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灾害(2)

合集下载

《大自然在反抗》课件 (2)

《大自然在反抗》课件 (2)

生态平衡保持
保护大自然意味着维持全球 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物种 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保护大自然是实样性是人 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得到保护。
保护大自然的多种方式
节约能源
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可再生能源,减缓全球 变暖。
环境教育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 意识。
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3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 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水资源危机
海洋水质污染和淡水资源过度开采威 胁着全球的水资源。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1 工业污染
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污染了土壤、水源和大气环境。
2 过度捕捞
大规模的过度捕捞造成海洋生物种群的减少,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
植树造林
积极参与植树活动,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
法律法规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 境的行为。
结论
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的 未来。
3 过度开发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生态环境破坏。
大自然的反抗和恢复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像火灾和洪水经常发 生,是自然界对人类干预的一 种反抗。
生态恢复
大自然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 破坏的生态系统可以逐渐恢复 平衡。
生物多样性恢复
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大自然 的恢复力下逐渐繁衍生息。
保护大自然的意义
《大自然在反抗》PPT课 件 (2)
大自然是一个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保护它。本课件将介 绍大自然的力量、环境问题的现状、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以及大自然的反抗 和恢复。
大自然的力量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无法预测或控制的突发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

然而,除了这些直接产生的破坏力量外,自然灾害还经常引发一系列二次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的二次灾害现象,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1.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可以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滑坡、地面塌陷和山体滑坡等现象,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

在地震后,人们应采取措施加固建筑物,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进行土地管理和规划,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2.洪水引发的次生水灾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往往不限于洪水本身。

洪水可能引发次生水灾,如滞洪区的漫灌、水库溃坝等。

这些次生水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因此,在面对洪水威胁时,必须建立健全的防洪体系,包括堤坝、河道疏浚、退水工程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水灾的发生。

3.飓风引发的次生风灾飓风是一种猛烈的风暴,它可以造成广泛的破坏,包括摧毁建筑物、切断电力和交通等。

除此之外,飓风还可能引发次生风灾。

当飓风过境时,强风会打击树木、折断电线和导致塌建物,进而形成次生风灾。

为了减少次生风灾的风险,人们应该进行建筑物的抗风设计,及时修剪树木,确保电线的牢固,并加强飓风监测和预警系统。

4.山火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山火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以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山火还可能引发次生环境灾害,如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当山火烧毁了植被,土壤就变得松散,容易发生次生环境灾害。

因此,在预防山火时,除了加强火源管理和扑火工作外,还应进行土地保护和植被恢复,减少次生环境灾害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不可忽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减少二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加固建筑物、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等。

最新整理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四节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最新整理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四节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1.以外流河为主2.水文特征:河流的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

3.京杭运河识图一:5.长江的开发与治理:A水能:有“水能宝库”之称,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因为流经第一、二阶梯且多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

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B航运:内河航运第一,有“黄金水道”之称,宜宾一下四季通航。

沿江四大港口:上海(全国最大港口)、南京、武汉(中游)、重庆(上游)。

C治理:首要任务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

长江频发洪灾原因:1.流域内支流多,暴雨时同时涨水;2.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作用减弱;3.上游植被遭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道弯曲,不利水流下行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的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水产养殖等识图二:黄河概括黄河的开发与治理: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龙羊峡(青)、刘家峡(甘)、青铜峡(宁)、三门峡、小浪底(河南省、中游)。

B 灌溉农业:“塞上江南”(b河套平原和a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关键是治沙,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地上河”)D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的省区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E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巴颜喀拉山脉、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1.常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地区及原因3、避灾:(1)发生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可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同学们,整理总结很辛苦,请认真背诵并好好珍惜哦~)。

2024年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2篇)

2024年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2篇)

2024年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背景介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灾害的影响,我们制定了2024年的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目标:本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计划内容:1.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a. 建设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及时获取灾害信息;b. 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c. 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和易发灾害类型的预警工作;d.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灾害预警的认识和响应能力。

2. 加强社会救援体系:a. 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部门和救援队伍的职责;b. 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c. 加大对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投入;d. 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

