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安全鉴定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水库
安全鉴定评价报告0
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
1.1 工程概况
**水库位于**县**镇**村上游约200米处。

水库于1959年10月动工,1967年4月竣工,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87km2,引水面积16.88km2,主流长度1.01 km,河道坡降2.18%;坝型为粘土心墙土坝,分为主坝和副坝,设计最大坝高29米,总库容515万m3;坝址距**镇4 km,距**县城40 km;灌溉面积1.6万亩,电站装机2×160千瓦,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的小(一)型水库。

1.2 水文气象
**水库位于永安溪支流**坑上,隶属于灵江水系。

流域多年平均气温约17.2℃。

七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8.5℃,一月的平均气温在5.6℃,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9.9℃。

平均年蒸发量为1550mm;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为13 m/s。

该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44.4mm,。


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4~6月的梅雨季雨量占全年的39.2%;7~9月的台风期占全年雨量的32.5%。

1.3 工程特性指标
1.3.1 工程等级与防洪标准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和工程规模,该工程为Ⅳ等小(Ⅰ)型工程。

建筑物的级别:主要建筑物大坝(含副坝)、输水系统、发电厂房为4级建筑物,其他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P=3.33%),校核洪水标准取500年一遇(P=0.2%)。

水库征地范围按5年一遇(P=20%)洪水位,库区内无移民。

1.3.2 工程特性指标
水位库容:校核洪水位163.09m,总库容515万立米;正常水位161.90m,正常库容460万立米;死水位138.49米,死库容5万立米。

拦河坝:主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土坝。

主坝设计坝顶高程164.49m,2
现有163.85m,设计坝底高程135.49m;设计坝高29m,现有28.36m;设计坝顶宽4m,现有坝顶宽3.5m;设计坝顶长176m,现有坝顶长194m;设计迎水坡1:2.0,1:2.5,1:2.75,现有坝坡1:2.3;设计背水坡1:2,1:2,1:2.5,1:1.5,;现有外坝坡1:2.46,1:1.2。

副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土坝,设计坝高25.5m,现有25.5m;设计坝顶长276m,现有352m;设计迎水坡1:2,现有1:1.8;设计背水坡1:2,现有1:1.8,1:1.5。

**坑副坝现有坝顶长42米,坝顶宽3米,坝高8.5米;迎水坡1:3,背水坡1:1。

溢流道:溢洪道布置在主坝左端、副坝右端的山岙内,为宽浅式自溢流洪道,设计进口高程161.79,现有进口高程161.90m,设计进口宽9m,现为12m;设计最大过水深1m,现有1.3m;洪道后接陡坡段和泄洪渠,两边设导水墙,导墙高度1.9m。

引水系统:发电引水管布置在主坝左岸,由进水口、钢筋混凝土压力管与出口钢管连接段组成。

进口铸铁插板闸门,手动螺杆启闭机,进
口高程138.49m,出口高程137.90m,管长120米;管径0.6m,断面积0.28平米,最大输水能力为11.2m3/s。

主坝右岸设有一0.6×0.6米的浆砌条石放水涵管,用于下游农田灌溉放水和放空水库,进口设有铸铁插板闸门和手动螺杆启闭机,进口底高程138.49米,出口底高程136.12m。

副坝左岸同样设有一0.8×0.8米的浆砌条石放水涵管,用于左岸780亩农田放水灌溉,进口设有铸铁插板闸门和手动螺杆启闭机,进口底高程150.06m,出口底高程149.56m。

**坑副坝右岸山体内设有一灌溉用隧洞,目前已封堵。

4
1.3.3 工程建设情况
工程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7年4月完工。

当时属困难时期,国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计资料不健全,施工情况无文字记载。

据调查了解,大坝由当地民工挑抬填筑,石辗、木夯辗压、夯6
实而成,密实度达不到现行规范规定;坝基、岸坡心墙部位用铁撬等工具清除风化岩至不透水层,岸坡坝壳部位杂草、松土已清除;防渗心墙材料为粘土,坝壳材料为砂壤土。

