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分析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3ab19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7.png)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提供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全流程在线化管理。
监管部门通过建立电子化的监管系统,可以实时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其次,信息化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对庞大的食品信息进行快速筛查和分析,辅助决策,提高监管的精确性和针对性。
再次,信息化提升了监管的公开透明度。
监管部门将相关信息公开在互联网平台上,使得企业和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查询系统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实现监管的公开透明,增强了社会监督力度。
二、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收集、整合庞大的食品相关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发现问题、预测风险,并提供决策支持。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食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变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比如,企业通过使用RFID等技术对产品进行追溯,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追溯数据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其次,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通过分析大数据,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再次,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加强与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
通过分析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评论和反馈信息,监管部门可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和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的挑战与展望虽然信息化与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问题是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中的重要问题。
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数据被篡改和泄露,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7b6706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7.png)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也不例外。
信息化和大数据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和全面的手段。
一、信息化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1. 数据采集和存储信息化技术使得监管部门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收集食品药品安全相关的数据。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产企业的实时监控,监测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数据。
同时,各个环节的数据也能够被迅速且有效地存储起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查询。
2. 数据共享和传递信息化技术打破了各个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了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让各方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同时,监管部门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大众进行互动,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度。
3. 风险预警和预防信息化技术使得监管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监管部门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企业和消费者。
这有助于避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大数据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1. 数据分析和挖掘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食品药品安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食品药品安全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追踪问题的根源。
这样,监管部门就能够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监管效果。
2. 风险评估和预测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指标的分析,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
通过模型的运算和分析,可以评估不同产品和企业的风险水平,并提前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为监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质量溯源和追溯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食品药品的质量溯源和追溯,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可靠性。
食品药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食品药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a3315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0.png)
食品药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食品药品监管是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推进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本文将探讨食品药品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从信息化的意义、信息化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的意义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的过程。
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信息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监管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管部门可以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处置,提高整体监管效果。
2. 提升监管精准度:信息化工具可以实现对食品药品企业、从业人员以及产品的全面监测,使监管工作更加精确和有针对性。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资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改善监管公开透明度: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监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监管数据对公众可见,提高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公众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了解到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情况、安全风险等信息,进一步增强了监管的约束力。
二、信息化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信息化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建立监管信息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建立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流程的全面监控。
通过信息系统,监管部门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环节、原料采购、生产情况等信息,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 构建监管平台:监管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和发布。
监管部门可以将监管数据和信息通过平台向公众开放,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3. 引入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监管部门更好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检验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5cf1bc8af1ffc4fff47ac9f.png)
食药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食药安全的问题导向,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这是食药监管部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信念和追求。
而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是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食药安全隐患指明了方向,为食药监管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准确、公正、高效的食药检验一直是食药检验研究机构追求的原则和目标,而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检验领域的应用,提升了这一目标,让检验向信息化、大数据化方向发展。
本文探讨了LIMS 系统、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在食药检验中的应用与实践。
传统的检验数据,报告生成基本靠手工录入计算,纸质打印报告,这种方式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高效性不能满足当前新时期对食品药品检验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计算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作为信息化技术之一的LIMS系统被应用到食品药品检验系统。
LIMS系统是基于检验检测管理的一体化解决平台(LIMS系统界面见图1),该平台提高了规范化和效率,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周期,减少数据输入。
LIMS系统有几大功能模块,从大的方面分为数据管理模块和质量管理模块;从细的方面来说,分为样品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结果处理模块、人员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查询模块、设备管理模块、标准物质及耗材管理模块等,客户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相应模块。
LIMS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自动记录、结果自动计算、结果自动判定,使实验数据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避免了人工操作计算可能带来的失误,提高了检验数据的可靠性。