3. 预防减灾措施:a. 进一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防火、防水等能力;b.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通信的韧性;c. 加强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d. 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减少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

4. 强化灾后恢复和重建:a. 建立健全的灾后恢复和重建机制,确保灾后工作的有序进行;b. 加大灾后恢复和重建资金投入,恢复社会经济秩序;c. 重点关注灾后社会心理和心身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医疗援助;d. 提供支持和帮助给受灾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5. 国际合作和交流:a.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享灾害预防和救援经验;b. 组织灾害预防和处理的国际会议,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灾害合作;c. 建立灾害数据共享机制,提高全球灾害信息的获取和应对能力。

总结: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我们将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社会救援体系,采取预防减灾措施,强化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全面提升我们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高中高考地理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高中高考地理复习第16章第2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产生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2.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1.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3.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考点一环境问题的产生(2022·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

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

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

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1/15公顷)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

“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1)。

图2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图1图2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思维培养】【我的解答】答案: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1)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

(2)干旱:长时间降水稀少,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3)台风:强大的气旋风暴,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4)寒潮:冷空气迅速入侵,导致气温骤降,对农业、交通等产生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山体崩塌等。

(2)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3)泥石流: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形成的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3、水文灾害(1)洪涝:河流、湖泊水位上涨,淹没陆地。

(2)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大海浪,袭击沿海地区。

4、生物灾害(1)蝗灾:蝗虫大量繁殖和迁徙,破坏农作物。

(2)鼠灾:老鼠数量过多,传播疾病,破坏农田和仓储。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如地震、火山活动。

(2)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

(3)地壳运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增加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2)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加大了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3)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在地震带上建造高层建筑,可能加重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受伤。

2、财产损失毁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破坏农作物,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3、生态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社会影响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预防、提高应对能力,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环境事件定级标准

环境事件定级标准

附件2:环境事件定级标准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财产安全,危及企业声誉,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环境事件等级按照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共分为7个等级,为与国家突发事件定级标准相统一,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件(1级)、重大环境事件(2级)、较大环境事件(3级)和一般环境事件(4级)的定级参考引用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中的标准。

下列定级标准中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1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1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2)因环境污染事件需要疏散、转移群众的30000人以上,或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因环境污染造成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4)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或泄漏,影响周边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污染事故。

2级:重大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事件需要疏散、转移群众的10000人以上,30000人以下,或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3)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省级以上行政区域纠纷的事件。

3级:较大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事件需要疏散、转移群众10000人以下,或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3)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市级以上行政区域纠纷的事件;(5)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或泄漏,影响范围超出企业边界,但未对周边企业及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的污染事故。

2022届高考地理专题五第2讲 自然灾害课件(共27张PPT)

2022届高考地理专题五第2讲 自然灾害课件(共27张PPT)
性 联的
分布上 的群发

地质灾害不是独立出现的, 由原发性灾害引发其他灾 害,在空间上形成灾害区, 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或同 步性
例子 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 形成了以地震、滑坡和泥石 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它们在 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地震可衍生地裂、山崩、 滑坡、泥石流、海啸、瘟 疫等群灾,以致于形成恶 性的灾害链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美国东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异,并了解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1)飓风是生 成于海洋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乙类灾害多出现在墨西 哥湾沿岸及大西洋沿岸,此灾害为飓风。美国西部由于受太 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多地震灾害,即 图中甲灾害为地震。(2)预防气象灾害重在加强天气预报, 及时躲避,以及加固沿岸堤坝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预 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主要是提高人们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 抗震性能等。
风沙 天气
东北、华北、 西北
冬春,以春 季最为严 重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 能见度低,影响范 围广;一般与寒潮路 径相同
栏目 导引
2.主要的地质灾害
专题五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栏目 导引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专题五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表现形式
成因上 在同一地域内发生的各种 的关联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是有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主要气象灾害 (1)台风:多来源于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在我国 东南沿海登陆,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 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 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2)干旱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圣才出品】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1.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2.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

人类与威胁环境安全的灾害之间的斗争,基本上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环境公害、战争、核威胁、生物安全等问题正在或已经成为人类最终实现环境安全的巨大障碍。

