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万宝新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宏观问题及对策
万宝新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宏观问题及对策摘要:万宝新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宏观问题既是万宝新区的一个特殊现象,有的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它的解决对开发区项目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程建设;宏观问题;对策万宝新区自2011年1月正式成立以来,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指引,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产业园已成为万宝新区,甚至是娄底市的一张名片,但在工程建设中也存在以下宏观问题:导致建设工程延期、建设成本增加、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新区城市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发展,下面就几个宏观问题和对策论述如下:一、项目建设过于分散万宝新区规划总面积110多平方公里,建设项目用地约50平方公里,涉及到原涟源市水洞底、娄星区石井、大科、万宝,双峰县蛇形山、洪山殿等乡镇,南北跨度15km,东西约20km。
新区自成立以来,除相对集中的原娄星经济园片区、高铁南站片区外,其余项目较分散,甚至许多项目在规划区建设用地界的边缘,如干粉砂浆项目在百亩片区西北用地界边缘,悠活五星级酒店在万宝片区东北用地界边缘,洪山殿棚户区在万宝片区南部边缘,这些项目都远离已成片开发的区域,由于项目分散布置,造成如下问题:1.增加了边坡防护的工程量,增加建设费用。
2.增加了还水还路的建设费用。
3.由于四周边坡的占地,减少了项目建设的有效用地。
4.增加了通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的难度。
5.增加了土地拆迁的难度。
项目过于分散建设的后果,造成建设成本增加,项目不能按期推进,工农予盾、环境优化的问题增多,建议新区建设项目要尽量集中布局,大力推进片区开发。
二、开发主体过多万宝新区5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上,除万宝新区管委会(万宝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做为开发主体外,还有市城投集团,娄星区城乡投,铁路、公路安置基地及管理基地等多个开发主体,他们在项目的开发建设中没有统筹安排,开发主体过多造成的问题如下:1.开发时序不确定,项目之间衔接不顺。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区,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为了逐步推动雄安新区的发展,必须对主要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政策、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对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政策因素雄安新区的发展受到政策因素的制约。
在当前的国家政策下,雄安新区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对雄安新区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雄安新区需要在遵循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自身发展规划,并与国家政策相衔接,确保新区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
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的指导下,雄安新区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需要在征地拆迁等方面处理好政策与民生之间的平衡,确保政策落实的顺利进行。
针对政策因素的制约,雄安新区需要加强与国家政策的对接,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将政策因素变为促进发展的动力。
建立灵活的政策执行机制,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雄安新区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资源因素资源是支撑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雄安新区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仍然存在一定的短缺,这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雄安新区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雄安新区可以通过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鼓励科技创新、吸引资金等方式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通过建立人才引进政策、设立科研基地、开展科技合作等途径,为新区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资金支持,从而扭转资源短缺的局面。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制约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前,雄安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尚未完全到位,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这对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规模的建设行为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雄安新区是国家确定的重要国家战略,作为首都副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雄安新区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巨大责任。
随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必须得到合理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雄安新区的发展。
一、土地资源供给不足雄安新区地处河北省境内,地处燕赵之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雄安新区的土地资源供给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
当前,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仅仅占据了很小一部分的土地资源,如何在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将是了解决雄安新区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重要对策之一。
具体的措施包括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土地节约利用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完善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打造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
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作为首都副中心的雄安新区,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环境压力不小,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等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排放,促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城市规划落后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副中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水平面混乱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雄安新区城市规划的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城市规划的投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逐步完善规划流程和规划实施,加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和城市生活的便利性。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雄安新区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雄安新区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分析主要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雄安新区的发展。
一、制约因素1.资金问题雄安新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区,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支持。
但是,当前的资金不足以满足雄安新区的发展需求。
2.人才问题人力资源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的雄安新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也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3.基础设施问题雄安新区建设面积庞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如水电供应、交通运输等。
4.环境保护问题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
