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课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李云强

合集下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PPT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PPT

汇编语言的优点
汇编语言具有高效、可移植性、 可维护性等优点,适用于编写操 作系统、编译器等关键软件。
汇编语言的缺点
汇编语言编写复杂,容易出错, 且可移植性较差,需要针对不同 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修改。
高级语言
01
高级语言的定义
高级语言是一种抽象程度更高的 编程语言,它使用更接近自然语 言的语法和语义。
实验提供参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串行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并行 接口慢,但只需要一根数据线, 因此成本较低。
03
串行接口的常见标准包括RS-232 、RS-422和USB。
04
中断控制器
中断控制器是微机中的一 种重要组件,它负责管理 计算机系统中断的处理。
中断控制器可以管理硬件 设备的中断请求,例如键 盘、鼠标和计时器等。
ABCD
并行接口通常用于连接打印机、磁盘驱动器等高速设备, 因为这些设备需要快速传输大量数据。
并行接口的常见标准包括ECP、EPP和USB。
串行接口
01
串行接口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 它通过单个数据线逐位传输数据 。
02
串行接口通常用于连接鼠标、调 制解调器等低速设备,因为这些 设备不需要快速传输大量数据。
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
利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以实现语音识 别和图像处理等功能,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
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1 2 3
智能家居控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以用于智能家居控制,实 现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控制。
电视和音响设备控制
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以实现电视和音响 设备的智能控制,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娱乐体 验。

【PPT】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PPT】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
DIR
IRQEN
ASTRB
INIT
DSTRB
WRITE
方向位 1=输入 0=输出
读/写状态位 中断使能位 初始化位 1=读 1有效 1有效 0=写 地址选通位 数据选通位 0有效 0有效

EPP接口初始化 在使用EPP之前应将并口置于正向传输模 式(输出),即将控制寄存器的方向位 (Bit5)置0。可编写EPP初始化函数 epp_init()如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实验讲稿(PPT)
实验项目
实验箱简介 基于 EPP接口的LED显示 8255并行接口原理及编程 8253计数器原理及分频实验 8253计数器在测频中的应用 双积分式A/D 转换器7109 的原理及编程 逐次比较式A/D转换器0809的原理及编程 D/A转换器0832的原理实验 DAC0832在程控信号源中的应用 LED点阵显示 基本并行输入/输出口在键盘接口中的应用 8250串行通信 电子称实验
状态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各位具体定义如下图所示。
D7 状态寄存器 (BASE+1)
WAIT
D6
INTR
D5
USER1
D4
USER2
D3
USER3
D2
×
D1
×
D0
TMOUT
Wait状态位 1有效
中断请求状态位 1有效
用户自定义
保留(EPP1.7) 超时标志位(EPP1.9) 1=超时;0=未超时
控制寄存器 (BASE+2)
VCC
74LS138 Y0 A . B . . C .
Q4 74LS273
. . .
E1 E2 E3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件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件
外存储器是微机系统中的低速存储器, 用于长期存储大量数据和程序。
中央处理器是微机系统的核心,负责执 行程序中的指令。
内存储器是微机系统中的高速存储器, 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
微机系统的软件结构
微机系统的软件结构包括系统软件和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根据特定需求开发的软件 ,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通过微机接口实验,使 学生掌握微机接口的基 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培 养学生对微机系统的综 合分析和设计能力。
微机接口实验通常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验箱或实验板等 硬件设备,让学生了解 并掌握各种硬件接口的 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通过编写软件程序,让 学生掌握各种输入/输出 控制方式、中断处理、 DMA传输等软件接口的 控制原理和编程方法。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包括运算器、控制 器、存储器、输入 输出设备。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 指挥中心,负责控 制和协调计算机的 各个部件。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 与外部进行信息交 流,如键盘、鼠标 和显示器等。
微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微机系统的硬件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 ,如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等。
接口技术
包括串行接口、并行接口、USB接口等技术 ,实现微机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C/C语言
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微机应用系 统的开发。
中断技术
实现微机应用系统中断处理和任务调度的重 要技术。
06
CATALOGUE
微机接口实验及课程设计
微机接口实验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
内容
硬件接口实验
软件编程实验
综合实验