生物生态适应 适应生存社会生态适应自然灾害与安全环境安全环境灾害与安全 原生环境问题与健康 环境健康 环境污染与健康 城市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农村环境舒适自然景观欣赏环境欣赏人文景观欣赏人与环境和谐原理3.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度量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是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需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4.环境舒适环境舒适是指代表着更高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5.环境欣赏在环境欣赏的和谐程度下,人类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二、适应生存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基本要求是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给。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迁的方式产生与环境有利关系的过程。

1.生物生态适应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点,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生态适应现象有如下规律性:①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表现出来。

②人类生态适应的反应率,即人类特征的变化,是在某种族所固有的界限范围内实现的,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的自然遗传性。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没 有先兆信息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 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 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 根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 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 发生滑坡。 答案 (1)C (2)B
分布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 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 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 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 的重灾区
.我国不同地区的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
冰川 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 频繁而猛烈
中国 泥石 流灾 害区 域特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2.我国地震西 多 东 少 ,主要有青藏、 新疆 、 华 北 、 台湾 四个多发区。根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 东重西轻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区及 台湾 的 地 震 灾 情 最 为 严 重 。 原 因 是 东 部 人口 、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4.我国地震震源 浅 、烈度高,生活在高烈度区的人口接近 9 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我国地震分布有何规律性?
2.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西部地区有何差 异?
【例证1】 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原因是 ( )。 A.地震分布是东多西少 B.东部震级高,西部震级低 C.东部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D.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 第2课时(教案)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 应对自然灾害 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2.活动:实践小达人如果遇到下面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这么做?(1)雷电(2)地震(3)山洪(4)泥石流(1)仔细阅读下面的图片与文字,你认为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那些做法是错误的,对于错误的行为,说一说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小结:在雷暴多发的日子,不能去垂钓,不能接打手机,不要发短信使用电话线上网,尽量避免到空旷的地方去。

(2)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

小结: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一旦发生山洪或者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山谷扎营的人就会来不及撤离而遇到不测。

3.知识窗:常见灾害避险小常识——地震4.画一幅校园逃生图让我们来画一幅校园逃生图。

5. 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监测预警系统?当你接收到这些预警信息时,你和家人是怎样做的?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Ⅳ、Ⅳ、Ⅳ级),分别代表一般、较严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6.议一议:为了防御自然灾害,国家有哪些举措?示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有助于提升国家对灾害天气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1.法律链接运用法律防灾减灾《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

目标导学二:不屈的抗灾精神1.面对疫情,谁在同它战斗?你有何感受?是医护工作者,是志愿者,是人民军队,是每一个防疫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是每一个普通....万众一心,共同战“疫”,让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控制!这就是一不屈的抗灾精神。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鲁教版)第4单元第2节自然灾害的防避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鲁教版)第4单元第2节自然灾害的防避

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政府主导的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 工程措施
与非工程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兴建水库 ,退耕还湖;修筑堤坝; 疏浚河道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2)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
的意识等。
2.个人层面
当洪水灾害发生时,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参与到防洪抗洪的活动中去。
(1)泥石流的发生要具备什么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2)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为什么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 多发?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层活 动带分布广泛,岩石破碎;降水丰富,多暴雨;多山地,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 重。 (3)若此时小海同学正在该区域附近旅游,他应该如何自救?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洪水灾害的防避措施
情境探究 1998年特大洪水,是我国20世纪发生的一次特别严重的全流域大洪水之一;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 个省(市、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0.21亿公顷,成灾面积 0.13亿公顷,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 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 失达1 660亿元。
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
示意我国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位于流域内的M村多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村
庄发展滞后。为加快经济发展,该村整体搬迁。据此完成2~3题。
2.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
是( B )
A.春汛型洪涝
B.夏雨型滑坡
C.岩溶型坍塌
D.融水型泥石流
3.该流域M村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C )

