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生物样本介绍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2024鲜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ea49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0.png)
严格筛选原料供应商,确保原料质量符合 标准,防止使用不合格或受污染的原料。
强化食品加工过程监控
完善食品储存和运输管理
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生产 环境、设备、工艺等符合卫生要求,防止 交叉污染和食品变质。
2024/3/28
建立合理的食品储存和运输制度,确保食品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卫生、安全,防止 食品受到污染或变质。28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 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 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 疾病。
分类
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 毒动植物性和寄生虫性四大类。
7
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
2024/3/28
发病原因
主要病因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 毒素等。
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和储 存食品
教育消费者正确选购新鲜、卫 生的食品,并妥善储存食品, 避免食品变质或受到污染。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让消 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和风险 点,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 能力。
2024/3/28
21
06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挑战 与展望
2024/3/28
22
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结合,实 现食品中病原菌或毒素的高灵敏、高 特异性检测。
2024/3/28
17
05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
2024/3/28
18
食品卫生管理
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食品原料管理
制定完善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明确各 部门职责,确保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 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 课件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2635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7.png)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本课件旨在为监测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提高监测水平,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食源性疾病概述1.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而引起的疾病。
2.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毒素等。
3.传播途径: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
4.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症状多样,轻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5.暴露人群:食源性疾病暴露人群广泛,包括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者等。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1.早期发现: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2.病原体识别:食源性疾病监测可明确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风险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可用于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指导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4.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助于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推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1.监测系统: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包括病例报告、病原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2.监测病例: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3.病原体检测: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4.食品样品检测:对可疑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查找病原体来源。
5.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分布、传播途径等。
6.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食源性疾病风险。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要求1.知识储备:掌握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
2.技能培训:熟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掌握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技能。
2024版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ppt课件
![2024版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9df3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9.png)
运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发现食源性疾 病的流行规律、危险因素等,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可视化
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使分析结果更加直观易懂, 便于决策者和公众理解。
13
04
监测工作实施与管理
2024/1/28
14
监测计划制定
确定监测目标
明确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种 类、范围和时间等。
6
定义与分类
2024/1/28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 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 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分类
可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 植物性和寄生虫性四大类。
7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食品污染、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食品中天然毒 素等。
危险因素
结果解读
结合专业知识,对监测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格式和要求,撰写监测报告,明确报告目的、方法、结果和 结论,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024/1/28
21
风险评估与预警
2024/1/28
风险评估
根据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对食源性 疾病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
28
经验教训分享
2024/1/28
强化跨部门协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加强跨部门之间 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
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核心,需要加强对数据 收集、整理和分析环节的把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是预防和控制 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6b280a0912a21614792946.png)
全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造 成巨大危害,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重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
5
• 食源性疾病的影响。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和日 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发病率难以估计,但据报告,仅 2005年就有180万人死于腹泻病。这些病例的大部分可归应于食品和饮用水污 染。此外,腹泻是婴儿和幼儿中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
•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 要内容之一,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风险 评估、标准制订修订以及食品安全政策措 施制定的基础。
11
12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 1、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 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
• 2、主动监测: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即属于被动监测 范畴。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
• 1. 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 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见《手册》附录2。
• 2. 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 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6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念
• 疾病监测(surveillanc)概念 •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
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 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7
8
9
10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是早发现、早预警 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掌握主 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疾病负 担。(《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 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3b1c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2.png)
预警指标设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定相应的 预警指标,如发病率、死亡率等。
预警机制建立
建立食源性疾病预警机制,及时 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
数据共享与交流合作
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交流合作机制
加强与其他地区、部门、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食源性疾病 监测工作。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