由于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未来可能会对雄安新区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对策1.加强投资和融资渠道面对当前的资金紧缺情况,需要尽早完善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本进入雄安新区,同时优化政府融资渠道,拓宽筹资途径。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应加大对雄安新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统筹人才培养和吸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吸引更多公民来到这里创业。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关键项目、重点领域以及重大资金投向标准,并审慎推进建设,确保建设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立雄安新区环境保护机构,完善雄安新区环境保护体系,严格限制城市规模发展,控制环境污染,规范企业环境监管,并引进更多的清洁生产企业,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以上措施仅仅是为推进雄安新区发展提供参考,未来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明确各方面的优劣势,根据实际需求而制定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雄安新区的管理与引导,提高雄安新区的经济实力,推动新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经过对新区建设情况的深入调研与分析,本次调查报告结论如下:一、新区目前建设情况新区建设规模宏大,面积广阔。
新旧城区之间已经形成完整的城市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畅通无阻。
而在新区内,市政设施、物业管理、商业消费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新区内的政府机构已经落地,各类部门进驻良好,为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方面,新区拥有优质的产业资源,包括现有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物流服务业等等。
同时,新区内商业气息相对萧条,大型购物中心不多,还需进一步改善。
二、新区面临的挑战新区的建设规模虽然庞大,但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进度较为缓慢,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投资力度才能推动建设进程。
同时,新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局部地段的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也需要关注和改善。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上,政府和规划部门需要更有效地与企业协调工作。
同时,新区的居民、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从而形成一支稳固的群众力量,推动新区建设向全面发展。
在商业方面,新区各项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配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新区建设方向重视人才建设,吸引高端人才。
新区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打造新区“活力社区”。
新区需要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绿色低碳、服务型和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规划和建设良性互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四、新区建设目标1、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新型产业增长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区经济转型发展。
2、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区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形象。
3、加强对市民的服务管理,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4、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监管,提升新区环境质量,确保可持续发展。
五、新区建设重点1、统筹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实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机衔接。
2、培育新兴产业,吸引高端人才和资源。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区,受到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
雄安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限制。
要实现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资源1.制约因素: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紧张,要想实现新区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目前雄安新区的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因为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还需要考虑到农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利用。
2.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的土地资源获取方式,如土地整治、土地流转、土地绿化等方式,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种植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1.制约因素: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的开发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建议:在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取生态修复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吸引清洁生产型企业入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规划1.制约因素:城市规划是新区发展的基础,目前市场规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设计不够科学、规划方案不够具体等。
2.对策建议:应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注重规划执行的具体性,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雄安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四、产业发展1.制约因素: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创新水平不够高、人才匮乏等方面。
2.对策建议: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新区产业定位的产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孵化的投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还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到雄安新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分析及规避措施
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分析及规避措施作者:沈纯怡凌冰卢恺力许健陈亮吴丹来源:《科技资讯》2023年第17期关键词:雄安新区地质资源环境规避措施中图分类号: P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17-0187-04地质环境系统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做出响应的地质环境的有机整体,它的变化的影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距性,并有社会共享性,系统的边界与参数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演化具有不可逆性和难控性,从而决策具有风险性,是软硬结合的系统[1]。
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可转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缓解首都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能够推进京津冀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功能互补,新区发挥巨大的虹吸功能,吸附大量的资源、企业、人口,以期拉动北方经济,最终实现改善、平衡南北经济差异。
整个建设规划包括有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坚持生态优先,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2]。
显然,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意味着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大量人类活动的爆发式增长,并将长期保持一个高水平的活动强度,这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由于地质环境系统是一种类似于人工-自然复合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关系。