规范了收样、制样、称样、前处理、检验检测数据采集、检验结果计算与判定等检验流程,保证了整个实验过程的溯源。
对系统中检品的在检状态、阶段、完成期限都一目了然,接近期限的检品会自动提示,方便检验人员合理安排时间在检验期限内完成检验任务。
检品检验结果完成提交后,从检验、校对、审核、发出的环节依次提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检验中的应用赵波,闫君,贾汝玲,姬良亮,朱天虹,许晓辉*(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食品药品检验守护着人民群众的食药安全,科学、准确、便捷、高效的检验举措一直是食药检验人员追求的目标。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824296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0.png)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食品药品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项,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检验检测工作。
当前开展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时具有流程复杂且混乱的现状,久而久之导致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质量问题频发,因此必须要作出改善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质量。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给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带来了较大帮助,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检验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
文章首先就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进行论述,然后分析信息化技术系统发展,接着对信息技术在食品检测过程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接着就信息化检验检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概述,最后就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优化措施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促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信息化技术引言当前经济快速进步和发展,食品药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安全质量问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检验检测工作,通过检验检测将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及时发现,避免有问题的食品药品流入市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但是当前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长效发展。
因此,必须要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检验检测工作效率,将信息化技术优势充分发挥。
由此可见,研究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信息化技术的作用1.1加强监管的力度及时效性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质量不达标的食品药品流入市场危害公共安全,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难辞其咎,作为监管部门必须要重视检验检测工作,从检验检测环节实现质量把控。
作为食品药品相关检验部门,在开展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这一环节的时效性,因此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实现。
爆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以后,经过媒体推广会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在社会中造成较大舆论,给相关部门带来较大压力。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8ee6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c.png)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传播的疾病,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可能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引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加强对该领域的了解和控制。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重要性食源性疾病监测是指在一定人群中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系统性的监测和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病例数据,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评估食品卫生安全状况,指导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可以帮助卫生部门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测,监督其生产过程,确保食品安全,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病例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三个步骤。
要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包括建立病例登记表、建立病例信息数据库等。
然后,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特征等,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找出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
要及时发布监测分析结果,以便相关部门和公众了解疫情动态和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周期短,传播速度快,监测分析需要及时性和准确性。
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可能涉及到多个具体的食品,传播途径复杂,监测分析难度加大。
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监测分析需要多部门协作,增加了工作难度。
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可能涉及多个人群,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携带者,监测难度加大,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
以美国为例,2018年,美国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疫情。
在这次疫情中,共有上千人感染沙门氏菌,其中多人死亡。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16050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7.png)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对于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I.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监测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而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传感器技术可以用于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通过连接到信息系统,监测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和分析,从而快速识别食品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II. 信息系统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食品溯源是追踪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食品溯源。
通过建立电子化的食品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或输入产品编号,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配送信息,从而判断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III.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预测和评估食品中潜在危害物质的存在和风险程度,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整合历史数据、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和专家知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缓解措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IV.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食品安全监管对食品行业的合规和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信息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在线监控和追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罚和整改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效性。
V. 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可以在食品安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开发在线的食品安全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时互动的学习环境,可以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VI. 信息系统应用的优势和挑战信息系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如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判断食品安全风险、加强监管和教育等。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17ea0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6.png)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和食物感染两类。
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医疗机构报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通过及时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可以发现和追踪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患病人数、年龄、性别、病程等。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发现一些人群的易感特点。
其次是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时间和地区的病例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疾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规律。
在夏季和冬季,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数往往会增加,而在人口稠密地区,疾病的传播速度也较快。
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分析。