串行接口的实现

【2024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

【2024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

-67
CS=0,CP=1, CS CP=1,产生溢出,
运算出错。
1001 0010 + 0010 0110
1100 1000
cs 0,cp 0,
-110 + 54
-56
cs cp 0
4. 十进制数的二进制编码
BCD码: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012 3 45 6 7 8 9
MOV AL,[2000H] ADD AL,2 HALT
1.5 典型微处理器系统及工作原理
一.典型微处理器的结构
1.6 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编码
1、常用进位制
10、12、16、60进位制
1)、十进制 特点:十个数0~9 逢十进一
例:
1992 .5 1103 9102 9101 2100 5101 899.19 8102 9101 9100 1101 9102
• 程序的存放 ---- 要求机器能自动执行这些程序,就必须把这些程序存 放到存储器的某个区域. 计算机在执行时把这些指令 一条条取出来加以执行.
三、CPU执行过程
操作 : 将两个数 10 和 2 相加.
指令: mov al, [2000]
add al, 2
hlt 机器指令:A0 00 20
04 02 F4
符号位有进位,CS=1;否则CS=1。 数值部分最高位有进位,CP=1,否则 CS=1 利用“异或”电路判别:
Cs Cp 1 ,有溢出。
CS CP 10
CS CP
1
01
1
00
0
11
1
八位补码运算:(-128 ~ +127)

第8章 并行通信接口技术

第8章 并行通信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主编:李云强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8章 并行通信接口技术
• 并行传输是指多位数据通过多根传输线同时进行的 传输。这种方式适合于外部设备与微机之间进行近 距离、大量和快速的信息交换,例如:微机与并行 接口打印机、硬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本章要点
• • • • • 简单并行接口电路的构成方法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工作方式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编程 用8255A实现微处理器与打印机的接口 微处理器与键盘的接口方法
效。当外设取走数据后(ACK#为
低电平),若中断处于开放状态
(INTE=1),8255发出INTR信号,
向CPU发出中断请求,请求CPU再
输出后面的数据。
INTE:中断允许信号。对A口来讲,是由PC6置位来实现,对B 口来讲,则仍由PC2置位来实现。事先将其置位。
20
3.方式2—双向选通输入输出
•如果外设既可以作为输入 设备,又可以作为输出设备, 并且输入输出动作不会同时 进行。8255可采用方式2。 •方式2只限于A口使用。此 时A口可以发送数据和接收 数据。需要利用端口C的5位 作为联络信号。
14
1.方式0——简单输入/输出
• CPU也可以采用查询传送方式与8255A交换数据。
• 此时接口与外设之间需要联络信号线,可以把C口用
作控制和状态口,与外设的控制和状态端相连,CPU
通过对C口的读写,实现A口与B口的查询方式工作。
15
2. 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
• 方式1工作于中断方式。此时,C口分成两部分,分
;这四条指令用于产生选通信号 ;这四条指令用于产生选通信号 ;修改指针,指向下一个字符
;输出回车符

chap4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课件

chap4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课件
探索系统时钟的原理及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
时序控制
了解时序控制的概念和应用,确保计算机的正确运行。
中断控制与异常处理
中断控制
异常处理
学习中断控制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实现系统的响应能力。 了解异常处理的概念和应用,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总线技术及其应用
1 总线结构
2 总线应用
深入了解计算机总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中断控制
学习单片机中断处理和优先级设 置。
IO口设计及应用
探索IO口的设计和在单片机应用 中的应用。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
1 进程管理
学习操作系统中进程的创建和管理。
2 内存管理
了解操作系统中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3 文件系统
深入研究操作系统中文件的组织和访问方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这个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从基础知识到嵌入式系统的 设计和应用。
微机基础知识介绍
1
内存管理
2
深入研究内存的结构和管理,优化系统性
能。
3
CPU结构
学习CPU的架构和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 核心。
输入输出设备
了解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及其应用。
系统时钟与时序控制
时钟原理
探讨总线应用的各种场景和案例。
DMA技术及其应用
1
DMA原理
学习直接内存访问(DMA)的工作原理。
2Hale Waihona Puke DMA应用探索DMA在过程控制和数据传输中的广泛应用。
嵌入式系统概述及应用
概述
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应用
探讨嵌入式系统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案例。
单片机概述及应用
指令集介绍
了解单片机的指令集和编程原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 冯博琴,吴宁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课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 冯博琴,吴宁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课件)