因此,梳理已有地质成果资料,从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角度对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作前瞻性分析,对该系统的演变规律获得必要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注意要点和规避措施,以期构建优化。
1 雄安新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现状概况雄安新区地处于太行山以东、冀中平原的中部,属太行山麓平原向冲积平原的过渡带。
同时,雄安所处区域又是在南拒马河的下游,位于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
新区内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大清河水系的前缘洼地。
全域地势呈西北较高而东南略低,海拔标高7~19 m,自然纵坡约0.1%,被定为缓倾平原,具有深厚土层,且地形开阔,其境内有数条古河道,植被的覆盖率相对较低[3]。
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滨湖新区是提升合肥形象与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较差等原因,滨湖新区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发展难题。
本文将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经典之作——雅典宪章,探讨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雅典宪章,问题与解决途径1.发展背景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著,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
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
合肥依傍巢湖,而后者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十分适合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新区,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是合肥乃至安徽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选择,此举必将进一步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合肥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图1 滨湖新区方位图2.滨湖新区基本概述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
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
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举措。
然而,在新区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阻碍着新区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制度、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政策制度方面政策制度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保障,也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雄安新区的政策限制较多,政策配套体系还很不完善,这对于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政策制度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完善政策配套体系。
政策配套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新区提供保障。
政府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符合新区发展方向的企业采取一些更加激励的措施,以便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新区。
(2)推进政府部门改革。
通过政府部门改革,加强与企业的互动,缩短政策的执行周期,增强政策执行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进一步推动新区政策落实。
二、人才引进方面人才是新区的第一资源,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是新区建设的重要问题。
(1)加大对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
通过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采取更加精准的人才政策,给予高端人才更多的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新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行双向流动,通过提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新区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打下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包括公共交通、道路、水、电、气等各类配套设施。
当前,重点是新区建设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1)完善新区规划。
在新区规划设计上注重前瞻性、科技感,根据新区工业结构和建设方向精简规划,同时重视社会公共设施、低碳绿色设计等方面的规划。
(2)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建立便捷快速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有序、完善、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使新区内外部联通顺畅。
综上所述,政策制度、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采取不一样的对策来解决。
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很多城市的框架、基础设施建设和规模已不能满足容量的需要,无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新区的建设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重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由此导致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新区和城市之间的作用,带动地区环境和地区经济。
同时,也应该重视在建设城市新区过程中的征收土地和规划绿化景观等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机遇;挑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城市内部和外部空间的扩展形成了城市新区,是社会力量、技术经济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盲目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高城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和谐水平、高效水平、有序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新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发新区、转型和多元化等,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条件、背景,本文从使用土地、空间组织、居住环境和交通体系等方面对城市新区进行探讨和分析。
1、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挑战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建筑的景观呆板、单调以及规划布局、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城中村等问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布局的空间乱,建筑物密度很大,无法进行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建筑物具有较大质量差异,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配套的服务设施,城中村的道路十分弯曲狭窄,没有系统的排水设施,商业服务和卫生服务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2、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机遇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同步规划,建设分期进行,对布局混乱等问题进行改善,提高设施的完善水平,理顺城中村的道路,改造工程设施,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
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多建设高层住宅等。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
Y圆桌论坛UAN ZHUO LUN TAN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吴鸣摘要:我国的新城新区通常被定义为广义上的新城新区,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城市生态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由国家出资规划建设,并独立于旧城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单元。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新城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积极思考对策,针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启示。