01
制定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法律
保障。
02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食品生产经
营提供明确指引。
03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宣传贯彻
加大法规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公众的知晓率和
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03
常见食源性疾病及案例分析
Chapter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
由沙门氏菌引起,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呕吐等,严重时可导致 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如呕吐、腹痛、腹 泻等。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由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症状以呕吐为主,伴有腹痛、腹泻等。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课程内容总结回顾
食源性疾病定义与分类
详细阐述了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危害程度。
监测方法与技术应用
介绍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实践经验和应对策略。
食源性疾病监测挑战与机遇
《食源性疾病监测》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8704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9.png)
目录 CONTENT
•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食源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 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 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 疾病。
VS
详细描述
病毒性和毒素性食源性疾病通常由食品中 的病毒或毒素引起,如甲型肝炎病毒、轮 状病毒等。这些病毒和毒素可能通过食品 传播给人类,导致食物中毒和其他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 卫生监管、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等 。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01
02
03
04
数据收集不全
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破坏国际声誉
食源性疾病爆发可能对国 家形象和国际声誉造成不 良影响,影响国际贸易和 旅游产业。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爆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 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监测结果可反映食品安全状况,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依据,促 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针对食源性疾病的应急预案,明 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
应急处置实施
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迅速启动 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 展。
04
食源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详细描述
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fe1b8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d.png)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样品应尽快放入低温环境保存,避免 变质。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样品安全,防止交 叉污染和损坏。
实验室检测方法及结果解读
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 合适的检测方法,如 细菌培养、PCR等。
结合患者症状、流行 病学调查结果等综合 分析,确定病原体和 污染源。
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 解读,判断是否符合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标 准。
暴露评估
对危害因素在食品中的分 布、含量及人群暴露情况 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风险特征描述
在危害识别和暴露评估的 基础上,对食源性疾病的 发生概率、严重程度等进 行描述。
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数据收集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收集疾病发生情况、食品 污染状况等相关数据。
风险评估
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对收集 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食品安全风险等级。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从 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追溯。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对突发的食品安 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控制。
04 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置技巧
现场调查流程
风险预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 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提醒 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防范 措施。
信息发布渠道和时效性要求
信息发布渠道
通过政府公报、新闻媒体、官方网站 等多种渠道发布食源性疾病风险预警 信息。
时效性要求
确保风险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 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及时采取应对 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 要定期更新风险预警信息,保证信息 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 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9e607014791711cc7917f7.png)
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 病聚集性和暴发线索
• 监测机构:所有哨点医院 • 监测对象:疑似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 监测内容: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
床诊断等病例个案信息
• 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导致的所
毒病例;
• (四)孕妇、学生、儿童等特殊人群就诊病例;
监测反映的风险
定型包装食品安全性较高,餐饮食品风险大 毒蘑菇中毒呈现全国蔓延之势,呈现新的发病特点 亚硝酸盐和农药依然是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误食误用是导致有毒动植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人数最多,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 安全问题 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对特定人群的感染的发病率和危 险因素调查 家庭的食源性疾病负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 传与教育
各国在构建食品安全管理框架是要优先考虑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价值
•各国逐渐认识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提供
-健康危害的实际证据—风险评估的基础 -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风险—从病到食品的溯源调查 -支持早期预警—这一点尤为重要!
一、提供食品和健康之间的关联 提供人类疾病和政府食品安全体系之间的重要连
常见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 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
特别关注
• (一)有明确的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病例; • (二)粪便、肛拭标本中检出致病菌的腹泻病例; • (三)肉毒毒素、河豚毒素、米酵菌酸、毒蘑菇等严重中
《食源性疾病监测》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48cc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7.png)
监测系统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跟踪并记录疾病的发生情况, 及时警示和反应。
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恶心等。症状的严重 程度取决于病原体的类型和摄入的数量。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食物被病原体污染,如生肉或未经烹饪处理经过滤的水。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如未洗净的手或病菌污染的餐具。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1
卫生措施
2
保持清洁的环境,规范个人卫生习惯,
特别是洗手、清洗食材和器具。
3
食品加工
4
通过熟化、杀菌和适当的储存方法, 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繁殖。
食品安全教育
提供有关食品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包 括正确的食物处理和烹饪技巧。
食品检验
定期进行食品质量检验和抽样检测, 确保食品符合卫生标准。
《食源性疾病监测》PPT 课件
欢迎来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的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食源性疾 病及其重要性,并探讨预防和监测这些疾病的方法和工具。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引起的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污染食物引起。这些 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症状、中毒或感染等不良反应。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对公共卫生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物安全状况, 及早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保障人民的健康。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流行病学调查
收集病例数据、食物供应链 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 险因素。
实验室检测
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菌培养 和毒素检测等技术,验证食 物中的病原体和污染物。
2024年度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
![2024年度47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bfad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1.png)
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优 化工作流程。
2024/2/2
加强培训和演练
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素质 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41
确保在接到报告后能够迅速启 动应急处置流程。
现场处置措施落实