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和化学性等多种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其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和防控措施都有所差异。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可以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还可以对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数据与食品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污染,因此食品监测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病例和食品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为改进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691e5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a.png)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10-18T07:38:36.87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5月15期作者:李林[导读]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实验室检验时效性提升的重要影响显而易见,食品药品高效能、高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李林桓台县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省淄博市 256400摘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实验室检验时效性提升的重要影响显而易见,食品药品高效能、高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实现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必须利用好信息化技术,优化实验室检测的业务工作和检测能力,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时效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应用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1、引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时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应对信息化技术有正确的认知,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实验室信息平台,转变检验检测传统模式,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仪器远程共享效果,简化检验检测业务流程,从根本上促进检验检测时效性的提升,保证我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2、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应用的必要性2.1、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效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实验室流程的优化,不仅促进了实验室检验检测效率的提升,还对实验室检验检测流程进行了全面监管,促进了实验室能力的提升,降低了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保证了食品药品安全,有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2.2、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力度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导致安全事故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增加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压力。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信息,从而快速进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处理,提高了检验检测的时效性,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ac6ed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a.png)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食品药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确保食品药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各国纷纷加强监管力度,并逐渐将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监管工作中。
本文将探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
一、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首先,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药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共享。
这样一来,监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到各个企业生产、流通和销售的食品药品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其次,信息化技术还可以通过建立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食品药品流通环节的追溯管理。
通过电子标识、RFID等技术手段,监管部门可以对每个食品药品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一旦发现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迅速定位到具体的批次和企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再次,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的建立。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分析历史数据,挖掘潜在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并根据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企业和公众注意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
二、大数据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监管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药品的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工作。
其次,大数据技术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手段。
例如,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测食品药品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种精准监测手段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药品的质量问题。
再次,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测和预警。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公众反馈信息的分析,可以建立预测模型,判断食品药品的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措施,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4c5d7bba8114431b80dd86e.png)
在全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都是最突出的公 共卫生问题之一。据 WHO 估计,全球每年仅食源 性或水源性腹泻就导致约 220 万人死亡 [1]。1988 年 , 上海食用毛蚶暴发的甲型肝炎大流行 [2] 和 2008 年 乳品业的三聚氰胺事件 [3],不仅大范围危及公众健 康,造成了巨大的健康与经济负担,更引发了公共 卫生的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的安定 [4]。三聚氰胺事
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能力, 实现病因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逆向回溯,这 对完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5]。2015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更是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医师法定职责。福 建省自 2012 年起开始部署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014 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作为首批入选 的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承担着病例信息采集及 标本病原学检测的工作。自 2017 年 2 月起 , 该院对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取得良好效 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疾病监测;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55.5
Role of informatization in the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eases in hospitals
Zheng Lingling, Nian Yuxia.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Union Hospital, Fuzhou 350001, Fujian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g Lingling, Email: shirley8645@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912f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c.png)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新时期,食品企业只有提供相应的食品药品检测合格证,方可以将商品投入流通市场。
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检测质量。
本文对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应用;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化检测技术被应用到食品、药品监测过程中。
信息化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幅度提高了食品行业商品的检测质量,有效保证了食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对信息化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应用对策。
1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机构的必要性1.1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1.1.1 顺应国际宏观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各个国家逐步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以资本流动的方式进行着经济上的互动。
随着一带一路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实现了经济互利,文化融合,也为国外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诸多便利。
新时代背景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使得各个国家对采购食品与药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给予了食品与药品分析检测工作足够重视。
