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放开你的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请放开你的手

————浅议培养学生主动性应做到的几个方面

类别:小学

学科:数学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这一历史车轮不断前行,作为我们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这一体会越来越强烈:要想充分体现新教材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就几年来对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肤浅的成果,现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新课程培养主动性注意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但这一过程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哪几方面做呢?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适当地“放手”,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放手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运用知识才是最终的目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包括课堂学习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回答问题和完成书面作业等活动,同时也包括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后者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仅能促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数学知识向数学能力的转化,还能促进学生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同学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最后再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同学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爸爸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学生(1):8×7=56(小时)因为一星期有7天。

学生(2):8×6=48(小时)因为我爸爸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学生(3):8×5=40(小时)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爸爸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放手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身俱来的学习愿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苏教版教材注重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收集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感知自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这个特点,我经常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学具帮助学习数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例如:在5以内的分与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得到 2,并学会用分“1 1”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4 4 4(2)1 3 2 (3)2 3 1

师:“刚才大家每人只摆了其中的一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

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1个到右边就是(3,1)、(2,2)、(1,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的分,就成了(1,3)、(2,2 )、(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予以表扬,同学们得到鼓

励,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

在引导学生讨论3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1)2 1(2) 1 2

两种分法只是位置反一反,找到了规律,我们能摆一种说两种,简约了操作过程。

到学5的分与合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5个木块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 1 和4 4和1 2和3 3和2

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分与合,为6—10各数的分与合打下基础,那时,不用教师教,他们也能主动、清晰、有序地说出各数的组成。

再如:教学“认图”时,我就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与老师出示的实物图相同形状的学具,用手摸一摸,摆一摆,堆一堆,滚一滚,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都抢着发表各自所发现的秘密(各形状特征),从而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趁他们印象深刻时,再让学生发挥想象才能,举实物讲形状,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等活动而学的知识容易懂,记得牢,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首要因素是学生是否具有通过自己积极思维活动,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心理愿望。众所周知,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四、放手让学生练自己想练的

在巩固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的体验,促进对知识的记忆。另外,学生练习时,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这样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可能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