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发⽣⾃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会有⾃然灾害呢?发⽣⾃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家带来了发⽣⾃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起来看看吧! 发⽣⾃然灾害的原因 ⾃然灾害(既有⾃然原因,⼜有⼈为原因)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的原因: (1)⾃然原因:降⽔持续时间长,降⽔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天⽓);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强:南旱北涝;副⾼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系⽀流多(扇形⽔系、树枝状⽔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不合理⽔利⼯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利⼯程;裁弯取直,加固⼤堤;开挖⼊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洪⽔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的原因: (1)⾃然原因:快⾏冷锋天⽓影响;⽓候⼲旱,降⽔少;春季⼤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草场;推⼴轮牧;禁⽌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破坏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集中;浅源地震发⽣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健全减灾⼯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然原因:⼭区⾯积⼴⼤,岩⽯破碎,风化严重 ;⼲湿季分明、暴⾬集中;地壳运动强烈、⼭体中断层发育. (2)⼈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态问题###### 1、⽔⼟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原、南⽅低⼭丘陵地区 产⽣的原因: (1)⾃然原因:季风⽓候降⽔集中,多暴⾬;地表植被稀少;黄⼟⼟质疏松黄⼟⾼原). (2)⼈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地,扩⼤林、草种植⾯积;植树造林;⼩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活条件,提⾼⽣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态环境,建⽴良性⽣态系统;建⽴⽣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的原因: (1)⾃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少;⿏害;蝗害. (2)⼈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资源的不合理利⽤;交通线等⼯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草场;推⼴轮牧;禁⽌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活条件,提⾼⽣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地资源改善当地的⽣态环境;有利于促进⽣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旱缺⽔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原因:(1)⾃然原因:温带季风⽓候,全年降⽔少,河流径流量⼩;降⽔变率⼤;春季蒸发旺盛. (2)⼈为原因:⼈⼝稠密、⼯农业发达,需⽔量⼤;⽔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率低;春季春种⽤⽔量⼤. 治理措施:南⽔北调;修建⽔库;控制⼈⼝数量,提⾼素质;减少⽔污染;减少浪费,提⾼利⽤率;限制⾼耗⽔⼯业的发展;发展节⽔农业;采⽤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利⽤率;实⾏⽔价调节,树⽴节⽔意识;海⽔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壤次⽣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原因:(1)⾃然原因:频繁的旱涝⽓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降⽔少,以灌溉⽔源为主.(2)⼈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利⼯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物措施;农⽥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地区和南⽅城市 产⽣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实⾏⾬季回灌 6、⾚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杭州湾、渤海等 产⽣的原因: (1)⾃然原因:⽓温⾼;静⽔;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为原因:沿岸地区⼈⼝稠密、经济发达,排⼊海洋的⼯业和⽣活污⽔多;农业⽣产过程中⼤量使⽤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和养殖业规模的扩⼤,严重的污染了养殖⽔域. ⾃然灾害的媒介影响 许多传染病并不只是在⼈群间碾转传播,除了⼈之外还有其他的⽣物宿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环境灾害系统及 其指标体系
一、环境灾害系统