第二章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2.1区域地质概况
坝址区属低山、丘陵区,山坡大部分地段基岩出露,基岩为白垩系下统方岩组(K1f)紫红色巨砾岩,河床覆盖有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积层(alQ2-3)含砾石粉质粘土。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区,雨量充沛。

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枌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潜水和赋存于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排泄。

工程区位于华南皱褶系(I2),浙东南皱褶带(II3),丽水-宁波隆起带(III7),新昌-定海断隆(IV9)内。

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区域构造基本稳定。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2.2坝体工程地质条件
坝体迎水坡面无护坡,整个坝体不均匀沉降不明显。

坝体背水坡面,表部由粘土质砾砂及粉土质粘土组成,松散,杂草丛生。

坝体由心墙土和坝壳土组成,坝址区基岩为白垩系下统方岩组(K1f)紫红色巨砾岩。

主坝心墙土:含砾砂粉质粘土,偶有粘土质砂,主要由砂、砾碎石、粉质粘土组成,主要为棕黄色,黄褐色,砾石粒径变化较大,一般3~5cm,个别的可达15cm,含砾量一般在5~20之间,土质不均匀,湿,可塑,局部呈软塑。

根据试验,心墙土的粘粒含量较少,粉粒和细砾及粗砾含量较多;最优含水量为19.3,最大干密度为16.4(KN/m3),渗透系数为4.60×10-6(cm/s)。

土的分散度15.4~28.2,属不分散性土。

副坝心墙土:含砾砂粉质粘土夹粘土质砾砂,偶有粘土质砂,主要由砂、砾碎石、粉质粘土组成,主要为棕黄色,黄褐色,砾石粒径变化较大,一般3~5cm,个别的可达15cm,含砾量一般在5~20之间,土质不均匀,湿,可塑,局部呈软塑。

根据试验,心墙土的粘粒含量较少,粉粒和细砾及粗砾含量较多;最优含水量为19.3,最大干密度为16.4(KN/m3),渗透系数为4.60×10-6(cm/s)。

土的分散度0.57,属不8
分散性土。

坝壳土:粘土质砾砂及含碎石粘土,主要由砂砾石及粘土组成组成,主要为棕黄色,黄褐色,砾石粒径一般3~5cm,个别在10cm左右,含量在20~40之间,局部大于50.0%,土质不均匀,可塑,粘粒含量少。

2.3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坝基为白垩系下统方岩组(K1f)紫红色巨砾岩)。

块状构造,新鲜岩石致密坚硬。

未见区域断层通过,节理发育以陡倾角为主,宽度0.1~0.2cm,一肌由铁锰质填充。

主坝工程地质条件:弱风化带,河床厚0.8~1.0m,左坝头厚1.0~1.5m,右坝头厚1.3~1.7m。

心墙与基岩接触段的渗透系数K=2.65×10-5~5.71×10-5(cm/s),平均K=3.75×10-5(cm/s),属弱透水层。

基岩透水率q值在1.41~1.55Lu,平均1.50 Lu。

隔水层埋深:河床段进入基岩0.5~1.0m,坝坡段1.0~2.0m。

副坝工程地质条件:全风化带:河床厚1.0~5.0m,左坝头厚1.0~1.5m,右坝头厚4.0~5.0m。

强风化带:河床厚2.0~7.0m,左坝
头厚1.0~5.5m,右坝头厚5.0~6.0m。

心墙与基岩接触段渗透系数K=3.94×10-5~7.70×10-5(cm/s),平均K=5.66×10-5(cm/s),属弱秀水层。

基岩全、强风化带渗透系数K=6.60×10-5~8.76×10-5 (cm/s),平均K=7.4×10-50(cm/s),弱风化带秀水率q值在2.29Lu,属弱透层。

