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
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情的坚韧。
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古代诗歌中的节奏和排比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之一。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重音和轻音的组合方式,排比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节奏和排比的运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种节奏和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美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 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 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 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欣赏古诗的能力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妙。
二、鉴赏技巧之节奏感节奏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诗歌更具韵律和感染力。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来感受诗歌的节奏感:1. 流畅的句子:古代诗歌的句子通常较短,句与句之间有着自然的脉络,顺畅而连贯。
2. 音律和韵脚:古代诗歌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它们通过音节和韵律的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如五言绝句的“短句长句”、“抑扬格”等。
3. 境界的转折:在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境界的转折来展现节奏感。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通过转折展现出一种舒适宜人的节奏感。
三、鉴赏技巧之意象感古代诗歌擅长用浓缩的语言传达意象,这是古代诗歌独特魅力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 形象化的描绘: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来描绘景物、人物和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人感受到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期待着未来的发展。
2. 比喻手法的运用:古代诗歌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残云不尽山河在,天意君知否”通过将残云比作烦恼,表达了诗人的思索和愤怒。
3. 音乐化的表达:古代诗歌的意象往往和音乐紧密相联,如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处处蚊子咬,雨声像蓬莱”,通过运用音乐化的表达,给人一种愉悦和欣慰的感受。
四、鉴赏技巧之情感共鸣古代诗歌传达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它们的内涵深远且丰富。
通过运用以下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1. 真实与自然:古人的情感常常表现为真实与自然,我们要通过诗歌中的直观语言和情景,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苍天如海,北风卷地,宅中残火衔愁翠”,通过真实而自然的情感表达,与古人情感共鸣。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17)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 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凄怆、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 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 之大,而人之微小,不禁“独怆然 而涕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参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自比)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 典故,意在以 “雄姿英发”、少 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 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 对照,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 之情。
(对照衬托)
(5) 即事感怀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白居易 的《卖炭翁》。
【区分几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与“寓情于景”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便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什么?从诗中能领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 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 遇的对照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 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 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 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 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 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 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 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 哀乐的效果。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8、联想和想像 多为浪漫主义诗所用。如李白的“小 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等。 9、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事物比成另一种本质不同的 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用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 可针对具体句子;象征往往是将具体事物赋予特定 的抽象的意义,应从整首诗上去理解。诗词当中经 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 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 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 敌万金。” 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等都 用了象征的手法。
三、修辞手法 1、夸张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比拟 可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 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 人昼梦年。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拟物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 东西,并且用船来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愁苦写 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也可理解为“化抽象为具体” 的表现手法。) 4、借代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 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 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白居易的《琵琶行》 “终岁不闻丝竹声”等。
4、白描:纯粹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5、虚实结合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 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回忆、梦境、联 想想像等)“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长恨 歌》、《雨霖铃》、《梦游天姥吟留别》、《破阵子 醉里 挑灯看剑》、《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采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归纳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喻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鉴赏
高考真题
破阵子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手法
诗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描写手法
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④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手法
高考之古代诗歌鉴赏之
古 典
表达技巧鉴赏
表达技巧包括: • 1.修辞手法 • 2.表达方式 • 3.表现手法 • 4.构思立意
1. 比喻:
2. 比拟:
3. 对偶:整齐含蓄
4. 对比:鲜明突出
修
5. 双关:含蓄委婉
辞
6. 夸张:浪漫
手
7. 借代:简练含蓄
法
8. 互文:言简意赅
9. 反问、设问:
10. 反复:强调突出
表达技巧的答题技巧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诗句
抒情方式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b、暗用典故 、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 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 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 江城子密州出猎 的末句是: 密州出猎》 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 来好象是写“出猎” 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 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 东君》 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 东君》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 举长矢兮射天狼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 和西夏统治者; 射天狼” 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 敌保国的决心。 敌保国的决心。
(3)借用典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 )借用典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采用明用 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明用、 四种方式。 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 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 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是明用《 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 冯唐列传》 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 冯唐列传 中的故事, 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 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 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 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 己召回,委以重任。 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的反映。 的反映。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
记叙类*: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类*: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
议论类*: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① 李商隐 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等。 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裴给事)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 夸张呀,那可真是诗人常用的招儿!就像李白写的“白发三千丈”,我的天呐,这得多长的头发呀,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愁绪有多么浓烈呢!
2. 比喻多妙呀,能把抽象的变得具体。
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哇塞,是不是一下子就形象起来啦?
3. 拟人很有趣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都像人一样有感情啦,这表达得多生动呀,能不吸引人嘛!
4. 借景抒情也常见呀。
看到“枯藤老树昏鸦”,那萧条的景色,不就自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了嘛,这手法可真绝!
5. 托物言志也厉害呀。
就好比“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真让人佩服!
6. 对比效果好明显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贫富差距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怎能不震撼人呢!
7. 象征也有大作用呢!莲花象征高洁,那“出淤泥而不染”不就是最好的体现嘛,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呀!
我觉得古代诗歌的这些表达技巧真的是太神奇啦,让诗歌变得如此有魅力,让人沉醉其中呀!。
11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结构技巧·必备知识】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作用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 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歌中哪些句子是实写,哪是虚写?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 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 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 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 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 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 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 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 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 浓浓的思乡情。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 更见其哀。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简析本诗中的写景特点。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 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 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小 楼昨夜又东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 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等。 都是实写.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 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 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 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 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 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 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 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 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 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塑造了一个泛湖飘流、沐月飞升的主人公形象, 表现出诗人心无羁绊,自由自在的人生追求
6、设问
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 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7、对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二题。(配 套练习八)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 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 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揉 搓。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 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 法说明。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 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 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 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 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 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 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
5、景与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 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 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 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c、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 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 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 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 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 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 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 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 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借代
“绿肥红瘦”中,“绿”“红” 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 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夸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什么手法
5、夸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洞庭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了怎样 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此诗运用夸张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 把月下水天一色的洞庭湖比拟为天上仙境, 展示了诗人愉悦的心境和豪放的气概。
(三)表现手法
1、赋比兴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 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 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 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 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
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
幽 霜落、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 诗。
答: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 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 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 其实,动中寓静。山野很静,熊才 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地饮溪。 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 是以声写静(言之成理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
巧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借用典故 借古讽今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比喻
夸张
对比 白描
通感
夸张 抑扬 景与情
修辞手法
赋比兴
比拟
烘托或衬托
象征或托物言志 细节描写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一)抒情方式分析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比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配套 练习八)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 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d、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 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 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 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 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 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 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了。 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 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 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 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 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 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 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 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 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 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 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2)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 垂绥ruí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 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 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用典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a、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 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 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 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 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 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 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的反映。
答: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 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东西,依据他们之间分别具有 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 奇的的比喻。 另外,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 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 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