所以说,本文将主要围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以及思考展开讨论,并根据相关事实情况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城新区;开发建设;问题;对策;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城镇一体化,在我国内陆地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大量在建的新城新区,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这些新城新区所处的环境都比较绿色健康,通常都是选择远离旧城区的位置,生态环境条件比较好,那么如何合理地规划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保证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出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下文将主要讨论这一方面的相关事宜。
一、目前我国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一)新城新区规划发展杂乱泛滥我国的新城建设已经呈现出规划泛滥的问题,这一点是阻碍着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数十年内城镇化的历程,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比如它的规划发展杂乱泛滥的现象经常出现,一些奇怪建筑与千城一面共同存在和土地浪费惊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对于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者对于城市建设初期的规划统筹思考不到位导致的,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城泛滥发展成为鸡肋的现象将会逐渐蔓延,最后导致新城发展失控。
新区建设建议发言稿范文
新区建设建议发言稿范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居民,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提出一些建设新区的建议。
新区的建设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为了让我们的新区更加美好、宜居,我愿意向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首先,我建议在新区规划时,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
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选择环保的建材,建设公园和绿地,以增加新区的绿色面积。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减少废水、废气和噪音的排放。
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区才能更加宜居宜人。
其次,我建议在新区建设时,注重社区建设。
社区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充满温馨和互助精神的地方。
因此,我们应该规划出多个社区活动场所,如健身区、娱乐区和交流区,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互相帮助。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区安全管理,提升居民的安全感。
第三,我建议在新区建设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顺利运行的基础,需要我们保障。
我们应该修建良好的道路、桥梁和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设完善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最后,我建议在新区建设时,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
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我们应该规划建设优质的学校和教育资源,以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给孩子们。
同时,我们还应该修建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娱乐生活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新区建设的一些建议。
希望我们的新区能够蓬勃发展,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群众满意的地方。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建设美好的新区!谢谢大家!。
新区开发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新区开发建设工作汇报材料致各位领导:我是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负责人,在此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所负责的工作进展情况和计划安排。
以下是我所做的工作总结和未来计划的详细描述:一、开发项目进展情况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积极推动了新区开发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1. 土地招拍挂与征地工作: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土地招拍挂活动,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完成征地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获得了一批适合开发的土地,并为未来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重点关注了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通过与工程团队的密切协作,我们已经完成了多个道路、供水、排水和燃气设施等重要项目。
这些设施的建设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工业园区建设:我们以发展工业经济为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通过积极争取投资和政府支持,我们已经成功引入了多家知名企业,并落地了一批重要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二、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措施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1. 资金短缺:由于新区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目前还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各类合作机制,同时与各类投资者保持积极的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区开发建设中,我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并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未来计划基于目前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制定了以下未来计划:1. 招商引资: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类投资者的沟通和合作,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和规模,争取更多的投资支持。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将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 强化生态保护:我们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加强对企业环保责任的监督,确保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
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制度也日益受到各界关注。
近年来,雄安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其城市管理制度建设成为了热门话题。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雄安新区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现状分析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其城市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方面。
目前,虽然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人口管理方面,由于雄安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迅速,人口规模迅速增加,人口流动性也较大,而城市管理制度与实际人口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土地利用方面,由于雄安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土地使用出现了诸多问题,城市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再者,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目前雄安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很薄弱,城市管理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处理还不够规范。