相对隔水层埋深:河床进入基岩0.1~05m,坝坡段1.0~2.0m。

2.4工程地质评价
主坝心墙土为含砾粉质粘土夹粘土质砾砂,土质不均匀,含砾量差别较大,局部地段含砾量较高,坝顶不均匀沉降不明显,为不分散性土。

心墙平均含水量为28.3%,平均干密度为1.49(g/cm3)。

水平渗透系数Kh=9.98×10-7~1.38×10-4(cm/s),属中等透水~弱透水层,平均Kh=6.99×10-5(cm/s),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建议进行防渗补强措施。

土的压实度为90.9%,低于规范要求。

主坝心墙土的允许渗透坡降J允=0.6。

副坝心墙土为含砾粉质粘土夹粘土质砾砂,土质不均匀,坝顶不均匀沉降不明显,为不分散性土。

心墙土平均含水量为31.8%,平均干密度为1.42(g/cm3)。

水平渗透系数Kh=1.47×10-6~8.27×10-5(cm/s),10
属弱透水层,平均Kh=3.32×10-5(cm/s),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允许渗透坡降J允=0.6。

坝壳土为粘土质砾砂及含碎石粘土,土质极不均匀,局部地段含砾量较高,性质变化较大。

稍密,与基岩接触段渗透系数K=2.75×10-5~2.28×10-5(cm/s),为弱透水层,坝壳土的允许渗透坡降J允=0.6。

主坝心墙与基岩接触段渗透系数K=2.65×10-5~5.71×10-5(cm/s),平均K=3.75×10-5(cm/s),属弱透水层。

建议埋置观测设施。

基岩透水率q值在1.41~1.55Lu,平均1.50Lu。

相对隔水层埋深较浅,不存在绕坝渗漏问题。

副坝心墙土与基岩接触段渗透系数K=3.94×10-5~7.70×10-5(cm/s),平均K=5.66×10-5(cm/s),属弱透水层。

基岩全、强风化带渗透系数K=6.60×10-6~8.76×10-6(cm/s),平均K=7.40×10-6(cm/s)弱风化带透水率q值在2.29Lu,属弱透水层。

相对隔水层埋深较浅,不存在绕坝渗漏问题。

2.5结论及建议
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

主、副坝心墙土渗透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建议对其进行处理。

主、副坝坝体心墙与基岩接触带及以下基岩属弱透水性,不存在绕坝渗漏问题。

主、副坝心墙土压实度均不符合规范要求。

第三章设计洪水与洪水标准复核
3.1 流域概况
**水库位于永安溪支流**坑,坝址以上集水面积0.87km2,**坑、**坑引水面积16.88km2。

**溪隶属于**水系,河长141.1km,集水面积2702 km2。

境内地势呈北高南低。

河道主流向呈西北南,自河源经**、县城等地,入**干流。

两岸丘陵台地高程在100m左右,山体高程一般在300m~800m 之间。

3.2 大坝等级与洪水标准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并经坝型、库容复核,该工程为Ⅳ等小(Ⅰ)型工程。

主要建筑物大坝(含副坝)为4级建筑物。

原大坝设计洪水标准30年一遇(P=3.33%),校核洪水标准500年一遇(P=0.2%),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 12
规定。

3.3 设计洪水计算
3.3.1洪水计算方法
该流域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流域面积仅为0.87km2,采用直接查用**省暴雨图集,计算流域设计暴雨;因流域面积很小,用设计点暴雨量作为流域设计面平均暴雨量。

用**水电院的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

3.3.2 设计暴雨
根据库区地形图量算主流长度、河道坡降为L=1.01km,J=2.18%,从《**省短历时暴雨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查流域最大1、6、24小时平均暴雨量及变差系数,按《图集》公式计算不同频率时程分配雨型,时程排位按《图集》模式。

设计暴雨计算成果如下:
表2-1 图集查算值
表2-2 不同频率各时段点暴雨量计算成果表
表2-3 各频率不同时程暴雨衰减指数
14
表2-4 时段雨量推算成果表
表2-5 设计暴雨过程
16
3.3.3 设计洪水
由计算的暴雨过程用推理公式计算坝址以上流域洪峰流量,根据引水渠断面计算得**坑最大引水流量为4.7m3/s,**坑最大引用流量为
4.7m3/s,三项叠加求得水库坝址洪峰流量。