程序计 数器PC
地址

指令n

操作数
10
冯 • 诺依曼机的工作过程

取一条指令的工作过程:

将指令所在地址赋给程序计数器PC; PC内容送到地址寄存器AR,PC自动加1; 把AR的内容通过地址总线送至内存储器,经地址译码器译码, 选中相应单元。

CPU的控制器发出读命令。
在读命令控制下,把所选中单元的内容(即指令操作码)读到数 据总线DB。 把读出的内容经数据总线送到数据寄存器DR。 指令译码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7
存储程序原理

将计算过程描述为由许多条指令按一定顺序组 成的程序,并放入存储器保存
指令按其在存储器中存放的顺序执行;


由控制器控制整个程序和数据的存取以及程序 的执行。
8
冯 • 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存储器
输入设备
运算器
输出设备
控制器
9
冯 • 诺依曼机的工作过程
内存中的程序 CPU 取出 指令1 指令2 分析 获取操作数 执行 存放结果


因为取出的是指令的操作码,故数据寄存器DR把它送到指令寄存器 IR,然后再送到指令译码器ID 11
冯 • 诺依曼机的特点和不足

特点:

程序存储,共享数据,顺序执行 属于顺序处理机,适合于确定的算法和数值数据的 处理。 与存储器间有大量数据交互,对总线要求很高; 执行顺序有程序决定,对大型复杂任务较困难; 以运算器为核心,处理效率较低; 由PC控制执行顺序,难以进行真正的并行处理。
67
为什么补码可以把减法变成加 法?

从10进制来说: 减一,和 加99,效果相同吗? 在100之内,它们就是相同的。 99,就是1的补数,100就是模。 从8位2进制来说: 减一,和 加255,效果也是相同的。 255,就是1的补码,二进制数 1 0000 0000 就是模,即十进制的 256。 求出补码后,就可以用‚加补码‛完成减法运算。 原理就是上述的‚同模‛理论。 如果结果的数字太大,超出了256所能容纳的范围,就是溢出。 溢出了,并没有解决的办法。 反码+1的方式,只是经验公式而已,没有原理。 它说明不了-128的补码。因为在8位二进制的条件下,-128并没有反码。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PPT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PPT

1 统一编址方式
从存储器空间划出一部分地址空间给I/O设备,把I/O 接口中的端口当作存储器单元一样进行访问,不设置 专门的I/O指令 优点: 访问I/O端口可实现输入/输出操作,还可以对端口内 容进行算术逻辑运算、移位等等; 能给端口有较大的编址空间,这对大型控制系统和 数据通信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2.状态信息
CPU 在传送数据信息之前,经常需要先了解外 设当前的状态。如输入设备的数据是否准备好 、输出设备是否忙等。
用于表征外设工作状态的信息就叫做状态信息, 它总是由外设通过接口输入给CPU的。 状态信息的长度不定,可以是1个二进制位或 多个,含义也随外1 为什么要设置接口电路
CPU与外设两者的信号线不兼容,在信号线功能定义、逻 辑定义和时序关系上都不一致 两者的工作速度不兼容,CPU速度高,外设速度低
若不通过接口,而由CPU直接对外设的操作实施控制,就 会使CPU处于穷于应付与外设打交道之中,大大降低CPU的 效率 若外部设备直接由CPU控制,也会使外设的硬件结构依赖 于CPU,对外设本身的发展不利。
用来发布控制命令、控制外设工作的 信息,例如A/D转换器的启停信号。
控制信息总是CPU通过接口发出的。
返 回
5.1.3 接口的基本功能
1 . 2. 3. 4. 5. 6 . 7. 8. 数据缓冲功能 端口选择功能 信号转换功能 接收和执行CPU命令的功能 中断管理功能 可编程功能 返回外设状态的功能 数据宽度与数据格式转换的功能
I/O端口地址选用的原则
凡是被系统配置所占用了的地址一律不能使用 原则上讲,未被占用的地址,用户可以选用,但 对计算机厂家申明保留的地址,不要使用,否则 会发生I/O地址重叠和冲突,造成用户开发的产品 与系统不兼容而失去使用价值 一般,用户可使用300~31FH地址