1、基本概念 (1)环境灾害链:一般把因一种环境灾害发生而 引起的一系列环境灾害发生的现象称为环境灾害链。 分为:串发性环境灾害链和并发性的环境灾害链。 (2)环境灾害群:指环境灾害在空间上的群聚与 在时间上的群发现象,它是对环境灾害在时空两方 面集散程度的标志。
(2)环境灾害系统的组成结构分为:
①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环境灾害系统并不是各种环境灾害现象的总 和,而是这些环境灾害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整体, 其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形式与方式称为环境灾害的横向 结构。
纵向结构:指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 同组成的环境系统结构。
②环境灾害系统的时空结构
5、环境灾害的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 环境灾害有两种表现形式:突发与缓
发。无论是突发性环境灾害,还是迟缓型 环境灾害,其危害性后果均具有突发性。
环境灾害对承灾体的影响的持续性表 现为环境灾害影响较其它灾害长,特别是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不是几年内可恢复 的。
6、环境灾害的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 环境灾害的迁移性是指发生在甲地的环
指各种环境灾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方 式。在时间上表现为:离散、连续与同步三种形式;
在空间上表现为:异域、临域与同域三种形式。来自3、环境灾害系统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 (2)开放性与非线性 (3)动态性 (4)自然性与社会性
4、环境灾害系统的指标体系
(1)环境灾害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定义: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映环境灾害
系统各个侧面的环境灾害指标组合而成的一个整 体,是对组成环境灾害系统的孕灾环境、承灾体、 致灾因子与灾情的综合概括。
(2)环境灾害系统的指标体系的作用:
高度概括环境灾害的本质特征; 揭示环境灾害系统的主序差异; 统一比较、评价不同空间位置与不同时间范围内,
不同尺度规模下,不同类型的环境灾害后果,却 环境灾害的分级标准;
从时空分布上看,任何区域性环境灾害的
发生与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而且特定区域具 有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人为活动特征,由此决定 了特定区域发生的环境灾害也是特定的,这就 是环境灾害的区域性。
环境灾害的区域性还表现在同类环境灾害
在不同地区发生的规模、强度有很大差别。如 城市光化学烟雾在洛山矶、东京、兰州等市都 发生过。
与环境风险受体的接触,以减轻由于环境风险因 子释放而导致的环境灾害的危害程度而构成的环 境风险的控制机制。包括污染物发生系统、处理 系统和排放系统等。
➢环境风险的触发机制:导致环境风险初级控 制机制失效的内部因素与外界因素的综合概括。 包括:
被动诱发的特征。人为诱发因素是环 境灾害区别于自然灾害的根本特征。 环境灾害的群聚性是指由于致灾因子 与承灾体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导致了环境灾害在时空上相对聚集的 特性。
2、环境灾害的全球性与区域性 环境灾害的全球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
世界各个角落,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可能发 生环境灾害;二是全球性环境灾害可能危及到 世界各个角落。
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之间应建立清楚的相互连锁关系, 使该指标提系具有普遍性,能够横向比较,进行评估核 定;
完整性原则:能概括组成环境灾害系统的各部分,以及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性原则:必须明确表征环境灾害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必须有明确的限定:实质涵义(指标的内涵)与包括范 围(指标的外延);
说明环境灾害的准周期运 动规律。 ➢孕育期 从修建水闸蓄水开始、到上游地区的违规用水、 污水生产厂的建立等为灾害的发生孕育了先决条件。 ➢潜伏期 从开始关闸蓄水到大量高浓度生活污水与工业 废水被积蓄在水闸上游河道内,标志着淮河水环境灾害潜 伏期开始,直到开闸放水,潜伏期结束。 ➢爆发期 从开闸放水开始,持续若干天,被污染的水所 经之处,河面死鱼飘浮,水体变黑,散发臭味。 ➢持续与衰减期 被污染的水体需很长时间方可逐渐自净, 被破坏的水生生态环境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恢复的。 ➢恢复与平息期 经过持续与衰减期,淮河流域水生生态 环境逐渐恢复灾前状态,灾害日趋平息。
(2)承灾体指标:包括社会环境指标、经济环境指标与 自然环境指标,体现在防灾能力指标、承灾能力指标 (抗灾能力、救灾能力、恢复能力)及环境灾害敏感度 三个综合指标上。 (3)致灾因子指标: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生 物、工业、农业、生活等。 (4)灾情指标:包括灾害类型、发生地点、历时、强度、 范围、伤亡人数、经济损失、边际效益指标
2、环境灾害系统的组成结构
(1)环境灾害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 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灾情。
孕灾环境:环境灾害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所处的空间位置, 它由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圈与社会圈等基本自然与社会环境 要素组成,是人类周围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 承灾体:指环境灾害的承纳体,包括城镇、道路、农田与工 厂等财富聚集体。 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环境灾害的孕灾环境中的异常因子。 灾情:在一定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环境灾害所导致 某一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情况。