成果见表2-6。

表2-6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成果
3.3.4 调洪计算
根据计算所得暴雨过程和设计洪水,用贵州水电院工程水文程序进行调洪演算。

Q=M×B×(Z-161.9)1.5(m3/s)
式中:M—为流量系数,宽浅式溢洪道采用1.1。

Z—为水库水位;
B—为溢洪道净宽12m。

调洪演算成果如表2-7。

表2-7 调洪演算成果表
18
3.3.5 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本次洪水复核计算成果与《**省小(一)型水库安全普查登记表》中洪峰流量比较:5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48.6 m3/s小2.3m3/s,3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36.94 m3/s小5.34m3/s。

主要原因是按新《**省短历时暴雨图集》查算的24小时最大暴雨量比1998年《**省小(一)型水库安全普查登记表》中登记值小。

本工程流域面积小,无实测水文资料,设计洪水采用直接查《**省短历时暴雨图集》(2003年版)和**省水电院推理公式法计算,符合《**省中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及小型水库大坝安全技术认定大纲》规定,建库以来最高洪水位为162.11米,基本符合区域洪水情况。

3.3.6 坝顶高程复核
按官厅-鹤地公式计算波浪爬高,安全超高设计取0.5米,校核取0.3米,进行坝高复核,坝顶高程163.35米。

现有坝顶高程163.85米,满足规范要求。

计算成果表2-8。

表2-8 坝顶高程计算成果表
20
3.3.7
结论
原设计的大坝防洪标准和设计洪水符规范要求,根据洪水计算、泄洪设施泄洪能力和坝顶高程复核计算,现有最大泄洪流量能安全下泄,水库大坝防洪能力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

第四章 大坝渗流与结构稳定分析
4.1大坝渗流、稳定分析计算力学指标
大坝渗流与结构稳定分析力学指标采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岩土总公司2003年7月《**县**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参数,具体采用参数如下表:
土层、坝基力学指标
4.2大坝渗流安全评价
4.2.1渗流分析计算方法
本工程因缺乏监测资料,因此根据地质勘探和原体观测资料,用渗流有限元法进行渗流分析计算。

4.2.2渗流分析计算
主坝和副坝分别进行渗流分析计算,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渗流分析软件》计算,计算工况:主坝分正常水位161.90米、校核洪水位163.20米、上游最不利水位146.79米与下游最不利水位135.49米和上游正常水位161.90米降落至146.79米与下游水位135.49米四种工况。

副坝分正常水位161.90米、校核洪水位163.20米、上游最不利水位149.90米与下游最不利水位143.90米和上游正常水位161.90米降落至149.90米与下游水位143.90米四种工况。

计算成果见下表:
22
主坝渗流计算成果表
副坝渗流计算成果表
主坝正常水位稳渗准流网图
副坝正常水位稳渗准流网图:
4.2.3渗透坡降计算
根据上述渗流计算成果,计算坝壳渗透降。

主坝正常水位坝壳土最大平均渗透坡降为0.425﹤0.5,校核水位最大平均渗透坡降为0.48﹤24
0.5。

副坝正常水位最大平均渗透坡降为0.40﹤0.5,校核水位最大平均渗透坡降为0.47﹤0.5。

计算结果均小于允许渗透坡降。

4.2.4渗流安全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主副坝坝基、坝体以及坝端与山坡结合部渗流情况比较稳定,未见渗流增大及混水发现,结合上述渗流分析计算成果,主、副坝渗流性态安全。

4.3大坝结构安全评价
4.3.1大坝稳定计算方法
根据《小型水利水电辗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规定,心墙坝静力稳定可按刚体极限平衡理论采用瑞典园弧法计算。

