总人数不符时,教师采用了再数一遍的方法,主观地请学生站出来数一数,最终得出了正确答案。可是,这样的课堂多的是教师严密调控下的顺利,少的是学生的激情参与、大胆的寻找对策,有的是老师精心安排的“求顺之笔”,没的是充满个性的课堂意外,最终收获的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成功。透视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成的机会,请学生说一说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当爱吃草莓的学生太多,站在座位上数容易数错

时,可以请他们站出来数一数等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统计数据时,先要预设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同时由于爱吃草莓的学生超过了预设的17人,而事先做好的课件无法满足这一即时生成的现象,这时教师只简单地说电脑不对,自顾自地说还要画上五格。其实对于这一生成现象,教师可以不要急于“解决”,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并适时提问:“这张统计图中只有17格,如果要在图中表示22人,你有什么好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格能不能表示2等想法,这样,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生成的课堂情景中生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让教案跟着学生走-----对二期课改新理念认识上的盲从

【教学片段二】《认识平均数》教学片段:

师:男女生比赛套圈,老师这里有篮球和绳子,谁愿意到讲台前拍球或跳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生:很踊跃。

生:现场拍、跳。组内的小朋友计数、计时。

生1:汇报:甲同学2分钟11秒拍了121个,乙同学3分钟差一秒拍了182个。师:那他们平均每分钟各拍了多少个?

生2:不好算

生3:还是可以比的。

生4:可以把2分钟11秒就看成2分钟,3分钟差一秒看成3分钟算,老师你看可以吗?

师:这样也可以,那动笔算一算,开始。(教师觉得有些出乎意料,有些突然)生独立计算。

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5交流:121÷2=60┅┅1.

有生举手:老师,余数怎么办啊?到底平均每分钟算60个,还是算61个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示意他站起来发言)

师哑然后解释:这个其实不影响比较的结果,你再算算乙同学就知道了。

谁来说说看乙同学平均每分钟拍的次数。

生6:182÷3=60┅┅2.

师:现在你们知道谁快谁慢了吧?

生7:乙快,因为乙的余数比甲的余数大。

师表示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乙稍微快一点。

师:所以在比较平均数的时候,我们一般怎么做?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开始。

生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看?

生8:首先要用总数除以总时间,然后还要看余数哪个大,余数大的那个平均数大。

师一脸的“没精打采”。

【思考】其实数字和图画书本上都有了,只要直接计算就很方便。可这位老师觉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非要来什么现场男女生拍球或跳绳比赛,并不是说这样的创意不好,而是要知道如果数据凑不好计算时有余数怎么办?这余数可不可以舍去,该怎么舍,怎么比较大小,这一系列的问题能一时间全给学生讲明白吗?我想未必。而且学生之间也会有激烈的争论,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后续内容的继续教学。而教师也一味地容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意外”,顺着它而“一错再错”,并没有及时制止来及时更换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无疑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实效。

因此,面对这样的课堂“意外”,我们应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应及时打住,及时更换教学方法,这样才不至于在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使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流失。

三、面对“意外”不知所措----一场不可避免的尴尬

【教学片段三】《线段、射线和直线》教学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