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趣味(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朱光潜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

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

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

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

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

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

《谈读书》朱光潜......阅读附答案

《谈读书》朱光潜......阅读附答案

《谈读书》朱光潜......阅读附答案谈读书朱光潜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份。

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_当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

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自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美(节选)朱光潜①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②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③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④“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⑤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2020年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年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年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苏沧桑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

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

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

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

光阴煮海,熬成这片地貌,糖果般多彩,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

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高处,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

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荡荡穿过河西走廊。

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开启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

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

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这里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

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

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

2021年上海五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上海五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上海五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美(节选)朱光潜①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②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③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④“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⑤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名师讲题】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2020年柳州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柳州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柳州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余年来,随着工业革命“机器时代”的推进,以及当下全球“智能时代”的崛起,机器代替手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却逐渐意识到手工创造之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独特价值。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懂操作机器的国度,如何生长出灿烂持久的文明。

今天,回归手工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回到人之创造活动的原点——动手体验,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获得机器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动能,从而逐渐恢复文化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振手工并释放其能量,可以使手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不断绽放光彩,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维持社会情感勾连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大致可从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入手。

在两套体系的践行过程中,始终穿插着一根主线,即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一些具有文化品质的手工体验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更为大批创业者、手工艺人和手工研究者提供了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店、开发软件,让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广泛社会传播。

与此同时,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繁华商圈中,相继涌现出各种“手工坊”“手作联盟”,从单一的陶器、木工、银饰、剪纸等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容纳手工市集、作品展览、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

此类手工体验空间尝试引导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从消费商品转化为消费时间,从普通观看升级为动手体验,带给人们对于休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新体验。

民间是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都市中的社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代民间”。

目前,在国内重要城市中已经出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手工体验社区或街道,如北京的大栅栏、史家胡同、什刹海以及上海的石库门老街等,它们大多依托当地保存良好的传统古建筑和闲适的胡同、弄堂文化,进行“在地性”手工项目体验与推广。

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阅读训练

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阅读训练

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纯正的文学趣味,淳厚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语言文字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何而来?依朱光潜看,这些固然要有“性之所近”的资禀或曰天赋做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阅历和人格境界的修养与提升。

朱光潜认为,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禀赋,那也只是潜能,如果不下功夫对其爱好加以培育,他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潜能难以变成现实,更难以出类拔萃。

天赋卓越,加上勤奋钻研,才能取得伟大成就。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家需要修炼的方面包罗极广,举其要者,约有三端。

首先是人品境界。

总体而言,言为心声和文如其人,是文学史昭示的千古不易的大规律。

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淡泊高远、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都清晰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他们彪炳史册,就在于他们的一篇一什不仅是一时兴会偶然感发的成就,更是他们整个人格的表现。

文学家的人格境界,影响写作动机、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创作全过程。

他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境界,以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洞悉世间万象,才能修辞立其诚,并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这样才能创作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其次是学识境界。

文学不单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也是人生世相的反映。

培养人格是一套功夫,对人生世相的了解是另一套功夫。

这就要多读经典,多深入体察生活。

朱光潜认为学文艺“有如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出来”。

通过多读书和多体验生活,储知蓄理,扩大眼界,拓展胸襟,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和把握才能愈加精当深刻,写出的作品才能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是审美境界。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除了要在结构布局、形象塑造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匠心独运外,很重要一点是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眼光。

只有先“眼高”,才能“手高”。

眼高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颇难做到。

朱光潜指出,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载录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高考语文要想考得好,做好阅读理解很重要。

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学生的失分项恰恰在此,教育给大家带来了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帮助考生能在此项上取得进步。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谈读书(节选)朱光潜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

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福建省泉州市梧桐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阶段考试卷

福建省泉州市梧桐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阶段考试卷

泉州市梧桐中学2009届高三年语文第二次阶段考试卷一、古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6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君子生非异也,。

2. 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阅读练习及答案朱光潜《文学的趣味》阅读练习及答案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

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

这是精神上的残废。

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

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

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

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

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

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

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本题共3个小题,9分)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

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

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

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

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

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

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

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

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

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

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

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

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

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

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

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

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1. 下面对“趣味”的看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阅读趣味偏狭,对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是有利的。

B. 文艺上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 文艺入门趣味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执一派。

D. 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应该符合时代基本精神。

2. 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一项是(3分)
A. 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 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 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 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3. 对原文主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又会使人囿于偏狭。

B. 学文艺的人入门后,可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

C. 门户之见往往可以限制初学者,但不足以限制阅读兴趣广泛的人。

D. 广泛涉猎,减少偏见,纯正趣味,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1. D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应符合时代精神”的意思。


2. A (张冠李戴,这是阐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的观点。


【分析】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 D (分析文章的主旨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选项的侧重点是否和文章的主题对应,大部分是偏向于文中的某一点或某个局部,选项从文义上看基本都是正确的,但和文章的“主旨”有距离。

答题时注意核对选项,此题前三项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