此外,交通规划方面,虽然雄安新区在交通规划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因城市建设较快,交通规划与城市实际需求之间还有较大鸿沟。
综上所述,目前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雄安新区城市管理制度问题分析1、人口管理问题。
雄安新区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城市管理制度与实际人口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人口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居民管理不够规范,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存在管理盲区,社区服务水平偏低。
此外,城市教育、医疗、公共就业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土地利用问题。
雄安新区土地使用出现了诸多问题,土地质量不一,土地使用不合理等。
城市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和规范土地使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
3、环境保护问题。
雄安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很薄弱,城市管理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处理还不够规范。
在城市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够到位,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4、交通规划问题。
雄安新区交通规划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目前的交通规划与城市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雄安新区是中国政府规划建设的国家级新区,位于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交界处,是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新的国家级新区。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重要基础。
雄安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以推动雄安新区的有效发展。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土地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雄安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如果不合理利用,将会制约新区的发展空间。
需要精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并探索更多的土地资源开发方式。
还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力度,确保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资源是雄安新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新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包括规划设计师、工程师、经济学家、管理人才等。
目前人才资源的匮乏使得雄安新区的建设工作受到一定的制约。
政府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来到雄安新区,同时加大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的扶持力度,为新区的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
财政支持是雄安新区发展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建设一个新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方面,资金需求巨大。
目前我国的财政结构仍然不够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对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不了足够的支持。
需要通过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雄安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推动新区的建设工作。
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新区所处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就已经比较脆弱,如果不加强保护,开发建设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雄安新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雄安新区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改革财政体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雄安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我国相继建设了多个国家级新区,如重庆两江新区、济南南部新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等,这些新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升级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土地资源整合困难、产业转型难题、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就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市,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流入,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了地方综合竞争力。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国家级新区建设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了城市间的发展均衡,并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二、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问题1. 土地资源整合困难。
国家级新区建设涉及大量的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但不少地区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土地资源整合的困难。
2. 产业转型难题。
国家级新区建设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但不少地区由于传统产业过剩和产业转型难题,导致了新区建设过程中产业转型不畅。
3. 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由于资源整合、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难题依然存在。
4. 公共服务建设不足。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短缺,公共服务建设不足成为了一个问题。
1. 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管理。
加强对土地资源整合和规划管理的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
关于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区建设状况的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某新区建设状况的调研,全面了解了新区的背景、规划、建设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并提出了增进新区持续进步的建议。
一、引言新区建设是我国经济进步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区作为经济进步的核心区域,具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吸引投资、创新研发等多方面的作用。
为了探究新区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报告对某新区进行了深度调查。
二、背景和规划某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
新区成立时明确了进步定位和规划蓝图,旨在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规划中的目标包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服务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对等。
三、建设进展新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
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并且吸引了多家著名企业入驻。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也开始发挥作用,不少创新型企业在这里诞生并壮大。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定推行,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方面逐步完善。
四、面临的挑战新区建设面临一些挑战。