通过制定一系列食品、药品采购规范,有效提高了食品药品采购工作地标准性与合理性。
为了满足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出具相关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报告,且获得相应认证后方可以进行出口贸易。
在现实中,实验室是食品药品重要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
信息化技术在国家实验室中的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商品、药品质量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依托科学完善的质量检测工作,可以及时发现不合规的产品、药品,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整改方案,保证流通市场中食品、药品的整体安全性。
新时期,为了顺应国际市场发展所需,各个国家逐步加大了食品、药品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1]。
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意义
![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c783bc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7.png)
常州实用医学2020年第36卷第1期•27 •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意义周莹华,许峻,詹群生(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出了国家要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的要求,为改变食 源性疾病病例报告由医务人员与防保科人员以纸质报告、手工录入为主要工作模式的现状,医院 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非常必要,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精细化管理 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有利于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3068-5685(2020)1-27-2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指通过 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 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m。
食源性疾病 是全球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最新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也提出了 国家要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21。
江苏省自2011年 起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设立了 25家哨点医 院,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完善,至2016年已设立哨点 医院380家,其中省级哨点医院89家,食源性疾病报 告系统实现县级全覆盖。
根据江苏省、常州市卫计 委要求,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5年起启动食源 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2016年被确认为省级哨点医 院,承担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样本送检的任务。
现代企业把精细化管理定义为“五精四细”,任 何有助于把管理工作做得精确化、科学化、合理化 的方法,如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 化建设、岗位责任制、流程改造、成本核算等都是属 于精细化管理方法。
医院预防保健对于公共卫生 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目前本院 已建成基于HIS、LIS以及PACS系统的各类预防保 健管理模块,如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性病管理 模块,经过几年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现已形成较为 成熟的预防保健信息管理体系。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8a67a2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9.png)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摄入病原微生物、毒素、化学物质等导致的疾病。
由于食品的流通范围日益扩大,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架构。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四大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包括疫情数据、食品检测数据、就诊数据等。
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管理。
监测预警模块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应急响应模块则是在发生食源性疾病疫情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
二、功能特点。
1. 数据采集,系统通过与各级医疗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的全面采集。
2. 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进行管理,建立完整的食源性疾病数据库,为监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提前预警。
4. 应急响应,系统在发生食源性疾病疫情时,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指导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和防控工作。
三、应用价值。
1. 提高监测效率,系统实现了对食源性疾病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测,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
2. 加强预警能力,系统通过建立监测预警模型,能够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提前采取措施。
3. 快速响应应对,系统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发布疫情信息,指导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和防控工作。
四、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建立,对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力度,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为保障人民健康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
![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2a23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a.png)
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张明鲁(汶上县中医院,山东汶上 272100)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的数据,探究出科学、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措施。
方法:选取汶上县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监测并采集的856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阳性检出情况,详细记录受检者的基本信息资料,探讨其临床症状,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856份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12.03%(103/856);103例阳性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为46.60%(48株),其次是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阳性检出者与非阳性者在年龄<15岁、检测季度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年龄<15岁、检测季度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是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医院食源性疾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应加以重视,及时进行主动监测管理,深入关注人们的年龄、检测季度、职业、饮食情况等问题,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Analysis and Active Monitoring Management of FoodborneIllness in HospitalsZHANG Minglu(Wensh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nshang 272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oodborne illness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activ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foodborne illness in hospitals. Method: 856 samples monitored and collected by Wensh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October 2021 to Octo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situation was counte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was recorded in detail,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idence of foodborne illness in th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multi factor regression. Result: Among the 856 sample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was 12.03% (103/856); Among the 103 positive sampl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iarrhoeal Escherichia coli was the highest, 46.60% (48 strains), followed by Norovirus, Salmonella,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etc;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ositive and non positive individuals in terms of age<15 years old, testing quarter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quarters, occupation as workers and farmers, diet as meat and meat products, and mixed foods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foodborne illness in the hospital were age<15 years, the first and second quarters of the testing season, the occupation of workers and farmers, and the diet of meat and meat products and mixed food. Conclusion: Hospital foodborne illnes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m, actively monitor and manage them in time,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eople’s age, testing season, occupation, diet and other issues,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people’s life safety.Keywords: hospital foodborne illness; activ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Escherichia coli; Norovirus; Salmonella; Vibrio parahaemolyticus作者简介:张明鲁(1967—),男,山东汶上人,本科,副主任医师。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抽验中的应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抽验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8dbe1f10b4c2e3f5627638e.png)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抽验中的应用摘要:信息化是全球范围科技发展的一大产物,也是促成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