本工程稳定计算采用瑞典园弧法,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边坡稳定设计软件》计算。

4.3.2稳定分析计算
主坝和副坝分别进行稳定分析计算,计算工况:主坝分正常水位161.90米、校核洪水位163.20米下游坝坡抗稳以及最不利水位146.79米和正常水位161.90米降落至146.79米上游坝坡抗稳四种工况。

副坝
分正常水位161.90米、校核洪水位163.20米下游坝坡抗稳以及最不利水位149.90米和正常水位161.90米降落至143.90米上游坝坡抗稳四种工况。

计算成果见下表:
主、副坝稳定计算成果表
主坝正常水位下游坝坡稳定计算滑弧图:
26
副坝正常水位下游坝坡稳定计算滑弧图:
4.3.3大坝结构安全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大坝建成初期存在沉降,大坝高程下降了0.64米,经过多年运行,沉降已处于稳定;坝体及防渗体均未发现裂缝;大坝稳定复核计算成果均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大坝结构安全。

第五章泄洪、输水建筑物及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5.1 泄洪建筑物安全评价
5.1.1溢洪道布置
溢洪道布置在主坝左端、副坝右端的山岙基岩内,为宽浅式自溢流洪道,进口高程161.9m,设计进口宽9m,现为12m;设计最大过水深1m,现有1.3m;洪道后接陡坡段和尾水渠,两边设导水墙,导墙高度1.9m。

5.1.2溢洪道安全评价
溢洪道部位基岩外露,新鲜岩石致密坚硬,未见断层通过,节理发育,底部岩层裂隙曾漏水,74年开挖后用砼回填,至今未见异常。

经现场调查、了解,洪洪道底板、导水墙、陡坡段及泄水渠均未见异常,28
溢洪道稳定安全。

5.2输水建筑物安全评价
5.2.1输水建筑物布置
(1)发电输水管:发电输水管布置在主坝左岸,由进水口、钢筋混凝土压力管与出口钢管连接段组成。

进口设铸铁插板闸门,手动螺杆启闭机,进口高程138.49m,进口管径0.9米,断面积0.64平米;出口高程137.90m,管径0.6m,断面积0.28平米;管长120米,最大输水能力为11.2m3/s。

(2)灌溉输水建筑物:主坝右岸坝基设有一0.6×0.6米的浆砌条石放水涵管,进口设铸铁插板闸门和手动螺杆启闭机,进口高程138.49米,出口高程136.12m。

副坝左岸山坡处设一0.8×0.8米的浆砌条石放水涵管,进口设有铸铁插板闸门和手动螺杆启闭机,进口高程150.06m,出口高程149.56m。

**坑副右岸山体设有一灌溉隧洞,现已封堵。

5.2.2 输水建筑物安全评价
发电输水管为钢筋砼压力管,进口建筑物基础基岩稳定。

压力管和
进口建筑物,经35年运行和现场检查未发现异常,结构稳定安全。

主、副坝灌溉输水管进口建筑物基础稳定,输水管为浆砌条石无压管,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建议进行改造。

5.3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5.3.1 主要金属结构
坝区主要金属结构有各输水建筑物进口闸门、启闭机和发电钢筋砼管出口钢管段。

5.3.2 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经调查、了解,发电输水管出口段钢管于近年按现行规范要求更新,结构稳定安全;灌溉输水建筑物进口闸门和启闭机因腐蚀等原因,已经过多次更新,现结构稳定安全。

30
第六章大坝运行管理情况
6.1 工程管理
**水库由政府组织当地农民修建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功能的小(一)型水库,今后计划向下游**镇供水。

水库为国有集体性质,由里林水电管理处负责管理,里林水电管理处为**县水利局下属事业单位。

具体管理工作由里林水电管理处**水电站负责工程管理工作,有健全的水库管理制度,水位控制、防汛及调度情况和日常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6.2大坝运行情况
水库大坝自1967年建成运行以来,主要出现过以下安全问题:
(1)副坝右岸由于填土不实,造成漏水;副坝左岸水山背由于白蚁侵害造成洞穴,产生过漏水,并引起山坡坍方约300m3,74年被列为“危险水库”,经采取开挖至漏水线以下,分层回填夯实的办法处理,至今未发现异常现象。