起首是人才引进问题,虽然新区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竞争依旧激烈,人才引进不容易。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新区规划中重视生态环境的保卫,但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是产业升级问题,新区在进步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需要大力进步其他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应对之策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实行一系列措施。
起首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更多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其次是加大环境保卫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和标准,推动企业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是加大增进产业升级的力度,鼓舞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六、增进新区持续进步的建议为了增进新区持续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起首是完善法规政策,为新区的进步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强政府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推动新区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广西河池市宜州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广西河池市宜州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韦佳均摘要:河池市宜州新区作为河池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如何结合现代生活发展趋势,科学定位新区的功能和布局,使新区真正成为创新型城市的“主体功能区”和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平台”。
关键词:建设;城市结合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新型城镇化综合开发、云南省大理市海东新区等国内发达地区新区建设的经验做法,浅谈几点对策建议:一、精准定位,大胆创新,寻求适合宜州新区建设发展的开发模式机制建设方面,建议按实体化要求充实完善宜州新区管委会,选调一批业务精通、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充实到新区管委会工作。
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新区管委会要充分授权,直接负责宜州新区规划区内的土地收储出让、规划建设、项目报批实施等工作。
同时,宜州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新区建设各项重大事项的领导和协调,便于形成权威、精简、快捷的决策协调机制。
合作模式方面,建议按照“保持理性、科学规划、把握节奏、稳慎推进”的原则,分类分批打包项目,通过竞争性磋商确定有实力、体量大的社会资本合作对象,参照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新型城镇化综合开发项目“1+X”PPP合作模式(“1”指新型城镇化PPP模式,“X”指新型城镇化PPP模式下的各类投资项目,包含一级土地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提升、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推进宜州新区规划建设。
开发顺序方面,建议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充分借鉴云南省大理市海东新区建设的经验做法,集中力量完善规划区交通路网和相关配套设施,努力弥补先天不足,充分发掘后发优势,有效扩大土地增值空间,为进一步做好招商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规划,刚性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在宜州新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结合柳来河一体化、金城江宜州同城化和宜州区新老城区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低碳、长寿养生、健康水循环、地下综合管廊等理念融入到宜州新区的规划编制中,高标准、高起点定位河池市城市(金城江区、宜州区)总体规划、宜州新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宜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园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策划谋划好金宜经济走廊发展规划。
关于提升郑东新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提升郑东新区发展的建议1.引言1.1 概述郑东新区是郑州市的一个新兴发展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自从新区成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升郑东新区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郑东新区作为郑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拥有世界级的交通枢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郑东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明显。
其次,郑东新区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新区提供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资本和人才的流入,推动创新创业环境的完善,并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进驻新区。
此外,新区的发展还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新区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
另外,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是郑东新区发展的关键。
新区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吸引他们到郑东新区创新创业,并提供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人才在这里发展得到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为了提升郑东新区的发展,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与协调。
新区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区域进行沟通和合作,加强交流,互利共赢。
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提升郑东新区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够使郑东新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为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区调研报告
在新区调研报告
《新区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城市和新区的建设也成为了政府的重点项目。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作为一名市政规划师,前往某新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该新区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高速公路、高铁站、购物中心等大型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并且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同时,新区还重视环境保护,建设了多个公园和绿地,使得居民有了更好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新区的居民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部分区域存在医疗资源短缺、教育资源不足等情况,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其次,新区的产业发展还不够多元化,主要以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主,需要引入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提升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在调研报告中,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新区的投资,提升居民配套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其次,应积极引导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更多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最后,新区应注重生态环保,加强对环保设施和绿色产业的建设,使得新区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总的来说,新区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根据调研报告的建议,加大对新区的支持和扶持,共同推动新区更好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以武汉四新地区发展为例张文彤从国内外特大城市的建
设看,几乎都经历了从旧城到新区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中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西方各大城市推行了有计划的城市新区开发战略。
例如,伦敦通过集中建设系列新城,疏散出100 万人口和工作岗位,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和金