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的工作中,进行食品药品抽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抽检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食品药品抽检;实践应用多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民生大问题,也是我国监督管理局工作的重点,为此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结合实际的需求和情况制定了很多整治监管方案。
要强化国家食品药品的监管工作,履行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广大市民能够饮食用药安全,当前的食品药品抽验工作还需渗透信息化技术,在制定管理方针上融入信息化管理要求,创建食品药品抽检全程的严格信息化系统,为我国食品药品抽检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食品药品检验领域的开发结合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食品药品抽检工作中的特点以及实际的情况,将信息化手段和管理系统应用其中,技术上会采用J2EE技术体系和MVC设计思想,同时整合Struts、Hibernate以及Spring整合技术,共同组成多层架构的设计模式,确保数据与视图的分离,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1]。
该系统的形成更好地促进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实施,在功能模块上,其内容包含有案件信息管理、监督检查管理、抽样抽检管理、稽查任务管理、监督检查管理、通知公告管理、基础数据管理、数据查询管理以及在线交流平台,这些功能基本涵盖了我国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领域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任何模块之间保持独立且各司其职,形成密切相关的协作,共同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实施,将其应用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2.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食品药品抽检工作提供保障首先是信息化管理政策方面的保障。
食品药品检验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建设既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需要,又是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建立良好的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促进医药产业正常发展的要求,更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运用分析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运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7d0f1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d.png)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运用分析摘要:农产品和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而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牵动着公众的心。
因此为保证大众饮食上能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对农产品和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检测是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也推动了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如在食品检验检测中对实验室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有效的提高了检验检测的准确性,提升了工作效率,应用计算机进行食品检验检测和实验室管理是一条有效之路。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检验检测;准确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安全问题隐藏较深,不易被人们发现。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持部门,肩负着科学监管的重大责任。
食品安全检测普遍存在检验程序复杂、检测周期偏长的现象,严重影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作用的充分发挥。
信息化技术代表着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实验室生产率和管理水平。
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检验检测时效性,成为所有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现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进行分析,对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进行探讨。
1.信息化技术在食品检测机构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当前全球性的贸易商品市场竞争激烈,美国等发达国家极为重视分析测试技术,同时他们严格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这使得其科技水平和商品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压倒性优势。
在全球化商品交易和竞争中,要具有国际标准认证作为通行证,而实验室是为商品进出口提供质量保证书的重要单位,实验室信息化水平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所以各国都在积极提升实验室信息化水平。
提高我国实验室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就必须与国际标准化规范保持一致,实验室必须严格实施国际标准规范,实验室信息化是运用智能化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创造生产力,服务于实验室的全过程。
学校食堂传染病防控的信息化应用
![学校食堂传染病防控的信息化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7bcd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1.png)
学校食堂传染病防控的信息化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应用日益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食堂作为一个密集人群聚集的地方,学校管理部门积极推行传染病防控的信息化应用,以提高食堂的卫生安全水平,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1.信息化系统在食堂管理中的作用传染病防控的信息化应用在学校食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食堂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食堂的卫生状况。
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分析食堂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其次,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实现食堂人员管理的电子化。
通过系统的记录,可以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量、食品处理流程等进行全面监控,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卫生要求。
此外,系统还可以对食堂供应商进行评估,确保供应商的食品安全标准符合要求。
2.无接触就餐系统的应用为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学校食堂开始采用无接触就餐系统。
这一系统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实现了师生在食堂就餐过程中的无接触操作。
首先,食堂工作人员通过扫码、刷卡等方式获取师生的个人信息,并与系统进行绑定。
然后,在选择食物后,师生只需通过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等技术,在设备上进行确认,即可完成支付。
这种无接触的就餐方式减少了食堂内人员之间的接触,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3.食堂卫生检测的信息化应用食堂卫生检测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借助信息化技术,学校食堂可以实时监测食品的卫生状况,并及时发现问题。
食堂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食品卫生检测的数据库,将每次检测的结果进行记录。
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将检测数据与食堂工作人员的操作绑定起来,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和培训。
此外,食堂卫生检测的信息化应用还可以将检测结果实时反馈给师生和家长,提高食堂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消费者对食堂的信任感。
4.移动应用程序在食堂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移动应用程序是信息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学校食堂传染病防控的有效手段。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01b14e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b.png)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探讨摘要: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各个层级对于食品药品安全及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这在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食品药品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诸多领域科学技术快速更新进化的宏观背景之下,信息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相关工作需高质高效推进开展并以信息化相关技术为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对检验检测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资源倾斜。