第4章 指令系统

第4章 指令系统
– 最常用的是二地址指令格式,这种格式的指令中存在两 个操作数,右边的是源操作数,左边的是目的操作数,
• 例如:mov ax,[BX] • 该指令的功能是把[BX]表示的源操作数传送(MOV)到AX目的操
作数中。
4.2.2 80X86指令编码格式
• 这里仅以8086指令编码格式为例说明80x86 CPU指令系统 的设计思想。
MOD=01B DS:[BX]+[SI]+D8 DS:[BX]+[DI]+D8 SS:[BP]+[SI]+D8 SS:[BP]+[DI]+D8 DS:[SI]+D8 DS:[DI]+D8 DS:[BP] +D8 DS:[BX] +D8
MOD=10B DS:[BX]+[SI]+D16 DS:[BX]+[DI]+D16 SS:[BP]+[SI]+D16 SS:[BP]+[DI]+D16 DS:[SI]+D16 DS:[DI]+D16 DS:[BP] +D16 DS:[BX] +D16
• 80386/80486可以实现对位串进行操作,最长的位串可以 包含232个位。一个位在位串中的地址称为位偏移量,其取 值范围为-2G~(2G-1)。
图4-4 字节、字、双字字符 计算机处理各种数据或完成某些其他任务都是通 过执行具体指令来实现的。指令除了说明计算机 做什么,还要指出数据的来源、操作结果的去向
4.1.3 指针数据类型
• 指针是内存单元的地址,在实方式下有两种类型 的指针:近指针(16位)和远指针(32位)
– 近指针(near)是段内的16位偏移量(称为有效地址)。 – 远指针(far)是一个32位的逻辑地址,不仅包含16位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pt课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pt课件
NMI——不可屏蔽中断情求〔输入〕,上升沿有效。有效时 表示外部有不可屏蔽中断恳求。
RESET——复位〔输入〕,高电平有效。有效时将终止 80486正在进展的一切的操作,并设置80486为初始形状。在 RESET之后,80486将从FFFFFFF0H单元开场执行指令。
4.3.3 时钟信号
CLK——时钟信号〔输入〕。CLK为80486提供根本的定时 和内部任务频率。一切外部定时与计数操作都是相对于CLK 的上升沿而制定的。
HLDA——总线坚持呼应〔输出〕,高电平有效。有效时表 示微处置器已将总线控制权交给提出总线坚持恳求的总线设 备。
BOFF——总线释放〔输入〕,低电平有效。有效时将强迫 微处置器在下一个时钟周期释放对总线的控制。
11. 总线宽度控制信号 BS8、BS16——总线宽度控制〔输入〕,低电平有效。BS8 和BS16均由外部硬件提供,用来控制数据总线传送的速度, 以满足8位和16位设备数据传送的需求。当BS8有效时,传送 8位数据;BS16有效时,传送16位数据; BS8和BS16同时有效 时,传送8位数据;BS8和BS16均无效时,传送32位数据。 12. 中断/复位信号 INTR——可屏蔽中断恳求〔输入〕,高电平有效。有效时 表示外部有可屏蔽中断恳求。
9. 第20位地址A20屏蔽信号 A20M——地址位A20屏蔽〔输入〕,低电平有效。有效时 微处置器在查找内部Cache或访问某个存储单元之前,将屏 蔽第20位地址线〔A20〕使微处置器只访问1MB以内的低序 地址。
10. 总线仲裁信号 BREQ——总线恳求〔输出〕,高电平有效。有效时表示 80486内部已提出一个总线恳求。 HOLD——总线坚持恳求〔输入〕,高电平有效。其它总线 设备要求运用系统总线时,经过HOLD向80486提出总线坚 持恳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优秀课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优秀课件
存器以及存储单元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体积特别小 功耗低,一般为几十毫瓦(mW)
第5章 微机的存储系统
5.2 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知识
5.2.2 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结构

AB 地

址 译 码





存储体
读写控制 CB
I/O
控 DB



第5章 微机的存储系统
5.2 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知识
5.2.2 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结构
只读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存储器 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ROM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