融城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巴黎在德方斯新区建成了250 万平方米写字楼,容纳了法国一半以上的大企业,成为欧洲最大的服务业中心和公交换乘中心。
这些城市通过开发新区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职能的大幅提升。
在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开始着眼于“大城市、大郊区”的发展战略,将新区作为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承载和突破口。
例如:上海以国际化为契机,选择跨江发展浦东新区,通过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的建设,实 2 现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目前,浦东新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扩展到了1210 平方公里。
广州提出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向南寻找出海口,以“大工业、大物流、大交通”建设南沙新区,面积达到 800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机械装备等产业,借此实现了华南门户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进入 21 世纪后,以天津、重庆等城市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将发展新区作为进一
步提升城市职能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例如:天津在中央的支持下,提出开发2270 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实现由内聚到外延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在新区植入了许多国家级的重要服务功能。
重庆提出开发1200 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目标是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开发区,以整体提升城市功能。
杭州为实现由旅游为主导的“西湖时代”向工业为主导的“钱塘江时代”的转移,顺江发展余杭区,跨江发展萧山地区,城市职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郑州也提出跳出老城区,举全市之力建设 1840 平方公里的“大郑东新区”(已建成 33 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希望借此聚集现代服务业、疏散旧城人口。
这一时期,武汉市也及时谋划了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希望推进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三镇空间优化。
上世纪 90 年代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建设了沌 3 口、东湖两个产业新区。
2000 年后又提出了王家墩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武汉新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武汉临空经济区等八大重点功能新区。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基于城市职能提升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需要,规划了六大新城组群,重点发展东南、西南、西部等三大新城。
目前,在中央支持下,提出了大力发展东湖自主创新区。
与上海浦东、广州南沙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相比,我市新区建设效果并不理想。
以四新地区为例,自 2003 年开始启动,
至今已投资近 100 亿元,尽管完成了近 16 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和主要内部道路网络建设,地块开发迟迟未能启动,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新地区启动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发展定位缺乏区域影响力,缺乏引爆性项目。
四新地区目前定位为“居住新城”,以居住开发为主,博览会展为辅,而且植入的博览功能与居住功能的融合、互动有限。
同时,从整个汉阳、沌口地区的居住需求来看,总量也不太大。
所以“居住新城”的定位缺乏影响力,不足以支撑它成为全市建设的重点,不足以引起各种力量的关注和投入,对本地区建设的引领作用有限,四新地区必须赋予更高、更鲜明的城市职能,承担更具有区 4 域辐射力的现代服务职能。
二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集中度不高,投资力量分散。
目前,除四新地区外,武汉还有王家墩商务区、永清地区、杨春湖地区、东湖科技新城、武昌临江地区等集中开发区域,纳入市级开发的新区过多,分散了建设力量。
三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撑性不够,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差。
四新地区没有发挥交通与基础设施引导开发的作用,首期开发的供电、供水、排污、燃气、通讯、有线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尚未引入,市民将出行不便,加之缺乏大规模的就业空间,较难集聚“人气”,呈现出“有地无项目”、“有路没房屋”的状况。
汉口、武昌地区人口密集,但由于与四新地区缺
乏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联系,难以向四新地区疏解。
四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建设体制,未能形成建设合力。
作为市级新区,需要有全市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建设体制,才能在建设上保持连贯性,才能保证每年有序的建设。
但实际上由于建设协调的机制体制问题,项目安排、资金投放和设施建设往往脱节。
如 2010 年全市城建资金 610 亿元,而四新地区所占比例不到5%。
同时,新区对各种城市建设力量的吸引和聚集仍然不足,难以形成集中建设合力实现综合开发效应。
5 竖什么样的旗帜、打什么样的牌是新区开发成功的关键,新区的职能功能和发展定位要有非常强的区域引领性、号召力和凝聚力,要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市场公认,能够成为全市建设的主旋律。
四新地区环六湖、临长江,具备系统性的生态水乡基质,既可打造气势恢弘的沿江景观,又可以营造环境优雅的滨湖景观。
同时,此地还是武汉主城区最后一块成规模的未开垦地,面积近 30 多平方公里,土地储备充足,还紧邻沌口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历史人文悠久的汉阳地区。
建议,利用本次国务院对武汉总规批复的契机,以建设“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辐射中部地区的生产服务型城市新区。
植入四新新区的城市功能是:以博览会展、生产设计、外事及国际交流为主,延伸到金融保险、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咨询、开发研究、工程设计、通信运输、广告等功能。
经过
几年的前期准备,四新地区土地储备已完成,内部大的道路交通设施基本完善,六湖连通等环境景观设施到位,建设条件基本齐备。
为切实推进四新新区的开发建设,市政府应该明确将四新新 6 区设定为今后一段时间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建设区域。
鉴于东湖自主创新区已经是全市现代制造业建设重点,这样东湖创新区与四新新区形成一南一北、一制造业一服务业的武汉发展“双引擎”。
建议,借鉴天津、广州、重庆等城市集中力量搞新区建设的做法,适当控制武汉其他地区的分散开发,调集计划、招商、项目、土地、投资、人力、物资等全市各方面、各部门的力量,集中投入两大新区的开发建设,以迅速形成新区建设效果。
当前四新地区人气严重不足,要精心策划启动项目和引爆性
项目,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迅速聚集新区的市场人气。
建议,四新地区要做好三方面的启动工作:一是大力促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迅速建成,加强会议中心及酒店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启动科技馆、艺术中心、主题公园等文化休闲设施建设;二是加紧推动杨泗港地区改造,彰显长江文化、旧工业区码头文化等功能区的展示,加快领事馆区前期开发及国际交流功能的植入;三是继续完成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
新区建设的资金需求量特别大,尤其是前期要开展基础设施、土地储备等预热性、基础性建设,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首先要争取各
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新区除争取稳定的市级财政支撑外,也可以自行组织开发建设的项目策划, 7 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建设项目入驻。
还可以采取建设项目分类运作的机制。
将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划分列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等类型,政府投资集中在非经营性项目,对准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实体参与、委托管理等模式,筹划新区建设资金。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融资。
或者探索BT、BOT、TOT、PPP 方式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公共财力不足问题。
基础设施是支撑新区发展的前提和重要要素。
交通设施方面,建议做好区域性的交通联系,尤其是内外快速交通的衔接和转换,及早启动轨道交通3 号线和6 号线的建设,加强沿江城大道BRT 线的可行性研究等,解决新区与汉口、武昌地区的大运量交通联接问题。
环境建设方面,继续完成新区六湖连通工程,同时启动南太子湖、墨水湖的环境景观改造,增强新区对项目和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