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措施建议,致力于在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显而易见,安全及质量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及诸多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我国正处于从追求高速度发展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态势当中,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且多变,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背景下,需要采取诸多有效措施来提升食品药品的总体质量,尤其是法定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由于整体业务发展需要,提升检验相关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实现数据统一管理、查询、统计、分析,提高效率和时效性,尤其是需要科学有效地应用信息化相关技术,进一步强化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的整体效率及效果,唯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平稳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1 信息化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前景和优势1.1 信息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目前,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领域使用参差不齐,省市一级的、有点条件的,安装使用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一个内部从计划、抽样、到最后的出报告证书的闭环管理,没有和外部实现互联互通。
还有的机构检验业务流程及相关实验室资源管理依旧采用是Word、纸质管理模式,原始记录还需人工誊抄、手工录入和计算,无法电子化保存,仪器数据只能手工记录,效率低、差错率高,报告书编制采用人工编写、手工签名方式,报告书打印配置固化。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a95b3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9.png)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作者:张婷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中旬刊》2021年第08期摘要:食品和药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食品是为人们提供正常新陈代谢的能量物质,药品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科学检验检测方法不仅能提供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也能提高检测部门的工作效率,所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实现食品及药品检测质量安全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检验检测;应用分析近年来,食品安全及药品质量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一些质量安全隐患隐藏较深的问题,不易被肉眼所察觉,而食品安全检验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着科学监管、依法监管的责任,需要对其加强检测。
食品与药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检验程序繁杂、检测结果缓慢、且依据不充分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及药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的客观性。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的大背景之下,为获得更为科学、高效的客观数据,有必要在提高实验检测场地设施的前提下对相关检测技术进行升级,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及检测速度。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检测水平是相关研发检测机构当前及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本文通过对实验室信息化LIMS系统在食品安全生产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机构的重要性1.1 实验室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1.1.1 国际宏观环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可超越国界,并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及提供服务等方式进行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经济活动过程。
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那么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也必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世界经济不断前进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不仅能实现经济互利、文化融合,而且也为世界展示出一个全新的发展中国家。
在此背景之下,各国间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西方等一些发达国家在采购食品及药品时十分重视相关食品及药品的分析检测数据,同时也制定出一系列关于食品、药品的采购标准及实施规范,建立了国际间相关食品、药品采购的标准规范,所以我国在对外贸易时也需出具相关产品符合相关数据的质量检验报告,并通过认证后才可进行出口贸易,而实验室就是为相关商品提供质量检测服务的检测机构,所以一个国家的实验室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决定了不同商品的质量层次,实验室现代化建设水平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的食品药品质量也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为了更好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开展的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监测工作。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从2012年10月起,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担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的15名临床医生和1名防保专职人员为对象。
在信息化管理前后分别统计巧名临床医生填写《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时间和专职人员收取及录入表格的时间。
统计2012年3-10月(对照组)和2013年3-10月(改进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报告数量和填表完整率。
1. 2方法在医院现有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模块,与HIS ,LIS及其他信息系统联网,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填报、检验结果反馈、监测数据管理和导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1. 2.1制定信息化管理流程(1)财务人员在患者挂号时负责录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均设为必填项。
(2)临床医生接诊时,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患者在HIS系统下达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套餐医嘱,包括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创伤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
(3)检验人员在LIS系统接收和登记监测标本,按要求检测副溶血弧菌等6项病原体,并经LIS系统发送结果。
1.2.2环节质量控制(1)《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电子化,患者基本信息、门诊号/住院号、是否住院、就诊时间和初步诊断等通过系统自动提取。
病例主要症状与体征是否采集生物标本等项目采用打勾选择。
暴露信息选择是,系统弹出暴露信息表,一种暴露食品填写1行,每行11个项目,多种暴露食品按回车键添加行后填写。
对表格内重点内容设定为必填项目及项目间逻辑校验,防止信息遗漏和误输入。
(2)采用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临床医生的工作责任心,提高监测信息填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充分发挥检查与督查的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对各种记录、程序等严格把关。
专职人员每日通过门诊日志自查食源性疾病报告情况,每月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汇总和反馈,年终进行年度考核并给予奖励。
2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体内、由各致病因子引起并具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WHO警示: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正呈不断增加趋势,中国趋势也不容乐观,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监测系统是各项工作的有效整合,各环节均可影响监测结果,需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加强管理才能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监测数据的快速报告制度,有利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对食品危险因素进行快速评估,及时并准确发出预警。
在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使监测流程进一步优化、工作量大幅减轻、效率显著提高,监测人员的依
从性明显增强,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确保监测质量长期、持续、稳定。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8年制定疾病监测系统评估指南方案,认为对疾病监测系统进行6个方面的评估,其中包括监测系统的实用性。
实践证明以现有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发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在工作中发挥了低成本、高效、实用的优势。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常常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抗生素性腹泻,信息化管理能将监测病例的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并得到利用,对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监测信息系统导出监测病例的检验结果,并对病原谱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掌握急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有助于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为医防结合提供更宽广的思路。
信息化管理模式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范暴露信息的填写是持续改进的重点。
改进暴露信息表的设计,将暴露食品、进餐地址等设计成下拉菜单,如把暴露食品分11大类,每一大类对应若干小类,形成级联菜单,以便临床医生规范填写。
暴露信息的准确填写,有利于食品卫生监管部门追踪和确定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特定食品和特定危害),确定高危险食品和处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检验人员通过扫描条形码将患者基本信息导入LIS 系统完成标本登记,通过LIS,HIS系统向临床医生、患者发送检验报告。
临床医生在HIS系统查阅检验结果,实现无纸化办公,效率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