包括病人救治、样品采集、现 场控制等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分析疾 病三间分布特征。
实验室检测支持
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 ,为病因分析提供依据。
2024/2/2
38
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
明确各部门职责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食源性疾病 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各
2024/2/2
31
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包括细菌培养、生化鉴定 等,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 菌。
2024/2/2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检测食源性病 原体及其毒素。
分子生物学方法
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用于快速、灵敏地检测 食源性病原体基因。
2024/2/2
7
02 食源性疾病监测 体系介绍
2024/2/2
8
监测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时发现、评估、预警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 行,保障公众健康。
意义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科学 依据;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a78a5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6.png)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食源性疾病概述 •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 食源性疾病监测案例分析
01
食源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引发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案例二:某地区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确定了化学物质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
某地区发生了一起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经过调查 ,发现病原体为有机磷农药。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确定 了污染源为某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 施,包括销毁受污染蔬菜、对种植基地进行全面消毒等, 成功控制了疾病的传播。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影响
总结词
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危害和影响。
详细描述
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轻则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重则引发休克、死亡等严重后 果。此外,食源性疾病还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医疗费用的增加、劳动力损失、消费者信心下 降等。因此,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际间食品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监测可以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全球食品安全水平。
监测原则
科学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应以科学为基础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系统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应建立完善的监测 体系,涵盖食品生产、加工、储存 、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确保监 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内容与实施要求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内容与实施要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366b2af705cc17542709b9.png)
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饮食模式的改变
生鲜食品的偏爱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食源 性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都与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成因和发病形式更为复杂。
4
整理课件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同一地区的集中暴发是主要形式,容易识别 跨地域散发暴发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监测方式难以识别和检测
31
整理课件
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
32
整理课件
监测目的
➢ 早发现、早预警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 ➢ 掌握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疾病负担
33
整理课件
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 专项监测
34
整理课件
病例监测的内容和要求
35
整理课件
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 病病例监测信息表》(附表 1-1)
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 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 (附表 1-2)
38
整理课件
四、病例信息采集要求 病例信息采集要求 各哨点医院全年应完成采集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
至少100例,鼓励有能力的医பைடு நூலகம்多报。
整理课件
国内案例1:三聚氰胺事件
2007年12月开始,三鹿集团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 2008年3月,南京儿童医院10例婴幼儿泌尿结石病例 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
患“肾结石” 婴幼儿病例 2008年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甘肃兰州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的电话报告,称该院收治的婴儿患肾结石病例 明显增多。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原卫生部 2008年7月24日,三鹿集团送检,8月1日15个批次检出 三聚氰胺。 2008年8月13日,三鹿集团通过调换撤出污染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验室检测技术-沙门氏菌、志 贺氏菌
SBG 磺胺增菌液 MAC麦康凯琼脂平板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 动力-靛基质-鸟氨酸琼脂 (MIO)
二、实验室检测技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二、实验室检测技术-沙门氏菌、志 贺氏菌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2013年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 2012年 8家医院和4家疾控机构
2013年 11家医院和11家疾控机构
2013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单位
实验室检测
(一) 目的 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确证,通过对病原体进
行深入的分析,从病原学上提供病因相关性的实际证据,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污染食品的来源、证实污染食品 在暴发流行中的作用。
关于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生物样 本介绍
主要内容
一、概述-为什么做?检什么菌?采什么标本?如 何鉴定?如何报送菌株?(网报另讲)
二、实验室检测技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四、实验室检测技术-副溶血性弧菌
以上菌株鉴定均安排了实验室演示课
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2、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 3、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监测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 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 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肠产毒性大肠杆 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 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 菌(EHEC)、 肠黏附性大肠杆 菌(EAEC)
建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溯源数据库,提高早 期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能力;同时,对食源性致病菌分 离株开展药敏试验,为食源性疾病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 提供指导。
实验室检测
(二)检测项目(检哪几种病菌?) 对标本进行可疑食源性致病菌菌株(沙门氏菌、致泻
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检测分 离,向“国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 报送数据、信息, 省疾控审核认可后上报。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原则上每家主动监测点医院每周提供不少于10份病历 信息和标本,全年提供不少于500份。
实验室检测
(三) 标本采集(如何采样?)
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吃了食品引起的)就诊的门诊 和住院病例,每日排便 3 次或 3 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 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病人排出新鲜粪便于无菌容器内,用 2支无菌棉拭子多点采集 粪便样本(如有脓血或黏液应挑取脓血、黏液部分,液体粪便应取 絮状物,使棉拭子表面蘸满粪便),插入 Cary-Blair 运送培养 基内。
实验室检测
(三)标本收集
标本包括新鲜的或转移至 Cary-Blair 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或肛 拭子。最优标本是转移至Cary-Blair 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肛 拭子不是最佳标本,仅在病人无粪便标本时采用。肛拭子收集后应 当目测,需要在拭子上明显见到粪便。
所采集的标本尽快检验,放入 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的标 本应在冷藏条件下 24 h内送检。新鲜的粪便标本置于清洁、干燥、 无肥皂或消毒液残留的容器中,冷藏条件下 8 h内送检。
四、检验程序(如何鉴定?)
五、结果与报告(如何报?)
当检出的可疑菌落生化性状符合致病菌主要生化特征, 结合血清学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报告粪便标本中是否检出 所规定的致病菌。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 报送 数据、信息,省疾控审核认可后上报。
六 菌株的保存和上送 (如何送?)
培养物穿刺接种 3%氯化钠半固体培养基,轻拧管盖,36 ℃±1 ℃培养24h,盖紧管盖。也可以在动力试验培养基 24 h培养物上加 入一层灭菌矿物油。(副溶弧菌室温贮存培养物,不要冷藏。) 如果需要长期保存菌株,将 0.7 mL 3%氯化钠脑心浸液肉汤 6 h~ 12 h培养物和 0.3 mL 灭菌甘油加入灭菌菌种管,立即放置-70 ℃
粪便样本的保存、运送和检测培养条件
mEC:新生霉素增菌肉汤 SBG 磺胺增菌液 MAC麦康凯琼脂平板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 改良CCD琼脂基础(mCCD)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副溶血性弧菌
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