(2)溢洪道底部岩层裂隙漏水,74年采取开挖回填砼后,至今未见
异常。

(3)大坝下游坡由于辗压不够,有微小渗水,至今未见漏水量增大。

(4)由于沉陷,现大坝坝顶高程较设计高程低0.64米。

(5)96年汛前主、副坝均采用人工开挖方法进行白蚁防治。

6.3大坝目前状况
大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主、副坝里外坡均未护坡,坝背水面杂草丛生。

(2)主、副两个灌溉输水管为浆砌条石涵管,为无压输水管。

(3)主、副坝心墙土渗透系数不符合规范要求,压实度均不符合规范
要求。

**坑副坝曾经背水坡过陡。

(4)溢洪道泄水渠未衬砌,容易冲刷农田。

(5)**坑灌溉隧洞因进口高程较高,无法放水灌溉,被封堵。

现当地
农民要求重新设计一条灌溉放水隧洞。

第七章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7.1大坝安全鉴定评价依据
安全鉴定评价依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鉴32
定办法》、《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和《**省小型水库大坝安全技术认定办法》及《**省中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及小型水库大坝安全技术认定大纲》。

7.2大坝工程性态专项安全性评价
根据四等4级建筑物评价标准进行专项性评价
7.2.1大坝抗洪能力安全评价
根据洪水复核计算,本工程抗御洪水频率达500年一遇以上,重现期≥300年,安全等级为A级。

7.2.2泄洪、输水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安全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洪洪建筑物基本稳定安全,安全等级认定为B级;主、副浆砌条石放水灌溉放水涵管为无压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但目前尚未见渗漏现象,安全等级为B级。

发电输水管、金属结构基本稳定安全,安全等级拟定为B 级。

7.2.3大坝渗流稳定和结构稳定安全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了解,并经地质勘探、渗流稳定和坝坡稳定分析计
算,大坝稳定安全,但大坝心墙土渗透系数、压实度均不符合规范要求,内外坝坡未护坡,位移、测压等观测设施缺乏,大坝安全等级拟定为B 级。

7.3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综合上述专项性评价等级,本大坝安全等级为二类坝。

7.4建议
根据上述安全鉴定评价,建议对主、副坝心墙进行防渗补强处理;浆砌条石放水涵管进行改造;主、副坝内外坡进行护坡加固;增设大坝沉降、位移、渗流、水位等安全监测设施;溢洪道泄水渠进行衬砌;**坑副坝新增一条灌溉隧洞。

附件:
1、水库大坝枢纽平面布置图
2、大坝横断面图
34
3、**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大坝渗流、稳定计算报告
5、大坝渗流、稳定计算结果图
6、大坝安全检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 (1)
1.1 工程概况 (1)
1.2 水文气象 (1)
1.3 工程特性指标 (2)
1.3.2 工程特性指标 (2)
第二章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7)
2.1区域地质概况 (7)
2.2坝体工程地质条件 (8)
2.3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9)
2.4工程地质评价 (10)
2.5结论及建议 (11)
第三章设计洪水与洪水标准复核 (12)
3.1 流域概况 (12)
3.2 大坝等级与洪水标准 (12)
3.3 设计洪水计算 (13)
第四章大坝渗流与结构稳定分析 (20)
4.1大坝渗流、稳定分析计算力学指标 (20)
4.2大坝渗流安全评价 (22)
4.3大坝结构安全评价 (25)
第五章泄洪、输水建筑物及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28)
5.1 泄洪建筑物安全评价 (28)
5.2输水建筑物安全评价 (29)
5.3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30)
第六章大坝运行管理情况 (31)
6.1 工程管理 (31)
6.2大坝运行情况 (31)
6.3大坝目前状况 (32)
第七章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32)
7.1大坝安全鉴定评价依据 (32)
7.2大坝工程性态专项安全性评价 (33)
7.3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34)
7.4建议 (34)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