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从众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从众现象
陆静静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 11本文一班学号:11150118)
【摘要】: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现代社会从众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让我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从众行为?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类型呢?
【关键词】从众;群体;个人;行为
在老师给我们看的几段视频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样一段:一男子在做电梯,他脸朝门外站着,但随后进来的人都面朝里站着,他站了会儿便也转过去。之后,电梯里其他的人一起向左转,他也跟着向左转。电梯门开了,所有人把帽子摘了,他便也摘下了自己的帽子。电梯关上了门,所有人齐刷刷戴上了帽子,他也便乖乖地带上了帽子。从这段视频里,我看到了很明显的从众现象。从众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跟随大众。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是人们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行为,也可以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标题是“四川双流传言21日起连黑三天,市民抢购蜡烛”。“2012年12月21日,地球将会有连续三天的黑夜。”近日,这个流言在四川双流不断发酵。一些听信留言的市民疯狂抢购白烛跟火柴,造成白蜡烛脱销。天文专家称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不可能出现连续三天昏天黑地。2012世界末日的玛雅传说使得人心惶惶。这个新闻明显体现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从众现象。还有去年日本地震核泄漏时大家疯狂购盐等等,这些事情就是从众现象的最好体现。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会通过盲目地从众来摆脱自己内心的恐慌,那么,从众就只有坏的一方面吗?显然不是!
这里,我会从从众的原因、影响从众的因素和从众的利与弊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我对如今社会存在的从众现象的理解。
一、从众原因
(一)行为参照——定向需要
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有关适当行为的知识,又不愿再判断或行为上出现错误,就需要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指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这个原因应该也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在做数学题目时我们几个同学老爱对答案,因为怕错了会被老师批评。当四个人中有三个人答案一样,只有我一个人不同时,这时我一定会把答案改掉。我也不能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既然他们都是一样的,那肯定就是我做的题目是错误的,这样修改了我不被老师批评的几率才会大一些。在常识上,跟随多数人的行为从而获得较大收益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跟随少数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不明确情境时,会去人多的多的地方吃饭,到人多的地方购物。
(二)对偏离的恐惧
在一些情境中,人们从众是为了避免被拒绝和被人喜欢。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电梯中的男子应该也是因此而从众的,他不想在这个群体中显得“独树一帜”,所以别人一齐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便也跟从,使得自己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他害怕当他跟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时,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为了不被群体其他成员排斥和厌恶,为了更好地融入进这个群体,人们便选择了从众。
(三)与群体融合的需要
个人认为,第三点原因是第二点的升华,对偏离群体的一个恐惧也正是想与群体融合的表现。有些人为了融进一个大集体,他会可以模仿群体成员的表情、口头禅、姿势等等。
有一段时间,我们宿舍六个人都会经常说一个口头禅“晦气”。最初是我开始说的,之后在宿舍说着说着,大家都不自觉地说起了这个口头禅。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妈妈这样写道:“女儿五岁生日了,她在班级要过一个集体生日,要求我那天给班里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份礼物。我问为什么。她说之前某某过生日,她妈妈就送的,现在我过生日你不送的话,他们会讨厌我的。”这个五岁的小女孩也早已有了从众的思想,目的就是为了与群体融合,避免偏离群体。
(四)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群体凝聚力越高,从众倾向的压力就越大,这也是大部分人比较愿意接受朋友或偶像的影响,而不愿易接受陌生人影响的原因。
二、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系列的研究都说明,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例如我们上次的秋游,当大部分人都决定去天目湖时,有一部分人又提出去扬州,之后全班权衡了二者的旅途时间和花费时,大家又决定去扬州。本来是决定好的事,却因为少数人的建议影响了全班的从众,最后全班一致决定去扬州。这个例子就说明群体的一致性十分影响从众水平。
(二)群体的规模
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身的。
这个很好理解,就拿穿衣潮流举例。少数人穿一种风格的样式不会引起全社会的跟风,当很多人这样穿时便会掀起全社会是追逐的风潮。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社会的一些知名人士,他们个人的魅力便会掀起社会众多人的追捧。美国有一个期刊专门介绍社会名流人士的穿着打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次选举时,他的妻子米歇尔穿了一双黑色优雅的高跟鞋,媒体拍到了这张照片,并找到了生产这类鞋子的原产地,正是中国的温州。当杂志一发表后,全球许许多多的女性都向温州的厂商提出了订单,使这类的鞋子一售而空。
(三)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
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越低。而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所以人对事情越有把握,对自己约有信心,果断性越强的人从众率越低。
(四)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对于个人自己,人们会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如果由于群体压力,迫使人们做出与多数人相同,而与原来选择不同的态度,人们也会明确知道自己屈服于群体压力而使态度发生改变。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从众的比率也越来越小。
(五)文化差异
许多研究都表明,从众率明显存在着民族差异。
三、从众的利与弊
利:从众的行为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非常明显。任何一个社会,无论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社会文化的延续,多数人在观念与行为上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的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才能顺利进行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够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此外,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怎样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多到足够应对他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弊:有的时候,会使人失去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个体的独立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总之,从众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这是每个人和社会的一种天性,它的存在有利有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它。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大众,每个人应该有每个人的坚持。尤其是对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应该都是有创新意识的,这样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我们的手中进步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2] 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3]基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