第五节 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
1、环境灾害的被动诱发性与群聚性 2、环境灾害的全球性与区域性 3、环境灾害的随机性与模糊性 4、环境灾害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 5、环境灾害的突发性与影响的持续性 6、环境灾害的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 7、环境灾害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8、环境灾害的必然性与不可完全避免性
1、环境灾害的被动诱发性与群聚性 相对于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具有
4、环境灾害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 环境灾害的可预测性具体体现在环境灾
害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有规律可循,这一 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逐步为人类所认识,以至最终彻底了解环 境灾害发生、发展与演变的机理。
环境灾害的可防范性与可控性源自人类 对自身不当行为的约束性与对自身行为的可 控性。
➢环境风险的控制机制:是指那些控制环境风险 因子产生、发展与释放,以及对环境风险受体施 加危害性影响的系统做成结构,包括初级控制机 制和次级控制机制。
初级控制机制:环境风险源所固有的,控制
环境风险因子释放的措施或设施,它可以表现为 人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设施运行行为。
次级控制机制:是指控制和阻碍环境风险场
第六节 境灾害的形成与 演变规律
环境灾害是由环境风险演变而来的,反过来 又给承灾体带来风险。
一、环境风险与环境灾害
1、环境风险 亚洲开发银行关于环境风险的定义是:“由
于自然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在自然环境中发生或经 过自然环境传递,超出人类社会最大可承受程度的, 危害生态、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的不确定性事件”。
3、环境灾害的随机性与模糊性 环境灾害的随机性是环境灾害发生、
发展与演变的时间、地点、强度与范围等因
子的随机不确定性,它决定了环境灾害发生
的时空范围与强度的不可预知性。不过环境
灾害的随机不决定性并不意味着环境灾害发
生、发展与演变规律是完全不可知的。 环境灾害的模糊不决定性是指由于对
事物评定标准或事物本身定义没有明确“边 界”,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环 境灾害系统的开放性、庞大性与复杂性。
境灾害能对乙地产生后果。 环境灾害的滞后性是指环境灾害发生之
后,有些后果可能要在成灾一段时间之后才 显现出来。
环境灾害的重现性是指同一种环境灾害 会在同一地域多次反复发生。
正确认识环境灾害的迁移性、滞后性与 重现性,对环境灾害演变规律、承灾机制, 环境预测预报,以及减轻环境灾害的策略分 析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5、环境灾害系统的指标体系结构
环境灾害系统指标体系分为:
(1)孕灾环境指标、 (2)承灾体指标、 (3)致灾因子指标 (4)灾情指标。 每部分由多项分指标组成,他们之间相互联 系 相互作用,构成一系列综合指标。
(1)孕灾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 主要体现在环境承载力和孕灾环境稳定度两个综合指标。 孕灾环境稳定度=人类活动作用强度/环境承载力
2、环境风险与环境灾害的辩证关系 环境风险是危险的可能性,而环境灾害则是环
境风险爆发的结果。环境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状态, 而环境灾害则是对造成人类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事实。
由此可见,环境风险研究是环境灾害预测的基 础,是环境灾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风险是环境灾害的演变过程中所处的一种 状态,是环境灾害在孕育期与潜伏期的表征形式。它 是一种潜在的环境灾害,环境风险是否演变为环境灾 害取决于环境风险的控制机制(限制因素)、传递过 程(通过自然环境的媒介作用传递)及环境风险受体 的分布等。
模拟预测环境灾害的强度、频度、范围与危害程 度,为环境灾害风险分析、减轻环境灾害预案的 制定及环境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灾害信息规范化与标准化。
(3)建立环境灾害系统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可行性原则: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性原则:指标的涵义、范围、量纲与计算方法具有 统一性、通用性,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或者可以通过规范化处理,可与其他类型指标进行比较;
灾害准周期演变过程不同时期的防灾减灾策略
时期
减灾防灾策略
孕育期 潜伏期 爆发期 持续期
恢复期
人—机环境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与规划 环境灾害风险分析与减灾防灾预案的制定 环境灾害的预警、跟踪监测与抗灾工作 灾情评估与救灾援助工作 环境灾害爆发后秩序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的恢复
2、环境灾害在人——机——环境系统 中的协同进化
第六节 环境灾害的基本运动 规律与基本原理
一、环境灾害的基本运动规律
1、环境灾害的准周期运动规律 环境灾害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
在时间序列上服从自孕育期开始,经 过潜伏期、爆发期、持续与衰减期, 至恢复与平息期为止的准周期运动规 律。以淮河水环境污染灾害为例,说 明环境灾害的准周期运动规律。
以淮河水环境污染灾害为例,
7、环境灾害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环境灾害是多种多样的,其成因与机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