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

磁表面 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 磁带存储器
硬盘 软盘
光介质存储器
第5章 微机的存储系统
5.1 存储器概述
5.1.1 存储器的分类——按信息的可保存性分类
➢ 价格/位——常用每字节或每MB成本表示,即C=价格/容量
➢ 可靠性——通常用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简称MTBF)即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来衡量。
第5章 微机的存储系统
5.1 存储器概述
5.1.3 存储系统的概念
存储系统由存放程序和数据的各类存储设备及相关软件构成。
➢ 辅助存储器——又称外部存储器,主要用来存放当前暂时不 参加运算的程序和数据,通常CPU不直接访问辅存。
➢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用于弥补计算机内部各器件之间 的速度差异。主要采用双极型(TTL)半导体存储器件。
第5章 微机的存储系统
5.1 存储器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阶段(1978—1981年)
16 位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时代,通常称之为第三 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及80286等 微处理器。其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 (1) 处理器为16位。 • (2) 采用HMOS工艺,集成度比第二代提高一个数
量级(一个数量级就是10的1次方)。 • (3) 运算速度比第二代提高一个数量级。 • (4) 采用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并配有软件系统。
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
高档的32位及64位微处理器时代,是奔腾系列处 理器和奔腾系列微型计算机时代,通常称之为第五 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Pentium、PentiumⅡ、 Pentium III、Pentium 4、Itanium(安腾)等。
CPU
典 型 的
芯 片 图
Intel 4004
主要目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系统结构上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 在材料上使用常温超导材料和光器件,在计算机结构上采用超并行的数据 流计算等。
1.1.3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1971-1973年) • 第二阶段(1974-1978年) • 第三阶段(1978-1981年) • 第四阶段(1981-1991年) • 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
1.1.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计算机 • 第二代计算机 • 第三代计算机 • 第四代计算机 • 第五代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为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 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也就是电子管时代的计算机。这一代计算机 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 了成本,同时将运算速度提高了近百倍,这个时代的计算机也称为晶体管 时代的计算机。在应用上,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而且开始用于数据 处理和过程控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3 微型计算机系统 1.4 微机的工作过程 1.5 PC系列微机的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1.1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与冯·诺伊曼计 算机结构
• 1946年,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20世纪60年代中期,集成电路问世之后,出现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构成 的第三代计算机。这一时期,实时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有了一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体的第四代计算机。这一 代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 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微 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也是在第四代计算机时代产生的。
①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 和输出设备五个部分组成;
②数据和程序均以二进制代码形式不加区别地存放 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存储器的地址指定;
③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 加以执行。
CPU

运算器
控制器

入Hale Waihona Puke 出设设备
内存储器

外存储器
(a)
(b)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和冯·诺依曼
微处理器 (CPU)
地址总线AB
内存储器
I/O接口
DB 状态
I/O 设备
控制 数据总线DB
1.2.1 微型计算机结构组成
•微处理器
•主存储器
•总线
•I/O接口和I/O设备
各部件之间通过地址总线(Address Bus,AB),数据总线 (Data Bus,DB)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CB)相互连接与通信。 另外,微型计算机通过I/O接口与输入/输出设备相接,完成各 种输入/输出操作。
• 冯·诺伊曼计算机结构
– 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 设备五个部分组成;
– 数据和程序均以二进制代码形式不加区别地存放在存储 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存储器的地址指定;
– 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 行。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冯·诺伊曼首先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以及 由他首先规定的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人们称为 “冯·诺伊曼计算机结构”。归纳其基本内容,主要 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阶段(1971—1973年)
4位或8位低档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时代,通常称 之为第一代,其典型的产品是Intel 4004、Intel 8008 微处理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型计算 机。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均比较简单,主要用于家 用电器和简单的控制场合。其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 处理器为4位或低档8位。 •(2) 采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 •(3) 运算功能较差,速度较慢。 •(4) 语言主要以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为主。
Intel 8008
Intel 8086
Intel 80286
Intel 80386
Intel 80486
Pentium
Pentium MMX
Pentium Pro
Pentium Ⅱ
Pentium Ⅲ
Pentium 4
Intel Xeon 系列
Intel Core 系列
1.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第二阶段(1974—1978年)
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时代,通常称之为 第二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0/8085等微处 理器。其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 处理器为中高档8位。 •(2) 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比第一代提高4倍左右。 •(3) 运算速度提高10~15倍。 •(4) 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或高级语言,后期配 有操作系统。
第四阶段(1981—1991年)
32位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时代,通常称之为第四 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等微处理 器,以及相应的IBM PC 兼容机,如386、486等。其 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 处理器为高性能的16位或32位处理器。 •(2) 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在100万晶体 管/片以上。 •(3) 运算速度再次提高。 •(4) 部分软件硬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